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月30日 星期二

經濟日報社論/調高經濟成長預測 背後的心酸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96183/web/ 

◆  聯合報社論/辜負的年代:從時力七分之六黨員出走談起
◆  聯合報黑白集/史詩級的大內宣
◆  經濟日報社論/調高經濟成長預測 背後的心酸







經濟日報社論/調高經濟成長預測 背後的心酸


2024-07-30 02:32  經濟日報/ 社論
繼中華經濟研究院將今年經濟成長預測調高為3.46%後,台灣經濟研究院更上修成長率到3.85%。路透


繼中華經濟研究院將今年經濟成長預測調高為3.46%後,台灣經濟研究院更上修成長率到3.85%,一口氣上調0.56個百分點,經濟情勢看來相當樂觀。經濟部日前也表示,國內生產比重持續突破50%,上半年達到52.3%,高於去年平均(49.1%),反映台商回流的正面效果。從表面看,這些突出表現應讓我們高興,但畢竟只是數據,其中的原因和衍生的後果,更值得我們探究,以免禍福相倚卻未能防微杜漸。

經濟成長率提高,一方面是人工智慧(AI)產業正旺,國內伺服器、IC 設計、筆電、網通相關企業擴大國內生產,帶來投資超乎預期;二方面是外銷訂單因台商回流,提高國內生產比例,的確產生了正面效果;三方面是服務業主力的零售、餐飲,上半年營業額都創了歷史新高,所造成的。

然而,若進一步細看,雖然製造業生產指數上半年成長了10.5%,但幾乎完全集中在資訊電子工業,其成長率高達18.8%;民生工業只有2.0%,化學工業低到1.1%,金屬機電工業更是令人心驚的-0.2%,顯示這波景氣提升,並不是當前國際間重視的「包容性成長」,而是完全偏向資訊電子業的機遇。加上實質薪資已轉為正成長,不屬於資訊電子類的產業成本變高、競爭力減弱,大致展現了「荷蘭病」的徵兆。但政府對這種產業畸形發展完全不予理會,任憑外界如何評論,就是不當一回事,只會不斷提供漂亮的整體數據。

其實,整個資訊電子業的就業人數,不過就是90萬人左右,僅占全台就業人數的9%。金屬機電業卻有110萬人就業,化學和民生工業也都各有50萬人,製造業非資訊電子業的三類產業合計有210萬人的就業,這三類產業景氣基本停滯,只有資訊電子業一枝獨秀,這會是一個好的結構嗎?

此外,幾個機構都認為零售、餐飲和觀光業上半年表現都強,似乎在引申今年成長不只發生在製造業,服務業同享景氣恩澤。然而,若服務業和製造業同樣是在擴張,那對勞工的需求應該增加,薪資也會上漲才是;但是,依據主計總處統計,今年5月的受雇勞工薪資,比起去年平均,服務業中絕大多數次產業,包括批發零售、運輸倉儲、住宿餐飲、專業科學及技術服務、教育、醫療保健及社會工作服務、藝術娛樂及休閒、其他服務業,都呈現「下滑」的狀況;只有金融保險和出版影音及資通訊業有明顯的提升。

若再考量近來通貨膨脹嚴重的狀況,在這些平均薪資下滑產業工作的勞工,會相信今年景氣很好,他們都將受惠嗎?

政府應該思考的是,當經濟有明顯成長,但幾乎都集中在資訊電子業的狀況下,造就了一群購買力超強的「科技新貴」,將資訊電子業所在地和新投資地區周遭的房地產價格炒高,帶動全台房價高漲,讓其他產業薪資不漲的勞工陷落「無立錐之地」的結果,既無力買房,又不敢結婚、生子,對社會到底是好事還是壞事?作為一個負責任的政府,是應該每次看到整體數據亮麗就芳心竊喜,趕快拿出來展示邀功,還是該深入研究為何會有這種不均衡發展的原因,再提出有效政策?政府應提攜停滯產業以消除不均和社會問題。

多年前就有人提出,「經濟建設委員會」(國家發展委員會的前身)應改為「經濟及社會委員會」,因為經濟和社會問題息息相關,處理經濟問題的同時,必須思考其社會影響,也就是經濟政策必須推估並處理其社會效果。今天,既然經建會已改組為國發會,就應該在其下有個類似「社會影響處」的建構,即時、動態、有效地提出連帶的因應政策,或建議相關部門及早因應;不該每次都是在發生驚心動魄的社會災難後,才來謀求解決。















聯合報黑白集/史詩級的大內宣


2024-07-30 03:18  聯合報/ 黑白集
任敏嫻(左起)、謝章穎、杜汶澤、洪群鈞出席「零日攻擊ZERO DAY」發布記者會。記者沈昱嘉/攝影


以台海戰爭為背景的電視劇《零日攻擊》,明年將上映。此劇耗資二.三億元,以台灣的電視劇而言,堪稱頂級,綠營支持者形容為「史詩級」鉅作。這部戲或許是「史詩級」,至於如何史詩法,卻不在其內容。

從已釋出的「前導片」看,劇中對台海戰爭的假設,很難稱得上專業。倒是花了不少篇幅,在描述「第五縱隊」:舉凡宮廟、網紅、黑道、監獄受刑人、典獄長,都成了縱隊成員。正式播出時,納入政治人物,恐不意外。

更搶眼的,是這部戲的顧問群。總顧問是國安會前副秘書長林錦昌,另有綠委沈伯洋、文總秘書長李厚慶、國防研究院所長蘇紫雲等人,清一色的「正綠」背景出資者除綠色企業家曹興誠,其餘文化部、文策院、中華電信、高雄市政府等,都是政府單位,顯示是「綠色軍教片」無疑

這部戲的製作公司叫「零日文創」,一看即知是專為拍這部戲而成立的企業,林錦昌是大董事股東掛名的首席導演,則是蔡英文、賴清德總統競選廣告的「御用導演」。僅文化部補助,即超過七千萬元。對照林錦昌曾任文總秘書長,可說是赤裸裸「國庫通黨庫」。

此戲成為下次九合一、總統立委「大內宣」的工具,自不在話下。兼顧認知作戰、選舉考量和培養綠色產業鏈,一舉三得,確堪稱史詩級。












聯合報社論/辜負的年代:從時力七分之六黨員出走談起


2024-07-30 03:18 聯合報/ 社論
時代力量黨主席王婉諭(中)、決策委員周偉航(右)及胡堞(左)上午舉行「面對過去,展望未來」檢討報告發布記者會,公布破萬字檢討報告。記者林銘翰/攝影


時代力量黨最近舉行記者會,提出該黨的總檢討報告,坦承迄今已有七分之六黨員離開,目前僅剩一,○九○人。黨主席王婉諭說,時力不打算無聲消散,會回顧台灣過去十年的問題,並預判未來十年會面對的挑戰,擬訂新的政策綱領,啟動二次創黨。

王婉諭的改革宣示說得懇切,但七分之六成員離去的事實,仍難掩時力泡沫化的悲涼。成立至今短短九年,這個「太陽花學運」催生的年輕政黨,曾深受矚目並風光一時。但成立不久黨內便爆發嚴重的路線之爭:以黃國昌為首的「自主派」,主張與民進黨保持距離;另一派人馬則主張「友綠」,和民進黨共同對抗國民黨時力前後爆發了五次退黨潮,再加上主席徐永明收賄貪瀆事件衝擊,政黨形象重創,時力這塊招牌就瞬間褪色了

追根究柢,時代力量萎靡不振的主因,正在於它堅持當「小綠」的蒙昧無知。如果民進黨仍然在野,時力選擇當其側翼,也就罷了。但民進黨早已大權在握,並大肆在各領域侵犯人民權益,時代力量卻還自甘充當其馬前卒,它便失去了自主性,也失去了正當性。這些年來,從洪慈庸、林昶佐、黃捷、吳崢等高幹一一投效民進黨,即可知:選擇當「小綠」,就是在幫「大哥」跑腿,再也無法積累自己的能量。直到現在,時力仍不時以追打黃國昌為樂,這種心態,基本上連一支綠網軍都不如,哪裡像個政黨?又如何二次創黨?

時力乘著太陽花的聲勢而起,取了「時代力量」這麼一個充滿壯志的黨名,卻撐不到十年便已早衰說起來,它辜負了時代,時代也辜負了它。它辜負時代,是因為它無法把握成立的初衷,甘當民進黨側翼,讓許多年輕世代懷著期待而來、抱著遺憾而去,它辱沒了自己的時代使命時代辜負了它,因為它誕生在民進黨的卵翼之下,卻誤以為自己是時代寵兒當政治熱潮退燒,其發光能量燃燒殆盡,就連把它當墊腳石的民進黨也對它失去了興趣,遑論一般人

時力若自以為還能代表年輕世代發聲,那是一種錯覺十年時光過去,除成就了林飛帆、黃捷等少數政治新貴,當年許多憤慨上街的太陽花青年都經歷了現實人生的辛苦和不甘,發現美好無憂的青春已離他們而去。今年初的大選,有三百多萬人選擇改當「小草」投票給柯文哲,其中應有不少人是「失望的太陽花」,希望給民進黨一擊。

再看今年六月出現在立法院外的「青鳥」,從動員方式和特定教會提供後勤補給看,幾乎就是在複製「太陽花」模式。但這次行動,很快被戳破是民進黨動員;所謂「青鳥」,也迅即換上另一個世代人的臉孔。這說明,民進黨對年輕世代的動員永遠興致勃勃,只是在太陽花學運的殘存記憶下,它的號角已失去當年的魔力。最遺憾的是,在七分之六黨員出走後,時力似乎還無法認清自己「被誕生」的迷思。

從野百合到太陽花、小草和青鳥,都是年輕世代參與政治的風潮,規模及訴求各自不同但從太陽花運動開始,其實已演變成「得勢的野百合」在操控年輕世代,他們利用自己過去動員的經驗和現在掌權的優勢,號召年輕人上街供他們驅遣所不同的是,當初他們自己呼喚的是「民主」,如今他們卻以「族群」為毒餌,要求年輕人幫他們維持政權,這是其殘酷本質。國民黨同樣難辭其咎,他們悶頭在自己的意識形態中苦苦掙扎,卻不知如何擁抱下一代年輕人,更忘了為他們發聲。這真是個辜負的時代!





【專家之眼】兩岸話語權被執政黨們壟斷 和平解方未知

◆  【專家之眼】兩岸話語權被執政黨們壟斷 和平解方未知

◆  【專家之眼】文化部在巴黎奧運發揚台灣庶民文化?
◆  【專家之眼】若川普當選 能重啟新《廣場協議》?









【專家之眼】兩岸話語權被執政黨們壟斷 和平解方未知


2024-07-30 07:00  聯合報/ 楊穎超/銘傳大學副教授
0214陸船翻覆案,兩岸於金門再啟協商,陸委會副主委梁文傑也抵達金門,協助檢視協商的各項準備工作。本報資料照


自從賴清德當選總統後,兩岸的各說各話越來越鬼打牆了。綠營似乎正努力「偷渡」兩國概念,並同時建立起能維持兩岸有溝通管道的模樣。前者把偷渡括號起來,是因為他們頻繁公開地堅持講矛盾話,即便曾多次被藍營人士反駁,但始終重覆老調。且看陸委會24日發布的「對國台辦負面解讀總統談話之回應」:中共片面設置所謂「一個中國原則」、「九二共識」做為兩岸互動的政治前提,並沒有中華民國生存空間云云。

後者則可見於官署發布關於0214金門事件善後事宜的公告,乃至於透過媒體放出的各式風聲。除了也在24日放出副主委梁文傑抵金、兩岸可能簽共識的聯想風聲外,陸委會發布將繼續討論的公告,也強調:自3月因故暫停在金門的協商後,海委會、海巡署均持續透過雙方律定的窗口,積極密切的保持溝通云云;立即就有報導跟上,點出解決爭端的兩岸官方主談者:台方是海巡署副署長謝慶欽,陸方是國台辦聯絡局長孫升亮執行是綜合處副處長許偉偉)。雖有國民黨立委陳玉珍居中穿梭,但藏身背後關鍵的決策者是海委會主委管碧玲

陸委會的矛盾在於,官員或許不認中共定義的一中原則,但把九二共識也一起否定,卻不說清自己立場,實在好奇官署怎麼解釋自己名稱是「大陸委員會」而非「中國委員會」?而看看之前媒體提及金門協商的陸方陣仗是泉州市台辦副主任(兼晉江市紅十字會高級顧問)、海協會協調處長(兼晉江市紅十字會顧問)、晉江市紅十字會秘書長,以及漁民家屬等,別說梁可能見的是民間團體,就算看的是官員身分,綠營想營造這種沒有對等會見錯覺,也只是打自己臉而已

至於媒體報導升級的對岸中央主談者可以吐槽點更多。國台辦聯絡局不負責兩岸協商、局長也早已不是孫,孫現在在綜合局,海協會才有協調處,而中共的領導模式,也不可能是聯絡局長跨去指揮其他局處單位。唯一的可能,是孫以海協會秘書長身分在後指點。連這麼基本的事實都搞錯,恐怕是有不懂兩岸事務者搶功意味。

而中共方面對綠營重覆講的話也回以複製貼上、堅持以民間角色出面。國台辦老調批評綠營上述言論罔顧事實、顛倒黑白,要賴當局順應民意,認清形勢云云;至於梁的舉動,也只說:只要承認一個中國原則,回到九二共識的政治基礎,兩岸對話交往才不存在障礙;而在預計協商前一天,仍透過媒體簡單表示:晉江市紅十字會將派人陪同家屬赴金門協商處理相關事宜

但讓人不解的是,中共當初的條件是:盡快公布事實真相,嚴懲相關責任人,向遇難者家屬道歉,滿足遇難者家屬訴求等,現在媒體放出的空氣,卻是陸委會稱協商過程中,雙方均展現務實與高度誠意;若協商順利,當天計畫簽署共識文件,會將罹難者遺體和船隻送回中國,也會給予罹難者家屬一筆慰問金。

固然需要趕快讓大陸罹難漁民入土為安,但共識文件怎麼寫?中共怎麼讓兩岸人民解讀此次互動?事件是否可以一舉結束,外界恐怕也要有所保留。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紅綠執政黨各有堅持卻似乎準備達成某種協商結果的情境下,藍營的角色往好處想是穿針引線,其實卻似乎是被邊緣化了。陸委會短短一段話說:包含台灣各界、金門縣政府與當地人士、民間團體,都為早日解決本案提供莫大協助;還有媒體提到國民黨立委陳玉珍等人。但這麼語焉不詳的寥寥幾句,在綠營刻意營造兩岸政府有溝通管道前提下,金門人或許對地方政治人物的努力有感,一般台灣民眾應該只會忽略。

作為升斗小民,我們當然樂見兩岸有溝通管道。但有些議題值得討論:首先,我們藉此事知道綠營還是在乎兩岸要有溝通管道,值得鼓勵。但該如何維持管道而不會曇花一現?綠營不能只表功而不辦實事。

其次,有媒體認為此種「金門模式」只能處理低階事務性商談、易受中間人左右,以及在溝通上曠日廢時。但多數人民恐怕不會在意,畢竟兩岸交流還在恢復階段,會關心問題的人相當有限。綠營要的應該是能在偷渡新兩國論前提下,還有聯絡管道的形象,這對他們未來選舉有利。

這就連結到了第三個問題:中共態度。中共作法有時讓人霧裡看花。例如中共公布懲治台獨分子司法文件後,已多次費力解釋刑事懲治措施只針對極少數台獨分子,看來他們似乎知道這對不少台人心理有影響,但為何急著推出不得而知;至於金門事件如果終如報導所預期,綠營恐怕又要加分了。

第四,兩岸互動現況,看來是兩個執政黨對弈,擠壓了藍營空間。當執政黨們需要時,放藍營的人去中介談談或營造人氣形象,但當不需要時,就貼藍營中共同路人標籤,或是「以我為主」,讓藍營猝不及防地在台面對為何交流的質疑。長此以往,願意做事的人恐怕不多。

在中華民國尋求兩岸和平發展的困難是,知道美國、日本與中共各有其利益,必須尋求不受三方力量主導的自主性,但走出一條新路相當困難,於思想與資源上都遇阻礙。

一般人只會套用民主自由框架,或是傳統文化語言批評不同立場者,這是未立基於現實、不用腦袋思考的便宜話術,人民要追求自身主體性,或者退一萬步,不想打代理人戰爭,就必須面對當前兩岸交流空間已被執政黨們擠壓的現象,這是最終通往戰爭的道路,人民不可不慎。






洪蘭 /別把記憶外包給電腦

名人堂電子報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30&page=1#ph  

◆  洪蘭 /別把記憶外包給電腦
◆  葉匡時/「退休」的四種類型









洪蘭 /別把記憶外包給電腦


2024-07-30 03:41  聯合報/ 洪蘭(作者為台北醫學大學、中央大學講座教授)


期末考結束後,有位同事拿了份考卷給我看,請我辨認考卷上的字。我看了大吃一驚,這哪裡是人寫的字,鬼畫符也比它好認些。同事苦著臉說,現在學生寫的字愈來愈難認,有時連學生自己都不認得。書法本是我們中華文化的精髓,但是現在學校不重視,家長也認為有電腦可以打字,何必再練字,孩子只要會簽自己的名字就夠了。他很無奈,特來找我舒悶,因為我常勸他不要把課堂的情緒帶回家。

其實字還是要練的,求人不如求己,機器會不如自己會,萬一停電或沒有電腦時,怎麼辦?何況大腦在寫字和打字上,活化的程度不同,因此學習的效果也不同

有個實驗是用腦波儀EEG)去測量卅六個大學生用手抄筆記和用電腦打字時,大腦活化的情形和學進去的程度。結果發現手寫時,大腦活化的比較多,因為大腦要轉換耳朵聽到的音到代表那個音的字的形象,就動用到了聽覺皮質和視覺皮質為了要把它寫出來,又要動用到那個字的筆順動覺,同時手指還要精準的控制著筆觸,字才寫得好,這些都會強化大腦眼手協調的神經連接。又因為語速比寫速快,手無法及時寫下老師說的每一個字,一旦聲波消失,訊息就不見了,所以還必須先聽懂了才用自己的話寫下來,因此腦動得多,記憶的痕跡就較深,學習的效果就比較好了。

打字是機械性的動作,只要聽見字音,轉換成對應的字母即可,打字打得快的人是可以逐字記錄下老師講的話到電腦中,但卻不一定有把它登錄進他的大腦中。因為兩者活化的神經迴路不同,處理的深度也不同,因此,同樣上完一堂課後,手寫組的回憶成績比打字組好

看到人類愈來愈依賴電腦來生活,的確有些令人擔心,因為大腦是用進廢退,不用會失去功能的。 民國一○九年(二○二○年)加拿大麥基爾大學做了一個實驗,他們事先調查五十名年輕人使用 GPS 駕駛的經驗,然後測試他們在沒有 GPS 輔助的情況下,空間的能力如何。結果發現愈常使用 GPS 的人在空間能力的測試中表現愈差。

三年後,研究者再度聯繫上其中的十三名受試者進行測試。結果發現在這段期間使用 GPS 最頻繁的人,空間能力比三年前的下降幅度更大,表示過度依賴 3C 產品的會導致人類大腦功能的下降。現在已經有很多學生連自己父母的電話號碼都不記得,因為只要一按鍵,手機便會自動撥出,不需要動腦了。

電腦網路的連接只是網址的連接,跟大腦神經元的連接完全不同大腦神經迴路的建立不但讓我們存取記憶,它還是我們的記憶。當我們把記憶外包給電腦時,我們就送走了心智很重要的一部分,久而久之,可能連自己是誰也送走了,因為美國心理學家 William James 說,神經連接就是記憶,記憶就是你,沒有了記憶的連接,你就不知道你是誰了。

AI 帶給我們方便,但我們不能讓它取代我們的大腦,凡是電腦會的,人自己一定要會才行,不然我們就受制於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