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8月14日 星期日

經濟/推動創新創業的四大關鍵

.聯合報社論..借重原民山林智慧,還可做得更多
.聯合報黑白集.柯P搶攻兩岸舞台
.經濟日報社論.推動創新創業的四大關鍵






經濟/推動創新創業的四大關鍵


2016-08-14 02:33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科技部創新創業激勵計畫決選出爐,科技部長楊弘敦出席勉勵得獎者。記者謝進盛/攝影 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台灣創新創業中心插旗矽谷灣區,協助台灣新創團隊接軌世界。



近來政府力推創新創業,除了千億元規模的產業創新轉型基金,國發會籌設百億元國家級投資公司也預計9月上線,各級政府單位也配合推動國際天使來台,鼓勵民間企業設立天使投資基金,加上各地廣設的育成中心、加速器及共創空間等,讓台灣呈現一股朝創新創業發展看齊的氛圍。
不過,在一連串政策推動下,還是要提出幾個重點供決策者、產業界及創業家參考,以免好不容易出現的創新創業風潮,卻因執行不力或流於表面功夫,讓台灣未蒙其利先受其害。
首先,在政府的角色上,以國家政策做宣示與帶動,以千億元的先導基金引發民間投資,是相當正確的方向。但這筆龐大的基金在運用上應遵循幾個方向,一是應以推動創新產業的發展為優先,並以基礎建設為主軸,以培養或投資具長久影響力的企業為主,至於已成熟茁壯的產業,或偏向應用層面的企業,則應儘量避開,將資源聚焦到早期、高風險但能成就產業大發展的項目上。
另外,政府投入到創新創業也應集中力量,不要切割成太多部門,使力量分散,同時也忌諱做表面工夫,只看數字而不重視實質成效。總而言之,政府應扮演好「造市者」角色,讓科研法人、學校及業界將技術商業化,打造台灣新的產業生態鏈,如此創新創業才能有成效。此外,政府也應積極與龍頭企業更密切配合。近年來產業界雖然面對諸多挑戰,但在多項產業發展上已有不錯根基,許多次產業的生態鏈也逐漸成形,這是台灣步向創新創業非常重要的基礎,不應輕忽放棄,政府也不必存有可能「圖利企業」的顧忌,若能把產業鏈建立起來,受惠的是全體產業及國人。
事實上,在當今多項關鍵創新領域中,從高階半導體製程設備、特殊IC設計、機器人、物聯網、精密機械、智慧製造、汽車電子、綠能、虛擬實境等,每個領域都已有龍頭企業,也都嘗試建構生態鏈之中,龍頭企業可以發揮母雞帶小雞的作用,讓產業上下游力量更加整合發揮。另外,龍頭企業若能扮演技術整合或併購者的角色,讓新創團隊不一定要循股票上市的管道,也可以透過被收購後取得創業高風險的報酬。
近年來因為推動創新創業,到處都設有育成中心、加速器或共創空間等,根據統計目前全台有超過200個,且數量還在增加中,可惜各單位追求形式上的數量,但欠缺特色,也少有資源整合,甚至有些只提供較便宜租金的場地,或最簡單的服務如設立公司、專利申請、律師諮詢等,至於更進一步的業師輔導、育成機制、資金鏈結等,都難以提供品質夠好的服務。
以創新創業做得最好的以色列為例,該國對於育成中心採「重質不重量」政策,全國只有不到20個,但每一個都具備特色,各有專精的產業領域,也與國際級的天使投資家、創投家深度結合,台灣人口數大約以色列的三倍,若用人口數對比,全台灣50家育成中心就已足夠。
其次,天使投資人與創投家是創新創業生態鏈中關鍵的一群人,矽谷能夠不斷有創業家出現,仰賴的是眾多成熟的創投家,以及許多從科技業退下來的天使。政府在邀請國外天使投資人與創投家來台之餘,也不必迷信「遠來和尚會唸經」,應積極鼓勵台灣本地的天使與創投家,只有長期在地耕耘,才能真正與台灣創業生態鏈有實質連結。
最後,推動創新創業,除了要有政策、產業龍頭、資金及育成中心的協助外,其實最核心的還是價值觀,尤其是主流文化能否接受創業失敗,對於創業失敗者,父母、社會及企業主用什麼眼光看待,恐怕更是一股無形但卻重要的力量,若整體社會的觀念沒有接受挑戰與包容失敗的氣度,創新創業者將永遠會碰到一堵無形的牆,社會的創新力量也不容易發揮。

聯合/柯P搶攻兩岸舞台


2016-08-14 02:33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北滬雙城論壇23日在台北登場,上海將由市委常委統戰部長沙海林代表,柯文哲表示尊重。 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上海市委常委統戰部長沙海林將代表上海市長出席今年的「滬台雙城論壇」。 中新社資料照片


柯文哲最近積極籌辦台北—上海「雙城論壇」,除公開對九二共識表示理解與尊重,甚至親自為「統戰」二字在台遭汙名化辯解。柯文哲的目的很清楚:一要搶攻被蔡政府冷落的兩岸舞台,二要挽救自己直直落的民調。
今年雙城論壇,中方派出的與會代表不是上海市長楊雄,也不是副市長翁鐵慧,而是上海市委統戰部長沙海林。這意味,五二○兩岸關係變化後,中共刻意中止「政」的交流,而改以「黨」的系統取而代之。就位階而言,沙海林其實高於翁鐵慧,這仍留給柯文哲足夠的顏面。
儘管綠營對此冷嘲熱諷,有人批評「統戰部長」來台是「矮化」台北市,也有人譏諷柯文哲只是「為交流而交流」;但無論如何,柯文哲能在兩岸急凍中打開「城市交流」之窗,似乎點中了綠營的死穴。民進黨的「紅帽子」策略,雖把藍營吃得死死的;但這套手法對付柯文哲未必管用,因為他有民粹符咒護身。
柯P很清楚自己在藍綠之間的出入空間,他也洞悉台灣民意的擺盪不定;也因此,在自己的民意支持度死亡交叉後,他必須另闢蹊徑重振聲望。而此時此刻,蔡英文總統最弱的兩岸關係,正是他可以趁虛而入的舞台。能辦好兩岸論壇,不僅可挽回流失的中間選民,也可藉機鞏固兩年後的市長連任大局。
柯文哲的靈活也折射了蔡英文的困境:兩岸僵局越陷越深,新政府能拿出什麼政績來填這個大洞?

聯合/借重原民山林智慧,還可做得更多


2016-08-14 02:33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農委會林務局昨天召開記者會,預告「原住民族採取傳統領域土地森林產物管理規則草案」,未來施行後,原住民可合法採集林產。 記者杜建重/攝影


蔡英文以總統身分代表政府向原住民道歉,農委會隨即預告將開放原民在傳統領地取得森林產品。這系列還權原住民的舉動,對促進族群和諧立意良善,但初步作為僅給予原住民採收傳領地自然物,實嫌格局狹窄。政府應將夥伴關係從「予」提升為「取」,借重原民的山林智慧,共同促進國土的永續及安全。
蔡總統有意撫平原住民四百年來的苦痛,從住民遷徙的觀點而言,有其高度。四百年前,台灣島上資源由原民的山林智慧自主運用,後來歷經漢人移入、日本殖民,以及一九四九年後人口隨國府大規模東渡,台灣如今是二三○○萬人的諾亞方舟。
「諾亞方舟」意謂同舟一命。因此,把比國有林地還大的原民傳統領域土地資源交付原住民,對原民是一種善意,但其實也是嚴肅的責任。愛玉、山肉桂、青剛櫟等植物都是原民生活所需,也是山林中哺乳類和鳥類的食物;開放原民採取的藤蔓山林副產品,同時也是台灣獼猴等野生動物的遊戲器材。政治人物輕率劃定山林作物的歸屬,相信原民不會因享有專屬採取權,剝削其他物種生存空間。
蔡總統道歉後,農委會隨即快馬加鞭地草擬《原住民族採取傳統領域土地森林產物管理規則》,行政院更罕見地在官網預告此一政令將在十一月一日公告原民傳領地前頒行,充分顯示其政治性。然而,這項行政命令仍僅及「恩賜」層次,而未及原民的山林智慧。
原民對傳領地的經營智慧,遠超過冷氣房政治人物的想像;政治人物只有借重原民山林智慧,把台灣山林推進到資源永續,國土保安結合自然法則,讓原住民可以進一步回饋台灣,那才是真正進步的作法。亦即,擬訂還權給原民的政策時,不宜停留在物質給予的低層次,必須讓原民一同參與台灣島的永續發展,才是恆久之道。
茲舉一例,研究台灣黑熊的黃美秀教授,是在原民帶她看過「熊窩」後,才突破對黑熊習性了解的瓶頸。原民看山林環境、食源、地貌,即能找到黑熊的棲地,甚至營造「不期而遇」的第一手觀察。這比起一般學院派的野生動物研究,只能靠紅外線攝影機、尋找熊的糞便才能去分析出梗概,截然不同。
借重原民山林經驗,已是棲地研究重要的一環。例如,中國大陸做野生東北虎的研究,幾年看不到活體,更無法觀察其習性。後來請出封槍的當地老獵人,掌握時間、氣候、風向後,便順利得到野生東北虎的習性資料。在雲南白馬雪山國家公園,更聘請原民當導覽,解說滇金絲猴的生態。台灣欲觀察最大型哺乳動物水鹿,唯有請原民帶路至其泥浴之沼澤;但迄至目前,這些資訊全未建立。
除此之外,原民積數代先祖之智慧,對山林之地形、水土也有優於漢人移居者之了解。颱風過後,原民部落往往安然無恙,而漢人在谷口、風水吉地興建的水泥房舍卻遭摧枯拉朽,原因在此。原民長年來與自然相處之道,是「危地不居」,漢人卻不知其奧。
蔡政府還權原民的立意值得肯定,但政策及管理規則的擬定,務必要植基於現實。現況是,太多的商業利誘已改變山林生態,原民部落會議訂定自治辦法時,往往因外部的干擾而窒礙難行。例如,以往蘭嶼達悟族未辦「招魚祭」祭祀神明時,族人出海不會獵捕飛魚;但如今外來觀光客登島必點飛魚大餐,在商業思維及消費行為影響下,必然加速資源之耗竭。在嚴格的山林管制政策下,囂張的山老鼠和盜獵仍不時可聞,其中往往有黑道勢力夾纏,這又豈是單純的原民自治所能對付?
台灣島生態具有其豐富性,卻也相對看到它的脆弱,過去靠森林法、野保法等法令守護有限的資源,如今欲以友善部落的行政命令撤銷管制措施,務必要有周詳的思慮,以免引發非預期的破壞。



名家縱論/用撞球思維看美中關係/星期透視/依美、親日、新南向 蔡政府的外交考驗

.夢想中的運動場…彼岸已圓夢
.飛魚傳奇 孩子築夢動力
.是「寶」還是「夢」? 我們繼續看下去
.國際紛亂 歐巴馬、希拉蕊難卸責
.名家縱論/用撞球思維看美中關係
.星期透視/依美、親日、新南向 蔡政府的外交考驗
.巴西奧運秀自信 台灣呢?
.陸客不來之慘況 我在旅行中感受
.開罰護漁船 不是解決問題
.搞好經濟 不負所託
.畫中有話/新種寶可夢? 共享雨衣避雨啦





名家縱論/用撞球思維看美中關係


2016-08-14 00:48 聯合報 蘇起(台北論壇董事長、國安會前秘書長)


蔡政府上任迄今一直沒有與對岸建立權威的溝通管道,兩岸乃無從開展相互說服、相向而行的過程。而同時傷害兩岸交流與民眾情感的事件卻層出不窮,讓目前僅靠雙方「自我克制」來維繫的兩岸和平顯得益發脆弱。
美國前駐台代表包道格(Douglas Paal)最近直言「兩岸平靜的表面下是個危險的火山,隨時可能爆發」。另外,受兩岸敬重並長年撰述不輟的前官員容安瀾(Alan Romberg)也憂心忡忡。他說,兩岸似乎都認為只有六個月時間來確認兩岸關係究竟是可能還是不可能穩定下來;其中台北方面似較樂觀,而北京則相信如果蔡總統不用具體的言及行公開接受某種形式的「一個中國」,期限屆滿時兩岸關係就會「決定性地惡化」。這個「最後期限」最近被台北某決策官員以筆名點出為「國慶日」,而華盛頓郵報不久前還據此詢問了蔡英文總統。
如是「六個月」,美國大選屆時已在最後衝刺階段,而攸關中共權力布局的十九大籌備工作也正展開。換句話說,兩岸關係將不只是台海兩岸的關係,而必將與美國政治、中國大陸政治,以及美中關係全面掛勾。我們的思考自然就不能像以往那樣彷彿兩岸在打乒乓球似地一來一往,而必須用打撞球的思維來考量幾個可能因素的相互碰撞。限於篇幅本文僅聚焦「美中關係」,因為許多執政黨人士把「親美日,遠中國」的希望完全寄託在「美中對抗」上,以為台灣只要能夠依附於美國的「亞太再平衡」政策,就可以安全。
平心而論,美中在東亞的權力競逐確實比以往激烈,範圍也更大;美國利用大陸鄰國隔山打牛的策略也十分成功,對北京形成相當大的戰略壓力。但如果因此就以為台灣可以回到古早的「聯美抗中」以及兩岸的「不接觸,不談判,不妥協」,那就明顯忽視以下幾個重大事實。
第一,這次美國大選充分暴露美國民眾高漲的孤立主義情緒,而且它的力道已經大到讓原來支持TPP的候選人希拉蕊都不得不翻轉立場。民調顯示,台灣在「美國新民意」中的地位更是低落到在十二個美國可能出兵援救案例的最後一名。
第二,美國是全球性的強權,責任義務遍及全球。它在其他地區的政策經常像撞球檯上的色球一樣出人意表地輾轉撞擊到美中關係。譬如,布希總統父子曾經先後兩次出兵中東,結果一次替深陷天安門事件困境的中共解了圍,另一次甚至把北京從敵人轉成反恐的戰友。
目前美國依舊備多力分,但它的全球戰略態勢已遠不如九○年代馳援台灣時的風光。相對的,北京的影響力已然溢出東亞,而雙方在全球領域的合作(如氣候變遷、反恐)還遠大於競爭。今年北京固然在南北海域迭遭頓挫,美國也是狼煙四起。英國脫歐重創了美國在歐盟的影響力。北約成員國土耳其的巨變衝擊了美國在中東的地位。而「阿拉伯之春」的全面失敗,伊斯蘭國的崛起,以及多個長期盟友的背離,都讓中東地區成為一個危險的火藥庫。我們很難想像美國新總統會在此遍地烽火之際急著激化與最強對手中共的對抗。如果台灣一昧迷信美國「關愛的眼神」而不去研究這些看似遠在天邊的區域熱點,將來必定措手不及。
第三也更重要的,就是台灣自己的角色。筆者在公務及學術生涯所曾見聞的美中台對話或著述,幾乎沒有例外地顯示,台灣是最可能挑起美中戰爭的問題。所以美中在台灣問題上幾十年來一直極其審慎地避免衝突。去年美國知名智庫評估,美中如果在台海交手,大陸甚至還略占上風。既然如此,台灣憑什麼相信美國肯為了不是核心利益的台灣,甘冒美中衝突的風險?雙方實力接近後,彼此外交折衝的力量對比自然不同,而台灣的角色也隨之轉變。今天新政府領導的台灣自以為是美國「亞太再平衡」的資產,但如果處理不好兩岸關係,過度依賴美國的善意保護,結果反而可能變成美國的負擔,不一定為它樂見。
在美中既合作又競爭的新關係中,雙方都會需要台灣。台灣到底想扮演刺激它們緊張衝突的角色,還是協助它們緩和衝突,也讓自己得道多助,執政者真的需要好好想想。
(作者為台北論壇董事長、國安會前秘書長)

星期透視/依美、親日、新南向 蔡政府的外交考驗


2016-08-14 02:13 聯合報 楊永明/國際關係學會會長、國安會前副秘書長


就任將近三個月的蔡英文政府,在對外關係政策與人事安排上,逐漸成形也出現挑戰。
蔡政府所面臨的外交考驗包含:對美外交、對日外交、新南向政策、邦交國外交、國際組織參與、以及經貿外交。由於篇幅之故,先以前三項作為本文重點。
對美外交,是台灣對外關係的重中之重。美國對於台灣安全與經濟的重視,視為美國亞太政策的重要層面。馬英九政府強調與美國建立「零意外」的互信關係,獲得美國給予台灣免簽證、支持台灣參與國際民航組織與國際刑警組織,特別在美國對台軍售議題上,八年累計軍售逾美金兩百億元,超乎過去任何時期規模。
台美關係,其實是美中台三角關係的環節之一,因此華盛頓對於台北的兩岸政策十分重視;過去經驗顯示,美國支持台北改善兩岸關係維持穩定,反對製造麻煩的改變現狀作為。
以目前兩岸間缺乏互動與互信,蔡政府如何讓華盛頓政府持續支持台灣的國際參與,支持台灣加入TPP(如果繼續推動),以及如何取得關鍵軍售,都將是未來檢視蔡政府外交成就的主要指標。
對日外交方面,日前一位前朝日新聞記者採訪筆者,我指出在馬政府期間,主要是希望建立「正常化國與國關係」,並以簽訂多項雙邊協議來確保台日關係。記者此時提醒我,馬政府期間對日簽署的協定與備忘錄達二十餘項,數量超過兩岸簽署的協議,其中有談判十七年無法達成的「台日漁業協議」、電子商務以及羽田松山直航協定等。
蔡政府自我標榜是親日政府,其兩岸政策很符合日本安倍右傾政府的偏好,加上兩位民進黨資深人士擔任駐日代表與亞東關係協會會長,雙方互動關係應該是不錯。但是,在國安層面仍缺乏知日人士,對日政策制定與協調有待考驗。如原訂七月舉行的「台日海洋事務合作對話」會議被迫延期,顯示台日實際議題處理,並非如表面般熱絡與順利。
至於台日關係發展,由於日中韓三邊自貿協議恢復談判,東北亞三個主要經濟體間的整合持續前進,因此台灣應推動與日本簽訂「台日經濟合作協議(ECA)」為目標。另外,日本是我第三大貿易夥伴以及外資與技術的主要來源之一,但是近年來日本拉麵店雖增加不少,日本企業對台投資總額則明顯減少,提升台日經貿與技術合作,應是蔡政府對日關係的重點之一。
蔡政府十分重視新南向政策,但是原本有意派往印尼的前經濟部長改任政務委員,而原本要派往新加坡的江春男卻因酒駕去職,人事布局大受影響。目前外界所看到重點,是希望以外貿協會拓展貿易工作,以及加強台灣與東南亞國家間的教育合作計畫。
南向交往東南亞國家,一直是台灣對外關係的重要項目,經貿、教育、觀光、對話等層面,過去各政府都有重點投入,雖然獲致相當效果,但是仍難以突破東協國家的結構性限制,亦即主權因素使得各國都十分謹慎,擔心其與北京政府的關係。
不過,馬政府南向政策,還是在與新加坡簽訂自貿協議FTA獲重要突破。面對東協加六自貿協議進展,蔡政府新南向政策,應繼續以簽訂雙邊自由貿易協議為主要目標,一方面確保經貿關係,一方面以此為基礎參與未來區域經濟整合,但能否突破東協國家的北京障礙,是問題所在。
台灣的外交與兩岸政策,是一體兩面,相互密切牽動,蔡政府明確不接受九二共識,低調但刻意維持遠中策略,致使兩岸互動停滯並呈現緊張;這使得蔡政府「依美、親日、新南向」外交政策,呈現更多挑戰與不確定性,對外交而言,這並非是好的開始!

王健壯/正義必須以正義的方式取得

.王健壯/正義必須以正義的方式取得
.周行一/給未來的主人翁
.王正方/準備好了瞭解整個歷史嗎?
.葉銀華/拚經濟優於稅改
.薛承泰/年金寶可夢
.王文華/「不看新聞,在台灣可以過得很好」?
.嚴震生/父親節想起父親總總





王健壯/正義必須以正義的方式取得


2016-08-14 01:53 聯合報 王健壯

民進黨立委顧立雄。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不當黨產委員會位於北市伊通公園旁 。 記者李順德/攝影


「政黨及其附隨組織不當取得財產處理條例」已經總統公布,不當黨產處理委員會也即將在九月掛牌運作,蔡英文推動轉型正義終於跨出了第一步。
從顧立雄出任不當黨產委員會主委,乃是由總統欽點可知,蔡英文已決定親上火線「帶領國家落實轉型正義」。但既身為領導者,就必須實踐以正義的方式追求正義的基本原則,也必須讓涉及推動轉型正義的相關法律,不至於落入違憲違法的口實。
蔡英文是否逐條逐字細讀過轉型正義相關法律,不得而知。但目前各項相關法律版本,都出自國會黨團之手,都是泛綠版本,也都是朝野表決而非協商的產物,泛綠色彩之強之濃殆可想見。但也因為這些法律完全由泛綠主導,立法過程中的錯失,都在多數決外衣下被掩蓋。
例如,轉型正義相關法律都屬特別法,轉型正義的相關組織,也都是不受組織基準法所限制之特別組織;但其中有些法律是否牴觸「個案法律禁止原則」的基本法治要求?有些組織的權力是否違背了大法官五八五號解釋的規範?這些疑慮在立法過程中都被刻意忽略,也給了大法官日後進行違憲審查時的可能空間。
以不當黨產委員會為例,委員的任命由行政院長派聘,主委更是特任官,亦即處理不當黨產的那些人,全由行政院長一人決定,並未經國會同意程序,既不同於仍在審議的促轉條例草案中的促轉會委員,也不同於行政院現有體制中的NCC委員;但追討不當黨產的人權大責重,豈可由行政權一權擅決,而迴避立法權的同意程序?
更違反權力分立與制衡原則之處,乃是有關委員會與國會的關係。不當黨產條例中規定,委員會「應每半年向立法院提出報告」,但行政院所屬各機關每會期都有向立法院報告並備詢之義務,專案質詢亦所在多有,何以不當黨產委員會祇需要每半年向立法院報告一次即可?這種特殊的行政與立法關係,顯然也有刻意規避國會監督之嫌。
換句話說,不當黨產委員會既屬政府法定體制外的臨時性組織,組織成員的任命又未經國會同意程序,再加上委員會運作也祇受國會半年監督一次,這樣的特別組織與特別權力,即使日後把國民黨黨產追討到一文不剩,但以不正義方式追求到的正義,還能以正義為名嗎?
一個不當黨產委員會即有這麼多爭議,未來要在行政院設立的促轉委員會,以及即將在總統府設立的真相與和解委員會、原住民歷史正義與轉型正義委員會,不但層級更高,權力更大,違憲違法的可能性也當然更大;如果以不當委員會為例,稍有憲政常識的人,大概都會擔心民進黨將犯下更多逾越權力分立的錯誤。
蔡英文有強烈改革企圖,所以她在用人方面乾綱獨斷;再加上她不信任既有政府體制,因此另闢蹊徑,在總統府與行政院內廣設各種委員會與辦公室,這種委員會治國模式,是在走憲法的鋼索,玩權力的巧門,但因為她現在站在轉型正義的道德制高點,沒有人敢質疑她所有作為的合憲與合法性。
民進黨多年來推動轉型正義,其間歷程就如同「昨夜江邊春水生,艨艟巨艦一毛輕。向來枉費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這首詩所形容。但得意而忘形卻隱含可能覆舟的危險,違憲違法而不自知或不以為意,也可能形成政治的暗流,蔡英文不可不慎。
(作者為世新大學客座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