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8月2日 星期二

經濟日報社論/美國經濟疲軟 為何出現充分就業?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77782/web/ 

◆  聯合報社論/林智堅的人格破洞,放棄學位就能填平?
◆  聯合報黑白集/國安局長為誰而忙
◆  經濟日報社論/美國經濟疲軟 為何出現充分就業?






經濟日報社論/美國經濟疲軟 為何出現充分就業?


2022-08-02 01:29  經濟日報/   社論
美國目前失業率接近歷史低點,勞動市場空前緊俏。美聯社



美國今年第1、2季實質國內生產毛額(GDP)連續兩季負成長,已經符合市場對經濟衰退所下的「技術性」定義。美國政府高官當然強力駁斥「衰退」說法;他們提出的最有力論據,就是目前失業率' rel='失業率'>失業率接近歷史低點,勞動市場空前緊俏,工資水準也節節升高,這與經濟學者及一般民眾對衰退的印象背道而馳。這種說法雖然有理,但觀察卻不夠全面及深入。

回顧二戰之後美國先後經歷過12次衰退,每次都有兩大特點:產出萎縮,失業增加,且失業率都不低於6.1%,就業人數減少約3%;然而今年上半年卻出現GDP萎縮,但同期間失業率卻從4%降到3.6%,就業人數增加250萬人以上。經濟呈現出「低失業的滑坡(jobful downturn)」異象,確實罕見且詭異。

俗話說,「人多好辦事」;失業的人愈少,產出應該愈高,但事實卻相反;再者,企業不是善堂,增僱員工當然是為了提高產值、增加營收、創造利潤;員工多拿錢,少生產,難道老闆是笨蛋?個別企業或有可能出現此種情況,但GDP顯示的卻是總體現象。只要時間一長,不是老闆關門,就是員工走人;雖說上半年GDP縮水,與企業消化庫存有絕對的關係,但企業為何持續且大量增僱員工,難道是用來出清庫存?

究竟該如何解釋美國經濟在已經達到充分就業之際,竟然會出現GDP連續兩季萎縮的「疑似衰退」困境?很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真正與GDP有直接關聯的,其實是就業人數,而不是失業人數。單單從失業率高低,來研判GDP強弱,其實是走入了誤區。

許多經濟學者在做分析時,只聚焦於「勞動力=就業人數+失業人數」這個公式中,=右邊的兩項數字之間互為消長的關係。直白的說,如果失業人數減少,則失業率便降低,同時就業人數則增加,因此GDP理應成長。在勞動人口與勞動力相對穩定的時段,如此推斷問題不大。然而近年來的狀況,卻是=的左邊變小,也就是整體勞動力縮減,使就業人數與失業人數都減少。

先看GDP與就業人數之間的關聯性。2020年與2021年經濟與就業動盪劇烈,合併計算後GDP年均成長率略高於2%,這表示2021年底GDP已經回到疫情之前的潛在成長水準;兩年期間就業共減少約290萬人,今年就業雖繼續增加,但與疫情之前仍存在缺口。再從就業結構的變化來看,目前製造業總就業人數已經恢復到疫情前水準,服務業總就業人數仍低於疫情之前;由於服務業是美國經濟的重心,若單單從就業人數的變化來看,今年GDP連續兩季萎縮其實並不奇怪。

反觀失業人數與失業率下降,主要原因在於勞動力供給吃緊,這一方面是由於「嬰兒潮世代」大量退休,勞動人口成長減緩,再加上疫情導致勞動參與率下降所致。勞動力縮水,就業人數持續回升,失業人數則加速減少,失業率自然下降。失業率與GDP同時下降的情況固然罕見,但由於兩者之間並無絕對的因果關係,因此並非絕對不可能同時出現;失業率下降,工資上升,對通膨升高的影響則更為直接,這其實是美國經濟的長期問題。

目前美國失業率偏低,是因為失業率並未考慮20年來勞動力「退場」這項因素;如果合併考慮,則經濟學者估計美國的失業率並非3.6%,而是9%至10%。長期就業不足,加上勞動生產力成長率下降,已使經濟年均成長2%成為「新常態」;儘管當前勞動市場熱絡,但經濟仍陷在長期成長減緩的漩渦中;因此就算出現「充分就業下的經濟疲軟或衰退」,也絕非無稽之謬。就短期而言,無論這兩季GDP萎縮最終回是否會被正式認證為「衰退」,但可以確定的是疫後復甦已經正式劃上句點。










聯合報黑白集/國安局長為誰而忙


2022-08-02 01:28  聯合報/   黑白集
國安局長陳明通(圖)三度發長文力挺林智堅。圖/聯合報資料照片
季青漫畫


林智堅論文抄襲案越辯漏洞越多,他的台大國發所指導教授陳明通也忙得不可開交。陳明通這些天連發三篇長文,計超過萬言;民眾若不細究,還以為陳明通的正職仍是「台大國發所教授」。

陳明通的現職是國家安全局局長。國安局長是國家情報工作的大主管,又要負責國家戰略研析,更要負責元首的安全維護工作,可謂「位高權重事情多」。陳明通日理萬機,竟還有餘裕想方設法幫林智堅發長文辯解,這個指導教授也太鞠躬盡瘁了。

陳明通「挺堅」,不只單純發聲明。每次發完聲明,林智堅總是緊接著舉行記者會,記者會內容則與聲明內容互相呼應。兩人都拒絕出席台大學術倫理審定會,林智堅交給審定會的答辯,更有一半以上出自陳明通的聲明內容。師徒套招、串供,花費的時間應遠超過文稿撰寫。

再看,論文議題延燒時,正是美國眾院議長波洛西訪台暗潮洶湧之際,美中台軍事神經緊繃,而陳明通在幹嘛?當阿通師第三度為論文案振筆疾書時,恐恰是拜習「一百卅七分鐘通電」的同時。陳明通一心為林智堅而忙,還有時間思考國安大計嗎?

換個角度看,論文案衝擊民進黨選情,也撼動蔡政府政權。對蔡總統而言,陳明通或許仍是在執行「國安任務」;只不過,這任務內容和民眾的認知大相逕庭罷了。










聯合報社論/林智堅的人格破洞,放棄學位就能填平?


2022-08-02 01:26  聯合報/   社論
民進黨桃園市長參選人林智堅。 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眼見論文抄襲風波難以收拾,綠營黨政高層研商對策,希望在「不換堅」的情況下,將衝擊降到最低。於是,兩項策略浮出枱面:一是由林智堅主動宣布「放棄台大學位」,以求止血;二是向中選會登記時,學歷欄「不填碩士」。民進黨這兩項策略,都是異想天開的「掩耳盜鈴」之計,以為林智堅不認錯而能橫柴入灶參選,是嚴重挑釁選民的道德觀。

基本上,民進黨會有上述兩個策略,其實就等於承認林智堅的碩士論文確有抄襲。因此,主觀上認為他不應再自稱碩士,也不配再擁有此一學位。若果真如此,林智堅該做的,就是直接向社會大眾道歉認錯,祈求選民原諒,甚至自行宣布退選,以免把全黨形象聲譽及其他同志的選情一起拖下水。但民進黨捨此而不為,卻另闢蹊徑,認為林智堅只要在「形式上」略作修飾,宣布放棄學位、不填寫碩士學歷即可。民進黨不妨認真想想:這條政治捷徑能通到哪裡?

說穿了,民進黨的策略性處理只是「鋸箭法」,箭鏃仍留在林智堅身上,他的傷口很難癒合。林智堅兩篇論文皆涉抄襲,顯示他貪求虛榮而缺乏誠信,並一犯再犯,欺世盜名。作為政治人物,他的人格已出現了嚴重的破洞。這個破洞,需要他本人誠懇悔過,並細心修補。問題是,林智堅一再作困獸之鬥,以荒腔走板的辯解繼續自曝其短。民進黨若看不出他的問題,而甘願全黨繼續挺他,那就等著選民的最後審判吧!

二○二○年李眉蓁代表國民黨參加高雄市長補選,即因爆出她中山大學碩士論文抄襲,形象一敗塗地,終而落選。民進黨當時全力圍攻李眉蓁,甚至有親綠律師喊出要讓李眉蓁「入監服刑」;這些的批評箭矢,都將一一回射到林智堅身上。當年,李眉蓁在事發三天即決定「放棄學位」,承認抄襲。然而,中山大學引據《學位授予法》規定,說明學位不能「退回」或「放棄」,只能經由審查「撤銷」。也因此,在見識過李眉蓁的前車之鑑後,民進黨仍主張把林智堅「放棄學位」當成應對策略,難道已經技窮?

事實上,如果民進黨要採取「李眉蓁模式」,以「放棄學位」換取林智堅繼續參選桃園市長,林智堅首先必須承認抄襲,並道歉認錯。但林智堅已拗了一個多月,不僅把指導教授——國安局長陳明通搞得聲名狼藉,也讓蔡英文因「識人不明」陷入嚴重的政治風險,更讓民進黨同志都因他一人的虛榮浮誇而同受其累,這個代價實在太大了。再說,李眉蓁當年只是個人參與市長補選,情況相對單純。而今,民進黨面對的是九合一選舉,一個指標人物遭到嚴重的道德非議,雙論文抄襲再加上新竹球場的缺失重重,其溢出效應,將何止是「一屍五命」?

從小處看,林智堅營造多年的光鮮形象,之所以在論文門及球場案毀於一旦,暴露了政治人物工於包裝卻華而不實的本質,但終難免塗裝剝落而現出原形。從大處看,民進黨面對道德價值與權勢顏面的抉擇,卻選擇為鞏固權力而擦脂抹粉並汙損真相,甚至恣意踐踏學術倫理,這是蔡英文掌權後的可怕沉淪。面對林智堅的論文剽竊,整個民進黨竟連一點正直的聲音都發不出來,它還有臉提過去「打倒威權」的榮光嗎?

網民現在譏稱林智堅稱為「抄跑堅」,抄襲又落跑,這張符咒將如影隨形跟著他終身。偌大的人格破洞,民進黨卻以為選舉登記時只要學歷不填碩士,即可混過去;它以為台灣百姓都是吃素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