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15日 星期日

聯合/習近平如何設想歷史翻過新頁

.聯合報社論..習近平如何設想歷史翻過新頁
.聯合報黑白集.馬總統的徒然
.經濟日報社論.提升專利實力 擺脫技術入超國窘境
.聯晚午後熱評.報告馬習會 何不直接走入人群






聯合/習近平如何設想歷史翻過新頁

2015-11-15 01:26:12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台灣內部如何看馬習會已有許多討論,但中國大陸如何設想馬習會,則仍有許多探討空間。英國《經濟學人》週刊稱,馬習會可能是大陸歷任領導人近年對主權的核心議題「最大的讓步」;這也意味,習近平已琢磨多時,要藉此會讓兩岸走進新的歷史階段。
習近平的盤算,絕不是以為跟馬英九握個手,蔡英文就會落選;他選擇的是要發出歷史轉身的明確訊號。北京對於新的歷史階段的設定應該是:兩岸可以進行更大量的官方接觸,並讓台灣享有更多的國際參與,但必須繼續固化一系列行動的定義,釘在「一個中國」上的基準不能隨意飄移。所有的官式互動與台灣的外部參與,都由北京進行詮釋與解讀,這也將牽動世界各國與台灣的關係。
這項設想,意在解開兩岸長期以來愈扯愈緊的意底牢結:即台灣的國際參與,以及兩岸互動的形式對等。一九七一年當中華民國退出聯合國,所有中國的符號與外交承認皆被中華人民共和國繼承;依據二七五八號決議,中華民國是屈辱地被逐出聯合國,台灣消失在國際政治的舞台,而台獨的聲浪亦在這樣孤立的僵滯中發芽、茁壯,以至於今。
要消解台獨的頑疾,必須從台灣重新在國際上被看見開始。增加台灣的能見度,讓台灣人民看見春風吹拂,不再是窒息般的圍堵,台獨方有退潮的可能。過去七年,中共其實曾作出試探性舉措,例如北京決定讓台北加入世界衛生大會,但步履畢竟太小,難以贏得支持與認同。這或與胡錦濤的謹小慎微有關,也可能是胡錦濤權力從未穩固,無法放手為之。
習近平則在政治的時空中取得更大斬獲,可以邁出新的步伐。首先是中國大陸綜合力量的巨幅增長,在其任期內,中國可能超越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經濟體,這讓大陸更有底氣,自認足以在錯綜複雜的世局中仍擁有控制各國與台灣交往定位的能力;其次,習近平在數波反腐鬥爭中取得了高度集中的權力,成為毛、鄧之後最強勢的領袖,無論在黨內或民間他都具有超高權威,可以放手一試。
因此,只要兩岸關係本質不致變調,中共便可能釋出一些空間,讓台灣在不同國際賽局中成為一個玩家。最早可能鬆開的領域,可能是區域經濟整合的各個聯盟,如RCEP、TPP及亞投行;其次,是國際民航組織這類非聯合國組織的觀察員、甚至正式會員。如果順利,不能排除最終進入像「世界氣象組織」這類聯合國轄下非關政治的部門。但無論如何,這恐怕需要相當長期的折衝與協調,也需要台灣更慎重與正式的政治承諾。
再者,中共很可能放寬、擴大兩岸各級官員的交往。陸委會與國台辦已於前年互稱官銜,卻止步於此;馬習會後,未來兩岸較不敏感、不涉外交國防這類具主權意味的官員,很可能可以互相公開往來。畢竟連總統層級的人物都已碰頭了,其下官員猶被禁足,顯不合理。
習近平決定與馬英九見面,絕不可能只是即興的、一次性的決策,而是為更多的開放作試探或預備。若只是一次性的作為,其後又因台灣內部的政權輪替退回低度互動、甚或不相往來的情境,勢必使這次馬習會淪為笑柄或成為一座只堪憑弔的紀念碑,這應非習近平想要的結果。
如前所述,困鎖台灣是台獨不能消弭且不斷飆高的主要因素,各項國際挫折都轉化為台獨滋長的養分;以至於馬英九上任七年,北京雖不斷對台經濟讓利、讓陸客絡繹於途,卻反落得兩岸敵意日深的下場。服貿協議被無限期擱置更可證明,單單只靠經濟懷柔,並不能收攬人心。
更有甚者,美國已決定重返亞洲,在中國超越自己之前出手全力逆阻,是華府現實主義之所必然。面對此一形勢,習近平必須更大開大闔呼喚台灣同胞,免得他被美國當成斥候,甚至刨起自家的牆根。
這種種因素,皆是馬習會登場的背景。習近平與其執政團隊知道,必須大膽走這一步,才能翻開歷史的新頁。


聯合/馬總統的徒然

2015-11-15 01:26:12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馬總統欲就「馬習會」向立法院提出報告,卻因在野黨杯葛難以如願,轉而召開記者會直接「向人民報告」。馬英九意圖建立「總統向國會報告」的創舉,但在朝野對峙氛圍下,注定是徒然。
台灣的政治,就像一個不斷打轉的漩渦,年復一年重覆相同的軌跡,難以改變。民進黨反對馬英九作國情報告,表面的理由是要求他必須接受質詢;但它也知道這是違憲的,因為總統不是立法院監督的對象,總統只能報告,不能答詢。而民進黨反對馬總統報告的真正理由,是看不出馬習會有什麼賣台的陰謀,若讓馬英九進入立院,反而給了他大肆宣傳的機會,因此這場報告不聽也罷。
對此,馬英九倒也不必覺得受到天大的委屈。二○○四年九月,陳水扁總統因六一○八億元軍購案遭到國人質疑,他也曾主動提出赴國會報告的咨文,後來因綠營意圖夾帶「入聯」演說,結果遭藍營立院黨團否決。諷刺的是,當時泛藍立委要求質詢陳水扁並與其辯論,民進黨則駁斥說,總統若接受質詢,就是「違憲」。如今朝野角色互易,雙方竟也不自覺地交換了說詞,何其可笑!
事實上,馬習會成果如何,國人心裡自有一把尺;馬總統未必非要去國會說給立委聽,才覺得踏實。重要的是,馬習會開創了兩岸領導人會面的對等模式,這種具制度化意義的成果,才是珍貴的創舉。
扁八年,馬八年,倏忽十六年快過去了,而台灣仍在原地打轉。總統向國會報告,算不上什麼大不了的事,去不成就算了,不必耿耿於懷。問題是,台灣許多更重要的大事,諸如藍綠和解、社會正義、經濟升級、國家認同等依然不知伊於胡底;這些,誰要來向人民報告?


經濟/提升專利實力 擺脫技術入超國窘境

2015-11-15 01:26:13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中台專利雲公司日前發表一份「台灣各大學投入研發資源及產出專利效益」的研究,分析近六年來台灣大專校院在美國專利的申請及營運現況,研究數字顯示,台灣各大學多數專利均無法透過授權或技術轉移而將成果化為收入,而且近幾年情況有更加惡化的現象,值得有關單位仔細檢討並做為改進的參考。
台灣目前有156所大學院校,總計4.7萬名教師,6.4萬名碩博士研究生,每年投入超過90億元研發經費,近六年來平均每年大約申請美國專利1,000件,但2013年已下滑至823件,專利申請有逐年萎縮的情況。更重要的是,這些專利的品質也有疑慮。根據統計,雖然專利被引證數有一定水準,但學術單位透過授權、技術轉讓、侵權訴訟及質押擔保等模式,將成果化為收入的效率也不佳,其中六年來除了有五件技術授權外,其他包括侵權訴訟、質押擔保等項目都掛零,也讓這些專利轉換成金錢報酬的「貨幣化率」低於1.5%,顯示台灣各大學的專利難有實際的含金量。
此外,從專利布局來看,學術單位申請的美國專利仍以資通訊硬體為大宗,其中半導體最多,數量是軟體的兩倍;至於醫藥產業則偏重藥物製劑以及醫材而非生物製品,這種產業分布與台灣目前著重發展新興產業的目標不符,明顯與產業政策脫節。
大學是國家基礎研究的根基,是創新產業技術和培育英才的搖籃,但面對這份不及格的成績單,顯示大學的專利品質有待提升,研發投入與回收也不成正比,不僅很難支持台灣的創新創業動能,當然也無法帶動產業升級與轉型。 若把範圍再擴大,目前政府每年花在研發投入超過1,000億元,但年回收只有30億元上下,至於全部企業界更投入超過4,000億元的研發支出,可是若計算這六年來台灣要繳付國際大廠的專利及商標等權利金卻一直居高不下,每年都介於1,100億元至1,900億元之間,顯示台灣產學研各界每年投入龐大研發經費,不僅無法建立足夠的技術實力,甚至讓台灣長期都難以擺脫「技術入超國」的窘境。
既然問題存在已久,該如何改善呢?以目前台灣財政的現實情況,研發預算已不可能再增加,在資源有限下,只能從加強管理著手,主要可以從三個方向切入。首先,大學在研究方向的選題上必須更慎重,尤其是運用大數據參考國際專利文獻,了解專利地圖,避開重覆且無價值的議題,朝向重要但無人探索的領域,才不致於將人才與資源投入無足輕重的研究主題上。
此外,不僅技術研發是專業,專利申請策略也是一門學問。目前台灣委託申請美國專利的代理人大多只是代為送件,並非長期耕耘於特定技術領域的專業團隊,因此,即使台灣的大學在研發技術上有創新突破之處,但委託的專利代理人不夠強,也會嚴重削弱專利可能發揮的影響力。
至於第三點影響更為深遠,那就是政府必須制定一套針對科技預算的編制、執行及績效審核的關鍵績效指標,否則很難建立對大學或法人研發成效的長期追蹤統計與分析,以及後續的績效考核與汰弱留強,當然就更難配合國家產業政策的推動與落實了。以大學院校為例,以目前156所大學院校,實際每年有產出績效的學校均集中在前20%,未來在研發經費的分配上,當然也應以長期績效做為分配依據,不能通通有獎,否則台灣永遠難以建立頂尖的研究水準。
10月中旬,美國法院宣布,蘋果公司因為侵犯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的微晶片專利,賠償金額高達2.34億美元。美國大學院校經常贏得專利訴訟並獲得高額賠償金,一直是扮演推動創新創業的引擎,台灣的大學也不應輕忽本身的實力,只要能夠在專利研發與申請流程上做一點改進,台灣的創新創業必然有進一步提升的空間。


聯晚/報告馬習會 何不直接走入人群

2015-11-14 14:35:17 聯合晚報 午後熱評

去不了立法院國情報告,馬英九總統決定自己在總統府舉行記者會,向人民報告。這也是馬總統宣布「馬習會」以來,對外舉行的第三場記者會。若再加上外交部對外交使節的公開說明會,以及陸委會公布馬習會逐字稿,政府五度公開說明馬習會。但效果如何,馬政府心知肚明。
馬習會消息曝光後,各方在驚訝之餘,期待多於噓聲。從民進黨反應來看,驚恐多於看好戲。但及至正式馬習會上,馬總統公開發言失準,各項民調都顯示,支持與反對馬習會者,大致旗鼓相當。馬習會高開平走,其來有自。
會有這樣的發展,馬總統肯定不服氣。希望能盡快說清楚、講明白。只是一而再、再而三重複已經表明過的立場,對於民眾而言,恐怕不能達到越說越清楚,反而可能產生經濟學上的邊際效益遞減,效果大打折扣。
以向人民報告取代立法院國情報告,於理不通。總統府採取的報告形式,仍是把自己關在總統府裡,面對的人民,仍是相同一批媒體。如要越過立法院直接面對人民,何不乾脆走入群眾,直接面對質疑?
平心而論,民進黨一方面批評馬習會黑箱,一方面又杯葛馬總統向立法院進行國情報告,不僅過於政治算計,也是自相矛盾。立法院既然是全國最高民意機關,對國家元首的重大作為有疑慮,卻捨棄自身職權,用口水和政治手段抗爭,令人質疑這個政黨到底是為選舉存在,還是為民主存在。
只是對民進黨的質疑,卻不能等同於認同馬總統的跳針說明。馬習會的成就,為兩岸未來重新開了一扇窗,與其汲汲營營表功,讓馬習會效果貶值,不如自信面對未來兩岸新局,讓新的「現狀」,考驗馬習會的歷史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