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3月16日 星期四

經濟日報社論/經濟挑戰嚴峻 拿出有效對策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83619/web/ 

◆  聯合報社論/賴清德應迴避大法官審薦召集工作
◆  聯合報黑白集/陳建仁腰桿挺錯方向
◆  經濟日報社論/經濟挑戰嚴峻 拿出有效對策





經濟日報社論/經濟挑戰嚴峻 拿出有效對策


2023-03-16 00:04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最近一些經濟數據顯示,台灣經濟不但成長趨緩,甚至可能面臨衰退風險。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最近一些經濟數據顯示,台灣經濟不但成長趨緩,進入低成長階段,甚至可能會面臨衰退風險,台灣經濟將面臨民國九十八年(2009年)全球金融風暴以來最大挑戰。

去年第4季台灣經濟成長率為-0.86%,為民國一○五年(2016年)第1季以來首度出現負成長;此也使去年經濟成長率為2.43%,無法達到保3的目標。

今年情勢也不樂觀,主計總處日前已下修今年經濟成長率為2.12%。未來若是出口繼續低迷,無法有效控制通貨膨脹,今年經濟成長率不但不及去年,還會跌破2%甚至更低的水準。

由於全球經濟放緩,持續通貨膨脹,以及企業仍在消化庫存等因素,需求降低下出口明顯下滑。台灣的出口自去年9月開始衰退,到今年1月已經連續五個月負成長。若與前一年同期相比,合計出口共減少211.6億美元,為經濟表現不佳的主要原因。

台灣主要出口地區均出現衰退,其中以中國大陸下滑最快。出口暢旺是近年來台灣經濟平穩的主要原因,在去年9月開始衰退前,曾連續26個月正成長,其中以對中國大陸出口成長最快。台灣對中國大陸(含香港)占總出口比重在民國一○九年(2020年)達到歷史新高的43.9%,民國一一○年(2021年)也高達42.3%。半導體產品為對大陸出口主力,在美國對中國多項管制措施下,台灣半導體對大陸出口持續上升,已占對中國近六成出口。

但自去年開始由於中國大陸經濟不景氣,消費疲軟,企業庫存壓力調整下,對大陸出口減緩,以下半年最為明顯。去年9月今年1月對中國大陸出口衰退154.5億美元,減幅高達18.5%,幾乎占台灣對全球出口衰退金額211.6億美元的四分之三。使得民國一一一年(2022年)台灣對中國出口減少4.2%,台灣對中國出口占總出口比重也降低到38.8%,為民國九十四年(2005年)以來的最低。

面對未來嚴峻經濟形勢,台灣應有正確因應措施。出口衰退是此波經濟下滑的主因,國內市場則在防疫措施放寬,需求激增下反而迅速回溫。但是政府因應對策本末顛倒,例如在去年年底,政府基於經濟榮景超徵稅收,規劃全民普發現金,宣稱不但還稅於民,而且更有助於提振經濟,然而發現金無助於解決目前經濟瓶頸。

台灣當務之急,應由促進出口著手。雖然目前全球景氣不佳,但還是應針對不同出口地區,由需求面制定出口拓銷方案。

特別是應正視大陸市場的重要性。此波經濟成長轉折,主要是因為中國市場降溫減少對台灣進口,顯示台灣仍離不開大陸市場。政府過去一直念茲在茲強調降低對中國出口依賴,分散市場的迫切性;但在沒有足夠替代市場下,絕非是以經濟成長為代價,降低對中國的出口依存度,未來開拓中國市場仍有其必要性。

另外也應評估如何維持內需市場成長。內需成長主要是防疫措施鬆綁所激發;未來若一旦需求回歸常態,內需必然會減弱,勢必要推出更多提振內需措施才能支撐成長。例如此波內需成長主要是來自餐飲、零售、旅館等,不少是由國內旅遊所帶動;但也暴露出配套措施不足,以致成本偏高,更不利於吸引外籍觀光客,目前來台旅客仍遠不及疫前的水準。特別是兩岸關係不佳,以及政府諸多限制下,過去占來台旅客約四成的陸客幾乎歸零。

政府應由強化觀光基礎設施,提升旅遊品質,打造優質環境著手;但目前仍是沿襲以往直接補貼的方式,不但是由全民埋單,更是難以持續,無助於台灣國際觀光形象的提升。

另外也應紓解通貨膨脹對社會的影響,去年通膨率逼近3%導致實質經常性薪資連續二年負成長,今年情況也不樂觀。政府必須抑制通貨膨脹,確保民生物資價格平穩及不匱乏,才能降低對庶民的影響。












聯合報黑白集/陳建仁腰桿挺錯方向


2023-03-16 00:01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立委高金素梅質疑政府為什麼要受美國擺布,行政院長陳建仁(圖)回應:「不要在那邊講疑美論,大家不會相信的。」記者曾學仁/攝影


立委高金素梅質詢,美國「學人計畫」將派官員進入我政府機關工作,可能損及我國主權。閣揆陳建仁聞言變臉,怒稱「我的腰桿是挺直的」,並批高金素梅放送「疑美論」,不會有人相信。綠委許智傑立刻加碼,稱高金的言論是與中共「唱雙簧」,極不應該。

陳建仁的腰桿或許是挺直的,但他顯然搞錯了方向。高金素梅是在國會就嚴肅的國家主權議題質詢,她並不是在直播或政論節目大放厥詞。對此,陳建仁有責任就事論事誠實回答,讓全民釋疑,而不是在那裡亂貼標籤,破壞國會的問政功能。

再說,「疑美論」為何不能談?美國近年對台的操控,已到了踰越常理的地步,諸如要求台積電赴美設廠,要求台灣在本島布雷,要求台灣成為其東亞彈藥庫。前白宮安全顧問還說,中國若攻台,美國將摧毀台積電。這些使台灣危如累卵的事,全民都很關心,閣揆有什麼資格避談,還在那裡嗆人?

高金素梅說,美國在日推動曼斯菲爾德計畫導致日本經濟低迷卅年,在烏克蘭推動「學人計畫」則把該國推入戰爭,並非無的放矢。遺憾的是,陳建仁卻仿效起「蘇貞昌式」的表演,誇張炫耀自己腰桿,訓斥立委什麼事不能談。他面對美國,有這麼高傲嗎?

其實大家並沒有忘記,陳建仁吹捧高端時,也曾多麼挺直腰桿。












聯合報社論/賴清德應迴避大法官審薦召集工作


2023-03-16 00:00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十五名大法官中的黃虹霞、吳陳鐶、蔡明誠、林俊益9月底任期屆滿,蔡英文總統核定成立大法官提名審薦小組,由副總統賴清德任召集人。圖/取自憲法法庭網站


十月間將有四位大法官任期屆滿,總統府日前宣布大法官提名審薦小組成員。由於蔡總統提名賴清德擔任該小組召集人,而賴清德兼有黨主席身分,引發外界議論,認為極其不當。不僅如此,近年大法官會議有屈從政治旨意的傾向,而未來十五位大法官全由蔡總統提名,更讓人對大法官審案釋憲將愈發傾斜感到不安。理應守護憲法的大法官,若自甘淪為執政黨的護航者,大法官不僅尊嚴盡喪,更將貽害國家社會。

賴清德擔任審薦小組召集人之所以遭到質疑,主要是他目前兼具副總統及民進黨主席身分,且即將成為民進黨下屆總統候選人。這些黨政因素夾纏,將使大法官的審薦變得更政治化,難以保持中立客觀。對此,蔡政府辯稱,由副總統擔任提名審薦小組召集人是憲政慣例」。但所謂「慣例」,也有基本的分際要守,不容含糊其詞。

事實上,陳水扁任內第二度提名大法官前,並未讓副總統呂秀蓮與聞相關作業。至於馬英九任內,雖分由副總統蕭萬長、吳敦義擔任大法官審薦召集人,但兩人當時並無政黨主席身分,亦無總統參選人身分,並無疑義。何況,憲法訴訟法第一條明定,大法官組成憲法法庭,審理的案件包括總統、副總統的彈劾案及政黨違憲解散案。蔡總統任命賴清德「主席」擔任大法官審薦小組召集人,是創下另一徇私的憲政惡例。

自民國九十二年(二○○三年)起,我國《憲法增修條文第五條明定大法官任期為八年,且不得連任。這點,與美國大法官的「終身職」不同。當時修憲的目的,是為「交錯任期制」,讓不同屆次的總統可提七至八名大法官,以免大法官皆出自同一元首之手,導致憲政思維太過狹隘。但由於若干未曾慮及的因素,此一設計初衷不斷遭到破壞,迄今不過廿年,十五名大法官變成將全由蔡英文提名,造成嚴重失衡。

民進黨指稱,馬總統任內補提名五位大法官時,破壞了「繼任制」規定,將他們的任期訂為八年,是造成「交錯任期制」破壞的主因。事實上,比交錯任期制破壞更嚴重的問題,是全體大法官的「政治化」,失去了應有的專業與獨立。最明顯的例子,是蔡英文剛上任首次提名大法官,為了力保許宗力出任司法院長,為他開闢大法官「再任」的惡例。不僅如此,蔡英文任內多次找許宗力或特定大法官進入官邸商討事情,如此不知節制,顯示雙方都將大法官的獨立精神拋在腦後

對比之下,美國大法官雖由不同政黨總統提名,但大法官往往能保持獨立思考,未必屈從於其提名總統或政黨的立場。例如,雷根提名的大法官甘迺迪,曾在同婚、墮胎權等議題上支持自由派的意見;小布希提名的羅伯茲,在歐記健保案上則未配合共和黨的推翻劇本。川普任內曾任命三名大法官,但他在輸掉大選後提出選舉無效之訴時,他任命的大法官都未支持。羅伯茲曾說,「法官並非藉著政治承諾交換選票的政客」,這應是對我國大法官的當頭棒喝。

蔡總統任命的大法官因同質性高,近年在黨產條例、年改、萊豬、農田水利會等爭議案件上,全都選擇站在執政者這邊。原應守護憲法的大法官,如今卻更像執政黨的護航官問題就在,蔡總統提名的大法官或為其好友舊識,或為迎合特定團體,並未拔擢真正公正卓越之士,也難怪「大法官」的「大」字日漸貶值。蔡政府不斷對國家體制鯨吞蠶食,連大法官制度都能扭曲,那台灣還剩什麼民主



【專家之眼】摧毀台灣晶片產業 無知自私恐怖情人

◆  【專家之眼】「媽的」囊括奧斯卡大奬只是「政治正確」嗎?
◆  【專家之眼】摧毀台灣晶片產業 無知自私恐怖情人

◆  【專家之眼】對日農產塞牙縫級行銷 還好意思說嘴
◆  【專家之眼】綠營的交流善意 是在換賴的總統路?
◆  【專家之眼】為何以房養老早該廢除了?







【專家之眼】摧毀台灣晶片產業 無知自私恐怖情人


2023-03-16 07:54  聯合報/ 張競/中華戰略學會資深研究員
台積電南科廠第14晶圓廠。本報資料照


媒體報導曾在美國川普政府擔任國家安全顧問之歐布萊恩Robert O’Brien),日前在美國智庫蘇凡中心Soufan Center)所舉辦全球安全論壇中,公開表示假若中國大陸入侵並占領台灣,美國將摧毀台灣半導體產業設施,以免其落入北京手中,讓其掌握全球高科技積體電路產能,進而掌控全球經濟。

許多政治評論者與軍事觀察家都將歐布萊恩觀點,視為承接或是呼應去年11月美國陸軍戰爭學院學報《戰略要素》(Parameters),由 Jared M. Mckinney 與 Peter Harris 兩位軍事戰略學者共同撰稿,以《覆巢阻嚇中國入侵台灣》(Broken NestDeterring China from Invading Taiwan)為題之專稿;但實際上兩者理念差距甚大,不能混為一談。

其中前述《覆巢阻嚇中國入侵台灣》係主張由台北以台積電作為籌碼,運用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策略,針對北京對台動武實施戰略嚇阻,威脅不惜搞到魚死網破地步,讓北京理解到兩岸衝突最後在政治、經濟以及戰略上所需付出代價,實為其不可承受之重。此乃仿效二次大戰瑞典威脅自行摧毀其鋼鐵生產設施,以便嚇阻納粹德國換取決不入侵承諾;因此為使北京避免入侵台灣變成竹籃打水全部落空,以便維繫兩岸和平穩定狀態。

歐布萊恩思維卻是更加極端,其所主張手段完全不是由台北提出威脅要以焦土抗爭手法來嚇阻入侵;而是在無力阻止北京佔領台灣後,由美國運用軍事手段摧毀台灣積體電路產業製造設施。同時目標涵蓋範圍亦從台積電擴大到整個台灣晶片製造業產能,對比《覆巢阻嚇中國入侵台灣》稿件內容來說,歐布萊恩所倡議方案,其實相對強硬,但卻充分顯露出許多思維盲點。

嚴格來說,《覆巢阻嚇中國入侵台灣》兩位作者並不理解兩岸矛盾之本質,更是高估台灣半導體產業在北京戰略算計過程所具地位。民國一一一年(2022年)12月23日國台辦就直接點破台灣半導體產業並非北京追求兩岸統一主要因素,早在台灣建立積體電路製造產業前,此項政策方針就已經存在;因此威脅要摧毀台灣半導體產業,對於北京來說根本就無法產生任何嚇阻效用。

轉過頭來檢視歐布萊恩觀點,其將台灣半導體產業比擬為二次世界大戰時期,當法國臣服於納粹德國後,英國首相邱吉爾所下令斷然摧毀之法國海軍艦隊;此因當時法國海軍艦隊被視為足以影響同盟國與軸心國軍事對峙,造成戰略天平偏移之重要砝碼。

歐布萊恩卻顯然就是忽視國際現實與法理;依據國際法理來說,假若在兩岸衝突時,美國在旁袖手旁觀,未曾直接參與軍事對抗共軍入侵台灣行動,卻在此時動用軍事武力摧毀台灣積體電路產業設施,不論對兩岸任一政權掌控台灣來說,在國際法理上,若是師出無名,任意去摧毀其他國家經濟生產設施,怎有可能不被視為侵略行為?在國際法理上豈能站得住腳?

其次就更必須嘲笑歐布萊恩完全不理解經濟最基本法則,台灣積體電路製造產業雖然體質堅強產能極高,但就製造業生產要素分析,整個積體電路產製過程,其中包括原料、技術、資料數據、生產機具、作業人員、工序與環境控制等要素,甚至還要再加上前述產製過程所需專利授權,只要有任何環節存在缺失,就會使產製過程毛病百出,最終產品良率嚴重下降。

但若是理解台灣積體電路製造業整體生態,其實就會注意到前述生產要素,還有許多環節還是要靠境外產業支持與配合,所以就算北京跨越海峽入侵,所有台灣晶片產業設施完整無缺落入手中,只要美國後續對台實施禁運與技術抵制,確實還是有機會癱瘓整個台灣晶片產業作業能量。

美國現在不斷鼓動許多盟友,靠著技術封殺輸出管制措施,希望廢掉中國大陸晶片製造業武功,難道歐布萊恩完全忽視此等作為,非要採取暴力手段摧毀台灣晶片產業設施,才能讓其放心嗎?而且就算台灣晶片產業設施完整無缺,只要封殺市場,其實就可扼殺整個產業發展,目前美國不斷在全球封殺華為各處市場,難道歐布萊恩都忘記此種策略,而只能滿腦子動用武力摧毀台灣產業設施嗎?

面對此種「我若得不到,你也別想得到」之「精神病態型人格」(psychopathic personality),真是讓人想到戀人分手後,恐怖情人用硫酸潑到對方臉上行為。假若從此觀點出發,美國是否會在共軍攻佔台灣前,使用武力摧毀台灣民生設施影響社會穩定,以便增加中共掌控台灣難度,絕非不可想像之事。假若曾任國家安全顧問戰略謀士,顯現出視野短淺、思維粗糙與品格低劣,真是讓人笑掉大牙!

最後必須質問歐布萊恩,韓國亦有晶片製造產業,韓國亦可能隨時面對北朝鮮入侵,韓國政府高層是否也該擔心駐韓美軍亦有相同焦土計畫?近年來台灣社會浮現疑美論,若以所羅門王在兩個母親前判定小孩歸屬之智慧,觀察歐布萊恩倡議摧毀台灣積體電路產業,其實就可看出誰對台灣是虛情假意,而誰會更關切台灣鄉親與社會福祉!










【專家之眼】「媽的」囊括奧斯卡大奬只是「政治正確」嗎?


2023-03-16 18:13  聯合報/ 高永光/考試院前副院長
「媽的多重宇宙」劇組得到奧斯卡七項大獎。圖/路透社


第95屆奧斯卡金像獎結果揭曉,馬來西亞演員楊紫瓊主演的「媽的多重宇宙」,一舉拿下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女主角、最佳男配角、最佳女配角、最佳原創劇本與最佳剪輯獎等七個大獎。 

外國媒體在報導的大標題上,用了英文 sweep 一字,比較客觀的中文意思是「囊括」;但筆者一個外國朋友給我的賴,用的英文是 clean sweep,sweep 意思之一是「」,clean sweep 有「掃光」或「席捲」一切的意思。外國友人説她的老外朋友們認為「媽的」一片多少有些「過譽」。

筆者以一個電影觀眾的角度來看,並不覺得「媽的」得那麼多獎,有什麼「過譽」之處!

第一,「好萊塢」的給獎本來就有其「政治正確」。好萊塢電影人員,對於批判政治、強調階級剝削、弱勢族群的困窘,以及對資本家、律師諷刺的影片,學會會員比較喜歡投票給它們。有人説,只要有非裔演員演出的影片,就一定會給奬項。

好萊塢的影片這幾年瘋迷東亞風,「媽的」凸顯亞洲移民的家庭衝突,諷刺代表官僚主義的美國稅務人員,再加上性別問題和女性主義,種種因素,看起來有點雜燴,但都表現的恰到好處。

第二,從好萊塢的政治正確來看,「媽的」代表的東亞風,無異給美國政府的「反中」及連帶的「反華」一個當頭棒喝。大家應該記得美國前總統川普高調強調種族歧視,對移民的仇視;而拜登總統延續川普批評新冠肺炎,始終咬緊中國把武漢肺炎病毒,散播到世界,造成大災難。結果美國各地發生多起毆打華人事件,芝加哥的 China Town 甚至「圍街」,店家武裝自保。

第三,除了上述兩個角度來看「媽的」得奬,從片中兩位亞裔演員的演技及表現,也是可圈可點。

在電影中飾演「移民爸爸」的(楊紫瓊片中的先生),是越南裔美國演員關繼威。獲頒最佳男配角獎,上台發表感言時,他哽咽表示自己是一個從越南逃難出來,在香港難民營住了一年,才輾轉來到美國的移民。他的「美國夢」所以「成真」,當然是自己不懈的努力。

民國一O八年(2019年)因演出「波西米亞狂想曲」頗穫好評,最後也一舉贏得最佳男主角獎的雷米·馬利克(Remi Malek)得獎時也說了,他是埃及移民的第二代,獲此殊榮,備感欣慰;也覺得能夠得到此獎項,是真真實實地替美國的移民演員「爭了光」。

關繼威及雷米,雖然也符合好萊塢強調弱勢族群,但更重要的是,凸顯了好萊塢這些年來的「多元化」。以前的「奧斯卡好白」(#OscarsSoWhite)曾引發爭議,而學院在這幾年改變了,比較願意頒發給「非西方主流」或「非好萊塢傳統影片大廠」所製作的影片相關獎項,確實給在好萊塢(或好萊塢以外)打拚,極力想獲得奧斯卡最佳影帝或影后的「非白人演員」,更多希望。

但是這股希望,過去一直停留在美國的非裔族群或是非白人族群,而尚未吹到亞裔族群。因此,楊紫瓊這次的獲獎,則是一個里程碑(milestone),代表了奧斯卡獎項頒獎的一個轉捩點,因為她是有奧斯卡頒獎95年以來,第一位獲得最佳影后殊榮的亞洲演員

楊紫瓊在台上發表感言時表示,她要把這個獎帶回「家」,因為這個獎是為亞洲演員的獲獎開啟了先例。

第四,「媽的」電影劇情鋪陳與拍攝,是一個從亞洲人的眼光去理解亞洲文化,並且透過亞洲人也能夠容易理解的語言去詮釋。在電影產業全球化下,融入了在地思考,呈現了在地行動local action)。

以語言為例,楊紫瓊在片中不僅要詮釋一位穿梭在平行宇宙中的職業婦女(兼媳婦兼媽媽)外,她與飾演她先生的關繼威,都必須流利地的使用三種語言,才能分別與片中不同的對象「溝通」;此外,片中女兒在向外公問候時的一句「英翻中」經典句型,(How is your flight?演員台詞直譯成「你的飛機好不好?」)讓深諳兩種語言的觀眾會心一笑。演員們賣力的演出,透過三種語言營造出來的天馬行空影片氛圍,不僅能讓觀眾充滿驚奇,也有共鳴。

走筆至此,不禁感慨,台灣高喊電影事業要國際化,但政府在協助業者時,是否有以獲得奧斯卡的主要獎項為目標?自李安導演的電影,在奧斯卡大放光明異彩,至今已經十年過去了,台灣電影的國際化,似乎只有台中市在努力,這是因為李安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80%的鏡頭在台中拍攝。而在前市長胡志强的奔走下,成立基金會,為台灣電影的國際化在努力。但畢竟地方政府財力有限,台灣電影的國際化,進軍國際市場,似乎為時尚早!台灣演員要獲得奧斯卡奬,看起來也遙不可及。

其實,台灣影劇獲得國際合作,如和 HBO Asia 合作的「通靈少女」口碑及市場都不錯,證明台灣在地故事或在地行動,仍可以國際化。

但對照「斯卡羅」,砸下兩億左右台幣,除了背離原作「傀儡花」以及背離史實,引起極大爭議外,國際市場也乏人問津。恐怕「斯卡羅」是民進黨的「政治正確」,想一味地「改造」台灣歷史,所引起的「不正確」的後果!

「媽的」電影得大獎,部分原因雖源自於奧斯卡的「政治正確」,但對台灣電影而言,何嘗不是發展電影事業的一個好的刺激呢!


英印太戰略盤算 拿台灣當抗中槓桿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83619/web/ 

◆  英印太戰略盤算 拿台灣當抗中槓桿
◆  台美中競爭槓桿已傾斜 台宏邦交挫敗 美國更傷
◆  畏懼疑美論 蔡政府罩門
◆  有機會勝選者 侯、郭超級比一比
◆  總統提名誰 建構海選制 促成在野勢力整合
◆  楊紫瓊奪影后 為天下媽媽喝采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上)/我兩度赴倫敦政經學院借閱 2019-09-18 18:2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中)/外殼燙金 內頁像傳真紙 2019-09-18 18:3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下)/兩種編排有異 畢業35年收到 2019-09-18 18:32






英印太戰略盤算 拿台灣當抗中槓桿


2023-03-16 00:27  聯合報/ 張孟仁/輔仁大學義大利語系主任(新北市)
美國總統拜登(中)、英國首相蘇納克(右)和澳洲總理艾班尼斯(左)13日在美國加州聖地牙哥宣布Aukus潛艦計畫。美聯社


英國公布外交國防安全政策綜合檢討報告」(綜合評估更新檢討世界情勢,將俄、陸列為外交重點。該文件面對北京的挑戰做出許多的改變,並首次且多次論及北京對台灣構成的威脅。結合英相蘇納克上台後的外交舉動、日前英法的聯合聲明、美英澳的 AUKUS 聯合聲明及新版的策略文件,可發現英國在經濟委靡之際試圖凸顯在國際上扮演的角色。

新的報告較之前更深入印太區域,甚至將台海安全畫入其印太戰略中。英國藉由聯手美法台日澳印等國的方式,以北京為假想敵,加大其印太作為。儘管蘇納克不似前任首相特拉斯對陸強硬,但事實證明,他屢屢聲明不能放棄十四億的大市場,卻以鴨子划水的方式,試圖挑戰中國,市場與圍堵兩者都要。

日前英國利用跟歐盟在北愛畫界的機會上演英歐和解,另送上友好大禮,以此跟法國表明英國的心意,成功讓馬克宏不計較 AUKUS 恩怨,並與之在印太聯手;雙方假維護台海和平穩定的共識,擴大影響力。同一時間美英澳聯合擴大在印太區域的核威懾能力,協助在澳洲生產核潛艦,意在抵禦中國大陸在該區域的影響力和軍事行動。短時間內英國一躍成為印太要角。

此外,英國維持台海的穩定並非空穴來風;路透社揭露,英國在去年批准大幅增加對台灣的潛艇零部件和技術出口,比過去六年的總和都多,顯示英方有意協助台灣建構更佳防衛力。遑論英國國會下議院國防委員會主席在訪問中透露,對於組團訪台已有共識。一夕之間,台英交流有更上一層樓的跡象。英國不只在台灣布局,理念相近的日本也成英國交好的對象。日、英、義三國去年十二月,簽訂了「全球作戰航空計畫」(GCAP)共同研發第六代戰鬥機,近日三國更在東京聚首討論。

見北京挑戰世界秩序益加明朗,近幾年與中國關係不睦的英國,外交積極配合美國並拉攏盟友,插旗印太遏制北京的目標看來底定。對北京敵意不深的蘇納克,卻轉而頻頻出招;可能的原因:一來是英國對印太區域的興趣濃厚;二是內部反中共識趨近;最後是轉移經濟不振,並試圖重振英國的國際地位。值得一提的是,英國改以台灣當成抗中槓桿,我方應斟酌如何應對。












台美中競爭槓桿已傾斜 台宏邦交挫敗 美國更傷


2023-03-16 00:29  聯合報/ 張慈芮/大學副教授(台北市)
宏都拉斯總統秀瑪菈.卡斯楚在推特發文,稱已指示外交部長處理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正式關係事宜。我外交部召見宏國駐台大使布羅德(圖)。記者侯永全/攝影
季青漫畫


台灣拉美邦交警報再響起,這次依然是宏都拉斯。宏國總統秀瑪菈.卡斯楚在推特上表示,為落實政府計畫及拓展國際範圍的決心,已指示該國外長雷依納處理與中國建交事宜。在蔡總統出訪中美洲友邦前夕,傳來如此消息,顯示北京新領導班子對我外交空間仍不鬆手。

兩年前卡斯楚競選時的政見曾提及與中國建交的想法,但在美國極力介入下,她表示願意與台灣維持邦交。然而,這段時間以來,不斷有宏國邦誼生變的消息傳出。

今年初宏國總統府表示,外長雷依納利用出席巴西總統魯拉就職典禮的機會,與中國副外長謝鋒商談繼續投資建造「帕圖卡」(Putuca Ⅱ、Ⅲ)水力發電廠,及發展雙方貿易的機會,即引起外媒及國內對台宏關係生變的隱憂。孰不知去年聯合國國際糧農論壇期間,卡斯楚與大陸籍的總幹事屈東玉就已闢室商談雙方在綠能及農業上的合作事宜。隨後,宏國媒體《典範報》(Paradigma)報導,卡斯楚政治顧問賽拉亞說將與北京建立外交關係,更引發我國安外交系統及美國的關注。

然而,上述消息過於簡略,因為他是參加執政黨部門協調會接受訪問時表示,任何互惠的國際關係對宏國都是重要的,宏國不但需要中華民國他稱呼我正式國名)與美國,同時也注意到與中國建立雙邊關係的必要性。賽拉亞的論調亦是我多數邦交國的言論,可說是在台美中三方待價而沽,爭取三方利益。

無可否認,宏國急需北京在基礎建設,尤其是電力上的援助,因為宏國每日都會公布停電的區域,可見該國缺電之嚴重,所以宏國才會希望北京能持續援助水力發電廠的擴建。此舉引來宏國國立自治大學前校長卡斯蒂亞諾斯等反對人士對債務陷阱的疑慮,但宏國是中國第一個對未建交國融資並完成基建的國家,去年中國電力建設集團已完成在宏國北部的阿雷納水力發電廠。

對於北京在宏國的工作,美國和台灣必然有所回應。美國利用美宏人權戰略對話的機會宣布「德古西加巴宣言」,美國將提供三千三百萬美元,其中我國分擔兩百萬美元,重建宏國一萬兩千所學校的基礎設施。問題是,宏國有四千五百所學校僅有一位教師,兩位教師者有二千五百所,目前面臨失業的代理教師多達一萬兩千人,更遑論持續有熱忱的教師遭殺害。美台的馳援恐緩不濟急,力道與目標恐難與北京的建設相比擬。

卡斯楚會轉向北京,問題絕不出在我優秀外交人員身上,卻表示台美中競爭的槓桿已傾斜。表面上宏國轉向是我外交挫敗,但實際上對美國的傷害更大,因為美國已逐漸將後院的影響力拱手讓給北京。我國下一個拉美外交危機恐是瓜地馬拉及巴拉圭,因為他們下屆最有希望的總統候選人,都有轉向北京的可能性。

最後,我國可徵召有志的西、英語畢業生前往拉美邦交國任教,並承諾期滿回國後有教職保證,或至相關國際協會任職。再者,我國對斷交國可以德報怨,只要尚存善意者,應持續強化商務關係,並給予來台商務旅行優惠,例如參加國際商展的優待,以為日後關係再正常化留下伏筆。













畏懼疑美論 蔡政府罩門


2023-03-16 00:37  聯合報/ 黃光國/台大心理系名譽教授(台北市)
立委高金素梅質疑我們為什麼要接受美國的擺布?一直聽美國的話,要求陳建仁院長及官員挺起腰桿,擺脫美國的操縱,陳建仁(右二)怒氣回應表示「我的腰桿是挺直的,為了捍衛台灣,不要在那邊講疑美論,大家不會相信的」。記者曾學仁/攝影


無黨籍立委高金素梅在立法院提出質詢,質疑美國通過的「台灣學人計畫」,將派聯邦政府官員來台灣政府「工作」,不僅違反我國「公務人員任用法」,而且損及國家主權。行政院長陳建仁答詢時,收起他「大仁哥」的招牌笑臉,拉大音量怒嗆:「不要在那邊講疑美論啦,大家不會相信的!」

執政黨高層旗幟鮮明的反「疑美論」,並非始於陳建仁。去年新北市長侯友宜表示「不當強國的棋子」,民進黨主席賴淸德立即公開表示:「不可讓疑美論成為社會共識」。今年元月,朱雲漢敎授在天下雜誌發表一篇文章,反對美國鷹派要求台灣採用火山布雷系統,五天後,中研院學者又公開宣稱:「疑美論」會「弱化台美防衛」,甚至導致「台灣敗亡」!

綠營高層之所以會動員黨、政、學各種力量,眾口一詞的反對「疑美論」,反映出當前民進黨政府心理深層的恐懼。

我們可以從西方歷史的發展來思考這個問題。十四世紀歐洲文藝復興運動發生之後,最早提倡「懷疑論」的思想家,是法國的笛卡爾。針對中世紀「黑暗時期」基督教會的堅持「只可信、不可問」,他主張我們必須懷疑,用自己的理性,懷疑我們所看到、所聽到的一切。最後我們只有一件事不能懷疑,那就是「我正在懷疑」。所以他說出了一句名言:「我思故我在」。

笛卡爾「懷疑論」的思想,為後來歐洲的啟蒙運動奠下了扎實的基礎。更清楚的說,「懷疑」和「理性」是一體的兩面,唯有懂得懷疑的人,才能夠運用自己的理性,來反思自己存在的意義,來彰顯自己的主體性,並且為自己擘畫未來,進而走出自己的「道」。

從這個角度來看,畏懼「疑美論」成為台灣社會主流,正是蔡政府最大罩門所在。長久以來,蔡政府一向都是以「崇美」作為對外關係的主軸。黨政高層公開宣稱:「我們不抱美國的大腿,抱誰的大腿?」美國要我們買武器,我們不計代價,照單全收;美國要我們增兵備戰,我們立即高唱「備戰才能避戰」;美國要派聯邦政府官員進入台灣政府「工作」,「大仁哥」義正辭嚴地斥責「疑美論」。在這種「只能信,不能問」的宗教式狂熱籠罩之下,請問:台灣未來要如何走出自己的「道」?

「知道者一縷絲線牽大象,盲信者千鈞鐵棍打蒼蠅」。大家不妨冷靜思考:今天蔡政府的施政,究竟是「一縷絲線牽大象」?還是「千鈞鐵棍打蒼蠅」?













有機會勝選者 侯、郭超級比一比


2023-03-16 00:35  聯合報/ 林忠山/三民主義大同盟秘書長、中國文化大學政治系教授(台北市)
國民黨主席朱立倫指示幕僚不必把他放進總統民調的名單,藍2024提名可能出現鴻海集團創辦人郭台銘(左起)、新北市長侯友宜的郭侯之爭。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現今反綠的在野勢力最擔憂的,應是該推選何人來競選正副總統。這議題真的有那麼困難嗎?若依選舉學上的ABC簡易法則來處理,主要是要拿可能的候選人來超級比一比,就可一目了然,優劣自現。

惟這超級比一比,有流於主觀價值與設計之嫌,易被批評及否定。不過,超級比一比卻是形塑個體理性的基礎,轉而邁向集體理性選擇的有效要徑。同時,它對優化政治參與與公民審議也有極為重要的功能,間接有助於提升民主治理的品質。

可能候選人的比一比,對比項目主要從兩個面向來設計,一是選民面向,一是政黨面向。就選民面向首要考慮的是,一、比較候選人的人格特質、形象、能力、視野,尤其關切他是否有嚴重負面因素。二、候選人的政策價值調理出的政策議題對選民有多少吸引力,尤其是候選人對中間選民的磁吸力,還有對藍軍選民向心力的凝聚效果。至於政黨面向關注的是,要從輔選候選人的便利性著手,看候選人在團結整合、資源投入、及意識型態等面向的卓越程度。

目前民調接近且是人民真正關切有機會勝選的可能候選人,只有二位:侯友宜和郭台銘。所以把這兩位作超級比一比,既做量化也做質性調查,再把這些調查結果公布供人民審議討論一個月後,再透過結盟海選程序的運作,最後做正式公平透明的排綠民調後,就可採徵召方式來產生候選人了。














總統提名誰 建構海選制 促成在野勢力整合


2023-03-16 00:26  聯合報/ 盧信昌/台大國際企業學系副教授(台北市)
台灣民意對現況並不滿意,選民只能被迫含淚投票,不情不願的投給在最後一刻才翻牌推出的候選人。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經歷過七次修憲和三次的政黨輪替,台灣所獨有的雙首長制與相對多數決,讓一票之差即能定輸贏的制度設計,不僅造成過少數政府更在總統伺機擴權、黨政不分和贏者全拿的氛圍之下,造成社會脆裂與世代對立的逐次惡化

尤有甚者,相對多數決與為求爭取到政黨票的累加衝刺,經常讓各小黨基於能見度與選舉補助款的發放,被迫推出總統候選人來應戰。即使是有勝算的最大在野黨,常常因為內部歧見與派系消長的考量;再加上跨黨聯合競選推動不易之下,而難以強化彼此的信賴!

如今的台灣民意很明確,就是對於現況並不滿意;更強烈反對在背後的操弄動機和各自押寶,種種的機心、折衝與運作,即使有看似科學的民調發布,選民只能被迫含淚投票,不情不願的投給在最後一刻才翻牌推出的候選人。

因此,如何以憲政運行慣例彌補體制性的設計缺憾?能在一票定輸贏的相對多數決,讓民眾對於變天和政治改革仍保持樂觀;又能追求真正的擴大參與,針對人民關切議題做好詳細檢視和公開對話,從而確保政策共識與在野勢力推出單一候選人的期待,都有充分時間與透明度來做滾動、發酵,達成「選賢舉能」的釀造心法!

首先,將台灣分四到六個區塊,例如以商業服務為主的北北基、積極做科技轉型的雲嘉南,各自的發展定位與政策關切,當有所分別。其次,再由在野勢力或退休的全國性公眾人物認養,針對地方舉薦人選和政策提議,逐一探詢和彙整歧異。最後,再以區域內進行過幾回合公聽會,搭配線上即時轉播、提問,及滾動民調確認共識的沉澱、形成。

甚至,可以讓當事人跳過在地舉薦,主動投入、參加海選程序。更可以逐次做演進優化,採行有類於美國兩黨進行的初選制。並且要錯開各區的發布時程,陸續發布人選名單和新聞熱度,來引發持續的民眾追蹤與社會關注。至於彙整的地方關注與政策主張,則在日後成為在野單一候選人的政策白皮書,以及在公辦總統選舉的政見會上,成為公開呈堂且有做過可行性評估的政治宣示。

證諸幾次的總統選舉過程,要不就在政見會上任憑當事人天馬行空,因而錯失由候選人做莊嚴承諾的契機;要不就讓提問的媒體人,被特定支持者給標籤化和恣意指責。

至於在野的黨內菁英,要不就按兵不動,等著撿拾現成的果實;要不以拖待變來增加談判籌碼,背後藏有滿滿算計。也正是如此,才讓分裂的在野勢力,徒然助長執政團隊的氣焰;讓「謙卑、謙卑、再謙卑」成為華麗的政治語言。

建構海選制來促成在野勢力的整合,則力求在遊戲規則的透明、合理之下,避免淪為替某人量身定制。更能以全國性公眾人物的督導和分區海選的持續滾動過程,來凝聚國家共識和產生真正有準備的在野候選人。












楊紫瓊奪影后 為天下媽媽喝采


2023-03-16 00:35  聯合報/ 陳明莉/世新大學性別研究所教授(新北市)
楊紫瓊憑藉「媽的多重宇宙」精湛演出,成為奧斯卡首位亞裔影后。 圖/美聯社


美國科幻電影媽的多重宇宙》奪下今年奧斯卡最佳影片等七項大獎,成了本屆大贏家。頒獎典禮上,楊紫瓊以六十歲年紀,成為史上首位亞裔奧斯卡影后發表的得獎感言,不但激勵了許多女性朋友,一些邁入高齡的女性更深受啟發:女人不該因為年紀,局限自己的天空。

對一位性別研究者而言,關注的是女性身為母親的艱難,及其中多重角色的糾纏不清。這部電影訴說女性作為妻子、母親、女兒等身分,在父權掛帥社會中面臨的生命困境,藉由「宇宙搖」等超現實科幻情節,遇見多重相異宇宙的自己,進而尋找生命解方。

這部電影不只讓媽媽們找到情感上的共鳴,彷彿也看見自己的生活縮影。楊紫瓊領獎時說道:「我被賦予了這份禮物,扮演了能給予我產生深刻共鳴的女人,因為無論她身在哪個宇宙,她都在為愛、為她的家人而戰。」因此,她特別把獎項獻給世界上所有的媽媽,因為沒有母親就沒有我們。

不管過去或是現在,女性做為母親特別艱難。早期的女性主義者強烈批判傳統母親角色的迷思與壓迫,導致社會對女性的歧視和不公平待遇,對母親往往採取負面批判態度。然而,對大多數女性來說,做母親是非常重要的經驗,母親的職責也幾乎形塑所有生活樣貌。

民國五十九年(一九七○年)代後,一些女性主義者逐漸改變對母親角色的定位和評價。她們不再只強調母親角色的被壓迫面向,而是尋找母親角色的正面意義。她們肯定母職對社會和文化的貢獻,強調母親經驗對女性認同的重要性,甚至認為母性特質賦予女性權力。一些母性主義maternalism者更推崇母親角色,強調女人的包容性、特殊性和優越性,盧秀燕媽媽市長」就是一種典型代表。

如今,「母親」已成為女性生命的選擇之一,而非命定的角色。然而,作為母親仍然是一種艱難的「工作」,許多人避之唯恐不及。在職場上,母親通常是工作晉升的阻礙。回到家裡,母親仍然有做不完的家事,和操不完的煩心,必須在事業和家庭上兩頭燒。但在現實世界裡,她們沒有像「小蓮」一樣,擁有超凡神力可在各個宇宙間游離穿梭。

如果選擇為家庭付出的全職媽媽,實質上是全年無休,廿四小時多重角色的無酬工作,年老以後更退休母親」的年金給付據衛生福利部老人狀況調查顯示,有卅點七%的年長女性需靠子女或孫子女奉養,形成年輕從夫、年老從子的生命依賴。因此,除「國民年金」以外,是否應該思考「媽媽津貼」和「退休母親年金」給付的可能性。


周行一/停止爭辯戰爭發生的機率

名人堂電子報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30&page=1#ph 

◆  周行一/停止爭辯戰爭發生的機率
◆  洪蘭/讓躺平族看到前景
◆  葉銀華/矽谷銀行倒閉的啟示
◆  王文華/可不可以早一點來接我?





周行一/停止爭辯戰爭發生的機率


2023-03-16 00:12  聯合報/ 周行一(作者為政大財管系名譽教授)
美國太平洋空軍司令維巴赫說,台海若爆發戰爭,美軍首要任務就擊沉中國船艦,解除他們對台灣的封鎖。圖為中俄海軍去年12月在黃海進行聯合軍演。(美聯社)


人類的心理特徵導致自己無法從歷史殷鑑中學習,讓戰爭一再重複發生,當家破人亡時已追悔不及。要使戰爭不發生,必須社會有共識,大家團結一致避戰才可能維繫和平,我在上一次專欄文章《戳破台海戰爭的完美風暴》(二月十七日)中已闡述,只有加強備戰無法真正避戰,必須努力於讓敵對雙方能獲致雙贏,才能真正確保和平,但是台灣社會在尋求雙贏這方面沒有共識,正大幅增加了戰爭的風險。

缺乏共識的原因之一是,迄今許多台灣民眾(我也不例外)認為台海戰爭是一個小機率事件,也就是極不可能發生的事件,可是真實世界裡極端小機率事件發生的次數卻頗為頻繁。民國一○九年(二○二○年)新冠疫情剛發生時,三月十二日美國標準普爾五百指數一天狂跌了十二%,以統計機率的角度觀之,這種很多很多「兆」年才會發生一次的事件,卻不斷發生;民國七十六年(一九八七年)十月十九日所謂的黑色星期一,美國股市一天跌掉廿一%的市值。在俄烏戰爭爆發前,歐洲已經有七十幾年未發生這種國家間的大戰爭,但是卻發生了。

台灣也是有許多人覺得戰爭很可能發生,尤其是最近美國經常示警中國大陸可能準備動武的時間、美國表示決心加強台灣的防衛,甚至在台儲存彈藥,而台灣政府也正從各方面備戰。人們通常特別注意最近常看到的悲觀訊息,頻繁釋出的戰爭訊息,讓人擔心戰爭這種小機率事件發生的機會正迅速增加中。

也有許多人因為不同的動機(例如政治利益),提供戰爭是否會發生的正反訊息,這種訊息對認為不會及會發生戰爭的人都有強化信念的效果。心理學家發現,當人們已經對某人或事物形成想法後,不僅容易接受強化信念的訊息,甚至會積極尋求相關資訊,證實自己的想法,進而拒斥與信念不符的資訊。例如已經喜歡某個政黨或候選人後,會積極接觸相關正面資訊,避免負面資訊。

這種現象使大家喜歡觀看與自己想法一致的媒體,避看其他媒體。因此,覺得戰爭不會發生的人隨時間愈來愈堅定不會開戰的信念,覺得戰爭會發生的人,會相信戰爭愈來愈迫在眉睫。由於我們無法在短期間內改變人性,讓自己變得完全理性與客觀,就台海戰爭是否會發生這個議題,台灣社會正在迅速分裂與兩極化中,將使得除了備戰之外,無法尋求其他雙贏的方式消弭兩岸戰爭風險。

未來一年的總統大選期間,與台海戰爭相關的議題將日益尖銳,台灣社會對戰爭發生的機率不會有共識。當然,戰爭是否會發生具高度不確定性,但是戰爭的後果是大家都不願意承擔的這個心理卻是有共識的。因為無助於消弭戰爭風險,我們應該停止陷入爭辯戰爭是否會發生的泥沼中,台灣社會必須從了解僅備戰不足以避戰,以及避免戰爭後果這個角度討論如何避免戰爭,除了積極備戰外,尋求兩岸雙贏的和平。 


劉大年/兩會之後的中國大陸

◆  劉大年/兩會之後的中國大陸






劉大年/兩會之後的中國大陸


2023-03-16 00:31  聯合報/ 劉大年(作者為中經院區域發展研究中心主任)


中國大陸日前舉行全國政協及人大會議,即通稱的兩會,習近平正式開始國家主席第三任任期,習家軍也就位,雖然政局已底定,但卻面臨不少困難。

去年中國大陸經濟成長率只有百分之三今年是疫情大解封後首年,提振經濟為首要任務,然而目前形勢卻對中國大陸不利。在生產成本高漲,人口紅利消失下,中國大陸世界工廠地位早已動搖。美中貿易戰更加速此趨勢,在美國以「信賴夥伴」原則重組供應鏈下,中國大陸世界工廠甚至被過去條件不佳的地區,例如印度、拉丁美洲所取代。

在美中貿易戰,以及中國大陸成長減緩下,不但外資甚至大陸本土企業紛紛撤離中國新增外人投資也銳減過去外人投資是帶動大陸經濟成長的主力未來重要性將大減

美國會繼續加強圍堵中國大陸,對於高技術的保護更會滴水不漏。過去中國大陸所依賴的「以市場換技術」方式已行不通,必須自立自強,尋求技術創新。

未來中國大陸經濟制度更趨向集權,傾向管制,政府對於私有企業干預加深,還要企業承擔共同富裕的社會責任,整體大環境並不利創新。中國大陸要證明此體制的優越性,必須在美國封鎖下,仍可突圍而實現高成長

雖然中國仍可以龐大內需市場為企業養分但是由於疫情減緩租稅徵收財政赤字不斷增加。最近財政首長也呼籲要節省開支,過「」日子的準備。顯示政府已無力如同過去以巨額補貼來支撐企業,此也會影響未來大陸經濟成長。

兩岸關係是大陸另一挑戰。兩岸官方關係不佳,但經貿往來密切,台灣對大陸貿易依存度居高不下,去年台灣對中國大陸貿易順差仍達到千億美元;另外中國大陸也需要台灣高科技產品的供給,此趨勢並不易改變。

近年來兩岸人民不但彼此好感度大減,主流觀點更是南轅北轍。台灣民意傾向與中國大陸保持距離,但是中國大陸不會坐視兩岸目前走向,會在民族主義的大旗下,繼續堅持統一,並壓抑台灣國際空間。

未來兩岸一旦擦槍走火發生衝突,台灣當然受害最深,但中國大陸也必會蒙受損失,形成雙輸的局面,此也是中國大陸必須考慮的重點。

中國大陸改革開放四十多年,去年人均 GDP 為一萬二千九百四十美元,已屬於中高所得開發中國家,與世界平均值一萬三千四百美元相差不多。但中國大陸正面臨「中等所得成長陷阱」,主要是因為在外人投資不振下減緩出口貿易、技術來源受阻影響產業升級、政府財政困難無法支持產業發展,以及人口開始減少及老化不利經濟成長,很難再創過去經濟高成長。未來若不調整經濟成長模式,經濟有陷入低成長甚至停滯的風險,此將是未來中國大陸另一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