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9月23日 星期五

經濟/日銀黔驢技窮,Fed不願造次

.聯合報社論..台灣不可不知的修昔底德陷阱
.聯合報黑白集.老屋健檢,然後呢?
.經濟日報社論.日銀黔驢技窮,Fed不願造次








經濟/日銀黔驢技窮,Fed不願造次


2016-09-23 03:55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美國聯準會(Fed)決定維持利率不變,但Fed主席葉倫強調目前風險因素「大致平衡」,進一步暗示年底前升息的可能性。 路透

日本銀行(央行)21日維持基準利率與資產收購規模不變,但宣布大幅調整貨幣政策框架,放棄每年固定的貨幣基數目標,改以殖利率曲線管控為貨幣政策核心,設定長期利率目標值。圖/美聯社

美國聯準會(Fed)與日本銀行(央行)都於21日「超級星期三」召開貨幣決策會議,結果使金融市場的神經由緊繃轉為放鬆。日銀只針對長、短期利率的走向進行調整,Fed則決定把升息時點延後。表面上,兩大央行的決策並未超出市場預期,但其隱藏的意義值得探討。
先看Fed。過去兩、三周多位決策官員發表鷹派談話,一度使金融市場草木皆兵,擔心美國升息的腳步迫近;結果卻是虛驚一場,Fed決定給美國經濟更多的復甦時間,並為12月升息預留空間。
Fed這次無論升與不升,都說得通,因為經濟數據相當分歧。最後決定不升,顯然是鴿派主張的風險控管思維取得上風。基於目前利率非常低,如果經濟過熱,Fed可迅速升息;萬一經濟走軟,降息的空間卻極為有限。
既然因應景氣「過熱」與「減弱」的工具不對稱,貨幣政策應優先防止經濟下滑,而非預先防患通膨過高。另一項現實考量,則是Fed升息易使美元升值,對美國成長與通膨都將造成下壓。結果鷹派的「早升可少升」主張,敵不過鴿派的「晚升則免降」思維。Fed精打細算後,當然不願造次。
值得玩味的是,這次會議中表達「異議(即主張升息)」的決策官員竟有三位之多。目前有投票權的委員有十位,主席葉倫的一票依照慣例是投給較多的一方,因此真正的結果是6比3。但年底前葉倫如想要升息,只須發動副主席費雪及紐約區總裁杜雷,贊成者至少就有五票,升息將輕而易舉;同時還能借「異議」警告市場須有風險意識,並提醒未來的新政府儘速採取擴張性財政政策。
再看日銀宣布的兩項決策。第一是保證使通膨超過2%,但純屬空話,因為連2%的目標都一再跳票。更何況,今年7月的通膨年率僅負0.4%,民眾對未來18個月的通膨預期也仍是負數,日銀的信譽早已掃地。第二是採取所謂顛倒式的扭轉操作,將10年期公債殖利率上限訂為零,並少買超長債,拉高長期殖利率,使殖利率曲線趨陡。
扭轉操作並不新鮮,Fed幾年前就用過,目的是壓低長期利率,因為只有長期利率偏低,才有可能鼓勵消費者及企業多借錢,以增加支出並刺激經濟成長。日銀卻顛而倒之,壓短拉長,結果只會打擊消費者與企業的借貸意願,對刺激成長及拉升通膨皆有損無益。
日銀此舉真正目的,是要降低銀行業的短期資金成本,提高銀行長期貸款收益,以緩和負利率政策對銀行業獲利的打擊,可謂「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然而,長期利率上升,銀行業卻將因貸款需求減少而更難賺錢。基於政策手段與經濟原理背道而馳,或許只有「病急亂投醫」差堪比擬。
日銀頻出新招,不僅無效,反將引發負作用。今年初意外實施負利率,結果日圓先貶後升,通膨不升反降。現在又限制10年期公司債殖利率上限為零,等於是利用政策工具直接控管金融。這原本是先進國家一再警告新興經濟體不宜採用的作法,日銀反倒樂此不疲。日銀此舉可能只為證明自己並非無計可施,效果卻可能適得其反。政策宣布後日圓兌美元匯率又逼近100日圓大關。日銀已落入「三輸」的陷阱,即政策已產生負效應、成本及意外後果不斷增加,而且風險也愈來愈高。
綜觀日銀及聯準會的決策,可以得到三點結論:第一,日銀幾已黔驢技窮;第二,Fed偏向安全第一;第三,各國央行刺激經濟成長的能力已達極限。央行既不願再唱獨角戲,也不願再為各國政府及國會的無能背黑鍋。現在須改由政府其他政策擔綱,不僅美、日如此,其他國家皆然,且目前超低的利率環境也為擴大公共投資提供絕佳的條件。投資人在做決策時也該換換腦筋,因為央行的金流已經愈來愈靠不住了。

聯合/老屋健檢,然後呢?


2016-09-23 03:55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內政部研擬修法強制30年以上的老屋健檢,未來老屋買賣需附健檢證明。 圖/報系資料照

政府喜歡做些自以為在幫民眾的事,其實卻在幫倒忙。以內政部提出卅年老屋買賣要附「健檢證明」為例,究竟目的何在,想清楚了嗎?顯然沒有,否則行政院不會頃刻變盤,連林全都說此事「不成熟」。
先問:老屋健檢是為了安全,還是為了保障交易?若是為了安全,健檢根本沒必要和交易綁在一起,政府平時就應對住屋或建築定期檢查,以維護居住安全。健檢若是為了保障房產買賣,抱歉,這根本不是內政部的職責,而是買賣雙方的事;政府強制設限,反而徒增糾紛,侵害民眾權益。
以內政部的政策設計,賣方要有健檢證明才能出售,這只是為了維護買家權益。但反過來看,如果房子安全堪虞,健檢後無法出售,房主只好自己住著,政府又能假裝沒事嗎?
這正是民眾想問的問題:老屋健檢,然後呢?要求老屋健檢,政府當然必須提供後續救治協助;否則,就像日前台北市公布了土壤液化潛勢區地圖,只見台北盆地到處都是紅通通的危險標記,居民除了吞下自己心頭的不安,對台北的鬆軟地質又能如何?
簡言之,老屋健檢聽起來像是「德政」,其實只是政府把居住安全的責任轉嫁到個別民眾身上罷了,並沒有解決問題。台灣房屋的危險,更多情況是發生在建築設計和施工失當,那才是政府應該著力之處。包括建立定期安檢,即是政府該做的。
也難怪有人說,老屋健檢只是在幫某類財團創造生意罷了。

聯合/台灣不可不知的修昔底德陷阱


2016-09-23 03:55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杭州G20會議後,國內外媒體對中國大陸在全球政經話語權的引導及詮釋能力的評估似乎更上層樓,多所討論。一如《東方化》一書作者拉赫曼(G. Rachman)所說,金融海嘯後的全球政經趨勢更朝向東方聚焦,尤以中國為重。而中國大陸快速崛起,又有潛力日增的亞洲新興國家相隨,令西方國家對中國的國際影響力感到憂懼,遂有美、中兩國陷入「修昔底德陷阱」(the Thucydides trap)的說法。
此一說法雖早見於二○一二年哈佛大學政治學教授艾利森發表在《金融時報》的文章,但真正引人深思,是去年九月習近平藉訪美之機回應西方政治菁英方才通曉的「修昔底德陷阱」之說,顯示中國愈來愈懂得使用西式語言與全球溝通。艾利森借雅典史學家修昔底德描述西元前五世紀斯巴達面臨雅典崛起之情境,提出「修昔底德陷阱」一詞,指出新崛起的強權會引發既有強權的恐懼,使雙方以戰爭手段搶奪主導權的可能性升高,旨在預警當今霸權的美國和日漸竄起的強權中國須戒慎正面衝突的宿命。而政治體制仍處高度集權的中國,其領導人卻利用源自於挑戰霸權的西方經典歷史案例,向國際傳達所謂相互尊重與雙贏的強國樣貌,令人玩味。
習近平回應修昔底德陷阱觀點的另一個重要之處,在於該比喻恰恰好擊中西方國家的痛處。全球進入廿一世紀後,世界經濟實力出現由西往東的長期板塊移動,發展思維的焦點也轉向東方,二○○八年後美國與歐洲等國家發展則受制於內部瓶頸,難以維繫往昔利用經濟優勢帶動軍事、政治、意識形態的主導形勢。首先,過去支撐美國擴張霸權的政治民主、經濟自由開放兩大思維,近年遭到國家主義、孤立主義、保護主義的劇烈衝擊,其效應在今年的美國總統大選展露無遺,也削損其全球政經霸主的光環。何況,中國藉主辦本屆G20的機會,通過入世至今首次更動的「加入WTO關稅減讓表修正案」,意欲迎接各國前來襄助中國成為全球最大市場,呈現出美、中兩國一保守、一開放的迥異姿態。
其次,美國的盟友也各有難關,如歐洲盛行的極右派激進言論、騎虎難下的難民問題、遲滯的經濟成長,乃至英國退歐激起的仿效危機,都使歐洲無力協助美國。而亞太地區的日本仍深陷經濟欲振乏力的困境,東南亞國家則採取兩手策略,與兩大強權分別保持友好。於是,盟友或因自顧不暇,或各有盤算,加上中國以強大經濟實力,澤被四鄰所累積的助力,皆使美國維繫政經霸主地位漸感不易。
相較於先前中共領導人多使用東方威權色彩的語言敘述中國融入世界的大國想像,習近平則直言中、美關係不可落入前述的陷阱,強調中國要建立的新形態大國關係是不衝突、不對抗、相互尊重與雙贏的合作,並主張要避免錯誤算計與情緒性決策,透過兩國各層面互動,對彼此思維有較完整與正確的解讀等說法,更演示出一種「成熟的」大國風範,擺脫西方國家眼中「化外之邦」的刻板印象。
務實來看,要擊破修昔底德陷阱的預言,關鍵在美、中兩國能否找出共同的利益,將權力的競逐轉化為風險管理,本屆G20會議前夕兩國宣布批准《巴黎氣候協定》,即為一例。但除此之外,崛起及擴張中的新強權vs.恐懼和反制的既有霸權故事仍在上演。倘若未來民族或國家主義的論調屢被提及,抑或雙方獨鍾自我利益的算計而寸步不讓,則走向衝突與戰爭的可能性恐將大增。屆時,政經兩面向多受制於美、中的台灣,必將面臨極險峻的困境。
有鑑於此,台灣不僅應全面審視這場強權競逐態勢,更須對中國大陸外交溝通能力已大幅提升為戒,盡速強化自身外交領域的視野、智識及運作技巧。否則,若台灣的聲音淪為邊緣之言,即為時已晚。

聯合筆記/首善劣行 首騙拙舉

.北捷沒特色? 柯P你錯了
.柯P亂衝亂打 難怪常鬧笑話
.老屋健檢 不能一廂情願
.瑪家人心聲:涼山部落要復校
.九二八放假 學校也瘋狂
.修訂溫減法 提供正確碳價訊息
.藍綠拚觀光 合則兩利 分則兩害
.聯合筆記/首善劣行 首騙拙舉








聯合筆記/首善劣行 首騙拙舉


2016-09-23 04:14 聯合報  李春

陳光標(右起)、李源潮、令計劃與陳光標妻子合照曝光。(取材自微博)


近年中國有個新規律,就是當局要辦某人,不管他是大官還是大商人,都由媒體先出頭,把那主從頭到腳剝他個一絲不掛,然後官方順理成章地收拾他。
現在這個規律由陳光標來演繹了。連日來大陸至少四家媒體,從不同側面披露陳光標的劣行拙舉,包括他的官場關係。有家較進取的南方報紙還用社論來分析陳光標這個人,到底是中國的「首善」還是中國的「首騙」。
台灣人對陳光標這個名字當不陌生,他是大陸江蘇省一個商人,雖然其主業是接拆房子的工程、賺回收廢物的錢,所以發達不到什麼程度,但他吹的泡泡不小,把自己吹成中國「首善」,為此他二○一一年一月還特別跑到台灣來,聲稱是要在台灣散發一億元人民幣,後來成了鬧劇一場。
陳光標在台灣只玩了一場小鬧劇,他最大的鬧劇是在美國上演的,那年陳光標號稱要出價十億美元,去美國收購《紐約時報》,雖然紐約時報理都沒理他,但陳光標美國之行已亮瞎全世界人的眼,因為他在美國派出了名片,稱自己是「中國最具影響力人物」、「中國精神領袖」、「中國最具號召力慈善家」。
事情變化詭異之極,陳光標由五年前中國不可一世的人物,突然數日之內變成人人喊打的「首騙」,居然是因前兩天他突然「曬瘦」,本來腆著的小肚子突然沒了,有人揭露他是做了胃切除手術「單切口袖狀胃手術」,但陳光標急了,說要到北京去穿泳裝公開亮相,證實自己無手術疤痕。
陳光標「曬瘦」是九月廿日,突然引來如此猛烈傳媒炮火,後面一定有權力的手在運作。一種可能的猜測,上面有當老大的,以為陳光標跟令計劃跑,早就抓起來了,突然一看他不僅沒被辦,還挺活躍,那還不動手。
陳光標的事,各方話多了,但有點含含糊糊不敢說的,是張照片。近日網上曬出張來歷不明的照片,照片上四個人,一右一左兩邊是陳光標和他老婆張婷,中左是當年不可一世的中共大太監令計劃,而中右是還坐在位上的中國國家副主席李源潮。
陳光標靠李源潮捧起來令計劃,令計劃與李源潮在公在私都過從甚密,陳光標與令計劃搭上後接了不少大內工程,包括中南海的施工。關係就這麼簡單,但事情就那麼不簡單。

朱宗慶/文化會報的落實整合

.朱宗慶/文化會報的落實整合
.蘇蘅/網路世界中的報復式色情
.陳立恆/不識「八目」,只能「白目」
.吳玉山/兩岸關係中的雙層民意
.趙春山/兩岸論述 蔡政府應更明確
.方祖涵/傷人又傷己的歧視玩笑
.盛治仁/教育不變革 等著被淘汰







朱宗慶/文化會報的落實整合


2016-09-23 03:39 聯合報  朱宗慶(朱宗慶打擊樂團創辦人暨藝術總監)

行政院文化會報召開首次會議,由閣揆林全親自主持,凝聚中央與地方文化治理能量。 圖/行政院提供


本月初,行政院首度召開「行政院文化會報」,由行政院長擔任召集人親自主持,兩位政務委員擔任副召集人,文化部長擔任執行秘書,其他相關部會首長擔任委員,並聘任四位專家學者擔任民間委員,這樣的組合已然正式宣告:促進文化發展,是重要國家政策。
事實上,多任國家元首皆曾先後提出過類似的宣示,只不過,最後都不了了之。此次行政院文化會報成立的重大意義,在於由行政院院長親自主持,以國家整體高度跳脫部會及事務官的本位,讓文化事務超越文化部層級,從而以文化的價值創造出下一波發展動能。為此,我們還是願意抱以期待,希望它是玩真的!因而,確切的方向擘劃、避免「虎頭蛇尾」、流於形式,都有必要加以留意。說到底,主事者的願意承擔的決心,以及整合工作的落實,至關重要。
文化是人民生活的總和,把這樣的定義,放在政府施政所涉公共事務層面上,文化的議題無所不在。如果台灣的發展要躍進、求永續,從教育扎根、由創意加值,不應仍只是口號!而是應將文化會報中所倡議的「文化發展思維融入政府施政」精神,具體落實於相關部會、各級政府。
以長久以來,政府施政總是力有未逮的藝術教育與生活美學為例,權責單位包括負責辦理基礎教育工作的地方政府、教育部;推動社會教育工作的地方政府、教育部、文化部;培育專業人才工作的教育部、文化部。「思維融入施政」,絕對是個橫向整合、縱向連結的「跨組織」大工程。因此,就此議題未來的實現性而言,文化會報院長級的層級應確保持續維持;依分工或議題所設的專案小組,會議主持人仍應由行政院高層擔任,確保去除本位框架,避免視野狹義偏頗。
另,以文化藝術加值產業亮點,已是全球趨勢。就國內經驗來說,經濟、農業、科技、交通、文化等部會,已運用於文創、設計、生態、互動感知、觀光、社區營造…等諸多面向。再以文化和外交為例,文化特有的感染力和友善性,常能超越政治藩籬,促進交流,已是不爭事實。如果駐外單位能夠主動整合文化藝術資源、有計畫的進行推廣與連結,以藝文為媒介來引發國際友人好奇,將會是加深友邦對台灣認識的最直接有效管道。
雖說,政府具領航角色,已是老掉牙,但政府如果有決心,相信將可引領所屬部會及各級機關積極作為。現下的時空環境,事情的複雜性高,牽連層面也廣,政策推動過程更需要整合思維及作為,文化事務亦不例外。文化會報成立前,各部會雖已有常態性的溝通協調管道或專案會議,但在文化事務的推動上,文化會報由行政院長主持,應有其驅動效果,期望能產生相應力道,讓過去無法完成的願景獲得實現。若能如此,文化會報的設立,便是「功德無量」了!
(作者為朱宗慶打擊樂團創辦人暨藝術總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