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5月13日 星期五

經濟日報報社論/化解快篩之亂 政府應免費提供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75514/web/ 

◆  聯合報社論/前方吃緊,後方緊吃:權與錢如何毀掉防疫
◆  聯合報黑白集/把老百姓當橡皮筋?
◆  經濟日報報社論/化解快篩之亂 政府應免費提供







經濟日報報社論/化解快篩之亂 政府應免費提供


2022-05-13 03:22  經濟日報 /   社論
無症狀者快篩陽才可PCR,民眾冒雨撐傘買快篩。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疫情急遽惡化,台灣確診數躍居世界第一,而國內快篩劑嚴重不足,各地出現民眾排隊搶購的人潮,很多人因買不到而無法上班,「自主應變」從國外網購或請親友採購寄回,未料全被卡在海關,還被要求補上文件,並繳交數千元規費,讓「快篩之亂」繼續蔓延,再添深沉的民怨。

疫情持續二年半,衛福部及防疫指揮中心從未「充分儲備」各項防疫之藥品、器材及防護裝備,違反傳染病防治法的基本責任,竟連民眾自力救濟、自費應急的防疫物資,還恣意阻擋,實在荒謬。難怪立委批評,這是政府無能、官僚殺人。食藥署雖勉強同意立委提案,但已卡在海關的仍不確定能否進來;未來民眾或可從國外限量郵寄政府核准品牌的快篩劑,指揮官陳時中竟說要等到6月底,屆時疫情恐怕已過高峰,醫療體系早已癱瘓,多少寶貴性命被犧牲,政府這種慢郎中的態度與速度,實在令人憤恨。

由此可見,政府無能、失職之餘,還敢嚴格管制,民眾實在忍無可忍。指揮官一邊說快篩劑數量不夠所以很貴,一邊又嚴苛管制進口,又把訂單交給有關係卻不健全的企業,還搞特定品牌的配給實名制。背後最關鍵的心態,就是以指揮之名,行管制之實,根本就是只想做官,而非為人民的安全福祉做著想。

財經理論與實證研究指出,貪汙的最主要溫床就是政府做不必要的管制,包括須經政府許可才得進口,複雜的審核法規,冗長、不透明及未說明期限的審核程序等,因為國家可透過法規、制度或行政手段的限制,介入資源的分配,使得官僚的裁量權擴大,而產生貪腐的機會。同樣的,若政府用看不見的手,干預市場造成不完全競爭,不僅會使企業獲得超額利潤,也會使官僚獲得分紅包的機會,官僚的權力愈大、市場競爭程度愈低,貪汙的機率就愈大。

以上述財經觀點來剖析官僚行為,就不難理解指揮中心以及食藥署,自疫情爆發以來的種種不合情理的作為,包括防疫物資老是準備不足,因而製造奇貨可居的機會給關係人;以扶植國內產業為名,對特定人採購疫苗但效果不彰,少人問津;用實名制限量配給,創造關係人超額利潤的空間。種種這些作為,也就可以理解為何政府排斥民間捐贈疫苗,阻擋人民自力進口快篩劑等。

更可怕的是,民眾的第四權,也就是透過媒體監督政府的權利,在政府管制媒體之下,已形成「順官者生,逆官者亡」的生態,甚至成了政府行政權的附屬品,幫政府辯護或掩蓋真相,人民只能用好久才能行使一次的投票權,來約束或導正官僚的行為,但整個國家、社會已付出慘重代價。

因此,要減少官僚貪汙或倒行逆施,最有效的方法便是,人民要大聲地向政府施壓,要求解除快篩劑的管制,開放民眾可以自行進口快篩劑,就像民眾可以自由從國外採購或寄回溫度計、血壓計、維他命等物資一樣,因為這些都沒有「安全」的顧慮。

第二步就是,政府用納稅人的錢進口的快篩劑,應該免費供應。8,400億防疫特別預算中,真正防疫只占了17%。而已經支用的7,000多億中,快篩試劑竟然只花5,000萬而已,充分顯示政府從來就沒有要超前部署。現在要花納稅人的錢100億,緊急進口1億劑,將來還要向人民收取1劑100元,等於是剝人民兩層皮,更證明政府只想超「錢」部署,賺取100億的收入。6月底即將到期的特別預算,還有1,300億元並未支用,政府應該亡羊補牢,展現決心,為「快篩之亂」解套,現在不用來採購防疫物資,還想要求延長一年適用,怎對得起人民?











聯合報黑白集/把老百姓當橡皮筋?


2022-05-13 03:40  聯合報 /   黑白集
波波漫畫



昨天確診人數六萬五,若算上黑數,實際八、九萬都不止。指揮中心專家小組委員李秉穎應邀到民進黨中常會報告,稱五月中下旬疫情會到高峰,屆時國內醫療量能將不堪負荷,可以緊縮防疫措施,把目前「三加四」的隔離改回「十加七」。

這就奇怪了!半月前政府改採「三加四」新制時,陳時中說,因為病毒潛伏期只有三天,縮短居隔可以避免人力不足。當時地方和專家都認為太躁進、衝太快,可能會造成輕症或無症狀者趴趴走,徒增黑數。現在果然疫情狂飆,李秉穎立馬說可改回「十加七」;這是把老百姓當橡皮筋嗎?

上月廿六日實施「三加四」時,本土確診數是六千二;李秉穎說可改回「十加七」之次日,確診已飆上六萬五。短短半月,驟增十倍。問題在,居隔規定事關民眾生活及社會運作,政府說放就放、說收就收,就算民眾的韌性和耐力再大,禁得起政府對人身自由的拉拉扯扯嗎?

再說,決策需要的是理性,必須綜合衡量社會、醫療及病毒的衝擊與容忍度。地方早就有縮短居隔的呼聲,中央不理不睬;最費解的是,政府忽而從「十加七」暴衝降為「三加四」,竟是政治掛帥的蘇貞昌拍板。這麼會衝,顯然是沒謹慎考慮後果吧!

要疫苗沒疫苗,要快篩沒快篩,要藥物沒藥物,政府把民眾當空氣。現在居隔忽短忽長,民眾變成橡皮筋。












聯合報社論/前方吃緊,後方緊吃:權與錢如何毀掉防疫


2022-05-13 03:41  聯合報 /   社論
衛福部首度核准唾液快篩試劑進口,幸運的進口商「福又達」竟被揪出是高端的關係企業。民眾驚呼,「怎麼又是你」;陳時中答:「那有什麼關係?」 記者陳秋雲/攝影



防疫決策最近一路失靈,「與病毒共存」恐成無可奈何的選擇,關鍵防疫物資也從疫苗變成「快篩」和「藥物」。面對疫情猛燒,指揮官陳時中說,「要怪就怪病毒」。但檢視目前快篩准核及採購的種種亂象,摧毀台灣抗疫防線的其實不是病毒,而是蔡政府利用防疫「搶權」與「搶錢」的徇私心態。

民眾現在求一劑快篩而不可得,顯然非關天災,而是人禍。其遠因,是蔡政府兩年來為了「蓋牌」,將廣篩和普篩視為洪水猛獸而嚴控。近日,「小吃店變生醫」的高登公司竟獲得高達十六・五億元快篩標案,其背後「金主」又是民進黨總召柯建銘之「顧問」,快篩背後的權與錢的「合流」之說遂逐漸浮出檯面。

無獨有偶,高端大股東「福又達」在進口唾液快篩獨家拔得頭籌,讓官商勾結的疑雲愈發濃厚。福又達提出申請才兩周,就獲得核准通過;衛福部先辯稱「沒人申請」,後改口承認另有四家申請,疑竇重重。而根據立委日昨爆料,去年下半年有四十家廠商申請進口,卻全遭食藥署以「資料不全」而石沉大海。福又達是第四十一件申請案,輕騎過關,迅獲政府核准。試想,獨家壟斷的唾液快篩市場有多肥?而衛福部「四十取一」的作為又有多可議?

根據《特定藥物核准製造及輸入辦法》,進口藥物所需檢附的資料並不複雜,去年四十件申請案「全部被打回票」,若要說所有廠商都交不出完整資料,顯不合理。若說是政府對唾液快篩疑慮,因此一律擋下;但對比福又達案的獨家火速核准,又顯非如此。尤其,福又達進口的同款韓國試劑,去年就有廠商申請,何以去年刁難、今年卻開綠燈,厚此而薄彼?何況,這個品牌並未拿到韓國的授權許可,亦未獲准在美販售,衛福部卻因福又達申請而屬意於它,豈不奇怪?

對此質疑,衛福部反覆強調「秉持專業審查」,「絕無偏袒圖利」。對福又達售價太高的質疑,陳時中則說「如果覺得價格不合理,就不要買」。合理的懷疑是,衛福部不僅「偏袒」,且是不顧當下疫情暴升而試劑供不應求,仍刻意用行政手段排除其他廠商,讓友好企業獨占市場。果真如此,則衛福部的居心,令人難以想像。

這類偏私行為,兩年多來屢見不鮮。以「疫苗之亂」為例,政府不顧民眾需要疫苗孔急,對鴻海等民間團體捐贈的BNT疫苗硬是層層卡關與刁難;但對高端疫苗,則是違規為它開綠燈。這次的快篩之亂似乎又是歷史重演,仍是蔡政府利用相同手法圖利綠友友,並協助打壓其商業競爭者。

依規定,防疫物資的進口、製造、販售須經政府專案許可,其用意是在減省不必要的行政流程,讓緊急必要的物資能在兼顧質量的前提下到位。然而,蔡政府卻把這個特許權當成「施恩自己人」的便門;外界當然要追問,蔡政府是否為結合「金權」來鞏固自己的「政權」,形成牢固密實的政商關係版圖。受到壓迫的企業因不敢得罪政府而噤聲,至於各種關鍵資訊不是私相授受,就是以「機密」為由連立委索取都不提供;如此一來,「防疫產業鏈」不變成臭不可聞的「防疫金權鏈」才怪。

最可議的是,正當全台人民面對疫情的洶洶威脅,在這樣的時刻,衛福部官員似乎又在那裡玩「私相授受」的政商遊戲,把疫苗、試劑、藥物的准駁當成掌權者的禮物送給友好企業。危難當頭,最怕「前方吃緊,後方緊吃」,偏偏在今日台灣公然上演。當「超前部署」變成「抄錢不數」,台灣的防疫注定要敗。


【專家之眼】爸媽看過來 Omicron是大魔王?

◆  【專家之眼】爸媽看過來 Omicron是大魔王?
◆  【專家之眼】不獨立的獨立機關NCC應該砍掉重練

◆  【專家之眼】兩岸關係類焦慮 頻傳類口誤
◆  【專家之眼】親痛仇快的台鐵公司化
◆  【專家之眼】北約東擴?美國印太戰略下的合縱連橫
◆  【專家之眼】別人的囝死袂了 快篩劑應開放自由進口
◆  【專家之眼】台灣停電問題已大幅改善?
◆  【專家之眼】拜登亞洲行前 北京正悄悄調整立場
◆  【專家之眼】原來你這麼無恥:若要怪病毒,何必陳時中







【專家之眼】爸媽看過來 Omicron是大魔王?


2022-05-13 12:20  聯合報/   考試院前副院長/高永光
圖為苗栗市新英國小開打兒童疫苗。本報資料照片


國內 Omicron 疫情大爆發,引起民眾大恐慌,急著加入排隊人龍買快篩試劑,重演兩年前口罩短缺之亂疫苗短缺之亂。民眾這才深刻了解高高坐在神壇上的那座鐘,原來是最「走鐘」的阿中,而政府的篩劑採買更令人驚覺「以疫謀財」的高度可能。

疫情激增之際,報導指出死亡者中有3人在家中很快昏迷或病逝;還有一名2歲男童從下午4點半發病,媽媽打電話給衛生所,但直到7點半才抵達醫院,救治6天後仍死亡。相信該名不幸幼兒到了天堂還不知道自己怎麼就歿了,爸爸媽媽又何以能忍受這樣子失去孩子!

可是衛福部每天下午的記者會肥皂劇」照常演出,阿中的看板仍然是大剌剌強調「輕症/無症狀 99.79%」,「重症 0.04%」,對死者及重症者以很諷刺的方式,好像他們在統計數字中的無足輕重;此外,也似乎有意要民眾不要過度恐慌,0.04%真的不需擔心,才會走鐘對外公開講:快篩試劑「嫌貴就不要去買」。

Omicron 真的像政府所說的大都是輕症,所以民眾排隊搶買快篩試劑,衝急診室驗 PCR 是過度恐慌之舉嗎?還是政府錯估形勢、低估疫情,沒有對民眾示警;或者是知道真相為了掩飾自己無能,故意隱瞞?

首先我們來看那看似微不足道的 0.04%,目前0至9歲的幼童及少年總人數是193萬多,假定染疫重症而有可能死亡是 0.04%,換成實際人數就是760人,就算折半把死亡率降到 0.02%,也有380個家庭會失去小朋友,看到這個數字會不會覺得心酸,這樣還忍心怪民眾去擠買快篩劑或跑急診嗎?

參考英國衛生安全局及相關單位委託十來位博士級專家學者,在去年底英國 Omicron 大流行時,以超過260萬以上的染疫案例樣本所做的統計分析,結果提出令人驚悚的發現。那就是0至9歲的住院和死亡風險率 Omicron 和 Delta 染病案例,比較之下並沒有差異,Delta 病毒株之凶悍不必多言,若此報告正確,Omicron 等同 Delta,根本不是小頑童,而是大魔王。

大家要知道英國是90%以上的人接種了3劑的疫苗,還對 Omicron 及其變異株不敢掉以輕心,豈是像現在台灣的政府輕忽以對?尤其我們打完第三劑的人口只占 60.10%。而且截至5月9日為止,12至17歲打完兩劑的只有96萬6,570人,這個年齡層打完第三劑的更只有3,307人。

而6至11歲的打完第一劑的只有2萬7,942人。而台灣6歲到11歲的人口是120萬多,12至17歲人口有127萬人以上;因此,6至17歲人口總數約250萬,但其中12至17歲打了第二劑的人有96萬6,570人,如果都以兩劑來計算,6至17歲要打完兩劑,還缺大約250萬劑以上。

根據政府的說法成人 BNT 和兒童 BNT 都會在5月中旬抵台,大約會在5月20日開打,但會進來多少沒有明確交代。加上疫苗在人體內產生抗體至少需要 2個星期,所以到在學青少年及兒童能對抗 Omicron 還有一個月,現在每一天就比前一天約有1萬個新增確診,以 Omicron 的高傳染性突破性感染,幼兒的染疫重症率及死亡率,爸媽會不擔心嗎?也難怪英國每日電訊報會預測台灣「夏季前恐出現前所未見的死亡率」,國內也有人預測全部死亡人數會上萬!

筆者認為不應該再刻意強調染上 Omicron 九成九以上都是輕症或無症狀,尤其是在我們的疫苗覆蓋率第一及第二劑都只有八成多,而第三劑只有 60.1%的情況下。更需注意的是6至11歲只有不到3萬人只打了第一劑的關鍵時刻,防疫措施:勤洗手、戴口罩、保持社交距離反而應該更加強。

此外,0至6歲的小朋友很難管理,距學期末也只有一個多月,幼稚園及托兒所應該最好改成遠距,配套的是公司及事企業應該給予父母防疫照顧假,避免病毒在幼兒中快速散播,又傳染給父母、再傳到社區及工作單位。

更何況 Omicron 病毒株可能一變再變,外國專家早就提醒要慎重預防「隱形 Omicron」的可能性,這是筆者呼籲爸爸媽媽們寧可把 Omicron 看成大魔王之故!

當然最後還是要請政府「趕進度」「補功課」,除了成人及兒童 BNT 的購買外,6歲以下的幼兒疫苗能不能先去洽購,表現一下真正的「超前部署」?










【專家之眼】不獨立的獨立機關NCC應該砍掉重練


2022-05-13 09:17  聯合報/   褚瑞婷/世新大學博士候選人
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這兩個多月來監理業務相關的負面新聞不斷。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這兩個多月來,NCC 幾乎一直都有監理業務相關的負面新聞。從鏡電視的董事長政變案至今,董事長換了五任終於定案,再加上「撤照疑慮」及「試播爭議」,可謂命運多舛。雖然 NCC對於政變案仍在調查中,但也無礙於鏡電視的順利開播,但 NCC 在一連串的風波當中幾乎沒有發揮監理功能,令人咋舌。

尤有甚者,華視的跑馬燈多次誤植事件讓 NCC 更是顏面無光,當初 NCC 力捧上架52台的華視新聞台居然頻繁出錯,甚至啟動文化部與 NCC 對華視內部作業流程的聯合調查與督導計畫,業界前所未聞。不過,若 NCC 對此案未做出嚴格裁罰決議,甚至無損華視八月評鑑結果,可能將重創通訊傳播產業對 NCC 裁量權的信任與尊重。

不僅如此,NCC的「待辦事項」還有好幾件,像是六月要推出「數位通訊傳播服務法」草案仍在卡關中,同樣要在六月底前公布的「網際網路視聽服務管理法」草案(OTT專法)也沒有下文。恰逢七月底將有三位新任 NCC 委員上任,屆期交接期間對於法案擬訂方向及整體業務規劃也會有所影響。

更不巧的是,數位發展部本月九日三讀通過,目前正值各機關相關業務單位的業務轉移與人事調動的忙亂時期,NCC 可能因此陷入兵荒馬亂的窘境,前述監理業務都有可能被影響,也難怪 NCC 管不動鏡電視,幫不了華視。百廢待舉的 NCC 現在可說是自身難保!

既然主管機關都已經無力自救,業者只好選擇自力救濟。舉例來說,如果沒有「機會」進入現有新聞台的黃金區塊,那麼就創造一個新的區塊吧!鏡電視在上架平台的選擇方面,除了先行播出的MOD之外,鏡電視也跟有線電視系統商洽談進入84或86台,企圖打造除了現行新聞台黃金區塊以外的「新頻道藍海」,在同區域的新聞頻道還有已經部分移頻成功的三立iNEWS、寰宇新聞台、NHK新聞資訊台,及其他規模較小的財經頻道。

進一步的說,若未來還有其他新進的新聞頻道,可直接加入「新黃金區塊」,不用費盡心思的擠入現有的黃金區塊。也就是說,既然 NCC 沒有打算改變頻道區塊化策略,亦無視此舉造成新業者的進入門檻,那不如直接轉向,棄守 NCC 治理方針,對難以撼動的不合理政策採取「既不迎合也不對峙」的策略,業者自行打造新局面。此舉意即業者已對 NCC 失去信心,如果 NCC 已經喪失確保通訊傳播市場公平有效競爭的能力,那麼新業者對 NCC 的監理也沒有期待。

總體來說,本屆 NCC 實在狀況連連,對於社會關切議題的裁決與處理方式都引發太多爭議,對於監理業務也未能盡心盡力,甚至有廢弛業務的疑慮,業者也對政策方向大失所望。然而,如果作為通訊傳播業者的上位監理機關都無法弭平爭議,怎能建構健全的市場秩序與競爭環境?

由此,在行政一體的原則之下,行政院對 NCC 積弱不振及社會觀感欠佳的現況應該要有所作為,若不及時示警改正,對未來的新任委員來說也不是好事,因為現在的 NCC 已經不是能委以重任的獨立機關。

有鑑於此,下周一(16日)立院交通與教文委員會要聯席審查新任 NCC 委員提名案,在此之前,建議行政院應該大刀闊斧,重新檢視現任 NCC 委員的適格性,檢視現任委員是否對於通傳產業的發展及應有的政策規劃有所誤解,導致執行方向背離產業前景,甚至與社會觀感有極大衝突,造成近兩年來通訊傳播等負面事件。行政院甚至可以考慮「重新全面提名新任 NCC 委員」,以避免未來的新任委員落入蕭規曹隨的政策陷阱,NCC也才有重獲新生的機會。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求證路迢迢 冷暖人自知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75514/web/ 

◆  升官發財不應在防疫路
◆  快篩、就診… 排隊噩夢何時休?
◆  更新台灣部分論述 美在「提醒」北京
◆  課數位廣告稅 阻新聞崩壞
◆  危急點燈 等不到政府
◆  疫情嚴峻 選票流失?
◆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求證路迢迢 冷暖人自知
◆  妥慎處理數位分潤 健全媒體經營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上)/我兩度赴倫敦政經學院借閱 2019-09-18 18:2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中)/外殼燙金 內頁像傳真紙 2019-09-18 18:3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下)/兩種編排有異 畢業35年收到 2019-09-18 18:32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求證路迢迢 冷暖人自知


2022-05-13 03:52  聯合報 /   趙坤茂(作者為台灣大學資訊工程系教授)
俄軍在烏克蘭布查鎮屠殺平民引起國際公憤,其中一名死者身分曝光,是52歲的美妝師菲爾基納,因為手上特有的鮮紅色美甲易於辨認。 路透社



本月上旬,國際特赦組織宣布掌握多筆證據,可證明俄羅斯入侵烏克蘭戰爭罪行,包括非法攻擊行動和任意屠殺百姓。兵荒馬亂之際,每項證據的保全稍縱即逝,倘若保存速度無法超越消逝速度,即使鐵證如山,也難保不會在幾次土石流衝擊下,被夷為平地了。

最近,國內確診人數陡升,不幸染疫同胞,並非人人都能順利證明自己確診。在有限PCR檢測量能下,一一實證確診病例是緣木求魚,但若檢測失去時效性的話,再回頭也無從驗證。尤其當陽性率激增時,可同時檢測數十份檢體的池化檢驗模式變得效率不彰,更讓PCR檢測作業雪上加霜。然而,確診證明攸關就醫領藥、保險理賠及居隔請假等,即使佐以「快篩陽即確診」策略,程序上也無法太過馬虎,使得其間的眉角,著實讓染疫民眾、醫療院所和保險公司傷透腦筋。

隨著中重症人數增多,專責病房一人一室已是奢求,只能在專責區域內擴增專責病床。如果某醫療院所擬在卅三間病房裡安置一百位病患,則至少有一間病房需準備四張以上專責病床。專責病床安置問題,讓人聯想到數學證明廣泛應用的「鴿籠原理」:若有n+1隻鴿子關在n個籠子裡,則至少有一個籠子關了兩隻以上鴿子;若有kn+1隻鴿子關在n個籠子裡,則至少有一個籠子關了k+1隻以上鴿子。

套用鴿籠原理的基礎例題如:「任挑三百六十七人,必有至少兩人生日相同。」「任挑廿五人,必有至少三人生肖相同。」進階例題如:「任選五個正整數寫在一列,必有相鄰的幾個數(可以只有一個)加起來是五的倍數。」「任選五個正整數,必能從其中挑出三個數的總和為三的倍數。」「任選六位台灣民眾,其中必有三位彼此曾經相距五公尺內,或者三位彼此未曾如此。」

可惜人世間的諸多證明,不像數理證明那樣說一不二,其間參雜的主觀判斷,增添了許多不確定性,若有偏差恐難令人信服。例如疫苗接種後發生不良事件時,兩者之間的因果關係,實在很難以科學方法證明。這也使得受害救濟的審查流程,讓審查專家煞費周章,更讓苦候良久的民眾怨恨難消。

有友人花了多年光陰,終於證明某某不存在,他自嘲:「我的存在價值,就是證明某某不存在。」其實,生命中本就充滿了種種荒謬,我們還是要活在當下,隨著各個挑戰問題,踏上千里迢迢的求證之路。










升官發財不應在防疫路


2022-05-13 03:51  聯合報 /   鄭紹成/文化大學國貿系副教授(台北市)
蔡英文總統出席「2020會做事!國務青旗艦營」結業式致詞,勉勵青年朋友不要怕犯錯,也再度重申:升官發財請別走這路,結束後和青年朋友合影。記者邱德祥/攝影



台灣醫療機構防疫人員辛苦,民眾有目共睹;政府防疫政策與措施的利弊缺失,也攤在媒體和大眾眼前,公道自在人心。兩年前,蔡英文總統針對部分朝野立委涉入民間公司經營權之爭並涉嫌收賄,少見公開警示執政團隊成員:「升官發財請走別路」,但兩年來此情形有改善嗎?

以疫情防治為例,去年疫苗獨厚國產高端,如今民眾施打意願不高,七月即將到期銷毀至少損失廿億公帑;甫通過EUA之唾液快篩,又被揪出去年陸續有四十家業者申請進口,但全都因資料不全遭駁回,現今又是與高端密切相關企業率先進口。不免令人質疑,在疫苗和試劑方面,高端皆為台灣業界翹楚,無企業能及?

官員升官路上,五月後指揮中心改採「自主應變」宣傳口號,民眾解讀就是要自求多福。陳時中避實就虛,完全是「畫大餅」的願景式防疫,跳過台灣曾居全球每日確診數首位之慘況,他說七月疫情即將舒緩,國境有望解封。只是陳指揮官多次被點名可能參選年底六都市長,若疫情防治有功,更上層樓或是民眾之福;但是在疫情突陷水火時,他的選舉之路恐荊棘重重。

兩年前蔡總統曾說:「執政目標不是為了自己利益,而是為讓台灣更好。」以疫情升溫後快篩試劑不足為例,「超前部署」的指揮中心並未前瞻可能的缺貨問題,只能故技重施「身分證單雙號實名制購買」,每家藥局每天限量供應讓民眾大排長龍。連快篩試劑欠缺都需主席在中常會點評解決,民眾福祉有因綠色執政大幅改善嗎?

小英曾要求執政團隊「切勿因為一時疏忽,砸掉人民對執政團隊的信任」,發人深省。疫情升溫讓民眾深刻體會一個台灣、兩樣世界:「有關係就是沒關係、沒關係就是有關係」,快篩陽立委可馬上到醫院PCR,兩小時不到立知結果;而沒關係的一般民眾可大有關係,在醫院外大排長龍,小孩、孕婦、老者延誤就醫黃金時刻甚或死亡,案例所在多有。

蔣經國未任總統前,主持中央幹部學校招生要求「做官的莫進來,發財的請出去。」擔任行政院長後,也說:「發財、賺錢要正當,用錢要恰當。」升官發財應是官員和民眾普遍所企盼,縱使「時代在變,環境在變,潮流也在變」,但施政要顧民、發財要合法,這應是任何執政團隊的不變原則吧?

升官發財不應發生在防疫路,而是在合法公平公正的路上。











快篩、就診… 排隊噩夢何時休?


2022-05-13 03:52  聯合報 /   鐘重發/退休教師(彰縣北斗)
一蘭拉麵台中朝復店開幕,當時長長排隊人龍,足見熱度。圖/網友提供



收到朋友轉傳哏圖,說台灣民眾可以忍受花三天排知名拉麵,可以忍受花一下午排電信四九九吃到飽,可以忍受花數小時排名店蛋黃酥,為什麼不能忍受排隊買個快篩呢?為什麼為口腹之慾排隊就可忍受,反倒生命攸關的反而不能忍呢?似乎要為排快篩引發民怨的政府平反。

然而,做這哏圖的可知,排拉麵、電信吃到飽、蛋黃酥,雖說是口腹之慾,卻是民眾自願的優閒,有更多不屑去排隊的民眾,他們的生活依舊如常,「得之,我幸」;排隊買快篩是預防生命威脅,卻是被迫的無奈,有幾位民眾有身體出現異狀,卻能不經快篩而直接就醫、就診的,「失之,連命都沒了」!

如今,不但鼻腔黏膜試劑尚在缺貨中,剛加入的唾液快篩試劑,更可能讓家有幼兒的父母要排到天荒地老。指揮中心日日公布本土新增確診病例,不過卻沒有單位公布台灣每天用掉多少快篩試劑?試劑與藥物是醫療的公共財,讓疑似有症狀者到診所或醫院憑健保卡取劑作篩檢,後續再依醫師囑咐做相關治療即可,民眾若相信台灣醫師、相信台灣醫療,就不需耗費如此大量試劑與民眾排隊時間和金錢。

如今排隊搶快篩、做快篩的,絕大部分都是浪費醫療量能。沒症狀的要搶到快篩試劑才心安、才睡得著;再多的試劑也不夠排?若每天要做一、兩次試劑篩檢,只為確認沒有「兩條線」,如此每天會耗費多少試劑呢?台灣兩千三百多萬人口,除非能像口罩般每日生產(進口)量能超過三千萬劑,否則無窮盡的排隊與民怨依舊是無解的。

事前預防、事後治療,才是解決疫情之道。民眾若能相信台灣醫療,就不會像「無頭蒼蠅」般拚命搶試劑和囤備試劑求心安。當然,如果台灣民眾、醫療與政府規定沒再進化,排、排、再排,依舊會是民眾生活日常,排完鼻腔排唾液,排完試劑排就診,排完就診排藥物。然而,當排就診與排藥物時炸鍋、翻鍋,就不能說這是民怨了!











更新台灣部分論述 美在「提醒」北京


2022-05-13 03:52  聯合報 /   孫揚明/資深新聞工作者


美國國務院日昨更新其官網上有關台灣的部分論述;其一是美國認知(acknowledge)中國立場是,中國只有一個,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其二是美國不支持台獨。這兩部分皆不見。結果是不到四十八小時,就分別由白宮印太事務協調總監坎伯和國務院發言人都出來澄清,「政策沒有任何改變」。

當前美方主管級人士都深知,台灣問題的嚴重性,最多是把台灣當顆棋子擺弄一下,以強逼北京在若干議題上(例如俄羅斯問題)表態,又豈能不知,台灣是真正足以引爆美「中」較量的正面問題?

這兩部分所以存在美國政策中,事實上有相當重要背景:

首先是美國用acknowledge指的是「承認」,還是「認知到」中國立場是如此?長久以來,美國的立場一直在兩者間擺盪。美方朋友雖認為談判時,所用語言是英文,所以應以英文概念為主;但若就歷史沿革看,英國於一九五○年與中共建交時,其建交公報中所用英文字,亦是acknowledge,而其中文翻譯即是「承認」,並無疑義。

美方真正最可表達美方立場與概念的,應是當年主導與中共建交的總統卡特。卡特其後曾接受媒體對此事進行解說。在接受日本「每日新聞」記者宇佐美茲訪問時,卡特曾清楚就此說法進行表態;卡特的說法很有意思,他認為acknowledge翻譯在「承認」與「認識到」兩者間是相同的,並沒有差距;他舉的例子是,「例如說,我『承認』你有到我家來的權利;與我『認識到』你有到我家來的權利」是一樣的」。話雖如此,但其概念傾向性則是非常清楚的。

至於「美國不支持台獨」單獨列項入政策,則是始自柯林頓政府時代。早在一九九六年李登輝訪美,就引發美國政府的不快與憂慮;美國當時的國安會主管亞太事務主任貝德曾明白表示,「你們過去幾年走的就是分離主義路線」;在這概念下,再加上九六年三月台海危機幾乎引發美國與中共軍事衝突,使得美方完全了解台灣問題的嚴重性;以及雙方在全球經貿發展上的配合;使得美國改採不再對李登輝分離主義路線姑息政策。在這背景下,柯林頓政府遂在上海提出了所謂的「三不政策」,即是「不支持台獨、不支持一中一台及兩個中國、不支持台灣加入以國家為單位的國際組織」。美國不支持台獨開始明白列入政策。現下的坎伯和國務卿布林肯都是經過那個時代的人,又豈能不知此?

前面acknowledge迻譯之爭,是否能單獨存在美方政策論述中,雖有其含意,唯差距並不太大;因為無論如何,至少在美國與中共的上海、建交與八一七等三個公報中皆有此字樣;但若就政策後果的穩定性看,美方是否不支持台獨一項能否列入政策,則影響就很大;因為無論如何,此一政策存在與否的背景,是與兩岸乃至美國的軍事衝突有極為具體關聯性。這也難怪美國會在四十八小時內就分別由白宮與國務院相關人士出面澄清。唯一合理解釋,就是美國對大陸若干政策不滿,以此「提醒」北京了。












課數位廣告稅 阻新聞崩壞


2022-05-13 03:52  聯合報 /   馮建三/政治大學新聞系教授(台北市)
加拿大正研議一項法案,擬要求科技公司為新聞內容付費給本地新聞機構,採取行動幫助面臨經營困難的媒體,這些媒體的線上廣告營收持續流向矽谷數位巨頭。(路透)



《新聞崩壞,何以民主?》年初出版,列有十七項經驗研究,顯示新聞存在,民主伸張。比如,因科技平台襲奪廣告後,政府公債利息就增加,不是經濟不好,是報紙沒了廣告後,收入減少,記者跟著減少,監督政府的效能從而減弱,無法為納稅人省錢。

數位科技出現,各國新聞界都受衝擊,但程度不同。在二○○○年,台灣報紙廣告逾一八七億新台幣,至前年跌至十四億!南韓也跌,但小得多,二點一兆至一點八兆韓圜。根據王天濱的統計,我們的地方新聞在二○○○年仍屬活躍,不說中華日報有九個台南新聞版,民眾日報與台灣時日報各有六個與五個高雄版,單是聯合報就有五十個以上地方版。

去年澳洲立法,形同強制平台付費使用新聞之後,加拿大也在今年二月跟進。近日Google簽署協議,將向三百多間歐盟新聞出版業者付費,聯合報則質疑〈數位巨頭暴利 台灣還要忍多久〉。確實,再忍、或說再繼續聽任政府不拿出有效作為,新聞與民主還會往下沉淪。

不過,政府責成數位巨頭與新聞界簽約,是一個作法。另一個方式,不妨考慮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羅默(Paul Romer)的建議;大前年他在紐約時報建議,對科技巨頭課徵廣告稅,去年他在世界投資者聯合論壇講演,再次提出。

雖然未必得自羅默的意見,美國馬里蘭州倒是已經率全球之先,歷經波折,已在今年開始執行數位廣告稅的課徵,業者告上法庭,指這個新的州稅違法,在三月被地區法院駁回。依法,該州數位廣告收入超過一億美元以上就需繳納,依據收入高低分作百分之二點五、五、七點五與十等四個級距,估計第一年可望取得二點五億美元。











危急點燈 等不到政府


2022-05-13 03:52  聯合報 /   南安客/服務業(台北市)
確診人數不斷增加,各醫院急診室被快篩陽性等待PCR採檢的人擠爆。記者許正宏/攝影



疫情猛爆確診數屢創新高,隨手刷刷新聞,爆量資訊讓人眼花撩亂,排隊買快篩的、擠爆急診室的、拿不到救命藥的焦灼,還有防疫保單之亂…世界紛亂躁動,沒有歲月靜好,空氣中盡是惶然不安—在瘟疫蔓延時。

去菜市場買菜,見好多攤位空蕩蕩,一位老闆說,沒來擺攤的都是中鏢了,你趕快買一買回家吧。我照常上班,疫情下有工作,應該感恩了,只是必須互相提醒,做好防疫,因為缺快篩劑,缺口服藥,我們又不是權貴,只有自己保護好自己。

附近鄰居確診了,親友及時送來關懷,疫情見人性,這些雪中送炭的溫暖,比政府遲來或不來的關心,更能感動人心。在危急時刻,伸出援手為人們點一盞燈的從來都不是政府,而是周遭那些溫暖,那些相互扶持的身影。

大疫當頭,政府要人民自主應變。我們只能在疫情海嘯中奮力泅泳,努力不讓自己滅頂。在紛亂躁動的世界,為自己點一盞心燈,祈禱疫情陰霾遠離,走過隧道盡頭,看見光。











妥慎處理數位分潤 健全媒體經營


2022-05-13 03:52  聯合報 /   顏廷棟/銘傳大學財金法律系教授(台北市)


網路傳播媒體興起,改變民眾閱讀習慣,同時衝擊到報紙等傳統媒體的經營環境。依據日本SOMPO未來研究所調查資料,受到網路新聞發展影響,各國報紙銷售量及廣告收入,呈現遞減趨勢。

舉例來說,從二○○○年至一九年,日本報紙平均銷售量減少百分之廿七,平均廣告收入從七二○○億日圓減為三一○○億日圓;自○四年至一九年,美國地方報社從八八○○家減為六七○○家,總發行量減少百分之四十五,平均廣告收入減少八成,有報導稱此現象為「新聞砂漠」(news deserts)。至於我國新聞媒體市場,從蘋果日報結束紙媒,改採網路報導來看,可見一斑。

各國新聞媒體因應時勢潮流,只得將新聞報導依附在Google、Amazon、Facebook、Apple(合稱GAFA)等大型數位平台播放。對數位平台而言,可吸引消費者上網瀏覽及增加廣告營收。但問題是,藉由提供數位新聞內容,將網路流量「變現」為廣告金額,GAFA如何公平合理分配利潤給新聞媒體,成為當事人間爭議及輿論關注焦點。

依據公平會二月公布的「數位經濟與競爭政策白皮書(初稿)」,對於數位廣告分潤,國際間主要管制模式:一、著作權授權模式(歐盟「數位單一市場著作權指令」);二、網路治理模式(日本「特定數位平台之透明性及公正性提升法案」);三、議價模式(澳洲「新聞媒體與數位平台強制議價準則」)。至於我國如何處理此相關爭議,公平會及通傳會(NCC)雖分別邀集媒體業及學者專家舉辦座談會,唯並未達成共識。此外,行政院成立「國內產業與大型數位平台共榮發展協調小組」,跨部會研議因應對策,目前亦尚無定論。

依據通傳會研擬「數位通訊傳播服務法」草案,未來可將GAFA等大型數位平台納入規範,對於解決數位廣告分潤爭議,主委陳耀祥表示,應先做基礎產業調查,並建構類似澳洲的強制議價模式等相關機制。

至於公平會為競爭法主管機關,職司維護市場競爭及交易秩序,基於尊重市場價格機制原則,自不宜直接介入數位廣告分潤協商過程。不過,從保障當事人締約地位對等,及維護交易秩序觀點,公平會可行之管制措施:其一,依據公平法十五條聯合行為之例外許可規定,核准新聞媒體集體與數位平台協商,增強集體議價能力;其二,倘數位平台事業拒絕協商或協商條件對新聞媒體顯失公平,且足以影響交易秩序,應適用同法廿五條規定,禁止數位平台不當利用相對市場優勢地位。

新聞媒體同時存在企業經營及言論自由雙重要素。倘若無法獲取合理廣告收入以維繫營運,遑論肩負監督政府施政及針貶公共議題的第四權重任。因此,政府應審慎處理數位廣告分潤議題,健全新聞媒體經營環境。











疫情嚴峻 選票流失?


2022-05-13 03:52  聯合報 /   李悅/文字工作者(嘉義市)
即使現在疫情嚴峻,民進黨內部評估仍然認為,疫情會在8、9月趨緩,衛福部長陳時中仍然可以照劇本演出,華麗轉身投入首都市長選舉。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單日本土確診突破六萬,民眾苦於買不到快篩試劑外,很多基層工作者,如醫院護理人員、學校教職員等更是忙到人仰馬翻。

但民眾的無奈與辛苦,政府高層似乎感受不到,這種不滿聲浪會反映到年底縣市長選舉,或未來總統大選嗎?恐怕又不是那麼回事了。

首先,民進黨太善於打選戰,加上目前疫情預估走勢,到年底選前確診人數應該已從高峰往下降,屆時民進黨還可將此「美化」成是政府控制得宜的德政,藉此爭取選票;再者,台灣民眾實在太善良、太健忘,只要高峰一過,就忘了主事者曾如此顢頇,就算真的有感於政府失職者,頂多也只是不出門投票而已,而非將「曾經的」憤怒與不滿化為出門投票的動力。

因此,不管國民黨或民眾黨都不能冀望疫情將民進黨選情拖垮,唯有認真扮演好在野黨角色,讓民眾看到在野黨真的有在監督政府、揭發政府防疫不力弊端,或許才有勝出機會,而人民也才會看到疫情後的新希望。


嚴震生/美國墮胎權判決提前曝光的效應

名人堂電子報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30&page=1#ph

◆  嚴震生/美國墮胎權判決提前曝光的效應
◆  馬凱/以「慈悲資本主義」解天下危
◆  葉銀華/長榮集團控制權爭奪的啟示
◆  林中斌/戰狼調降 將成氣候
◆  洪蘭/享受當下勝過到處打卡







嚴震生/美國墮胎權判決提前曝光的效應


2022-05-13 03:22  聯合報 /   嚴震生(作者為政大國關中心兼任研究員)
支持婦女墮胎權的人士繼續在最高法院外示威,抗議保守派大法官有意推翻「羅訴韋德案」。(Getty Images)



通常美國最高法院在每年六月底會期結束前,宣布重大判決結果。不過五月初有關密西西西比墮胎案Dobbs v. Jackson Women's Health Organization的判決意見,竟提前流出,震驚美國政壇及與此議題相關的非政府組織。由於這個判決意見提前曝光,推翻近五十年保障婦女墮胎權Roe v. Wade判例,至少有三項政治效應。

首先,提前曝光或洩密,可說是最高法院史上最嚴重一次,也難怪首席大法官羅伯茲震怒,要求展開調查。過去,判決內部討論有被媒體記者披露過,也有提前預測判決結果,讓高院展開調查。二○一九年一項有關性別歧視審理時,華爾街日報社論預警羅伯茲和另一位川普任命戈蘇奇大法官,有可能採自由派立場,判決結果一如預測。

以上這幾例僅是判決前,媒體提前揭露大法官投票動向,但這次網路媒體Politico卻掌握長達九十八頁阿利托撰寫的意見初稿,並將其完全公布,是前所未有現象。美國政治極化是眾所皆知事實,不僅國會,連最高法院大法官意識形態也反映這現象。不過,即使保守和自由派法官立場對立,但最高法院超然立場仍享崇高地位。然而,這次洩密卻傷害其威信,因該判決具高度政治性,是否有人想藉此改變大法官決定(不太可能遂其願),還是要提前讓各自陣營政治動員?羅伯茲或許能查出洩密對象,但不一定能確認其背後政治動機。

其次,在阿利托草擬意見書,不僅Roe案將被推翻,同時它也否定該案重要法理依據,就是憲法上沒有、但透過其它條文所推論出的隱私權。法條主義(textualism)信奉者的一項主張,就是大法官應依憲法條文為判決基礎,而不是自行創造條文中沒有的權利,墮胎權則是來自憲法第一、三、四、五,及九增修條文所固有(inherent)的隱私權,不是明文規定者。如果這是保守派大法官立場,儘管阿利托僅針對Roe表達立場,但首創隱私權的避孕權、異族通婚權、同性戀權益及同性戀婚姻等判決,是否也會因法條主義堅持,不再受憲法保障,是後續各界關切的話題。

最後,這議題的高度爭議性將會促使兩黨積極分子強力動員。自由派當然希望四年前讓其重返國會眾議院多數的郊區婦女,能夠再次出來投票,讓民主黨期中選舉選情注入一股活水,起死回生。共和黨支持者看到川普任命的三位大法官,是這次纏鬥多年Roe案逆轉關鍵,將會更願意力挺川普參加二○二四年總統大選。

不僅是聯邦層次,各州議員選舉也變得重要,因為Roe推翻意味著許多州禁止墮胎法律將自動生效。民主黨占多數的西岸及東部十六州及哥倫比亞特區,由於州法律保障墮胎,因此婦女的選擇權仍然存在。然而,在較為保守的南部、中西部及洛磯山脈的一些紅州,只要沒有Roe規範,婦女就沒有墮胎權利,另外一些州則是會配合高院判決,制定法律限制墮胎。這兩者(有保障及沒保障)地圖,和二○二○年總統大選選舉人地圖(electoral map)高度重疊,但也包括幾個相異搖擺州,如威斯康辛、亞利桑納、喬治亞,和密西根州,因此這些州議會選舉,將會決定女性州民墮胎權是否被剝奪,而州議會立法具重大影響。當然,若是雙方都進行強烈政治動員,也會影響除密西根以外三州五五波聯邦參議員選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