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3月31日 星期四

經濟日報社論/打造蘭展成觀光動力火車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74337/web/ 

◆  聯合報社論/拜登失言俄政權更迭,暴露美國求戰私心
◆  聯合報黑白集/小心!凍漲電更缺
◆  經濟日報社論/打造蘭展成觀光動力火車





經濟日報社論/打造蘭展成觀光動力火車


2022-03-31 00:46  經濟日報 /   經濟日報社論
台灣國際蘭展在台南後壁盛大展出。記者謝進盛/攝影


2004年開辦的年度性「臺灣國際蘭展」,因疫情停辦兩年後重新出發,從3月26日到4月5日在台南後壁盛大展出。今年展出主題為「蘭花奇幻世界」,除眾多單株蘭花爭奇鬥艷,吸引民眾流連忘返之外,主題館中依不同背景和蘭種建構的各種奇幻世界,宛如仙境一般既綺麗且夢幻,讓訪客驚嘆連連,逐景拍照留念。白色蘭花經奈米噴染,變成烏克蘭國旗的黃藍蘭花,除表達反侵略戰爭之外,也讓遊客見識了應景的時髦科技。

這項在台南「蘭花生物科技園區」舉辦的「臺灣國際蘭展」,已經和世界蘭展、東京蘭展及亞太蘭展並列為世界級重要蘭展。由於累積了豐富的蘭展經驗和國際知名度,國貿局和外貿協會提前於飯店辦理「蘭花線上洽談會」,鎖定台灣前十大出口及潛力市場買主和通路商,邀請16國買主和我國主要供應商進行超過百場的一對一線上洽談會,擴大蘭展的商業效益。

台灣蘭花產業以種源多、育種育苗和催花技術傑出而聞名國際。台灣花卉市場一年約200億元,出口60億元,蘭花占八到九成。台灣蘭花年產占全球三成、約9,000萬株,一半在台南生產,故台灣蘭展在台南舉辦是實至名歸。依統計,2021年台灣花卉出口約1.7億美元,以2014年已達2.4億美元來看呈現萎縮,須研究突破之道。論者認為台灣業者不重視品種權、研發速度慢、出口市場過於集中,是主要原因。然而,消費者的消費意識不足、買花賞花未能成為生活習慣、政府對研發育種和品種權維護的投入不足(農試所花卉中心僅有十名研究人員),都是有待突破的問題。

許多國際藝術展演都成為吸引觀光人潮的賣點;台灣蘭展在台南市政府和業者合作下,也吸引諸多旅行社提供一到二日的套裝旅遊行程,為台南各地觀光景點和旅館帶來了生意。然而,如果和國際知名的「愛丁堡國際藝術節」比較,就發現台灣蘭展在帶動觀光旅遊業上,還有極大潛力,有待開發。

首先,是蘭展沒有其他吸引人的活動搭配,形成較長的活動期間,以招引外地或境外觀光客到府城和周邊多停留幾天,以衍生更大的觀光人潮效益。愛丁堡藝術節的表演場次高達1,700場,持續三周左右,吸引500萬人前往朝聖;一整個月所有飯店全部爆滿、漲價到數倍之高。以台南府城豐富的歷史資產,絕對有潛力發展許多活動,填滿一到兩周的活動期間,愛丁堡經驗值得台南市參考學習。

其次,愛丁堡國際藝術節的舉辦,是當地所有「利害相關方」共同組成委員會舉辦的,可充分照顧各方需求和利益。台灣蘭花展若要獲得更好的效果,應學習這種模式,才能營造更好的配套,衍生更大效益。舉例而言,如此難得的年度盛會,在展區附近的著名景點「後壁菁寮老街」,竟然在周一絕大多數商家處於「公休」,讓眾多看完蘭展、聞名順道探訪的遊客全鎩羽而歸,顯示蘭花展的地方配合不足,削弱了蘭展的效益。

其三,蘭展的設施空間不足,加上設施品質仍未臻於國際水準,有待改善。以參展蘭花之多,只有兩個大展廳遠遠不足,造成個別蘭栽必須緊密相靠,減損其展出效果和價值感;觀眾也感受人滿為患,減損觀賞品質。蘭展的消費配套活像一般夜市,和「國際」頗有距離;停車區域不足、接駁相關資訊提供和硬體設施都有顯著改善空間。政府如若標榜「國際級」而要年年舉辦,有必要顯著升級。

台灣蘭展是台南難得的旅遊資產,在軟硬體配套上應再精進,成為台灣在國際展覽的重要指標之一,我們期待能成為地方旅遊觀光的動力火車。













聯合報黑白集/小心!凍漲電更缺


2022-03-31 00:45  聯合報 /   聯合報黑白集
破天荒第一回,審議電價卻「不做決議」。本報資料照片


蔡政府天不怕地不怕,不怕外界批評,唯一忌憚的就是選舉。因此,明明能源價格飆漲,物價齊飛,但電價審議就能「不做決議」。原因很清楚:年底選舉在即,民進黨怕得罪選民。

破天荒第一回,審議電價卻「不做決議」,其實是故布迷陣;說穿了,就是「繼續凍漲」。這跟外界的猜測不同,原本大家以為,這回至少要調高工業用電價格,以免老是納稅人在幫忙補貼工業大戶。誰料,蔡政府就連這點小小的「公平正義」都不肯做,經濟部繼續偏袒工商大戶。這些官員真墮落!

蔡政府一心想著選票,但它難道沒想到,一直凍漲電價會有什麼後遺症?台灣住宅用電是全球第三低,工業用電是全球第五低,一個不生產能源的國家卻把電價訂那麼低,大家在生活中當然就會漫無節制地暢所用電。如此一來,豈非讓缺電的問題愈發凸顯,發生停電和跳電的機率也就愈高?

「以價制量」的道理,古今中外都奉行;但對蔡政府而言,再多大道理,也比不上眼前賺取選票來得現實而急迫。因此,政府的能源政策破洞百出,卻可以拒絕修補;電網脆弱不堪,都能推給基層員工,乃至各種小動物。如此熱中短線操作的政府,到底有什麼維持台灣永續的心思與關懷,讓人懷疑!

電其實不只是電,它映照了政府的無能與虛偽。











聯合報社論/拜登失言俄政權更迭,暴露美國求戰私心


2022-03-31 00:43  聯合報 /   聯合報社論
美國總統拜登。美聯社


拜登歐洲行在最後一站華沙發表演說,堅決反對俄羅斯入侵烏克蘭時,更隨口說出:「天啊,此人不能繼續掌權!」由於他語帶威脅,引發全球震撼,認為拜登的說法,似在暗示俄國人民應起來推翻普亭政權。

幾十年來,拜登在參議員、副總統和總統任上常常脫稿失言;此次照例被白宮發言人澄清,國務卿布林肯則直接否認美國有對俄的「政權更迭」計畫。在俄烏戰爭逾月的關鍵時刻,拜登的表述被解讀為有弦外之音,除不恰當,也暴露美國的私心。

一個國家的政權更迭與否,應由該國自己決定,不勞他國費心。冷戰時期,美國覺得有機可乘時,就去扶植流亡政府,暗殺他國領導人。後冷戰時期,美國動輒發動顏色革命,試圖顛覆他人政權,被其他國家認為是安全威脅。

因厭惡普亭,欲去之而後快,拜登講起來很爽,但只會把情勢弄得更棘手。國際社會已注意到,美國跟法、德不同,似乎很不希望俄烏戰爭盡快落幕。拜登在波蘭的演說完全未提到和談,反而希望擴大戰場,讓俄軍深陷烏克蘭,最後耗盡軍力與國力。

法國總統馬克宏就說,他不會使用拜登的煽動性字眼,他會從烏克蘭的情勢來考慮,希望先停火,再透過外交手段要求俄國撤軍,「如果我們想達成,就要避免在行動與言語上激化情勢」。德國總理蕭茲也說,「政權更迭」不是北約的目標,他也相信不是美國總統的目標。就連英國都說,如果普亭撤軍,經濟制裁就可以取消;現在拜登的說法,難道是要一直打進莫斯科去嗎?

美國智庫外交關係協會的會長哈斯表示,拜登的說法,「讓困難局勢更加困難,讓危險局勢更加危險」,因為普亭認為拜登的話證實了他一直以來認定的觀點。這次失言,可能會讓好不容易出現和談契機的局勢再度惡化,時間拉得更長。在內外壓力下,拜登被迫連續兩天澄清,但並未道歉。他宣稱,只是在表達內心的「道德憤怒」,而非政策宣示,他也否認此話可能導致情勢惡化。

俄烏戰爭進入第二個月,美國想打持久戰的意圖益發明顯。上周的北約峰會,拜登提出「長期抗戰」戰略,聲稱戰事可能打上幾個月或幾年,要求盟邦在經濟和軍事上做準備。對歐洲國家而言,長期作戰經濟負擔沉重,難民問題難解,在在相當棘手。但對美國來說,自己不在戰爭圈中,只要提供武器讓烏克蘭代打,即可讓俄國陷入泥淖,自然樂得輕鬆。史丹佛大學歷史學家佛格森認為,由此可看出,美國何以無意透過外交調停來達成停火,也可說明拜登為何一再激怒普亭,稱他為戰犯、屠夫。

美國助烏抵擋俄軍入侵,原本站在道德高處;但拜登提起「政權更迭」,就讓全球回想起當年小布希總統出兵伊拉克的「侵略」行徑。如此一來,美國就落入不正義的一方。俄羅斯便能大剌剌指責,美國的真正目的不是幫助烏克蘭,而是要顛覆俄羅斯,這也讓有意調停的國家增加了困難。

克里姆林宮的憤怒可想而知,其發言人強烈表示,誰來統治俄羅斯,是由俄國人民決定,而不是美國總統決定。這也更證實普亭的懷疑:美英企圖延長戰爭,拖垮俄國,讓普亭下台,以便一勞永逸地解決烏克蘭的問題。但如果普亭被迫鋌而走險,甚至動用大規模毀滅性武器,將造成更恐怖的災難。

這次拜登的失言,正如火上加油,愈否認,愈像認知作戰,對於戰事降溫絲毫沒有幫助。如此嚴重的失言,只會折損美國威信。



【專家之眼】菲律賓會是南海的一顆不定時炸彈嗎?

◆  【專家之眼】菲律賓會是南海的一顆不定時炸彈嗎?

◆  【專家之眼】美軍真的會馳援台灣?
◆  【專家之眼】踐踏法律:高市政府3大放水台積電環評
◆  【專家之眼】邱太三的承認說 背後有美國的陰影
◆  【專家之眼】俄烏戰局方興未艾,英美同舟幣圈納管
◆  【專家之眼】新兩國論:幹旋國與斡旋國互不隸屬
◆  【專家之眼】沒有趣的演講—廢了娛樂稅吧








【專家之眼】菲律賓會是南海的一顆不定時炸彈嗎?


2022-03-31 07:46  聯合報 /   宋燕輝/中華民國海洋事務與政策協會理事
菲律賓總統大選只剩四十天不到。菲律賓總統候選人小馬可仕目前支持度領先。圖/歐新社資料照



離菲律賓總統大選只剩四十天不到,究竟最終勝出的菲國新總統針對南海問題會採取什麼策略?是延續現任總統杜特蒂的「疏美親中」政策?會擱置2016年幾乎大獲全勝的南海仲裁裁決,不向中國大陸施壓遵守與執行?還是回歸到菲國前任阿奎諾總統、以及長久以來國內軍方和外交建制派所採取的「親美抗中」立場?

長期關注南海問題的兩岸學者專家與智庫高度憂心大選後菲律賓南海政策的可能走向,認為一旦親美的候選人當選總統,菲律賓將成為南海緊張情勢升高的一顆不定時炸彈。

菲國總統大選將於五月九日舉行。六月,新總統上任後馬上面臨一連串與南海議題相關的重要國際會議,此包括在新加坡召開的「香格里拉對話」亞洲安全峰會、東協主辦的一系列安全對話 (東協外長會議、東協區域論壇、東亞峰會)、南海仲裁滿六周年紀念、以及聯合國大會等。菲律賓新的政府肯定會在這些國際場合就南海問題表態。

今年是1982年《聯合國海洋法公約》通過、開放簽署的四十周年,中國大陸與東協、美國、日本、澳洲、紐西蘭、英國、法國、德國等國家有關南海海洋主張的法律爭論,以及南海仲裁裁決是否具有法律約束力所採取的不同立場勢必被拿來大做文章。

元月,美國國務院公布了「海洋的界限」第150號分析報告,全面否定中國大陸在南海的海洋主張,認為與《聯合國海洋法公約》所反映出之習慣國際法相抵觸。此報告的公布似乎已為新一輪的南海法律戰埋下伏筆,而新的菲律賓政府調整現行「疏美親中」立場也相當有可能。

目前民意支持度領先的小馬可仕在中國政策與南海仲裁議題上原本採取與杜特蒂較類似的策略,但在上月舉行的電視辯論會上已調整該立場。民調居於第二位的現任副總統羅布雷多表示,如果馬尼拉與北京在南海要合作探勘油氣資源的話,先決條件是中國大陸接受南海仲裁裁決。同樣,民調位居第三的馬尼拉市長多馬戈索也認為菲律賓必須維護仲裁裁決。

此次的菲國總統大選,有關中國與南海的議題應該會比過去的選舉受到重視,主要因素之一是杜特蒂執政期間採取「友中」、「親中」、「反美」的立場,此引發菲律賓前朝政府官員與國內各界反彈。

密切觀察近期菲律賓與中國大陸,以及菲律賓與美國在南海的互動,似乎可以得證南海情勢朝向可能生變、且是不穩定的方向前進。在近九千名美菲軍人參加的「肩並肩」聯合軍演正式開始的前一天,菲律賓海岸防衛隊通報一起中國大陸海警船在南海有爭議的黃岩島(我稱民主礁)附近海域近距離活動「限制」了菲國船隻航行的事件。

菲方指稱,中國大陸海警船與菲國船隻最近距離僅約19.2公尺,認為此舉違反了1972年的《國際海上避碰規則》。此外,菲國海上防衛隊表示,自去年5月以來已發生四起類似事件。之前,菲國軍方也抗議中國大陸海軍偵察艦未經許可,在菲律賓最大航道蘇祿海「徘徊」。

有學者指出,外交政策通常不是菲國總統大選中的熱門話題,但這次的選舉不同,主因是杜特蒂總統採取過於親中的政策,導致菲律賓與美國、及其他國家的關係受到不利影響。可預料,中國政策在此次菲國總統大選將被視為重要議題之一。在未來幾周的總統選舉辯論與造勢活動當中,中菲南海爭端,以及南海仲裁裁決也會被提起。

倘最終勝出的候選人揚棄前朝政府「疏美親中」的政策,中菲關係與南海情勢生變無法避免。六月,菲律賓會變成南海的一顆不定時炸彈嗎?答案很快就可揭曉。


邵玉銘/我追隨多位總統、院長的心路歷程--【此生不渝】連載1 前言

◆  邵玉銘/我追隨多位總統、院長的心路歷程--【此生不渝】連載 2
◆  邵玉銘/我追隨多位總統、院長的心路歷程--【此生不渝】連載 1 前言





邵玉銘/我追隨多位總統、院長的心路歷程--【此生不渝】連載1 前言


2022-03-31 11:03  聯合新聞網 /   邵玉銘(教授)
《此生不渝:我的台灣、美國、大陸歲月》。圖片提供/邵玉銘


最近接到「台灣醒報」的邀請,要將我在民國 102 年(2013年)出版的回憶錄(《此生不渝:我的台灣、美國、大陸歲月》)中的精華三章轉載並囑我寫一序言,略述書中未述之內情
這三章主要是討論我追隨行政院俞國華院長、蔣經國總統與李登輝總統服務的經歷;民國 76 年(1987年)11月兩岸開放新聞及文化交流的一些事件;我民國 80 年(1991年)離開新聞局重回學術界後,撰寫美國駐華大使司徒雷登傳記並由哈佛大學出版之事宜,以及民國 85 年(1996年)台海發生危機,個人赴美闡釋政府立場及個人見解。


壹、追隨俞院長、蔣總統與李總統
1987年4月,行政院向政治大學借調本人出任行政院新聞局長,借調期間依規定為四年。

從此至1991年 9月止,本人成為行政院俞國華、李煥及郝柏村三位院長之部屬;另因局長亦為總統之發言人,所以,我也同時成為蔣經國及李登輝兩位總統之部屬。

俞國華院長曾任中央銀行總裁,貢獻卓著,於1984年出任行政院長。

俞國華擺脫低迷民調
俞院長個性剛毅木訥,再加上國語的鄉音過重,民調一直處於低迷狀態,所以我的任務之一,是如何宣導其政績、使其能夠更有效執政。俞院長調整步伐,經過兩年之努力,其聲望終於升高。

俞院長曾留學美國哈佛大學及英國倫敦政經學院,學養甚佳,勤勞任事,可說是一位盡忠職守的良相。但是解嚴後台灣政局動盪不安,國民黨內部權力鬥爭激烈,所以,他於1989年5月辭職,他夫人的心聲是:「政治太可怕了!」

台灣政局中,大家所敬重的孫運璿院長、李國鼎部長等人,學養能力俱佳,對國家貢獻有目共睹。經濟學者瞿宛文,對於他們頗為稱許,她曾指出:「國府在國共鬥爭中之慘敗經驗,都為他們帶來了強大的推動發展的動力。他們不是為發展而發展,而是為了救亡圖存而發展,這是那一代人的共識與時代精神。」個人認為俞院長亦是其中一位。

經國總統歷史性解嚴

個人自1984年在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擔任主任開始,至1988年經國總統去世,有將近四年為其服務,他是一位極具歷史宏觀及使命感的領袖。

在我新聞局任內,他曾召見數次,除了勉勵與關懷外,對新聞局業務,尤其是開放報禁及兩岸交流工作,完全授權,從無一句指示,這可間接證明他對國家改革與開放之誠意與決心。

但使我感慨最深之事,是他在身體重病之下,做出解嚴之決定。在解嚴前夕,我奉命代為宣佈,我曾透過總統府前副秘書長張祖詒懇請總統親自宣佈,以昭鄭重並凸顯其貢獻,但他仍決定由我宣佈,但未說明原因。

今年,張先生出版回憶錄,始說明原因。總統向其表示:「你說,我(身體)能撐得住那個場面那麼久嗎?」

李登輝總統在2015年接受香港媒體訪問時曾表示:「沒有蔣經國、沒有李登輝,就沒有台灣的民主。」個人認為他最值得稱道的是,經國總統在完成台灣民主大業過程中,穩健平順,不像韓國在1980年代政治民主化過程中,發生了光州事件,死傷有數千人之多。

與李登輝只有公務
個人追隨的第三位長官是李登輝總統。李登輝對台灣發展的政績,時人評價不一。個人在各項工作崗位,與他接觸有二十餘年之久。

我個人認為他終結動員戡亂時期、推動總統直選,以及建立台灣「生命共同體」意識,均有其貢獻。唯其景仰大日本精神以及武士道,鄙視中國歷史傳統,個人無法認同,所以,他雖是我的長官,我們只有公務往來,沒有私誼。

個人根據新聞局服務媒體經驗,認為大眾傳播媒體對台灣整體的發展,有其重要貢獻。開放報禁以後,他們對於台灣政黨競爭、兩岸關係、台灣發展各項議題均深入報導,使得台灣在混亂中逐漸找出方向,凝聚共識。

所以媒體在公元2000年,陳水扁以「政權輪替、斬斷黑金」贏得總統大選;2006年,紅衫軍發動「百萬人民倒扁運動」,促成2008年具清廉形象之馬英九高票當選的報導;與對於香港雨傘運動及抗中示威的深入報導,引起台灣人民對中共普遍反感,這對於2016年小英當選總統亦有直接關係。

但是自民進黨執政以來,許多批評亦已浮現。所以,個人雖然同意對於一些傳播媒體崇尚「煽色腥」以及流為政黨打手之批評,但認為這都不能掩蓋他們整體的表現,個人相信,由於台灣民智大開,台灣媒體一些弊病也難逃法眼,過去如此,現在及將來亦屬必然。

貳、《台灣醒報》轉載的第二部分,是有關於兩岸文化交流的一些事件。
1989年7月,國家音樂廳舉行「黃河大合唱演唱會」。由於此一大型聲樂作品之詞曲作者,均為中共黨員,在台灣是初次演出,頗引起各界注意。媒體對此次演出的報導是:「澎湃鏗鏘的歌詞與樂曲,觸動群眾心底對苦難中國最深層的悲痛。」

兩岸歷史文化涵溶
我認為此一合唱曲引起的共鳴,凸顯兩岸人民具有共同的民族情感,但是,大陸人民對台灣人民的悲情意識卻缺認識。個人認為,兩岸的未來,必須先從各種文化擴大交流開始,再逐漸增進兩岸人民的心靈融合。

個人在1994年曾經籌辦「中國歷史上的分與合」學術研討會。余英時教授在會中表示:「政治層面的分與合,是表象而不實質。在其背後,往往靠文化、經濟和社會的力量發揮作用,例如秦漢政治統一是經過了春秋戰國五、六百年的醞釀才成熟的。」 

參、《台灣醒報》轉載的第三部分是個人有關中美關係之研究及出版「司徒雷登與中美關係」一書。
1991年4月,哈佛大學通過出版該書之審查,我引以為榮,這更堅定我五個月後離開新聞局重回學術界的決心。1992年初,美國「外交政策研究中心」邀請我出任研究講座一職,我決定赴美一年,對該書做最後校正。

司徒雷登自1919年至 1946年,擔任在北平的燕京大學校長;1946年7月出任美國駐華大使。由於他在此兩項職務的貢獻與聲望,可說是20世紀中美關係史上,中美兩大社會最為矚目並敬重的人物。

他在擔任校長期間,由於他認識美國羅斯福總統及國務院許多高層人士,經常上書給美國政府報告中國政情、中日戰爭,並提出建言,角色身分至為重要。

司徒雷登與中美台日
尤其在1941年下半年,美國國務院內部對如何因應中日戰爭分成兩派,鷹派認為美國應對日本加重施壓以使日本屈服;但是另一派為鴿派,認為日本軍人具有「寧折勿彎」的武士道精神,假如美國對日本施壓過重,恐會促使日本軍方走上極端。

這兩派不斷互相角力,最後鷹派勝出,美國決定對日本使出殺手鐧,石油禁運日本,並沒收日本在美國財產,這些決定最終導致日本偷襲珍珠港,促使美國進入太平洋戰爭,從而解除我國陷入單獨抗戰之危局。

在鷹、鴿兩派的角力中,司徒先生的許多報告被鷹派用來作為其主張之重要依據,從此一角度觀之,司徒對美國當年援中制日之決策,有其一定影響力,恐未為外界知曉,我們中國人亦應感謝他的貢獻。

1946 年至1949年間,美國對華政策之主張也分成兩派。司徒這派人士,先是力倡國共兩黨成立聯合政府,但1947年開始,美蘇冷戰加劇,這派人士旋即轉變立場,一再呼籲美國應以軍事行動支持國民政府。

但與司徒站在對立面的另一派人士,包括部份美國職業外交官及許多駐華記者,認為中共只是土地改革者,並非真正的共產主義份子,無需在意;另外,他們認為國民政府積病已深,而中共革命已獲民心,所以主張美國應放棄國民政府,最後這派人士勝出,對我國之命運造成無可挽回的結果。

美國對台政策分歧
美國1940年代對華政策之各有主張,亦足以形容美國目前對中國政策意見之分歧。2019年7月,有近百位有關中國事務的學術、外交、軍事及企業界重要人士,以公開信向美國總統川普及國會表達他們的看法:

一、他們不認為中國是美國經濟的敵人,也不是美國國家安全的致命威脅;二、美國應該容許中國在一個新的或經過調整的國際秩序中有更大的發言權;三、假如美國對中國在世界的角色採取敵對的零和政策,只會造成中國脫離目前國際體系或是她會發展出一個分裂的國際體系,這對西方的利益將產生重大損害。

但是與此派主張相反之人士,則認為中國不僅是美國經濟的敵人,也是目前自由民主國際體系的最大威脅,必須要予以堅強抵制。目前,此派人士之意見已成為主流,影響了美國政府對中國的政策。

司徒雷登一生行事與思維,反映了百餘年來美國對華政策的內涵與爭議,足以提供我們研判目前及未來中美台三角關係的最佳參考。

肆、轉載的最後一部份,是有關於1995年李登輝總統訪問康乃爾大學所引起的台海危機。1996 年3月,台灣進行首次總統直選。中共在選前舉行兩次飛彈發射及軍事演習,美國政府立即派遣兩艘航空母艦戰鬥群前往台海地區。

赴美說明台灣立場
值此國難關頭,身為中美關係之學者,應盡言責,以助化解危機。我立刻動身赴美,前往哈佛大學等學府及華府數個重要智庫提出報告或演說。

我提出四個論點:
一、中共對美國政情不了解,認為美國利用李總統打「台灣牌」,對中共有所制衡。實際上,美國政府是在國會及輿論的壓力下才允許李總統訪美,與打「台灣牌」毫無關係。

二、台灣並不希望美國和北京的關係惡化,美國和中國大陸都是核子大國,如果兩者關係惡化,或者兵戎相見,首當其衝受害的是台灣。

三、北京和華府都應保持良好關係,海峽兩岸亦應早日恢復協商關係。

四、台海問題一定要達到三贏,因為三者有連動關係,任何一方和另外二方關係發生問題,會導致三方全輸。

1996年台海危機,對於今日台灣所陷入之兩岸危機頗有重要參考價值。美國現在朝野對中國政策仍在辯論之中,針對此次俄國入侵烏克蘭一事,許多人擔心大陸會效法俄國而對台動武。

個人在此要特別提醒,俄烏之戰與兩岸危機有一些基本不同之處。

一、台灣無論面積、人口、軍力均無法與烏克蘭相比,如果中共傾巢來犯,台灣不可能如烏克蘭作持久戰。

二、烏克蘭自1991年獨立建國,獲得全球國家的普遍承認,所以俄國進攻烏克蘭是一個國家對另一個國家主權的侵略,引起眾怒,理所當然。但是,我們要知道,世界絕大多數國家已與中共建立外交關係,將來如果中共犯台,同情台灣之國家,很難對台灣給予同等支援。

三、烏克蘭此次被侵,人民仍可大量逃難至邊境國家,但中共一旦犯台,我們同胞無他地可以投靠。

我這篇序文可說是回憶錄的再回憶。個人能在1987年台灣解嚴之關鍵年代,進入政府工作,接受各項挑戰,在四年半內,竟服務了五位長官,可見台灣政局之動盪,但仍能得到他們的支持與厚愛,內心至為感激,認為是個人一生之榮幸。但是面對台灣目前政黨惡鬥,國事欠缺共識,兩岸關係至為嚴峻,心所謂危,難以自己。

展望未來,國家所面對之挑戰,更是艱鉅。所以,謹以「感恩」與「憂心」等四字表達此刻心境。

作者簡介:
邵玉銘教授畢業於國立政治大學外交系,獲美國芝加哥大學歷史學博士。在美國任教於聖母大學、馬里蘭大學、「外交政策研究中心」等機構。在國內任教於國立政治大學(並兼國際關係研究中心主任)與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校外公職包括行政院新聞局長、行政院北美事務協調委員會(為「美國在台協會」之對等單位)主任委員等職。

中英文著作數十種。中文著作包括《文學.政治.知識分子》、《中美關係研究論文集》、《國史與國事》、《國際局勢與中國前途》、《留學之路》、《保釣風雲錄:一九七○年代保衛釣魚台運動知識分子之激情、分裂、抉擇》等書。

英文著作包括《一個在華美國傳教士:司徒雷登與中美關係》(An American Missionary in China: John Leighton Stuart and Chinese-American Relations)等書:並在美國Foreign Affairs及英國The China Quarterly等期刊發表論文多篇,名列「美國研究學者」、「國際亞洲研究學者」等名人錄。


此生不渝:我的台灣、美國、大陸歲月簡介
台、美、中三角關係如何在動態中平衡互利?兩岸之間台灣報紙、出版、廣電、電影與文化是如何解嚴的?在貼身幕僚眼中,蔣經國、李登輝、俞國華、李煥、郝柏村的領導風格有何不同?兩岸關係為何一直崎嶇難行、台灣政局為何一直混亂不安?
前後擔任二位總統(蔣經國、李登輝)、三位行政院長(俞國華、李煥、郝柏村)的發言人,前行政院新聞局長、公視董事長與行政院北美事務協調會主任委員的邵玉銘在本書對以上問題提出答案。

邵玉銘就近見證了政策的誕生與運行,許多公開或隱晦的縱橫捭闔,娓娓道來,毫不隱晦。

身為台灣大變局的參與人,在台灣社會、經濟、文化劇烈轉型的關鍵年代,邵玉銘總在政府記者會的麥克風前,發布或解釋重要的政策──解嚴、開放報禁,台灣從此揮別威權體制,走向華人民主與自由典範的試煉之路。

本文與台灣醒報同步刊登


《此生不渝:我的台灣、美國、大陸歲月》。圖片提供/邵玉銘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我們與零碳排的距離好遠好遠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74337/web/ 

◆  淨零路徑 不透明難究責
◆  立法強制使用再生資源
◆  他山之石/沒有核電 淨零是空談
◆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我們與零碳排的距離好遠好遠
◆  女神卡卡示範的尊嚴善良
◆  行為暴力傷一人 言論暴力傷一群
◆  同樣拒制裁俄 美態度大不同 美對中、印的謀略
◆  俄烏戰局連動 俄國重返中東?
◆  兵役及替代役改革 時勢所迫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上)/我兩度赴倫敦政經學院借閱 2019-09-18 18:2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中)/外殼燙金 內頁像傳真紙 2019-09-18 18:3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下)/兩種編排有異 畢業35年收到 2019-09-18 18:32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我們與零碳排的距離好遠好遠


2022-03-31 00:51  聯合報 /   魏國彥(作者為行政院環保署前署長)


去年四月廿二日世界地球日當天,美國總統拜登邀集英、德、法、加、中、俄、印等四十位國家領袖,參與為期兩天的線上世界領導人氣候峰會,當場宣布美國史上最大的減碳承諾,要在二○三○年減碳百分之五十二,降至二○○五年的一半。

事實上,在選前拜登即承諾將投入兩兆美元,以氣候治理為核心,帶動全美經濟、能源、交通等基礎建設與外交轉型,並鼓吹美國將在二○五○年前實現百分百綠能與零碳經濟體。這些話語都被聯合國環境計畫署聽進耳裡、登記在案,劃入減排承諾路徑圖,於去年十月發布,詔告國際。國際能源總署也將此承諾納入模型計算,發布「世界能源展望」報告,計算了未來二氧化碳排放量與理想目標量的差距。

拜登的畫餅畫得甚大,形成月暈效應,他的國際聲望陡起,在去年十一月舉辦的聯合國氣候峰會上領袖群倫,出足鋒頭。言猶在耳,墨瀋未乾之際,美國能源部下轄的能源資訊局於今年三月三日悄然公布了新的美國未來能源配比路徑圖,顯示將大幅減少燃煤發電而改以天然氣,太陽光電與風能大幅增加,石油使用微幅下降,核能發電基本持平。該局並將各種能源的排碳係數代入,計算往後各年的碳排量,乖乖隆地咚!到了二○五○年美國仍將排放四十七億噸二氧化碳!咦?說好的淨零排碳到哪兒去了?這個能源部長吃了熊心豹子膽,戳穿拜登穿的國王的新衣,衣不蔽體,暴露出政治口號與實際可行間的巨大落差。

美國能源部長打臉頂頭上司拜登總統,官位能不能保值得後續觀察。美國國父華盛頓說「誠實最為上策」,美國能源部的上下各級官員做到了,他們並沒有為了保全官位,阿諛今上而扭曲數字,曲意奉承。

今天美國的能源供給有百分之八十依靠含碳能源(石油、天然氣、煤),要戒掉這深度上癮的褐色能源談何容易?目前台灣的初級能源供給約有百分之九十五來自煤炭、石油與天然氣,我們的碳足跡比美國高出十五個百分點,也因此,我們要完成「二○五○零碳排」的難度更大。

去年的世界地球日蔡英文總統也宣示,我國將於二○五○年達到零碳排,國發會昨天提出我國二○五○年淨零碳排路徑。看到美國想想自己,他們的總統與能源部並未統一口徑。我們的國發會真的是實事求是,依循聯合國及美國能源部的方法論,明示我國淨零碳排的真實路徑嗎?












淨零路徑 不透明難究責


2022-03-31 00:49  聯合報 /   謝英士、鄭佾展/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董事長、副秘書長(台北市)
國發會公布2050淨零路徑。記者曾原信/攝影


國發會公布二○五○淨零路徑,在電力消費年均成長二±○.五%情境下,擬透過六至七成再生能源、一成氫能,及二至三成碳捕捉封存及再利用火力達標,透過森林碳匯抵銷難以消減的其他溫室氣體。

面對媒體質問,七成綠電如何穩定供電,二○二五目標跳票與備案?僅回應已規畫編列改善電網及儲能兩千多億預算。但龔主委忘了,既有二○二五年儲能目標容量一點五GW,原本就低於科技部等單位估計二點七GW,如何配合更高綠電需求?氫能、火電碳捕捉配套與價格等老問題,仍沒答案。

連最能展現淨零決心的二○三○中期目標,也只有配合聯合國氣候大會決議,擬於年底提出的模糊回應,但這不是屬於台灣的二○五○淨零路徑嗎?怎麼會不清楚台灣自己的中期目標?歸根究柢,台灣缺少誠實面對自己,自省的文化,從制度面來說,就是缺少「透明度框架」,讓政策流於口號,難究責。

二○五○淨零路徑規畫,其實就是《巴黎協定》第四條所提國家自訂貢獻(NDC),就是台灣為體現減排與適應氣候變遷所做的制度努力;《巴黎協定》第十三條並要求締約國建立「透明度框架」,以達成互信並有效促進履行。為此,二○一八年《巴黎協定》締約國會議通過「透明度框架模式、程序和指南」,除以原則性條目提示編制需納入之考量外,並就格式與要件進行詳細說明。

例如要求盡可能以表格格式提供關於其行動、政策和措施之減量目標、工具類型(監管、經濟工具或其他)、狀況(已規畫、已通過或已實施)、受影響的部門(能源、運輸、工業加工和產品使用、農業、LULUCF、廢物管理或其他)、實施實體、費用等,清楚地顯示介入手段、實施對象,也避免新瓶裝舊酒,缺少成本效益等模糊資訊。框架並要求國家提供訊息,說明履行和實現NDC有關之國內執行、監測、報告、訊息存檔和利害相關方參與的法律、體制、行政和程序安排。

從這樣的角度看,國發會發布的淨零路徑,很明顯地缺少有效達成目標之制度說明(不只有最終目標),也沒有現況分析與法規盤點,更沒有上位淨零指導原則,如氣候大會所提永續發展、共同但有差別責任、去除低效化石燃料補貼、汙染者付費外部成本內部化等。缺少原則也會導致治理部門對所推動工作之錯誤理解。

以淨零路徑亮點森林碳匯言,機關會認為只有支出八四七億元而無收入,但如果有自然資源主權觀念,就會意識到森林碳匯兼及環境效益,依照「碳主權」思維建立「碳權」制度,就可引導企業部分抵銷或碳額度交易,應該有助於國家自然碳移除永續建制,且可興利。

國發會並非現行溫管法權責機關,以及環保署刻正擬訂之氣候變遷因應法草案跨部門協調單位行政院國家永續發展委員會。淨零路徑之規畫及內涵仍需重新檢視入法,方有效力。而淨零路徑所缺少之透明框架、治理原則,也難以究責。應即時補充,強化淨零路徑之完整性。











立法強制使用再生資源


2022-03-31 00:50  聯合報 /   陳文卿/再生綠建材產業推動聯盟召集人(新竹市)
公路總局第五區養護工程處於路肩閒置的隙地空間,運用綠建材穩固隙地邊坡,回填卵塊石,並舖上木屑和落葉,提供螢火蟲和蝸牛喜歡的微棲地。圖/五工處提供


國發會公布二○五○淨零排放路徑,整體策略開宗明義提出「經濟成長與溫室氣體排放脫鉤」,這是很重要的定海神針。經濟要持續成長,但碳排放量必須降低,消除民間認為節能減碳必須縮衣節食,及產業界擔心經濟發展倒退的疑慮,因此降低碳排放密集度卅四%,就是重要指標。講白話就是,如何用更少的能源卻創造更高經濟成長,也就是投入減半產出增倍的「四倍數功效」。

而既然如此,就不能依循舊有的產業模式與生活型態,所以國發會提出涵蓋能源、產業、生活與社會四大面向的轉型策略,這確實是抓到「四倍數」要領了。

轉型最重要的是觀念轉變。以產業轉型中最重要的循環經濟為例,降低天然資源開採,減少廢棄物產生,生產同樣或甚至更優性能產品,就可達到四倍數效果。

中鋼公司煉鋼過程產生的轉爐石,以往是令人頭痛的廢棄物。但將其磨碎後做為道路瀝青鋪面粒料,比天然砂石更堅硬且更耐磨耗,且與瀝青附著力更強。傳統上,每隔四、五年就要刨除重鋪道路,若改採轉爐石粒料施工,將可延長至十年左右,也因此大幅降低公共工程排碳,這就是最佳四倍數案例。這些再生粒料生產成本是負值,因為可從每噸數千元廢棄物處理成本回攤。更遑論與天然砂石粒料每噸七、八百元相較了。

遺憾的是,這種優良再生綠色材料,難獲各機關工程單位青睞,廠商也排斥使用。業界說不出口的秘密是,譬如一條毛巾如果可用好幾年,毛巾工廠恐怕都要關門了。

要轉型成功,關鍵是法規配合。綠營建中,使用再生綠建材可減少資源開採及碳排放,並建構更優越性能建築物,達到「脫鉤」功效。為落實淨零政策,從法規上要求各種再生資源強制使用,此其時矣!













他山之石/沒有核電 淨零是空談


2022-03-31 00:50  聯合報 /   聞博/大學教師(高雄市)
最新民調發現,過半數日本人支持重啟核電。圖為位於福島縣港都大熊町與雙葉町的東電福島第一核電廠。美聯社


國發會昨日公布二○五○淨零碳排路徑圖,能源配比再生能源的占比增加為六十到七十%、氫氣九至十二%、火力加上碳捕捉為廿至廿七%。但個人從日本二○五○年碳中和綠色成長戰略(其實就是日本淨零路線圖)與第四、五、六期能源計畫兩項文件,幾可斷言台灣沒有核能電力,要淨零是不可能任務。

日本二○五○碳中和綠色成長戰略,包括四個重點,即多途徑促進能源供應清潔化、應用新技術加快重點行業減排脫碳、發展綠色產業推動生活方式低碳化、制定政策保障各行業計畫執行。前三項內容包括發展十四項產業,其中發展海上風電產業、氨燃料產業、氫能產業、核能產業等四項能源產業,一方面再加強其綠能能源技術自主,更重要是確保其供電能安全穩定,因此核能產業仍是日本重點能源產業。發展汽車和蓄電池產業、半導體和通信產業等十項產業重點在節能減碳,認定節能減碳會是新的增長機會,而非過去所認為的制約經濟增長的阻力。

最後第四項則是日本政府為促進綠色成長,制定跨領域的政策工具,包括一是增加財政預算,十年內成立二兆日圓規模的綠色創新基金。二是稅制改革,面向碳中和設立投資促進稅,擴大研究開發稅制,將虧算結轉的扣除上限最高提至一百%。三是加強金融融資,設立長期資金支援機制和成果聯動型利息優惠制度,吸引民間資本。四是完善規章制度和標準,修改完善加氫站、海上風電、蓄電池相關規章制度和標準,制定運用信用交易、碳稅、邊境調整措施等市場機制。五是開展國際合作,全面推動與歐美之間重點領域要素技術標準化、消除貿易壁壘,通過「東京淨零排放周」在國際發聲,尋求國際合作。

日本採「經濟與環境良性循環」的觀念,就成為綠色成長戰略,確定日本到二○五○年實現碳中和目標,構建零碳社會,同時預計到二○五○年該戰略每年將為日本創造近二兆美元的經濟增長。從日本碳排淨零路線圖,可斷言國發會的淨零路徑,若沒有核能電力搭配,是不可能任務,其實是空話。個人由衷希望國發會、經濟部等相關部會好好閱讀與參考日本二○五○年碳中和綠色成長戰略。














女神卡卡示範的尊嚴善良


2022-03-31 00:53  聯合報 /   汪志雄/大學教授(美國芝加哥)
女神卡卡在本屆奧斯卡中再度穿上Ralph Lauren Collection系列亮澤面料西裝套裝,攜手傳奇女星麗莎明內利一起頒發壓軸的最佳影片獎。(美聯社)


奧斯卡頒獎典禮因威爾史密斯的驚天一甩,成為眾所矚目的焦點。然而整個典禮中,最值得記住的一刻,我個人覺得是頒發最佳影片時,女神卡卡與麗莎明妮莉所展示給我們的「包裹著尊嚴的善良」。

現年七十六歲的麗莎明妮莉是美國老牌女演員、歌手和舞蹈家,一九七二年以電影《酒店》獲得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劇中她以深沉含蓄,充滿激情的表演,成功地詮釋了一個美國女歌手在上世紀三十年代德國初期納粹分子倒行逆流中,如何在醉生夢死、人心惶惶的柏林,用歌聲唱出悲涼的愛情與無助的生命,在盲目的民族激情與猶太悲情的交相激盪下,苟活生存的無奈。

近年來麗莎明妮莉因受身體疾病之苦,已淡出螢幕,更因腦性病毒侵襲造成言語行動不便,必須長期以輪椅代步。女神卡卡以向「經典致敬」為由,力邀麗莎明妮莉擔任本屆奧斯卡最佳影片的共同頒獎人,不僅是表達對她自己心目中那個超級巨星的敬意,更是出於雪中送炭的一份善良與真誠。

從電視上可以清楚看出,麗莎明妮莉的言行表達能力都有些困難,但女神卡卡總是以非常溫柔、非常謙遜、非常真誠的態度,無縫橋接兩人的互動與對話,不致讓麗莎明妮莉在這麼重要的舞台上尷尬地掉紙、忘詞。最後當她彎下腰來在麗莎耳邊輕輕地說:「I got you」,而麗莎也回說:「I know」,這一幕,無疑向世人展示了什麼叫做慈悲的善良。

文明是什麼?文明,是一種對生命自發的尊重。文明是我雖然比你強大,可是我願意低下身來體恤你的軟弱。文明不是富裕,而是存心良善;不是高貴,而是愛不設限。

真正的善良,不是我比你高大的施捨,而是打從內心挺住你尊嚴的守護。

有人喜歡表演,但我寧願細細品嘗真實。












行為暴力傷一人 言論暴力傷一群


2022-03-31 00:51  聯合報 /   伍芃/大學講師(高雄市)
威爾史密斯27日衝上奧斯卡頒獎舞台掌摑串場主持人克里斯洛克。 路透社


這幾天熱鬧話題,是奧斯卡頒獎典禮主持人被「賞巴掌」事件。起因是威爾史密斯妻子潔達蘋姬,近年因健康狀況問題導致落髮,後來剃掉長髮,但主持人克里斯洛克卻以她的光頭造型當哏開玩笑,使得威爾史密斯暴怒,為護妻尊嚴怒賞巴掌!

威爾史密斯事後公開道歉,但許多評論似乎還在偏袒被賞巴掌者,認為他是無辜者。身為導火線的主持人與嘴巴不留德者,未誠心向頒獎會場女賓道歉,如此習慣言論暴力者為何沒有被社會輿論譴責?

請社會大眾理性判斷,行為暴力傷害可能是一個人,但言論暴力卻是傷害一群人。就讓這位言論暴力者被輿論公開教訓,才可警惕其尊重女性!













同樣拒制裁俄 美態度大不同 美對中、印的謀略


2022-03-31 00:57  聯合報 /   胡敏遠/國防大學戰略研究所副教授(桃園市)
印度打算加倍進口俄國焦煤,圖為俄國西伯利亞博羅季諾鎮附近露天煤礦場內的運煤火車。路透


俄烏戰爭自二月廿四日開戰以來,迄今已超過一個多月。雙方武力戰不斷延燒,戰爭範圍更從武力戰往大國博弈的方向發展。

美國為遏制俄羅斯的侵略與擴張,在軍事上結合北約國家,不斷地為烏克蘭提供充足的軍需物資與經濟援助。在政治上結合國際間反對俄羅斯發動戰爭的國家,運用國際輿論力量逼迫俄軍退兵。然而,中共與印度未加入美國的行列。但美國面對中共與印度表達出的措詞與反制措施截然不同,美國的戰略思考實具有針對性與謀略性。

美國意圖離間中俄關係。中俄關係良好且在經濟、能源與軍事上有密切的聯繫與合作,中俄之間又建立了以人民幣或盧布結算的貿易支付系統(CIPS),若中共不封鎖該系統,美國以驅逐俄羅斯使用SWIFT的貿易系統,無法有效發揮制裁效果。其次,中共不同意美歐國家以制裁作為手段,意圖以和談方式來解決戰爭,此舉象徵與美國爭奪話語主導權。因此,美國亟需獲得中共首肯,因而對中共態度極為強硬並帶經濟制裁的威脅。

另一方面,美國仍需印度圍堵中共。印度在經貿與軍備上與俄羅斯極為密切,印度國防軍使用的新式武器多為俄式。去年印度又獲得購買四套俄式S─400防空飛彈的合同條約,其中第一套已交付印度空軍使用並完成部署。其餘裝備如潛艦、戰機等,將陸續交付。尤其,美國、日本、澳洲、印度所建構的「四方會談」機制,被視為美國在亞洲反制中國的重要機制。一旦印度退出該機制,四方會談將破局。如今,美國對印度表現視若無睹,其意圖仍視印度為圍堵中共的重要夥伴。可見,美國以不同態度面對中共與印度,背後為大國博弈的謀略算計。













俄烏戰局連動 俄國重返中東?


2022-03-31 00:56  聯合報 /   納扎爾拜.葉爾肯/哈薩克學者(哈薩克阿拉木圖)


俄羅斯與烏克蘭代表團在土耳其伊斯坦堡舉行新一輪談判後,俄國宣布將減少在基輔和北部城市切爾尼戈夫周圍的攻勢,烏克蘭則提議成為中立國,以換取安全保證,並針對克里米亞地位安排十五年諮商期。但與前幾輪雙邊談判不同的是,談判背景戰略格局相比戰爭爆發之初已發生「巨變」,烏克蘭危機之地緣政治影響已波及隔海相望的中東,進而引發能夠全面改變區域地緣政治格局發展趨勢的一系列「重大事件」。

其中,三月五日舉行的俄以(色列)高層「三小時會談」,十日召開的安塔利亞俄烏土三邊會談」,十三日伊朗發動的「報復式」導彈襲擊,十四日至十七日相繼延續的俄卡(達)、俄伊(朗)、俄阿(聯酋)外長級會談廿五日葉門胡塞武裝針對沙烏地阿拉伯石油設施所發動的襲擊,以及廿六日召開的以阿(拉伯)峰會與再次「升級」的納戈爾諾卡拉巴赫局勢,均明確表明現階段歐亞大陸地緣政治之「重心」已從東歐轉至中東,而伊朗「核談」則是重中之重。

一來,「重返」中東是俄國實現國防軍工體系重組」的關鍵。克里姆林宮近期持續在中東地區開展「多邊外交」的目的,在於重建俄國新國防軍工體系」,即在烏佔領區一方面實施「跨國軍工體系脫鉤」,另一方面則藉以色列之力實現「國防軍工體系重組」。

為此,俄國首先通過提升自身與土耳其間的「特殊地緣經濟關係」,進而刺激並迫使伊朗重回談判。其次,藉伊朗「核談」安撫海灣阿拉伯國家,並且以此為基礎進一步推動阿拉伯國家與以色列之間的關係正常化。最後,在盡其所能地為伊朗經濟制裁「鬆綁」的同時,鼓勵海灣產油國持續增產,進而滿足現階段由俄烏軍事衝突所引發的「短期性缺口」,最終為俄國所主導中東全面和平化」鋪平道路。

再者,「入主」中東也是俄國重獲歐亞大陸之「大國地位」的關鍵。事實上,俄國開啟所謂「特別軍事行動」的本身,就已明確表明克里姆林宮在當時基本即將喪失對基輔的控制,武力是唯一能夠扭轉不利之局的「最終選項」,但最終結局卻是不可避免地引發俄烏「大決裂」。

因此,歐亞大陸地緣政治格局重組是「歷史必然」,而俄國則必須在此過程中牢牢把握此輪「大重組」所賦予的機遇,搶先爭奪並創造有利於己的「先天條件」,重新樹立沙俄十九世紀在該地區所擁有的地緣大國地位,構建一個能夠同時牽制東西兩側的「壟斷帝國」,進而將所屬勢力範圍由原先的歐亞大陸「心臟地帶」,向南延伸印度洋波斯灣的「邊緣地帶」—即中東










兵役及替代役改革 時勢所迫


2022-03-31 00:56  聯合報 /   趙萃文/空大助理教授(台北市)
媒體報導總統蔡英文拍板徵兵恢復為一年。示意圖。圖/陸軍司令部提供


俄烏戰衝擊下,國防部邱部長宣布朝恢復延長年義務役方向研擬,且替代役人數一定會越來越少,今年將提出報告,經公告滿一年後正式施行。而民國一一一年替代役亦經行政院核定停辦警察役,顯示兵役及替代役制度改革是大勢所迫。

隨著後備軍人十四天教召全台如火如荼進行,替代役教召公平性問題亦浮上檯面。依據《替代役實施條例》第三條規定:替代役,「指役齡男子於需用機關擔任輔助性工作,履行政府公共事務或其他社會服務。」清楚定義替代役役男擔任者僅為輔助性勤務,由服勤單位公務員將特定職務轉給役男,以協助公務員執行行政任務。亦即,役男非以自己名義行使公權力、無獨任或決定權限,且須接受該管公務員之指揮、監督、管理從事「行政助手」勤務。

以消防役為例,多數役男於成功嶺取得初級救護技術員證照,按理分發各縣市單位後本可隨著救護車出勤協助,然由於以往役男發生一些事故衍生法律糾紛,目前絕大多數消防單位均安排役男從事內勤工作,如值班、清潔、保養、訂餐點等庶務;在承平時期倒也無事,若兩岸發生戰爭,役男能否有效發揮支援國軍大後方力量,誠有疑問。

解決之道或有二策,一為因兩岸關係緊張,出於國防需要除保留家庭因素、宗教因素等替代役外,全面恢復一般兵役;二為加強役男各種急救訓練,並應積極讓役男實際執行第一線外勤救護任務,磨練實戰經驗。

最後,替代役教召由各地方政府及需用機關負責,由於各自為政,以一○九年為例,備役替代役男列管卅二萬人,召訓率卻僅二點二%,其中又以役政署署本部列管四萬餘人、召訓六千多人為最大宗,警消及其他單位則召訓人數多為零。

根本解決之道,或可將替代役教召改移新成立的全民防衛動員署,由中央統籌統一指揮,既可讓平常勤務即十分繁重的警消機關,無須挪出額外人力擔負替代役教召演訓,又能有效動員後備戰力,建立良好平戰轉換機制,使替代役能真正輔助國防戰力,強化我國全民防衛動員總能量。


劉維公/選一個重視心理保健的縣市長

名人堂電子報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30&page=1#ph 

◆  劉維公/選一個重視心理保健的縣市長
◆  范疇/俄烏戰後秩序重建之建言
◆  陳立恆/政治是藝術,不是幻術
◆  葉金川/清零政策逐步轉與病毒共存








劉維公/選一個重視心理保健的縣市長


2022-03-31 00:40  聯合報 /   劉維公(作者為東吳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
心理保健是當代城市發展所面臨的迫切危機課題。 圖/ingimage


真心期待有志年底縣市長選舉的政治人物,不要再只是夸夸而談,他或她將如何打造最新的智能城市創意城市宜居城市生態城市…。這些選戰考古題很容易回答,內容也往往千篇一律。真正認真有遠見的政治人物應該會注意到,心理保健當代城市發展所面臨的迫切危機課題

根據衛生福利部統計處官方網站的最新資料,民國 109 年(二○二○年)台灣總共有二百,八十八萬六,千七百四十人因「精神、行為和神經發展疾患」問題就醫。在民國 100 年(二○一一年)時,這類問題的就醫人數是二百,二十七萬二千,三百一十三人。十年之間增加六十一萬四,千四百二十七人,成長百分之廿七。其增加速度超過同一時期腫瘤就醫人數成長率其數字為百分之廿一)。

政府統計單位將失智症、酒癮、思覺失調、妄想、情緒障礙症、焦慮、壓力等,都列為心理健康出狀況問題。單就「焦慮、解離、壓力相關、身體障礙和其他非精神病的精神疾患」此一分類項目來看,它在民國 109 年(二○二○年)的就醫總人數是一百,四十六萬八千,四百四十六人。相較於民國 105 年(二○一六年)的一百,三十三萬五千,七百九十五人,焦慮症相關的就醫者增加十三萬二千,六百六十人,成長率為百分之十

在台灣,每十人就有一人需要心理健康的協助每一百人就有六人正在為焦慮、壓力等情緒所困擾。而且,心理健康問題正不斷惡化中。

諾瑞納・赫茲Noreena Hertz)稱當代人活在孤獨世紀中,孤獨「是一種集體存在狀態,讓我們個人以及整體社會都受苦」(引自《孤獨世紀》The Lonely Century一書)。倦怠不再只是個人某個時間點上短暫的身心折磨,「它變成我們的當代症狀」。《集體倦怠》(Can’t Even)作者安妮・海倫・彼得森Anne Helen Petersen)這樣描述年輕人的命運。

心理保健生態保育一樣重要、一樣緊急。三月廿六日地球一小時」在世界各地有許多響應的活動,媒體也有大篇幅的報導。但,三月十八日世界睡眠日」(World Sleep Day),知道的人實在不多。現今人們對心理保健重視,遠遠落後於極端氣候災難貧富差距惡化之後。

城市治理思維與作法,正處於典範轉移之際。城市發展心理保健列為核心政策項目絕對是必要的推動目標

英國國民保健署致力於推動社會處方簽social prescribing)政策,以及艾瑞克・克林南伯格Eric Klinenberg)在《沒有人是一座孤島》(Places for the People)書中所倡議的社會基礎設施觀點,都應該積極引進成為重要的城市發展政策。

我們的政客熱中推動轉型正義十八歲投票權選舉動員議題。如果他們能以同樣的心力去建立心理保健政策,那該有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