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9月15日 星期三

經濟日報社論/從新竹爭取升格釐清財政劃分最適方案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  經濟日報社論/從新竹爭取升格釐清財政劃分最適方案
◆  聯合報黑白集/柯建銘的大新竹夢
◆  聯合報社論/賴明詔的提問正確,蔡政府的答案離譜







經濟日報社論/從新竹爭取升格釐清財政劃分最適方案


2021-09-15 02:05  經濟日報 /   社論
第二任期將屆滿的新竹市長林智堅,最近突然拋出新竹縣市合併為第七都的構想,引發政壇一番波瀾。記者張裕珍/攝影



第二任期將屆滿的新竹市長林智堅,最近突然拋出新竹縣市合併為第七都的構想,引發政壇一番波瀾。從時機上和合併範圍來看,竹竹併的倡議難免遭到「意圖明顯,境界不高」之譏,尤其相對於美、英、日等多數國家只有一個直轄市(都),中國大陸有四都,台灣彈丸之地,卻有六個直轄市(六都),現在又有第七都的構想,只能說「全世界怎跟得上台灣」。

蔡英文總統回應說「樂見縣市升格」,但要有民意與法制的配套;民進黨的立院黨團總召柯建銘則說年底前修改《地方制度法》,將直轄市人口標準的125萬人,下修為100萬人,更處處可見政府「因人設事」,以及行政區劃政黨化的鑿痕

主張合併主要理由,「大新竹地區高科技產業蓬勃發展,新竹縣市都是繳稅大戶,創稅加起來 1,900 億元,全國排名第五;可是統籌分配稅款卻合計不到百億,是全國倒數」,對照六都就分到 61.67%,其餘16縣市分配剩餘的 24%,以及鄉鎮市分配 8.24% 的現況,確實道盡了當前財政收支劃分充滿不公平、不合理的問題。而「如升格為第七都,統籌分配稅款就不是在六都之外的16個縣市去分」的說法,更凸顯了地方政府之間存有階級化的問題,屬於三級的縣市政府,只要合併升格成為二級的直轄市,即可自動取得更多財源。難怪立即引發其他六都或14縣市的緊張,乃有竹竹苗北北基雲嘉嘉合併構想的跟進提出,反而讓財政收支劃分的問題更加惡化,又陷入沒完沒了的政治爭論。

在中央政府這邊,立場最尷尬的就是財政部。修改財政收支劃分法是前行政院長賴清德主動開出的支票,後來卻被財政部以「行政區劃確定後才能修財劃法」、「修財劃法是零和等理由暫時擱置。竹竹併的提議,讓財政部遲早非接下燙手山芋不可,接下來還是要正面回應棘手難題:對地方政府憑升格就可增加財政收入的一廂情願,最後演變成地方政府愈來愈激烈的搶錢模式,財政部難道不會感到不安?是否應該主動拿出更多財源給地方政府,更能有效解決地方財政患寡又患不均的問題?行政區劃不確定作為不修財劃法的藉口,難道要對當前階級化的地方財政制度繼續視而不見?財政部何不直接並聯思考去政治化(也是去政黨化)的行政區劃,直接找出一勞永逸的財劃法解決方案?

這個答案,其實就簡單兩點首先,把政府扁平化;亦即將現制的中央、省及直轄市、省下的縣、市(省轄市),及縣下的鄉鎮市的四級政府,改為二級制,除了中央政府,以下全部都是同一層級的地方政府,名稱為縣或市(現在的六都和三個省轄市);縣以下的鄉鎮市,改名為等同現行直轄市及省轄市以下的區。政治層級扁平化為中央及地方政府兩層級,則財政層級也對應改為二級制。除了中央財政,就是地方財政,亦即未來的縣、市都可課徵相同的稅目,在平等的基礎上分配到中央補助款,更重要的是,中央應再多拿出至少一成的稅收,讓地方政府以相同的分配模式調劑盈虛,最後再靠自我的財政努力。

如此簡單作法,確有諸多正面效益政府扁平化,可大幅降低行政成本,也就是減輕納稅人的負擔。財政劃分上,可改善目前繁雜又未必公平的分配不均問題;又可將目前財政部主管的統籌分配稅款和主計總處負責的一般補助款、各部會主管的計畫型補助款,統整合併為單一補助款,除了可以調劑地方政府水平不均之外,還可加入開源節流的誘因機制,中央也比較願意把財政劃分的大餅做大,成為可長可久的財政收支劃分機制。










聯合報黑白集/柯建銘的大新竹夢


2021-09-15 03:03  聯合報 /   黑白集
民進黨立法院黨團總召柯建銘。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新竹市長林智堅提出新竹縣市合併的構想。他的師父柯建銘鴨子划水,早一步派子弟兵鄭宏輝行政院顧問名義在地方舉辦論壇,整合共識。竹科被稱為「台灣矽谷」,老柯這盤棋局若成,除改寫直轄市長政經行情,其身價也將扶搖直上。

柯建銘綠營喬事天王,曾聯手藍營喬王夾擊馬英九,讓國民黨分裂至今。老柯戰功彪炳,卻因形象不符社會期待,未獲蔡英文扶上立法院長。這回他影武大新竹合併案,蔡英文態度審慎,倒是英系掌門人「嘉義王」陳明文帶頭反對,主張「要就全國一起來」。

柯、陳曾爭奪立院龍頭及黨團總召。近來在綠委為五倍券倒蘇風潮中,老柯曾率派系代表,赴政院指點政策。陳明文後來居上,帶著嘉義縣長翁章梁直搗政院,點名部會商議建設經費,嚇得蘇揆衝回「打招呼」。

蘇揆送科學園區給嘉義,地價立馬喊漲,阿文猶如地下院長。蔡總統幫陳其邁喬到台積電設廠,南高雄科學園區光速鍍金,抬升邁邁聲量。綠營發現,科學園區軌道建設更能炒地固票,於是派系爭相入手,老柯則早已在新竹縣市圈地多時

對比其他園區,金雞母獨尊竹科和工研院,大新竹若併成,鍊矽成金指日可待。老柯早已夸言「得新竹者得天下」,喬王圈地終究得過總統那一關











聯合報社論/賴明詔的提問正確,蔡政府的答案離譜


2021-09-15 03:02  聯合報 /   社論
中研院院士、「冠狀病毒之父」賴明詔指變種病毒株傳播力更強、更容易繁殖,這是打疫苗的人愈來愈多,確診人數不降反升的原因。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季青漫畫



被譽為「冠狀病毒之父」的中研院院士賴明詔因身歷檢疫隔離深有感觸,而建議台灣應思考何時及如何解封,他認為不能再追求零確診,須考慮與病毒共存。當天行政院長蘇貞昌主持擴大防疫會議,立即指示指揮中心鬆綁相關指引,人民生活生計之便利為考量,包括降低二級警戒。但稍後陳時中卻提出截然相左的看法,稱需俟兩劑疫苗覆蓋率提高到七、八成,再決定能否鬆綁。

賴明詔的建議,方向是正確的。全球去年起因疫情實施各種防疫管制措施,迄今將屆兩年。此刻,當其他國家都在逐步解封,設法讓民眾回歸正常生活;台灣卻因除不盡的星火疫情始終維持嚴峻管制,民眾付出不自由與生計困頓為代價,卻看不到煎熬的盡頭。人們不能自由出入國境或四處旅行倒在其次,最難過的是,政府的防疫仍停留在去年的步調和思維,疫苗購買及施打策略嚴重滯後,處於仰賴施捨捐贈的被動地位。當台灣的「防疫韌性」被列為全球倒數,甚至低於奈及利亞等非洲國家,蔡政府還不知道要改弦易轍,未免太愚頑魯鈍了。

從蔡政府官員南轅北轍矛盾回應,即可知,整個政府團隊根本不知道要如何應付這個局面。蘇貞昌主張鬆綁防疫管制及降低二級警戒,顯示他清楚民眾對此怨懟已深,若繼續縮緊恐引發反彈。至於陳時中所言「兩劑覆蓋率要達七八成」才能解封,若非推諉,則根本是風涼話。台灣目前仍有過半人口打不到第一劑,試問,以指揮中心目前掌握的疫苗數量,我國要何年何月才能達到那個覆蓋率?但在此之前,指揮中心沒有辦法在防疫策略上作任何調整,讓防疫管制更符合人性並兼顧經濟活動嗎?

蘇貞昌與陳時中的矛盾立場,恰恰暴露了蔡政府「」與「」的落差。用白話說,蘇貞昌知道防疫措施到了該鬆綁的時候,但陳時中無法承諾這點;原因是政府的疫苗部署徹底失敗,一則敗在對高端的不正常押寶,二則敗在對 BNT 的刁難與拖延,三則敗在對疫苗重要性和需求錯誤估計。說穿了,就是整個蔡政府不曾積極思考國家防疫政策的出路與得失,只是在政治上一味賣弄,遇到問題便得過且過,以致全體國民都被拖進了渾水。

從一件小事,即可看出蔡政府在防疫部署上如何嚴重失衡,且心態偏頗。行政院最近宣布,要將八千四百億防疫紓困特別預算中僅剩的一千六百億元全數提空,其中一千兩百億用於五倍券,近七十億用於動滋券、國旅券、藝FUN券、農遊券,其餘則用於農漁、急難救助等補貼。廿個月來,蔡政府四度追加防疫紓困特別預算,迄今揮霍了八千四百億元而毫不手軟。最諷刺的是,在八千四百億預算中,用於購買疫苗的預算僅三四○億元,占比四%更誇張的是,連第一波訂購的疫苗至今都有六成尚未抵達

一個國家花大把預算去紓困,又發放三倍券、五倍券、動滋券等不同名目的煙火去搞振興;但對於全民防疫「基本功」的疫苗,卻只肯花四趴的力氣去應付。這像是一個理路清晰、為國為民的政府嗎?五倍券吹噓得再用力,紓困的銀子撒得再多,對於防疫工作卻不疾不徐地拖著,台灣要何年何月才能達到「兩劑覆蓋率七成」的境地?

賴明詔問得好,台灣到了要思考如何與病毒共存的時候了,不能只有隔離與管制一招。至於具體要如何鬆綁,恐怕不是蘇貞昌或陳時中的思維所能解答,請廣邀專家與民間人士一起激盪智慧吧!

羅智成/和平需要學習─人類演化最後一步

名人堂電子報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30&page=1#ph  

◆  羅智成/和平需要學習─人類演化最後一步
◆  馬凱/「雙失靈」縱富凌貧
◆  林中斌/阿富汗浴火重生的曙光






羅智成/和平需要學習─人類演化最後一步


2021-09-15 02:59  聯合報 /   羅智成(作者為作家、詩人)
法國總統馬克宏2018年在法國凡爾登附近的一戰將士墓園參加紀念第一次世界大戰一百周年紀念儀式。 圖/美聯社



史蒂芬.褚威格的《昨日世界》是我留美時期最喜歡的書之一。這位泛歐洲主義的猶太作家以回憶錄形式,非常生動地描述了一戰之前,維也納與歐洲各國的資產階級活躍、蓬勃的文化活動與人文氛圍,提供給我關於現代文藝發展的社會背景與現場實境。然後,一戰爆發加上納粹興起,摧毀了他夢魂牽縈的這一切。

在他筆下,戰爭是未曾預期的,卻又如此有跡可循。在文明躍進的時代,人們對一切都樂觀而自信,發展科技,信賴理性,對普世價值人道主義也充滿熱情。唯獨對於社會的不公,對於仇恨與敵意的感染力,還有戰爭的毀滅性掉以輕心

多年後,我繼續捧讀《昨日世界》中譯本,強烈感覺到,此時此刻的世界和他所描述的時代,有著令人不安的雷同…

和平」像虛位的教皇,人類不吝給予它崇高的光環,卻常常為了不同理由背棄它。有時,是為了生存、為了信仰、為了尊嚴、安全或恐懼;有時,是為了從不說出口的貪婪、嫉妒與仇恨。這些因素錯綜複雜,暗藏強者恣意延伸意志的劣根性,弱者報復、扳平的憤懣悲情。

我們無心學習和平,可能也因為總以為:和平是優勢者一念之間而弱勢者求之不得的事,所以它應該是優勢者的功課。偏偏當一方自忖必勝時,便視和平為阻礙他耀武揚威、予取予求的羈絆—也許,最好,我們是在居於劣勢時努力學習和平,居於優勢時切記把它實踐…

在社會達爾文主義者眼裡,物競天擇、優勝劣敗是天經地義。現實生活中也有許多產業或個人發展的規則接納類似理念。但人類已超越動物本能,在漫長的演化過程中,他也許繼承了殺戳、掠奪的基因,卻也發展出更複雜的社會意識、更深刻的感受、更珍貴的靈性;透過對人類特殊性的自我認知,創造出許多價值,從各方面抑制了野蠻,提升了所作所為。

我們的內心、我們的意識決定了外在的行為。自私、歧視、不寬容—甚至個體成就的張揚、競爭與物慾的強化,都會增加人與人、族群與族群之間的緊張與衝突。透過教育、文化建構和諧的環境,深植和平價值,透過更健康的身心靈,或更文明的自己,帶動人類關係的良性循環,是最基本的努力。人們常常忽略,在實質戰爭爆發前,通常敵對雙方已先進行了無數次心理或意志上的「準戰爭」,只有在內心階段先踩了煞車,和平才會自然實現。

但人人都清楚傳統的,訴諸感性或心理的和平主義,是遠遠不足的和平的硬體條件更為重要例如經濟、政治與軍事的環境

但是目前世界的經濟環境許多是反和平:強調競爭的動能、與國族主義掛鉤、過度重視發展,造成貧富不均、分配不公、生態破壞—全球化更激化了此一現象,埋下抗爭與鬥爭的種子。我相信負責任的經濟政策離不開道德考量,市場法則也不能決定對錯。和平扎根於均富,沒有雙贏、共享的思維,經濟就淪為戰爭的一種形式了!

目前的政治局勢似乎也是和平最大的威脅自古以來國際政治的運作法則,大都是反和平的:實力決定一切的霸權主義不擇手段道德虛無主義,無限上綱的利己主義加上軍商共同體好戰本質,沒有任何力量可以制衡;使得關於和平的訴求,形同局外者的夸夸之談、弱者的怯懦托詞。也許,和平屬於人類演化的最後一個步驟…

只有那些戰火下顛沛流離、死生無告的生靈,才真心相信,和平是最智慧的言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