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3月25日 星期六

經濟日報社論/兩岸經貿 九二共識一線牽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83900/web/ 

◆  聯合報社論/習近平訪問俄羅斯的歷史意義
◆  聯合報黑白集/陳院長,太太不是藉口
◆  經濟日報社論/兩岸經貿 九二共識一線牽






經濟日報社論/兩岸經貿 九二共識一線牽


2023-03-25 00:47  經濟日報/ 社論
兩岸關係示意圖。(路透)


兩岸關係近期朝緩解緊張的方向發展,前總統馬英九宣布將訪大陸,全國商業總會、工業總會、三三會、工商協進會近期先後訪陸,與大陸官方及各地台商交流。無論基於兩岸和平關係確保的必要,或是兩岸經貿關係的持續開展,改善兩岸關係、恢復對話管道與協商機制確屬當務之急。

近三年來受疫情影響,兩岸交流與經貿受制約,但更深層的制約因素為近七年來兩岸官方關係斷線,溝通管道堵塞,陸方對台善意隨而減損。問題的關鍵在於民進黨政府拒不承認九二共識,導致對岸認為兩岸交流政治基礎不復存在,於是對台硬的政策變得更硬,軟的部分則不那麼軟了,兩岸經貿與台資企業經營因而蒙受不利影響。現在疫情漂離,兩岸各方也有意加強管控分歧,避免緊張再升高,因此是重建關係、提升經貿溫度的良好時機。

商總揭示的訪陸目標在於「重啟會談,恢復交流」,定調為「為台灣產業打開商機」。工總也是從「兩岸經貿、產業合作」角度與思維,就台商關切議題與對岸進行交流。三三會將協助大陸台商解決投資經營遭遇的困難。工商協進會希望從民間企業出發,兩岸多交流,讓經濟更好。工商業團體有志一同,都意在促進兩岸經貿良性發展,增益台灣經濟利益。這些宏願的達成,有賴雙方主事者溝通協商,但一切都建築在九二共識共同認知上,丟掉這把鑰匙,必然打不通兩岸經貿任督二脈。

馬英九正是九二共識最好的體現者,八年任內拿著這把鑰匙打開兩岸許多交流、協商與惠台大門,奈何民進黨政府丟棄這把鑰匙,國民黨後繼者也不再大大方方持用,所以兩岸關係持續惡化。大陸官方對於九二共識非常強調,將其擺在兩岸一切交流事務的首要,國台辦主任宋濤21日會見商總訪問團時就明白表示,商總長期以來堅持「九二共識」,參與大陸經濟社會發展的建設,陸方給予高度評價和認可。

兩岸對於九二共識的詮釋內涵與著眼重點略有不同,但這個詞彙是確立兩岸關係不是兩國關係的底線,捨此不通。站在台灣立場,這也無礙於我們牢牢站在中華民國憲法的立場上,且可藉此與對岸堂堂正正的交流,只要不硬要當面碰撞就好。馬英九在總統任內幾次說出,「九二共識一中各表一中就是中華民國,沒有第二種解釋」,中共私下雖表達不滿,但從未公開否定,也就未因而關上一中各表的巧門。馬英九對「一中各表執持不放,現在沒有官職,可以預見這次訪陸極可能再用這種觀點詮釋九二共識。如此一來,將可為九二共識注入新的生機,使其更將活絡煥發。

兩岸之間在主權問題上存著無法消彌的深層矛盾,所以須有模糊空間,讓彼此不失立場又可相互尊重與接受,「九二共識」正有此妙用。九二共識源自中華民國憲法立場,將台灣這個實存的政治實體與「一中」連結起來,「各表」則是在「九二共識」中力爭中華民國的存在與立場。過去兩岸的制度化協商平台,被用作通關密語,兩方相互不說破,不挑戰對方。

蔡英文執政後,大陸方面對其有「台獨」疑慮,所以對九二共識的發言加上限縮意涵,常在「九二共識」之上加上「一個中國原則」的前置詞,使其意涵往陸方立場傾斜,從而使得台灣方面的詮釋空間縮小了,也使其被接受度變小了。從此進入惡性的循環中,反成中共官方檢視各方一中政治立場的試劑。

馬英九目前雖是一介平民,但他做為中華民國前總統身分不會改變,其所代表的主權意義不只是曾經有過的歷史,而且是現在進行式存在實體,未來的存續空間仍然安在。他這次訪陸正可體現九二共識為兩岸良性關係一線牽的價值,並且恢復其正宗的本意,讓兩岸關係再度柳暗花明。











聯合報黑白集/陳院長,太太不是藉口


2023-03-25 03:45  聯合報/ 黑白集
行政院長陳建仁(中)內閣團隊在立法院進行備詢。記者葉信菉/攝影


行政院長陳建仁被立委問到「家裡有沒有買不到蛋的情況」,他答稱家裡「都是太太在做飯」,他不清楚。這個回答,完全不及格。雞蛋從驚驚漲到演成蛋荒,已經鬧了很久,這可是頭等民生大事。陳建仁卻大剌剌拿太太當藉口,可見他根本狀況外。

立委質詢,關注的是民眾四處買不到蛋的問題。行政院長卻當成自家事,拿太太來擋,還說「家裡不是每天吃蛋」。這種心態,恐怕已達到「何不食肉糜」等級了。缺蛋也許不是陳建仁直接負責的業務,但他必須督導農委會解決問題,豈能拿「不知道」搪塞?尤其,蛋荒惡化顯示農委會失能,陳建仁卻稱許陳吉仲「做得很好」;這樣信口謬讚,真的有把民生當一回事嗎?

蔡政府的官員,發明了無數這類「順手藉口」,已到了令人難以置信的地步。外交部長吳釗燮任內斷交七國,每次都推給「中共」打壓。馬政府好好的「外交休兵」被搞成「外交激戰」,既是激戰,下手便不留情。既挑釁又要喊痛,外交豈能不休克?此外,王美花和台電屢屢把停跳電事件推給「禽獸」,以為人民會埋單嗎?

中共」當然是個好藉口,任何外交挫敗、產品外銷受阻,都能推給對岸打壓。但蛋荒推給「太太」,缺電推給動物,缺水推給老天,那官員都在幹嘛?











聯合報社論/習近平訪問俄羅斯的歷史意義


2023-03-25 03:39  聯合報/ 社論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訪俄舉行習普會。(新華社)


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訪俄三天從各種角度看都是歷史性大事。中國大陸首次占據國際舞台的中央,以調停俄羅斯與烏克蘭戰爭的姿態,企圖取代美國主導的國際秩序。經過這次訪問,中俄關係得以強化,儼然成為對抗美國的同盟。

國際上普遍認為,在和平解決俄烏衝突上,這次訪問並未取得什麼突破。這並不意外,俄烏衝突並非如此容易調停,戰爭經年,烏克蘭的失土要如何處理更是棘手。在中東,中國的地位比較超然,加上伊朗與沙烏地阿拉伯都有意願,所以能調停兩國復交。但俄烏仍在你死我活的戰爭狀態,寸土不讓加上美國阻擋,要兩國停火和談難度極高。

然而,兩國都很給北京面子。普亭盛讚中國提出的烏克蘭和平倡議,可作為未來協議基礎;澤倫斯基還在等待與習近平的視訊通話,並未公開批駁北京的提議。美國務卿布林肯則提醒,外界不要輕信中國的和平方案捍衛烏克蘭主權與領土完整性才是和平方案基本元素,否則只是拖延戰術。他說,如果讓俄國保留目前占領的領土,是不公平的。

無論如何,習近平此行的意義,在於北京藉此轉型。過去,美國把中、俄視為全球威脅,稱北京擬提供俄國武器;如今,越來越多國家認為先停火才是當務之急,至於主權與領土爭議可以慢慢再談。由於美國迄未找到中方提供俄國軍備的證據,習近平搖身變成和事佬,在厭戰的歐洲是有吸引力的。

中國提出和平倡議只有十二項抽象原則缺乏可行的路線圖;但公開宣示維護主權與尊重他國的領土完整,可讓北京站上道德高地,吸引「全球南方國家」(即過去所稱的「第三世界國家」)的目光。對全球南方國家而言,俄羅斯雖有錯在先,但他們對美國聲稱維護「基於規則的國際秩序」說法並不埋單。廿年前,美英入侵伊拉克並未獲聯合國授權,打著搜尋「大規模毀滅性武器」的旗號,也證實是謊言,與現在俄軍入侵烏國的行為並無兩樣。

就現實而言,習近平訪俄雖打著「和平之旅」的旗號,但目的其實並未如此崇高。中國的和平倡議,是基於自身的利益,且是從中俄關係出發。中國的隱憂,是俄羅斯政權的穩定與存續。美歐提供的重型坦克正大批抵達前線,烏克蘭的軍事優勢會非常明顯;而且,烏克蘭還不停索討戰機,接下來還有可以打到俄羅斯境內的巡航導彈。美國與北約對烏克蘭的援助,正在一步步突破最初的紅線,戰場可能擴大到烏克蘭境外,北約軍人可能介入參戰。除非俄羅斯不顧一切要與北約為敵,否則,它在戰場上將逐漸轉為劣勢。

何況,俄羅斯經濟受到西方十幾輪的制裁,目前已奄奄一息。就像西方一些人所期待的,烏克蘭戰爭將「拖垮俄羅斯」,並拖垮普亭。此事如果發生,中國將會大禍臨頭:一旦普亭垮台,極可能造成俄羅斯第二次瓦解,新上台的領袖如果親美,終止與中國的合作,將對中國的崛起造成致命性打擊。

北京擔心俄羅斯會獨力難撐所以必須介入。習近平除違反外交慣例公開表示期待普亭「連任」,普亭則說莫斯科的「優先要務」則是擴大俄中經濟合作,雙方也討論了新建由俄國經蒙古到中國的「西伯利亞力量二號天然氣管線預計每年增加輸送五百億立方米天然氣到中國

莫斯科如今有求於北京,代表中俄地位逆轉,美國還諷刺俄國是中國的「小夥伴」。北京如今變成「老大哥」,或許這才是習近平訪俄的最大歷史意義。


俄陸關係攀升 考驗歐盟等距外交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83900/web/ 

◆  俄陸關係攀升 考驗歐盟等距外交
◆  從來政道如棋道,祇為安危計短長
◆  馬赴陸祭祖意義與價值
◆  農委會滅農? 政府應分工解蛋荒
◆  棒球全球化的難題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上)/我兩度赴倫敦政經學院借閱 2019-09-18 18:2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中)/外殼燙金 內頁像傳真紙 2019-09-18 18:3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下)/兩種編排有異 畢業35年收到 2019-09-18 18:32







俄陸關係攀升 考驗歐盟等距外交


2023-03-25 02:56  聯合報/ 張孟仁/輔仁大學義大利語系主任(新北市)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左)20日訪問俄國,21日與俄羅斯總統普亭(右)會談。路透


近日的俄陸合作議題幾乎就是友誼無上限」的象徵,而積極勸和作為倒是沒有跌破外界眼鏡-俄國不可能退出占領區。不過,雙方的聯合公報再次強調不使用核武器,見證了北京對俄的影響力,同時,針對美國的 AUKUS 核潛艇供應則給出回馬槍,抨擊美國才違反核不擴散。端詳聯合公報幾項內容,俄烏戰爭勸和、經濟與軍事是習近平訪俄的收穫。

俄陸保持密切聯繫的類結盟,成為冷戰結束以來反對美國全球霸權的重要組成部分。普亭失算西方不但未屈服於能源勒索,還和美國攜手對抗莫斯科,北約不解散反而轉強,甚至即將迎來芬蘭和瑞典。經濟被削弱、為了生存的俄國被迫需要一個強大的伙伴,因此願意以低於成本的價格向北京出售能源。

另一方面,北京須趁俄羅斯衰弱之際將北極熊置於自己的羽翼之下,但也不能放任西方圍堵讓普亭政權垮台。習近平此行不但鞏固了俄中關係,雙方經濟、軍事互賴更為緊密,面對西方制裁下的俄羅斯更給予北京前所未有的優惠:人民幣取代美元作為貿易經濟區基礎、一帶一路對接歐亞經濟區、共同開發遠東北極海軍航道,甚至俄羅斯衛星系統要同北斗衛星系統兼容,真實的「患難見真情」寫照,鐵了心替換美國代言的世界秩序

俄中的親近與美抗衡實為必然,倒是歐盟未來的角色值得觀察。中國向來希望歐盟「戰略自主」以避免其與美國聯手,藉此可從歐盟獲得市場投資、技術轉讓。另一方面,多半的歐盟成員國也忌憚失去中國市場及對美國抗中動機猜疑,往往不願開罪北京。北京對俄的影響力和極力扮演和平推手,成為相較於美國的另一選擇,讓歐盟和澤倫斯基有點期待,特別是在拜登政府將一切賭注押在烏克蘭的反攻上,而歐洲增加武器供應卻不見提出任何談判建議的時候。

儘管歐盟憂心俄陸關係不斷攀升,卻因內部分歧中東歐友美老歐洲等距難以同調。只要北京沒有踩到歐盟紅線對俄輸送武器,儘管歐洲質疑北京立場,歐陸關係仍會綁死在習近平的經貿與大國外交範圍內;換言之,面對「東升西降」,歐盟只能持續不開罪北京,採取「等距外交」的策略。歐盟執委會主席只談去除風險,不敢言與陸脫鉤;西、法、義急於赴陸「索惠」即不證自明。












從來政道如棋道祇為安危計短長


2023-03-25 02:56  聯合報/張作錦/退休新聞記者
1945年2月邱吉爾(左起)、羅斯福、史達林簽署雅爾達密約,同意蘇俄所提條件,包括外蒙古維持獨立現狀。中國保有滿洲主權,但蘇聯擁有中東鐵路、南滿鐵路及大連、旅順軍港的優先權利。美聯社資料照片


三月廿一日,電視節目「少康戰情室」討論習近平訪俄的種種,主持人趙少康提到筆者最近一本小書《今文觀止:試從故紙看今朝》裡的一段歷史故事。趙先生敘述很簡單,其實這事極不簡單。

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英美為求蘇聯對日參戰,在雅爾達密約中出賣中國外蒙古與東北的利益予蘇聯。美國總統羅斯福向史大林保證,中國一定會同意,因為他知道中國無力反抗。中華民國被迫,於民國三十四年(一九四五年)七月到莫斯科商訂《中蘇友好同盟條約》,由行政院長宋子文偕外交部長王世杰同往,蔣經國隨行。他後來在《我的父親》這本書裡,對談判過程有詳細描述:

「史大林拿一張紙向宋院長面前一擲,態度傲慢,舉動下流;隨著說:『你看過這個東西沒有?』宋院長一看,知道是雅爾達協定,回答說:『我只知道大概的內容。』史大林又強調說:『你談問題,是可以的,但只能拿這個東西做根據;這是羅斯福簽過字的。』」

中蘇條約談判陷入僵局,蔣委員長電令蔣經國以私人身分見史大林。蔣經國在俄長大,諳俄語,通俄情,且為中國領導人之子,原盼史大林或可通融。

史大林問蔣經國:「你們對外蒙古為什麼堅持不讓它獨立?」

蔣經國說:「您應當諒解,我們中國七年抗戰,就是為了要把失土收復回來,今天日本還沒趕走,東北、台灣還沒收回,一切失地都在敵人手中,反而把這樣大的一塊地割讓出去,豈不失卻了抗戰的本意?我們的國民一定不會原諒我們,說我們『出賣國土』,會起來反對政府,那我們就無法支持抗戰。所以,我們不能同意外蒙古併給俄國。」

史大林說:「你這段話很有道理,我不是不知道。不過,你要曉得,今天並不是我要你來幫忙,而是你要我來幫忙;倘使你們國家有力量,自己可以打日本,我自然不會提出要求。今天,你們沒有這個力量,還要講這些話,就等於廢話!」

中國既然「沒有這個力量」,再說「廢話」也沒有用,只好在「友好」條約上簽字。

中國與蘇聯的愛恨情仇,剪不斷理還亂。在鴉片戰爭中抗英的「民族英雄」林則徐,遠戍新疆時卻提出「終為中國患者,豈俄羅斯乎」的警告。他的話事前事後都有根據,從沙俄、蘇俄到蘇聯時期,通過一系列條約、軍事或外交手段,從大清帝國、中華民國及中華人民共和國手中,總共拿走了約四百廿六萬平方公里土地。台灣的面積是三萬六千平方公里,約等於一百一十八個台灣。

現在習近平卻去了莫斯科,也受俄方的重視與歡迎。無他,因為現在他們彼此需要對方。換言之,都是因為國家的利益。而他們也各有適當的國力,門當戶對,若一方勢力單薄,對方不會理你。

老牌的英國帝國主義者說得「誠實」:英國沒有永遠的敵人,也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

系出同門的美國,亦步亦趨做到了這一點。中國對日抗戰時期,美國在物資上資助日本,等到珍珠港被襲,才視中華民國為盟友。但是正當中國浴血沙場時,美國為了讓蘇聯參戰,卻在雅爾達密約中出賣了中國。國共在大陸易手,美國馬上又作「棄華」準備。韓戰爆發,情勢稍轉。但北京稍稍給華府一個好臉色,尼克森馬上跑去握了毛澤東的手。民國六十七年(一九七八年)十二月十六日凌晨,蔣經國被從睡夢中叫起來,告知美國與大陸建交。別責怪美國,他們是為了自己國家的利益。

無論是俄國、中國大陸還是美國,所有的外交活動,都是為了爭取自己國家的利益。更重要的是,他們有能力爭取自己的利益。台灣的利益在哪兒?自己有能力去爭取嗎?把國家前途寄託在一個變化無常友邦」的身上,可靠嗎?

喜愛圍棋中研院院士余英時,寫了一幅字送給他的圍棋高手朋友沈君山,最後的兩句是:「從來政道如棋道祇為安危計短長」。

台灣國家的安危,有人在計短長嗎?


【少康戰情室 20230321、完整版上集】習近平挺普欽連任再提陸版和平計畫 美中俄大國較勁? 
【少康戰情室 20230321、完整版中集】馬英九赴陸祭祖創兩岸分治紀錄 卸任元首赴中綠亂了套?                    
【少康戰情室 20230321、完整版下集】何志偉揪逾70人陪同登記立委初選 較勁王世堅拚場? 













馬赴陸祭祖意義與價值


2023-03-25 02:56  聯合報/ 陳長文/海峽交流基金會首任秘書長、良制一國的信仰者
謝英士/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董事長、律師
馬英九將於3月27日至4月7日赴中國祭祖,並率台灣青年學子與中國大陸學生交流。本報資料照片


馬前總統在疫情方歇、兩岸兵凶戰危、中美對峙毫無緩解之下,不畏抹紅與賣台之攻訐,決定到大陸祭祖並與青年交流,其所傳遞的訊息既具勇氣,且富睿智。相對於李登輝前總統當年日本行馬前總統大陸祭祖更有中華民族不忘本之初衷,以及寄望於青年象徵未來寓意

謹就馬前總統此行之意義與價值略綴數語,供讀者參酌:

一、憲法增修條文前言指出「為因應國家統一前之需要」,並明文規定:「自由地區與大陸地區間人民權利義務關係及其他事務之處理,以法律為特別之規定。」奠定了兩岸關係法制化的基礎。儘管台灣民主多有沉痾,但大陸的砲彈威脅,傷害的卻可能是反對台灣獨立人民的情感或生命。試問:如果武統造成台灣破毀,那麼國或不國,還有意義嗎?也就是國家統一只能以和平方式完成

如果法治是理性的象徵,那麼,法治不彰,理性沉淪,就是惡魔竄起的沃土。法學家勞特派特曾說:「國家是為人類而設,而非人類為國家而設。」國家主權追求個人主權手段。基此,如果台灣人民為了虛無縹緲國家主權(如台灣獨立、更不用說充當霸權棋子),而犧牲自己和家人的主權,顯然是本末倒置了;大陸亦同。

二、兩岸自民國三十八年(一九四九年)起分治至今,「互不承認主權互不否認治權」(馬前總統語)乃兩岸的政治現狀最貼切的描述。大陸當局支持台灣或中華民國的國際地位(如WTO、WHA等)也是兩岸共謀國家統一的重要利多。中國共產黨因為內戰及其延伸,而不喜歡中華民國存在的代表性,或可理解。但是為了嚇阻台灣獨立,除了排斥台灣(或中華民國)的國際地位,甚至以武力相向,就有商榷空間。中華民國地位承認國共內戰和解與「良制一國方案不可迴避的議題。鄧小平先生曾說「中國永不稱霸」國際,習總書記可對兄弟之邦的「台灣」、「中華民國」表現更多善意。一旦「善意」定調,則兩岸之間的個人認同、社會連結、族群融合必可得到相應的確認,對等的啟示必將在兩岸交流中產生綜效。

大陸對台灣(中華民國)的立場眾所皆知,不可分裂的台灣是兩岸關係重中之重的立場,也是中華民族不可或缺核心利益,而這項利益與中華民國生存發展也是不謀而合。既然台灣在經國先生生前可以終止戡亂,習總書記也可在精神與心理兩個層面解嚴(包括將部隊撤退到一定的界線),藉以宣告兩岸和平新時代來臨

馬前總統的大陸祭祖與青年交流刻意避開北京的政治敏感,但所到之處又充滿兩岸共同抗戰」的「隱喻」。往者已矣,來者可追。讓兩岸兄弟認同只有和平,唾棄戰爭!保持善意、建立良制!兩岸要追求的是良制,這並不表示兩制不好,而是良制才可以確保統一成功!













農委會滅農? 政府應分工解蛋荒


2023-03-25 02:56  聯合報/ 陳佑澈/台中市養雞協會理事長(台中市)
農委會主委陳吉仲。記者陳正興/攝影


自農曆年以來蛋品短缺的問題一直困擾著農委會,最近兩天,農委會的主張與發言更加引起產業團體的不滿與埋怨。農委會滅農(小農)之說,似乎成了產業界的共同語言。

農委會職掌著產銷調節,肩負著平穩物價穩定的責任;同時輔導農民在技術與管理方面的提升與精進,與產業關係密切。但曾幾何時,農委會與基層似乎愈離愈遠,是因為產銷督導又會牽扯到價格與政治的關係嗎?總之,農委會與現實基層脫節已是事實。產銷之所以無法平衡,資訊掌握脫軌,或許與這些事情也不無關係。

在筆者的認知裡,農委會職掌的應該是產業發展技術管理與產銷環節。而市場價格數量不足是否開放進口,理應是經濟部的職掌業務才對。進口品,不論是蛋、肉、還是其他農業產品,都是商業行為,且都是經濟部商業司轄下的公司行號處理,應由經濟部處理,農委會則應就進口商品的疾病蟲害進行管制與檢討。當然,負責食品安全食藥署應該照顧全體國人的健康,針對藥物、農藥殘留或運輸過程的食品安全進行積極查核。有如此的分工,才能有效解決問題。

目前的農委會,肩負了太多的責任與壓力,承擔了不必要的政治口水。如此一來反而失去焦點。主委與底下長官及技正應該積極處理產業環境與提升競爭力並使產銷趨於穩定,且能有效掌握產銷數字,而不是四處尋求進口國家,並且與產業產生對立關係,甚至要求農委會官員不要接產業相關人員的電話,這是何等的傲慢與自大!

目前產業有許多的亂象,不過,創造亂象的不會是單一事件或對象,農委會自己也該責無旁貸。但為了處理短期問題而失焦,並犧牲了產業的未來,筆者認為很不妥。如同前述,若這些問題如此嚴重,政府更應讓跨部會團結合作來處理問題,而不是讓「不專業」的農委會去處理「經濟與民生問題」。希望溫暖內閣能夠仔細思考,讓專業回歸,讓部會各司其職。














棒球全球化的難題


2023-03-25 02:56  聯合報/ 黃煜/清大運動科學系教授(桃園市)
日本隊成為世界棒球經典賽最大贏家,大谷翔平(中)和全隊隊友開心慶祝隊史第三座冠軍到手。(歐新社)


第五屆經典賽終告落幕,中華隊雖未能進入八強,但精采表現獲國人高度肯定。由美國職棒大聯盟MLB主導的經典賽自民國九十五年(二○○六年)開打以來,雖說在全球的推廣獲得的關注度日漸提升,但相較於足球、籃球,以及有韓國國技之稱的跆拳道在全球化的程度,似乎仍有一段差距。

棒球算是全球最早進入職業化的運動種類,在美國已有一五○年之久,要比現代奧運會歐洲足球更早商業化,只是棒球運動的全球化推廣似乎比足球、籃球更為緩慢。同樣是美國人發明的籃球,在美國國家籃球協會(NBA)於民國八十一年(一九九二年)首次派出夢幻隊參加巴塞隆納奧運後,就奠定其國際籃壇盟主地位

相較於此,美國職棒界對奧運一直採取不合作主義,理由是與賽季衝突,影響其商業利益。不過,賽季衝突也不是沒有解決的方案,去年底卡達世足移到冬季進行,歐洲多數國家的職業足球聯賽也配合調整;過往美國冰上曲棍球聯盟National Hockey LeagueNHL也曾因冬奧調整賽期

說穿了,禁藥問題才是難言之隱,大聯盟近年都被禁藥議題籠罩,從民國一○三年(二○一四年)的米契爾禁藥報告到民國一七年(二○一八年)的職棒禁藥風雲紀錄片等都凸顯問題的嚴重性,知名選手如邦茲、索沙、馬怪爾、A-Rod 都有前科,因此,禁藥問題會是美職所顧慮,且國際奧會對禁藥是零容忍。

再者,經典賽的時間正是許多職棒聯盟新球季的熱身賽時間,許多選手也會選擇不出賽,因此,辦理賽事的時間點確實值得商榷。同時,為保護投手而提出投球數上限的規定,再加上分組機制、選手國籍認定等議題,都是美國標準,與國際規範出現落差。

事實上,經典賽辦理五屆以來,賽事舉辦區域仍侷限在中北美及東亞等,本屆更是只有在美國及東亞辦理,即使本屆參賽隊伍擴充為廿隊,卻有不少球隊被稱為「美國二隊」,例如英國、以色列及義大利,為這些國家效力的球員是因血緣關係而得以效力該國,其組隊方式對於推廣棒球運動是否有助益值得觀察。

棒球運動職業化雖超過一五○年,其娛樂價值非常豐富、產業鏈也非常成熟,卻一直無法融入國際體系,特別是奧運會,使得棒球在許多國家成為非主流運動,全球化腳步緩慢。相對於籃球、足球,特別是韓國在跆拳道運動的推廣,不僅擴大各地基層人口、積極與國際賽事接軌,亦有專責機構協助研發、人才訓練及全球推廣等,全球化成效卓著。美國棒球運動主事者需要有宏觀的視野結合國際及他國棒球組織,棒球運動才會在各地百花齊放。



劉憶如/從矽谷銀行倒閉談銀行流動性風險

名人堂電子報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30&page=1#ph 

◆  劉憶如/從矽谷銀行倒閉談銀行流動性風險
◆  陳立恆/明明能當受益人,偏偏想當被害者!
◆  葉銀華/打破舊經濟模式 新經濟又呈現什麼?
◆  嚴震生/扭轉外交劣勢,美官員密集訪非
◆  方祖涵/凡事都值得抱怨的年代
◆  林中斌/習見普亭 停戰將臨






劉憶如/從矽谷銀行倒閉談銀行流動性風險


2023-03-25 02:56  聯合報/ 劉憶如(作者為香港北威國際集團董事總經理、台大財務金融系兼任教授)
矽谷銀行倒閉後引發美國銀行業流動性危機。路透


流動性風險的出現,往往發生在「以短支長」的財務操作上。例如若一家銀行的資金來源多為短期存款,但資金的去處卻多是長期性資產,則一旦存款流失,就會因為資產處分不易,無法及時應付存款戶的提現,因而造成資金缺口。銀行、企業或個人皆然,即使淨值仍為正數(資產大於負債),但若資金缺口短期內無法彌補,就會發生周轉不靈甚至倒閉的情況。

三月九日遭存款戶擠兌的美國矽谷銀行(SVB),就是這樣的一個案例。SVB在三月七日時還宣布「很榮幸連續五年登上福布斯年度美國最佳銀行榜單」,但是當三月八日晚間傳出 SVB 被迫以十八億美元損失出售債券消息後,恐慌瞬時爆發。失去信心的存款戶爭先恐後敲打鍵盤在網路上轉帳,三月九日一天之間 SVB 被提領現金四百二十億美元,這種情形下,SVB 只得在三月十日關門宣布破產成為美國有史以來第二大規模的銀行破產案

以短支長」在疫情發生後的這幾年間,已成為許多美國中小型銀行慣用策略。在利率接近於零的狀況下,銀行以極為低廉的成本吸收短天期存款,再將這些短天期存款的資金用來進行長天期放款或購買長天期資產,造成資產與負債長短天期不對稱。因此,這些銀行與其說是在經營銀行業務,倒不如說是拿著存款戶的錢進行融資套利交易carry trade),也因此在去年聯準會猛烈升息,美元短天期利率隨之飆漲後,套利交易風險就此曝露無遺。

至於 SVB,則除了大量的套利交易外,更有其他多項違背風險分散原則的問題。例如,提供資金來源的存款戶性質過於集中,主要多為對升息最為敏感的私募及創投新創公司(全美國有一半的新創創投皆為 SVB 存款戶)。這些存款戶不但因升息而財富縮水,且並未從 SVB 得到較高的存款利率,還有更關鍵的是,這些戶頭的存款金額都遠遠高於美國聯邦存款保險公司FDIC)提供的二十五萬美元保額,因此一旦對 SVB 流動性產生質疑,這些存款戶便迫不及待地轉存他行,著眼點則是放在若改存幾家最大的銀行,政府就會因為擔心系統性風險而予以保障

另外,SVB 的資產多為美國長天期公債,而較少客戶放款。理論上,美國公債流動性極高,變現力極強,但因長天期債券在利率上升時,資產價值減損幅度較短天期債券更大,因此雖具流動性,但 SVB 被迫在聯準會升息十八碼(一碼為百分之零點二五)後出售債券,也因此必須將原本帳上的「實現損失」改列「實現損失」,造成資產的大幅虧損,更讓存款戶對 SVB 失去信心。

但在所有這些背景下,也不免讓人質疑美國銀行監理單位的角色。民國一○七年(二○一八年)時,美國國會修正陶德-法蘭克法案Dodd-Frank Act),大幅放鬆對中小型銀行資產在二千五百億美元以下)的監理包括免除對其進行銀行壓力測試以及資本及流動性要求等規範。作為美國第十六大銀行的矽谷銀行,即使在去年(民國一一一年(二○二二))年底時擁有二千一百二十億的資產也尚未達到需被監理的門檻。曾與拜登角逐民主黨總統候選人的現任美國參議員華倫Warren),當時即提出警語認為此修法可能導致銀行承擔過高風險追逐獲利甚至因而倒閉;曾經極為風光的矽谷銀行,不幸地印證她的警語。


詹文男/突破孤寂時代的數位障礙

◆  詹文男/突破孤寂時代的數位障礙
◆  陳國樑/勞保破產後的末日景象
◆  黃耀輝/人口問題埋藏財政危機 蔡政府知否?








詹文男/突破孤寂時代數位障礙


2023-03-25 02:56  聯合報/ 詹文男(作者為數位轉型學院共同創辦人暨院長、台灣大學商學研究所兼任教授)


好友老魏是某電子科技公司董事長,有次提及他拎著水果到鄉下探望已八十好幾的阿姨。阿姨的子女希望她能到台北住,可以就近照顧。但老人家不習慣城市喧囂,寧願自己一人悠哉獨居在鄉下種菜養雞。

當老魏走進阿姨家裡,驚訝發現房子裡客廳、房間、廚房竟然到處都是攝影機。詢問阿姨為何有這麼多鏡頭?原來子女怕老人家在家中不慎跌倒或意外沒人發現,因此隨時監控,比較放心。老魏不禁問阿姨:「阿姨,到處都是攝影鏡頭,您是在哪裡換衣服啊?」,老人家回答:「閃無路啊!」(台語,意指無處遁逃),只好跑到廁所換,讓老人家很不方便。

日本過去也有同樣的例子,但就沒有那麼科技。曾經一位日本獨居老人過世好幾天沒人發現,日本輿論譁然!認為這麼文明的社會,竟然還有這樣的事情發生,因此組織志工隊定期訪視獨居的老者。同時每戶送一支小黃旗,提醒老人家每天早上要記得在門口插上,「旗在人安在」,若沒插旗,可能是身體出問題,需要緊急照護。雖說立意甚佳,但每天老人家要記得插旗,對於記憶力逐漸衰退的獨居老人而言,也是一個困擾。

由於超高齡社會的來臨,獨居老人的數目也愈來愈多。根據民國一一○年(二○二一年)十月內政部不動產資訊平台公布「僅老年人口居住宅數」資料,民國一一年(二○二一)第二季全戶都為六十五歲以上老人的住宅數,達六十二點七萬宅,比十年前的卅三萬宅幾乎是翻倍成長。其中僅一名老人獨居的宅數,也從十年前的廿二點六萬宅增加到四十七點七萬宅,量增一倍,且全國獨居老人宅數占僅老人宅數的比率,已高達七十六%。而這些對象的確需要更多的關注。

也因而有許多行動(如日本的黃旗個案),或者數位服務(如老魏阿姨子女安裝的攝影機)的推出。但如何能夠即時掌握老人家的狀況,但又不干擾其日常生活,真的需要費心考量。現代科技產品雖然提供了人們生活很大的便利,但也有許多隱私及使用上的困擾。

日本電信公司曾推出一項服務讓使用者覺得很貼心,早期他們觀察分解日本老人從起床後的動作發現,大部分老人在起床後都會喝一杯溫開水,因此,他們在熱水瓶設計一個發報器,當有用熱水瓶時,就會發出訊號,讓長輩在不改變生活習慣下,子女或親屬可以安心。之後又增加許多功能,透過無線網路,將每天熱水瓶加熱、使用時間記錄下來,子女可以隨時上網了解使用狀況。其也有「外出」及「回家」按鍵,方便子女掌握老人家動態!

如內政部統計所呈現的,孤寂時代即將來臨,而科技的進步也會讓其運用更加廣泛,若我們能更了解獨居長者生活脈絡與需求,相信可以更加發揮數位科技正面強大的功能,提升整體高齡使用者的福祉,更有機會讓高齡科技產業蓬勃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