2016年11月17日 星期四

聯合筆記/維基百科不是反歧視指南

.老阿嬤茶工 誰來關心?
.與其防堵Uber 不如拚三贏解套
.聯合筆記/維基百科不是反歧視指南
.秘魯APEC 中美區域競爭的續章
.科學誠信 誰該對造假負責
.蔡詩萍:兩位僑生導演 見證台灣小而美開放
.國旅卡補助/還要剝公教幾次皮?
.國旅卡補助/獨厚旅行業 另一種不公平









聯合筆記/維基百科不是反歧視指南


2016-11-17 00:02 聯合報  梁玉芳

漫畫 季青

民進黨立委邱議瑩怒斥國民黨立委「跟你們這些番仔講話沒效」,引發爭議。
記者胡經周/攝影


才因為核災食品公聽會出現黑衣人而臉色鐵青的蔡英文,在同黨立委邱議瑩脫口一句「跟番仔講話也沒效」發言後,這位「台灣首位有原住民血統的總統」,臉色要繼續難看下去了。
「轉型正義」是蔡英文施政的重頭戲,原住民的轉型正義更是追求「與國際接軌」的人權高度。八月才跟原住民道歉,在總統府設置「原住民族歷史正義與轉型正義委員會」,她以元首身分親自主持,「與各族群代表追求歷史正義」。
老實說,儘管不少原住民朋友將這場「被道歉」大典,看成托高小英道德高度的「作戲」;但我倒寧願相信蔡英文的真心,只是她身邊太缺乏成熟且設想周全的執行幕僚,以致就職大典出現「西方傳教士改變了原住民草莽的生活習慣」的赤裸文化優勢心態後,道歉儀式又再度出包。
昨天立委一句「番仔」,就讓蔡英文通篇引經據典的道歉文章,頓時成了作文比賽,「歷史正義」更像是唱高調罷了。
大半脫口而出的,都是真心的照妖鏡。如同大部分當下現形的歧視者,邱議瑩免不了要自我辯解一番。她說「去查一下維基百科」,就知道「番仔」意思是「不可理喻」,且「懂台語的人都知道」這用法。
邱立委真是愛說笑,一是維基百科說的都是對的嗎?維基百科開放群眾協作,原本就是靠眾人互相糾錯以盡量趨近事實,也就是過程中容許極大的質疑空間。盡信維基,等著出糗。
二是,「懂台語的人都知道」,但為何邱議瑩不知道「番仔」就是在漢人白浪歧視原住民的歷史脈絡下的語言暴力?廿二年前,憲法增修文將「山胞」正名為「原住民」,凸顯原住民的「原來的主人」地位時,比「山胞」更落伍、更不堪的「番仔」一詞,更是早該化成歷史灰燼的啊。
消除歧視,並不是禁止大家使用某些辭彙,極端地變成講求「政治正確」的「修辭比賽」或「語言戰爭」;因為「禁止」並不會讓歧視消失,最糟糕的景況就如同美國川普的口無遮攔,號召出極端者內心的劣根性。選後美國人倒要發起「別上安全別針」保護移民行動以自清。
說來好笑,老是說要訂「反歧視法」的立法院,常是各式歧視的現形場。「番仔」一出,反對黨由主席到立委,隨即打蛇隨棍上,抨擊四出,即使各黨立委的歧視發言也是族繁不及備載。
此次小英只能怪「豬一樣的隊友」,口無遮攔,心無族群敏感度。身為完全執政的黨主席,她也只能概括承受,在一例一休、核災食品風暴中,再次忍受「當總統的心痛」。要知道某些偏見與歧視根深柢固,常常就藏在「心裡最軟的那塊」啊。

老阿嬤茶工 誰來關心?


2016-11-17 00:02 聯合報  王志達/中華醫事科大環境與安全衛生工程系教授(台南

採茶工每天早起乘坐採茶車顛簸上山,抓緊時間疲累而習慣的閉眼休息。 圖/聯合報資料庫



報載南投發生採茶工載運車火燒車意外。其實,這已不是新聞了,只是一直沒引起有關單位重視而已。
筆者在民國一○一年曾接受勞動部勞動及職業安全衛生研究所之委託,進行採製茶人員職業安全衛生危害研究,半年內跑遍南投、嘉義、台東、苗栗與台北的茶區對採製茶從業人員進行調查訪問,對相關問題有較深入的認識。
採製茶工的交通安全,因涉及生命保障,是首要解決的問題。載運採製茶工的交通工具,需在蜿蜒崎嶇狹小的高山公路上行駛,照理來說,應選擇車況良好,安全設備通過相關檢驗的車輛才對。但在研究期間,多次親睹採製茶工班上下山交通工具,有許多都是小貨卡車改裝,內部設備簡陋,擁擠且沒有任何安全性可言,大部分僅在車頂上方設置簡易安全拉環或是於長板凳上用一條繩子繫住。這些情形,相關單位應該早就知道,只是一直未能拿出解決對策,任由事故一而再,再而三發生。
其次,許多採製茶工為阿公阿嬤,長期工作下來的職業傷害問題,卻從來沒有引起相關單位重視。根據筆者調查,採製茶工幾乎均有職業傷害問題。例如,肌肉骨骼傷害、農藥暴露之風險、呼吸與過敏危害、熱暴露危害與機具操作危害等。但是因目前國內採製茶工多屬於學歷較低之中高齡族群勞工,對職業危害發生之防範大多不了解,相關單位也沒有介入輔導。因此建議未來應對此研擬輔導改善方案,例如增加採製茶工職業安全衛生教育相關經費,並鼓勵採製茶工會積極申請辦理相關宣導會,邀請專家學者與從業勞工座談,以造福採製茶工。
再者,國內茶農基本上均屬於小農經營之型態,因採製茶業就業較不穩定,經濟保障不足,農務工作辛苦,從業人員大多為年齡偏高之臨時人力或外配、移工等外來弱勢人口,導致從業人力缺口與專業不足及傳承之問題,成為未來發展隱憂。
建議政府可思考對採茶工與製茶工兩種成立專業團隊來協助解決相關問題,例如可透過政府補助、職業專業技能訓練、建立資訊虛擬平台進行交流、溝通、組織與媒合等,訓練有意願從事採製茶業工作者具有多種園藝作業技能(耕種、養護、採收、製造),成立採收專業隊或茶(葉)業專業隊,提倡專業包工進行,例如稻穀業專業機械收割團隊。如此,透過釋放與擴大經濟誘因,方可吸引國內年輕人願意投入採製茶相關行業中。

與其防堵Uber 不如拚三贏解套


2016-11-17 00:02 聯合報  吳健生/中央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教授(桃園市)

Uber繼載客服務後,再推機車及自行車送餐服務。 記者潘俊宏/攝影


近來Uber動作頻頻,由單純的載客服務,進到食品外送,試圖多點試探,突破官方管制,進入台灣的市場。由於其帶來另類的商業模式,提供民眾一定的便利性,引發正反兩方的爭議,亦帶給交通部相當的困擾。
目前各國針對Uber的處理態度分為三種:第一種為嚴禁,例如西班牙不但禁止其營運,甚至透過法院裁決斬斷其幕後金流;第二種為開放,例如中國大陸十一月起施行「網絡預約出租汽車經營服務管理暫行辦法」,將Uber、滴滴打車等網路預約車納入管理,合法經營;第三種則為模糊應對,例如新加坡採柔性接觸方式,不明言其違法,但暗中觀察與監視,防止恣意妄為。
Uber在台灣似乎是第四種類型,禁又禁不了,合法又缺乏正當性與法令依據,陷入兩難境地。
交通部與Uber間固然存在資訊平台或運輸業之法律認定爭議,但其實還有許多關鍵問題必須解決。首先最引人詬病的就是參與UBER之車輛與駕駛未納入公權力管理,消費者缺乏保障,包括車資、人身安全及肇事保險理賠等;其次未繳納稅金及相關規費,造成不公平競爭;再來是雖可帶動另一種商機,但亦對現有運輸業者帶來衝擊,造成社會問題。
由目前紛擾的局面可看出,Uber的態度是,只道其好,規避其責;交通部則是,依法行事,防堵為先。雙方難有交集,但決勝焦點其實仍取決於民眾支持與否。
Uber最大的優勢是,純粹以市場需求為導向,故能提供民眾便捷與貼心的服務。然若凡事只顧及營利,遇事規避責任,則猶如享有另一種治外法權,斷無法為廣大民眾及政府所接受。
政府的困境則是,既要顧及法規,又要順應潮流並兼顧民意。在民眾自主意識強烈,又我行我素習慣的台灣,任何施政作為動輒得咎,其困難與壓力可想而知。
平心而論,網路世界已與人類生活密不可分,變化快速又複雜,加上物聯網的催化,產業分類與範疇已逐漸模糊,政府須及早因應找出對策,對於Uber的來襲就必須勇於面對,刻不容緩。
目前交通部的防堵,不過是在幫民眾把關,談不上長期大格局的發展政策。面對如此艱鉅挑戰,已非交通單一部門所能承受,跨部會合作研擬全方位發展策略,創造政府、民眾與產業的三贏政策,才是真正的王道。

科學誠信 誰該對造假負責


2016-11-17 00:02 聯合報  許英昌/中正大學生命科學系兼任助理教授(台北市)

台大郭明良教授的研究團隊,被國外指控論文違反學術倫理,先前發表的論文也一一被查證中,共同作者包括台大校長暨中研院院士楊泮池,震驚台灣科學界。二○○七年楊泮池所指導的論文抄襲,被《癌症》期刊退稿,台大則認為是「無心之過」而非「惡意抄襲」。到底誰應對論文造假負責呢?應如何避免呢?
科學弊案全球皆然。一九九六年科林斯博士,後來接任「人類基因解碼計劃」主持人,證實其博士研究生海拉涉嫌作弊。海氏和科氏共同發表的五篇科學文獻也被抽回。一九九六年八月,當《致癌基因》雜誌發現論文的圖中有些奇怪的地方,懷疑作者利用剪貼法企圖矇騙審稿者,查證發現的確有破綻。科氏知道後,和同事劉氏重覆海氏做過的實驗,推測海氏可能因為無法做一對照組的實驗,而捏造結果。
是什麼原因導致科學弊案再三發生?第一、教授督導不周。一般「指導」教授除每天忙於開會或寫計畫,很少有時間靜下來做實驗,基本實驗技巧一生疏,往往讓學生有做假機會,因此在檢視過程中,自然會發生漏洞。
第二、天資較佳的學生通常自恃過高,對於一些冗長複雜的實驗往往缺乏耐心,且為了急功近利而不擇手段。另一方面,天資較差的學生在巨大的壓力下,由於缺乏老師在心理及實驗上正確的幫助輔導,而易誤觸法網。
第三、傳統價值觀念改變,導致功利主義盛行,腐蝕了整個科學文化。自私自利行為層出不窮,不僅發生於研究生,教授和研究員也如此。為爭排名、奪經費,少數更不惜作弊,捏造數據以求論文篇數求升等。面對巨大的學術壓力,倫理道德觀的規範已逐漸消失。
科氏表示對有心計畫的作弊,實在很難防止。有些專家認為,研究員被繁多行政外務纏身而疏於基礎研究,是一項錯誤。有些專家則建議,重要的實驗在認定前應由其他人員再確認,以免重蹈覆轍。
科學弊案帶來的傷害,已逐漸動搖科學家在一般人心目中超然的地位。社會風氣雖然大不如前,而且研究經費短缺,競爭更加激烈,然唯有具科學誠信和操守的科學家,才能真正為世人謀福利。

蔡詩萍:兩位僑生導演 見證台灣小而美開放


2016-11-17 00:02 聯合報  蔡詩萍/資深文化人(台北市)

因為工作關係,最近我接觸了兩位年輕導演,趙德胤廖克發。兩位的影視成就都在蓄勢待發中,但都讓人驚艷不已。
趙德胤拍了劇情片再見瓦城》,刻劃一對緬甸華僑移工的愛情故事。在金馬獎獲得六項大獎入圍的殊榮。
廖克發拍了紀錄片不即不離》,藉由他對自己父親長期不在家的疏離,回溯了祖父身為馬共遭擊斃的一段歷史。
注意到我的描述裡有什麼特別地方嗎?
一位導演焦點在緬甸的華人,另位導演焦點在馬來亞的華人。
對的,因為趙德胤是來自緬甸的華僑,在台灣念書,迷上電影。而廖克發則來自馬來西亞,也在台灣迷上了電影。
他們兩位都以電影捕捉了各自成長中所看到的海外華人處境,透過他們在台灣學到的電影語言,生動的述說了緬甸與馬來亞(尚未與新加坡分離前的馬來亞聯邦)兩地,華人在異域的生與死的悲歌!
如果沒有他們,我很難想像台灣電影會觸及馬來西亞與緬甸?也因為有了他們,台灣電影光譜上,馬共的感時憂國進來台灣了,緬甸華人移工的淒美故事進來台灣了。台灣,因而成為華人社會裡,多元光譜如彩虹一般燦爛的園地
台灣之所以如彩虹般燦爛,乃因,馬共的歷史,在馬來西亞、新加坡、中國大陸,皆列為禁忌,不可能談尤其不可能拍電影!在台灣則完全沒有問題!廖克發導演親身體會了台灣的自由。
趙德胤先後以緬甸華人的苦悶,挖玉發財夢的虛幻,以及涉足毒品的悲慘命運為題,小成本卻有著豐碩電影語言的技巧,驚豔影壇。這也是台灣電影圈的特色,我們有一個電影文化人的社群與圈子,足以支撐、鼓舞任何小成本但有誠意的創作者。
這就是台灣!她雖小,但小而頑強,小而有多元且素質優異的各種文化圈子,多元交錯,這就是她生存最大本錢。
我主持的公視主題之夜節目,曾經播過一支三集的紀錄片,探討南韓文創奇蹟,有趣的是,共同投資方之一便是中國。饒有意思的是,其中談到南韓何以能大規模創造影音娛樂的文創奇蹟時,竟然有一段是南韓的獨立音樂工作者感嘆的說:他們羨慕台灣,因為台灣提供了獨立音樂人、小資金影視工作者,可以創作的土壤,而在南韓,這是奢望。
小資金、小成本不一定不能拍出好東西。這幾年,我們講文創,政府也釋出資金鼓吹、挹注文創,但許多動輒數千萬的電視劇、上億的電影,卻未必拍出叫好叫座的佳績,反而失去原先小巧、細緻、動人的特色。
如果台灣沒有過去數十年積極爭取東南亞僑生來台就學的政策,我們也很難想像會有後來蔡明亮,如今的趙德胤、廖克發等僑生導演的大放異彩。
這說明了,台灣應該走開放平台的路,台灣應有信心,我們是華人社會最自由、最開放區域,這才是我們的本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