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8月11日 星期日

經濟日報社論/製造業興衰決定國家實力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垃圾 udn ,欠缺 

◆  聯合報社論/國土計畫之亂,考驗賴清德的韌性永續國土
◆  聯合報黑白集/賴政府視宮廟如夜壺
◆  經濟日報社論/製造業興衰決定國家實力







經濟日報社論/製造業興衰決定國家實力


2024-08-11 01:35  經濟日報/ 社論
製造業示意圖。 路透


大英帝國沒落了。英國製造業產值不斷下滑,最新數據顯示,已經摔出全球前十大製造國榜單外,位居全球第12,為工業革命以來首見。在民國八十九年(2000年)時,英國仍是第五大製造國,現在還不如人口僅其三分之一的台灣(排名11)。英國首相辦公室日前說英國已經「破產且支離破碎」。何以致之?

製造業沒落是其中一大關鍵。英國當年稱霸世界,主要憑藉是製造業興旺,船堅炮利打遍全球無敵手,國內生產力旺盛,優質商品行銷全球,賺取豐盈外匯,進而在國內投資研發、生產、教育及基礎建設,形成良性循環,國勢益趨強大。美國循此模式後來跟上,半世紀前取而代之,稱霸世界;如今似已強弩之末,關鍵在於產業空心化,製造業大量外移,連軍需工業都捉襟見肘,服務業早已成為產業主力,產業結構偏倚,所需商品大量依賴進口,導致外貿長期逆差嚴重。  

美國製造業曾盛極一時,過去半個世紀逐漸空心化。在產業結構比重上,製造業從上世紀50年代的50%,下降至當前約30%。在就業人口占比上,製造業從上世紀50年代的約30%下降至目前的10%以下,其中「鏽帶」占比同一時段從54%下降至目前的30%以下。這是川普八年前橫空崛起的重要因素。當今美國許多病灶,包括實力衰退、國債與貿易赤字高築,貧富差距擴大、地域矛盾加深、右翼民粹興起,都與製造業空心化脫不了關係。

美國製造業衰退的關鍵因素在於大企業不斷合併擴張,小規模生產者漸被淘汰,製造業就業者不斷流向服務業,資本則轉向資本密集型產業,沉迷於比較利益法則,將勞動密集型產業大量移至海外,只留下研發與行銷;另則拚命賺快錢、大錢,對於賺取辛苦錢的製造業看不上眼。歐洲、日本與中國產品與價格優勢衝擊美國製造業,導致實體經濟持續萎縮,而且經濟成長的減速與擴張性財政政策相互作用,形成經濟滯脹,進一步減少固定資產投資。新自由主義經濟又促進企業金融化,致使產業結構進一步脫實向虛

歐美製造業強國德國近年步向美國後塵。德國工業正在俄烏戰爭導致能源價格高盤後快速衰退,光是去年一年,就超過17萬家企業退出市場;其中以建築公司、化工企業、技術服務提供商、機械工程公司、汽車製造商和電氣工程公司大量關門影響最大,許多製造業小公司和高度專業化企業消失,更嚴重衝擊經濟核心。德國經濟問題的根源在於製造業競爭力衰退,現在新能源汽車等優勢產業又受中國大陸威脅,前景可憂。

歐洲另一個製造業強國法國亦然。工業明顯衰落了,奢侈品是今天世人對法國製造第一反應,仍保持超強業績和高利潤率的製造業王牌;但高鐵、核電廠、雪鐵龍等已從世人眼中淡出。重工業在產業資本轉移中大量消亡,經濟陷入停滯。法國人自我調侃:「擁有劍和盾的騎士是如何不知不覺成為一個日漸手無寸鐵卻滿身綾羅綢緞的人?」

亞洲的製造業強國日本情況稍好,但韓國、台灣在一些產業上已經趕上或超前,疲軟或衰退的陰影日益擴大。日本製造業衰退的一個指標是,民國八十五年(1996年)時日本企業有99家上榜世界五百強,到了民國一O六年(2017年),只剩下51家,而中國大陸企業攀升到了115家。 日本製造業受到中國大陸產業崛起的嚴峻挑戰

中國已建立起體系完備、配套齊全、協同高效的現代產業體系,國際競爭力日強,目前在美國遏制之下,更以舉國體制提升產業協同水平,優化產業發展生態,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製造業「東升西降」態勢明顯,這個趨勢是否將使歐美日等傳統製造業強國一消一漲之後,真的導致霸權沒落,坐視中國繼續強勢崛起,實為當今世界秩序面臨翻轉的一大關鍵。















聯合報黑白集/賴政府視宮廟如夜壺


2024-08-11 02:10  聯合報/ 黑白集
賴清德總統到台灣道教總廟無極三清總道院參香祈福。記者游振昇/攝影


賴清德總統到台灣道教總廟無極三清總道院參香祈福,要宗教界與對岸交流勿接受招待、不要被拐走。無極三清總道院主委鄭銘輝直言,兩岸交流互相招待只是禮尚往來。

政治人物逢廟必拜,蔡英文拚連任時更把跑廟當國政行程。但民進黨一翻臉就斥責宗教系統與中國系統連結在一起,宮廟被紅色滲透。賴清德進廟拜完了就說宗教界讓對岸請客影響國安。如此政治干預宗教,與他批評的中共「蓋廟為了統治」有何差別?

賴清德無限上綱兩岸宗教禮尚往來,但台灣許多宮廟都有前往大陸祖廟溯源之行,這些已存在千百年的祖廟與共產黨何干?賴又說中國和共產主義是無神論。但中共認為,宗教在社會主義社會階段將長期存在,並不要求信徒放棄有神論和宗教信仰,只是必須擁護共產黨領導。但正因大陸有限的宗教自由,兩岸宗教交流,到底誰易被拐?

可議的是賴政府視宮廟如夜壺的兩手策略:需要時逢廟就拜,還想在宮廟囤彈藥抗中;嫌惡時就貶宮廟為第五縱隊,洗腦劇「零日攻擊」更把宮廟列為黑道擾台根據地,加上賴的被拐說,宮廟幾被汙名化成蠢、壞、惡的代名詞。

鄭銘輝開玩笑對賴清德說要帶宮廟主委去總統府讓總統請客。這倒是個重要的提醒:下回誰做客總統府,全民都會睜大眼看要不要付費!













聯合報社論/國土計畫之亂,考驗賴清德的韌性永續國土


2024-08-11 03:13  聯合報/ 社論
許多業者、民眾為趕搭新版國土計畫法明年上路末班車,紛紛搶地搶開發。記者季相儒/攝影


賴清德總統主持的國家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議登場,賴總統以能源的多元多選題淡化非核神主牌的爭議,台灣進入「排碳有價」時代也轉移了外界對氣候調適的關注。諷刺的是,環境部長彭啓明雖在報告中凸顯賴總統政見,強調必須更加重視氣候調適,方能建構韌性永續國土,但為因應氣候變遷、確保國土安全而制訂的《國土計畫法》,卻正遭到地方政府與農民的強烈抗拒。

其實《國土計畫法》可說是因發展需要而起,卻因開發與保育的糾葛而延宕,又因氣候災難而催生,更因配套不足、缺乏整合及利益失衡而卡頓。李登輝時代提出的《國土綜合發展計畫法》和陳水扁時代送審的《國土計畫法》,都因阻力過大無疾而終。直到民國九十八年(二○○九年)莫拉克颱風造成高雄小林村滅村慘劇,馬政府重提拖延十六年的《國土計畫法》,終於在民國一○四年(二○一五年)底完成立法,並在卸任期於民國一五年(二○一六年)五月起施行。但依法應承擔責任確立國土新秩序的蔡政府,並未能如期推動上路,如今已成賴清德建構韌性永續國土的考驗。

國土計畫分三階段上路,《國土計畫法》施行二年內,中央應公告實施全國國土計畫;四年內地方應公告縣市國土計畫;六年內縣市公告國土功能分區。但地方政府紛紛反映無法如期完成,民國一○九年(二○二○年)修法延長期限後,內政部要求各縣市需於今年六月底前遞交國土功能分區圖,以便明年五月起依法管制。不過,全台廿二縣市至今仍有十六個縣市尚未完成劃設作業

國土計畫法》將全國土地區分為國土保育區、農業發展區、城鄉發展區和海洋資源區。土地被劃設為國土保育區的民眾,擔心只能保育而不能農作;被劃設為農業發展區的民眾,也擔心只能農作而不能設置相關設施。國家要確保糧食安全,維持農地總量,農民則擔心農地用途受管制,即使無力耕作也賣不掉,地價更受壓抑,各地出現急著在國土計畫上路前賣掉農地或申請變更開發的現象,凸顯了農民的焦慮。

農業縣市不滿既要扛起全國糧食安全責任,又要獨自承擔發展落後苦果,要求中央投入更多農政資源,提高農業補助和農地給付,保障農業權。農業部雖然保證未來農業區會享有更多給付和資源,內政部也表示城鄉區開發會收取國土保育費和影響費,但這些看不到的大餅,都遠遠無法彌補農業區與城鄉區的利益失衡。

當國土計畫面臨子法配套不足、中央地方與部門缺乏整合、產業照顧與城鄉發展失衡等問題時,農民不希望土地被劃設為優良農地,竟然被中央官員看作是對自己的農業生產沒信心,農民的焦慮,更被看作是不必要的悲情。然而,你可以護航綠友友的光電掠地、風電圈海,放任財團變更土地、開發山坡賺得盆滿缽滿,我卻要苦守一方田,背天面土難翻身,這教農民怎麼能服氣?

在氣候變遷會議上,彭啓明舉例,到民國一四九年(二○六○年)沒有冬天,礁溪溫泉業者怎麼辦?到民國一三九年(二○五○年)荔枝適栽區將從現在高屏產區北移台南,農民要做準備;面對高溫氣候衝擊,中長期調適策略就包括國土計畫。問題是,民進黨政府滿口韌性永續,但國土安全與公平機制卻不在其政策視野裡。國土計畫法通過八年來,中央用空洞承諾和道德喊話要求如期實施,地方卻在缺乏配套下苦於發展和永續的拉鋸,財團和地主拚搶「頭過身就過」的土地利益,農民則陷入永世不得翻身的焦慮。國土計畫之亂,讓國土更加破碎,更禁不起極端氣候考驗。






名家縱論/無論川賀 美對台將重返戰略模糊\星期透視/大法官權威起於自我克制

udn 論壇報垃圾 udn ,欠缺 

◆  大屋頂下/賴清德的歧路抉擇 互不隸屬論的兩條路線
◆  欠缺戰略 徒增交流阻礙
◆  星期透視/大法官權威起於自我克制
◆  名家縱論/無論川賀 美對台將重返戰略模糊
◆  倫理天平失衡下的稀少福祉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上)/我兩度赴倫敦政經學院借閱 2019-09-18 18:2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中)/外殼燙金 內頁像傳真紙 2019-09-18 18:3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下)/兩種編排有異 畢業35年收到 2019-09-18 18:32








名家縱論/無論川賀 美對台將重返戰略模糊


2024-08-11 05:21  聯合報/ 楊永明(作者為文化大學社科院講座教授、國安會前副秘書長)


美國總統大選確定由共和黨川普對抗民主黨賀錦麗,雙方的立場主張將會是美國媒體詢問焦點,也是國際社會各國密切關注所在,畢竟現在雙方民調接近,選舉變數仍多。

基本上,美國對中政策已是結構性轉變,肇因於中美權力變化,過去川普政府和拜登政府的對中政策其實大同小異,因此,無論是川普還是賀錦麗勝選,美國仍然會繼續對中強硬政策,將中國視為最大對手。

川普與賀錦麗的側重點仍有不同,賀錦麗應是「拜規賀隨」的建制派思維,將中國視為既是經濟對手、更是安全威脅,但是建制派容易過度政治化、國家安全化中美關係。川普個人偏向交易式美國優先主義,重點是壯大美國實力,但記仇的川普會加大對中打壓。

簡言之,賀錦麗將貿易視為手段,目標是國家安全與美國例外;川普則視貿易為目的,目標是美國第一與再次偉大。

賀錦麗擔任副總統期間四次赴亞洲,見過美國在印太區域內五個盟邦國家元首,並確認美國對盟邦的承諾。預期賀錦麗應會維持拜登時期的印太戰略,維持美國優勢地位。

賀錦麗在前年 APEC 峰會上曾與習近平進行短暫交談,她希望美中雙方「保持溝通渠道暢通,管理雙方競爭關係,避免走向衝突」。賀錦麗說,處理美中關係並不是要脫鉤,而是「去風險」。

賀錦麗當然會有不同於拜登的外交作為,她將會是第一位女性、黑人和南亞裔的美國總統,加上副手搭檔華茲的中國經驗,預計對中政策會更側重人權議題、氣候變遷、政府溝通、甚至加強民間交流等。

至於「川普2.0」對中政策將是延續與變化的複合體,一方面會延續川普第一任期的競爭對抗政策,另一方面可能在貿易和經濟問題上升高對中打壓和對抗,例如會進一步加強對包括半導體在內的軍民兩用技術的出口管制。

值得注意的是川普再就任後,主要政策當然還是川普主導,但一般政策會由共和黨菁英與鷹派保守人士執行,共和黨「深層政府」會在軍事、安全、網路、太空、航行自由等領域強化美國軍事霸權地位。

然而,中美經過八年競爭對抗,華盛頓以高關稅、小院高牆、印太戰略、代理衝突方式,打壓遏制中國的經濟、科技、軍事與地緣外交,成效又如何呢?帝國掙扎避免被超越取代,卻造成世界動盪,難以讓美國再次偉大!

對台政策部分,賀錦麗曾於民國一一一年(二○二二年)與時任副總統的總統賴清德在宏都拉斯碰面,並在去年底於日本重申美國將持續支持台灣防衛能力。預期賀錦麗應會延續拜登政府的基本對台政策,加強美台軍事合作,確保台灣有足夠的防衛能力。拜登曾四度表態防衛台灣,筆者認為賀錦麗希望專注國內事務並與中國競爭,兩岸情勢急遽變化,應不會採取撼動現狀政策或發言。

川普不久前則表示,台灣搶走美國的晶片生意,並提出台灣應向美國支付保護費,同時稱美國距離台灣遙遠,軍事援助兩岸衝突有困難。這番直白言論更凸顯出美國實力不再以保台與否作為根據。另一方面,川普對中國的強硬立場可能讓許多台灣人認為他會大力支持台灣;此外,川普政府的鷹派要員有許多將保衛台灣視為首要之務。可是川普交易式決策風格,高度不確定性也使得兩岸地緣政治風險大增!

因此,無論川普或賀錦麗上台,美國對台政策將重返「戰略模糊」,拜登討好媒體的防衛台灣發言,將換成賀錦麗的印太威懾、川普的警告報復,加上賴清德台獨工程影響,顯示台海情勢將面臨更多不可測!台灣應更謹慎處理兩岸關係!













星期透視/大法官權威起於自我克制


2024-08-11 05:21  聯合報/ 楊泰順(作者為中美文經協會常務理事暨中華戰略學會資深研究員)


美國是第一個以人民主權理想建立的現代國家,在此理念下,制憲者將重要決策權都賦予了代表人民的國會。不少人認為三權分立體制,便是行政、立法、司法三者權力平衡且相互牽制,但這其實是錯誤的解讀,因為國會既然代表人民行使主權,三者本質不同又如何講究平衡?研究美憲的學者認為,對美國憲政的較佳比喻,應該是國會宛如馬車伕,手握行政與司法兩條韁繩,帶動美國這輛馬車前行。換言之,國會大權獨攬,三權並無平衡

既然如此,國會所通過的法律若能被不具民意代表性的大法官判決違憲並拒絕引用,豈非意味有更高權威可以否定人民主權?邏輯上顯有瑕疵。事實上,美國憲法雖賦予法院可以拒絕引用違憲的法律,但從制憲者的討論可知,此一設計目的僅為保障司法獨立,而非用於否定國民意志。故而制憲者稱,司法權在三權中「最不具危險性」

但美國最高法院又究竟如何突破制憲者的規畫,發展成民主國家最具權勢的機構?這與美國人對法律的尊崇相關,法國政治學者托克維爾觀察,美國人習慣將複雜的政治紛爭訴諸司法解決,只要法院作出宣判,各方也都坦然接受,這是美國民主能夠成功,歐洲卻陷於混亂的原因。在此氛圍下司法當然獲得不少施展空間。

再者,早期聯邦法院法官們所展現的自制,更被公認是後世法院得以擴權的主因。美國獨立之初,憲政運作仍混沌不明,當時大法官如果仗恃憲法條文而力求表現,勢必引發制憲者疑慮,啟動修憲限縮司法權並非不可能。在這個不確定的年代中,馬歇爾擔任了美國歷史上在位最久的首席大法官他在一八○三年的「馬伯里控訴麥迪遜」案中,做出了「法律與憲法牴觸者無效」的經典判決,從而建立現今大家所熟知的「司法審核權」。但馬歇爾做完此一歷史性判決後,隨即進入冬眠,卅五年的任期中並未再宣判任何國會所通過的法律為違憲。由於馬歇爾的自制,雖然創立判例,卻未曾引發先賢對司法權的疑慮。他的繼任者同樣也在未來的百年間低調自制,直到廿世紀人權問題受到關注,最高法院才在前輩開拓的基礎上扮演超越民意的角色。但木已成舟,雖不時有人呼籲恢復憲政的原初設計,一切已屬枉然。

台灣解嚴卅年來歷經多次胡亂修憲憲政體制陷入亂局,宛如美國立國之初,這是全民共業只能共同承擔。然而,美國立國之初,憲政法理仍處於萌芽階段,傑佛遜總統甚至敢放話馬歇爾法官,若判決不如己意,請自己承擔後果。今天憲政學理與三權分工早有定論,台灣卻還要強勢運作阻止立院享有維護國會基本功能的懲戒權與調查權,若說台灣正面臨民主與獨裁的分岔點,並不誇張。憲政法理如此明確,憲法法庭若還不知自制,急欲跳入政治漩渦扮演執政黨的打手,勢必毀掉台灣人對民主的最後一絲期盼。大法官們或許應該重讀「馬伯里控訴麥迪遜」案,學習以司法自制成就民主大業













大屋頂下/賴清德的歧路抉擇 互不隸屬論的兩條路線


2024-08-11 05:21  聯合報/黃年


兩岸僵局卡在「互不隸屬論」。本文認為,互不隸屬論可有兩種詮釋,也就是有兩條路線。一條一定是死路,另一條可能仍有出路。

先試解釋「隸屬」二字的意義。

就日常用語說。隸屬,教育部國語詞典的解釋:從屬,受管轄。例:中央研究院是直接隸屬於總統府的學術機構。

就法律用語說。隸屬型(縱向)的法律關係,是指在不平等的法律主體之間所建立的權力服從關係。如親權關係中的家長與子女,行政管理中的上級機關與下級,在法律地位上有管理與被管理、命令與服從諸方面的差別。相對而言,平權型(橫向)的法律關係,則指法律關係主體之間的地位是平等的,相互間沒有隸屬關係。

由於一時難以覓得比較精確的工具,請容本文暫借上述常識語言來解釋「互不隸屬」。由此或許可知:兩岸關係不是日常用語所說的「從屬/受管轄」的關係;且並非「隸屬型(縱向)的法律關係」,而比較接近「平權型(橫向)的法律關係」。

因此,本文認為,「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這個命題,至少在日常用語及法理邏輯上應當有成立的空間。

讀者只要將下面兩句話對自己唸一遍即知,「互不隸屬」這個命題不能說一定不正確:

一、中華民國隸屬於中華人民共和國。二、中華人民共和國隸屬於中華民國。

唸起來是否覺得怪怪的?

中華民國「服從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嗎?或中華人民共和國「從屬於/受管轄於」中華民國嗎?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誰是誰的「上級」?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之間應當是「隸屬型(縱向)的法律關係」,或是「平權型(橫向)的法律關係」?

唸完這兩句,所得到的印象可能是「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

以上說法僅供參考。因為,眼前的互不隸屬論,既非日常用語,亦非簡單的法律用語,而是一個複雜且扭曲的政治論述。其實,互不隸屬論在政治操作上,至少有兩種詮釋或兩條路線。一條一定是死路,另一條可能仍有出路。

A路線,即兩國論路線。跳脫了中華民國憲法及兩岸人民關係條例,將「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推進到「台灣與中國互不相屬」,並稱「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這就是台獨的定義」。這就是兩國論,亦即是賴清德原本主張的路線。這一定是死路一條。

B路線,可說是另類的「一中各表」。亦即,在依據中華民國憲法及兩岸人民關係條例之下,主張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此一詮釋,可以稱為「一法(中華民國憲法)四堅持」,亦即可以視為落在「一中各表」的範疇內。因此,這有可能仍是一條出路。

如果賴清德堅持 A 路線一路走到黑,那就是死路。若他改採 B 路線,則兩岸或許仍有出路。然而,如今賴清德面臨這兩條歧路,明顯地陷於自我矛盾中。

一方面,他似乎在用海基會及陸委會試探在 B 路線取得突破的可能性。這些試探包括:

鄭文燦說,賴總統的互不隸屬論是符合中華民國憲法的「兩岸分治」精神。梁文傑說,賴總統的講法也是依據中華民國憲法與兩岸人民關係條例。「兩岸人民關係條例」的全稱是「大陸地區與台灣地區人民關係條例」,因此「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與「台灣地區跟大陸地區互不隸屬」是一樣的。邱垂正則稱「兩岸關係就是兩岸關係」,是建立在中華民國憲法及其增修條文(因應國家統一前需要)、兩岸人民關係條例及其他相關法規之上。依據以上這些「更正」,已悄悄從 A 路線的「兩國互不隸屬論」變成了「一法四堅持」B 路線的「兩岸互不隸屬論」。

但是,與此同時,另一方面,賴清德卻也毫不掩飾地發動其「洗滌人心/零日攻擊/IPAC/二七五八號決議」等內外操作,展現其頑固的 A 路線。

問題是,如果賴清德想改採 B 路線,他就應親口鄭重地將前述邱垂正等所作的翻案文章表述出來,並收斂種種 A 路線的內外操作。然而,賴清德當下顯然陷於 AB 兩條歧路的自我矛盾之中。

當然,中共的姿態也會牽動賴清德在 AB 兩條路線之間的移動。一、中共咬定「互不隸屬論」就是「兩國論」,藉此逼使賴清德在 A 路線作繭自縛,無法脫身。二、或者,如果賴清德顯現出朝 B 路線轉彎的試探,中共也可順水推舟,順勢將彼此的僵局解開。

也就是說,兩岸若想從「互不隸屬論」中解套,一方面要看賴清德是否破繭而出,另一方面也要看中共是否網開一面。

情勢走到今日地步,如今已無可能強要賴清德及民進黨完全收回「互不隸屬論」,而只能在對於此論的 AB 兩種詮釋與路線作一抉擇。亦即,避開 A 路線,改採 B 路線。

這就需要賴清德的表態及中共的回應。如果雙方都將「互不隸屬論」卡死在 A 路線的「兩國論」中,兩岸皆無出路。

本文認為,「一中各表」即是建立在「平權型(橫向)法理關係」上;而「互不隸屬論」若回歸中華民國憲法,亦可主張「平權(橫向)法理關係」。二者皆非「隸屬型(縱向)法理關係」。此種「平權橫向關係」,基於「憲法一中/一中各表」與「主權互不承認/治權互不否認」等原則,及「大屋頂中國/大屋頂中華」等概念,已可建立兩岸「分治而不分裂」的必要聯結。

綜上所論,本文對「互不隸屬論」的歸納見解是:「互不隸屬論」的詮釋可以見仁見智,問題在於,兩岸是用 A 路線或 B 路線來認知互不隸屬論?A 路線一定是死路,B 路線則可能仍有出路。

出路在於:賴清德走出 A 路線,中共接納 B 路線。

中共必定不會接受「中華人民共和國隸屬於中華民國」,所以也必須認知「中華民國隸屬於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張也不合邏輯亦非事實。因此,中共若因 A 路線反對「互不隸屬論」,但以 B 路線理解此論,兩岸即有「定錨中華民國/共構和平競合」的可能。如此,兩岸或許仍有出路。

對賴清德及民進黨而言,則互不隸屬論既出,已是駟馬難追,但不可陷於「中國與台灣互不相屬/這就是台獨的定義」的 A 路線,而應當班師回歸 B 路線。定錨中華民國,共構和平競合。否則,若在 A 路線愈陷愈深,那就是死路一條。

邱垂正等人沒有資格代表賴清德翻案,解鈴還需繫鈴人,一切要從賴清德先洗滌自心做起。














欠缺戰略 徒增交流阻礙


2024-08-11 05:21  聯合報/ 柳金財/佛光大學公共事務學系副教授兼澄正書院主任(新北市)


陸船翻覆案兩岸協商甫暫告一段落,能否稱就為兩岸協商新模式?或互動新型態呢?能成為兩岸正常化交流下的溝通管道嗎?儘管民進黨政府官員認為協商雙方皆出具善意,然看似雙方有共識各讓一步,實則兩岸協商仍原地踏步甚至後退。

政府試圖印證即使兩岸沒有九二共識仍可展開對話;但從大陸回應及代表的發言看,在沒有九二共識的基礎上,難以重啟兩岸對話協商機制。

相較於兩岸既往漁事糾紛,透過兩岸紅十字會即可迎刃而解,此次不僅耗時五個月橫跨蔡賴政府,及耗費國家行政資源、賠掉政府形象及激化大陸民族主義情緒反彈,終以惡化兩岸關係為代價。

首先,從賴到蔡主政兩岸協商對話倒退,造成兩岸交流逆反,不僅事件本身久拖不決,連帶影響離島及本島觀光業復甦。在無九二共識前提下,兩岸協商對話的交易成本提高,並帶來極大負面連鎖效應。扁主政時兩岸即使無官方、兩岸兩會協商,但尚存澳門模式的複委託對話機制;但蔡賴主政皆付之闕如。

其次,此次個別式商議與兩岸協商談判無關。國台辦發言人指出這是大陸紅十字會工作人員受家屬委託,與台灣方面進行撞船事件進行溝通,兩岸制度化協商機制停擺源自缺乏九二共識政治基礎。政府拒絕回到九二共識政治基礎,兩岸恢復協商談判仍遙遙無期。

復次,兩岸協商新模式未形成,卻造成主權嚴重爭論。兩岸關係依然惡性循環、爭論持續擴大化,不僅大陸海警在廈金海域的常態化執法巡查仍持續進行;且陷入維持現狀及兩岸互不隸屬的新兩國論爭議中。

反覆無常的兩岸定位凸顯民進黨政府對陸政策的雙面性及隨意性。陸委會梁副主委曾揭示兩岸關係是國與國關係;主委邱垂正對「兩岸互不隸屬」的解釋,則是「憲法條文內都未提及跟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有隸屬關係,兩岸互不隸屬既是客觀事實」、「兩岸關係就是兩岸關係」。

梁又表示蔡、賴兩位總統「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的說法,跟「台灣地區跟大陸地區互不隸屬」是一樣的,差異只在稱國名或稱地區。既有認知以為兩國與兩區不同,兩區不是分屬兩國,兩岸關係也不是國與國之間的關係。梁說法嚴重違背憲法和兩岸人民關係條例精神

最後,凸顯民進黨政府內務實台獨派及維持現狀爭論及纏鬥。邱宣示回歸蔡兩岸路線,梁說法傾向賴務實台獨及兩岸關係是國際關係界定,悖離傳統憲法及兩岸關係條例對兩岸定位的詮釋。究竟是蔡規賴隨,還是蔡下賴上路線相互競逐呢?是唱雙簧或扮黑白臉呢?或政府內部政策立場衝突?徒增外界對政府兩岸政策疑慮。

漁船翻覆事件暫告和平落幕後,其實兩岸衝突敵對尚未解除。協商所塑造和緩氛圍僅可能是曇花一現。只是因應從屬於短期及戰術層面實施,而非著眼於長期及戰略層面規畫,欠缺戰略縱深及戰略前瞻。短期內兩岸路線戰術退卻及轉進,恐徒增兩岸協商及交流阻礙,得不償失。















倫理天平失衡下的稀少福祉


2024-08-11 05:21  聯合報/ 吳成豐/靜宜大學企管系終身特聘教授(台中市)


民國一一四年(二○二五)又要增加國防預算至六,四七○億元,與民國一一二年(二○二三年)五,八○○多億相比,三年來躍升百分之十三點七一端未有效管理軍購,以及另一端壓縮社會福祉與教育經費稀少性的「非倫理天平」,於焉產生。

難怪聯合報社論說,國防預算創新高,難掩國軍「淘空」危機。社論指出,當今國軍處境,即便基層人員殫精竭力,在長期壓力下組織和士氣的淘空,無法填補高層偏執造成的惡害。

筆者藉用管理倫理的「倫理天平理論」,強調「有效軍購」與「社會福祉加教育」分居倫理天平兩端,務必力求平衡,以保台灣子民安居樂業。事實上,天平兩端在高層偏執決策獨厚軍購之下,大大失衡。請看失衡的輪廓:

其一,審計部新近評估政府執行預算後的成果指出,海軍主戰艦艇維修延宕嚴重,高達半數未依計畫執行。另如軍購內容受制賣方,立委指出,很多購置國防設備的錢付了,貨卻要幾年後才到。甚者,我方屬意的武器品項,賣方偏不給。前面提及「有效軍購」在我方管理欠缺精實,且賣方不對等交易相煎下,倫理天平的光譜,偏離至鉅。

其二,再從經濟角度看「人為稀少性」。稀少性是指社會資源匱乏,無法滿足公眾需求;嚴重的是,這種稀少性是由人創造出來的。比如決策者深信武器保台,無視賣方不對等的交易態度,仍逐年高編國防預算,這是人為創造出稀少性的鐵證。於是,蔡政府八年完成社會住宅二十萬戶的甜蜜承諾,完建卻未達半數;那攸關國安百年大計的教育等費用,依然同遭資源稀少性的排擠。請看,聯合報焦點頭條新聞「代理師不採計職前年資違憲」,這是憲法法庭判決過去未計年資是屬違憲的事件,暴露教育部法令欠缺周延,非但疏漏於代理教師在各縣市一致的權益,也反映出教育與社會福祉等經費,因人為偏執而稀少的窘境

回顧前述國防費用驟漲約百分之十三點七,大可用來支付代理老師職前年資,並相當程度落力社會住宅等基礎建設支出。究其根源,掌權者務請認知全民福祉之處,丟棄個人與政黨優先孤傲我執,尋覓那倫理天平利民利國的平衡所在。




闕志克/大語言模型逐漸走向專門化

名人堂電子報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30&page=1#ph  

◆  闕志克/大語言模型逐漸走向專門化
◆  薛承泰/新少子女化對策是「對」策嗎?
◆  林中斌/「一帶一路」美國輕忽 續集已出
◆  盛治仁/不要有「死後洪水干我何事」心態
◆  陳冲/零散協議 小兵或可建奇功
◆  李清志/夏日江之島電車漫遊
◆  陳立恆/有人文科技 才有身為人的自由









闕志克/大語言模型逐漸走向專門化


2024-08-11 05:21  聯合報/ 闕志克(作者為清華大學合聘教授)


蘋果公司上個月在年度開發者大會中,發表了整合生成式 AI 技術進手機應用的成果,名為 Apple Intelligence。這個創新,讓用戶能更流暢地用文字與他人溝通,並藉由圖像表達自己的意念和想法;讓語音助理 Siri 更深入地整合用戶各個生活層面的訊息,並且同時將保護用戶隱私放在首位。雖然外界原本期望很高,但 Apple Intelligence 發表後一般的評價為「不過爾爾」。這個結果其實意料之中,也非戰之罪,因為手機沒有足夠高效能記憶體,所以大語言模型很難有用武之地

最先進的通用型大語言模型若要運算順暢,至少需要數百億個位元組,然而現今多數智慧型手機的記憶體總量大都低於一百億個位元組。為解決此問題,蘋果採取「分而治之」策略,將一個通用型大語言模型拆解成一個核心模型、多個針對特定領域和特定功能,或特定語言的專門模型,及一個分流器。核心模型只擁有處理基本自然語言的能力,程度如同母語基礎良好的高中畢業生。專門模型則深入擷取與學習某特定範疇內的術語、用詞、句法、概念、方法、事實和傳統,功力如長年浸淫、出色當行的學者專家。分流器則負責分析用戶的查詢,調用相對應的專門模型,與核心模型協作以產生最適切的回應。

基於以上的架構,蘋果將核心模型、分流器和常用的專門模型整合進手機內,但將大部分專門模型留在後端雲服務。針對特定查詢,如果分流器決定需要調用雲端上的專門模型時,它就會將該查詢與相關用戶資料送往雲端,等待回應。需要雲端處理的查詢當然較耗時,也引發資料隱私的疑慮,所以在推廣 Apple Intelligence 時,蘋果承諾任何提交到後端雲服務的用戶資料在使用後都會被銷毀。

可堆疊語言模型可以大幅減少語言模型訓練與推理時所需的計算量和記憶體需求。道理很簡單,假設一個一千億參數的通用語言模型,可拆解成一百個十億參數的專門語言模型,在訓練時,不但每個專門語言模型的訓練計算量急遽降低,而且這一百個模型更可以同時平行訓練;在推理時,每個推理動作因只需要這一百個專門模型中的一小部分,所以其總體運算開銷也將可望顯著縮減。

可堆疊語言模型崛起,促使微軟、谷歌、臉書、蘋果等雲端巨頭和許多新創公司,在過去十二個月都紛紛投入小語言模型的研發,意圖開發針對特定用途、但參數量少得很多的專門語言模型。之前大語言模型的目標族群為一般大眾,所以需要具備百科全書般的知識,也因此運算資源的需求較龐大。相比之下,小語言模型可以針對特定應用客製,也較適合運用機敏資料作地端訓練,所以功能與資源使用率更高,資料保護度更強,對企業用戶也更有吸引力。

小語言模型的興起,對原來聚焦通用大語言模型、企圖爭取企業客戶的新創公司,如 OpenAI、Anthropic、Mistral 等將形成重大威脅,但也為其他圍繞著可堆疊語言模型架構生態圈去開發專門模型的新創公司,打開了一片藍海的商機台灣在大語言模型的研發原本處於相對弱勢的地位,但專門化的小語言模型,如同針對特定應用客製的晶片一樣,將為台灣 AI 產業提供了一個能與外商一較高下,以滿足在地企業專門語言模型需求為商模的大好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