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月6日 星期六

經濟日報社論/落實兩指標案 讓企業安心用電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

.聯合報社論/平昌冬奧能成為南北韓和解舞台?
.聯合報黑白集/花的都是你我的錢
.經濟日報社論/落實兩指標案 讓企業安心用電







經濟日報社論/落實兩指標案 讓企業安心用電


2018-01-06 01:13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台灣正處冬季,國人對去年夏天供電吃緊的記憶逐漸淡去;新年伊始,供電情況看似平穩,但實際上卻沒那麼樂觀。近日國內備轉容量率低於7%,已亮起代表供電緊繃的黃燈。過往冬天不缺電的情況,在這幾年供電日漸惡化的情勢下,去年1月備轉容量率就已多次低於6%,今年情況並沒有較去年改善,最快在第2季,國內又將進入供電吃緊的高峰期,在這之前,政府必須要在兩個能源指標案取得進展,才能讓企業安心。
去年夏天國內供電接連出現狀況,先是和平電廠聯外電塔因颱風倒塌,讓夏季供電瀕臨限電邊緣,之後的815大潭電廠斷氣事件,更讓台灣相隔18年後,再度實施分區輪流限電。政府將去年夏天的缺電風波視為天災與人禍,不肯承認其能源政策過於冒進。對於國人與企業而言,他們無法改變執政黨的能源政策,但有權利要求政府,必須提供穩定的供電。
去年815大停電,不幸中的大幸是包括竹科等主要產業重鎮,幾乎未受波及,但看在許多連一秒鐘都不能停電的企業主眼裡,815大停電已敲響台灣能源供應不穩的警鐘。815大停電後,經濟部長與中油董事長先後為此負責下台,台電董事長也由新人接任,政府並宣示多項能源補強措施,包括拉高備轉容量率、加強電網管理等,希望挽回國人與企業界的信心。有兩項能源指標案,政府必須儘速取得進展,才能讓未來數年的供電情勢穩定下來。
第一個指標案是第三天然氣接收站的進度。蔡政府宣示在2025年時國內天然氣發電比重要提高至五成,第三天然氣接收站能否在2022年如期完成,是2025年燃氣發電比重能否達標的關鍵要素。政府計劃在桃園興建第三天然氣接收站,但受到預定施工基地海底藻礁等環保因素影響,原本應該要在去年就拍板興建的第三天然氣接收站,工期已確定延誤。
蔡政府原本寄望擅長溝通的中油前董事長陳金德能克服第三天然氣接收站的興建難題,但陳金德因815大停電案請辭下台,打亂了推動第三天然氣接收站的興建計畫。新任中油董事長戴謙上台後,雖然中油推出替代方案,藉由縮減填海造陸的面積減少影響藻礁,希望說服環團接受,但目前環團仍堅持接收站必須異地興建,此案仍處僵局。
第三天然氣接收站興建進程,不只關係到蔡總統能源政策支票能否兌現,更關係到未來數十年國內供電能否維持穩定。若沒有即時興建完成第三天然氣接收站以增加氣源的貯存量,必然將面臨供電不足的困境,而這個供電危機已距離不遠,最快2022年就會出現。政府必須提高協調力度,儘速確定第三天然氣接收站的興建位址與計畫。
第二個指標案是政府能否儘速完成燃煤電廠的排汙改善。今年冬天空汙問題已讓國人忍無可忍,間接迫使地方政府對其境內的燃煤電廠下重手,以換照卡關等方式要求減少發電,由於燃煤發電目前是我國的供電主力,占比逾四成,若燃煤電廠發電受影響,將立即衝擊供電穩定。以國內最大的燃煤電廠台中火力發電廠為例,其興建室內煤倉以降低汙染的計畫,近期已兩度流標,政府應協調台電儘速完成發包,其他排汙改善工程,也必須在期限內完成。
第三天然氣接收站興建與燃煤電廠排汙改善,關係未來數十年我國在供電穩定與環保間能否取得平衡,在台積電南科新廠等重大投資案即將陸續上路之際,政府在這兩項重大能源議題上必須要立刻做出成績,才能讓企業對供電穩定吃下定心丸。


聯合報黑白集/花的都是你我的錢


2018-01-05 23:38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政府呼籲企業加薪,是上班族一直很關心的福利。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民進黨執政滿意度往下探底,蔡英文想盡辦法向年輕人交心,一方面稱對不起下一代,另方面半軟半硬呼籲企業加薪,對加薪的企業考慮給予津貼,甚至參與政府標案時予以加權獎勵。
政府愛護青年,看起來用心良苦,但搞「你加薪、我津貼」這一套,馬上有專家說是「開錯藥方」。當年政府為減緩青年失業的廿二K補貼,後遺症至今猶存;現在又來「補貼加薪」,不但可能無效,而且老實說,大方撒錢的國庫,每一分每一角都來自我們納稅人的荷包。企業是否加薪,自有市場機制操作,政府憑什麼用我們的錢去幫企業加薪?
政府為收買民心,政策買票從不手軟。但以台灣現在經濟狀況之慘澹,政府花錢應錙銖必較,不斷用納稅人的錢擺闊,實在說不過去。例如最近的烏龍護照事件,浪費的錢輕易就是上億。例如慶富事件已造成國庫損失上百億,現在又見蔡總統高談闊論「國機國造」,大錢坑、低效率不知伊於胡底。
例如學者討論國內稻米產量過剩,但政府繼續保證價格收購,「倒來倒去」只能淪為飼料之用。例如核四閒置,火力發電製造汙染,「高成本低電價」更是由國庫貼錢。例如以轉型正義為名,對二二八及白色恐怖時期的補償條例一再延期,至今補償和賠償費用已達二百七十億……。
凡此種種,每個看似漂亮的口號背後,大方撒出去的都是你我的錢!量入為出,納稅人真願意這樣花錢嗎?


聯合報社論/平昌冬奧能成為南北韓和解舞台?


2018-01-05 23:29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北韓領導人金正恩日前發表元旦談話,願與南韓就派員參加下月平昌冬奧進行商談。 路透



最近朝鮮半島局勢如韓劇般高潮起伏,峰迴路轉,令人目不暇給。原本瀕於核武戰爭邊緣的南北韓,竟然一夕重啟中斷將近兩年的板門店邊境熱線,雙方高層在電話中熱烈通話二十分鐘,隨後又敲定九日舉行南北會談。兩韓之間忽冷忽熱,令人難以捉摸。
這齣和解大戲緣起於今年元旦,先前不斷對南韓文攻武嚇的北韓領導人金正恩,突然伸出友誼的橄欖枝,宣布北韓將派代表團參與二月在南韓平昌舉行的冬季奧運。此舉,讓原本擔心北韓會在奧運期間「搗蛋」的南韓喜不自勝,雙方一拍即合,短短三天就恢復熱線通話。如此「放下兵戎、就地擁抱」的變化,創造出無限的想像空間。
前一刻才對美國放狠話,聲稱核武按鈕就在他桌上的金正恩,為何會轉身變臉對南韓伸出友誼之手呢?原因是,自從聯合國對北韓進行本世紀最嚴厲的經濟制裁,再加上中俄兩國積極配合美國對北韓實施全面性的石油禁運,已對朝鮮經濟產生極大的衝擊。最近多名朝鮮士兵向南韓投誠,可見該國物資極度缺乏,內部民心已出現動搖。北韓原在經濟上高度依賴中國大陸,在與北京翻臉之後,在國際上更顯孤立無援。在此時刻,「人不親土親」,金正恩就把民族主義大旗派上用場,投向同是大韓民族的南韓。
當然,一個巴掌拍不響,沒有南韓的積極配合,這齣和解大戲便演不成。然而,南韓總統文在寅為何甘冒得罪美國的大不韙,和北韓進行熱線協商呢?
基本上,文在寅是一個大韓民族主義者,向以南北韓統一為職志。過去在盧武鉉時期,文在寅即曾一手擘畫「陽光政策」,陪同盧武鉉訪問平壤。今年初他就任總統後,更多次向北韓喊話,希望能夠重啟「陽光政策」,開啟兩韓的高層對話。當時,正忙著跟川普惡鬥的金正恩,卻擺出「已讀不回」的冷淡態度。如今北韓回心轉意,同意參加平昌冬季奧運,也讓文在寅順勢跟進,以討論平昌冬奧細節為理由,重啟南北韓的熱線對話。
一向反覆無常的金正恩,這次真的有意要搭起友誼的橋梁嗎?其實未必,其中包藏的,是他拉韓反美的算計。
首先,透過民族親情喊話來拉攏南韓,金正恩的盤算,是要瓦解美日韓圍堵北韓的軍事同盟,也因此,他要求南韓不再和美國進行聯合軍事演習。其次,兩韓關係若趨於緩和,可以讓北韓從南韓民間取得一些經濟援助,畢竟南韓還有不少心繫北韓的愛國商人,這有助於緩解北韓物資短缺的嚴峻局面。
南北韓的戲劇性和解,表面上看,讓不斷對北韓叫囂的川普有一個下台階。然而,美國也明白此舉的作用之一,就是在「離間」美韓關係,白宮發言人即明白指出這點。以過去美朝打交道的經驗,北韓一旦達到策略目的,便會立刻撕毀協議。因此,美國對於金正恩這次的「示和」,只看成是一種政治伎倆及緩兵之計,並不會放棄軍事行動的準備。
北韓發展核武的主要目的,是希望美國承認它為實質的核武國家;然而,北韓發展核武的主要目標卻是針對美國,這讓美國在核武問題上沒有任何讓步的餘地。至於美國是否會利用這次南北韓對話的機會,順勢把北韓拉到談判桌上,則是要看南北韓的對話能夠持續多久。
事實上,從二○○○年以來,南北韓的和解大戲不知演過多少回合了;最後,都以不歡而散的結局落幕,觀眾也已漸感麻痺。君不見,在金大中時期,還鋪設了一段貫通兩韓邊界的鐵路,以象徵兩韓的統一,卻從來不見兩邊通車過。下一刻看到的,又是南北韓兵戎相見。
平昌冬奧會究竟是兩韓和解的催化劑,或者只是金正恩與文在寅的新舞台,仍有待觀察。兩韓政治往往虛張聲勢,觀眾暫且不必太入戲。

【重磅快評】「三非」管中閔 為何能贏得台大?

.【重磅快評】「三非」管中閔 為何能贏得台大?

.【即時短評】霸氣「管爺」 能否繼續改革台大?
.【重磅快評】恐懼屠城?台灣放心轟六K卻大罵民航機
.【重磅快評】一番談話通了熱線停掉軍演 金正恩厲害!
.【重磅快評】賴神大興土木是響應柯P加高圍牆的倡議?
.【即時短評】擱置空汙、礦業法 政府背離民心
.【重磅快評】監院這巴掌打在揮鞭下旨的小英臉上
.【即時短評】糖鐵不能只賣兒時回憶
.【重磅快評】新春起訴馬英九 北檢和特定媒體合署辦公?
.【重磅快評】限塑裸麵包都捧了 柔珠為何不立禁?
.【重磅快評】感恩又讚嘆!北檢查出「老共已山窮水盡」
.【即時短評】裸賣蛋糕錯了嗎? 歐美正風行
.【重磅快評】金正恩兩張面具下的不正常溫情攻勢
.【重磅快評】李應元非孔明 草船借箭也射不了空汙
.【重磅快評】共機繞台拖累小英? 民調如霧霾讓人「茫」








【重磅快評】「三非」管中閔 為何能贏得台大?


2018-01-06 11:53 聯合報  主筆室

中研院士管中閔當選下任台大校長。本報資料照片


中研院院士、台大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院長管中閔,在這回政治臆測濃厚的台大校長選戰中出線。非綠營、家族非台籍、非台大畢業的他,能以「三非」背景執掌全台龍頭大學,證實實力終能超越派系,也為今日政治派系熱過頭的台灣各界帶來一股清新與啟發。
台大校長選戰從一開始,外界就盛傳是中研院幫與台大幫對決,中研院幫又被認為是綠營府方勢力。管中閔曾在馬政府時期任職國發會主委,被視為藍營人馬,一路並未成為媒體焦點。
父親在大陸曾經歷抗日戰爭的管中閔,身為外省第二代,生日還恰好與日本投降日同天。這也難怪他在一場演講中,曾憤指永遠會記得抗戰60年時的國防部長,因為當時國防部沒有任何紀念,「忘掉不該忘的事情」。然而如此言論,對主張「台灣未抗日」的陣營自然刺耳,也凸顯管中閔來自家族記憶的非本土主流史觀。
管中閔還顛覆近年台大校長皆校友的「傳統」,並非台大畢業,甚至自曝在「高中專攻撞球、大學專攻麻將」,連在當兵時都熱中麻將。這在從校務代表到遴選委員都有相當台大人比例的校長競選過程,自然被視為不利。
然而專研計量經濟學的管中閔,在台灣及全球疾呼跨領域、跨學科思考的趨勢中,去年先接任台大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院長,突破大眾刻板印象中「文字為主的文史類才算人社領域」,力主以數字、統計、數學方法為人社研究注入新思維。
如今他進一步以跨領域知識與經歷,以及精彩政見、行政資歷、演說能力與領袖氣質,成功超越「三非」困境,不但一舉掃空選戰種種政治臆測,更有如提醒台灣社會政治局勢即使惡劣、個人實力仍能發功的重要性。
當然,管中閔未來面對的挑戰,除了必須提升台大現況的「本業」,還必會面臨因其三非背景而來的種種意識形態考驗。然而管中閔若能落實他過去演講中的「全民多元記憶」論,尊重來自不同家族記憶的史觀,篤信「回到人的本質」,應有機會不偏不倚面對每一考驗,讓當今政治派系左右一切的台灣,多一點理性與清明。

聯合筆記/賴揆真心想修財劃法?

.台大新路 有賴管爺翻轉
.M503航路 刺破我外交窘境
.拒九二共識在前 如今M503怎談
.立院攻防 綠擺爛 藍還在演宮廷戲
.第三選擇 改變政治生態
.投資報酬與員工薪資 豈能混談
.聯合筆記/賴揆真心想修財劃法?
.法令不伸 妄言護國土
.選人唯才 給台大一個讚
.M503除了喊話 政府有啥籌碼







聯合筆記/賴揆真心想修財劃法?


2018-01-05 23:54 聯合報  賴昭穎

行政院長賴清德在年終記者會上,說明安居樂業、生生不息、均衡台灣的三大國家發展重點。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行政院長賴清德在年終記者會,拋出今年研議啟動行政區重劃、財政收政劃分法修法,朝野對於賴揆在地方首長選舉年拋出這議題,質疑或有條件的支持聲音都有,問題是,賴揆是真心想推動改革,或是虛晃一招呢?
首先,在選舉年拋出行政區劃和財劃等議題,只能說賴揆不是「膽識過人」,就是想藉此轉移焦點。這兩議題一個牽涉權力分配,一個攸關資源分配,此時討論修法,最有可能的結果就是讓朝野多一點「相罵本」,修法的進度最後恐怕仍是原地踏步。
會預期修法之路難行,並非質疑賴揆的決心,也不是低估民進黨在行政、立法權力一把抓下的政治能力,關鍵在於政治現實。以財劃法為例,前閣揆林全上任後也宣示要修財劃法,結果閣揆換了人,草案卻連政院門都沒跨出去。
行政區重劃和財政收支劃分互為表裡,其中財劃牽涉龐大的資源分配,既複雜又敏感,因此從民國八十八年因為配合凍省大幅翻修後,近廿年來財劃法多次進入行政院、立法院,但總是有討論、沒結論。
行政院為因應六都升格改制案,在九十七年將財劃法修正案送立院審議,結果地制法過了、財劃法沒過。財政部為配合直轄市從二都變六都,只能修訂統籌款分配辦法,調整分配比率應急至今。
然而,讓財劃法「屢修屢敗」關鍵仍是資源爭奪戰。打個比方,不論是馬英九或柯文哲,在擔任台北市長時都能無後顧之憂的砲打中央,原因在於台北市的財政狀況好,不需仰中央鼻息;但其他直轄市或縣市就沒這樣的「福利」了。
為平衡台灣區域發展,中央必須將錢、權等資源適度下放地方,但實務上卻知易行難。如果財劃法往錢權下放、公式入法方向修,中央原本「統籌分配」角色被弱化,地方有權有錢,個個諸侯化;賴揆是地方首長出身,不可能不知;問題是,這是否為他想推動的改革方向。
就算賴揆有意,負責修法的立委諸公也不見得點頭,表面上人人拚命幫選區縣市搶資源,但如果權錢都下放了,立委的影響力搞不好比不過議員,這種違反政治人性的制度設計,也難怪財劃法修正案成了「萬年優先法案」。
賴清德從林全手中接下閣揆印信後說,他不是「選舉內閣」,而是「做實事」內閣。賴揆如真有心「均衡台灣」,期許他務實面對修法挑戰,落實改革目標,不要淪為口號治國。





立院攻防 綠擺爛 藍還在演宮廷戲


2018-01-06 00:27 聯合報  李武忠/農漁經學者(新北市

立法院臨時會下周處理勞基法修法,雖然時代力量立委為抗議一度占據議場,但民進黨立委隨即破門進入接手,並將議場清空,坐在門口坐鎮。 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記者余承翰/攝影



立法院臨時會決議將審查包括勞基法、所得稅法、農田水利會組織通則、國家住宅及都市更新中心設置條例草案、一○七年度中央政府總預算案及監察委員人事同意權案等提案,卻沒有納入空汙法國民黨團依慣例又是召開記者會痛批民進黨打假球,然而民眾更關心的是罵完然後呢?國民黨應該認真考慮是否還要留在立法院繼續幫民進黨背書,讓民進黨予取予求全部照案通過。這樣的臨時會,除了浪費民脂民膏外,又有何實質上的意義?
蔡政府執政短短一年多民調滿意度大幅下滑顯示,多數民眾對蔡政府施政是不滿意的,但是對國民黨的好感度卻沒有增加,對最大在野黨國民黨還是沒有期待。找不到可以信賴的政黨,這才是當前民眾最苦悶的地方。
國民黨在中央面對民進黨幾近霸凌式的執政風格,竟然毫無因應對策,白當那麼多年的執政黨,連原本相當嚴肅的絕食抗議,都草率的近乎笑話(空前絕後),讓國民黨的鐵粉深感失望,甚至不願出來投票,卻看不到國民黨精英階層的深刻反省,及對支持者公開表達歉意,腦袋想的還是權力慾望。
這樣的政黨在面對今年地方縣市長選舉,還以為局勢大壞情勢大好。在幾個民進黨候選人相對較不看好的縣市,又一個個捨我其誰的跑出來爭相參選,面對民進黨強棒則顯得怯戰,還是以地方派系、樁腳為選戰主力(老狗玩不出新把戲,沒有對外開拓票源的能力),完全無視於外界的環境以及選民結構已經轉變,年輕選票不支持,中高齡族群對國民黨在年金改革、長照的消極作為又甚為失望,就算不投民進黨,也不會主動投給國民黨。這樣缺乏群眾支持的政黨又豈有勝算,難怪民進黨會有恃無恐的繼續霸凌國民黨,繼續無視於台灣民眾的感受!
國民黨的支持者應該強烈要求黨中央別打假球,想被提名為縣市長及議員的候選人,都要有所表現,要有戰鬥力,不能只是派系中人或政二代,來凸顯與民進黨的不同。至少先把乳酪搬回家再來論功行賞,而不是自家人顧著廝殺,讓對手趁機把乳酪搬走,最後只留下滿身傷口回去敷牛屎。國民黨過去那套宮廷戲碼民眾早已看膩了,歹戲就別再上演了!
對於民進黨全面執政後荒腔走板的行徑,多數民眾已經受夠了,也再度提醒國人絕對權力使人絕對腐敗的鐵律,未來不應該再讓任何政黨整碗捧去,為了國人的幸福不要再去挑戰人性,這是台灣人民的責任!

第三選擇 改變政治生態


2018-01-06 00:31 聯合報  李茂言/退休公務員(基隆市)

時代力量黨團在總統府前抗議要求撤回勞基法,遭警方舉牌警告違反集遊法。 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記者王騰毅/攝影



國內政局在民進黨全面執政一年半後,政、經資源幾乎完全遭其壟斷,雖民進黨治國無方,在年金改革、前瞻計畫、勞基法一例一休等政策搞得天怒人怨;惟國民黨若以為只要民進黨表現差,選民就會回頭,情勢自然翻轉,重新執政指日可待,那就大錯特錯。因為選民也曾給你全面執政機會,你又做了什麼?
何況現今國民黨仍不脫馬英九時代格局,陷於本土化迷思之泥淖,遺忘創黨理念,結果是既未爭取到中間選民,又遭原支持者唾棄,形成兩頭落空,已不可期待。
我們這一代見證了幾十年來台灣興衰,從政治素人柯文哲崛起可看出,此刻台灣政治生態已產生微妙變化,民眾已厭倦藍綠惡鬥之政治環境。人心思變,望治心切,除了國、民兩黨以外,開始尋求第三種選擇,亟能擺脫長年陷於內耗空轉惡性循環宿命。


投資報酬與員工薪資 豈能混談


2018-01-06 00:44 聯合報  林建山/環球經濟社社長(台北市)

行政院會上月底通過經濟部擬具的「公司法」部分條文修正草案,將送請立法院審議。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關於公司企業獲利,依公司法應提撥員工酬勞(非薪資)比例極低,相對董監事酬勞,有逾百倍的落差,是否公司法制度上有「極大歧視與不公不義」?是否因此造成貧富差距拉大、薪資廿年停滯不前的主因?
在開放市場經濟,企業組織是最主要的「造餅機制」,也可說,是經濟社會成長的「經濟引擎」,企業「穩健前瞻投資」的總合,是國家「總合經濟投入」的最關鍵部分,這也是當年鄧小平盛讚民間企業投資以及企業家精神是國家能富能強的「致富英雄」道理之所在。
對於員工,其勞務貢獻,既有常態型的「工資」或「薪資」作為「勞務投入報償」;與投資人、股東、代表人董監事之投入,唯有依其投資份額貢獻比例分享「投資報酬」,以為「投資營運之激勵」,這正是「現代企業經濟」得以永續發展的根本基礎。
從這兒可以清楚析辨出「員工薪資」與「股東分紅」、「董監事酬勞」的本質屬性,完全不同,不可相提並論;當然更不可以將「員工薪資」與「董監事酬勞」之間劃上等號,否則,台灣自由企業經濟體制,豈非要為之破產?
現行公司法關於「公司年度獲利狀況之定額或比率分派員工酬勞(注意並非薪資)」規定,實係社會主義經濟規範加上中國農業社會習俗「年終獎金」而來的「特殊」條文,不在自由經濟社會法制中。這當中最需要明察的是,「員工酬勞」絕非是「員工待遇或薪資」。
四日「看錯病灶開錯藥誰吃掉我的薪資?」一文,企圖解答當前低薪、待遇落差、貧富差距問題癥結,引用我國特有公司法條文,可能引發社會「仇富反商」情結,對「不公不義」產生添油加醋之舉,恐誤導主政當局對我國企業體制誤下重手,勢必嚇壞投資人與台灣本土的企業家精神。

薛琦/創新就是解決問題

名人堂電子報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30&page=1#ph

.薛琦/創新就是解決問題
.馬凱/救低薪要這樣做!
.劉維公/光榮城市的神話
.方祖涵/一年一度的海陸大戰
.范疇/指紋、聲紋、臉紋、思紋
.盛治仁/2018,活得YOLO!







薛琦/創新就是解決問題


2018-01-05 23:48 聯合報  薛琦

科技部新竹科學工業園區管理局與園區8家法律、會計師事務所續約,簽署策略聯盟意向書,強化園區創新創業服務資源。圖/新竹科學工業園區管理局提供



對創新最簡潔、有力的定義是出自義大利經濟學家  Giovanni Dosi。一九八八年他在經濟文獻期刊發表「創新的來源,過程及對個體經濟的影響」,文中說,創新就是解決問題。
二○一六年,有管理學諾貝爾獎之稱,由美國管理學院頒發的「威厲技術與創新管理傑出學者獎」,首次授與非美學者-Dosi。他略帶感嘆說:「我很高興看到學界(終於)體認到,企業所擁有的知識與學習是決定他後來表現的重要因素。」
Dosi研究被歸入創新經濟學。這學門有個很重要信念,就是經濟政策的目的,應該是透過更多、更好的創新來促進,激勵生產力提升,如果只靠市場價格訊號與投入更多的資源,是無法提升生產力,也無助經濟成長。
創新能力就是解決問題能力,它既不是仙女棒,不是花招,更不是推托口號,那它到底是什麼?

創新與技術典範

Dosi提出技術典範概念,也是他得獎理由之一。技術典範指:針對選定的技術經濟問題,利用篩選過的科學新知或原理,以及處理原料的技術,循一些特定規則去尋找獲得解決問題的新知識,並確保這知識不會流入他人之手。最後一項是新技術專屬權問題。
首先,創新不是天馬行空亂想。技術經濟問題是指,在產出面如何把產品或服務的品質做好,功能更多,以滿足市場需求。在投入面如何有效控制成本,節省投入,像能源,或採用新的或不同的原料、零件。再來就是在生產過程提高生產或轉換效率。這裡的生產效率,是指如何生產得更快更穩,持續的時間更長等。
後來日本野村研究所學者T. Murakami把技術典範簡化成三要素:滿足市場某些需求、應用某些科學新知,及受周邊原料或支撐產業的影響。三者關係是,任何產業創新都是廠商利用現有或新的知識、方法,將周邊原料或相關產業整合起來,去滿足市場需求。整合方法包括科學新知、作業面、工程面、組織面,甚至財務面工具或知識。

創新與知識基礎

談創新離不開知識。創新是在既有知識基礎上,尋找問題的解方。這個基礎包括:公開與非公開資訊的取得、知識的深度與廣度與個人的能力。每個創新者、廠商、產業或研發機構,甚至國家,創新作為與表現都不會一樣,這是創新的多樣性,某個程度的不可測性,及有時說不清楚的地方。這也是創新一詞被泛用、濫用,甚至誤用的原因。
把知識與經濟聯結,講得最好的是顧志耐(Simon Kuznets)。他說:近代經濟成長最能把它看成是人類科學與社會知識不斷累積並利用的過程;它增加了生產與改變了經濟結構。這就是近代經濟成長的表徵,或可稱為知識經濟。
在知識經濟發展潮流中,國家角色是什麼?國家間在競爭什麼?國家競爭力表現在文化與制度上。誰的文化最具包容力、吸收與吸引力,就最有融合力。這個融合力來自開放社會,開放經濟,更重要的是開放心態。
在開放的環境中會面臨種種問題,我們解決問題能力創新能力,就決定了是否能繼續前進和我們的未來。政府在呼籲創新同時,是否也要注意培養自己的創新能力?
(作者為世新、東吳大學講座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