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21日 星期一

經濟/正視台灣缺電現實

.聯合報社論..政府應釐清「創新」產業的效益和代價
.聯合報黑白集.楊泮池如何調查自己?
.經濟日報社論.正視台灣缺電現實








經濟/正視台灣缺電現實


2016-11-21 01:05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必須面對的能源真相系列四之一

上月19日,受到氣候偏熱、機組故障、歲修等因素影響,台灣供電備轉容量降至83.3萬瓩,備轉容量率一度低到只有1.62%,是我國秋天供電第一次亮起代表限電警戒的「紅燈」,距離限電準備的「黑燈」,只剩不到40萬瓩,這是台灣自2002年後首見瀕臨限電危機。
對供電議題最是關注的企業界,包括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科學園區同業公會理事長沈國榮,甚至美、日、歐等外僑商會,都對台灣供電情勢感到憂慮,先後提出建言。相較於企業界對供電穩定一事感到憂心忡忡,政府的應對腳步相對顯得緩慢。本報社論將從供給與需求、新政府能源政策、綠能發展路徑、以及我國能源轉型路徑等多個面向,揭開我們不願面對的能源真相。
台灣上一次面臨缺電,是在1990年到1999年期間,這九年間,備轉容量率多數不到10%,共限電46次,從2000年迄今,僅限電一次,上一次限電,已經是14年前。當年缺電是企業與民眾的惡夢,分區輪流限電影響企業生產、對民眾生活也造成極大不便,各方壓力下,迫使政府加速推動民營電廠(IPP)釋照,第一家IPP、台塑集團的麥寮汽電在1999年開始商轉,之後陸續有八家IPP加入,讓台灣供電重新回到穩定期。
但隨著新電源開發不易,加上核四工程從延宕到永久封存,供電淹腳目的好光景已不復見,從2013年起,供電備轉容量率低於6%的天數快速攀升,2013年僅一天,2014年變九天,2015年與2016年激增到33天與68天;近兩年供電亮起代表限電警戒的紅燈天數更已達五天,種種數據顯示,台灣供電穩定優勢正在快速崩解。今年核一1號機與核二2號機,均因歲修無法重啟,更加劇了供電問題,台電向廠商回購的電量最高逼近90萬瓩,若扣除這些電量,今年實際上已面臨限電。
新政府上台前,綠營高層多次表示台灣不缺電,但新政府上台後,已經意識到供電情況不如之前設想的樂觀,林全內閣在今年夏天前夕甚至一度釋出必要時要重啟核一1號機的政策方向,即便之後因強大的反核力量而暫不重啟,但從經濟部決定緊急向國外採購天然氣發電機組的動作來看,新政府已預見未來數年國內極可能出現缺電危機。
蔡英文總統的能源政策要在2025年達成非核家園,亦即現有運轉中的三座核電廠屆齡除役,核四永久封存不啟用。非核家園政策的最大配套是提升綠能發電比重,日前行政院通過電業法修正草案,即是寄望修法後能鬆綁業界投入綠能的限制,加速提升綠電比重,由現在的4%,逐步提升至20%。
由核能逐步向綠能轉型,國際上已有不少經驗足供台灣借鏡,包括要在2022年廢核的德國,以及2011年311大地震後,多數時間處於零核電的日本。德國與日本是近年來推動綠能成果顯著的兩個國家,其降低核能發電比重的模式有一共通點,都是一邊增加火力發電比重取代核電,同時等待綠能發電提升,前者增加燃煤發電,後者則是大幅提升天然氣發電。
從德、日經驗來看,在推動綠能、減少核電的同時,必須依靠增加火力發電,才能維持穩定供電。回過頭來看台灣,近兩年民進黨執政縣市,包括雲林、台中、彰化等地,均反對燃煤發電,燒煤的台化彰化汽電共生廠已經因此停工,民進黨立委更質詢經長,詢問明年即將面臨執照展延的六輕燃煤發電廠能否停止運轉。台化彰化廠供電僅占全國的0.5%,影響尚小,但六輕發電廠的發電占全國的11%,影響重大,連經濟部長李世光都說:麥寮汽電執照展延「一定要成功」。
經長冒著得罪環團的風險,也要明講麥寮汽電執照一定要展延,代表政府已認清供電不足的事實,「缺電」是台灣目前不願面對的能源真相。但唯有面對現實,我們才能理性盤點還有哪些供電選項,藉由理性思辨,找到推動能源轉型的可實踐路徑,且在這個過程中,確保有穩定的供電,才能保住台灣的經濟命脈。

聯合/楊泮池如何調查自己?


2016-11-21 01:05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台大校長楊泮池。記者林伯東/攝影【作者:林伯東 檔名:L25879261.JPG 日期:2016/11/19】


台大發生論文造假風波,台大校長楊泮池列名其中數篇論文共同作者,學術界為之譁然。楊泮池對此並無愧色,卻聲稱要開設「學術倫理」課程,所有研究生要上過課才能進研究室;還要成立「特別調查委員會」,釐清責任誰屬。
一位涉及造假事件的校長,竟要成立特調會來調查自己和他人的行為,其結果能否客觀中立,讓人存疑。再說,面對已發生的學術倫理事件,都抱著和稀泥的態度;然後,卻侈談要開設課程教導學生如何尊重學術倫理,這種高高舉起、輕輕放下的態度,要如何教導學生?
這次論文造假事件非同小可,已有同一生醫研究團隊的十一篇論文被揪出造假,嚴重損害台灣學術形象。奇怪的是,除了台大校方一路推託,政府官員的態度也都極為曖昧。科技部長楊弘敦竟稱,論文造假「古今中外都有」;言下之意,多此一樁,並無大礙。
教育部次長陳良基則說,此案應回歸專業審定,如果政治力介入,將妨礙學術自由云云。他還說,過去有很多檢舉案,最後都不成案。陳良基出任次長之前,是楊泮池的副校長;他這番發言不免讓人感到護航意味濃厚,顯示教育部將袖手旁觀此事。
這次論文造假,楊泮池雖非元凶,但他屢屢掛名「共同作者」,前後篇數甚多,顯難推卸草率、失職之責。兩年前,蔣偉寧涉及論文審查弊案四天即下台;民進黨這次裝聾作啞,把最高道德標準都拋在腦後了。

聯合/政府應釐清「創新」產業的效益和代價


2016-11-21 01:05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本報資料照片


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日前重話批評政府夸談發展「創新」產業,卻不見對現有產業發展提供襄助;即使新產業成功,也彌補不了既有產業的衰退,不只難以促進經濟成長,更無助於改善尾隨創新而來的就業與分配問題。此話,表面上似為半導體產業請命,實則道出台灣經濟政策規劃上的巨大盲點。
政府提出五大創新產業、循環經濟及新農業的「五加二產業」,立意雖佳,但要單靠「創新」產業解決失業及經濟成長停滯的問題,仍屬緣木求魚。首先,要根本解決失業問題,必須新創產業及既有產業皆致力於創新,帶動經濟成長、創造就業及減緩分配不均的良性循環;加上人力資源的適當配置與運用、所得與稅制改革,方可見效。其次,政府對於如何打造一個讓創新得以發揮最大效益的環境,目前仍缺乏正確認知。
美國政治學者泰勒(M. Taylor)在其新作《創新的政治》(The Politics of Innovation)中指出,在美歐等富裕的工業化國家,即使擁有明確的政策指導與資金協助推動創新,也不見得都可在科技與創新方面領先。創新成果表現高下的關鍵,在於政府有無解決市場與社會網絡失能的能力。
具體的說,就是政府必須在外在威脅催生創新產業發展,與國內既有產業抗拒創新的拉扯下,找到可協助推動我國創新的平衡點。前者源自於國家安全威脅等更深層的危機感,一如曾任美國國防部助理副部長的華裔經濟學家吳元黎筆下,那個一九七○到八○年代為國際政經情勢險峻所苦的台灣,力求發展優勢產業以帶動整體經濟,爭取國際生存空間。這正是台灣電子、科技、資通訊等高科技產業當年崛起的重要促因之一。
這些高科技產業發展的成功,並非僅仰賴政府的強力支持或資金的投入,更包括政策大綱取得社會共識等一系列務實交流的過程。這就是Taylor強調的社會與產業網絡的建立,如此,產業才能逐步發展至具國際競爭力,並帶動台灣就業及整體經濟成長。
至於國內阻礙創新的壓力,則多為分配問題引發的利益衝突;尤其是當代創新落實過程下的贏家與輸家,經濟果實分配不均的難題。而這些飽受整體經濟變革與組織改造的負面影響者,其失落若無法得到適切的處置,往往會與政治勢力結合,形成對後續創新政策與改革的反對能量。
由此可知,社會要從創新獲得再成長的能量,絕不是挑出幾個產業冠以「創新」之名即可。要想成為帶動台灣經濟突圍的新創產業,必須具有承先啟後的特質,才能做為新產業的帶動者與學習對象,進而創造就業及社會福祉最大化。這也是張忠謀呼籲蔡政府在提倡「創新」產業之餘,勿忘半導體等既有產業的本意。
目前,台灣包括資通訊與科技業在內的高科技產業及擁有高就業的傳統產業,都面臨發展瓶頸,並不意味政府可以任其「自行進化」或「自生自滅」。事實上,這些曾為台灣經濟打下厚實基礎的高科技產業,除面對國外極大的競爭壓力,本身發展也到了一個高原期,需要政府提供諸如電力、土地等必要協助,以利再次進行創新。至於傳統產業,則是支撐就業與社會安定的要角,政府亦沒有不助其創新求發展的道理。
要言之,一個有智慧及遠見的執政團隊,應能分辨經濟永續發展危機與因應策略,並妥善拿捏新產業和既有產業創新在資源分配上的傾軋與外在威脅之間的平衡點。更重要的是,政府要懂得運用政策和制度,讓它們真正發揮成就國家經濟發展的功能,才是執政團隊擘劃創新產業或產業創新應具備的思維。反之,若怯於面對既有產業的困境,一味寄望若干「創新」產業產生扭轉乾坤的神蹟,將使創新淪為廉價的政治承諾,更讓台灣經濟錯失真正逆轉勝的契機。

聯合筆記/川普、他的女婿與他的幕僚

.克服「閨密門」 韓重建契機
.聯合筆記/川普、他的女婿與他的幕僚
.川普翻轉全球化 我如何布局
.現實主義考量 預警「棄台」情境
.陸打壓馬 也打壓中華認同空間
.製播國會頻道 順勢壯大公視
.解決大林蒲空汙 比遷村更重要






聯合筆記/川普、他的女婿與他的幕僚


2016-11-21 01:14 聯合報  郭崇倫


川普當選後,大家手忙腳亂分析他選舉的發言,但是決策模式更重要。
現在看起來有兩種,一是對於自己不懂的事,交給幕僚決定,所以雖然川普不知道台灣關係法與六項保證,但是外交幕僚知道,總統會遵照下面簽上來的意見辦理,即使川普外交經驗是一張白紙,也不妨礙他的決策。
二是不管懂不懂,但有興趣,自己要決定,很難有幕僚敢違抗總統的意思,除非他不要幹了,此刻的川普拋開過去包袱,以將本求利的商人精神,做成一筆交易,或毀棄過去的交易,這就危險了。伊朗擔心美國會廢除核協議,北韓則期待與川普交易,承認其核武國的地位。
上週白宮宣布了兩大幕僚:白宮策略長巴農,排名在幕僚長蒲博斯之前,在發布聲明中,特別強調兩人是平等的,這是典型的川普企業用人思維,鼓勵兩個權力中心互相競爭。
但大家都看得出來,在川普心目中,巴農才是第一幕僚。了解白宮運作的人都知道,要有權力,不是爭取頭銜,而是爭取與總統相處,要總統聽你的話。
巴農是極右派新聞網站的負責人,八月才加入川普競選團隊,他與反猶白人民族主義者,過從甚密,他是莎拉裴琳的仰慕者,幕後推動茶黨運動,他與英國獨立黨前黨魁法拉吉、法國國民陣線的勒龐都是志同道合的戰友。
巴農曾說,他是列寧主義者,列寧要摧毀國家機器,他則要摧毀華府建制,讓川普總統能在美國歷史留名。
但即使巴農都只是客卿,謠傳川普要以家庭企業的方法管理白宮,讓他的女兒、兒子、女婿擔任要職,他的兩個兒子與女兒伊凡卡已被他任命為政權交接成員,有權挑選部長人選。
其中最矚目的是女婿庫許納,不僅在安倍來訪時在旁,他也陪川普見歐巴馬,選舉期間,據說對川普的決定,有最後建議權。十年前他的父親因逃稅,被當時的紐澤西檢察長克利斯蒂起訴,關入牢裡,十年後兒子代父復仇,克利斯蒂雖立下汗馬功勞,但選後立即被迫辭去政權交接小組主席一職,據說就是駙馬爺的意思。
但自從一九六七年甘迺迪總統任命弟弟勞勃為司法總長之後,美國就有法律規定,任何官員不得在自己職權管轄範圍內任用親戚
庫許納徵詢過律師,在不拿薪水,把財產付諸盲目信託的條件下,也許不會觸犯法律。但是有人警告,法律規定是繞不開的,而且政府官員不能知法犯法,「你宣誓效忠的是憲法,不是川普個人」。
川普會辯稱,當時柯林頓總統不也指派希拉蕊.柯林頓擔任健保改革負責人嗎?那時辯稱總統有此行政權,而且第一夫人法定職責就是協助總統,但第一女婿就沒有。
不過當時白宮堅持這樣做,一九九四年期中選舉大敗。偏聽與固執,也許是川普要記取的教訓。

製播國會頻道 順勢壯大公視


2016-11-21 01:14 聯合報   馮建三/政大新聞系教授、媒體改造學社理事長(台北市)

據悉談論多年、從四月起實驗國會影音頻道的立法院,要將轉播國會議事過程,佐以製播若干相關新聞與評論權利與責任,委由公共廣播電視集團(TBS)執行。
立法院的決定很正確,TBS理當順勢進取,欣然接受委託,理由至少有三。
就TBS自身定位來說,原汁原味將議事過程的重要部分,予以實況紀錄並適量增添其他內容,本來就是「公共」傳媒應有的擔當。TBS若是沒有捨我其誰的認知,反而奇怪,輕則自曝己短,重則自毀長城,致使爭取茁壯TBS、使其成為台灣的「文化航空母艦」時,徒增不必要的阻力。
其次,不少商業電視台早就示意,很想「承攬」。國會頻道無法吸納足夠觀眾支持,商業台心知肚明,卻仍然願意轉播,必有外人尚未推知的理由。反過來說,這也是本屆立法院難得的地方,它克服了撥款「示惠」商業台的誘惑,可能還得推卻相關遊說,並進而願意一年「至少」編列三千萬預算,協助公視製播國會頻道。除了美國,日韓歐澳紐都是委由非私人的傳播機構肩負,立院的意向符合國際常規。
第三,多年來,TBS的建設與擴充遇到瓶頸,其中之一是政治系統對TBS很少關注,遑論提出可喜願景與可行作法。此困境已有很多紀錄與論述,特別是媒改社與劉昌德編纂《豐盛中的匱乏:傳播政策的反思與重構》收錄,由魏玓、林麗雲聯合撰寫〈三十年崎嶇路:我國公視的演進、困境與前進〉,更有翔實可靠的分析。
現在,立法院不願意招惹誤會,沒有通過法律強制TBS作為,而是通過協商想要玉成其事;TBS應該接過橄欖枝,以行動肯定立法院的善意,順此,來日更能百尺竿頭而翻轉認知,讓觀眾明白,政治力可以不干預傳媒內容,而是會善盡代表人民提供資源的責任,通過TBS,為國人提供更多樣的影音服務,協助我們走出短視近利的窠臼,進入積小眾成大眾的大道。
「好風憑藉力,送我上青雲。」立院國會頻道及其預算,無法讓TBS登天,但TBS須接受,順勢而為才能緩慢徐升,終能壯大,遨翔青天。三千萬不夠,TBS營運計畫有待調整,相關技術環節還得克服,但本屆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及文化部,乃至政院文化會報機制,都在釋放對TBS前途、從而國人文化養分有利訊號,TBS若能接受國會頻道,要求增加預算及其他配套作法,或更能結合政治系統,共造壯大TBS,以及豐富台灣影音文化的契機。

克服「閨密門」 韓重建契機


2016-11-21 01:14 聯合報  金東亞/大學教授(韓國首爾)

韓國檢方二十日起訴韓國總統朴槿惠的「閨密」崔順實,並認為朴槿惠有「共犯」之嫌,準備進一步約談朴槿惠。(美聯社)

二○一四年四月十六日,「世越號(歲月號)」客輪沉沒使三○四條人命無辜喪生的慘劇仍歷歷在目;而二○一六年十一月,隨著所謂「崔順實門」(閨密門)的曝光,朴槿惠總統以及青瓦台秘書處的施政亂象又大白於天下。眾多國民從開始的失望、沮喪,繼而轉向憤怒,十一月十二日就有高達百萬的民眾齊聚在市政府和光化門,手持蠟燭,舉行了大規模示威活動,預計接下來的每個週末示威活動還會繼續。
二○一二年十二月,當時的朴槿惠候選人高呼「萬事俱備的女性總統」口號出馬。傳統地區大邱、慶北的大力支持,對曾引領韓國產業化的其父朴正熙與其母陸英修的懷念之情,保守階層的聚集,講原則、堅持信念等政治家的形象塑造,以及每次東山再起都會在選舉中獲勝等經歷的刻畫,這一系列的因素使朴槿惠獲得大選勝利。但在執政期間,因她無視或者不積極回應在野黨以及國民的意願,在各類施政或決策過程中的毫無能力,使其支持率大幅下跌。四月舉行的國會議員選舉中,執政黨新國家黨未能獲得超過半數的席位,不得不讓人擔憂她在任期末的執政效率。
「崔順實門」發生最大原因源於總統,這一受託於國民的國家元首的執政方式。她不去聽取或者調整屬於公共制度中各類國家機構專家們的各種建議與意見,而只是依賴如「崔順實」這種私人關係,使得國家毫無綱紀,而正常的聽取民意、施行政策等都無法進行,最終由崔順實等私人親信介入施政,而屬於公共制度中的青瓦台內眾多官員則保持沉默,使「崔順實門」發酵爆發並變得無法收拾。
朴槿惠支持率已跌到五%,反過來說,有九十%以上國民對朴槿惠及現政府表示不滿。朴槿惠執政正當性已大為喪失,且面臨著退居二線、下台或彈劾危機。連曾經支持朴槿惠的保守派,大邱、慶北的支持者也都表現出否定的態度。可見,跨越階層、超越理念的全國性反對運動正展開。
但朴槿惠、青瓦台以及一些保守人士卻沒有看到事態的嚴重性。他們仍舊推遲著檢察機關的搜查,更用「你想彈劾就彈劾」這種態度拖延時間,欲重新籠絡支持者。在這種情況下,在野黨及其領導人也各執一詞,無法獲得國民的支持。文在仁、安哲洙等在野黨候選人的支持率也未見提升,看來國民對在野黨的執政能力也存有疑惑。韓國政治中對於總統候選人的全方位檢驗系統仍舊存在較大局限,國民也感受到了只是依據形象而投票的行為是何等危險,但想要克服目前困境,重建韓國的過程將非常艱難。
檢方二十日已經起訴崔順實,並認為朴槿惠有「共犯」之嫌,準備約談。韓國這艘航船,短時間內仍會在驚濤駭浪中漂流,而所有韓國人則應該首先考慮國家與民族未來,集思廣益,打開困局。當然,如果韓國的國民以及政治集團能夠克服此次政治危機,對如帝王般總統權力系統做出調整,重新建立新的政治體系,實現全民參與的民主主義,也許這次危機也會成為促進韓國發展的契機。

陳立恆/峰會搭台,何懼兩岸合作?

.陳立恆/峰會搭台,何懼兩岸合作?
.王健壯/蔡英文不能搞烽火內政
.方祖涵/踢開酸性的社群言論
.劉克襄/快樂的小蒼蘭阿嬤
.薛承泰/急什麼呢?
.盛治仁/競選時的手段 執政必被反噬
.王正方/轉型正義的真正實踐者






陳立恆/峰會搭台,何懼兩岸合作?


2016-11-21 01:12 聯合報  陳立恆


到訪西安之後,我才知道原來「買東西」一詞源自於古代長安。
據信遠在歐洲依然處於黑暗時代的盛唐,長安城裡的外國人口就已經趨近廿萬,城內各國商賈如雲且集中東西兩市以便於管理,東市主要經營本地產品,西市則是匯集各種異國貨物,是世界上第一個實質意義上的國際交易市場。由於當時人們購物都在這兩處進行,時而買東,時而買西,久而久之,「買東西」一詞即演變成日後購物的通俗說法。
這個典故來源幾分真實我不清楚,然而「買東西」三個字的確清楚詮釋了貿易本義的具足微妙,本來「買東賣西、互通有無」就是人類文明碰撞進化的主要動力之一,雖然近來諸如英國脫歐與川普效應等各國貿易保護主義意識逐漸抬頭,我仍相信大規模的區域整合與更複雜的貿易依存照舊會是大多數國家避無可避的未來趨勢。
今年兩岸企業家峰會文創小組的主軸定調為「一帶一路、文創領路;峰會搭台、西部起步」,是以在十一月的廈門年會之前,我們文創推進小組一行,一面敲定幾項合作協定之後,一面參訪了大陸幾個一帶一路的重點城市,除了千年古都西安意欲重振盛唐兩市風采的積極布局、舉辦了四國論壇的烏魯木齊及彙集六十二國名城會的南京之外,業已成為中國與中東主要門戶的銀川也令人印象深刻,他們長年舉辦各類中阿題材的展會與論壇,當地的智慧宮文化傳媒更踴躍翻譯出版阿拉伯語系的各型圖書,致力以文化先行的方式,促成日後雙方商業與外交上的物通人和,而待我們從塞上江南來到臨海鷺島,又顯然感受到明年要接待金磚五國的廈門正躊躇滿志準備大展身手。
值此兩岸關係降至冰點的當下,許多人對於兩岸合作妖魔化渲染,眼看著被國內一眾人士視為宿敵的對岸,大張旗鼓迎向全球化的經貿文化合作,兩三年之間,就已經將「請進來、走出去」的區域概念,推進到地方與產業執行的實際層面,反觀自詡華人民主先鋒的台灣,卻一直糾結於各種無謂的意識形態,被拒在各種重要國際組織的門外不得其門而入,當然這箇中的政治因素不是吾一介商人可以窺探,但你我都明白國際貿易對於台灣而言,從來不是一個選擇問題,而是一個生存問題。
我認為此次兩岸峰會的搭台之舉,除了讓他們的西部起步,又未嘗不可為台灣國際貿易再起步的契機?事實上,無論南向還是西進,台灣勢必需要重新找到與這個世界溝通的新模式與新平台,與其礙於尷尬的國際地位,何妨借鑒文化先行的折衷模式,利用相對靈活的兩岸文創活動與民間組織,進行一場由文創領路、貿易隨行的迂迴晉升,例如藉由兩岸峰會的文創合作,曲線參與多達廿二國的中阿論壇,或是來年5+9的廈門金磚五國峰會等,都可以實質性增加台灣MIT的國際能見度及磨練市場競爭力。
其實,只要能把世界請進來、讓台灣走出去,我們真的毋須畏懼兩岸合作的模式,我們真正該畏懼的是一個被邊緣化的台灣,一個越來越少人到台灣「買東西」的將來。
(作者為亞太文化創意產業協會創會理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