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望圓月憐生民 誰教苗栗藍天分裂
◆ 當政順天應人才得民心
◆ 大屋頂下/不台獨 就可不開戰 改決戰境內為止戰境外
◆ 星期透視/堅持政府中立 民主才有未來
◆ 名家縱論/數位部 能否走向奶與蜜之地?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上)/我兩度赴倫敦政經學院借閱 2019-09-18 18:2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中)/外殼燙金 內頁像傳真紙 2019-09-18 18:3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下)/兩種編排有異 畢業35年收到 2019-09-18 18:32
名家縱論/數位部 能否走向奶與蜜之地?
2022-09-11 04:34 聯合報/ 蘇蘅(作者為政大傳播學院教授)
到二○二五年,國家數位轉型:全國八成四級公共服務可用行動裝置直接辦好、一半人口有數位支票帳戶…」,這是越南的數位目標。
「政府設立十四關鍵指標的數位化進程,深度檢討以數位為核心和用心服務的涵意」,這是韓國的數位方針。
更特別的是,韓國政府的 GovTech initiative in 2019 數位化策略及經驗,以及去年制定的 GovTech Maturity Index(GTMI),今年被世界銀行當作全球標竿,說明好的數位政府如何造福全民,走向美好世界。
質疑聲中,我們的數位發展部成立了。這些年來,民眾對數位發展和生活連結有感嗎?並沒有。
願景工程五月公布線上問卷,調查對數位部的認識與期待。近五成民眾認為「資通安全」是最迫切的任務;近四成民眾期待數位部進行「網路平台監理」。但事實上只有不到兩成了解數位部的職掌及規劃。
不過民眾仍在問卷中表示,數位部應針對金融及工商企業建立雲端應用的管理規範,輔導數位發展。也期待政府提升數位管理能力,並能整合公部門各單位的資訊系統或手機App。民眾渴望數位部能滿足維護網路秩序和經濟發展的需求。
但呱呱墜地的數位部,迄今爭議不斷。國際都是善用民間資源,用外包模式減少公務員浮濫,數位部卻為進用人員編列六十七億預算,或數位部和旗下兩個署合設三百名約聘雇人員,無需具公務員身分,都讓外界憂心有培養「國家網軍」為執政者所用之嫌。還有一些多元宇宙是務實還是務虛的爭議,也讓人一頭霧水。
值得借鏡的新加坡,政府於二○二○年成立「數位辦公室」(SG Digital Office),專責全社會與經濟的數位化行動。第一步召募一千位「數位大使」,到一百多個熟食中心與傳統市場,以一對一或小組方式,協助包括肉骨茶、海南雞飯之類的一點八萬家攤商在去年完成採用電子支付,令人驚豔。
韓國二○一七年成立「科技資訊通信部」(MSIT),今年年度報告主要有四項:建立由智慧政府發展關鍵技術和新興技術的基礎、創新引領經濟和社會變革的科技、加快數位政策完成轉型,及培養具有數位力的年輕人,為未來準備。
目前政府數位化和資安防護遠不如先進國家,官員對數位化認識與應變普遍不足。例如二○二一年教育部因人為疏失,造成二點五萬筆學生學習歷程檔案遺失。趨勢科技去年偵測到的全球勒索軟體攻擊數量,台灣居然位列在全球前十名、亞洲前五名。遑論政府封閉的世界觀、防弊心態和一堆繁文縟節,很難公私聯手,保護多樣態的個資隱私,更不用談人民並沒有政府「網路寬頻政策」施惠的存在感。
反觀韓國很務實的逐年檢討上述重要項目,無論 AI 醫療解決政策、自製「世界號」火箭計畫啟動、碳中和技術研發,甚至投資十個元宇宙平台,今年預定培養兩萬多數位人才,都可看出韓國如何和科技新趨勢接軌,就是要成為世界最強的數位國家。
數位部面臨挑戰不少,在 NCC 東廠化和政府慣用網軍對付反對聲音的陰影下,民眾已對數位部缺乏信任,這是數位部須依法依體制、優先解決的問題。社會憂慮數以百計無公務員身分就可進入,很多政二代和權貴子弟的壓力和關係,唐鳳未必招架得住,因而排擠了真正優秀的人才,也妨礙國家願景的達成。美國已故的麻辣女州長李察茲說過:「人生來就不平等,但政府必須公平。」
畢竟數位部主要不像 NCC 做嚴管嚴控,而是重新分配結合資源,服務全民。唐鳳不需要強調進入元宇宙,而應像新加坡一樣踏實走入市井攤商,應像韓國一樣誓言數位部將「透過以人為本的研發,奠定堅實的科技基礎」,更應透過「包容性的科學、科技和資通信政策,提高人民生活的質量」,讓創新引領台灣的未來。
星期透視/堅持政府中立 民主才有未來
2022-09-11 04:34 聯合報/ 楊泰順(作者為文化大學政治研究所教授)
有選舉就有競爭,有競爭就有拉幫結派、抹黑中傷,故只要有選舉,難以避免撕裂與對立。所幸,人類耕耘民主長達兩百年,對於選舉負面影響早了然於胸,也深知透過制度與規範可降低影響。
所謂制度與規範,無非保障選舉過程的公平、公正與公開,使得落敗方「願賭服輸」,進而願與勝選者共同修補選戰裂痕。問題是,選舉總是朝野間競爭,掌控政府機器者,難免會想利用公共資源操弄勝選,故而選舉的公平公正似乎知易而行難。
西方國家透過長久的堅持與不斷的修正,已有些醒目設計,讓選舉更趨公平與公正。遺憾的是,不少這些優良設計,在台灣卻常被刻意忽略,使得台灣人對選舉的公正性存在不少質疑,選後當然也不可能共同修補裂痕。如果選舉規範在台灣仍然只有開發中國家水準,所謂民主便僅是掌權者的說嘴,無法成為團結國人的桶箍。
要讓民主成為團結桶箍,政府在選舉過程中是否保持中立,便顯得相當重要。這有兩個意義,一是中立的政府在競爭選戰中,可扮演穩定角色,避免社會混亂;此外,政府中立,有利強化民眾對選舉公正的信心,進而讓敗選者的抗爭失去合理性。
選監單位與選戰關係密切,是保障中立的第一線。以美國聯邦選委會為例,六名委員由總統提名經參院同意後任命,同黨者不得超過半數,每位任期六年,每兩年改選其中兩位,主委由委員輪值各擔任一年,決策須三分之二委員認可始得施行,這些設計有效降低民眾對委員會中立性的疑慮。但相較台灣,光是主委、副主委由行政院長任命,且任期與總統重疊來看,便很難排除民眾對綠雲罩頂的擔憂。尤其現任主委從政經歷豐富,不似美國僅挑選政治經歷有限的律師擔任,制度引用既有私心,民眾對中選會的中立當然無法放心。
官員在選戰中的言行,也影響著民眾對公正性的觀感。上世紀美國便立法,規定不得向公務員募款、政府建築物內不得有選舉活動、承作政府契約廠商(包括學者)不得捐款助選等,目的是避免瓜田李下。但台灣官員對此了無禁忌,如陳時中利用交接典禮,在政府辦公樓內要求在場公務員「惠賜一票」。
民進黨執政後常公開表示,政務官為同黨候選人助選乃天經地義。但助選的開銷若由全民埋單,公平性便容易遭質疑。蔡總統搭乘行政專機到各地視察,常「順道」為候選人拉抬聲勢,便有踐踏政府中立之嫌。上世紀老布希競選連任,曾以公務之名到加州演講,在吹噓政績後,結語加上一句:「我為國家盡心盡力,年底各位總該知道票應如何投了吧。」這句話被認定為競選語言,該趟旅程因此豬羊變色不被視為公務行程,所有專機油料、人事費用、隨扈便當等開銷,均改由競辦支付,禁止動用納稅人一塊錢。
台灣民主被學術界定義為「選舉式民主」,因為除開放競爭選舉外,並無其他多元分權、制衡機制或社會慣習支撐民主運作。選舉對台灣民主存續既然如此重要,朝野便應摒除成見短利,共同努力讓選舉運作贏得更多信任。
大屋頂下/不台獨 就可不開戰 改決戰境內為止戰境外
2022-09-11 04:34 聯合報/ 黃年
不台獨,就可以不開戰。
兩岸「和/戰」問題說起來十分複雜,實則十分簡單。只要我不搞台獨,你不消滅中華民國,兩岸就可以不打仗,至少可使開戰的可能性降至極低。
兩岸是因政治衝突而瀕至軍事衝突。政治衝突若能得到緩解,即可避免軍事攤牌。政治衝突若要緩解,就要:
我不搞台獨,你不消滅中華民國;兩岸定錨中華民國,共構和平競合。
如此,就不會開戰。
現今的情勢很「荒唐可笑」(借中共發言人的用詞)。兩岸劍拔弩張,談的都是如何進行軍事對抗,但對如何緩解政治衝突的聲音卻浮不上來。只見火上澆油,不見釜底抽薪。捨本逐末,避重就輕。這是不是「荒唐可笑」?
陳水扁時代的戰略指導原則是「決戰境外」,主張增置巡弋飛彈「源頭打擊」,力拚「濱海決勝/灘岸殲敵」,目的在不使戰爭蹂躪台灣本土。但到了今天的蔡英文,卻急轉直下至「不對稱戰爭」,全力渲染打到一兵一卒的焦土巷戰。至此,整個戰略指導原則儼然已悄悄然移轉至「決戰境內」。
台灣準備成為烏克蘭。這樣的戰爭,果然「不對稱」。蔡英文多次強調,中國若進犯台灣,「必然付出重大代價」,卻諱言台灣將付出什麼「代價」。如果「在付出重大代價後,中共最後仍打下台灣」,蔡英文屆時仍將以台灣能作為一隻血肉糜爛的刺蝟而自鳴得意嗎?
因此,兩岸「軍力不對稱」其實不是重點,兩岸戰後的「代價不對稱」才是台灣必須誠實面對的。
本文認為,在兩岸瀕臨戰爭的此刻,民進黨必須從「決戰境內」的軍事目標,明智地轉向「止戰境外」的政治規劃。七分政治,三分軍事。
「決戰境內」就是決心作一隻巷戰刺蝟。「止戰境外」就是民進黨要說清楚「中華民國不是台獨」,也就是要撕掉貼在自己腦門上的台獨標籤。
民進黨要設法表白:我不是台獨,我是中華民國,中華民國不是台獨。這是台灣必須維持的「戰略清晰」。這縱非「止戰境外」的充要條件,也是必要條件。
台獨絕無可能。民進黨死抱「戰略模糊」的台獨,只是將台獨奉送給中共作為侵台的口實,因而必須改以「定錨中華民國」為國防的基本政治架構。因為,中華民國本身就是最佳的國防。
中共的第三份對台白皮書,將民進黨定位為「和平統一空間必須清除的障礙」;因此,中共不無可能用「外科手術」的方法將民進黨從台灣及中華民國剝離。八月廿八日的《大屋頂下》曾有一假設。中共若對台啟動戰爭,揭幕時會淡化「武統」而強調「懲獨」。這是將民進黨與台灣分化,將台獨與台灣分化,以此進行「清除障礙」的「外科手術」。
屆時,面臨戰爭,民進黨將如何回應中共及台灣人民?是該說「我就是台獨」,或說「我是中華民國」?
倘係如此,臨戰必將使台灣內部發生和戰分歧的大內訌,因為,這牽動了「為何而戰/為誰而戰」的基本論述。此為台灣的死穴。
台灣人必須知道:民進黨根本沒有能力戴著台獨的帽子帶領台灣「決戰境內」,並在最後能成為一隻光榮勝利的刺蝟。
沒有正確的政治戰略,就沒有軍事戰略可言。
其實,僅以常識論,我也不認為蔡英文及民進黨會悶著頭傻傻只想使台灣變成烏克蘭,作一隻「決戰境內」的刺蝟;相反地,民進黨必然也希望能夠避免戰爭或「止戰境外」。
《大屋頂下》多次演繹民進黨在「中華民國不是台獨」的種種轉型操作,眼前也有可見的跡象:
自中共機艦頻次繞台以來,國軍飛行員升空應處,皆自報:「我是中華民國空軍…。」國防部相應公布的示意圖上,台灣地圖皆標註「中華民國」。這些細節,似皆在表述是以「中華民國」的「戰略清晰」在應處情勢,不是台獨。
裴洛西風潮後,蔡英文巡視軍隊,更多次表達:「中華民國國軍的戰力,就是國家安全的保證。」「希望大家繼續以中華民國國軍為榮。」在此,她甚至沒有用「中華民國台灣」。誰的軍隊?中華民國的國軍。為誰而戰?為中華民國的國家安全而戰。以什麼為榮?以中華民國的國軍為榮。這就是「戰略清晰」。
民進黨在傳統上是「仇軍黨/辱軍黨/恨軍黨」,把老芋仔一輩的國軍視為米蟲,甚至說八二三砲戰只是「國共內戰」而與台灣人無關。如今,「時空環境不同」,看蔡英文如何諂媚示好軍人,她的侷限是她不可能建立一支為台獨而戰的軍隊,而仍必須倚重中華民國國軍來護衛中華民國。對內對外,她起碼必須作到此一層次的「戰略清晰」。
若說八二三只是國民黨的戰爭,但民進黨不能將兩岸戰爭陷為只是民進黨的戰爭,更不可能打一場冠名台獨的戰爭,而必定仍要回歸到是護衛中華民國的戰爭。這也是「戰略清晰」。
蔡英文及民進黨若知最終不可能將兩岸戰爭定位為冠名台獨的戰爭,就不必呆呆只想做一隻「決戰境內」的刺蝟;那就必須設法「撕掉台獨標籤/定錨中華民國/共構和平競合」,戰略清晰,站在中華民國的立足點上,一方面備戰,但另一方面更要全力營造「止戰境外」的境界。
民進黨的台獨已無「外擊型台獨」(對抗中共)的可能性,只有「內殺型台獨」(撕裂台灣)的效用。
如今瀕臨兩岸戰爭,民進黨首先已出現「希望大家繼續以中華民國國軍為榮」的訴求,先從軍隊撕掉台獨標籤;那麼,更進一步,就尤須在兩岸層次及國際層次,更加深化營造「中華民國不是台獨」的轉型工程,亦即建立起「以中華民國國軍,護衛中華民國」的「戰略清晰」,並引導兩岸朝向「我不台獨,你不消滅中華民國」的互動架構發展。這就可能從「決戰境內」轉移至「止戰境外」。
蔡英文今後不但要常說「中華民國國軍」,更要常用力強調「中華民國」的憲法國號。當台灣建立了這樣的「戰略清晰」,就有可能將兩岸關係推移至「定錨中華民國/共構和平競合」。
台獨是戰略模糊,中華民國是戰略清晰。
不台獨,就可以不打仗。不必「決戰境內」,要營造「止戰境外」。
李喜明說:先見制變者勝;後見應變者敗;已見不變者亡。他說的是軍事,本文說的是政治。政治戰略是軍事戰略的前提。
望圓月憐生民 誰教苗栗藍天分裂
2022-09-11 04:54 聯合報/ 賽夏客/資深教育工作者(苗縣頭份)
苗栗縣長參選人鍾東錦遭國民黨考紀會開除黨籍。 圖/鍾東錦競選團隊提供
入夜時分,溫潤柔美的月姑娘已等候在天際,傳遞著人間團圓的訊息,讓旅外遊子倍思親,也讓父母寄情於明月,圓了剪不斷的離愁;卻在此時,看到苗栗藍天裂成兩半,血濃於水的兄弟之情,割席斷義,令人惋惜!
苗栗是極少數還未「綠化」之地,即使被哂笑為「苗栗國」,都動搖不了民眾感念兩蔣讓貧困的偏鄉生活得以改善的大恩大德,多數人始終跟著國民黨旗幟走;迄今為止,許多人認為換黨執政沒有比較好,為什麼要換黨?尤其目睹民進黨中央政權,仁義道德放兩旁,營謀私利擺中間,若是連苗栗都綠化,豈不更助長中央之氣焰?
其實,藍軍非常不願意看到分裂,因合則兩利,分則兩敗,讓漁翁坐享其成。兩人之爭,為避免分裂對峙,唯有汰弱留強才是硬道理,但誰強誰弱?誰說了算?還是辦初選?當然是後者。可是主事者卻放棄初選,黨意或將偏離民意,後果就是忠貞黨員出走,誰得利呢?
有人怪鍾議長未被提名後,就蠻橫上演霸王硬上弓,連支持者都被罵妖孽,但這些都是情緒話。再說,就算議長退讓,黨支持的人就真的會選上嗎?看看如今民進黨為達翻盤目的,正集中火力轟炸苗栗,欲拿下藍天如箭在弦上。鍾議長被開除黨籍,藍天裂痕就能修補進而贏得戰役,唉,誰憐生民。
羅際輝/退休人士(新北市)
選舉到了,有台北市議員參選人為博聲量,拿台獨團體發起之絕不向中國投降承諾書,要求市長柯文哲簽署。根據憲法,若是有權之人不引戰,何來投降之議?
台海和平是由兩岸人民共同決定,台灣人的現在與將來,更不應該是台美政客為了美國優先,拿來操弄的籌碼。換言之,只要台美政客不要搞到極端,讓大陸打著外部勢力干涉和台獨分裂活動為藉口,海峽兩岸發生戰爭的機率極微。
俄烏戰爭給大陸的教訓是,弱小國家有國際援助,強國必會為其侵略行為付出慘痛代價;給台灣教訓是,戰爭必然為國人帶來死傷及顛沛流離。即使美軍助我擊退解放軍,台灣下場也好不到哪裡。
廿一年前,美軍擊退凱達組織與塔利班,建立阿富汗民主共和政府,然去年八月美國撤軍後,塔利班僅用十一天,就擊潰共和軍重新掌權。美國解放阿富汗廿年並未為其人民帶來幸福快樂。撤軍後阿富汗人生活依舊困頓,但美國卻落井下石,藉口制裁塔利班將其巨額外匯沒收,讓其無法翻身。聰明如你,還會期待美國出手相助嗎?更何況,你敢期待美國真會派兵助台嗎?
兩岸一旦發生戰爭,無論勝負,總統降或不降,台灣人及其下一代都是大輸家,執政黨能相忍為國不獨,避戰才是王道!
當政順天應人才得民心
2022-09-11 04:54 聯合報/ 張璉/東華大學歷史系退休教授(新北市)
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Queen Elizabeth II)辭世。路透社
英女王伊麗莎白二世辭世,在位與年壽之長,舉世無雙,一生充滿傳奇。她是國家元首,也是世襲君主,扮演政治上重要角色,卻未擁有實權,反能發揮平衡穩定作用;如在位期間,英國經歷許多重大事件,女王雖不能有個人政治立場,卻任命十五位首相,歷經風雲變化,不管內政外交如何轉變,都未減損她在人民心中的女王形象與愛戴,在社會波動不安、輿論尖銳對立下,是一股安定力量。
至於中國清朝,康雍乾三朝是清朝盛世。與英女王最大不同是,清朝皇帝是實權皇帝,他們以異族身分入主,康雍乾強化中央集權,推動各項政策,促進商業繁榮。百餘年間,社會局勢安定,人民生活改善,國家財富增加,為中國歷史寫下輝煌一頁。康雍乾三朝雖為異族帝制,但以百姓福祉為念,尊崇中華文化,一樣造福社稷,帶來太平盛世。
無論是虛位或實權,他們都已走入歷史,留給後人什麼啟示?一身繫天下安危,世上沒有完美的君主,也無完美的制度,置身高位者須有高遠的眼界,開闊的胸襟,除勤政愛民外,更要掌握民心。反觀島內,黨同伐異,非我族類必去之而後快,不思民心,何來國泰民安?《尚書》有言「民之所欲,天必從之」;「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順天應人並非空話。
王景嚴/自由撰述(高雄市)
英女王伊麗莎白二世辭世,舉國哀戚。英人感到哀傷,不僅僅是悼念女王,也是為英國前景擔憂,深恐英國將由榮光走向沒落。
英國藉第一次工業革命,獨領風騷。更靠眾多殖民地豐富資源,塑造「日不落國」的大英帝國。二次大戰後,英國國際地位大不如前。但由於伊麗莎白二世個人魅力,使英國仍能在國際舞台占一席之地。
伊麗莎白二世行事謹慎,有為有守,勤政愛民,不僅在國內受人愛戴。女王舉止端莊,溫暖謙遜的人品美德,在國際間也享有高度聲望。如今殞落,查理三世以高齡繼位,又因家庭屢生變故,國際形象受影響,能否維繫聯合王國原有格局,令人憂慮。
在國內,新首相特拉斯甫獲女王任命,面對的卻是數十年來最嚴重的經濟危機問題。再加上前首相強生在俄烏戰爭中選邊,結果導致俄國反撲,英國經濟秩序大亂,是新首相的最嚴厲考驗。
另外,特拉斯高舉反中大旗,尤令人擔憂;她的目的顯然是搶搭美國反中順風車,企圖換取美國支持,協助英國度過難關。但特拉斯的孤注一擲,恐將使英國陷入危境。
英國因為國際客觀環境大幅變遷,逐漸失去昔日光輝。歷任主政人物又未能力挽狂瀾,使英國從當年的叱吒風雲,落入依附美國。極富眾望的女王伊麗莎白二世辭世,使英國失去最後的頂梁柱。撫今追昔,怎不令英國人民感慨萬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