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8月14日 星期日

經濟/推動創新創業的四大關鍵

.聯合報社論..借重原民山林智慧,還可做得更多
.聯合報黑白集.柯P搶攻兩岸舞台
.經濟日報社論.推動創新創業的四大關鍵






經濟/推動創新創業的四大關鍵


2016-08-14 02:33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科技部創新創業激勵計畫決選出爐,科技部長楊弘敦出席勉勵得獎者。記者謝進盛/攝影 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台灣創新創業中心插旗矽谷灣區,協助台灣新創團隊接軌世界。



近來政府力推創新創業,除了千億元規模的產業創新轉型基金,國發會籌設百億元國家級投資公司也預計9月上線,各級政府單位也配合推動國際天使來台,鼓勵民間企業設立天使投資基金,加上各地廣設的育成中心、加速器及共創空間等,讓台灣呈現一股朝創新創業發展看齊的氛圍。
不過,在一連串政策推動下,還是要提出幾個重點供決策者、產業界及創業家參考,以免好不容易出現的創新創業風潮,卻因執行不力或流於表面功夫,讓台灣未蒙其利先受其害。
首先,在政府的角色上,以國家政策做宣示與帶動,以千億元的先導基金引發民間投資,是相當正確的方向。但這筆龐大的基金在運用上應遵循幾個方向,一是應以推動創新產業的發展為優先,並以基礎建設為主軸,以培養或投資具長久影響力的企業為主,至於已成熟茁壯的產業,或偏向應用層面的企業,則應儘量避開,將資源聚焦到早期、高風險但能成就產業大發展的項目上。
另外,政府投入到創新創業也應集中力量,不要切割成太多部門,使力量分散,同時也忌諱做表面工夫,只看數字而不重視實質成效。總而言之,政府應扮演好「造市者」角色,讓科研法人、學校及業界將技術商業化,打造台灣新的產業生態鏈,如此創新創業才能有成效。此外,政府也應積極與龍頭企業更密切配合。近年來產業界雖然面對諸多挑戰,但在多項產業發展上已有不錯根基,許多次產業的生態鏈也逐漸成形,這是台灣步向創新創業非常重要的基礎,不應輕忽放棄,政府也不必存有可能「圖利企業」的顧忌,若能把產業鏈建立起來,受惠的是全體產業及國人。
事實上,在當今多項關鍵創新領域中,從高階半導體製程設備、特殊IC設計、機器人、物聯網、精密機械、智慧製造、汽車電子、綠能、虛擬實境等,每個領域都已有龍頭企業,也都嘗試建構生態鏈之中,龍頭企業可以發揮母雞帶小雞的作用,讓產業上下游力量更加整合發揮。另外,龍頭企業若能扮演技術整合或併購者的角色,讓新創團隊不一定要循股票上市的管道,也可以透過被收購後取得創業高風險的報酬。
近年來因為推動創新創業,到處都設有育成中心、加速器或共創空間等,根據統計目前全台有超過200個,且數量還在增加中,可惜各單位追求形式上的數量,但欠缺特色,也少有資源整合,甚至有些只提供較便宜租金的場地,或最簡單的服務如設立公司、專利申請、律師諮詢等,至於更進一步的業師輔導、育成機制、資金鏈結等,都難以提供品質夠好的服務。
以創新創業做得最好的以色列為例,該國對於育成中心採「重質不重量」政策,全國只有不到20個,但每一個都具備特色,各有專精的產業領域,也與國際級的天使投資家、創投家深度結合,台灣人口數大約以色列的三倍,若用人口數對比,全台灣50家育成中心就已足夠。
其次,天使投資人與創投家是創新創業生態鏈中關鍵的一群人,矽谷能夠不斷有創業家出現,仰賴的是眾多成熟的創投家,以及許多從科技業退下來的天使。政府在邀請國外天使投資人與創投家來台之餘,也不必迷信「遠來和尚會唸經」,應積極鼓勵台灣本地的天使與創投家,只有長期在地耕耘,才能真正與台灣創業生態鏈有實質連結。
最後,推動創新創業,除了要有政策、產業龍頭、資金及育成中心的協助外,其實最核心的還是價值觀,尤其是主流文化能否接受創業失敗,對於創業失敗者,父母、社會及企業主用什麼眼光看待,恐怕更是一股無形但卻重要的力量,若整體社會的觀念沒有接受挑戰與包容失敗的氣度,創新創業者將永遠會碰到一堵無形的牆,社會的創新力量也不容易發揮。

聯合/柯P搶攻兩岸舞台


2016-08-14 02:33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北滬雙城論壇23日在台北登場,上海將由市委常委統戰部長沙海林代表,柯文哲表示尊重。 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上海市委常委統戰部長沙海林將代表上海市長出席今年的「滬台雙城論壇」。 中新社資料照片


柯文哲最近積極籌辦台北—上海「雙城論壇」,除公開對九二共識表示理解與尊重,甚至親自為「統戰」二字在台遭汙名化辯解。柯文哲的目的很清楚:一要搶攻被蔡政府冷落的兩岸舞台,二要挽救自己直直落的民調。
今年雙城論壇,中方派出的與會代表不是上海市長楊雄,也不是副市長翁鐵慧,而是上海市委統戰部長沙海林。這意味,五二○兩岸關係變化後,中共刻意中止「政」的交流,而改以「黨」的系統取而代之。就位階而言,沙海林其實高於翁鐵慧,這仍留給柯文哲足夠的顏面。
儘管綠營對此冷嘲熱諷,有人批評「統戰部長」來台是「矮化」台北市,也有人譏諷柯文哲只是「為交流而交流」;但無論如何,柯文哲能在兩岸急凍中打開「城市交流」之窗,似乎點中了綠營的死穴。民進黨的「紅帽子」策略,雖把藍營吃得死死的;但這套手法對付柯文哲未必管用,因為他有民粹符咒護身。
柯P很清楚自己在藍綠之間的出入空間,他也洞悉台灣民意的擺盪不定;也因此,在自己的民意支持度死亡交叉後,他必須另闢蹊徑重振聲望。而此時此刻,蔡英文總統最弱的兩岸關係,正是他可以趁虛而入的舞台。能辦好兩岸論壇,不僅可挽回流失的中間選民,也可藉機鞏固兩年後的市長連任大局。
柯文哲的靈活也折射了蔡英文的困境:兩岸僵局越陷越深,新政府能拿出什麼政績來填這個大洞?

聯合/借重原民山林智慧,還可做得更多


2016-08-14 02:33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農委會林務局昨天召開記者會,預告「原住民族採取傳統領域土地森林產物管理規則草案」,未來施行後,原住民可合法採集林產。 記者杜建重/攝影


蔡英文以總統身分代表政府向原住民道歉,農委會隨即預告將開放原民在傳統領地取得森林產品。這系列還權原住民的舉動,對促進族群和諧立意良善,但初步作為僅給予原住民採收傳領地自然物,實嫌格局狹窄。政府應將夥伴關係從「予」提升為「取」,借重原民的山林智慧,共同促進國土的永續及安全。
蔡總統有意撫平原住民四百年來的苦痛,從住民遷徙的觀點而言,有其高度。四百年前,台灣島上資源由原民的山林智慧自主運用,後來歷經漢人移入、日本殖民,以及一九四九年後人口隨國府大規模東渡,台灣如今是二三○○萬人的諾亞方舟。
「諾亞方舟」意謂同舟一命。因此,把比國有林地還大的原民傳統領域土地資源交付原住民,對原民是一種善意,但其實也是嚴肅的責任。愛玉、山肉桂、青剛櫟等植物都是原民生活所需,也是山林中哺乳類和鳥類的食物;開放原民採取的藤蔓山林副產品,同時也是台灣獼猴等野生動物的遊戲器材。政治人物輕率劃定山林作物的歸屬,相信原民不會因享有專屬採取權,剝削其他物種生存空間。
蔡總統道歉後,農委會隨即快馬加鞭地草擬《原住民族採取傳統領域土地森林產物管理規則》,行政院更罕見地在官網預告此一政令將在十一月一日公告原民傳領地前頒行,充分顯示其政治性。然而,這項行政命令仍僅及「恩賜」層次,而未及原民的山林智慧。
原民對傳領地的經營智慧,遠超過冷氣房政治人物的想像;政治人物只有借重原民山林智慧,把台灣山林推進到資源永續,國土保安結合自然法則,讓原住民可以進一步回饋台灣,那才是真正進步的作法。亦即,擬訂還權給原民的政策時,不宜停留在物質給予的低層次,必須讓原民一同參與台灣島的永續發展,才是恆久之道。
茲舉一例,研究台灣黑熊的黃美秀教授,是在原民帶她看過「熊窩」後,才突破對黑熊習性了解的瓶頸。原民看山林環境、食源、地貌,即能找到黑熊的棲地,甚至營造「不期而遇」的第一手觀察。這比起一般學院派的野生動物研究,只能靠紅外線攝影機、尋找熊的糞便才能去分析出梗概,截然不同。
借重原民山林經驗,已是棲地研究重要的一環。例如,中國大陸做野生東北虎的研究,幾年看不到活體,更無法觀察其習性。後來請出封槍的當地老獵人,掌握時間、氣候、風向後,便順利得到野生東北虎的習性資料。在雲南白馬雪山國家公園,更聘請原民當導覽,解說滇金絲猴的生態。台灣欲觀察最大型哺乳動物水鹿,唯有請原民帶路至其泥浴之沼澤;但迄至目前,這些資訊全未建立。
除此之外,原民積數代先祖之智慧,對山林之地形、水土也有優於漢人移居者之了解。颱風過後,原民部落往往安然無恙,而漢人在谷口、風水吉地興建的水泥房舍卻遭摧枯拉朽,原因在此。原民長年來與自然相處之道,是「危地不居」,漢人卻不知其奧。
蔡政府還權原民的立意值得肯定,但政策及管理規則的擬定,務必要植基於現實。現況是,太多的商業利誘已改變山林生態,原民部落會議訂定自治辦法時,往往因外部的干擾而窒礙難行。例如,以往蘭嶼達悟族未辦「招魚祭」祭祀神明時,族人出海不會獵捕飛魚;但如今外來觀光客登島必點飛魚大餐,在商業思維及消費行為影響下,必然加速資源之耗竭。在嚴格的山林管制政策下,囂張的山老鼠和盜獵仍不時可聞,其中往往有黑道勢力夾纏,這又豈是單純的原民自治所能對付?
台灣島生態具有其豐富性,卻也相對看到它的脆弱,過去靠森林法、野保法等法令守護有限的資源,如今欲以友善部落的行政命令撤銷管制措施,務必要有周詳的思慮,以免引發非預期的破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