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15日 星期日

聯合/習近平如何設想歷史翻過新頁

.聯合報社論..習近平如何設想歷史翻過新頁
.聯合報黑白集.馬總統的徒然
.經濟日報社論.提升專利實力 擺脫技術入超國窘境
.聯晚午後熱評.報告馬習會 何不直接走入人群






聯合/習近平如何設想歷史翻過新頁

2015-11-15 01:26:12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台灣內部如何看馬習會已有許多討論,但中國大陸如何設想馬習會,則仍有許多探討空間。英國《經濟學人》週刊稱,馬習會可能是大陸歷任領導人近年對主權的核心議題「最大的讓步」;這也意味,習近平已琢磨多時,要藉此會讓兩岸走進新的歷史階段。
習近平的盤算,絕不是以為跟馬英九握個手,蔡英文就會落選;他選擇的是要發出歷史轉身的明確訊號。北京對於新的歷史階段的設定應該是:兩岸可以進行更大量的官方接觸,並讓台灣享有更多的國際參與,但必須繼續固化一系列行動的定義,釘在「一個中國」上的基準不能隨意飄移。所有的官式互動與台灣的外部參與,都由北京進行詮釋與解讀,這也將牽動世界各國與台灣的關係。
這項設想,意在解開兩岸長期以來愈扯愈緊的意底牢結:即台灣的國際參與,以及兩岸互動的形式對等。一九七一年當中華民國退出聯合國,所有中國的符號與外交承認皆被中華人民共和國繼承;依據二七五八號決議,中華民國是屈辱地被逐出聯合國,台灣消失在國際政治的舞台,而台獨的聲浪亦在這樣孤立的僵滯中發芽、茁壯,以至於今。
要消解台獨的頑疾,必須從台灣重新在國際上被看見開始。增加台灣的能見度,讓台灣人民看見春風吹拂,不再是窒息般的圍堵,台獨方有退潮的可能。過去七年,中共其實曾作出試探性舉措,例如北京決定讓台北加入世界衛生大會,但步履畢竟太小,難以贏得支持與認同。這或與胡錦濤的謹小慎微有關,也可能是胡錦濤權力從未穩固,無法放手為之。
習近平則在政治的時空中取得更大斬獲,可以邁出新的步伐。首先是中國大陸綜合力量的巨幅增長,在其任期內,中國可能超越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經濟體,這讓大陸更有底氣,自認足以在錯綜複雜的世局中仍擁有控制各國與台灣交往定位的能力;其次,習近平在數波反腐鬥爭中取得了高度集中的權力,成為毛、鄧之後最強勢的領袖,無論在黨內或民間他都具有超高權威,可以放手一試。
因此,只要兩岸關係本質不致變調,中共便可能釋出一些空間,讓台灣在不同國際賽局中成為一個玩家。最早可能鬆開的領域,可能是區域經濟整合的各個聯盟,如RCEP、TPP及亞投行;其次,是國際民航組織這類非聯合國組織的觀察員、甚至正式會員。如果順利,不能排除最終進入像「世界氣象組織」這類聯合國轄下非關政治的部門。但無論如何,這恐怕需要相當長期的折衝與協調,也需要台灣更慎重與正式的政治承諾。
再者,中共很可能放寬、擴大兩岸各級官員的交往。陸委會與國台辦已於前年互稱官銜,卻止步於此;馬習會後,未來兩岸較不敏感、不涉外交國防這類具主權意味的官員,很可能可以互相公開往來。畢竟連總統層級的人物都已碰頭了,其下官員猶被禁足,顯不合理。
習近平決定與馬英九見面,絕不可能只是即興的、一次性的決策,而是為更多的開放作試探或預備。若只是一次性的作為,其後又因台灣內部的政權輪替退回低度互動、甚或不相往來的情境,勢必使這次馬習會淪為笑柄或成為一座只堪憑弔的紀念碑,這應非習近平想要的結果。
如前所述,困鎖台灣是台獨不能消弭且不斷飆高的主要因素,各項國際挫折都轉化為台獨滋長的養分;以至於馬英九上任七年,北京雖不斷對台經濟讓利、讓陸客絡繹於途,卻反落得兩岸敵意日深的下場。服貿協議被無限期擱置更可證明,單單只靠經濟懷柔,並不能收攬人心。
更有甚者,美國已決定重返亞洲,在中國超越自己之前出手全力逆阻,是華府現實主義之所必然。面對此一形勢,習近平必須更大開大闔呼喚台灣同胞,免得他被美國當成斥候,甚至刨起自家的牆根。
這種種因素,皆是馬習會登場的背景。習近平與其執政團隊知道,必須大膽走這一步,才能翻開歷史的新頁。


聯合/馬總統的徒然

2015-11-15 01:26:12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馬總統欲就「馬習會」向立法院提出報告,卻因在野黨杯葛難以如願,轉而召開記者會直接「向人民報告」。馬英九意圖建立「總統向國會報告」的創舉,但在朝野對峙氛圍下,注定是徒然。
台灣的政治,就像一個不斷打轉的漩渦,年復一年重覆相同的軌跡,難以改變。民進黨反對馬英九作國情報告,表面的理由是要求他必須接受質詢;但它也知道這是違憲的,因為總統不是立法院監督的對象,總統只能報告,不能答詢。而民進黨反對馬總統報告的真正理由,是看不出馬習會有什麼賣台的陰謀,若讓馬英九進入立院,反而給了他大肆宣傳的機會,因此這場報告不聽也罷。
對此,馬英九倒也不必覺得受到天大的委屈。二○○四年九月,陳水扁總統因六一○八億元軍購案遭到國人質疑,他也曾主動提出赴國會報告的咨文,後來因綠營意圖夾帶「入聯」演說,結果遭藍營立院黨團否決。諷刺的是,當時泛藍立委要求質詢陳水扁並與其辯論,民進黨則駁斥說,總統若接受質詢,就是「違憲」。如今朝野角色互易,雙方竟也不自覺地交換了說詞,何其可笑!
事實上,馬習會成果如何,國人心裡自有一把尺;馬總統未必非要去國會說給立委聽,才覺得踏實。重要的是,馬習會開創了兩岸領導人會面的對等模式,這種具制度化意義的成果,才是珍貴的創舉。
扁八年,馬八年,倏忽十六年快過去了,而台灣仍在原地打轉。總統向國會報告,算不上什麼大不了的事,去不成就算了,不必耿耿於懷。問題是,台灣許多更重要的大事,諸如藍綠和解、社會正義、經濟升級、國家認同等依然不知伊於胡底;這些,誰要來向人民報告?


經濟/提升專利實力 擺脫技術入超國窘境

2015-11-15 01:26:13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中台專利雲公司日前發表一份「台灣各大學投入研發資源及產出專利效益」的研究,分析近六年來台灣大專校院在美國專利的申請及營運現況,研究數字顯示,台灣各大學多數專利均無法透過授權或技術轉移而將成果化為收入,而且近幾年情況有更加惡化的現象,值得有關單位仔細檢討並做為改進的參考。
台灣目前有156所大學院校,總計4.7萬名教師,6.4萬名碩博士研究生,每年投入超過90億元研發經費,近六年來平均每年大約申請美國專利1,000件,但2013年已下滑至823件,專利申請有逐年萎縮的情況。更重要的是,這些專利的品質也有疑慮。根據統計,雖然專利被引證數有一定水準,但學術單位透過授權、技術轉讓、侵權訴訟及質押擔保等模式,將成果化為收入的效率也不佳,其中六年來除了有五件技術授權外,其他包括侵權訴訟、質押擔保等項目都掛零,也讓這些專利轉換成金錢報酬的「貨幣化率」低於1.5%,顯示台灣各大學的專利難有實際的含金量。
此外,從專利布局來看,學術單位申請的美國專利仍以資通訊硬體為大宗,其中半導體最多,數量是軟體的兩倍;至於醫藥產業則偏重藥物製劑以及醫材而非生物製品,這種產業分布與台灣目前著重發展新興產業的目標不符,明顯與產業政策脫節。
大學是國家基礎研究的根基,是創新產業技術和培育英才的搖籃,但面對這份不及格的成績單,顯示大學的專利品質有待提升,研發投入與回收也不成正比,不僅很難支持台灣的創新創業動能,當然也無法帶動產業升級與轉型。 若把範圍再擴大,目前政府每年花在研發投入超過1,000億元,但年回收只有30億元上下,至於全部企業界更投入超過4,000億元的研發支出,可是若計算這六年來台灣要繳付國際大廠的專利及商標等權利金卻一直居高不下,每年都介於1,100億元至1,900億元之間,顯示台灣產學研各界每年投入龐大研發經費,不僅無法建立足夠的技術實力,甚至讓台灣長期都難以擺脫「技術入超國」的窘境。
既然問題存在已久,該如何改善呢?以目前台灣財政的現實情況,研發預算已不可能再增加,在資源有限下,只能從加強管理著手,主要可以從三個方向切入。首先,大學在研究方向的選題上必須更慎重,尤其是運用大數據參考國際專利文獻,了解專利地圖,避開重覆且無價值的議題,朝向重要但無人探索的領域,才不致於將人才與資源投入無足輕重的研究主題上。
此外,不僅技術研發是專業,專利申請策略也是一門學問。目前台灣委託申請美國專利的代理人大多只是代為送件,並非長期耕耘於特定技術領域的專業團隊,因此,即使台灣的大學在研發技術上有創新突破之處,但委託的專利代理人不夠強,也會嚴重削弱專利可能發揮的影響力。
至於第三點影響更為深遠,那就是政府必須制定一套針對科技預算的編制、執行及績效審核的關鍵績效指標,否則很難建立對大學或法人研發成效的長期追蹤統計與分析,以及後續的績效考核與汰弱留強,當然就更難配合國家產業政策的推動與落實了。以大學院校為例,以目前156所大學院校,實際每年有產出績效的學校均集中在前20%,未來在研發經費的分配上,當然也應以長期績效做為分配依據,不能通通有獎,否則台灣永遠難以建立頂尖的研究水準。
10月中旬,美國法院宣布,蘋果公司因為侵犯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的微晶片專利,賠償金額高達2.34億美元。美國大學院校經常贏得專利訴訟並獲得高額賠償金,一直是扮演推動創新創業的引擎,台灣的大學也不應輕忽本身的實力,只要能夠在專利研發與申請流程上做一點改進,台灣的創新創業必然有進一步提升的空間。


聯晚/報告馬習會 何不直接走入人群

2015-11-14 14:35:17 聯合晚報 午後熱評

去不了立法院國情報告,馬英九總統決定自己在總統府舉行記者會,向人民報告。這也是馬總統宣布「馬習會」以來,對外舉行的第三場記者會。若再加上外交部對外交使節的公開說明會,以及陸委會公布馬習會逐字稿,政府五度公開說明馬習會。但效果如何,馬政府心知肚明。
馬習會消息曝光後,各方在驚訝之餘,期待多於噓聲。從民進黨反應來看,驚恐多於看好戲。但及至正式馬習會上,馬總統公開發言失準,各項民調都顯示,支持與反對馬習會者,大致旗鼓相當。馬習會高開平走,其來有自。
會有這樣的發展,馬總統肯定不服氣。希望能盡快說清楚、講明白。只是一而再、再而三重複已經表明過的立場,對於民眾而言,恐怕不能達到越說越清楚,反而可能產生經濟學上的邊際效益遞減,效果大打折扣。
以向人民報告取代立法院國情報告,於理不通。總統府採取的報告形式,仍是把自己關在總統府裡,面對的人民,仍是相同一批媒體。如要越過立法院直接面對人民,何不乾脆走入群眾,直接面對質疑?
平心而論,民進黨一方面批評馬習會黑箱,一方面又杯葛馬總統向立法院進行國情報告,不僅過於政治算計,也是自相矛盾。立法院既然是全國最高民意機關,對國家元首的重大作為有疑慮,卻捨棄自身職權,用口水和政治手段抗爭,令人質疑這個政黨到底是為選舉存在,還是為民主存在。
只是對民進黨的質疑,卻不能等同於認同馬總統的跳針說明。馬習會的成就,為兩岸未來重新開了一扇窗,與其汲汲營營表功,讓馬習會效果貶值,不如自信面對未來兩岸新局,讓新的「現狀」,考驗馬習會的歷史定位。

名家縱論/陳冲:一○三響禮炮的背後

.若習大大做的是「中華民國」夢
.除了九二共識 蔡英文還有何選擇?
.星期透視/兩岸習題真的無解嗎?
.名家縱論/陳冲:一○三響禮炮的背後
.台灣土地宣言 別忘了國父的平均地權
.巴黎恐攻/後現代越戰…全球皆戰場
.巴黎恐攻/無法預防 就珍惜當下吧
.巴黎恐攻/理性溝通 和平其實不難
.歷史血淚教訓:跳脫極端宗教
.換車減稅? 口袋沒錢怎麼換
.回響/潘維剛:顧念的是救經濟
.畫中有話/國父中心思想 你還記得嗎?
.找出雙老家庭 社福才能伸援






名家縱論/陳冲:一○三響禮炮的背後

2015-11-15 02:22:49 聯合報 陳冲

State visit(國是訪問),依照國際禮儀會施放廿一響禮炮,是對來訪友邦元首最高的禮遇,但上月十九日習近平訪問倫敦,英方居然施出一○三響禮炮;而且倫敦街頭也出現巨幅跑馬燈,醒目的大字:「Nihao, Jinping近平,你好」,中英文交疊出現。事後新華社發自倫敦的英文新聞解釋,通常確是廿一響禮炮,但這次因在皇家所屬Green Park施放,故須外加廿響。而同時炮兵連也在皇家財產的倫敦塔內擊放禮炮,故同樣也要廿一加廿響,此外另以倫敦城名義再發廿一響,合計是一○三響。
上述欲蓋彌彰式說明,不禁令人想起英國首相邱吉爾當年所說:大英帝國國勢正在褪色,所以英國要與強大國家站在一起。當然那時是針對英美間的Special relationship而說,甚至邱吉爾還曾因此對戴高樂放話:每次我要在羅斯福與你之間做選擇時,我總是選擇羅斯福。從歷史發展來看,英國應該是講究國際現實的國家,殖民主義時代如此,冷戰前後亦復如此,所以上月的一○三響禮炮,顯示在二○一五年時,英國的選擇已不再僅是羅斯福,這也說明年初亞投行倡議提出時,為何英國是西方國家中率先表態支持的背景理由。
近二年來,英文字典中增加兩個有趣新字,Grexit以及Brexit,前者指希臘脫離歐盟,後者則用以形容英國退出歐盟。希臘因採歐元無法有獨立的貨幣政策,又不滿歐盟在援助時附加許多條件,萌生離意猶有可說。但英國自始使用英鎊,歐盟也待之不薄,為何也作態要退出歐盟,令人不解。據歐洲媒體分析,英國的如意算盤是Brexit後,可擺脫歐盟規定的拘束,但卻仍保持英國在單一市場中的待遇,又不必負擔歐盟的預算,且可制定本身的移民政策。這真是叫如意算盤,因為單就預算分攤這一議題而言,挪威/瑞士都不是歐盟會員國,但長久以來均仍以約九折的標準支應分擔歐盟預算。此外不受歐盟法規規範卻可自由進入歐洲市場,在情理上恐怕也當然是一廂情願的想法。
英國首相卡麥隆在大選勝利後,推出二○一七年將舉行公投決定是否退出歐盟的提議。與希臘紓困公投類似,是認為民粹的族群意識可用?還是一種規避決策的卸責作為?公投是直接民主,表面上最符合民意,但對性質涉及國家重大利益且具高度專業的事項,甚至配套措施的細密規畫的有無可能左右公投的結果時,如二○一七年英國真讓民眾來決定是否續留歐盟,不僅對民眾不公允,恐怕會是希臘七月公投鬧劇的加強版。
由英國近年來政策取向的軌跡觀察,再回到上月一○三響禮炮的現場,可以看出英國對國際社會實力消長的拿捏。也必須肯定英國對國際現實主義(Realism)精髓的掌握,台灣是否能從中學習到,如何至少在經濟面上確保自身安全與存續,並理性強化自身利益,應是重要課題。
以人民幣業務為例,考慮兩岸雙邊貿易數量、地理關係以及持有的人民幣資產,台灣不應在人民幣離岸中心競爭中缺席。去年初,倫敦金融市市長Fiona Woolf來訪,曾試探與台灣在人民幣業務合作的可行性,彼時相當重視台灣角色;本年我金管會造訪倫敦,也曾提到雙方競爭又合作的機會。然而上月習近平進行國是訪問時,在英方預期SDR納入人民幣氣氛下,中國人民銀行已成功在英發行五十億債券,而且擴大貨幣互換(swap)為三千五百億人民幣及三五○億英鎊,致使我國在離岸中心競逐上已屬落後態勢,相當可惜。
台灣雖然沒有必要如英國,為兩兆台幣的商業合約汲汲營營,但也沒必要拒絕服貿、貨貿影響其他FTA簽訂,甚至融入國際經貿體系的機會,更沒必要刻意挑釁攖鋒,進而自陷噬臍莫及的境地。
兩岸在二○○九年曾有「兩岸金融合作協議」,當年十一月金管會即完成銀行、保險、證券三項監理MOU,奠定兩岸金融交流的基礎,雖然央行的貨幣清算協議亦於二○一二年完成,但二○○九年協議中的回流機制以及我在行政院任內所要求的貨幣互換機制,亦應及早完成,以免瞠乎倫敦之後,錯失躋身RMB離岸中心的機會。
台灣沒有一○三響禮炮的風光,但不能不警覺一○三響禮炮背後的意義。
(作者為總統府資政、東吳大學法商講座教授)

星期透視/兩岸習題真的無解嗎?

.若習大大做的是「中華民國」夢
.除了九二共識 蔡英文還有何選擇?
.星期透視/兩岸習題真的無解嗎?
.名家縱論/陳冲:一○三響禮炮的背後
.台灣土地宣言 別忘了國父的平均地權
.巴黎恐攻/後現代越戰…全球皆戰場
.巴黎恐攻/無法預防 就珍惜當下吧
.巴黎恐攻/理性溝通 和平其實不難
.歷史血淚教訓:跳脫極端宗教
.換車減稅? 口袋沒錢怎麼換
.回響/潘維剛:顧念的是救經濟
.畫中有話/國父中心思想 你還記得嗎?
.找出雙老家庭 社福才能伸援





星期透視/兩岸習題真的無解嗎?

2015-11-15 02:22:48 聯合報 趙建民/文化大學中山與中國大陸研究所所長

兩岸首次舉行歷史性高峰會,但國內藍綠壁壘依舊,引數據各自評價,美國時代雜誌亞洲版甚至以魯蛇譽之;民進黨則一如既往,一面批評黑箱作業,另一面卻又拒絕說明。大選在即,台灣的政治口水益發氾濫,令人憂心。
馬總統執政以來,兩岸改對抗為交流,批評者多以犧牲主權、限縮國際化、鎖進中國等聳動語言形容,使得制度化的交流舉步維艱,癥結不除國家政策難以落實。
其實,三個問題的根源都在中共,因此,兩岸關係的緩解對前述問題應有減壓效果。以主權為例,若台灣在尋求兩岸和平和經濟利益時,卻以攸關存亡的主權為代價,民眾焉有不反之理?
評量主權最直接的指標,是中華民國如何向境外展現權威。李總統第一任內,在九二共識的基礎上,兩岸透過協商,正式進入半官方關係,對岸壓力減輕,外交獲得舒緩,邦交國上升,李也以總統的身分出訪星、泰、菲、美等非邦交國。陳總統上任後,新憲、一邊一國喊得震天價響,兩岸交流退回民間。
二○○四年十月美國國務卿鮑爾訪陸期間,對中共領導人強調,美國反對台獨立場;在接受媒體訪問時,鮑重申台灣不是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美國「希望兩岸展開對話,朝向我們看見和平統一的那天」邁進,中華民國主權受到的危害莫此為甚。
於此,陳總統上任後成立的民間組織台灣智庫在二○○四年十一月發表民調,顯示四成二的台灣人民擔心美國會為了與中國大陸合作而犧牲台灣利益。至馬總統上任,自半官方逐漸發展至官方關係,此次峰會最大的意義,在於對岸默認中華民國的領導人,此於相互承認兩岸事實政府分別治理的終極目標,邁出重要的一步。
其次,九二共識是否框住台灣人民的選擇呢?
八○年代以來台灣在國際上日趨孤立,出現三次對我行為明顯的框限,都肇因於兩岸關係的不振:第一次,是李總統競選連任前後,由於訪問康乃爾母校和中共在台海地區試射飛彈等因素,導致台灣和美中關係緊張。一九九八年六月美國總統柯林頓訪問大陸時,提出「不支持台獨、一中一台、兩個中國,也不支持台灣參加具有主權身分的國際組織」的「新三不政策」,造成台灣利益的重大傷害。
阿扁上台後兩岸政策激烈,國際上出現對台行為的第二次框限,中共國家主席胡錦濤二○○五年九月和美國總統布希在紐約會面時,邀請美國共管台灣海峽,造成兩個強權聯手對付弱小第三方的獨特現象。
第三次框限也在陳總統任內,中共全國人大在二○○五年三月通過「反分裂國家法」,以法律的方式,明訂以非和平的方式反對台獨,迫使陳總統在二○○七年「反分法」公布兩周年前夕,表示反對美中共管台灣,提出美中台三方共管台海的呼籲,但連考試院長姚嘉文都表示此說此法對台灣不利。
至於國際空間問題,美國國務院發言人吉爾比對馬習會表示歡迎,認為領導人見面及兩岸關係的改善,符合美國的長遠利益;歐盟也表示馬習會令人鼓舞,期待兩岸關係持續和平發展。最近美國國會通過決議支持台灣加入國際刑警組織擔任觀察員,若成功達陣,這將是繼國際衛生組織和國際民航組織後,因為兩岸關係改善台灣獲得參與的第三個聯合國周邊組織,兩岸關係和國際外交的連動一目了然。
自開放兩岸交流以來,國內共識難以建立,已經嚴重影響國家的正常發展,美中領導權的競爭,使得東亞情勢更加詭譎,藍綠繼續僵持的代價將愈來愈高。兩岸峰會提供了藍綠和解的機會之窗,解題之鑰存呼一念。

大逆轉! 藍黨團決議廢證所稅

大逆轉! 藍黨團決議廢證所稅

2015-11-14 03:33:38 聯合報 記者鄭媁、周佑政、林河名/台北報導






立法院昨天針對證所稅及總統到立院做國情報告進行攻防,
國民黨政策會執行長賴士葆(右一)一早主持立院黨團大會,
會前與財政部長張盛和(右二)及金管會主委曾銘宗(左一)等人頻頻交換意見。 
記者潘俊宏/攝影






證所稅爭議有解。國民黨立法院黨團昨天召開黨團大會,政策大逆轉,決議往「廢除證所稅」方向努力。國民黨政策會執行長賴士葆說,盼「證交稅內含證所稅」等文字要入法,證所稅千分之零點五及證交稅千分之二點五則放在修法說明欄。
立法院長王金平下周一將再召集朝野協商,並預留下周二院會繼續討論證所稅案的空間,一旦朝野有共識,或必須表決,都可望在下周二處理。由於朝野立場已趨一致,下周二可望通過三讀,回歸實際只課證交稅千分之三的條文。
針對證所稅修法,國民黨版本(即「洪秀柱版」)擬將現行證交稅千分之三,拆成千分之零點五的證所稅及千分之二點五的證交稅;證所稅部分,民眾可自選設算制(設算交易所得後課稅)或核實制(按實際交易所得課稅)。國民黨團昨舉行黨團大會討論是否捨棄核實制,未料竟大逆轉,改為「維持證交稅千分之三,但內含證所稅」。
此舉是否「打臉」堅持課徵證所稅的馬總統?賴士葆說,證所稅廢除與否,大家各自解讀,「認為廢掉就廢掉,不認為廢掉就不是廢掉」,但「結果都一樣,都是課徵千分之三」。
民進黨團總召柯建銘重申,另課證所稅會造成稅損,核實課稅稽徵成本太高,後台作業也沒有能力處理;民進黨從以前就反對馬英九的錯誤版本,但國民黨內各有態度,應整合好再談。
主張廢除證所稅的國民黨立委羅明才轉述,超過半數國民黨立委支持廢除證所稅,財政部長張盛和也同意;不過,張盛和在會前受訪表示,原本黨版有核實申報選項,比較符合所得稅精神,盡快通過修法,有助於股市安定。
提案的立法院副院長洪秀柱回應,就她的立場,當然「還是原來的版本好」,但可能要考慮實際狀況,她尊重黨團決定,「好也是大家、壞也是大家,共同承擔」。
立委李貴敏轉述,黨團大會中,支持或反對廢除證所稅的立委各半,立委曾巨威、費鴻泰認為應維持原有黨版,以免日後再有課稅不公爭議。立委羅淑蕾說,證交稅本來就隱含證所稅,「直接恢復成原來方式,不管賺錢、賠本,用總額課稅就好。」
曾巨威卻認為,將核實課稅歸咎為稽徵成本高,理由根本不成立,政府沒有做不到的問題。眼看「孤臣無力可回天」,他重申論述後就離席,未參加最後表決。
曾巨威批評國民黨「鴕鳥到極點」,走這一遭,「最後回到原點、一事無成」,非常遺憾、痛心。費鴻泰則表示「尊重黨團」。
【經濟日報/記者潘姿羽、何孟奎/台北報導】
國民黨團政策逆轉,決議證所稅修法朝「廢除」方向努力,證所稅案昨天未能如預期三讀。預計下周一(16日)召開朝野協商,如能達成共識,最快下周二完成修法。
國民黨立院黨團昨(13)日召開黨團大會,決議朝證所稅廢除方向進行,改「洪版」為「朱版」,盼在條文中加入「證交稅內含證所稅」等文字,國民黨政策會執行長賴士葆指出,這可以避免是否有課證所稅的爭議。
得知國民黨團決議後,民進黨立法院黨團總召柯建銘表示,不能同意證交稅內含證所稅等文字,這樣形同放棄課徵證所稅,民進黨希望保留未來課徵證所稅的空間。他指出,現在應先回到原點,至於以後要怎麼課,到需要談時再研議。
朝野可以接受不課證所稅,但對修法文字仍有異見,下周一朝野協商能否形成共識還待觀察。
攸關證所稅修法的所得稅法修正草案、證券交易稅條例修正草案原定昨日闖關,上午立法院長王金平就在立法院受訪表示:「證所稅過關,今天應該沒機會。」。
換柱後,國民黨立委廢證所稅聲浪不斷,昨天早上進行黨團大會,賴士葆會後說,大方向決定廢掉(證所稅)。黨團終於有了共識,改換國民黨總統參選人朱立倫的主張,日前接受本報專訪時,朱立倫贊成直接廢除證所稅,若通過國民黨版本證所稅保留名目意義,他認為也無不可。
不過,廢除證所稅的決議,遭外界質疑回到原點,賴士葆表示,並非回到原點,國民黨將在朝野協商提出,在條文中加入證交稅內含證所稅。立委羅明才黨團大會透過表決,大多數人支持廢除證所稅,讓整件事情塵埃落定,也希望廢除證所稅後,股市恢復正常交易,日均量達1,300億至1,500億元,展開股市黃金期。

王正方/做蔣公的好學生,不宜!

.王正方/做蔣公的好學生,不宜!
.方祖涵/足球隊踢下台的校長
.林中斌/馬習會外一章:政治衣裝
.葉銀華/雙紅效應 怕?不怕?
.薛承泰/一個各自表述的時代?
.馬凱/「實業計畫2.0」─台灣大未來
.洪蘭/為了國家 你要出聲





王正方/做蔣公的好學生,不宜!

2015-11-15 01:34:32 聯合報 王正方

有一說:「反攻大陸和台灣獨立是一對雙胞胎。」乍聽之下覺得荒謬,仔細分析,相似之處甚多。
二者俱是一廂情願、自我麻痺的口號。早年小學生寫作文必須套上反攻大陸八股;現在「愛台灣」、「台灣意識」也極流行,人人都能蓋幾句,公眾人物最怕被貼上「統派」標籤。雙胞胎都是光說不練,無具體行動,只落得一個「講」字。西諺有云:嘴把式最便宜(Talk is cheap)。
對年輕人洗腦。年齡稍長的台灣人,忘不了反共教育。從小學到中學,日夜被灌輸「萬惡共匪」的罪行。一心推動台獨的朋友,努力去中國化,修改歷史課綱;「日據」改成「日治」、「抗戰勝利」成了「終戰」、刪除日軍殘殺台灣人的「霧社事件」等。搞這些有用嗎?曾有幾個人相信反攻大陸?
難容異己言論。威權時期文字獄不斷,殘酷不仁。有蔣公寵愛的將軍,對美國朋友說:「反攻大陸沒希望」,被不審不判的禁閉三年。現在言論自由了,但一言堂的霸氣未除。太陽花學運(一半民眾已忘記它是為了什麼),大家相信那個「懶人包」說法,痛批當局黑箱作業,出賣台灣!有人持略略不同看法,便受到有心人發起在簡訊、臉書、推特上群起而攻,接到的俱是惡毒無情的辱罵,看得頭皮發麻。民粹的殺傷力,不可低估。
雙胞胎最會逃避現實。他們面臨同樣的困難與障礙:對岸的中國大陸,人家怎麼甘心給你反攻?反攻大陸是硬碰硬的軍事行動,必先知己知彼,方能言戰。那個年月,官方將有關對岸的資訊一律封鎖。幼年參觀畫展,有得獎畫作,名:今日大陸;將一張大陸地圖(包括了外蒙古)整個塗上黑色。蒙蔽人民的結果是蒙蔽自己,因為老說騙人的話,最後自己全相信了。台灣留學生到了國外,接觸到歐美媒體後,就把反攻大陸不當一回事了。
大陸立場不變,絕不容忍台灣獨立,否則就以武力相向。怎麼因應這個現實?說不用擔憂,先獨立再說,到時候美日兩大國會出兵協防台灣,大陸極權政府暴虐,人民渴望享有台灣式的民主自由,對岸的經濟即將崩潰,處處揭竿而起。
記起當年反共宣傳:今年便是共匪的腐爛年,反攻號角即將響起!一年反攻…三年掃蕩,五年成功。不久前,某政治人士在議會中連說幾次贊成台獨,又說不願兵戎相見,你有消弭戰爭的高招,對岸聽你指揮嗎?講得好爽,還能順便積累政治資本。
雙胞胎最喜歡在虛擬世界中長年的混著。
台灣是否應獨立,再討論下去,主觀意願也改變不了客觀現實。海峽彼岸有強鄰,山姆大叔背叛朋友的紀錄罄竹難書,何以自處?若是反攻大陸、台灣獨立都會帶來毀滅性的災難,繼續硬撐,絕不是愛台灣的行為。老百姓還在等候領導者拿出策略來,為台灣的未來做最好最安全的規畫。勇敢的面對現實是第一要務,兩岸政策在哪裡?維持現狀怎麼個維持法,現狀是什麼?難道它也將淪為一廂情願的口號,我們要有三胞胎了,何其命苦!
人稱「反攻大陸」是廿世紀最可笑的神話;台灣獨立會不會是廿一世紀神話的候選者?有待觀察。
沒料到蔣公是位成功的教育家,去世四十年,今天居然有那麼多逃避現實的蔣公好學生!經國先生有智慧,虧得他陽奉陰違的繼續喊反攻大陸,卻全力建設台灣;促成經濟起飛。否則今天也不用妄談什麼「小確幸」了。(作者為電影導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