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月25日 星期四

經濟日報社論/賴政府落實財經政見得加把勁(凱米颱風假)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垃圾 udn ,欠缺 (凱米颱風假)

◆  聯合報社論/柯文哲若選台南市長 賴清德還能睥睨天下?
◆  聯合報黑白集/陳時中錯得離譜!
◆  經濟日報社論/賴政府落實財經政見得加把勁








經濟日報社論/賴政府落實財經政見得加把勁


2024-07-25 03:00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賴清德總統就任滿兩個月。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賴清德總統就任滿兩個月,新政府雖非新手上路,外界也不預期賴卓團隊能在短時間內交出亮眼執政成績,然而我們也要提醒賴政府,下半年國內外政經情勢變化極大,賴政府一方面要落實對國人承諾的各項政見,同時還要應對多個灰天鵝威脅,執政團隊不能輕忽。

相較於過去16年的馬政府與蔡政府執政,兩者均在國會擁有絕對多數,施政上較易推動。賴總統則是「雙少總統」,得票率未過半,民進黨在國會也非最大黨,在施政的客觀環境上已很不利。賴總統執政個性剛毅,不僅對內的朝野關係緊張,對外的兩岸關係也更緊繃;如果賴總統的施政策略是要先鞏固基本盤,首要目標追求民國一一七年(2028年)連任,在政治優先下,「非政治」的財經政見恐怕就不是賴政府施政的優先目標。

賴總統在就職滿月記者會,宣布要在總統府成立「國家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全社會防衛韌性委員會」及「健康台灣推動委員會」,這三個委員會跟產業界的直接關連性低,僅國家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在減碳與能源議題上,跟產業界較有連結。賴總統在就任滿月上做以上宣示,顯然是有感於上任後施政尚未讓全民有感,須有更強的政治宣示驅動內閣跟進。

除了上述動作,新政府對落實賴總統的財經政見的力道顯然不夠。近期國內股市頻創新高,看似經濟發展熱絡,但其中多數是台積電帶動,而非政府的施政所致。賴總統競選政見「五大信賴產業」,除了半導體產業已有相當規模,其餘包括人工智慧、軍工、安控與低軌衛星產業,與半導體的規模落差仍大。新政府若要避免我國產業出現荷蘭病,就必須想辦法在半導體產業之外找到新的發展機遇,特別是眾多傳統產業與中小企業的轉型,關係到就業市場榮枯,政府必須給予更多關注與輔導。

其次,賴總統競選時的財經政見中,「布局全球」是重中之重,也是產業界期盼最深之處。過去二十年我國除了 ECFA 外,加入區域經貿整合的進展有限,雖然 ICT 產業出口受此影響較小,但對其他非 ICT 產業的影響就很大。賴總統上任後,兩岸關係未見好轉甚至更惡化,中國大陸限縮 ECFA 對台開刀的可能性加大,賴政府不能輕忽 ECFA 終止對產業的衝擊,同時間,我國加入其他區域經貿整合的動作也必須加快,才能讓產業能有跟競爭對手相同的貿易條件。

第三,賴總統承諾上任後要推動第二次能源轉型,原先產業界期盼賴政府能適度修正非核政策,在供電、電價與減碳一事上做出改變。但從近期賴政府官員的談話可以看出,如期在民國一一四年(2025)實現非核家園已是既定政策方向。我們要提醒賴政府,這樣的能源政策非但未能實現他所言的二次能源轉型,可能還會出現比過去八年更緊張的供電環境,賴政府有責任提出一個讓產業界信服的二次能源轉型路徑。

在外在環境上,近期我們已見到法國、英國政局出現劇烈變化,美國總統大選也即將在11月舉行,川普可能當選的局面,因拜登退選又生變化,國際政局的複雜度更勝過去幾年。賴政府除了面對這些變化,同時還得應對兩岸關係在政治上的敵意加深。

下月28日時,賴總統上任將滿百日,屆時外界必將以更嚴苛的眼光來檢視這百日施政的成績單。過去一段時間國內政治紛擾不斷,賴政府的主要目光似乎都放在與在野黨的競爭上,輕忽了實踐他政見的黃金時間,特別是在兌現他的產業政見上,財經團隊的施政節奏尚難稱得上已進入狀況。上任百日轉眼即到,賴政府拚政治的同時,可別忘了拚經濟的重要性。















聯合報黑白集/陳時中錯得離譜!


2024-07-25 00:00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行政院政務委員陳時中接受專訪表示,「透過生孩子賺錢,這並沒有什麼不對。」 記者林俊良/攝影


政務委員陳時中說,政府正研擬生育補助獎勵,每生一個孩子,每月將補助三萬元,直到念幼兒園為止。這項政策會不會引發「生孩子賺錢」的後遺症,陳時中說,生孩子賺錢沒什麼不對,孩子長大後工作賺錢繳稅,維持國家競爭力,政府該付這筆錢。

這項政策天真得離譜,也懶到極點,陳時中卻說得得意洋洋。先談經費,育兒補助估計一年需增加五百億元預算,這是根據去年的十三萬名新生兒所估算。但這些父母本來就是願生育的一群,政府再撒五百億,新生兒未必增加,只是平白花了人民五百億元。

再談「生孩子賺錢」這主意。一名母親生了孩子,不必工作即有三萬元收入,這算一筆微薄的薪水。兩年後她再生一個,即能月入六萬;兩年後再生一個,便月入九萬,所得也許就高過先生。但鼓勵女性不斷生孩子賺錢,是政府的本意嗎?如果遇上比較扭曲的家庭,女性被迫成為「生育機器」,只為供夫方或其他家人榨取補助。在這種情況下,下一代能健康成長嗎?

把政策簡化成補助,是懶惰政府的特長。現行「○到六歲國家一起養」,已經是補助再補貼,但生育率還是往下掉,連碰到龍年都救不回。台灣已有近半數年輕人不必繳稅,原因就是薪資太低。陳時中那番「孩子長大賺錢繳稅」的神話,要說給誰聽?















聯合報社論/柯文哲若選台南市長 賴清德還能睥睨天下?


2024-07-25 00:00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民眾黨主席柯文哲認為,如果基於戰略考量,自己應該選台南跟高雄市長。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日本學者小笠原欣幸建議,民眾黨若要避免泡沫化,主席柯文哲民國一一五年(二○二六年)可先參選台中市長。柯文哲不服,自稱如果基於戰略考量,「應該選台南跟高雄」。柯文哲「南下參選」之說,也許只是虛張聲勢;但最近綠委陳亭妃逆襲當選中常委,已將台南的新潮流鐵桶刺破一刀,若柯文哲果真南下直搗賴清德本命區,說不定能打破民進黨在台南的「西瓜神話」。

熟知台灣政治生態的小笠原欣幸,近日在日媒《東洋經濟》發文稱,民眾黨要避免泡沫化,柯文哲民國一一五年(二○二六年)可以參選台中市長;因為台中是選舉「搖擺區」,適合柯文哲的政治特質。不論柯文哲是否當選,都能為民國一一七年(二○二八)總統大選蓄積能量、創造聲浪,也逼迫國民黨民國一一七年(二○二八)大選須與民眾黨談判整合。

「主席親征」是張力十足政治話題,過去最成功案例,就是民進黨故黨主席黃信介民國八十一年(一九九二年)的「元帥東征」,在國民黨一黨獨大下,成功征服深藍鐵票區當選花蓮立委。民眾黨台中市黨部主委江和樹曾多次建議,由柯文哲參選台中市長,有利民眾黨民國一一五年(二○二六)地方布局,但柯文哲始終未表態。對於小笠原的建議,柯文哲則認為小笠原畢竟是學者,若真從戰略考量,他應該選台南或高雄,不會選台中。

就兵法而言,最堅固的地方往往也存在脆弱的罩門。南二都是民進黨大票倉,掘地三尺綠油油,台南綠得比高雄更鐵桿。韓國瑜曾突破港都高雄的銅牆鐵壁,但民進黨在台南卻是「萬年執政」。國民黨立委謝龍介兩年前挑戰市長,已逼近球門,仍以四.五萬票輸給黃偉哲。如今,綠營在台南市面臨內訌,陳亭妃和林俊憲互不相讓;若柯文哲和謝龍介亦加入戰局,台南難保不成為民進黨的「阿基里斯腱」。

柯文哲參選台南或高雄之說,或許只是吹口哨壯膽,並非認真的盤算。但如果不是嘴巴說說,他選擇進攻台南,或許要比進軍高雄更能創造爆炸效果。畢竟高雄已有被韓國瑜攻取的前例,但台南之役則更考驗柯文哲膽識,敢在賴清德的太歲頭上動土,勢必吸引更強大的關注,進而達到「一石三鳥」的效果。

第一、台南人不只選西瓜:國安會副秘書長林飛帆當年曾戲稱,「民進黨在台南派顆西瓜也會當選」,此話既是酸言、也是實情。中央無論如何政黨輪替,都不影響民進黨縱橫台南超過卅年,就算林俊憲、陳亭妃目前殺得刀刀見骨,市長似乎依舊是民進黨囊中物。目前國民黨已有謝龍介磨刀霍霍,柯文哲若「主席南征」,既可提前暖身練兵,又能帶動在野黨反擊氣勢,利用綠營的內訌,為白營締造聲量及能量。

第二、增加藍白合作籌碼:年初藍白合作未遂,就是柯文哲心猿意馬,拱手讓賴清德以少數總統權力一把抓,他自己也讓民眾看破手腳。如果柯文哲四年後再參選總統,等於又提前保送賴清德,他勢必被期待政黨輪替的民眾極度厭憎。柯文哲若參選台南市長,可以扭轉自己聲望和聲量直墜的頹勢,也可擴大藍白未來合作的機會。

第三、翻轉台南「高譚市」:台南近年槍擊案、光電弊案、官員貪瀆醜聞連連,除成為新的「慶記之都」,也被稱為台灣版的「高譚市」。其間,各種政商勢力的盤根錯節,從中央與地方的官官相護,都需要換人執政,弊案才有破解之日,官箴才有清明的一天。

選台南或高雄,柯文哲不能只嘴巴說說,他應該翻江倒海,敲山震虎,把蒙塵的古都掃出新氣象。屆時,賴清德能不剉咧等嗎?





【專家之眼】賀錦麗外交若傾向合作 台灣還能固執仇中?

◆  【專家之眼】賀錦麗外交若傾向合作 台灣還能固執仇中?

◆  【專家之眼】光靠延長簽證無助於吸引數位牧民
◆  【專家之眼】賴政府唱兩岸雙簧 鴿派要克服的障礙
◆  【專家之眼】美國盟友對川普2.0的憂慮
◆  【專家之眼】「正名」台灣台語 違反語言平等原則
◆  【專家之眼】開徵酒稅酒捐是一舉兩得?還是矛盾與幻覺











【專家之眼】賀錦麗外交若傾向合作 台灣還能固執仇中?


2024-07-25 08:55  聯合報/ 高永光/政大國發所兼任教授
拜登總統今年5月與副總統賀錦麗(中)、國防部長奧斯丁(右)等文武官員出席在阿艾靈頓國家公墓舉行紀念陣亡將士的國殤日儀式。(美聯社)


拜登在評估毫無當選勝算之下毅然退選,同時舉薦副總統賀錦麗接棒。截至筆者撰寫此文時,美媒報導賀錦麗已獲得超過 2,000 位民主黨代表的支持,跨過被提名所需的 1,976 位過半黨代表,似乎賀錦麗九成以上的機會會獲得提名。與此同時,也有美國民調單位調查結果出爐,賀錦麗已超越川普2個百分點的支持,看起來賀錦麗是有機會繼任拜登,成為美國第一位女性總統。

美國的世界超強地位在衰退當中,二次世界大戰後,她和前蘇聯的冷戰對峙,形成世界的兩極霸權;後冷戰時期俄羅斯地位大不如前,中國崛起,但國際社會迄今仍是以美國獨霸的「一超多元」體系。美國總統是全世界最有權力及影響力的領袖人物,因此,美國總統外交政策的基本觀點如何,值得大家去探討深究。賀錦麗的外交政策目前受到各界的特別關注,原因正是如此。

但因為賀錦麗過去的涉外資歷不足,且專長是法律,從政經歷也很單純,除加州總檢察長之外,就是聯邦參議員,然後副總統;所以,即使她在參議員任內對於一些「涉外」法案涉入、也擔任過參議院情報委員會」及「國土安全委員會」委員、副總統任內出訪近二十個國家,和150多個國外政治領袖見面、和習近平在亞太經合會(APEC)見面會談過,也代表拜登參加「慕尼黑安全會議」及在瑞士琉森市舉行的「烏克蘭和平峰會」,但她的一些談話,是不是只是傳達拜登的意見?而非真正代表她自己的外交觀或國際觀?實在很值得大家推敲。

當然,最主要的是因為兩件事很重要,第一:賀錦麗是拜登的接棒人,「拜規賀隨」會被視為理所當然,所以賀錦麗仍會延續拜登路線,在國際社會上圍堵中國,以及對抗由莫斯科、平壤、北京到德黑蘭的「邪惡軸心」;另外則是在利用美國為首的大聯盟如北約,以及小型雙邊聯盟如美、日、韓、菲,以及印太聯盟等較中型的聯合對付美國的競爭對手。第二,無論如何,長期以來美國的對外政策是「兩黨一致」(bipartisan)的,因此,賀錦麗的外交政策對比拜登,甚至可以溯源到第一及第二次世大戰後,美國對國際秩序的大原則,不太可能改變。

美國著名刋物《政客》(Politico)在7月21日刋出「卡蜜拉·賀錦麗外交政策會是什麼樣子」一文,很詳盡的把賀錦麗在外交場合的一些講話整理出來,其實很具參考性,可以讓外界多解賀錦麗的國際觀。其中一些重點如下:

颱風假的轉型正義/給我颱風假 其餘免談?

udn 論壇報垃圾 udn ,欠缺 

◆  颱風假的轉型正義/給我颱風假 其餘免談?
◆  颱風返台坐鎮 政治上正確選擇
◆  心態不同 日本沒有颱風假
◆  憲法法庭阻國會改革 藍白怎麼辦
◆  大法官竟幫聲請人想論點
◆  獨占台語 將滅台灣多元優美文化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上)/我兩度赴倫敦政經學院借閱 2019-09-18 18:2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中)/外殼燙金 內頁像傳真紙 2019-09-18 18:3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下)/兩種編排有異 畢業35年收到 2019-09-18 18:32







颱風假的轉型正義/給我颱風假 其餘免談?


2024-07-25 00:00  聯合報/ 趙哲聖/開南大學資傳系助理教授(桃園市)
強颱凱米來勢洶洶,大台北地區下起大雨並有間歇強風,25日大部分縣市繼續放颱風假。記者林澔一/攝影


連放兩天颱風假?這是多麼吸睛的標題啊!這幾年在社群媒體上等待「颱風假」宣布的暢快感,似乎成為大家面對颱風來襲的必備公式。

從靠著電視螢幕上看到颱風的最新發展,已經轉化到手機中各種飛快的資訊,除了訊息正確中心的中央氣象署外,還有各個氣象粉專、社群意見領袖,到各類網紅與自媒體,推波助瀾颱風的各種影響。

資訊的流變,因為通路廣大,參與者眾,有別於過去電視媒體重播災害資料畫面,當今的颱風儼然是「全媒體」的中心,尤其社群媒體過濾氣泡的篩選方式,讓颱風的各種面向,加乘擴大;「颱風的本質變成不是颱風本身」,颱風這個「符號」與所指涉的對象,與自然災害的因果關係變弱,颱風象徵性的符號的本身,竟是「放假」。

當大家的視角與關注,都在「颱風假」而多過颱風本身後,就直接連帶影響各縣市長放假與否的「政治正確」。颱風是否該放假,更是網民在虛擬空間發表聲量的舞台,當這股「要放假」的超級氣流吹起,颱風假的施作,往往動輒得咎,不放、晚放、早放都會被罵,於是乎,「多一分安全和少一分被罵」的颱風假判斷標準,勢必容易沁入縣市首長的思考 DNA,在這樣虛擬空間的網路力量,外加真實媒體強化颱風的可怕,縣市首長的判斷和作為,勢必受到牽連。

當然,社群媒體在颱風期間對放假決策的影響是多方面的,一來,突然能有免工作的機會,快樂感強烈,二來,各地手機中的現場畫面和意見,也能幫助傳播資訊和民意,但常常出現造假或改圖的資訊,捏造災害訊息,拿玩笑當網路點擊賣點,非常不可取。

社群媒體上的廣泛討論和輿論壓力,極可能促使政府和商業組織更快速地做出放假決定,以避免負面聲音對公共形象造成影響。大量民眾關心颱風的動向、風險,並在社交媒體上表達擔憂時,當政者可能會更傾向於採取謹慎放假,以確保公眾安全。

颱風的本質是重大的風雨,會損害我們的人身安全,所以,就算判斷錯誤的實行放假,我們在慶幸或偷笑之餘,還是要謹慎待在家中,保障自身的安全。但颱風假,絕對不是面對颱風時的唯一態度。

可惜,有非常多的人,以關心放假與否為單一的面對颱風的態度,放假目的達到了,就出現「最帥市長」或「市長我愛你」的廣大回應;如果風雨大而沒放假,縣市首長必定成為責難對象。

然而,颱風假的轉型正義早就在我們的社會涵化蔓延,那就是遇到颱風,就該放假,給我放假,其餘免談!














颱風返台坐鎮 政治上正確選擇


2024-07-25 00:00  聯合報/ 黎亦農/教育工作者(嘉義市)


原本應邀訪美的台中市長盧秀燕因為凱米颱風來襲,緊急取消行程,返台坐鎮。

單就防災體系的完備性來說,在分層、分工負責的狀況底下,即便縣市首長無法親自坐鎮,防災系統也應當要正常運作,否則若少了首長居中調度就指揮不靈,便是一個失能的體系;況且,以當今通訊設備的無遠弗屆,就算真的碰到緊急情況一定要由縣市首長決斷,相信也能立刻越洋處理,若真有公務在身,縣市首長實在沒有必要為此而更改行程。

然而,台中市長盧秀燕還是決定返台坐鎮,畢竟這在政治上是個正確選擇。

從過往的經驗來看,颱風期間倘若首長沒能坐鎮指揮,一旦出了意外狀況,鐵定會被不理性的民眾及對手陣營攻訐,就算明眼人都知道該意外狀況即便有首長坐鎮,還是難以避免。但台灣現在的整體社會氛圍便是如此,連沒放颱風假,縣市首長的臉書都會被灌爆,因此,盧秀燕返台坐鎮,除了明哲保身,至少也少了一個被攻訐的「合理藉口」。

此外,盧秀燕儼然是藍營接下來的共主,極有可能也是下屆代表藍營與賴清德競逐總統大位的最有力人選,在這樣的狀況下,步步為營絕對有其必要,否則光是一個颱風就足以大作文章,甚至被炒作成罔顧人民死活,然後在下一次選舉時成為對手攻擊的材料。

不過,返台坐鎮雖然在政治上是正確選擇,但對防災體系的健全以及分層分工制度的落實,卻是有傷害性的,畢竟底下的人若只等著上頭發號施令,少了自主性與磨練的機會,以長期的角度而言,並非台灣之福!














心態不同 日本沒有颱風假


2024-07-25 00:00  聯合報/ 林志彥/日語領隊導遊(台北市)


每逢颱風,國人一則以喜,一則以憂。喜的是可能有颱風假,憂的是菜價可能飆漲。無獨有偶,日本人也是一則以喜,一則以憂。喜的是菜價可能不會飆漲,憂的是要如何準時上班。

根據「天然災害停止上班及上課作業辦法」規定,所謂颱風假適用範圍為政府各級機關及公、私立學校。但由於民間企業多「蕭規曹隨」,權責機關的直轄市長及縣(市)長的決定「動見觀瞻」,尤其像台北市會連帶影響股匯市與期貨等金融行業、新竹縣市也會影響竹科的科技產業。曾有學者估計,一天颱風假,至少讓台灣產值蒸發二百億元以上。

但由於民粹主義作祟,民選首長寧可錯放也不要不放。而受預期搶購心理影響下,菜價在颱風來臨前就先漲一波,更是習以為常。

或許是各種天災不斷,日本最重視天氣對交通的危害,各種大眾運輸工具或各級鐵公路,都有很嚴謹的應對規定。例如當降雨量、風速達到不同的程度,就分別實施減速、停駛或封路等措施。日本人認為颱風不像其他天災如地震不可預測,只要提前做好準備,就可以照常上班。考慮電車可能停駛,甚至提早入住公司附近旅館,都大有人在。而每逢颱風前夕,果菜品項可能會短缺,但價格不會隨之起舞。

常同在一個颱風侵襲路徑上,國人為謀求個人利益最大化,如灌爆地方首長臉書要求颱風假,囤積多餘物資甚至哄抬物價;日人則謀求團體利益最大化,如千方百計設法照常上班,不讓公司蒙受損失。考慮他人生計,不囤積物資。心態沒有對錯,文化差異罷了。














憲法法庭阻國會改革 藍白怎麼辦


2024-07-25 00:00  聯合報/ 戴世瑛/律師(台北市)


川普遇刺震驚國際。日前美國特勤局局長奇鐸在眾院聽證會作證並接受質詢。會中她坦承維安失敗(已引咎辭職),卻以 FBI 正調查為由多次拒答,眾院隨即宣布將就 FBI 的調查另開聽證會。顯示大選將至,美國會力圖找出此樁左右選情事件的安全漏洞,甚至揭露其中隱情。

相同場景若換成今日台灣,縱發生類似重大案件,萬一檢調或監察院失職,立院短期內恐既組不了調查委員會,也開不成上述的聽證會,來約詢負責的國安人員,或命其提供資料以釐清真相。理由是憲法法庭認此調查將「引發立法院與其他憲法機關間之權限與功能分配、憲法職權行使之競合等憲法權力分立與制衡之憲政爭議」、「致自由民主憲政秩序下之權力分立原則與國家安全等極重要公益,及人民受憲法所保障之相關權利,蒙受難以回復之重大損害」(摘自憲法法庭一一三年憲暫裁字第一號裁定理由要旨)。講白了,就是「美國能,我們不能」!

憲法法庭做出暫時處分裁定後,雖然合作推動國會改革法案的藍、白陣營,有權利也有義務等正式釋憲結果出爐,再按部就班針對被宣告違憲的條文進行修正,以臻完善。但如此一來或將陷入修法-釋憲-再修法的惡性循環,導致改革空轉停擺。二來,誠如柯文哲針對吳崢「神預知」所指的「司法公正性破產是台灣最大危機」。面對未來大法官可能做成認事用法違誤,甚至悖逆國際通例的裁判,難道仍要我們忍受「惡法亦法」嗎?

首先,個人並不贊同部分主張,乾脆修法廢除「憲法訴訟法」第四十三條的「暫時處分條款」,或凍結刪除司法預算,甚至不惜上街以為反制。畢竟按過去適用於保障人權案例來看,該條仍有存續必要,貿然刪除易遭批判「因噎廢食」。且不理性的干擾司法系統運作,倘損及當事人權益,反坐實了大法官指謫的「損害權力分立的憲政原則」。

為不負多數選民投票付託,立院首要任務是莫忘初衷,利用舊法規範下有限的調查與調閱權,輔以言論免責權,並通過民眾黨列為重點的「吹哨者保護法」,就現欲啟動調查的進口蛋、鏡電視申設,與其他受質疑的採購疫苗、快篩、光電工程等案,接續監督揭弊,以保障民眾知情權,凸顯拒受監督的不合理,並強化國會改革的正當必要性。

其次,違憲與否,本質上與一般法律或法學爭議相同,常存在正反分歧見解,此亦「憲法訴訟法」第卅五條所以設有大法官得提出協同、部分或全部不同意見書制度。為防此番憲法法庭判決偏頗又無其他法律救濟,參酌新黨議員侯漢廷建議,我認為在野陣營可考慮招募延攬專精釋憲的法律工作者,尤其是德高望重的卸任大法官,事前依據「憲法訴訟法」第廿條以「法庭之友」身分輔助應訴;事後針對可受公評的判決內容,利用辯論會、專家座談、委託研究等方式另闢攻防,以平衡觀點、爭取輿論。
















大法官竟幫聲請人想論點


2024-07-25 00:00  聯合報/ 楊智傑/雲科大科技法律所教授(新竹市)


此次國會改革法案擬建立調查權與聽證權,大都依循釋字五八五號解釋提出的方向。連反對國會改革的各界人士與青鳥們,也沒有反對釋字五八五號解釋。

但憲法法庭主筆大法官撰寫的暫時處分裁定書(以下簡稱主筆大法官),凍結調查權與聽證權部分條文,仔細閱讀裁定書的理由可以看出,主筆大法官確實想要推翻釋字五八五號解釋。

雖然在許多地方,主筆大法官好像也提到釋字五八五號解釋,但卻混合了釋字三二五、七二九等,刻意讓讀者眼花,分不清三者。其實釋字五八五已經修正釋字三二五,憲法法庭卻一再引用釋字三二五,有意推翻釋字五八五。另外,釋字七二九僅適用於調閱檢察官卷證此種非常特殊的情況,但主筆大法官卻多次引用,以支撐已被修正的釋字三二五

一、就調查權行使的部分,主筆大法官一再提及,釋字三二五要求文件調閱權要經過院會、委員會決議。但實際上,從釋字五八五的前後文來看,早就推翻了這一點,只須由院會決議授權「行使調查權之組織」去行使。因此,行使調查權的組織,可以是一般委員會、委員會中的小委員會,也可以是委任不具立委身分的調查組織。故非主筆大法官理解的,每次文件調閱都要作一次院會決議。

二、就傳喚相關人民陳述意見部分,主筆大法官也故意截取釋字五八五的一段話,讓人以為要傳喚每一位人民陳述意見,須每次都經院會決議。這也是刻意截取釋字五八五的一段話。若看釋字五八五理由書的前後文就知道,院會決議組成「行使調查權之組織」後,傳喚人民就由該組織進行,不需要每次傳喚都經院會決議。

三、就聽證會舉行部分,主筆大法官的論述圍繞憲法六十七條之備詢打轉,而刻意忽略釋字五八五之「要求與調查事項相關之人民或政府人員,陳述證言或表示意見」,早就承認可傳喚一般人民來聽證。

四、就調查權行使與聽證會舉行時,可否要求人民提供文件資料,主筆大法官仍然刻意截取釋字五八五同段話,看起來好像只能傳喚人民陳述證言或表示意見,不能要求提供文件資訊,但這也是片面曲解。實際上,在釋字五八五解釋理由書第廿五段,已經討論了可傳喚人民提供文件資訊的問題,只是要注意保護人民隱私權。倘若按照主筆大法官理解,不能要求人民提供資料,釋字五八五理由書第廿五段何必討論如何注意保護人民隱私

可以看出,主筆大法官本身非常反對釋字五八五號解釋。其雖有引用釋字五八五的一段話,但僅刻意引用其勉強同意的那段話,其他都不引述。且刻意漠視釋字五八五已經修正釋字三二五解釋的事實,也不從釋字五八五整體解釋理由書上下文去理解。

最重要的是,這些理由雖然部分內容來自於民進黨團和行政院二份釋憲聲請書;但有部分理由卻不是這二份聲請書提出,而是主筆大法官自己替聲請人想出的論點。例如,關於能否要求人民提供文件資料,二份聲請書都沒反對,主筆大法官卻用刻意挑選的釋字五八五一段話,認為不能要求人民提供文件資料。

在暫時處分階段,主筆大法官就跳出來幫聲請人想一些他們沒想到的新論點,等於主筆大法官也加入四個聲請人的十二位訴訟代理人,成為第十三位訴訟代理人。若是作實體判決,大法官可提出自己的新理論以說服其他大法官;但在暫時處分階段,聲請人不釋明,竟由大法官幫聲請人想論點,確實偏頗。

至於有沒有重大公益遭受難以回復之損害,主筆大法官應是出身學界精於憲法,沒閱讀過訴訟法論述與各國暫時處分判決,反正也沒辦法抗告,法界自有評斷













獨占台語 將滅台灣多元優美文化


2024-07-25 00:00  聯合報/ 賴金河/前國小校長、新北市客家事務局前局長范佐雙/社團榮譽理事長、客家文化志工


加拿大沒有將英語稱為加拿大英語;新加坡未將福建話稱為新加坡福建話;瑞士沒有將德語、法語與義大利語稱為瑞士德語、瑞士法語、瑞士義大利語;美國沒有獨占英語為美語,只是稱美式英語,更沒強迫境內各國移民將其母語稱為美國西班牙語、美國俄語、美國華語、美國…語;加拿大、新加坡、美國、英國、德國、法國…等至今國體穩固,國力依然強大。

民國三十八年(一九四九年)來台的國民黨政府則因獨尊華語,透過政治手段抑制台灣各族本土語言的大中華沙文主義,終致後來政黨輪替,歷史殷鑑不遠。如今只有四成民意的民進黨政府教育部,卻因一位立委質詢,就將實施已十二年的「閩南語」認證考試以「台灣台語」取代,恐是民進黨惡政將遭人民唾棄的前兆。

六月六日陳培瑜立委的質詢後,教育部違反「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本土語言課綱」與「國家語言發展法」,罔顧國中小已實施廿八年之本土語言教育,為虎作倀擬將「閩南語」認證名稱改為「台灣台語」認證。此包藏獨尊閩南語執政族群,壓抑台灣客家、原住民族群之沙文主義,與當年國民黨政府獨尊華語之舉有何不同?我等生長、立足台灣,並以台灣為榮之客家族群,當表達嚴重抗議。並請所有非以閩南語為母語之各族群人士,一起表達愛護台灣、保護台灣多元文化之美的嚴正立場!

之前有少數學者與社團,認為應以「台語」一詞替代「閩南語」,並發起台語正名連署運動,其意圖固然在凸顯並建立台灣主體意識,然其行動與國民政府五十年前獨尊華語、貶抑國內包括閩南在內各族群身分認同與文化傳承無異。中華民國為舉世推崇之民主國家,應確保各族裔國民地位平等、文化等值、話語平權;竄改「閩南語」稱呼、獨占「台語」一詞之威權沙文主義,非國家長遠發展、多元並陳、深積文化之福。

台灣會被世界廣泛認知與肯定,乃源於對多元族群之尊重、包容,連近廿年來入籍成為國民的新住民語言,都獲得國家法律與課綱的保護與尊重。如果僅以少數學者與社團的主張及一位立委的質詢,執政黨就指示教育部將「閩南語認證考試」竄改,並專擅「台灣台語」,將緩步消滅台灣多元族群之優美文化,壓抑非閩南族群者地位與各項國民權益,影響社會和諧,族群互相撕裂,不僅違反國家語言發展法,更非學校實施本土語言教學的旨意。

教育部的閩南語認證考試是否改為台灣台語認證考試,實應慎思後懸崖勒馬,回歸教育專業,不受政治侵蝕。




魏國彥/微塑膠侵入我們的腸胃了

名人堂電子報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30&page=1#ph  

◆  魏國彥/微塑膠侵入我們的腸胃了
◆  楊志良/寫不完的漏網悲劇
◆  陳冲/老是一寶 但也要服老
◆  周行一/被動收入的迷思






魏國彥/微塑膠侵入我們的腸胃了


2024-07-25 00:00  聯合報/ 魏國彥(作者為逢甲大學講座教授)
台灣本島16處河川出海口的牡蠣,全部都驗出塑膠微粒,無一例外。(示意圖)歐新社


海委會海洋保育署自民國一○九年起,每年針對河川出海口處的海水進行微型塑膠含量之調查,並以野生牡蠣作為海洋微型塑膠之監測物種,評估其進入食物鏈的程度。去年的監測結果近日出爐,發現台灣本島十六處河川出海口的牡蠣全部都驗出塑膠微粒,無一例外。另方面,「綠色和平」今年稍早警告,我國塑膠使用量在過去十年間增加百分之二十二;根據計算,台灣每人每年平均經由海鮮吃下一萬六千個微塑膠,相當於一根一公克左右的塑膠吸管。

塑膠在四○年代出現,經歷三、四代人後,一位工業專家宣稱:「塑膠是二十世紀最大的商業故事」。這八十年來,人類變成了「塑膠人」,我們穿的、戴的、用的,你看得到的都是,你看不到的也是;因為塑膠微粒已經在我們的消化道中運行,衍生的分子在你我的血液中循環,我們的一生已經被塑化。

最近我帶學生到大甲溪河階小溪中採樣、到淡水海邊挖沙,放在顯微鏡下觀察,琳瑯滿目,五色繽紛。想要知道它們是哪一種塑膠成分,還要花很多功夫和經費才能分析得出來:聚乙烯、聚丙烯、聚氯乙烯、聚苯乙烯、聚安烯,聚對鄰二鉀酸鄰二酯、丙烯丁二烯苯乙烯…這些聚合物永不消失,只是碎化,從厘米級變成奈米級,海漂風送,流布全球,無遠弗屆

我們住的世界村是個塑膠村!塑膠的蹤跡無所不在,甚至超出人類的生存疆域:南極的冰原上有、太平洋環流圈的中央有、深海海溝裡也有,塑膠廢棄物如幽魂般在海洋中流轉漂行。我們隨手拋棄的塑膠袋正夥同其他塑膠垃圾,在海岸邊或大海裡被海浪拍打碎裂,碎粒成為海洋細菌與微生物附著的塑膠筏,魚蝦螃蟹趕來吃海上盛宴,牡蠣經由濾食作用也被動地攝取了無數微粒。海洋裡的塑膠就透過海鮮回到我們的餐桌上,來到我們的腸胃裡。

你說,我不吃海鮮了,太危險了!可是,食鹽裡、蜂蜜裡、飲料裡、地下水裡,都已出現奈米級塑膠微粒,全面滲透到我們的消化道了。我們無所逃於天地之間,因為奈米級塑膠微粒還可以通過呼吸進到你肺裡,通過毛細孔進入你身體,增加體內的氧化壓力、破壞新陳代謝、干擾免疫功能、造成神經病變、形成細胞毒性、引發組織發炎甚至癌症病變。

今年四月中旬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政府間海洋委員會」舉辦「聯合國海洋十年會議」,主題為「為我們想要的海洋提供所需的科學」,海委會也派人參加了我強烈建議海委會與國科會兩個政策統合機關,會同環境部、衛福部、農業部、經濟部共商大計,編列預算,對塑膠之製造與使用做源頭減量,對微塑膠造成的食物安全與健康衝擊進行更全面的追蹤研究






劉大年/因應美國政局的可能變化

◆  劉大年/因應美國政局的可能變化









劉大年/因應美國政局的可能變化


2024-07-25 00:00  聯合報/ 劉大年(作者為中經院區域發展研究中心主任)


美國總統候選人川普在槍擊事件後,聲勢扶搖直上。最近川普選擇三十九歲,藍領階級出身的范斯為其副手,若搭檔競選成功,川普將成為美國史上最年長的總統,而范斯則將是美國歷任第三年輕的副總統。距離選舉投票日還有三個多月,拜登也宣布不再競選連任,選舉仍存有不少變數;但是在「老少配」入主白宮的機會明顯增加下,各國開始檢視川普政見,做好與川普可能再次打交道的準備。

川普篤信關稅政策,認為關稅可以矯正不公平貿易,削減貿易赤字,使美國產業不受外來威脅。所以主張在目前基礎再加碼並擴大範圍,其中對中國大陸進口品追加百分之六十的關稅,所有美國進口品則加徵百分之十關稅。此可能會引發其他國家報復,形成全球貿易戰。而在全球進入高關稅環境下,會助長通貨膨脹,減緩降息時程,甚至增加升息壓力,必須注意對全球經濟及金融市場的衝擊。

川普也關切美國對大陸貿易赤字雖縮減,但其他國家對美國貿易順差卻節節上升,美國整體貿易赤字並未減少。以台灣為例,對美貿易順差由川普就任民國一○六年(二○一七年)的一百六十七億美元,大幅增加到民國一一二年(二○二三年)的四百八十億美元,可能會成為美國要求改善的重點。

川普最近接受媒體訪問,指出台灣搶走美國半導體生意,所以要對台灣課稅。此論點並非公允,因為相對於各國對半導體的巨額補貼,台灣政府並沒有刻意去補貼半導體產業,台灣半導體產業也沒有不公平貿易行為,更沒有奪占美國半導體的市場,完全是憑自我努力提升技術水準,才能在全球居於領先地位,台灣必須全力澄清川普的誤解。

川普並不支持拜登對外結盟立場,所以美國與各國的經貿協定可能面臨問題,例如川普曾點名停止美歐貿易暨技術委員會及印太經濟架構的談判。基於此,台美二十一世紀貿易倡議的談判進度也可能會受到影響。

為擺脫中國的紅色供應鏈,拜登主張結合盟邦,共同建構信賴供應鏈。不過川普更在意供應鏈是否有回流美國、在美國生產,並能創造更多就業,此對全球供應鏈的影響及變化也不能忽視。

綜合而言,若川普重返執政,仍會將中國大陸視為美國經濟安全的最大威脅,對大陸制裁力道會更強,美中經貿對抗會升級升溫。川普也認為全世界都虧欠美國,所以對其他國家的經貿限制措施也不會少,台灣也會受到波及。

川普以美國利益擺第一為核心思維,認為美國沒有義務去處理全球因地緣政治引發衝突的局面,所以對於援助烏克蘭抵抗俄羅斯,以及協助台灣抵禦中國大陸的問題,川普是錙銖必較,要求「受益者」必需承擔所有的費用。對一向將美國視為安全保障的台灣,應如何調適及因應,也是一大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