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8月2日 星期二

經濟日報社論/美國經濟疲軟 為何出現充分就業?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77782/web/ 

◆  聯合報社論/林智堅的人格破洞,放棄學位就能填平?
◆  聯合報黑白集/國安局長為誰而忙
◆  經濟日報社論/美國經濟疲軟 為何出現充分就業?






經濟日報社論/美國經濟疲軟 為何出現充分就業?


2022-08-02 01:29  經濟日報/   社論
美國目前失業率接近歷史低點,勞動市場空前緊俏。美聯社



美國今年第1、2季實質國內生產毛額(GDP)連續兩季負成長,已經符合市場對經濟衰退所下的「技術性」定義。美國政府高官當然強力駁斥「衰退」說法;他們提出的最有力論據,就是目前失業率' rel='失業率'>失業率接近歷史低點,勞動市場空前緊俏,工資水準也節節升高,這與經濟學者及一般民眾對衰退的印象背道而馳。這種說法雖然有理,但觀察卻不夠全面及深入。

回顧二戰之後美國先後經歷過12次衰退,每次都有兩大特點:產出萎縮,失業增加,且失業率都不低於6.1%,就業人數減少約3%;然而今年上半年卻出現GDP萎縮,但同期間失業率卻從4%降到3.6%,就業人數增加250萬人以上。經濟呈現出「低失業的滑坡(jobful downturn)」異象,確實罕見且詭異。

俗話說,「人多好辦事」;失業的人愈少,產出應該愈高,但事實卻相反;再者,企業不是善堂,增僱員工當然是為了提高產值、增加營收、創造利潤;員工多拿錢,少生產,難道老闆是笨蛋?個別企業或有可能出現此種情況,但GDP顯示的卻是總體現象。只要時間一長,不是老闆關門,就是員工走人;雖說上半年GDP縮水,與企業消化庫存有絕對的關係,但企業為何持續且大量增僱員工,難道是用來出清庫存?

究竟該如何解釋美國經濟在已經達到充分就業之際,竟然會出現GDP連續兩季萎縮的「疑似衰退」困境?很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真正與GDP有直接關聯的,其實是就業人數,而不是失業人數。單單從失業率高低,來研判GDP強弱,其實是走入了誤區。

許多經濟學者在做分析時,只聚焦於「勞動力=就業人數+失業人數」這個公式中,=右邊的兩項數字之間互為消長的關係。直白的說,如果失業人數減少,則失業率便降低,同時就業人數則增加,因此GDP理應成長。在勞動人口與勞動力相對穩定的時段,如此推斷問題不大。然而近年來的狀況,卻是=的左邊變小,也就是整體勞動力縮減,使就業人數與失業人數都減少。

先看GDP與就業人數之間的關聯性。2020年與2021年經濟與就業動盪劇烈,合併計算後GDP年均成長率略高於2%,這表示2021年底GDP已經回到疫情之前的潛在成長水準;兩年期間就業共減少約290萬人,今年就業雖繼續增加,但與疫情之前仍存在缺口。再從就業結構的變化來看,目前製造業總就業人數已經恢復到疫情前水準,服務業總就業人數仍低於疫情之前;由於服務業是美國經濟的重心,若單單從就業人數的變化來看,今年GDP連續兩季萎縮其實並不奇怪。

反觀失業人數與失業率下降,主要原因在於勞動力供給吃緊,這一方面是由於「嬰兒潮世代」大量退休,勞動人口成長減緩,再加上疫情導致勞動參與率下降所致。勞動力縮水,就業人數持續回升,失業人數則加速減少,失業率自然下降。失業率與GDP同時下降的情況固然罕見,但由於兩者之間並無絕對的因果關係,因此並非絕對不可能同時出現;失業率下降,工資上升,對通膨升高的影響則更為直接,這其實是美國經濟的長期問題。

目前美國失業率偏低,是因為失業率並未考慮20年來勞動力「退場」這項因素;如果合併考慮,則經濟學者估計美國的失業率並非3.6%,而是9%至10%。長期就業不足,加上勞動生產力成長率下降,已使經濟年均成長2%成為「新常態」;儘管當前勞動市場熱絡,但經濟仍陷在長期成長減緩的漩渦中;因此就算出現「充分就業下的經濟疲軟或衰退」,也絕非無稽之謬。就短期而言,無論這兩季GDP萎縮最終回是否會被正式認證為「衰退」,但可以確定的是疫後復甦已經正式劃上句點。










聯合報黑白集/國安局長為誰而忙


2022-08-02 01:28  聯合報/   黑白集
國安局長陳明通(圖)三度發長文力挺林智堅。圖/聯合報資料照片
季青漫畫


林智堅論文抄襲案越辯漏洞越多,他的台大國發所指導教授陳明通也忙得不可開交。陳明通這些天連發三篇長文,計超過萬言;民眾若不細究,還以為陳明通的正職仍是「台大國發所教授」。

陳明通的現職是國家安全局局長。國安局長是國家情報工作的大主管,又要負責國家戰略研析,更要負責元首的安全維護工作,可謂「位高權重事情多」。陳明通日理萬機,竟還有餘裕想方設法幫林智堅發長文辯解,這個指導教授也太鞠躬盡瘁了。

陳明通「挺堅」,不只單純發聲明。每次發完聲明,林智堅總是緊接著舉行記者會,記者會內容則與聲明內容互相呼應。兩人都拒絕出席台大學術倫理審定會,林智堅交給審定會的答辯,更有一半以上出自陳明通的聲明內容。師徒套招、串供,花費的時間應遠超過文稿撰寫。

再看,論文議題延燒時,正是美國眾院議長波洛西訪台暗潮洶湧之際,美中台軍事神經緊繃,而陳明通在幹嘛?當阿通師第三度為論文案振筆疾書時,恐恰是拜習「一百卅七分鐘通電」的同時。陳明通一心為林智堅而忙,還有時間思考國安大計嗎?

換個角度看,論文案衝擊民進黨選情,也撼動蔡政府政權。對蔡總統而言,陳明通或許仍是在執行「國安任務」;只不過,這任務內容和民眾的認知大相逕庭罷了。










聯合報社論/林智堅的人格破洞,放棄學位就能填平?


2022-08-02 01:26  聯合報/   社論
民進黨桃園市長參選人林智堅。 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眼見論文抄襲風波難以收拾,綠營黨政高層研商對策,希望在「不換堅」的情況下,將衝擊降到最低。於是,兩項策略浮出枱面:一是由林智堅主動宣布「放棄台大學位」,以求止血;二是向中選會登記時,學歷欄「不填碩士」。民進黨這兩項策略,都是異想天開的「掩耳盜鈴」之計,以為林智堅不認錯而能橫柴入灶參選,是嚴重挑釁選民的道德觀。

基本上,民進黨會有上述兩個策略,其實就等於承認林智堅的碩士論文確有抄襲。因此,主觀上認為他不應再自稱碩士,也不配再擁有此一學位。若果真如此,林智堅該做的,就是直接向社會大眾道歉認錯,祈求選民原諒,甚至自行宣布退選,以免把全黨形象聲譽及其他同志的選情一起拖下水。但民進黨捨此而不為,卻另闢蹊徑,認為林智堅只要在「形式上」略作修飾,宣布放棄學位、不填寫碩士學歷即可。民進黨不妨認真想想:這條政治捷徑能通到哪裡?

說穿了,民進黨的策略性處理只是「鋸箭法」,箭鏃仍留在林智堅身上,他的傷口很難癒合。林智堅兩篇論文皆涉抄襲,顯示他貪求虛榮而缺乏誠信,並一犯再犯,欺世盜名。作為政治人物,他的人格已出現了嚴重的破洞。這個破洞,需要他本人誠懇悔過,並細心修補。問題是,林智堅一再作困獸之鬥,以荒腔走板的辯解繼續自曝其短。民進黨若看不出他的問題,而甘願全黨繼續挺他,那就等著選民的最後審判吧!

二○二○年李眉蓁代表國民黨參加高雄市長補選,即因爆出她中山大學碩士論文抄襲,形象一敗塗地,終而落選。民進黨當時全力圍攻李眉蓁,甚至有親綠律師喊出要讓李眉蓁「入監服刑」;這些的批評箭矢,都將一一回射到林智堅身上。當年,李眉蓁在事發三天即決定「放棄學位」,承認抄襲。然而,中山大學引據《學位授予法》規定,說明學位不能「退回」或「放棄」,只能經由審查「撤銷」。也因此,在見識過李眉蓁的前車之鑑後,民進黨仍主張把林智堅「放棄學位」當成應對策略,難道已經技窮?

事實上,如果民進黨要採取「李眉蓁模式」,以「放棄學位」換取林智堅繼續參選桃園市長,林智堅首先必須承認抄襲,並道歉認錯。但林智堅已拗了一個多月,不僅把指導教授——國安局長陳明通搞得聲名狼藉,也讓蔡英文因「識人不明」陷入嚴重的政治風險,更讓民進黨同志都因他一人的虛榮浮誇而同受其累,這個代價實在太大了。再說,李眉蓁當年只是個人參與市長補選,情況相對單純。而今,民進黨面對的是九合一選舉,一個指標人物遭到嚴重的道德非議,雙論文抄襲再加上新竹球場的缺失重重,其溢出效應,將何止是「一屍五命」?

從小處看,林智堅營造多年的光鮮形象,之所以在論文門及球場案毀於一旦,暴露了政治人物工於包裝卻華而不實的本質,但終難免塗裝剝落而現出原形。從大處看,民進黨面對道德價值與權勢顏面的抉擇,卻選擇為鞏固權力而擦脂抹粉並汙損真相,甚至恣意踐踏學術倫理,這是蔡英文掌權後的可怕沉淪。面對林智堅的論文剽竊,整個民進黨竟連一點正直的聲音都發不出來,它還有臉提過去「打倒威權」的榮光嗎?

網民現在譏稱林智堅稱為「抄跑堅」,抄襲又落跑,這張符咒將如影隨形跟著他終身。偌大的人格破洞,民進黨卻以為選舉登記時只要學歷不填碩士,即可混過去;它以為台灣百姓都是吃素的嗎?



王建煊/王老先生講故事之116:叫我一聲美女!

名人堂電子報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30&page=1#ph 

◆  王建煊/王老先生講故事之120:醫生的大房子
◆  王建煊/王老先生講故事之119:我喜歡從前那位老師
◆  王建煊/王老先生講故事之118:死相太難看
◆  王建煊/王老先生講故事之117:見狗不見母的女孩
◆  王建煊/王老先生講故事之116:叫我一聲美女!







王建煊/王老先生講故事之116:叫我一聲美女!


2022-08-05 13:39  聯合新聞網/   王建煊(前監察院院長、天使居創辦人)
示意圖(ingimage)



有次一對節目主持人,以互相調侃作為節目開場白。男主持人說:「妳爸爸怎麼這樣自負,居然給你取名叫美女?」女主持人則反問:「我哪裡不美?」接著說:「叫我一聲美女,也不會少你一塊肉!」

讚美改善人際關係
我們中國人常吝嗇客讚美別人,真好像讚美別人一句,自己就會少掉一塊肉一樣。其實讚美是管理中最有效的工具,讚美非但可以改善人際關係,更是促使人們努力進步的原動力。不擅讚美的中國人,真要好好學學讚美之道。

中國夫妻之間很少互相讚美,我們很少說「我愛你」,說了會臉紅,總覺得自家人之間不必再來這套洋玩意。其實人人都需要別人的肯定,讚美就是一種肯定;換言之,人人都需要讚美。如果你不信,就從今天開始試試看,對周遭的人多讚美幾句,就會知道讚美的威力。

吝於讚美
因為我們不習慣讚美人,因此會使人覺得,反正做好做壞都一樣。有個孩子與父親的關係搞得很壞,有次孩子終於說出了他心中的話,他說:「反正我爸爸一天到晚就是罵我,做不對挨罵,做對了是應該的,他就從來沒有讚美過我一句。」

這不也是我們機關或公司裡情況的寫照嗎?老闆只會一味的要求、指責。做錯了,做得不好,挨訓,甚至追究責任;做對了,做得好,那是員工應該的,甚至是老闆的英明。當然老闆們會說:「做得好,我們有獎金,升遷快。」獎金,升遷快當然重要,但是讚美有時可能更有效果。如果講得露骨一點,讚美的成本比發獎金低多了,讚美的籌碼也比升遷的籌碼多多了。

找出人的優點
一個人做事為人,一定是優劣互見,就算是再差勁的人,也會有令人欣賞的一面。找出那些令人欣賞的地方,給予適當的讚美,你會發現那些被讚美的人變了,真的變了,變好了。讚美這項價廉物美的武器,你是不是從來都沒有使用過呢?想起來會不會有點冤枉呢?

(本文與台灣醒報同步刊登)










王建煊/王老先生講故事之117:見狗不見母的女孩


2022-08-08 15:18 聯合新聞網/ 王建煊(前監察院院長、天使居創辦人)
圖為補習班示意圖。本報資料照片



齊宣王有次見人牽牛過堂,便問他要做甚麼?牽牛的人說要去 「釁鐘」,就是殺了牛,以其血塗在鐘上,這是個重要的祭典儀式。齊宣王見到牛嚇得發抖,囑牽牛的人以羊易牛。

見牛不見羊
牛獲得釋放,那麼羊又何辜要去就死呢?只是因為齊宣王看到了牛發抖,而未見到羊的可憐而已。所以孟子說:「君子之於禽獸也,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遠庖廚也。」

有兄妹兩人到外婆家作客,小住數日,妹妹有事先返家,回家後特別打電話給在外婆家的哥哥,叮囑哥哥不要忘記餵食門口的一隻流浪狗。因為她看見這隻狗哀怨的眼睛,好像流著眼淚,偶爾還發出幾聲低沉的呻吟。

看不見媽媽的眼淚
可是這位小妹妹平常脾氣很壞,在考大專聯考前幾個月,她突然決定不考了,補習班也不去上了,急得媽媽不知所措,打電話向外婆求救,媽媽在電話裡大聲的哭著說:「我要怎麼辦?我要怎麼辦?天啊!」

這個小女孩要考大學,也不算小了,為甚麼會這樣的惹媽媽痛苦呢?為甚麼她能看到流浪狗的眼神,卻看不見母親為她流下的淚水呢?為甚麼她能聽到流浪狗低沉的呻吟聲,卻聽不見母親多次的哭喊呢?難道母不如狗嗎?

見樹不見林
人常有見樹不見林的毛病,所以見狗卻不見母。齊宣王以羊易牛,見牛不見羊,只是滿足個人一時惻隱之心而已。至於看到流浪狗就想去餵食,一復如此。其實齊宣王看到牛發抖,就應乾脆廢除釁鐘祭典。同時,看到牛發抖,就該想到還有許多百姓也在冷得發抖,餓得發抖,病得發抖,被暴力欺負得發抖,被不公平的制度氣得發抖;並努力朝政,使人民安居樂業,不再發抖才是。

小女孩看到流浪狗的哀戚,也該想到母親的痛苦,應努力讀書,做個孝順的女兒,使母親得到安慰。

類似的事很多,大家都該想一想,自己是不是一個見狗不見母,見牛不見羊,或是見樹不見林的人。

本文與台灣醒報同步刊登













王建煊/王老先生講故事之118:死相太難看


2022-08-08 15:23 聯合新聞網/ 王建煊(前監察院院長、天使居創辦人)
此為示意圖(圖片非當事人)。圖/家扶基金會提供



有個聽障女孩,因為耳朵聽不見,影響學校課業,她幾度想要自殺。後來老師告訴她,自殺的死相很難看,終使她放棄自殺的念頭,勇敢的活下來,後來不但成績名列前茅,賽跑還得了冠軍,並獲得周大觀文教基金會一九九九年熱愛生命獎。

死相難看
死相本不好看,但自殺而死者更是難看。跳樓自殺,摔下來腦漿四溢,慘不忍睹,死相很難看;上吊自殺,舌頭會伸出來,人稱吊死鬼,死相恐佈;跳河自殺,肚子大了漂出水面,許多人在一旁打撈,面容浮腫,死相當然不會好看;吃安眠藥自殺,會口吐白沫,也不好看;自焚,全身焦黑,死相更是嚇人。

自殺死亡,死相難看。萬一沒死,樣子就更難看。 有個人喝農藥自殺未遂,導致食道灼傷、萎縮,失去功能,醫生在其腹部打洞,在腸子上接管,以便將食物灌進去,人不但樣子難看, 而且活得十分痛苦。

自殺未死也痛苦
有一位自焚自殺的,雖未死,但已面目全非,人見人怕,而且不能工作,重擔全落在妻子身上,內心痛苦萬分。自殺非但死相難看,大多數還會因此而拖累了家人,使家人個個痛苦;自殺未死,終身被人取笑是懦夫,也是終身面子難看。

人之所以會以自殺來解決問題,表示這事對他而言一定很困難,其實很多事並不是真的困難,有的只要自己想通就能解决。但是不管如何困難的問題,用自殺的方式來解決是絕對解決不了的,因為問題是殺不死的。

傷痛永無止境
自殺雖然是自己殺自己,但同時也會殺到別人。有人引爆瓦斯,他死了,許多無辜的人也陪葬了;有人自殺前先將妻兒殺死,同歸於盡,全家一起死。每個人都是母親懷胎十月生出來的,然後不知花了多少心血才養大的。自殺的人走了,似乎一了百了,但父母的傷痛卻永無止境。

有位朋友,女兒大學畢業,因感情問題從十樓跳下來,她的父母一直到今天都不能撫平傷痛,經常滿臉哀戚,在他們的臉上再也看不到昔日的笑容了。所以自殺固然死相難看,活著的家人,樣子也不會好看。所以與其死相難看,不如挑戰命運,活出自己的美麗來。

有句話說:辦法總比困難多,大家應該多想想,就不會死相難看了!

**自殺並不能解決問題,人間處處有溫暖,只待您尋求協助,一同度過難關。

諮詢專線:
1.張老師生命專線1980
2.生命線 1995
3.安心專線 1925

★珍惜生命,若您或身邊的人有心理困擾,可撥打
安心專線:1925|生命線協談專線:1995|張老師專線:1980

本文與台灣醒報同步刊登











王建煊/王老先生講故事之119:我喜歡從前那位老師


2022-08-10 15:41  聯合新聞網/   王建煊(前監察院院長、天使居創辦人)
國小開學了,孩子回來悶悶不樂,媽媽問原因,孩子說他不喜歡新來的老師… 示意圖/ingimage



國小開學了,孩子回來悶悶不樂,媽媽問原因,孩子說他不喜歡新來的老師,他喜歡從前的那位導師,希望媽媽到學校去,幫他換班級。媽媽說:「你喜歡的那位導師現在教四年級,你現在已經五年級了,不可能再回到那位導師班上的,而且我也沒有辦法讓那位老師由四年級調到五年級來。」

想要換老師
孩子說 :「隨便換五年級哪一班都好。」媽媽又說 :「萬一換的更不好呢?」孩子說 :「沒關係,碰碰運氣,反正我就是不喜歡現在我們班導師。」其實,學校有老師及學生才能成為學校,老師要學習適應學生,學生也要學習適應老師,彼此都是一種學習及磨練。學習適應別人會是一種成長,要求換班是逃避,不是件值得鼓勵的事。

從前我在一間大學兼課,並兼任導師。有位年輕教授剛從美國拿了博士回來,上課以理論為重。學生就向我反應,說這位老師不好,只會理論,不懂實務。剛好在系上有另外一門課,老師是某稅捐處長,擅長實務,上課內容以實務為重,同學又來反應,說老師不好,只講實務,不懂理論。

師生互相適應
要找理論實務皆精通的老師,有時並不容易,這時學生就要學習適應,學習老師的專長,將老師畢生的菁華都學下來,不是也不錯嗎 ? 當然老師也要適應學生,配合學生的需要做教學準備。這樣學生歡喜,老師也可成長。對於老師的教學方法,有時學生難以適應,甚至連家長也不贊成。但是老師的教學方式可能是進步的,驟然反對可能扼殺了新的教學方法,受害的還是學生。

從前有位地理老師,非常強調學生要畫地圖,課堂上也經常對著地圖講課。例如 : 在講解台灣地理位置時,看地圖認識、記憶各個縣市地理位置的方法就容易得多,比只是用文字敘述,說基隆在北部,屏東在南台灣,再教學生死背下來要好很多。可是有些學生無法適應這種教學方式,只要不適應就反對合理嗎?

試想,有哪一種教學方法能讓大家都稱讚說好的呢?我喜歡從前那位老師、希望換班,這不是件值得鼓勵的事。

本文與台灣醒報同步刊登












王建煊/王老先生講故事之120:醫生的大房子


2022-08-10 15:48  聯合新聞網/   王建煊(前監察院院長、天使居創辦人)
可惜很多人從來都沒有體驗過這樣的享受,因為他們從來都不曾幫助過別人。 示意圖(ingimage)



美國有對醫生夫婦非常富有,一年前在洛杉磯買了幢華麗的大房子,樓高三層,地下一層;計有五間臥室,兩間車房,客廳可容納四、五十人;還有游泳池、網球場;最令人羡慕的是他們的院子,比台北的社區小公園還要大。

豪宅少人住
可是這幢美輪美奐的房子,醫生夫婦卻甚少有時間享受。因為他們兩位都是名醫,除了看病,還經常到全國各地甚至海外演講及參加學術研討會。即使有空回來,也已疲累不堪,根本沒有時間享受他們的大房子,甚至連自家的院子都未曾走完過。

他們僱了一位菲律賓傭人看家,有人對菲傭說 :「你真好命,這麼大的房子你一個人享受。」但菲傭卻一點也不快樂,因為房子再大,也不是她的。房子愈大愈難保持清潔,單掃院子落葉就已夠菲傭煩心的了。而且她一個人住在大房子裡,安全堪慮;經常疑神疑鬼的,哪有快樂可言。

炫耀財富
每個人對享受的定義各有不同,有人租個大房子,租金雖貴,但他享受到房子提供的舒適,因而愉快。但也有人如同這對醫生夫婦,買了大房子,雖然一年沒住上幾天,但他們的心中也是快樂的。他們的快樂是建立在「擁有」這幢令人羡慕的大房子上,因為他們可藉此在人前炫耀,也可以在心裡暗自陶醉地想,我真好命,有這麼大的房子。

這就像有人買了價值兩百萬元的大鑽戒或藍寶石,既不敢佩戴,也不敢告訴別人,只是放在銀行的保險櫃裡,一年難得欣賞一次。但他仍然快樂,因為他擁有。

助人最樂
但是真正的享受不是擁有,也不是消費某種財物,真正的享受是愛心的分享。所以青年守則上說:「助人為快樂之本。」助人就是愛的付出。當你付出愛,看見別人因你的扶持得以度過難關,又站立起來了,快樂自然洋溢心中。看到他人感激的眼神,更是人生最高的享受。

可惜很多人從來都沒有體驗過這樣的享受,因為他們從來都不曾幫助過別人。

本文與台灣醒報同步刊登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善用智慧三表 節能減碳省荷包


◆  波洛西今天來? 台灣準備好攤牌了嗎
◆  台北三腳督 乏味催眠賽?
◆  機車走蘇花改 應評估混流衝擊
◆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善用智慧三表 節能減碳省荷包
◆  健保資料庫辯論 看不到資安專業
◆  處理台海議題 華府正見風轉舵
◆  重評李登輝 聚焦特殊兩國論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上)/我兩度赴倫敦政經學院借閱 2019-09-18 18:2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中)/外殼燙金 內頁像傳真紙 2019-09-18 18:3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下)/兩種編排有異 畢業35年收到 2019-09-18 18:32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善用智慧三表 節能減碳省荷包


2022-08-02 04:14  聯合報/   趙坤茂(作者為台灣大學資訊工程系教授)
截至六月底,全台已布建約一百七十萬具智慧電表。圖為北市興隆路社會住宅內的智慧電表。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截至六月底,全台已布建約一百七十萬具智慧電表,這是智慧電網基礎建設相當重要的一環。最近得知居家大樓已安裝智慧電表,於是在手機上安裝「台灣電力APP」,以便線上監控居家用電情況。

透過該應用軟體,智慧電表用戶可查詢到昨日以前的用電資訊,主要功能如「用電度數統計」,時段區分為每十五分鐘、每小時、每日和每月,以及尖峰和非尖峰等。又如「用電比較」,用戶可比較自家每小時、每日和每月之間的差異,也可和相同區域或相同行業的平均用電量比較。「住宅用電分析」計算電視、冰箱、冷氣機、洗衣機等項目在本月份所使用的度數,可據以改善用電習慣。

此外,「未出帳的累計電費」讓民眾在收到帳單前,能事先估算迄今累計的電費,而「費率試算」則可顯示前期帳單在不同計價方案下的電費,以協助用戶選取最佳方案。可惜的是,目前仍無法查詢當日即時的用電資訊,這應是用戶極為有感且可即刻節電的功能,但願未來能早日提供。

撰稿當下,該應用軟體的用戶評價兩極,以非常滿意的五顆星和非常不滿意的一顆星居多,在安卓手機Google Play和蘋果手機App Store的平均評價僅三點四顆星和三點二顆星,分數並不理想,顯示仍存在許多有待改善之處,例如登入卡卡、改版出包、系統不穩定及網路莫名斷線等。

智慧電表除了讓用戶能線上讀取自家用電資訊外,也讓電力公司配電時更能掌握各地區的總體需求趨勢。然而,用電資訊若不幸被不肖人士竊取濫用,可能衍生危及安全的情事,必須審慎保全。例如某戶的用電度數倘若連續數日幾乎歸零,竊賊得知後可推測主人近日可能外出,或將趁夜深人靜時伺機闖入行竊。

除了智慧電表外,智慧水表和智慧瓦斯表也正如火如荼推廣中。再過幾年,攸關民生的智慧三表必然更加普及,智慧讀表將取代紙筆登錄,同時也能藉此建立預警系統,及時警示瓦斯外洩和水電流量異常事件。

智慧三表的資訊攸關用戶權益及安全,應屬個資法保障的範疇。無論是內部作業或外包業務,都應建立安全機制防止用戶資料被竊取、洩漏或竄改,並能在遭到侵害時通知當事人。此外,智慧三表的安裝,是否應事先取得用戶的知情同意書方可施作呢?

節能、減碳、省荷包實乃簡約生活的智慧三訣。人人若能在日常生活中落實這智慧三訣,家家戶戶的智慧三表,就不會在寒冬酷暑時出現驚天大爆表!









波洛西今天來? 台灣準備好攤牌了嗎


2022-08-02 04:20  聯合報/   張光球/致理科技大學副教授(台北市)
美中台三方持續緊盯美國眾議院議長波洛西是否訪台。法新社



美國眾議院議長,總統第二順位繼承者,波洛西亞洲行原本可能只是畢業旅行,但在英國《金融時報》率先報導她將訪問台灣後,引發北京強烈的抗議和警告,並在台海沿岸舉行軍事演習,外界開始猜測中共會如何回應此事,甚至連解放軍將擊落美國專機,攻打東沙島等說法都出現。

波洛西訪台原是件好事,特別是在西方世界抗中的氛圍下,格外有威嚇的效果,但美國政府卻出現分歧的意見,行政單位認為時機不對,立法機構強調不可讓中國看衰了,所以這幾天全球都在關注波洛西的行程和她的座機往哪飛。在波洛西公開的行程中,她會訪問新加坡、馬來西亞、南韓,最後一站是日本,台灣則不在行程中,但這並不代表她就不來台灣,因為不排除以機械或天候等問題降落台灣,甚至在前往韓、日途中直接訪台。《華盛頓郵報》就報導最快周二晚上到訪,並拜會蔡英文總統。

在拜登政府大力勸說下,波洛西出訪國的順序及時間變成保密行程,最後新加坡成為首訪國。新加坡與兩岸都有深厚的交情,深諳局勢的發展和雙方的底線,總理李顯龍更不只一次發表對中、美、台三角關係的關切和看法。他強調美國應該正視中國已崛起的事實,中國亦應設身處地為他國的利益與感受著想,中美應建立建設性的關係,而非傷及國際的惡化關係。他認為即使台灣不承認「九二共識」,北京不會片面對台動武,除非核心利益受到冒犯,而美國對台灣的態度至關重要。波洛西此時來訪無疑僅距中國的底線只差一步。

因此,當拜登政府無法勸服波洛西取消或延遲訪台之際,藉由李顯龍對台海局勢的分析,讓波洛西更深入了解東協對其可能訪台後果的疑慮,及對台海穩定的影響,不失為上策。無論波洛西是否訪台,我們都應該自問,台灣準備好攤牌了嗎?

假設波洛西不來,兩岸繼續維持冷戰態勢,暗中較勁。如果波洛西來,北京對內對外顏面盡失,習近平面對連任及清零壓力,必當有所反應。雖對台灣本島動武的可能性低,但可以封鎖海域,或強攻我離島以宣示主權,屆時台美如何回應,則考驗當政者戰與和的智慧,因為解放軍已非一九九五年時的吳下阿蒙;其次,美國是否有能力同時在歐亞作戰;最後,台灣是否已有全民皆兵的決心與條件。再者,當眾人將目標放在東沙、南沙時,不要忘了烏坵等不受世人注意的地方。

台灣無論誰執政都應當武裝好實質軍備,更要強化好國人可能一戰的心理建設,但是延長兵役尚在研議中。台灣不是烏克蘭,因為台灣是海島,缺乏天然資源,外援難順利到達,除了台積電,我們的多數產品都可被他國取代。有朋自遠方來,身為主人自當竭誠接待,但如果來訪者會造成主人極大的不便,則另當別論。









台北三腳督 乏味催眠賽?


2022-08-02 04:10  聯合報/   何振盛/佛光大學公共事務學系、未來與樂活產業學系合聘教授(台北市)
台北市長選戰,民進黨陳時中(左)、國民黨蔣萬安(中)、台北市副市長黃珊珊(右)形成「三腳督」。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年底台北市長選舉係一九九四年首屆直轄市長民選以來,三腳督選局中可能最激烈的一次。三強鼎立、旗鼓相當,各類民調的支持度均極為接近。然因三位準候選人均非魅力型的政治菁英,攻防之間,當不至於出現灑狗血加潑糞的歹戲競演,但會不會淪為乏味的說教式催眠比賽?也頗令人好奇。

蔣萬安年輕英俊,談吐斯文理性,原本是藍營在台北市的最強棒,但因藍營基本盤已有鬆動,中間選民人數大增,過去溫良恭儉讓的馬英九式選將,已不再討好。加上蔣氏家族餘蔭的拖累,在相關議題的發言上,裡外不是,動輒得咎,綠營對手早已經布雷以待。

陳時中係綠營目前全國人氣最旺的政治人物。只可惜台北不是全台灣,且早已走下神壇的陳時中,其大內宣所形塑的防疫功勳也已化為灰燼。陳的最大利基就是在三腳督中有效凝聚綠營選民對抗分裂的泛藍,因此助黃貶蔣維持兩者支持度的均衡,最有利於複製一九九四年陳水扁的勝選模式。

至於黃珊珊出身深藍的新黨,因新黨式微,由黃轉橘,加入親民黨。在一般民眾過往認知裡,她是藍營成員。但在柯P邀她進入市府擔任副手之後,其白化程度劇增,政黨顏色瞬間五彩繽紛。這次黃以無黨籍身分參選,立意在以「戰略模糊」的方式達到藍綠白通吃的效果,在柯P與市府團隊行政優勢的加持下,盼能將選票極大化而獲勝。

在平分秋色的三角督中,三名參選人的專業形象相當、魅力特質未見突出、政策訴求也無明顯差異的情況下,決定勝選與否的因素可能得回歸選民結構的基本面。

目前台北市的中間選民應有四成五以上,有政黨傾向的選民中呈現藍略大於綠的近五五波態勢,然藍營支持者分布較為平均,綠營支持者則集中西北與西區等淡水河沿岸。若是市議員選區,藍營擁有相對優勢,市長選舉雖無此優勢,但結合議員聯合動員造勢,仍然有利。

然而影響選舉結果的重中之重,仍在於中間選民。但若從聯合報昨日公布的民調來看,黃珊珊雖在中間選民裡略占優勢,惟一旦發生棄保效應,這個優勢恐將立即逆轉。以目前局勢來看,蔣、陳必將操作棄保以求勝,而黃則較難如法炮製。原因在於黃的支持度在公開民調中多在第三名,除非未來蔣、陳兩人支持度大幅超越對方,才可能出現藍或綠的棄保票大量湧入黃的票匭,但其機率不大。且因黃的政黨屬性已經模糊,現階段支持選民的忠誠度並不堅實,若在選前最後一個月其民調仍居第三,自己反而可能成為最嚴重的棄保對象。

從整體盤勢觀之,無重大缺失的蔣萬安在藍略大於綠的台北市,應仍具優勢,若能褪下理性工具人不沾鍋的保守形象,提升批判火砲的震懾力,或許可以擴大中間與年輕選票。

原本挾防疫威名的陳時中,雖因後續防疫疏失而使光環黯淡不少,但仍具鞏固綠營基本盤勢的能力。只是陳的老派作風與自恃傲慢的態度,可能不合台北都會中產階級的胃口。

至於黃珊珊雖有現任副市長的行政優勢,但也有柯P的包袱,其模糊的政黨屬性很難保有堅持到底的選民,畢竟她沒有柯P的魅力與狡黠,不易營造風起雲湧的氣勢。












機車走蘇花改 應評估混流衝擊


2022-08-02 04:12  聯合報/   李克聰/消基會交通委員會召集人(新北市)
交通部預計8月宣布黃牌、紅牌重機可行駛蘇花改。本報資料照片



機車長久以來被視為過渡型運具,多以限制機車路權的方式來保障機車駕駛的安全並管控其數量,但機車因使用方便且成本低,數量逐年攀升,目前約有一四四○萬輛,相對於汽車的八三八萬輛是絕對多數。但相關的運輸規畫及道路的交通工程設計並沒有充分考量其供需分析,常因道路車道及路口的規畫設計無法滿足機車過大需求,造成車流混亂既無效率且不安全,因此機車團體一直爭取開放機車使用路權,如取消機車禁行快車道及不強制機車路口二段式左轉等。

蘇花改禁止機車通行,因其定位是一條安全的道路,自通車以來受到機車族強烈質疑。交通部在七月廿八日舉行道安說明會,說明去年公路總局已進行蘇花改大型重機試辦通行,評估結果認為通行無安全疑慮,有望八月正式開放常態性通行。至於試辦白牌機車通行,目前公路總局已研擬了四個試辦方案,提報交通部審查,原則上目標時程在九月開始在和中—和仁段試辦。

檢視當初蘇花改的規畫設計沒有考量開放機車行駛,單方向只有單一快車道及緊急救護救災的路肩,因此試辦白牌機車行駛方案必須完整評估對交通安全、交通效率、緊急救護救災功能的影響。

尤其如開放,未來蘇花改將有小型車、大客車、大貨車、大型重機及白牌機車等多元車種通行,在有限車道容量下包括車種及車速混流情況將十分嚴重,對交通安全及效率的衝擊不容忽視。

四個方案中,將路肩規畫為機慢車道,及取消路肩整體規畫兩車道混合車流行駛,這二方案因牽涉路型改變,實施可能性較低;建議應聚焦在快車道開放汽機車混合車流行駛,或開放路肩讓白牌機車行駛這二個方案評估。

快車道開放汽機車混合車流行駛方案的優點,是可保持目前路肩在假日大客車優先行駛及救護車輛通行的彈性;缺點則是快車道混流嚴重,在必須保持各車種安全間距及限制機車不能併行的規定下,如遇機車慢速會嚴重影響交通效率形成塞車現象,如遇機車併行、不當超車、未保持安全間距或未注意車前狀況等還有造成事故之重大風險。建議應將每部大型重機及白牌機車都當成一部小汽車來分析其需供比及交通服務水準,預估在假日將對交通效率造成極大影響。

至於開放路肩讓白牌機車行駛方案,優點是減少快車道混流程度,缺點則是常態性影響路肩的緊急救護救災功能,如遇機車在路肩發生事故影響更大。此外,在假日大客車優先行駛路肩時段,必須評析大客車與白牌機車混流之安全風險。

機車是台灣重要的交通工具,其實目前交通部在規畫執行逐漸開放機車路權的政策下,應該在試辦機車通行蘇花改時,整體觀察評估以速度分流取代車種分流方式,白牌機車行駛快車道的交通行為,並考量運用區間測速管理機車不當慢速造成更嚴重混流對於交通效率與安全之綜合影響,評估結果應做為未來評估擴大開放白牌機車行駛一般道路之快車道,及可選擇在快車道左轉的重要參考。










健保資料庫辯論 看不到資安專業


2022-08-02 04:34  聯合報/   廖緯民/中興大學法律系副教授(台中市)
眾所關注的健保資料庫釋憲案,將延長宣判期日。。圖/本報資料照



眾所關注的健保資料庫釋憲案,將延長宣判期日。此一消息,令許多人頓生疑慮。因此,頗值予以探究、釐清爭點,以助憲法法庭作出判決。本案核心爭點則有二:當事人的自主決定權與個人資料是否得到安全保護。本文探討安全保護。

此一爭點涉及的具體法條為個資法第六條第一項第四款及第十六條第五款規定;二者用語一致:「無從識別特定之當事人」。個人資料究竟必須經過如何程序之後,才可以達成「無從識別」?這涉及技術與管理;直言之,就是資訊安全的專業領域。

何謂安全?簡單地說,依據德國資安法第二條第二項:安全意指對特定標準的遵守。換言之,宣稱安全者,必須明白交代其係依據何一標準?其又如何證明已經遵守該標準?二者皆具備後,專業界才能評價其安全之內涵及等級。

就標準而言,例如「ISO 27001」就是一套經過國際認證且通用的資訊安全管理系統(簡稱ISMS)標準;它是由國際標準組織(ISO)與國際電工委員會(IEC)聯合發布,在國際上具有很高的評價與效力。就個資保護而言,也有國際個資保護相關標準,如NIST SP800-122、BS 10012等,以及國內的台灣個人資料保護與管理制度規範。就是否已經達成遵守而言,則有賴稽核與認證;其中可分為第一方(自己)稽核、第二方(利害相對人)稽核,及第三方(公正第三人)稽核;高等稽核則可以授予認證證書。據此,以下簡評健保資料庫就「無從識別」的安全等級。

就本案,雙方當事人提出的辯護書狀,以及三次的法院判決書(二次台北高等行政法院、一次最高行政法院)中,都未見引用上述資安專業的理論、實務與體制。被告的衛福部、健保署都只以簡單的法規與實務資料來描述「無從識別」的內容;而原告也僅以個人式操作經驗來主張「去識別化實證效用強度」不足。法院依循法律釋義的脈絡,當然也就難以進入專業的內涵。於是,健保資料庫的「無從識別」就被「法院認證」了。回頭想想:健保資料庫的所謂「去識別化非個資」不僅不知標準與理論何來,更不見任何稽核實務文件;竟然就成立「無從識別」、而開展合理利用了。台灣真是一個工業國家嗎?

而在四月廿六日的憲法法庭言詞辯論中,依舊未見專業鑑定書,或資安專家的出席。無法確認「無從識別」,就無法主張合理利用、公共利益或學術研究。或許這是大法官無法做出判決的原因之一?呼籲全國資安界,以及輔導、顧問、稽核、認證各界,盡速參與此一憲法辯論。










處理台海議題 華府正見風轉舵


2022-08-02 04:22  聯合報/   李峰年/大學生(雲縣虎尾)
美國聯邦眾議院議長波洛西。歐新社



美國聯邦眾議院議長波洛西亞洲行,是否會訪問台灣耐人尋味。華府顯然不想讓國會議長的訪問行程與北京產生直接衝突,畢竟拜登與習近平後續很可能會在實體峰會見面,若波洛西訪台顯然不是個好的開場。

北京一向反對美國現任的政府官員或政治人物訪問台灣,美國政府必然早已預期中方會有激烈的反應,才對於波洛西的訪台行程建立擋火牆。先前華府對於北京在台海議題上的威脅與抗議態度上較為堅定,此次華府願意顧慮北京的態度,可見美中關係在台海議題發生轉變。

過去美中對於台海議題謹守界線,但美中出現摩擦後,台灣成為美國拉抬的對象,造就台美關係走向高峰。波洛西在美國總統繼位順序僅次於副總統,其行程為台灣所帶來的光環不可言喻,但是實質上對於台灣安全保障的承諾,仍來自美國當局的執政者,雖然幾次華府出現對台戰略清晰的發言,但到最後情勢反轉,回歸戰略模糊美方老調重彈的立場。

雖然華府還瀰漫著抗中的煙硝味,美中新冷戰的局勢短期內也難以有改變,美國對於中國的基本策略大致不變,但華府在處理台海議題上正在見風轉舵。本次波洛西議長訪台而拜登的憂慮,也等同對「台灣旅行法」設立底線,畢竟美國對於台灣的立場不外乎依據台灣關係法來行事,面對於北京質疑美國越矩,美國多以恪守一個中國原則來當作防火牆,而美中三公報則成為對北京的保證,華府的戰略模糊,面對北京對台的戰略清晰,或許也限制台灣與美國的交往空間。













重評李登輝 聚焦特殊兩國論


2022-08-02 04:19  聯合報/   馮建三/政治大學新聞系教授(台北市)
前總統李登輝辭世兩年。本報資料照片



前總統李登輝辭世兩年,國民黨要重新予以評價。黃光國教授昨天說,焦點應是「他對兩岸政策的態度變化」。很對,但有沒有一種可能,他的兩岸觀沒有根本變化,但礙於多種原因(包括對岸及部分國人對他的不信任),致使外界認定他實質主張台灣獨立?

李登輝在台灣省主席任內,答覆黨外議員質詢表示「中國歷史沒有拋棄台灣,台灣怎能脫離中國大陸?」後來被認為,是違心之論。解嚴後四年,李登輝制訂《國統綱領》有了「國統會」;稍後,大陸對台工作單位質疑他的立場,《中國時報》記者王銘義記下當時國府官員的回應:「你們不必擔心他搞台獨,你們要擔心的是,李登輝什麼時候要來問鼎中原。」

上個世紀最後一年,李登輝表示在「宣布台灣獨立」與「一國兩制」之間的折衷方案,根源是「中華民國從一九一二年建立以來,一直都是主權獨立的國家…兩岸關係定位在特殊的國與國關係…沒有再宣布台灣獨立的必要。」主張兩岸合組邦聯的國際法學者丘宏達評論,認為中共反對兩岸為「對等政治實體」,「所以李總統只有提出『特殊的國與國關係』來對抗」,與民進黨人士主獨「完全相反」。台大教授顏厥安認為李登輝是非常重視台灣人尊嚴的「統派」,他說,假使對岸接受「中華民國」並「要求台灣…政治談判,以…特殊的國與國關係…界定未來卅年兩岸關係」,則兩國論有可能是「兩岸統一的起步」!

當時聯合報系民調也顯示,四十九%民眾接受李的說法,卅%不同意。再隔一年,李登輝卸任前一個月,《聯合報》記者何振忠醒目報導,「(總統府高層:)李總統提特殊兩國論即促成邦聯制第一步」。

華人版本的邦聯或歐盟作為兩岸統一途徑的主張,接近《聯合報》許多年來倡議的「屋頂理論、大屋頂中國或一中屋頂」。太陽花學運後,跨黨派且由兩個主要政黨的前陸委會主委領銜的「大一中」框架,同樣相通於邦聯或歐盟原則。

民進黨首次入主行政權後,《中央日報》次年發表社論,指邦聯制是「兩岸和平大戰略」。對岸前外交部長錢其琛則以副總理身分表示,「不分裂,什麼都可談」;國台辦主任助理孫亞夫則說邦聯可能是兩岸統一的過程之一,是可以討論的。國民黨主席連戰擬將邦聯制列入黨綱,兩次民調顯示,四十四%接受、約卅六%反對,但因「大陸乏善意、大老有意見」,以及不確認邦聯主張是否有利選舉,連戰決定「邦聯制急煞車」不入黨綱。

國民黨若要重新評價李登輝,重點之一,應該是李登輝的特殊兩國論,是更接近勢將與對岸為敵的台獨主張,還是通向兩岸走向融合的邦聯制的第一步?


劉維公/當代「人設」奇觀

名人堂電子報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30&page=1#ph 

◆  劉維公/當代「人設」奇觀
◆  趙春山/波洛西訪台風波:台灣「客廳」會成「戰場」?







劉維公/當代「人設」奇觀


2022-08-02 04:08  聯合報/   劉維公(作者為東吳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
前新竹市長林智堅曾三連霸「五星市長」。報系資料照片



隨著社群媒體的發達,原本僅在動漫、遊戲、電影等內容產業領域廣泛應用的人設(人物設定的簡稱)操作,現在出現在社會生活的許多層面,從政治宣傳、商業行銷、到人際互動等活動。只要人們打開螢幕,不管是電視機、手機或電腦哪一種螢幕,就是人設得以發揮效果的表演舞台。

人設正在改變現代人的價值觀與行為表現。它讓人們對政客產生偶像崇拜、對品牌產生拜物慾望、對陌生人產生莫名好感、對社群媒體產生成癮症狀。迷戀人設操作的人越來越多,也越來越多人覺得人設是理所當然的行銷傳播做法。

人設,逐漸演變成為法國思想家居伊.德博(Guy Debord)所謂的奇觀(spectacle)現象。當代人設奇觀社會已儼然成形。打造奇特的壯觀景象,不再需要勞師動眾。二○○八年北京奧運的開幕儀式活動總經費高達一億美金,而參與演出人數也是驚人的一萬四千人。然而,在人設的精心操作下,用一個文案、一張照片、一部影片、一個事件去包裝一個人物,就會吸引人們數以萬計的注意力與認同感。螢幕上的點閱、按讚與轉傳,都是企業與政黨牟取利益的聚寶盆。

全球有越來越多的政客是用人設的方式生存。在台灣,彷彿不用人設的方式,政客就不會治理城市、國家。讀者仔細回想一下,近幾年來,你自己點閱、按讚與轉傳多少篇這些政客的人設內容(從哏圖到影片),就應該可以體會到人設的威力。

八年前柯文哲的「阿伯」人設與四年前蔡英文的「辣台妹」人設,都是人設奇觀的受益者。近日鬧得沸沸揚揚的林智堅,只是個有樣學樣的後進者。

德博於一九六七年著作《奇觀社會》(The Society of the Spectacle)以論題方式撰寫,總共有二百廿一個論題,直指現今人類社會的嚴重問題:人們被奇觀洗腦,喪失批判覺知(critical awareness)的能力。

唯有當「論文門」與「棒球門」重大事件發生之後,心智受到衝擊的人們才能明白,原來「五星市長」其實是一個不敢面對台大學術倫理審定委員會的道德懦夫、靠權勢庇護的誠信侏儒。

與一般形象包裝不同,當代政治人設操作手段已經發展成為一種極度宣傳(hype)的形式。納粹宣傳部長戈培爾名言「謊言說一千次就成真」,戰國策記載的「曾參殺人」典故,都是極度宣傳所信奉的教條,目的在於讓內容的受眾放棄思考、接受擺布。

極度宣傳是當代社會的一大病灶。但,我們的掌權者卻對它愛不釋手。人設的極度宣傳迷思正將台灣民主體制帶向毀滅性的災難。極權政體需要用政治宣傳掌權,民選獨裁政體靠的就是極度宣傳。只要人們不懂得拒絕人設奇觀,林智堅不會是最後一個善於操作人設的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