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6月13日 星期一

經濟日報社論/高油價將是今年原油市場常態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76367/web/ 

◆  聯合報黑白集/這樣的疫情叫穩定?
◆  經濟日報社論/高油價將是今年原油市場常態
◆  聯合報社論/訪美爭議隨行,朱立倫應檢討領導溝通風格





經濟日報社論/高油價將是今年原油市場常態


2022-06-13 00:00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國際油價漲勢又起,5月31日布蘭特原油近月期貨價格再度衝破每桶120美元整數關卡,近日仍處於123美元的高價位。路透



近期國際油價漲勢又起,5月31日布蘭特原油近月期貨價格再度衝破每桶120美元整數關卡,近日仍處於123美元的高價位,令市場對通膨的不安情緒再起,並加深對聯準會升息預期的力度。在基本面未出現供不應求的情況下,深究此波油價急漲的主因有三:成品油的產能不足、需求預期的回升,以及地緣政治擾動。

首先,就最關鍵的成品油產能不足來看,受到疫後缺工、薪資上漲影響,今年以來美國平均煉油投入之原油僅恢復至疫情前的88%左右,而美國汽油庫存連續九周下滑,庫存量跌至2015年以來同期新低,亦是成品油產能不足的佐證。

除了疫情因素外,長期投資低迷則是疫後原油及成品油產能恢復緩慢的深層因素。誠如美國石油巨擘雪弗龍(Chevron)表示,鑑於長期政策趨勢傾向以綠能替代化石燃料,是以自1970年代起美國就沒蓋新的煉油廠。在缺乏足夠的煉油能力下,也導致今日汽油價格飆漲。

不過,隨著三大成品油──汽油、柴油與航空燃油與布蘭特原油的溢價持續擴大,5月31日美國原油裂解價差升至每桶60美元的歷史次高水準;美國汽車協會公布的6月8日美國平均汽油價格升至每加侖4.97美元的歷史新高,預料在成品油價格高漲下,多少有誘因鼓勵煉油廠提高產出,進而增加其對原油的需求。

其次,原油需求預期的回升。上海於6月1日宣布解除封控,5月底公布的中國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MI)落底反彈至49.6,均使市場對中國經濟悲觀情緒略為好轉。再者,隨著國際邊境管制鬆綁,日韓相繼宣布有條件入境免隔離政策,讓市場對暑假旅遊需求回升有所期待,同樣刺激原油需求預期的增長。美國能源總署預估,7、8月暑假期間,國際原油供需有望轉為赤字,且8月份供需缺口將達每日111萬桶。

第三,5月31日歐盟達成禁運俄羅斯石油協議,預計到2022年底,將禁止90%的俄羅斯石油進口。即便俄羅斯想藉由將原油積極輸往中國與印度,降低遭禁運的影響,但短時間受限於國際壓力、合約成本、基礎設施、保險禁令等因素,使該策略未能一蹴可幾,致使今年5月俄羅斯精煉產品出口已跌至22個月低點。而短期俄羅斯原油退出國際市場,遂成為支撐油價上行的力量。此外,伊朗雖為少數可在短時間內提供每日百萬桶原油的國家,但其月初扣押兩艘希臘油輪之舉,降低伊朗核協議取得突破的可能性,亦會激勵油價上行。

這波短線油價的飆漲也反映在原油遠期期貨曲線CCRV)上,布蘭特原油遠期 CCRV 不只呈現逆價差,且5月31日布蘭特原油價格現貨和一年期期貨逆價差達到每桶30美元的歷史新高。

高盛環球商品研究主管柯里表示,今年許多大宗商品價格出現「超級逆價差」,是他從事商品市場研究30年來從未見過的現象。而超級逆價差除了反映短線商品供應嚴重不足外,也代表短期商品需求正在承擔巨額溢價,消費者則支付一個大幅高於長期基本面的溢價。同時,超級逆價差還會降低煉油廠對原油庫存的持有意願,以避開庫存價值減損風險,是以在低庫存水準下,一旦面臨市場短期擾動因素,油價上行力道也會加劇。

綜上,即使目前看來中長期原油基本面並未出現更嚴重的供給缺口,但在成品油的產能不足、需求回升預期及地緣政治擾動的三重壓力之下,近期國際原油價格出現一波強烈漲勢,再加上過去兩年 CCRV 多數時間呈現逆價差,近期甚至出現罕見的超級逆價差,使煉油廠回補原油庫存的意願低迷,國際油價出現上行風險較大的不對稱現象等因素,均使2022年國際油價料將維持強勢格局。









聯合報黑白集/這樣的疫情叫穩定?


2022-06-13 00:00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陳時中12日傳出確診。圖/指揮中心提供



陳時中突然宣布停開周日疫情記者會,理由是疫情看起來「穩定」,重大政策也都已宣布,因此暫停一次。你沒聽錯!陳時中說「疫情穩定」時,他當日宣布的確診數是七萬九千多,距八萬僅一步之遙。台灣疫情滯留高原期已逾月,缺氧久了,竟認為這就是「常態」。而戲劇性的,他自己就在「穩定」中確診了!

有權力的人,就有任性的條件。從上月十日確診數突破五萬,我國染疫數就在五萬到九萬多的區間飄搖,未漲破十萬,也從未跌破五萬。這期間,除偶低於美國和德國,幾皆穩居世界冠軍。疫情一直停在「高原期」,降不下來,絕非好事。但陳時中無所謂,他對這個「穩定高原」感到滿意。

防疫指揮官當然不是輕鬆的差事。但過去八百多個日子,陳時中享受「順時中」的光環,多少個「加零」的記者會他都面露神光地主持,從不嫌煩。而現在疫情是七、八萬,中重症和死亡不斷創新高,陳時中卻以疫情「穩定」為由叫停記者會。試問,那些在重症病房掙扎及迅即遭到火化的人,在陳時中眼裡算什麼呢?

陳時中的任性,也許不難理解。總統府剛剛駁斥了內閣改組的傳聞,而民進黨原要在七月中全代會前完成的選舉提名作業,又因他而延至八月。既然黨非他不可,陳時中要拿翹、跑攤,都隨心所欲了。












聯合報社論/訪美爭議隨行,朱立倫應檢討領導溝通風格


2022-06-13 00:00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國民黨主席朱立倫12日清晨自美搭機抵台。記者黃仲明/攝影



國民黨主席朱立倫結束訪美行程。在國內疫情肆虐與國民黨提名諸多紛擾下,此次出訪並未獲得太多重視。輿論聚焦在朱立倫對兩岸、台美關係的論述,而且衍生不少來自黨內和對岸的批評。對「親美派」的朱立倫而言,此行顯然並未達到國民黨設定目標。

回顧國民黨主席上一次訪美,也是朱立倫,當時還兼具總統候選人身分,時間是二○一五年十一月。六年多來,國內外情勢都有重大變化。國內民進黨兩度在總統、立委大選勝選,幾成一黨獨大之勢;國際上以美國為首的西方盟國「抗中」戰略明確,且在台灣以民進黨為盟友的態勢也漸成型。而國民黨內紛爭未歇,朱立倫此時訪美,主客觀情勢上都可能遭致吃力不討好的結果。

果然,朱立倫訪美,不但其「九二共識是沒有共識的共識」、「國民黨從來就不是一個親中的政黨,而是親美的政黨」等說法,都引發爭議;朱立倫與美方官員見面的層級、規格也被批評是「降級」或「刻意疏遠」。而在國民黨內,朱訪美期間,桃竹苗提名爭議仍持續延燒,儘管桃園整合朝正向發展,但對朱立倫的領導風格的批評並未化解。凡此種種,都讓朱立倫的訪美行蒙上陰影。

從長期來看,對國民黨而言,朱立倫此次訪美仍有正面意義。國民黨自二○○八年裁撤駐美代表處,執政期間對美關係運作沒有問題,但二○一六年失去政權後,對美經營近乎「棄守」,華府的「台灣遊說團」被民進黨壟斷。如今儘管財務依然困窘,美國的國際戰略短期內也不致有太大改變,但朱立倫重新為國民黨駐美代表處掛牌,昭示未來台灣在美國將不會只有一種聲音。無論如何,都是全新開始。

至於在兩岸關係和對美關係上,朱立倫試圖扭轉近年國民黨在兩岸議題上不斷被扣「紅帽子」的劣勢,並欲與美方修復因萊豬公投等事件而破裂的關係。朱立倫「九二共識是創造性模糊」說法的對象,不僅是美國,更是台灣民眾和藍營支持者;對朱立倫和國民黨而言,只要能獲美國正視,引發國內廣泛討論,就算達到初步目標。但其他相關說法引起黨內不滿和對岸批評,民眾也未必埋單,恐有失衡之虞。

整體而言,朱立倫訪美行的聲量極低。主要原因在於政黨實力,國民黨依然孱弱,無論美方或國內對其能否重新執政都不樂觀。此外,國民黨八年內五換主席,權力結構和大方向極不穩定。朱立倫的論述,是其一家之言,或可完全代表國民黨?是未來國民黨既定方向,或者「賞味期限」只到今年底?即使朱立倫年底後仍擔任黨主席,未來總統候選人是否會對此論述埋單?都不無疑問。

尤其,朱立倫訪美的相關談話,連國民黨內部都有高度分歧,如何能被認真對待?但這主要是朱立倫不願協調、無力溝通的領導風格所致;這種風格亦表現在其選戰提名上,也因此爭議頻傳。特別是在論述部分,前任主席江啟臣為調整兩岸論述,曾舉辦多次黨內座談,朱立倫卻完全跳過此過程。因此,朱立倫的論述,自難取得黨內背書,也不易獲得國際社會重視。

國民黨過去是「家父長」式的政黨,黨主席握有極高權威,但今非昔比,已非一人所能獨治。國民黨要獲得民眾支持與美國敬重,首先就是要證明自己有「重新執政」的實力與可能性;而第一步就是先求取黨內「最大公約數」。如果總是「黨主席一邊,其他人一邊」,縱然表面團結,也不會是真團結;即使尋求突破,也難獲重視。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一位烏裔蘇聯科學家的奇幻之旅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76367/web/ 

◆  疫情數據裡找生路 讓數學家來
◆  陸石斑產量遠勝 加上貿易報復心態…
◆  告WTO徒勞 快調產銷結構
◆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一位烏裔蘇聯科學家的奇幻之旅
◆  強調永遠親美 少談和中立場 缺少三C的朱立倫美國行
◆  朱立倫返台 為何門前冷落車馬稀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上)/我兩度赴倫敦政經學院借閱 2019-09-18 18:2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中)/外殼燙金 內頁像傳真紙 2019-09-18 18:3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下)/兩種編排有異 畢業35年收到 2019-09-18 18:32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一位烏裔蘇聯科學家的奇幻之旅


2022-06-13 00:00  聯合報/ 林一平(作者為科技部前代理部長)
科羅廖夫。圖/林一平繪



最近親烏克蘭的媒體報導,位於莫斯科衛星城市科羅廖夫地區的俄羅斯最大飛彈製造商 KTRV 發生離奇盜竊案,有人偽造授權書,大搖大擺由倉庫騙走七公噸的鈦原料,總價值一千八百萬盧布。

這則報導可能是假新聞,卻提升了烏克蘭人的抗俄意志。其一,鈦原料用來製造導彈,打烏克蘭。其二,盜騙的地點是以烏克蘭人科羅廖夫命名。這則報導凸顯俄羅斯人可笑的受騙過程。科羅廖夫(Sergei Pavlovich Korolev)的一生經歷是一個傳奇,同樣顯示出蘇聯的荒誕。科羅廖夫是我最敬佩的太空科學家。我曾經到莫斯科紅場,向這位傳奇性人物的墓碑獻花致敬。

烏克蘭人科羅廖夫是蘇聯的飛機設計師及試飛員,卻夢想發射火箭到外太空。俄國友人告訴我,科羅廖夫偷偷挪用設計飛機的經費,研究火箭。一九三七年東窗事發,被流放西伯利亞,在科力馬河的勞改營做苦工,嚴重受傷,牙齒幾乎掉光,身心受創的痛苦,難以言喻。監禁期間,科羅廖夫在非人的生活環境中,冒死繼續研究火箭。六年後史達林發現火箭的重要性,釋放科羅廖夫。

科羅廖夫引領全世界的太空科技,像魔術師般的化腐朽為神奇,在太空競賽中打趴美國所有科學家。

他送第一隻流浪母狗上太空(他說,在外太空小便,母狗比公狗更有優勢)。他挑選一點五七米的矮子加加林,成為人類史上第一位太空人。他挑選第一位女太空人時,找到的不是接受科班訓練的飛行員,而是一家紡織廠的女工德瑞許柯娃。

在太空科技的前沿,科羅廖夫總是能死棋腹中出仙著,實現不可能的任務。蘇聯將科羅廖夫列為最高機密,美國人根本不知他是何許人。於是乎想頒發諾貝爾獎給他,讓他身分曝光。瑞典科學院提名諾貝爾獎時寫信詢問衛星設計者是誰,蘇聯最高領導人赫魯雪夫很滑頭的回答説:「是全體蘇聯人民。」

科羅廖夫這位國寶級的科學家並未受到應有的待遇,死在手術台。蘇聯官方說法,他死於癌症的手術。他逝世後,蘇聯的太空科技一落千丈,很快被美國追趕過。如果科羅廖夫多活三年,那麼第一位登陸月球的太空人絕對是蘇聯人。

俄國友人的八卦,科羅廖夫的真正死因,是進行簡單的痔瘡手術,外科醫師酒醉動刀,害他死在手術台。這位偉大的烏克蘭人被荒謬的搞死了。

今日俄羅斯從科羅廖夫的出生地,烏克蘭的日托米爾附近發射了高精準長程巡弋飛彈,摧毀了頓巴斯。俄羅斯人這一次又會將烏克蘭搞成何種模樣?











疫情數據裡找生路 讓數學家來


2022-06-13 00:33  聯合報/ 秦淳/醫師(屏東市)
疫情蔓延,若干數學現象或問題,是否可以找數學專家幫忙分析? 記者許正宏/攝影



疫情蔓延中,若干數學現象或問題,民眾產生疑惑或忽略,在此提出供大家參考。

一、重症率問題:許多專家說重症率不高,但若罹病人數很大,重症數還是不少。

二、專責病房空床率問題:這其實是分配不均的問題,因為某些大醫院或市區醫院,也許都占床至百分之一百一十,空床率為零,但某些小醫院或偏遠醫院仍有空床百分之七十,加權平均後,就是百分之卅

三、罹病人數累積分布問題:在存活分析中,隨機變數的分配不見得是常態分配,且衰變率有加速或減速的現象,所以罹病人數或許有高原期,或許沒有;如果有,呈現何種型態則依其分配機率而定,而若有兩種突變亞種同時流行,則分配曲線更形複雜。

四、離群值問題:若測量一群小學生身高,平均在一五五至一六○公分間,若跑出一個一九○公分,這個數值就是離群值,它有可能是測量錯誤,但也可能是實際值。

比如百分之九十九點九九打完三劑疫苗的人,染疫七至十四天就恢復健康,但也有可能某健康人打完三劑疫苗,染疫三天就惡化成重症,這可能是測量錯誤,比如此人實際上是內分泌疾病,也可能有生物學上的因素,可能是特異體質或一些醫學上尚未釐清的問題。疫情流行中必有不幸之人,染疫後誘發其他身體上更嚴重的問題,產生重症。

五、感染黑數問題或未確診問題:若一個問卷的回收率是百分之九十,未回收的百分之十重不重要呢?這還是重要的。藉由研究未確診黑數,也可以得到一些有用資訊。另一方面,未確診黑數若是確診數的百分之一,則防疫作為和疫情規模的評估就不難,若達到百分之十,就有難度了,若達二至三倍時,疫情規模的預測則變得非常困難。

六、超額死亡問題:這是一個橫斷面的數據,統計上只能說它們相關,但因果關係要在嚴密的研究架構下確認,而且要考慮共變數或混淆因子。染疫的癌症病人死亡率偏高,可能因癌症病人免疫力低下,容易染疫容易死亡,但是有沒有可能,得病雖輕,但造成癌症惡化而死亡?這兩造均有可能,所以主死因要歸新冠病毒或癌症,就有很多學問了。在共變數方面,是否有可能染疫的癌症病人,因為經濟問題不想治療了?所以對於這類橫斷面的數據,因果的推論要非常謹慎,但也不宜立即否定專家學者的懷疑,因為專家學者的直覺常很準。

政府與個人均應戮力使罹病人數下降,使重症人數下降,也減少離群值(特異體質)出現機會。空床利用問題,可用作業研究、最適化、微分方程式或線性代數等工具,解決一部分問題。而罹病數的分配問題,待流行告一段落,就可知是何種分配,病例數的增加是否加速或減速,以及其背後的生物學意義。未確診黑數及超額死亡問題則須進一步研究。

本人七年前就讀應數研究所時,當時一位教授說,在其時,台灣有五百位數學博士還沒得到適當的工作,而本人要呼籲的是,在瘟疫流行時,數學家願意蔚為國用,只要政府有想到他們。











陸石斑產量遠勝 加上貿易報復心態…


2022-06-13 00:30  聯合報/ 柳金財/佛光大學公共事務學系副教授(新北市)
前官員指出,馬政府在推動ECFA等貿易合作時,並未因是國會多數黨就跳過溝通。圖為當年法院為ECFA以及相關法案,兩派交鋒。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大陸以驗出禁藥為由暫停石斑魚輸入,重創台灣養殖漁業。大陸當局先前無預警禁止台鳳梨、釋迦及蓮霧等輸陸,水產亦屬於ECFA早收清單項目,上述禁令再度牽動台灣農漁業者敏感政治神經。

首先,陸方已改變對民進黨傳統執政縣市之懷柔政策。面臨二○二二年台灣地方選舉與二○二四年總統大選將至,禁止石斑魚輸陸,藉此產生「寒蟬效應」改變台政治過程。目前全台石斑魚出口主要集中於大陸,陸任何限制都會重傷台石斑魚出口。尤其改變「向南移、向下沉」,「三中一青」、「一代一線」政策,不再對民進黨執政縣市農民及漁民進行拉攏。

例如鳳梨、釋迦及石斑魚,主要產地在南部且綠色執政;然此亦波及藍營執政的台東。石斑魚養殖業集中在民進黨執政屏東縣,但當陸方採取政治干擾對台貿易制裁,影響區域其實涵蓋藍綠執政區域。

其次,「九二共識」成為兩岸農漁業交流與合作的通關密語。陸方藉由設置「兩岸農業試驗區」及「台灣農創園」,已產生群聚效應及示範作用。儘管民進黨執政以來,無法展開兩岸中央層級政府機構或兩岸兩會對話與協商,但二○一六年泛藍政黨執政八縣市首長曾進行兩岸城市交流,爭取農產品採購等八項利多;二○一八年泛藍獲得十五席次地方執政,隔年高雄市長韓國瑜亦組團赴港澳中進行農產品採購銷售。然隨兩岸關係持續惡化及新冠疫情肆虐,壓縮雙方農漁業交流及合作。

再者,大陸吸納台農漁業技術及經驗,反成為台競爭對手。台灣擁有極佳的養殖技術,創造「石斑王國」美譽,然因技術外流逐漸降低競爭力。大陸沿海地區大量投入相關投資,石斑魚產量已達台灣數十倍,產量激增致價格持續下滑,即使沒有對台採取政治干擾及貿易制裁,亦將造成台產業養殖面積不斷縮減。陸藉由聘請台具有養殖技術及經驗人士開發新養殖技術,將龍膽石斑和老虎斑雜交而成的「龍虎斑」,在市場銷售上超過台青斑。

最後,政府因應政策僅具短期效應,長期恐造成財政負擔。農委會雖已制定《漁產品促進外銷作業規範》,補助石斑魚等魚種外銷至星、馬及日本等亞洲國家,獎勵拓銷費用每公斤海運四十元或空運五十元;美國、澳洲每公斤海運五十元或空運六十元。龍虎斑池邊價每台斤才百元上下,政府提供其價格三分之一的運費補貼,顯不合比例。因補貼產生的訂單恐難有真正競爭力,其他如鳳梨、釋迦、蓮霧等等也要補貼,恐加重政府財政負擔。

民進黨政府採「抗中保台」路線、「聯美抗中」戰略,將台灣鑲嵌至「印太戰略」中,台灣成為美國「以台制中」、「以台耗中」的棋子。大陸在「融合漸統」政策方面,恐將更凸顯單邊行動、不待協商片面主張。鳳梨、釋迦、蓮霧或石斑魚的禁止輸陸,皆為貿易報復壓制政策下思維產物。可預測,寒蟬效應及骨牌效應恐將持續發酵。












告WTO徒勞 快調產銷結構


2022-06-13 00:00  聯合報/ 徐世勳/台灣產業關聯學會名譽理事長(台北市)
波波漫畫



日昨經貿談判辦公室總談判代表鄧振中將台美洽簽自由貿易協定(FTA),比喻為小倆口的婚事,喜氣洋洋,真是維妙維肖。先是求婚成功,「台美廿一世紀貿易倡議」意謂著兩家人同意提親,安排訂婚,談妥聘金和嫁妝,再籌備婚事。「結完婚後、生小孩、建立家庭,最後簽訂自由貿易協定就是圓滿家庭的結果」。

這妙喻當然也適用於十二年前(二○一○年),兩岸緊鑼密鼓、張燈結綵,粉墨登場的「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不過,今日的「台美廿一世紀貿易倡議」只是台美兩家人「同意提親」而已,二○一○年六月廿四日兩岸簽訂的ECFA,當時已完成訂婚文定儀式,提親的陸方還慷慨贈送「早期收穫清單」的聘金大禮。

當時中國大陸「片面」給予我國農漁產品十八個稅項的零關稅優惠,自二○一一年起,於兩年內分三階段提前降至零。十八個稅項中有十三個為農產品,其餘五個稅項為漁產品,包括:其他活魚(石斑魚等)、其他生鮮冷藏魚(烏魚、石斑、鰺魚、旗魚等)、其他冷凍魚(秋刀魚、午仔魚等)、其他冷凍魚片(虱目魚、長鰭鮪、大目鮪、黃鰭鮪等)、其他未列名動物產品(甲魚蛋等)。此後,中國大陸躍升為我國農產品最主要的外銷市場。

這些聘禮中還包括之前自二○○五年八月一日起,中國大陸「片面」開放實施的十五種台灣水果,包括鳳梨、番荔枝(釋迦)、蓮霧、芒果、木瓜、楊桃、番石榴、檳榔、柚、棗、椰子、枇杷、梅、桃及柿子等零關稅進口政策;釋出的優惠條件,則包含增加通商管道的「五口通商」、簡化通關手續的綠色通道等配套措施,以吸引台灣水果出口至中國大陸。

不過,根據GATT第廿四條的諒解備忘錄,若是沒在十年內走完後續結婚(簽署FTA)的承諾,這些提親與訂婚的聘禮(即「早收清單」的讓利)將是違反世界貿易組織(WTO)的「最惠國待遇原則」,任何會員均可向WTO提告。迄今已逾十年,後續婚事(兩岸貨品貿易、兩岸服務貿易)的磋商遙遙無期,且兩岸漸行漸遠,結婚無望,大陸收回「早收清單」訂婚聘金之可能性極高。此由去年中國大陸海關總署陸續發布通知,暫停台灣鳳梨、釋迦和蓮霧等水果及近日的石斑魚輸入中國大陸可看出端倪。

面對未來中國大陸陸續收回「早收清單」農漁產品的讓利聘金,政府當然可以向WTO提出爭端解決控訴,但恐將徒勞無功。長遠之計,宜寬列經費補助農漁民轉作或離農離牧,調整農業為內需導向型的產業結構,優先強調國內糧食安全的維護。

另外,傳統的「農地農用」框架,限制農地僅供「生產型農業」使用,成為阻礙農漁業升級的關鍵瓶頸,建議放寬為「農地多元使用」,允許加工、冷鏈、倉儲、運銷、物流、批發、零售等上中下游各行各業使用,帶動農糧價值鏈的整體發展,創造就業與所得,並與生命科學、健康醫學、生態環境領域的產官學結合,促成我國農漁業的升級與現代化。











強調永遠親美、少談和中立場 缺少三C的朱立倫美國行


2022-06-13 00:00  聯合報/ 施炤稽/大學教授(台北市)
國民黨主席朱立倫結束9天訪美,12日清晨搭機抵達桃園國際機場。記者黃仲明/攝影



中國國民黨主席朱立倫訪美結束,餘波盪漾恐未止歇。最值得觀察的是「永遠親美」論、「九二共識是『沒有共識的共識』」兩項說法。

朱立倫的「永遠親美論」不僅違背國際政治常理,更沒有信心地將國民黨的立場鎖進美國國家利益之中。他的九二共識新詮釋,則使用與否認九二共識的陳水扁同樣的語言,失去了政治溝通與論述的立場。因此,國民黨內沒有什麼人願意或搞得懂如何在第一時間站出來為其辯護。

這些問題顯示了朱立倫缺少「三C」,亦即信心(confidence)、溝通(communication)與協調(coordination)。

在缺少信心方面,朱立倫因為想撕下「親中反美」的標籤,而且深怕美國不支持他未來的政治布局,於是非常強調「親美」,甚至「永遠親美」。

十九世紀英國首相帕麥斯頓曾謂:「英國沒有永遠的盟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英國的利益是永恆持續的,而且我們有責任依循那些利益行事。」

同樣的,國民黨有自己定義的(國家)利益,所以政府遷台後,蔣介石、蔣經國、李登輝一路到馬英九,基本上可說「親美」。因為美國除了與中華民國斷交、釣魚台與南海主權等相關政策外,其他作法與民主價值觀大致符合台灣安全與發展的需求,但沒人說國民黨「永遠親美」。顯然朱立倫深恐各方不知他「親美」,所以表態過了頭。

因為缺乏自信,他也刻意強調國民黨主張交流對話的兩岸政策,「跟美國拜登總統或國務卿布林肯一些談話是一致的」,藉以展現「親美」。其實兩岸交流對話是由國民黨主體性所衍生出來的政策與立場,恰巧與當前美國政府的非常接近。就算國民黨不親美,它仍應主張兩岸以和為貴、溝通交流。

朱立倫在面對美國人時刻意少談國民黨過去強調的「和中」,而將重點放在台灣於美國對中戰略有多重要,以及台灣自我防衛的決心與準備。可惜的是失去了以國民黨主體性向美方說明,「親美和中」不會損及美國國家利益的機會。

再談到溝通與協調的問題。朱立倫在兩次黨主席任內(包括最近地方選舉徵召)已暴露出缺少溝通與協調,這次出訪美國又再度如此。他的「永遠親美論」事前未與黨內溝通協調,更不用說他在華府拋出九二共識新詮釋,黨內不知如何接續,連國民黨立院黨團曾銘宗、李德維等委員,被問到時唯一能做的只能將砲口趕快轉向民進黨,稱民進黨只會挑在野黨毛病,而且對兩岸關係惡化提不出解方。

朱立倫在華府時不去彰顯兩岸過往有交集的部分,反而有意無意凸顯未獲共識的部分,他在只有華人的場合又說要在求同存異之下延續九二共識,反對任何一方單邊改變。這樣分裂的論述並非國民黨內部共識,所以幾乎未見國民黨指標性人物幫朱立倫辯護,更不用說對國、共互動的扼傷。

朱立倫的領導風格極不利於國民黨的內部對話,而美國官員恐怕也不會因此謝謝他的新詮釋,因為美國對九二共識實質內容本就不採取立場。










朱立倫返台 為何門前冷落車馬稀


2022-06-13 00:00  聯合報/ 黃光國/台大心理系名譽教授(台北市)
國民黨主席朱立倫於美東6日下午造訪國務院與官員會談。華盛頓記者張文馨/攝影



國民黨主席朱立倫訪美返台,網路上盛傳的是當年韓國瑜訪美返國時機場內人潮洶湧的盛況,相較之下,朱主席此次訪問回國時的機場,卻是「門前冷落車馬稀」。

朱主席在美國訪問時,最引人注目的一件事,是在布魯金斯研究院的演說中,竟然仿效當年陳水扁的名言,公開表示:「九二共識是沒有共識的共識」,一言既出,駟馬難追,不管他在返國記者會上如何解釋,都很難改變選民對他的評斷了。

這實在是非常怪異的一件事。從俄烏戰爭開打之後,台灣人民最為擔心的事,是烏克蘭的悲劇可能在台灣重演。蔡英文對這件事非常敏感,她不斷通過綠媒,反駁「今日烏克蘭,明日台灣」的說法,其實大家都知道:台灣不可能是烏克蘭,因為烏克蘭的面積有台灣十六倍大,而且烏克蘭和俄羅斯同樣是「戰鬥民族」,雙方都有「寧死不降」的蠻勁。

俄烏戰爭開打之後,烏克蘭家破人亡、逃亡國外的難民多達五百萬以上,請問:萬一兩岸爆發戰爭,台灣人民要往哪裡逃?當年日本殖民地政府民政長官後藤新平早就說過:台灣人的特性是「怕死、愛錢、想做官」,所以最近的幾次民調,當前台灣人民盼望「和平」的比率,始終高達百分之七十以上。

朱主席和他隨行的策士對於台灣的民情似乎一無所知,他們在美國訪問的時候,對於如何維護兩岸和平幾乎隻字不提,反倒跟著民進黨,説國民黨的政策就是「親美,堅持民主、自由」云云。有人認為:朱主席在美國的表現是「東施效顰」,在我看來,他倒像是得了「斯德哥爾摩症候群」。

蔡英文上台後假藉「民主、自由」之名,搞黨產會、促轉會,不斷找名堂批鬥國民黨,是「威權政黨」,如今不僅台灣的民主政治給搞得千瘡百孔,國民黨給打趴在地,連黨主席都只能跟著蔡英文一個鼻孔出氣。這不是「斯德哥爾摩症候群」,又是什麼?

朱主席這樣的格局,在美國人看來,當然心底有數,所以他想要見美國的副國務卿,最後只能見到助理國務卿。

相較之下,在新加坡的「香格里拉對話」中,美國國防部長奧斯丁一直希望能和中共軍委副主席許其亮會談,但是結果只能見到國防部長魏鳳和。而且魏鳳和一跟他見面,就放出狠話:「如果有人膽敢把台灣從中國分裂出去,中國解放軍將不惜一戰,不惜代價!」

在疫情肆虐,執政黨又幾乎是束手無策的情況下,現在台灣的最大黨其實又變成了「討厭民進黨」。朱主席既然只有這樣的胸襟和格局,在未來的兩次選舉中,台灣的政治生態勢必形成「秦失其鹿,天下共逐」的局面。我期待看到有胸襟、有見識的政治家,能夠發起「順乎天,應乎人」的「和平運動」,回應百分之七十人民的殷切期盼!



馬凱/史上最難懂的通膨 有解?

名人堂電子報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30&page=1#ph

◆  馬凱/史上最難懂的通膨 有解?






馬凱/史上最難懂的通膨 有解?


2022-06-13 00:00  聯合報/   馬凱(作者為經濟評論者)
葉倫最近坦承她有關通膨是暫時性的預測是錯誤的。路透



美國聯準會面對通膨態度日趨強硬之際,從聯準會主席轉任財政部長的葉倫女士最近也公開承認,過去這一年她對美國通膨的判斷錯誤。聯準會匯聚了經濟金融財務的精英,又多實際參與貨幣決策與實務多年;再加上葉倫這位史上頭一位先後主導兩個權威機構的頂尖人物,竟然都在長達一年時間之中誤判這一次的通膨問題,因而拖延泄沓、貽誤時機,致使通貨膨脹率高攀不下,的確是咄咄怪事。

追根究柢,完全要歸咎於此次通膨的本質。它的本質太過於複雜,千頭萬緒,相互糾纏,不但是卅年來僅見,更可能是史上得未曾有。正因為如此,所以不僅要抓緊時機,快刀斬亂麻,更必須徹底釐清其來龍去脈,清楚每一個致禍的根源,方不致庸醫誤國、治絲益棼。

過去的通膨,病因多半十分簡單:不是貨幣當局胡亂放出太多鈔票,就是主政者不知節制,濫肆建設、開銷或刺激民間支用。這就是所謂「需求拉動的通膨」。病因既如此簡單,解方自不複雜:抽緊銀根、削減財政支出,即可立竿見影。

比較少見,後果也相對嚴重的,是「成本推動的通膨」。最顯著的例子就是一九七○年代的能源危機。當阿拉伯的產油國家在亞曼尼的縱橫捭闔之下勾結成功,立將油價倍數提高,使全球工業生產與運輸成本大漲。一方面反應在產品價格上,造成嚴重的通膨;另一方面,廠商虧損連連,不得不減產、裁員乃至關廠以應,於是經濟萎縮,失業大增,各國陷入蕭條。「停滯性通膨」一辭乃橫空出世;各國又要對治通膨,更要激勵經濟,左支右絀,進退維谷。

當前的通膨之所以複雜,首先,乃正是需求面與供給面同時失衡所致。其次,它正處於全球經濟卅年大轉型的轉捩點。一九九○年以來的卅年,由於中國的世界工廠建立,大量輸出價格極其低廉的民生必需品橫掃全球市場;因而卅年間不見通膨,甚至時有通縮。近年來世界工廠已衰微,再無能力壓抑全球物價,通膨也隨之重回世界市場。

但正也因為通膨已被壓制卅年,各國習以為常,認為一切胡作非為皆不懼引發通膨;乃有非典型貨幣政策,自二○○九年起將利率降至零或負,無顧忌地量化寬鬆,為重回通膨時代的世界撒滿了火種。與此同時,以美國為首濫用赤字從事天文數字的紓困、激勵措施,也成了最大的幫凶。

在上述可怖的需求面拉動力量之外,全球供應鏈快速斷裂、破碎,甚至完全縮回一國之內。美中對抗是一個重要原因,烏俄戰爭則屬火上加油。同時,過去卅年超級全球化,廠商競相奔赴世界各個角落尋求最低成本與最高效率,結果導致先進國家勞工降薪、失業,醞釀成熊熊怒火,發為民粹潮流,引導主政者敵視外包,引回生產,也是肇因。

不幸在此時地球快速升溫將達極限,淨零減排的呼籲迅速成為具體行動,將生產成本大幅拉升,綠色通膨亦愈演愈烈。種種惡因此刻一起爆發,這樣的通膨,可有解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