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月30日 星期二

經濟日報社論/調高經濟成長預測 背後的心酸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96183/web/ 

◆  聯合報社論/辜負的年代:從時力七分之六黨員出走談起
◆  聯合報黑白集/史詩級的大內宣
◆  經濟日報社論/調高經濟成長預測 背後的心酸







經濟日報社論/調高經濟成長預測 背後的心酸


2024-07-30 02:32  經濟日報/ 社論
繼中華經濟研究院將今年經濟成長預測調高為3.46%後,台灣經濟研究院更上修成長率到3.85%。路透


繼中華經濟研究院將今年經濟成長預測調高為3.46%後,台灣經濟研究院更上修成長率到3.85%,一口氣上調0.56個百分點,經濟情勢看來相當樂觀。經濟部日前也表示,國內生產比重持續突破50%,上半年達到52.3%,高於去年平均(49.1%),反映台商回流的正面效果。從表面看,這些突出表現應讓我們高興,但畢竟只是數據,其中的原因和衍生的後果,更值得我們探究,以免禍福相倚卻未能防微杜漸。

經濟成長率提高,一方面是人工智慧(AI)產業正旺,國內伺服器、IC 設計、筆電、網通相關企業擴大國內生產,帶來投資超乎預期;二方面是外銷訂單因台商回流,提高國內生產比例,的確產生了正面效果;三方面是服務業主力的零售、餐飲,上半年營業額都創了歷史新高,所造成的。

然而,若進一步細看,雖然製造業生產指數上半年成長了10.5%,但幾乎完全集中在資訊電子工業,其成長率高達18.8%;民生工業只有2.0%,化學工業低到1.1%,金屬機電工業更是令人心驚的-0.2%,顯示這波景氣提升,並不是當前國際間重視的「包容性成長」,而是完全偏向資訊電子業的機遇。加上實質薪資已轉為正成長,不屬於資訊電子類的產業成本變高、競爭力減弱,大致展現了「荷蘭病」的徵兆。但政府對這種產業畸形發展完全不予理會,任憑外界如何評論,就是不當一回事,只會不斷提供漂亮的整體數據。

其實,整個資訊電子業的就業人數,不過就是90萬人左右,僅占全台就業人數的9%。金屬機電業卻有110萬人就業,化學和民生工業也都各有50萬人,製造業非資訊電子業的三類產業合計有210萬人的就業,這三類產業景氣基本停滯,只有資訊電子業一枝獨秀,這會是一個好的結構嗎?

此外,幾個機構都認為零售、餐飲和觀光業上半年表現都強,似乎在引申今年成長不只發生在製造業,服務業同享景氣恩澤。然而,若服務業和製造業同樣是在擴張,那對勞工的需求應該增加,薪資也會上漲才是;但是,依據主計總處統計,今年5月的受雇勞工薪資,比起去年平均,服務業中絕大多數次產業,包括批發零售、運輸倉儲、住宿餐飲、專業科學及技術服務、教育、醫療保健及社會工作服務、藝術娛樂及休閒、其他服務業,都呈現「下滑」的狀況;只有金融保險和出版影音及資通訊業有明顯的提升。

若再考量近來通貨膨脹嚴重的狀況,在這些平均薪資下滑產業工作的勞工,會相信今年景氣很好,他們都將受惠嗎?

政府應該思考的是,當經濟有明顯成長,但幾乎都集中在資訊電子業的狀況下,造就了一群購買力超強的「科技新貴」,將資訊電子業所在地和新投資地區周遭的房地產價格炒高,帶動全台房價高漲,讓其他產業薪資不漲的勞工陷落「無立錐之地」的結果,既無力買房,又不敢結婚、生子,對社會到底是好事還是壞事?作為一個負責任的政府,是應該每次看到整體數據亮麗就芳心竊喜,趕快拿出來展示邀功,還是該深入研究為何會有這種不均衡發展的原因,再提出有效政策?政府應提攜停滯產業以消除不均和社會問題。

多年前就有人提出,「經濟建設委員會」(國家發展委員會的前身)應改為「經濟及社會委員會」,因為經濟和社會問題息息相關,處理經濟問題的同時,必須思考其社會影響,也就是經濟政策必須推估並處理其社會效果。今天,既然經建會已改組為國發會,就應該在其下有個類似「社會影響處」的建構,即時、動態、有效地提出連帶的因應政策,或建議相關部門及早因應;不該每次都是在發生驚心動魄的社會災難後,才來謀求解決。















聯合報黑白集/史詩級的大內宣


2024-07-30 03:18  聯合報/ 黑白集
任敏嫻(左起)、謝章穎、杜汶澤、洪群鈞出席「零日攻擊ZERO DAY」發布記者會。記者沈昱嘉/攝影


以台海戰爭為背景的電視劇《零日攻擊》,明年將上映。此劇耗資二.三億元,以台灣的電視劇而言,堪稱頂級,綠營支持者形容為「史詩級」鉅作。這部戲或許是「史詩級」,至於如何史詩法,卻不在其內容。

從已釋出的「前導片」看,劇中對台海戰爭的假設,很難稱得上專業。倒是花了不少篇幅,在描述「第五縱隊」:舉凡宮廟、網紅、黑道、監獄受刑人、典獄長,都成了縱隊成員。正式播出時,納入政治人物,恐不意外。

更搶眼的,是這部戲的顧問群。總顧問是國安會前副秘書長林錦昌,另有綠委沈伯洋、文總秘書長李厚慶、國防研究院所長蘇紫雲等人,清一色的「正綠」背景出資者除綠色企業家曹興誠,其餘文化部、文策院、中華電信、高雄市政府等,都是政府單位,顯示是「綠色軍教片」無疑

這部戲的製作公司叫「零日文創」,一看即知是專為拍這部戲而成立的企業,林錦昌是大董事股東掛名的首席導演,則是蔡英文、賴清德總統競選廣告的「御用導演」。僅文化部補助,即超過七千萬元。對照林錦昌曾任文總秘書長,可說是赤裸裸「國庫通黨庫」。

此戲成為下次九合一、總統立委「大內宣」的工具,自不在話下。兼顧認知作戰、選舉考量和培養綠色產業鏈,一舉三得,確堪稱史詩級。












聯合報社論/辜負的年代:從時力七分之六黨員出走談起


2024-07-30 03:18 聯合報/ 社論
時代力量黨主席王婉諭(中)、決策委員周偉航(右)及胡堞(左)上午舉行「面對過去,展望未來」檢討報告發布記者會,公布破萬字檢討報告。記者林銘翰/攝影


時代力量黨最近舉行記者會,提出該黨的總檢討報告,坦承迄今已有七分之六黨員離開,目前僅剩一,○九○人。黨主席王婉諭說,時力不打算無聲消散,會回顧台灣過去十年的問題,並預判未來十年會面對的挑戰,擬訂新的政策綱領,啟動二次創黨。

王婉諭的改革宣示說得懇切,但七分之六成員離去的事實,仍難掩時力泡沫化的悲涼。成立至今短短九年,這個「太陽花學運」催生的年輕政黨,曾深受矚目並風光一時。但成立不久黨內便爆發嚴重的路線之爭:以黃國昌為首的「自主派」,主張與民進黨保持距離;另一派人馬則主張「友綠」,和民進黨共同對抗國民黨時力前後爆發了五次退黨潮,再加上主席徐永明收賄貪瀆事件衝擊,政黨形象重創,時力這塊招牌就瞬間褪色了

追根究柢,時代力量萎靡不振的主因,正在於它堅持當「小綠」的蒙昧無知。如果民進黨仍然在野,時力選擇當其側翼,也就罷了。但民進黨早已大權在握,並大肆在各領域侵犯人民權益,時代力量卻還自甘充當其馬前卒,它便失去了自主性,也失去了正當性。這些年來,從洪慈庸、林昶佐、黃捷、吳崢等高幹一一投效民進黨,即可知:選擇當「小綠」,就是在幫「大哥」跑腿,再也無法積累自己的能量。直到現在,時力仍不時以追打黃國昌為樂,這種心態,基本上連一支綠網軍都不如,哪裡像個政黨?又如何二次創黨?

時力乘著太陽花的聲勢而起,取了「時代力量」這麼一個充滿壯志的黨名,卻撐不到十年便已早衰說起來,它辜負了時代,時代也辜負了它。它辜負時代,是因為它無法把握成立的初衷,甘當民進黨側翼,讓許多年輕世代懷著期待而來、抱著遺憾而去,它辱沒了自己的時代使命時代辜負了它,因為它誕生在民進黨的卵翼之下,卻誤以為自己是時代寵兒當政治熱潮退燒,其發光能量燃燒殆盡,就連把它當墊腳石的民進黨也對它失去了興趣,遑論一般人

時力若自以為還能代表年輕世代發聲,那是一種錯覺十年時光過去,除成就了林飛帆、黃捷等少數政治新貴,當年許多憤慨上街的太陽花青年都經歷了現實人生的辛苦和不甘,發現美好無憂的青春已離他們而去。今年初的大選,有三百多萬人選擇改當「小草」投票給柯文哲,其中應有不少人是「失望的太陽花」,希望給民進黨一擊。

再看今年六月出現在立法院外的「青鳥」,從動員方式和特定教會提供後勤補給看,幾乎就是在複製「太陽花」模式。但這次行動,很快被戳破是民進黨動員;所謂「青鳥」,也迅即換上另一個世代人的臉孔。這說明,民進黨對年輕世代的動員永遠興致勃勃,只是在太陽花學運的殘存記憶下,它的號角已失去當年的魔力。最遺憾的是,在七分之六黨員出走後,時力似乎還無法認清自己「被誕生」的迷思。

從野百合到太陽花、小草和青鳥,都是年輕世代參與政治的風潮,規模及訴求各自不同但從太陽花運動開始,其實已演變成「得勢的野百合」在操控年輕世代,他們利用自己過去動員的經驗和現在掌權的優勢,號召年輕人上街供他們驅遣所不同的是,當初他們自己呼喚的是「民主」,如今他們卻以「族群」為毒餌,要求年輕人幫他們維持政權,這是其殘酷本質。國民黨同樣難辭其咎,他們悶頭在自己的意識形態中苦苦掙扎,卻不知如何擁抱下一代年輕人,更忘了為他們發聲。這真是個辜負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