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月28日 星期四

經濟/新石油經濟學:油市進行革命性轉型

.聯合報社論..朴槿惠改革大國黨可供國民黨借鏡
.聯合報黑白集.馬總統的南海便當
.經濟日報社論.新石油經濟學:油市進行革命性轉型




經濟/新石油經濟學:油市進行革命性轉型


2016-01-28 01:35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開年以來,國際油價最低曾跌破每桶28美元;近日雖溫和反彈,但今年來仍重挫約15%,而過去一年半來累積跌幅更達75%。油價跌勢又急又猛,部分當然是反映基本面的供需變化;但深入觀察之後,赫然發現國際石油市場正在經歷革命性的轉型,原有的「來源稀有性」、「寡頭壟斷性」、「不可或缺性」,與「地緣敏感性」,現在正遭受嚴峻挑戰,從而使「新石油經濟學」逐漸成型。這可以從幾個方面來觀察。
一、從來源稀有到供源普遍:為市場競爭創造必要條件。
不到十年前,全世界仍渴望石油,主因中國大陸需求強勁,並使油價於2008年飆到每桶140美元。高油價鼓勵全球各大石油公司從俄羅斯的北極區,巴西海底鹽層下,到安哥拉深海區,上窮碧落下黃泉,竭盡所能找石油,尤其是美國頁岩石油革命,六年間使石油日產量激增90%。傳統產油國沙烏地阿拉伯及伊拉克,產量也居高不下,2016年伊朗也將增供石油。國際能源總署估計,去年全世界平均每天多餘石油約180萬桶,「油市可能在供給過剩中滅頂」。
二、從寡頭壟斷到高度競爭:石油供給彈性明顯提高。
油源增加,使沙國為首的油國組織無法再「減產保價」;雖沙國改採「增產保市」策略,藉壓低油價把對手趕出市場,但美國頁岩石油業者靠技術進步及廉價資金,俄羅斯及巴西靠貨幣貶值以壓低成本,與沙國抗爭到底,而沙國也堅持絕不向高成本的生產者讓步。油市競爭性愈高,供給曲線的彈性便愈大;只要油價從目前的低檔溫和反彈,產量便可明顯回升。
三、從不可或缺到高度替代:減產保價更難以實現。
以往的共識是石油在長期間屬不可或缺,因此當油價低迷時生產國願意暫時減產,支撐油價回升。但現在由於全球對氣候變遷更加重視,太陽能、風力、水力、電力貯存、生植燃料等替代能源科技,以及LED照明、電動車等節能減碳科技持續進步,因此專家甚至認為石油的「頂峰需求」已過,於是石油生產者認為必須在石油還有用時趕快生產,亦即在低油價時供給反而缺乏彈性。
四、從地緣衝突到爭奪市場:中東緊張不再保證高油價。
遠的不談;2010年之後的高油價,部分是由於「阿拉伯之春」、伊拉克動亂及敘利亞內戰等中東地緣衝突所引發。然而今年元月爆發伊朗及沙烏地衝突,雙方對抗的方式不再是威脅減產,反而是藉增產來打擊對方,導致油價不漲反跌。地緣性「外在變數」對油市的影響,也須重新定義。
五、從刺激成長到打擊經濟:低油價不再必然是利多。
傳統經濟學認為,油價下跌等於把所得從石油生產國轉移到消費國;由於生產國的石油所得多用於儲蓄,消費國的所得多用於支出,因此油價下跌有利於全球經濟成長。然而這次油價重挫以來,消費國省下的油錢卻更多用於儲蓄或還債,而非支出;生產國經濟則遭到重創,新興產油國收入減少,預算緊縮,貨幣貶值,企業負債沈重。美頁岩石油業者紛紛削減支出及裁員,甚至破產,銀行業也受衝擊;各大國際石油公司更縮減投資。負面效應因此蔓延到金融市場,油價下跌與股市的連動也由「負相關」轉為「正相關」。低油價對經濟及股市究竟是利、是弊?已不再那麼確定。
綜觀國際油市的革命性轉變,競爭性提高將使油價從「易漲難跌」變為「易跌難漲」。油價雖終將觸底回升,但基於頁岩石油業的成本結構更具彈性,且營運周期超短,因此油價的平衡者將不再是沙國,而是頁岩石油業者;油價縱然仍會震盪,但幅度及上檔空間也將小於以往;而「新石油經濟學」所產生的「腐蝕」效應,也成為全球經成長的新挑戰。

聯合/馬總統的南海便當


2016-01-28 01:35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馬總統今天可望在太平島吃便當。
上個月,他原訂登島,結果臨時取消,卻在總統府等著內政部長陳威仁從太平島帶便當給他
圖擷自馬英九臉書



馬總統今天可望在太平島吃便當。上個月,他原訂登島,結果臨時取消,卻在總統府等著內政部長陳威仁從太平島帶便當給他。
總統府說,馬總統邀請總統當選人蔡英文派員參加,但為蔡英文所拒。另美國在台協會表示,對馬總統的舉動「感到失望」。
八年來,馬總統與美國政府間一直維持「零意外」的友善,甚至美方在道賀蔡英文當選的聲明中,尚表達「感謝」馬總統。詎料,在馬總統卸任前夕,卻出現令一方「失望」之事,這不能不說是一件遺憾。
美方僅從其自身觀點看南海情勢,未能顧及台灣立場。南海風雲瞬息變幻,台灣若無顯著的宣示動作,萬一出現來自任何他國的挑釁,可能變生肘腋。若台灣不作宣示,太平島即如釣魚台,形同由北京捍衛。馬政府不能只顧慮美方對北京的顧忌,而完全不計台灣的利害。
美方這種姿態,同樣表現在「九二共識」上。美方高度讚賞及肯定馬總統因「九二共識」所帶來的兩岸和平,卻不願對「九二共識」本身採取立場。這非但對馬政府不公平,且有可能使蔡政府錯讀訊息而誤入歧途。
太平島可謂是一具有高度象徵意義的政治符號。蔡英文若派員參加馬總統此行,可以視為藉太平島議題之「維持現狀」,表達了對兩岸及區域關係的「維持現狀」。由此折射出來的憲法認知、兩岸政策、南海思維,皆具穩定性及延續性。何況,畢竟不是要求蔡英文親往,派員參加已可盡在不言中。但可惜蔡英文未能因勢利導,順水推舟。失此機緣,蔡英文若也想吃太平島便當,不知何年何月。
經此事件,馬英九與蔡英文的南海政策陡然又加大落差,這恐將為蔡英文的「維持現狀」平添變數。

聯合/朴槿惠改革大國黨可供國民黨借鏡


2016-01-28 01:35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國民黨在大選中遭逢前所未有的挫敗,在四顧茫茫中,隨即又陷入黨主席補選的紛爭。目前,除了政黨路線不明,下有新世代要求交棒的呼聲,上有「新黨化」的恐懼,國民黨要何去何從,充滿問號。事實上,勝敗是民主政治的兵家常事,最重要的是如何看清問題,矢志東山再起,重新找回感動人民的力量。觀察韓國執政黨「大國黨」如何在朴槿惠帶領下,於二○○四年的困局中創造了「八十六天逆轉勝」的奇蹟,可供國民黨借鏡。
韓國「大國黨」在一九九七年的總統大選首度失去政權,五年後,在二○○二年底的總統大選,又以些微差距敗給盧武鉉。標舉自由與改革的盧武鉉上台後,從二○○四年開始對大國黨進行政治清算,他動員司法體系全面清查大國黨的選舉資金,追出不少貪腐醜聞,許多大國黨的資深議員紛紛中箭落馬。在弊案頻傳的情況下,大國黨也遭到韓國民眾的批評和唾棄,使該黨的形象和支持度都跌至谷底。
就在外界以為大國黨一蹶不振、難以東山再起時,該黨卻在二○○四年的黨主席選舉後,出現重大的轉機。當時的關鍵人物就是朴槿惠。朴槿惠在大國黨存亡危急之際挺身而出,當選大國黨代表(主席),選上後,立刻面臨了四月十五日即將來臨的國會大選。當時外界預估,深陷貪腐醜聞的大國黨在國會大選只能拿到個位數的席次;然而,朴槿惠卻在短短不到三個月的時間內讓大國黨起死回生,拿下一百廿一席的佳績,創下所謂「八十六天」的政治奇蹟。
也正因為這次國會大選的獲勝,讓大國黨士氣大振,之後接連贏得多次的地方首長補選,並在二○○七年重新取得執政權。許多人要問的是:朴槿惠如何在短短時間重建政黨形象,並贏回韓國選民的青睞呢?
首先,她進行了全面性的世代交替。在大國黨風雨飄搖之際,僅有兩屆議員資歷的朴槿惠勇於出面承擔重任,競選大國黨主席。沒有派系色彩的她,迅速獲得許多黨員支持,使她擊敗另四名資深議員,成為大國黨的首位女黨魁。朴槿惠當選後,黨內大老李會昌等人隨即退位,大國黨趁此進行了前所未有的世代交替,為日後朴槿惠的政治改革奠定基礎。相對而言,國民黨這次的主席選舉,仍充滿大選恩怨的餘緒,所謂的「中生代」也已年近六十,可見國民黨內嚴重老化的傾向亟待改造更新。
其次,要有打掉重練的決心。朴槿惠當選大國黨代表後,第一件事便是卸下政黨總部前的大國黨招牌,並率領黨團幹部在總部前面向全國人民謝罪,表明大國黨擺脫舊勢力重新出發之志。此外,朴槿惠拒絕進入華麗氣派十層樓高的黨部大樓辦公,卻領著五十幾位黨工在黨部前面的空地用帳篷搭起簡陋的黨舍,以實際的行動來宣示大國黨揚棄奢華的改革決心。反觀國民黨,年復一年因黨產遭到鬼魅般的糾纏聲討,該負責任的大老坐視黨的衰敗而毫無愧色,虛矯身段與宮廷政治已成國民黨之癌,皆待革除。
第三,要深刻反省、重回基層。朴槿惠當選黨主席後發表了動人的演說:「過去大國黨曾經讓人民失望,也只知爭權奪利、而不傾聽人民的聲音;但現今的大國黨只留下一顆謝罪的心,其餘將會統統丟掉。」這場演講,深深感動韓國人民。也就憑這股破釜沉舟的決心,朴槿惠開始走訪基層,進行「一鄉一腳步」的計畫,讓大國黨從鄉鎮基層重新贏回選民的信任。朴槿惠並成立「帳篷黨舍紀念館」,要求黨員不要忘記時時與人民站在一起的那顆心。
反觀國民黨,人們只看到朱立倫敗選後倉皇辭職一走了之的身影,卻未看到任何反省致歉的誠意;接著,大家只看到黨內競逐主席權位的誓師,卻未看到鏗鏘有力的改革宣示,更沒有看到任何深刻的敗選檢討。看看朴槿惠如何重振大國黨,國民黨不羞愧嗎?
韓國大國黨不是一天改造完成的,它是經歷可砍掉重練、再生及茁壯的艱辛歷程,事實上,唯有深切反省、真誠認錯、堅持改革,才能找回人民的感動。我們看不出,現在的國民黨要拿甚麼來感動人民,要如何重新取得人民的信任?

聯合筆記/「讓老人自己來」的新孝道

.過渡內閣/新閣非看守 當為則為
.我登太平島/官民力挺 打贏太平島保衛戰
.我登太平島/捍衛主權 綠營不要昨是今非
.我登太平島/總統登島 美國不要說三道四
.新文化政策 增預算更要增魄力
.政府準備好應對「鄉民正義」?
.來不及幫張榮發拍電影…
.國民黨何時能團結?
.聯合筆記/「讓老人自己來」的新孝道




聯合筆記/「讓老人自己來」的新孝道


2016-01-28 01:35 聯合報 梁玉芳


孔老夫子論孝道,說「色難」是最高境界;還反問「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就算是孝了嗎?
在現代,質疑「有事弟子服其勞」算不算孝順,可以另有新解。
近年老人照顧的新思潮是「預防照護」。在老人失能之前,以適量的勞動及運動保持長者的肌力與能量;或在失能初期,盡量讓長者一切自己來,藉由復健及生活中的每一個小動作,來恢復肌力、回復對生活的掌控感,甚至「找回失去的自理能力」。
所以,「有事,弟子不服其勞」,讓老人多勞其筋骨,只在旁安全性看視,這是現代安老的新孝道。
日本「夢之湖」日照中心稱這樣的理念為「減法照顧」。照顧老人,不再是凡事代勞;而是儘可能將餵飯、端茶、推輪椅代步的照顧減到最少。介護(長照)宣言寫著:「絕對不剝奪您可以自理的能力」。
這樣的新思維衝擊著我們的傳統孝道觀念。「減法照顧」、「預防照護」理念剛在台灣萌芽,可以想見,這樣的理想不論在個人家族間、在照養機構間,都可能遭受阻力。
例子之一,推廣北歐照護經驗的台大教授劉毓秀在雜誌專訪中,她述說如何讓身子還硬朗的父母凡事自己來,諸如出門買菜、就醫,不在家當「宅老」,增加社會刺激與連結之外,也強化肌力。但看到九旬劉爸爸還自己到超市買米,社區管理員忍不住打電話指責她「你太不孝啦」。
劉毓秀樂於細數自己的「不孝」。她認為,「提供父母保存生活技能與體力不退化」的照顧,才是現代新孝道。
當人類生命已達到歷史上最長壽的高峰,我們願意多出來的生命,是保有自主、自尊的老年吧;而不是纏綿病榻,靠著醫療及密集人力照護所堆疊出的「失能長壽」。對「活著」這件事的反省、對老年的生活品質與自主意識重於「安全」、「死亡率」的再思考,也重新形塑了照護機構的面貌。
美國醫師、作家葛文德寫道,傳統的養老院是由醫療出發,衡量的指標是「不讓老人得褥瘡和體重減輕」;但這些應是手段,而不是目的;當老人有了整齊畫一、安全無虞的「全控照護」,卻失去了「生活」。
我們常忘了老人對人生諸事的輕重緩急和價值觀,也有自己的堅持。我們以為所有的老人只有一個身分:「老人」,忘了他們是不同的個體,需要不同的起床時間、不同的對待方式。
「夢之湖」社長藤原茂有極好的提醒:每位長者都是獨特的,照顧者應激發長者的動能,讓他們發揮原有能力,而非事事代勞。所以,在日照中心的長者有自訂的生活課表、有各自要負擔的任務。
在他看來,台灣的照顧機構都很「標準」。這話說得委婉,非常日本。代為推究原因,在追求經營效率、人力緊縮的照顧機構,「個人化的照顧」是難以達成的理想;即使機構有心,也要受到評鑑者「安全性」的質疑。
更大的難處是,家屬希望花錢送老人安養,得到的應是無微不至的「照顧」,而非邁著小步、還得當機構裡端盤的廚工吧?在「新孝道」尚未翻轉的時日,「減法照顧」還會有極多的挑戰。

王文華/你也知道那些橘子!

.王文華/你也知道那些橘子!
.舒國治/過年與民宿
.廖玉蕙/雨中的飯局
.陳立恆/願我們,都不再做不良老人
.李清志/城市秘境探險
.劉克襄/我們在森林裡寫詩
.薛承泰/浴火重生2.0




王文華/你也知道那些橘子!


2016-01-28 01:36 聯合報 王文華(作家,「夢想學校」創辦人)



一月十六日投票日的晚上,見了兩位朋友。一位是中年人,看著電視搖頭。另一位廿幾歲,直說「好爽!」
這對比讓我開始想:台灣的不同世代,在政治立場、人生目標、職場態度、生活情調上,不同在哪裡?有多大?
任何標籤都過度簡化,而且沒建設性。比如說:年輕人只想小確幸,中年人只想賺大錢。年輕人沒有抗壓性,中年人辛苦沒人知。
嘿,你我身邊都有做大事的年輕人,和小確幸的中年人。
一桿子打翻一條船,只會在中年朋友吃飯時引來感嘆,或在網路上被年輕人酸。「嘆」和「酸」,如今瀰漫在台灣社會。但它們解決不了任何問題,只是加深了世代的自我意識、強化了彼此不同。
那怎麼辦?
我在廣播節目上每周做一次「世代對話」。現場請一位廿、一位卅幾歲的朋友針對時事發表意見,然後請不同世代的聽眾call-in進來。
以波多野結衣為例,現場的年輕人覺得AV女優是一種中性的職業,不應因此而貶低她的價值。Call-in進來的爸爸則劈頭就說:「我實在沒辦法想像你們年輕人竟然覺得AV女優是中性的職業…」
「很難想像」?同意!這位爸爸的女兒可能也在聽。
但還是得試著想像。
試著想像他們從小在網路、臉書、智慧型手機、當今的媒體語言,和台灣經濟下滑的環境下長大。在接收資訊、形成看法、賺錢消費、人生價值上,都跟上一代有根本的不同。我們很難想像他們覺得AV女優中性,他們也很難想像我們當年的房價和起薪!
我們也許不同意他們的看法,但至少把話聽完、不要皺眉,而且忍住不說教。
一位我尊敬的前輩提醒我:「這樣,是不是在討好年輕人?」
的確,政府、政黨、企業,現在都強調要照顧年輕人、給他們舞台、聽他們的聲音。但聽了之後會不會去做,又是另外一回事。如果這樣,就是「討好」。
真正要「照顧」年輕人,就像照顧任何族群一樣,真誠就對了。對事,不對人,更不對「世代」。做得好(不是老闆覺得好,而是數據真的證明它好),大方獎勵。做得不好,溫柔提醒。
世代之間的相處,是要幫助彼此變成各自價值觀下,最好的版本。而不是要用「嘆」或「酸」,把對方扭轉成自己。
我的廣播常請年輕人,我的公司持續有實習生,他們都很「照顧」我,幫我學會同齡朋友間不會流傳的資訊、工具、看法、貼圖。
我對他們個人的價值觀,從不評斷。對他們工作的表現,用數據即時回饋。有的他們同意,有的不同意。不同意的也會在臉書上酸我,我有時自我檢討,有時就笑一笑。找到適合的人,設定了共同目標,接下來就降低期待、不要強求、誰也別想改變誰。
當我這樣跟年輕人相處,我和他們的差距變小了。(當然,他們仍然不會願意跟老闆一起吃午餐。)
開票後的禮拜天,我和兩位四十幾歲的朋友,和一位廿幾歲的朋友見面。四十幾歲的朋友前幾天送兒子到車站報到當兵。我問,那你有沒有在車站買幾個橘子,讓兒子看到你的「背影」?
這笑話是說給五年級同學聽的,沒想到旁邊廿幾歲的朋友笑得最大聲。
「你也知道那些橘子!」我驚呼。
凸顯世代的不同很刺激,但找到偶然的相同很幸福。用些微的相同點當互信的基礎,然後去思考不同點背後的典故,我們自己,和台灣,才會進步。
火車開了,台灣已落後。接下來,就請大家互相「照顧」了。
(作者是作家,「夢想學校」創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