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9月11日 星期日

經濟日報社論/菸柱型加熱菸不宜暗中加稅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垃圾 udn ,欠缺 

◆  聯合報社論/不投降不落跑,選舉承諾書的嬉鬧浮誇
◆  聯合報黑白集/台鐵不出包,太奢侈?
◆  經濟日報社論/菸柱型加熱菸不宜暗中加稅






經濟日報社論/菸柱型加熱菸不宜暗中加稅


2022-09-11 01:51  經濟日報/   社論
衛福部幾經研商,終於決定將新興菸品中的電子菸視為「類菸品」,禁止製造與進口,至於加熱菸則歸類為「其他菸品」,只要通過健康評估,即可生產上市。圖為加熱菸。本報資料照片



衛福部幾經研商,終於決定將新興菸品中的電子菸視為類菸品」,禁止製造與進口,至於加熱菸則歸類為「其他菸品」,只要通過健康評估,即可生產上市。財政部亦於日前提出菸酒稅法修正案,送請立法院審議中。根據菸酒稅法第7條規定,「其他菸品」之稅額係按每公斤課1,590元,財政部為配合加熱菸的納入而將其他菸品改為按每千支或每公斤課1,590元,取其高者。

其實,其他菸品包括的品項很多,除新納入的菸柱(彈)型與菸草(絲)型加熱菸外,尚有鼻菸、嚼菸等。據悉財政部未來只會對菸柱型加熱菸採用前述「支斤取高」的課稅方式,其餘品類則仍維持按每公斤計徵稅額。換言之,修法後其他菸品的稅額計算將變成「立法授權」,由財政部決定。

從文字上看,其他菸品稅額改按「每千支或每公斤徵收新臺幣一千五百九十元,取其高者」,似乎意指「所有」其他菸品皆應統一適用此一課稅方式,但實際上並非如此。財政部將此修正條文擴大解釋成,其他菸品的課稅得由財政部視其不同品項而予以不同對待,有的按千支課,有的按公斤課,有的既按千支又按公斤計稅,再取其高者課。惟菸品課稅涉及人民權利義務,這種過於寬泛與概括性的授權立法,不但有違「授權明確性原則」,亦不符合稅法慣例,逾越了行政權力應有的分際。

各種菸品中,紙菸主要樣態為支柱狀,現行稅額係每千支課1,590元,為最大宗的傳統菸品,也是唯一按支數課稅的菸品,其餘菸品皆按重量每公斤課1,590元。學理上,菸稅的課徵是為了反映健康危害成本,而抽菸對身體的危害程度係與菸吸食量的多寡有關,所以各國多以從量課稅為主,台灣亦不例外。從量課稅的設計可以從重量亦可從支數,但由於每支所含菸草重量不盡相同,因此相同支數(重量)的菸品,以重量(支數)計稅,會與以支數(重量)計稅結果不同。

是故,除非菸品樣態以柱狀為主,且每支所含菸草重量大致相同,否則為避免因計稅單位不同而造成稅額結果差異,最公平的課稅方式應是按重量計算。傳統的紙菸即是因符合樣態單純條件,得以在稽徵便利的考量下,例外的採用按支數課稅。依目前規定,菸品按重量課徵者皆為每公斤課1,590元,等於每公克課1.59元;紙菸每千支也是課1,590元,亦即每支1.59元。若按支數或重量課徵政府稅收皆維持一致,則表示財政部在制定紙菸稅額時,係假設紙菸每支的標準重量應是1公克左右。

據調查,目前菸柱型加熱菸為市場主流,外觀與紙菸相似,但其每柱重量卻只有紙菸的八成,即每柱約為0.8公克。因此,財政部擔心若菸柱型加熱菸按重量課稅,其每柱只能課到1.272(1.59×0.8)元,遠低於紙菸每支的1.59元,將造成低價「類紙菸」的出現,從而特別規定菸柱型加熱菸須同時按支數與重量計稅,並取其高者,以達到與紙菸每支的稅額相同。但這種為菸柱型加熱菸量身打造的課稅方式,非但不合理,且製造新問題。

其一,紙菸與菸柱型加熱菸雖外觀相似,但不能因此要求菸柱須比照紙菸按支數課稅。同樣一支菸,菸草含量不同,造成的健康危害程度自亦不同,按重量計稅反映成本差異,最符合菸稅課稅目的。財政部的做法不但違反租稅理論,且有暗中加稅之嫌。

其二,菸柱重量只有紙菸的八成,故其每支稅額較紙菸每支稅額為低,本即合理。依財政部的做法,菸柱等於每公克課1.9875(1.59/0.8)元,較非菸柱型加熱菸的1.59元為高,反而造成加熱菸間的課稅差異,扭曲消費者的選擇。

為維護菸稅體制的合理性,我們特別呼籲立法院在審議草案時,能矯正財政部此一錯誤。












聯合報黑白集/台鐵不出包,太奢侈?


2022-09-11 05:12  聯合報/   黑白集
台鐵彰化自七日就發生號誌故障,連日來造成數百班列車延誤,超過七萬名旅客受影響,月台上擠滿候車民眾。圖/民眾黃敏學提供



中秋連假台鐵大誤點,史上最嚴重的號誌故障,影響了近七萬名旅客的行程。難道「台鐵不出包」,還要繼續成為台灣人民的懸念?

連續三天大誤點,提醒了大家,原來台鐵會罷工的不只是工會,還有設施號誌台鐵工會放話秋節和國慶罷工行政院和交通部宣布明年加薪就擺平了;但鐵路號誌設施沒人理,它就選在中秋連假前開始「類罷工」。這回,交通部連「類火車」都沒備案,苦了幾萬名受困月台的旅客。

台鐵指大誤點從八日上午開始九日中午一度宣布雙線恢復正常,隨即又發生故障;三天四次故障,反覆搶修,系統呈間歇性不穩定狀態。可能的原因包括計軸器。台鐵說計軸器壽命有十五年,已使用八年,現在正好到應做精密檢查時間交通部長王國材則對計軸器竟備援感到「不可思議」。

王國材的不可思議,讓人不可思議。據報導,九月五日員林到大村段即曾出現平交道號誌異常,以致班車誤點人車卡平交道。換言之,設備可能已經壞了五天問題卻不受重視。而面對中秋連假疏運,台鐵無備料、無備援,更無備案,這神經未免太大條。

不久前台鐵一三五歲生日局長杜微期許今年台鐵準點率超過九成五,盼創歷史新高。但事故不斷、誤點不變,叫台鐵不出包,太奢侈嗎?











聯合報社論/不投降不落跑,選舉承諾書的嬉鬧浮誇


2022-09-11 05:12  聯合報/   社論
台北市議會市政總質詢,議員林穎孟(右一)問市長柯文哲(左二)未來選總統會不會「抗中保台」,並送上不投降同意書,但柯文哲拒簽。記者曾吉松/攝影



無黨籍台北市議員林穎孟要台北市長柯文哲簽署「絕不投降承諾書,不料遭柯回嗆「不想理你」、「管你去死」。柯文哲事後再嗆林穎孟「不準備功課」;並解釋,對認真的人「以禮相待」,對打混摸魚的「當場 K 過去」。雖然柯文哲沒有風度,但他應對的卻是乘著九合一選舉而來獵巫遊戲;一些候選人也「不準備功課」,只以虛浮誇張口水戰爭,把社會捲入沒有意義的虛耗。

獨派團體最近要求所有公職候選人都應該簽署「捍衛台灣、絕不投降承諾書,就是一例。兩岸、外交和國防政策都是中央政府主掌,而且專屬總統職權;如果總統不能整軍經武,不知對話避戰,又讓台灣被國際推上火線搞到兩岸兵戎相見,卻要求地方政府捍衛台灣、絕不投降」,根本就是本末倒置

台灣基進候選人和民進黨湧言會成員紛紛簽署絕不投降承諾書。相對於柯文哲脫口「管你去死」的直率回應,民進黨台北市長參選人陳時中則強調,做地方、中央的首長都一樣,絕不投降。雖然九合一選舉是地方選舉與兩岸、外交、國防政策關係不大,但獨派和民進黨仍以民防體系屬地方管轄為由,要求地方首長和公職候選人表態,明顯以統獨搞選舉動員,又藉選舉搞政治獵巫

這類戲碼讓競選活動浮誇化讓選舉意義虛無化,八月中就在新北市上演。民進黨新北市議員包圍市長侯友宜要求簽署做好做滿聲明書」,逼侯承諾連任後不會落跑去選總統;國民黨市議員則回敬民進黨市長參選人林佳龍要林簽署落選後不入閣承諾書。一場選舉演變成「當選不落跑 vs. 落選不入閣」的混戰,看似有趣,卻遮掩選舉真正意義,也逸出選舉制度民主政治常軌

民進黨鎖定侯友宜為民國一一三年(二○二四)總統大選最強勁對手,無論如何要把侯友宜綁死在新北市,因此要侯承諾連任後「做好做滿」。然而「當選落跑卻是藍綠共業。國民黨的確有民進黨所指的「落跑基因」,朱立倫和韓國瑜都是例子。但看賴清德、陳時中和林智堅,民進黨不但也有「落跑基因」,而且前科累累還雙標。尤其民進黨比較精擅選舉任期未滿落跑,讓選戰規畫權力布局都有更大的操作空間

最近侯友宜受訪提到勇於承擔民國一一三年(二○二四),就讓林佳龍撿到槍,罵侯太過政治算計、太貪心,要侯別當新北市長,直接去選總統。其實這本應交給選民裁判,否則也可修法禁絕「吃碗內看碗外」,並避免執政黨拿內閣職位進行選舉部署和權力布局。不過,比起尊重民主政治改善選舉制度,民進黨顯然更想留多一點權力操作空間,並等選舉時拿來當作政治相罵本

只是民進黨要侯友宜「當選不落跑」,就像在宣布林佳龍敗選彷如獨孤求敗」。這對任何政黨都是不可思議,卻符合民進黨的政治邏輯執政軌跡。民國一○七年(二○一八年)選後的「敗選者聯盟」,蘇貞昌,陳其邁、林佳龍等就進占中央。這次林佳龍原本志在台北市,卻硬被丟到新北市。蔡英文的布局,一是偏私袒護陳時中,二是權謀牽制侯友宜;林佳龍當選有戰功,落選有苦功,懸在眼前的正是蔡英文那幅「落選升官圖」。因此國民黨要他「落選後不入閣」。

但不論是不投降、不落跑或不入閣,承諾書滿天飛,只是讓浮誇政治口水淹沒選舉,並提供獵巫虐趣。難怪柯文哲粗暴拒簽承諾書。話說回來,即使簽署了又如何?那個「神明都敢騙」的政客還倨傲高枕殿堂呢!


名家縱論/數位部 能否走向奶與蜜之地?\星期透視/堅持政府中立 民主才有未來

udn 論壇報垃圾 udn ,欠缺 

◆  望圓月憐生民 誰教苗栗藍天分裂
◆  當政順天應人才得民心
◆  大屋頂下/不台獨 就可不開戰 改決戰境內為止戰境外
◆  星期透視/堅持政府中立 民主才有未來
◆  名家縱論/數位部 能否走向奶與蜜之地?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上)/我兩度赴倫敦政經學院借閱 2019-09-18 18:2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中)/外殼燙金 內頁像傳真紙 2019-09-18 18:3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下)/兩種編排有異 畢業35年收到 2019-09-18 18:32







名家縱論/數位部 能否走向奶與蜜之地?

2022-09-11 04:34  聯合報/   蘇蘅(作者為政大傳播學院教授)



到二○二五年,國家數位轉型:全國八成四級公共服務可用行動裝置直接辦好、一半人口有數位支票帳戶…」,這是越南的數位目標。

「政府設立十四關鍵指標的數位化進程,深度檢討以數位為核心和用心服務的涵意」,這是韓國的數位方針。

更特別的是,韓國政府的 GovTech initiative in 2019 數位化策略及經驗,以及去年制定的 GovTech Maturity IndexGTMI),今年被世界銀行當作全球標竿,說明好的數位政府如何造福全民,走向美好世界。

質疑聲中,我們的數位發展部成立了。這些年來,民眾對數位發展和生活連結有感嗎?並沒有。

願景工程五月公布線上問卷,調查對數位部的認識與期待。近五成民眾認為「資通安全」是最迫切的任務;近四成民眾期待數位部進行「網路平台監理」。但事實上只有不到兩成了解數位部的職掌及規劃。

不過民眾仍在問卷中表示,數位部應針對金融及工商企業建立雲端應用的管理規範,輔導數位發展。也期待政府提升數位管理能力,並能整合公部門各單位的資訊系統或手機App。民眾渴望數位部能滿足維護網路秩序和經濟發展的需求。

但呱呱墜地的數位部,迄今爭議不斷。國際都是善用民間資源,用外包模式減少公務員浮濫,數位部卻為進用人員編列六十七億預算,或數位部和旗下兩個署合設三百名約聘雇人員,無需具公務員身分,都讓外界憂心有培養「國家網軍」為執政者所用之嫌。還有一些多元宇宙是務實還是務虛的爭議,也讓人一頭霧水。

值得借鏡的新加坡,政府於二○二○年成立「數位辦公室」(SG Digital Office),專責全社會與經濟的數位化行動。第一步召募一千位「數位大使」,到一百多個熟食中心與傳統市場,以一對一或小組方式,協助包括肉骨茶、海南雞飯之類的一點八萬家攤商在去年完成採用電子支付,令人驚豔。

韓國二○一七年成立「科技資訊通信部」(MSIT),今年年度報告主要有四項:建立由智慧政府發展關鍵技術和新興技術的基礎、創新引領經濟和社會變革的科技、加快數位政策完成轉型,及培養具有數位力的年輕人,為未來準備。

目前政府數位化和資安防護遠不如先進國家,官員對數位化認識與應變普遍不足。例如二○二一年教育部因人為疏失,造成二點五萬筆學生學習歷程檔案遺失。趨勢科技去年偵測到的全球勒索軟體攻擊數量,台灣居然位列在全球前十名、亞洲前五名。遑論政府封閉的世界觀、防弊心態和一堆繁文縟節,很難公私聯手,保護多樣態的個資隱私,更不用談人民並沒有政府「網路寬頻政策」施惠的存在感。

反觀韓國很務實的逐年檢討上述重要項目,無論 AI 醫療解決政策、自製「世界號」火箭計畫啟動、碳中和技術研發,甚至投資十個元宇宙平台,今年預定培養兩萬多數位人才,都可看出韓國如何和科技新趨勢接軌,就是要成為世界最強的數位國家。

數位部面臨挑戰不少,在 NCC 東廠化和政府慣用網軍對付反對聲音的陰影下,民眾已對數位部缺乏信任,這是數位部須依法依體制、優先解決的問題。社會憂慮數以百計無公務員身分就可進入,很多政二代和權貴子弟的壓力和關係,唐鳳未必招架得住,因而排擠了真正優秀的人才,也妨礙國家願景的達成。美國已故的麻辣女州長李察茲說過:「人生來就不平等,但政府必須公平。」

畢竟數位部主要不像 NCC 做嚴管嚴控,而是重新分配結合資源,服務全民。唐鳳不需要強調進入元宇宙,而應像新加坡一樣踏實走入市井攤商,應像韓國一樣誓言數位部將「透過以人為本的研發,奠定堅實的科技基礎」,更應透過「包容性的科學、科技和資通信政策,提高人民生活的質量」,讓創新引領台灣的未來。











星期透視/堅持政府中立 民主才有未來


2022-09-11 04:34  聯合報/   楊泰順(作者為文化大學政治研究所教授)



有選舉就有競爭,有競爭就有拉幫結派、抹黑中傷,故只要有選舉,難以避免撕裂與對立。所幸,人類耕耘民主長達兩百年,對於選舉負面影響早了然於胸,也深知透過制度與規範可降低影響。

所謂制度與規範,無非保障選舉過程的公平、公正與公開,使得落敗方「願賭服輸」,進而願與勝選者共同修補選戰裂痕。問題是,選舉總是朝野間競爭,掌控政府機器者,難免會想利用公共資源操弄勝選,故而選舉的公平公正似乎知易而行難。

西方國家透過長久的堅持與不斷的修正,已有些醒目設計,讓選舉更趨公平與公正。遺憾的是,不少這些優良設計,在台灣卻常被刻意忽略,使得台灣人對選舉的公正性存在不少質疑,選後當然也不可能共同修補裂痕。如果選舉規範在台灣仍然只有開發中國家水準,所謂民主便僅是掌權者的說嘴,無法成為團結國人的桶箍。

要讓民主成為團結桶箍,政府在選舉過程中是否保持中立,便顯得相當重要。這有兩個意義,一是中立的政府在競爭選戰中,可扮演穩定角色,避免社會混亂;此外,政府中立,有利強化民眾對選舉公正的信心,進而讓敗選者的抗爭失去合理性。

選監單位與選戰關係密切,是保障中立的第一線。以美國聯邦選委會為例,六名委員由總統提名經參院同意後任命,同黨者不得超過半數,每位任期六年,每兩年改選其中兩位,主委由委員輪值各擔任一年,決策須三分之二委員認可始得施行,這些設計有效降低民眾對委員會中立性的疑慮。但相較台灣,光是主委、副主委由行政院長任命,且任期與總統重疊來看,便很難排除民眾對綠雲罩頂的擔憂。尤其現任主委從政經歷豐富,不似美國僅挑選政治經歷有限的律師擔任,制度引用既有私心,民眾對中選會的中立當然無法放心。

官員在選戰中的言行,也影響著民眾對公正性的觀感。上世紀美國便立法,規定不得向公務員募款、政府建築物內不得有選舉活動、承作政府契約廠商(包括學者)不得捐款助選等,目的是避免瓜田李下。但台灣官員對此了無禁忌,如陳時中利用交接典禮,在政府辦公樓內要求在場公務員「惠賜一票」。

民進黨執政後常公開表示,政務官為同黨候選人助選乃天經地義。但助選的開銷若由全民埋單,公平性便容易遭質疑。蔡總統搭乘行政專機到各地視察,常「順道」為候選人拉抬聲勢,便有踐踏政府中立之嫌。上世紀老布希競選連任,曾以公務之名到加州演講,在吹噓政績後,結語加上一句:「我為國家盡心盡力,年底各位總該知道票應如何投了吧。」這句話被認定為競選語言,該趟旅程因此豬羊變色不被視為公務行程,所有專機油料、人事費用、隨扈便當等開銷,均改由競辦支付,禁止動用納稅人一塊錢。

台灣民主被學術界定義為「選舉式民主」,因為除開放競爭選舉外,並無其他多元分權、制衡機制或社會慣習支撐民主運作。選舉對台灣民主存續既然如此重要,朝野便應摒除成見短利,共同努力讓選舉運作贏得更多信任。












大屋頂下/不台獨 就可不開戰 改決戰境內為止戰境外


2022-09-11 04:34  聯合報/  黃年



不台獨,就可以不開戰。

兩岸「和/戰」問題說起來十分複雜,實則十分簡單。只要我不搞台獨,你不消滅中華民國,兩岸就可以不打仗,至少可使開戰的可能性降至極低。

兩岸是因政治衝突而瀕至軍事衝突。政治衝突若能得到緩解,即可避免軍事攤牌。政治衝突若要緩解,就要:

我不搞台獨,你不消滅中華民國;兩岸定錨中華民國,共構和平競合。

如此,就不會開戰。

現今的情勢很「荒唐可笑」(借中共發言人的用詞)。兩岸劍拔弩張,談的都是如何進行軍事對抗,但對如何緩解政治衝突的聲音卻浮不上來。只見火上澆油,不見釜底抽薪。捨本逐末,避重就輕。這是不是「荒唐可笑」?

陳水扁時代的戰略指導原則是「決戰境外」,主張增置巡弋飛彈「源頭打擊」,力拚「濱海決勝/灘岸殲敵」,目的在不使戰爭蹂躪台灣本土。但到了今天的蔡英文,卻急轉直下至「不對稱戰爭」,全力渲染打到一兵一卒的焦土巷戰。至此,整個戰略指導原則儼然已悄悄然移轉至「決戰境內」。

台灣準備成為烏克蘭。這樣的戰爭,果然「不對稱」。蔡英文多次強調,中國若進犯台灣,「必然付出重大代價」,卻諱言台灣將付出什麼「代價」。如果「在付出重大代價後,中共最後仍打下台灣」,蔡英文屆時仍將以台灣能作為一隻血肉糜爛的刺蝟而自鳴得意嗎?

因此,兩岸「軍力不對稱」其實不是重點,兩岸戰後的「代價不對稱」才是台灣必須誠實面對的。

本文認為,在兩岸瀕臨戰爭的此刻,民進黨必須從「決戰境內」的軍事目標,明智地轉向「止戰境外」的政治規劃。七分政治,三分軍事。

「決戰境內」就是決心作一隻巷戰刺蝟。「止戰境外」就是民進黨要說清楚「中華民國不是台獨」,也就是要撕掉貼在自己腦門上的台獨標籤。

民進黨要設法表白:我不是台獨,我是中華民國,中華民國不是台獨。這是台灣必須維持的「戰略清晰」。這縱非「止戰境外」的充要條件,也是必要條件。

台獨絕無可能。民進黨死抱「戰略模糊」的台獨,只是將台獨奉送給中共作為侵台的口實,因而必須改以「定錨中華民國」為國防的基本政治架構。因為,中華民國本身就是最佳的國防。

中共的第三份對台白皮書,將民進黨定位為「和平統一空間必須清除的障礙」;因此,中共不無可能用「外科手術」的方法將民進黨從台灣及中華民國剝離。八月廿八日的《大屋頂下》曾有一假設。中共若對台啟動戰爭,揭幕時會淡化「武統」而強調「懲獨」。這是將民進黨與台灣分化,將台獨與台灣分化,以此進行「清除障礙」的「外科手術」。

屆時,面臨戰爭,民進黨將如何回應中共及台灣人民?是該說「我就是台獨」,或說「我是中華民國」?

倘係如此,臨戰必將使台灣內部發生和戰分歧的大內訌,因為,這牽動了「為何而戰/為誰而戰」的基本論述。此為台灣的死穴。

台灣人必須知道:民進黨根本沒有能力戴著台獨的帽子帶領台灣「決戰境內」,並在最後能成為一隻光榮勝利的刺蝟。

沒有正確的政治戰略,就沒有軍事戰略可言。

其實,僅以常識論,我也不認為蔡英文及民進黨會悶著頭傻傻只想使台灣變成烏克蘭,作一隻「決戰境內」的刺蝟;相反地,民進黨必然也希望能夠避免戰爭或「止戰境外」。

《大屋頂下》多次演繹民進黨在「中華民國不是台獨」的種種轉型操作,眼前也有可見的跡象:

自中共機艦頻次繞台以來,國軍飛行員升空應處,皆自報:「我是中華民國空軍…。」國防部相應公布的示意圖上,台灣地圖皆標註「中華民國」。這些細節,似皆在表述是以「中華民國」的「戰略清晰」在應處情勢,不是台獨。

裴洛西風潮後,蔡英文巡視軍隊,更多次表達:「中華民國國軍的戰力,就是國家安全的保證。」「希望大家繼續以中華民國國軍為榮。」在此,她甚至沒有用「中華民國台灣」。誰的軍隊?中華民國的國軍。為誰而戰?為中華民國的國家安全而戰。以什麼為榮?以中華民國的國軍為榮。這就是「戰略清晰」。

民進黨在傳統上是「仇軍黨/辱軍黨/恨軍黨」,把老芋仔一輩的國軍視為米蟲,甚至說八二三砲戰只是「國共內戰」而與台灣人無關。如今,「時空環境不同」,看蔡英文如何諂媚示好軍人,她的侷限是她不可能建立一支為台獨而戰的軍隊,而仍必須倚重中華民國國軍來護衛中華民國。對內對外,她起碼必須作到此一層次的「戰略清晰」。

若說八二三只是國民黨的戰爭,但民進黨不能將兩岸戰爭陷為只是民進黨的戰爭,更不可能打一場冠名台獨的戰爭,而必定仍要回歸到是護衛中華民國的戰爭。這也是「戰略清晰」。

蔡英文及民進黨若知最終不可能將兩岸戰爭定位為冠名台獨的戰爭,就不必呆呆只想做一隻「決戰境內」的刺蝟;那就必須設法「撕掉台獨標籤/定錨中華民國/共構和平競合」,戰略清晰,站在中華民國的立足點上,一方面備戰,但另一方面更要全力營造「止戰境外」的境界。

民進黨的台獨已無「外擊型台獨」(對抗中共)的可能性,只有「內殺型台獨」(撕裂台灣)的效用。

如今瀕臨兩岸戰爭,民進黨首先已出現「希望大家繼續以中華民國國軍為榮」的訴求,先從軍隊撕掉台獨標籤;那麼,更進一步,就尤須在兩岸層次及國際層次,更加深化營造「中華民國不是台獨」的轉型工程,亦即建立起「以中華民國國軍,護衛中華民國」的「戰略清晰」,並引導兩岸朝向「我不台獨,你不消滅中華民國」的互動架構發展。這就可能從「決戰境內」轉移至「止戰境外」。

蔡英文今後不但要常說「中華民國國軍」,更要常用力強調「中華民國」的憲法國號。當台灣建立了這樣的「戰略清晰」,就有可能將兩岸關係推移至「定錨中華民國/共構和平競合」。

台獨是戰略模糊,中華民國是戰略清晰。

不台獨,就可以不打仗。不必「決戰境內」,要營造「止戰境外」。

李喜明說:先見制變者勝;後見應變者敗;已見不變者亡。他說的是軍事,本文說的是政治。政治戰略是軍事戰略的前提。










望圓月憐生民 誰教苗栗藍天分裂


2022-09-11 04:54  聯合報/   賽夏客/資深教育工作者(苗縣頭份)
苗栗縣長參選人鍾東錦遭國民黨考紀會開除黨籍。 圖/鍾東錦競選團隊提供



入夜時分,溫潤柔美的月姑娘已等候在天際,傳遞著人間團圓的訊息,讓旅外遊子倍思親,也讓父母寄情於明月,圓了剪不斷的離愁;卻在此時,看到苗栗藍天裂成兩半,血濃於水的兄弟之情,割席斷義,令人惋惜!

苗栗是極少數還未「綠化」之地,即使被哂笑為「苗栗國」,都動搖不了民眾感念兩蔣讓貧困的偏鄉生活得以改善的大恩大德,多數人始終跟著國民黨旗幟走;迄今為止,許多人認為換黨執政沒有比較好,為什麼要換黨?尤其目睹民進黨中央政權,仁義道德放兩旁,營謀私利擺中間,若是連苗栗都綠化,豈不更助長中央之氣焰?

其實,藍軍非常不願意看到分裂,因合則兩利,分則兩敗,讓漁翁坐享其成。兩人之爭,為避免分裂對峙,唯有汰弱留強才是硬道理,但誰強誰弱?誰說了算?還是辦初選?當然是後者。可是主事者卻放棄初選,黨意或將偏離民意,後果就是忠貞黨員出走,誰得利呢?

有人怪鍾議長未被提名後,就蠻橫上演霸王硬上弓,連支持者都被罵妖孽,但這些都是情緒話。再說,就算議長退讓,黨支持的人就真的會選上嗎?看看如今民進黨為達翻盤目的,正集中火力轟炸苗栗,欲拿下藍天如箭在弦上。鍾議長被開除黨籍,藍天裂痕就能修補進而贏得戰役,唉,誰憐生民。



羅際輝/退休人士(新北市)



選舉到了,有台北市議員參選人為博聲量,拿台獨團體發起之絕不向中國投降承諾書,要求市長柯文哲簽署。根據憲法,若是有權之人不引戰,何來投降之議?

台海和平是由兩岸人民共同決定,台灣人的現在與將來,更不應該是台美政客為了美國優先,拿來操弄的籌碼。換言之,只要台美政客不要搞到極端,讓大陸打著外部勢力干涉和台獨分裂活動為藉口,海峽兩岸發生戰爭的機率極微。

俄烏戰爭給大陸的教訓是,弱小國家有國際援助,強國必會為其侵略行為付出慘痛代價;給台灣教訓是,戰爭必然為國人帶來死傷及顛沛流離。即使美軍助我擊退解放軍,台灣下場也好不到哪裡。

廿一年前,美軍擊退凱達組織與塔利班,建立阿富汗民主共和政府,然去年八月美國撤軍後,塔利班僅用十一天,就擊潰共和軍重新掌權。美國解放阿富汗廿年並未為其人民帶來幸福快樂。撤軍後阿富汗人生活依舊困頓,但美國卻落井下石,藉口制裁塔利班將其巨額外匯沒收,讓其無法翻身。聰明如你,還會期待美國出手相助嗎?更何況,你敢期待美國真會派兵助台嗎?

兩岸一旦發生戰爭,無論勝負,總統降或不降,台灣人及其下一代都是大輸家,執政黨能相忍為國不獨,避戰才是王道!












當政順天應人才得民心


2022-09-11 04:54  聯合報/   張璉/東華大學歷史系退休教授(新北市)
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Queen Elizabeth II)辭世。路透社



英女王伊麗莎白二世辭世,在位與年壽之長,舉世無雙,一生充滿傳奇。她是國家元首,也是世襲君主,扮演政治上重要角色,卻未擁有實權,反能發揮平衡穩定作用;如在位期間,英國經歷許多重大事件,女王雖不能有個人政治立場,卻任命十五位首相,歷經風雲變化,不管內政外交如何轉變,都未減損她在人民心中的女王形象與愛戴,在社會波動不安、輿論尖銳對立下,是一股安定力量。

至於中國清朝,康雍乾三朝是清朝盛世。與英女王最大不同是,清朝皇帝是實權皇帝,他們以異族身分入主,康雍乾強化中央集權,推動各項政策,促進商業繁榮。百餘年間,社會局勢安定,人民生活改善,國家財富增加,為中國歷史寫下輝煌一頁。康雍乾三朝雖為異族帝制,但以百姓福祉為念,尊崇中華文化,一樣造福社稷,帶來太平盛世。

無論是虛位或實權,他們都已走入歷史,留給後人什麼啟示?一身繫天下安危,世上沒有完美的君主,也無完美的制度,置身高位者須有高遠的眼界,開闊的胸襟,除勤政愛民外,更要掌握民心。反觀島內,黨同伐異,非我族類必去之而後快,不思民心,何來國泰民安?《尚書》有言「民之所欲,天必從之」;「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順天應人並非空話。




王景嚴/自由撰述(高雄市)



英女王伊麗莎白二世辭世,舉國哀戚。英人感到哀傷,不僅僅是悼念女王,也是為英國前景擔憂,深恐英國將由榮光走向沒落。

英國藉第一次工業革命,獨領風騷。更靠眾多殖民地豐富資源,塑造「日不落國」的大英帝國。二次大戰後,英國國際地位大不如前。但由於伊麗莎白二世個人魅力,使英國仍能在國際舞台占一席之地。

伊麗莎白二世行事謹慎,有為有守,勤政愛民,不僅在國內受人愛戴。女王舉止端莊,溫暖謙遜的人品美德,在國際間也享有高度聲望。如今殞落,查理三世以高齡繼位,又因家庭屢生變故,國際形象受影響,能否維繫聯合王國原有格局,令人憂慮。

在國內,新首相特拉斯甫獲女王任命,面對的卻是數十年來最嚴重的經濟危機問題。再加上前首相強生在俄烏戰爭中選邊,結果導致俄國反撲,英國經濟秩序大亂,是新首相的最嚴厲考驗。

另外,特拉斯高舉反中大旗,尤令人擔憂;她的目的顯然是搶搭美國反中順風車,企圖換取美國支持,協助英國度過難關。但特拉斯的孤注一擲,恐將使英國陷入危境。

英國因為國際客觀環境大幅變遷,逐漸失去昔日光輝。歷任主政人物又未能力挽狂瀾,使英國從當年的叱吒風雲,落入依附美國。極富眾望的女王伊麗莎白二世辭世,使英國失去最後的頂梁柱。撫今追昔,怎不令英國人民感慨萬千?



陳亮恭/漁樵問對之年老逢春

名人堂電子報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30&page=1#ph 

◆  陳亮恭/漁樵問對之年老逢春
◆  馬凱/及時易轍還人類一條生路
◆  盛治仁/企業投入ESG 行善也可兼顧獲利
◆  薛承泰/文獻整理與抄襲之間
◆  方祖涵/台灣日,紐約最台灣的一天
◆  楊志良/請候選人秀施政目標、團隊及財政計畫
◆  王文華/我的「開學日」






陳亮恭/漁樵問對之年老逢春


2022-09-11 05:03  聯合報/   陳亮恭(作者為台北市立關渡醫院院長)



北宋五子邵雍,是華文世界影響深遠的哲學家,邵雍早年志於功名,後則專注鑽研哲學與易理,多次婉拒朝廷入仕為官的邀請。老子西出函谷關不同,邵雍長住洛陽安樂窩,鑽研哲學與易理,留下許多探討易學、宇宙起源、人與自然關係的著作現代天文與微觀物理學家透過理論與實驗探索宇宙起源與世界本質,哲學家則以深切思考建立思想體系與宇宙觀而流傳。

邵雍傳世的作品中,《漁樵問對》是饒富哲理的鉅作,透過江邊垂釣的漁夫與路過的樵夫對談建構世界觀,從釣魚、砍柴的行為表象開始,探討人與萬物的異同、人在自然界的角色、世間萬物的體與用,將人與宇宙的關係重新定位,並藉由漁樵的問答闡述宇宙起源,太極、兩儀、四象等變化與易經內涵,意識彷彿超越眼前所見的世界,縱貫混沌而見古今。

晚年的邵雍感受到健康的衰退與生命的流逝,便跟摯友司馬光提及自己將辭世而進入下一階段的生命。在邵雍這位大哲學家面前,司馬光的表現彷彿常人,因深感不捨而安慰邵雍,與一般人安慰病患的口吻相似,司馬光期許邵雍早日康復後能共聚同樂,此時,邵雍反而提醒司馬光對於死亡這種生命階段的轉換應更豁達。

早春理應是大地在寒冬後重獲生命力的時節,晚年的邵雍深刻感受到自我消逝的生命與萬物即將回春的對比,一口氣寫出十三首「年老逢春」詩作,以一名老者身處早春的心境,及他對環境的觀察與心境的轉折,闡述生命晚年的感受與觀點,「年老逢春」第一首寫道:

年老逢春春莫猜,老年方自少年迴。人情少悅酒不解,天氣卻寒花未開。堤外有風斜送柳,墻陰經雨半生苔。去年波水東流去,舊渌奈何新又來。

春天降臨看到我這老者無須猜疑,我也是從少年逐漸變老,現在喝酒也難使心情開懷,寒氣雖已稍去但花仍未開。堤外春風吹斜了楊柳,陰暗牆面滋長了苔蘚,過去的波浪已隨水東流,原本澄清水面也流入了新潮。

邵雍以老者的心思與春天對話,四季輪替的循環與生命週期的更迭並無二致,雖有所感慨但也是宇宙間的自然,十三首以「年老逢春」開頭的詩作透過不同景物與情境描述,詮釋了卲雍的生命觀。身為摯友的司馬光,看邵雍抒發年老的心情,應邵雍的邀請回詩一首「和邵堯夫年老逢春」,描繪自己不捨邵雍的心情以及相知的依賴,司馬光如此寫道:

年老逢春春莫咍,朱顏不肯似春回。酒因多病無心醉,花不解愁隨意開。荒徑倦遊從碧草,空庭庸掃自蒼苔。相逢談笑猶能在,坐待牽車陌上來。

春天遇見老人可別發笑,人的青春無法像春天每年回歸。你因多病而無心享用美酒,花也不理解你的憂愁而恣意綻放。門外小徑因乏人來往而長滿雜草,庭院也因無人打掃滿布青苔。老友情感在相逢談笑間依然深刻,期待你病癒搭車至田園一聚。

生死在邵雍眼中僅是自然規律間的不同階段,是同為一體的連續變化.早春時節展現的生命力與晚年孱弱老者形成強烈對比,兩者共存於天地之間卻毫不違和,宇宙本在週期間輪轉流動,老者無須掛懷老去之流失,少年更應通曉生命之傳承,得與失之間均應泰然面對生命流轉間的去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