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5月13日 星期五

【專家之眼】爸媽看過來 Omicron是大魔王?

◆  【專家之眼】爸媽看過來 Omicron是大魔王?
◆  【專家之眼】不獨立的獨立機關NCC應該砍掉重練

◆  【專家之眼】兩岸關係類焦慮 頻傳類口誤
◆  【專家之眼】親痛仇快的台鐵公司化
◆  【專家之眼】北約東擴?美國印太戰略下的合縱連橫
◆  【專家之眼】別人的囝死袂了 快篩劑應開放自由進口
◆  【專家之眼】台灣停電問題已大幅改善?
◆  【專家之眼】拜登亞洲行前 北京正悄悄調整立場
◆  【專家之眼】原來你這麼無恥:若要怪病毒,何必陳時中







【專家之眼】爸媽看過來 Omicron是大魔王?


2022-05-13 12:20  聯合報/   考試院前副院長/高永光
圖為苗栗市新英國小開打兒童疫苗。本報資料照片


國內 Omicron 疫情大爆發,引起民眾大恐慌,急著加入排隊人龍買快篩試劑,重演兩年前口罩短缺之亂疫苗短缺之亂。民眾這才深刻了解高高坐在神壇上的那座鐘,原來是最「走鐘」的阿中,而政府的篩劑採買更令人驚覺「以疫謀財」的高度可能。

疫情激增之際,報導指出死亡者中有3人在家中很快昏迷或病逝;還有一名2歲男童從下午4點半發病,媽媽打電話給衛生所,但直到7點半才抵達醫院,救治6天後仍死亡。相信該名不幸幼兒到了天堂還不知道自己怎麼就歿了,爸爸媽媽又何以能忍受這樣子失去孩子!

可是衛福部每天下午的記者會肥皂劇」照常演出,阿中的看板仍然是大剌剌強調「輕症/無症狀 99.79%」,「重症 0.04%」,對死者及重症者以很諷刺的方式,好像他們在統計數字中的無足輕重;此外,也似乎有意要民眾不要過度恐慌,0.04%真的不需擔心,才會走鐘對外公開講:快篩試劑「嫌貴就不要去買」。

Omicron 真的像政府所說的大都是輕症,所以民眾排隊搶買快篩試劑,衝急診室驗 PCR 是過度恐慌之舉嗎?還是政府錯估形勢、低估疫情,沒有對民眾示警;或者是知道真相為了掩飾自己無能,故意隱瞞?

首先我們來看那看似微不足道的 0.04%,目前0至9歲的幼童及少年總人數是193萬多,假定染疫重症而有可能死亡是 0.04%,換成實際人數就是760人,就算折半把死亡率降到 0.02%,也有380個家庭會失去小朋友,看到這個數字會不會覺得心酸,這樣還忍心怪民眾去擠買快篩劑或跑急診嗎?

參考英國衛生安全局及相關單位委託十來位博士級專家學者,在去年底英國 Omicron 大流行時,以超過260萬以上的染疫案例樣本所做的統計分析,結果提出令人驚悚的發現。那就是0至9歲的住院和死亡風險率 Omicron 和 Delta 染病案例,比較之下並沒有差異,Delta 病毒株之凶悍不必多言,若此報告正確,Omicron 等同 Delta,根本不是小頑童,而是大魔王。

大家要知道英國是90%以上的人接種了3劑的疫苗,還對 Omicron 及其變異株不敢掉以輕心,豈是像現在台灣的政府輕忽以對?尤其我們打完第三劑的人口只占 60.10%。而且截至5月9日為止,12至17歲打完兩劑的只有96萬6,570人,這個年齡層打完第三劑的更只有3,307人。

而6至11歲的打完第一劑的只有2萬7,942人。而台灣6歲到11歲的人口是120萬多,12至17歲人口有127萬人以上;因此,6至17歲人口總數約250萬,但其中12至17歲打了第二劑的人有96萬6,570人,如果都以兩劑來計算,6至17歲要打完兩劑,還缺大約250萬劑以上。

根據政府的說法成人 BNT 和兒童 BNT 都會在5月中旬抵台,大約會在5月20日開打,但會進來多少沒有明確交代。加上疫苗在人體內產生抗體至少需要 2個星期,所以到在學青少年及兒童能對抗 Omicron 還有一個月,現在每一天就比前一天約有1萬個新增確診,以 Omicron 的高傳染性突破性感染,幼兒的染疫重症率及死亡率,爸媽會不擔心嗎?也難怪英國每日電訊報會預測台灣「夏季前恐出現前所未見的死亡率」,國內也有人預測全部死亡人數會上萬!

筆者認為不應該再刻意強調染上 Omicron 九成九以上都是輕症或無症狀,尤其是在我們的疫苗覆蓋率第一及第二劑都只有八成多,而第三劑只有 60.1%的情況下。更需注意的是6至11歲只有不到3萬人只打了第一劑的關鍵時刻,防疫措施:勤洗手、戴口罩、保持社交距離反而應該更加強。

此外,0至6歲的小朋友很難管理,距學期末也只有一個多月,幼稚園及托兒所應該最好改成遠距,配套的是公司及事企業應該給予父母防疫照顧假,避免病毒在幼兒中快速散播,又傳染給父母、再傳到社區及工作單位。

更何況 Omicron 病毒株可能一變再變,外國專家早就提醒要慎重預防「隱形 Omicron」的可能性,這是筆者呼籲爸爸媽媽們寧可把 Omicron 看成大魔王之故!

當然最後還是要請政府「趕進度」「補功課」,除了成人及兒童 BNT 的購買外,6歲以下的幼兒疫苗能不能先去洽購,表現一下真正的「超前部署」?










【專家之眼】不獨立的獨立機關NCC應該砍掉重練


2022-05-13 09:17  聯合報/   褚瑞婷/世新大學博士候選人
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這兩個多月來監理業務相關的負面新聞不斷。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這兩個多月來,NCC 幾乎一直都有監理業務相關的負面新聞。從鏡電視的董事長政變案至今,董事長換了五任終於定案,再加上「撤照疑慮」及「試播爭議」,可謂命運多舛。雖然 NCC對於政變案仍在調查中,但也無礙於鏡電視的順利開播,但 NCC 在一連串的風波當中幾乎沒有發揮監理功能,令人咋舌。

尤有甚者,華視的跑馬燈多次誤植事件讓 NCC 更是顏面無光,當初 NCC 力捧上架52台的華視新聞台居然頻繁出錯,甚至啟動文化部與 NCC 對華視內部作業流程的聯合調查與督導計畫,業界前所未聞。不過,若 NCC 對此案未做出嚴格裁罰決議,甚至無損華視八月評鑑結果,可能將重創通訊傳播產業對 NCC 裁量權的信任與尊重。

不僅如此,NCC的「待辦事項」還有好幾件,像是六月要推出「數位通訊傳播服務法」草案仍在卡關中,同樣要在六月底前公布的「網際網路視聽服務管理法」草案(OTT專法)也沒有下文。恰逢七月底將有三位新任 NCC 委員上任,屆期交接期間對於法案擬訂方向及整體業務規劃也會有所影響。

更不巧的是,數位發展部本月九日三讀通過,目前正值各機關相關業務單位的業務轉移與人事調動的忙亂時期,NCC 可能因此陷入兵荒馬亂的窘境,前述監理業務都有可能被影響,也難怪 NCC 管不動鏡電視,幫不了華視。百廢待舉的 NCC 現在可說是自身難保!

既然主管機關都已經無力自救,業者只好選擇自力救濟。舉例來說,如果沒有「機會」進入現有新聞台的黃金區塊,那麼就創造一個新的區塊吧!鏡電視在上架平台的選擇方面,除了先行播出的MOD之外,鏡電視也跟有線電視系統商洽談進入84或86台,企圖打造除了現行新聞台黃金區塊以外的「新頻道藍海」,在同區域的新聞頻道還有已經部分移頻成功的三立iNEWS、寰宇新聞台、NHK新聞資訊台,及其他規模較小的財經頻道。

進一步的說,若未來還有其他新進的新聞頻道,可直接加入「新黃金區塊」,不用費盡心思的擠入現有的黃金區塊。也就是說,既然 NCC 沒有打算改變頻道區塊化策略,亦無視此舉造成新業者的進入門檻,那不如直接轉向,棄守 NCC 治理方針,對難以撼動的不合理政策採取「既不迎合也不對峙」的策略,業者自行打造新局面。此舉意即業者已對 NCC 失去信心,如果 NCC 已經喪失確保通訊傳播市場公平有效競爭的能力,那麼新業者對 NCC 的監理也沒有期待。

總體來說,本屆 NCC 實在狀況連連,對於社會關切議題的裁決與處理方式都引發太多爭議,對於監理業務也未能盡心盡力,甚至有廢弛業務的疑慮,業者也對政策方向大失所望。然而,如果作為通訊傳播業者的上位監理機關都無法弭平爭議,怎能建構健全的市場秩序與競爭環境?

由此,在行政一體的原則之下,行政院對 NCC 積弱不振及社會觀感欠佳的現況應該要有所作為,若不及時示警改正,對未來的新任委員來說也不是好事,因為現在的 NCC 已經不是能委以重任的獨立機關。

有鑑於此,下周一(16日)立院交通與教文委員會要聯席審查新任 NCC 委員提名案,在此之前,建議行政院應該大刀闊斧,重新檢視現任 NCC 委員的適格性,檢視現任委員是否對於通傳產業的發展及應有的政策規劃有所誤解,導致執行方向背離產業前景,甚至與社會觀感有極大衝突,造成近兩年來通訊傳播等負面事件。行政院甚至可以考慮「重新全面提名新任 NCC 委員」,以避免未來的新任委員落入蕭規曹隨的政策陷阱,NCC也才有重獲新生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