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6月1日 星期三

經濟/有感施政 從接地氣開始

.聯合報社論..討好的教育與學運的庸俗化
.聯合報黑白集.誰把台灣變奧客天堂
.經濟日報社論.有感施政 從接地氣開始




經濟/有感施政 從接地氣開始


2016-06-01 02:15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行政院發言人童振源發言惹議。 聯合報系資料照

行政院發言人童振源近日意外與媒體擦槍走火,讓一向提著「滅火器」救火的內閣發言人,頓時得先為自己滅火。這段意外,起因於他在深夜透過即時通訊軟體Line,告訴群組內的記者,基於避免給獨家新聞、降低他的工作負擔及維護生活品質,他基本上不再個別回應媒體詢問。他建議,由記者統一在Line上提問,他會統一回覆,讓所有記者都知道,以示公平。
童振源此話一出,立刻引發媒體反彈,箇中原因就在於,追求獨家新聞、挖掘真相,乃是記者天職,記者沒有權利也沒義務,隨便接受政府的「統一口徑」。姑且不論童振源此言,是單純出於工作、生活失衡而想減少負荷,還是擔心「順了姑意,逆了嫂意」而想多了,童振源的失言,實則暴露了剛剛當家的新政府,在執政心態上已出現兩大盲點。
第一個盲點是,新政府不脫濃厚的菁英治國色彩,「控制」與「恩給制」思維表露無遺。從童振源的失言事件不難看出,這位理應與媒體有良好互動、平等往來的發言人,似乎是認為,記者的新聞,是我給的,所以我可以決定自己要說什麼,不說什麼;記者若要發問,只能統一提問,且必須依照指定方式在Line群組上提問,由此似乎也能產生過濾功效,避免有媒體趁機套話或是誤入媒體精心設計的「陷阱題」。
媒體的所作所為,社會自有公評,市場也必定會反映偏好。但是政府對媒體或民眾的心態,若脫不掉「作之師、作之君」的外衣,那麼就有愧蔡總統一再提到的,政府應當謙卑、謙卑再謙卑。更何況,在520之前,新政府還打算制定「反媒體壟斷法」,避免執掌社會公器的媒體言論,遭「有錢的報老闆」掌控,殊不知,政府有意無意間,也管控了媒體的發言權。
第二個盲點是,政府過度信仰Line、臉書等即時通訊軟體,誤以為只要多開群組、盡可能讓臉友、粉絲滿天下,就足以達到政策宣傳、深入民情,甚至是「治國」的效果。殊不知,這些透過網路傳輸的時髦產物,雖然很好用,但是若缺乏現實世界裡有意義、有溫度的互動來相互印證,總有一天人們會發現,網路上說得再好、再美,一切都是虛假、荒誕不經的。
殷鑑不遠,想當初,台北市長柯文哲剛上任時,不少人崇尚他靠著Line上的「秒讀秒回」,來管理市政團隊,也推崇他過去在競選時,有一批擅長網路大數據分析的年輕軍師,為他創造議題、帶動高人氣。但是看看今日,人們已不再稱頌他過往的這些事跡,而是逼著他,要趕緊端出興利作為來。
童振源的失言事件,不足以掩蓋這位長年在學術圈耕耘、深受學生好評的年輕學者風采,也不足以否定他那滿是理想的書生報國情懷。但是,由他與這場風波所帶出新內閣裡幾許不可對外人言的疑點,新內閣還是必須深切反省兩件事。一是經常自問,是否接足了「地氣」,深入了解民間疾苦;若非如此,將重蹈馬政府一系列如象牙塔般施政卻又不得人心的施政挫敗,也無法創造感動人心的施政。
二是懂得運用網路新科技來接觸民心、了解民心,但不應被物所役,或是反過來打算以新科技來控制媒體、呼攏人民。
最近就有立委在臉書上貼出了新政府自520以來推動了14項改革,如對太陽花學運撤告、停止亞泥在太魯閣的採礦權等,藉此說明「蔡上八天,勝過馬跑八年」,渾然不知這14項改革,社會上並非一面倒都投贊成票。與其說了一口好政策,不如踏實行動,民眾自然會以選票、掌聲相報。

聯合/誰把台灣變奧客天堂


2016-06-01 02:15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寄杯對時常在超商買咖啡的消費者來說,便民又貼心。 圖/聯合報資料照片
超商多有咖啡第二杯半價優惠,之後更加「貼心」地推出寄杯服務。現在行政院消保處規定,寄杯服務不得限制領取期限。聽來對消費者是好消息,但用常識想一想:當下的促銷價付費後,由政府保障可寄存到無限期的也許十幾、二十年後的未來使用,這是合理的消費模式嗎?
業者流血削價競爭,盈虧自負,是業者和消費者之間的事。若政府插手介入,以保護消費者為名,強迫管制市場機制,最後只會造成業者利用其他眉角賺回利潤。長期而言,真對顧客有利嗎?
台灣有一奇特現象,常以例外的特殊狀況,去保護看似弱勢或所謂「吃虧」的一方。咖啡寄杯不准設領取期限,是為了回應少數客人「忘記去拿就沒了」的埋怨。但「忘記去拿」明明有責任歸屬可言;業者限時推出優惠,為何卻可由政府規定不准設領取期限?台灣民眾若在美國、日本旅遊時,購買到「第二個半價」的咖啡或漢堡,會振振有詞自認可以「寄放」到來年重遊時再領取優惠嗎?
台灣奧客不少,「拗」一點的心態,常不合理地壓榨到現有的服務業和醫護人員等專業行業,把服務業弄成了伺候人的行業。種種奧客行為,走遍天下行不通的,偏偏在台灣就有「順應民意」為名的政策介入指揮。從咖啡寄杯無限期,到一出國就停繳健保費,奧客千方百計想沾到便宜。孰令致之?不正是隨時向民粹低頭的政策,把台灣變成奧客天堂!

聯合/討好的教育與學運的庸俗化


2016-06-01 02:15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對於新政府上任後決定撤銷高中微調課綱,教育部長潘文忠回應,
相關政策都朝既定目標邁進。 聯合報資料照片 記者王彩鸝/攝影
新教育部長上任第一槍,宣布廢止一○三課綱微調,並公告要求「學校不得將學生服裝儀容規定作為處罰依據」。後者看似民主、善意的宣示,連日來卻引發校方和學生之間的緊張關係,不少學生藉此穿便服、穿拖鞋挑戰校規。「服儀自由學生陣線」學生更前往教育部抗議,要求落實不懲處政策,禁止校方記點;另一邊,學校則抱怨政策劃下模糊空間,讓校方無所適從。
觀察這項政策及其後果,可以看到三個系統性問題:第一,從動機看,教育部自以為是一片「好意」,結果政策卻引發混亂。第二,從作法看,教育部逕以「行政指導」公告新規定,侵犯了「校園自主」,也增添校園治理的困難。第三,從後果看,教育部以粗糙的手法向學生示好,並無法灌輸學生什麼理想價值,反而助長部分學生更走向庸俗化抗爭。
教育部對校園治理可以干預到什麼程度,並不易拿捏;如果拿不出萬能通用的辦法,似應避免過度插手,以免徒滋混亂。台灣髮禁已取消十多年,各校服儀的規定也已五花八門,像北一女學生這樣為爭取穿運動短褲進校而不可得的情況已不多見。在這種情況下,教育部還大動干戈修改辦法全面干預,弄得各校雞飛狗跳窮於因應,實可謂殺雞用牛刀。
服儀管理對校園的意義,早年著重的是整齊劃一,強調的是集體生活的秩序;如今,制服其實是作為「本校生」的基本符碼辨識,為的是維持校園安全,儀容也是師長觀察學生行為或心理變化的重要參考。何況,不同的學校有不同的生態及文化,服儀規範的細節不妨留給各校師生去討論;由上而下作出統一規範,反而剝奪了各校的自主空間。可笑的是,教育部在新辦法引起執行亂象後,立刻以服儀是「校園自治」事項為由推諉,也希望學生不要以穿便服來對抗校規。這種前倨後恭的態度,毫無責任感可言。試問,如果連「愛校服務」都被視為處罰,學校還有什麼法寶可以管教學生?
蔡英文總統就職時承諾,要「為年輕人打造一個更好的國家」,誠然是個美麗願景。但是,要為年輕人打造更好的國家,就必須培養他們作為社會公民的基本素質,包括理解、因應、包容、同情、思辨和挑戰等能力。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學習對自己的行為負責,這才是民主法治國家最重要的社會基礎。但現在新政府回應年輕抗議者訴求的方式,似乎只有一味討好與退讓:學生侵入行政院,可因政黨立場差異而撤銷告訴;只因少數高中生反課綱,教育部便廢掉了微調課綱;由於若干學生主張穿衣是「人身自由」,所以教育部下令不得處罰,把難題丟給學校。這樣的態度,恐與打造未來社會公民的宏大目標背道而馳。
且不論各級學校對於學生的管教越來越感困難與棘手,僅看太陽花運動以後的學運,包括反課綱、反服儀運動,其參與者都已降至高中生。表面上看,這種學運年輕化現象,似乎顯示了今天的學生日益早熟;實質上,觀察他們所抗議的內容和訴求,社會關注其實越來越窄。課綱其實是高中生不甚了然的問題,只是跟著政治節拍起舞;至於所謂「服儀自由」,關心的不過是個人裝扮的皮毛小事,跟當年理著光頭的學生反抗政治威權打壓不可同日而語,更談不上什麼社會理想性。學生運動的庸俗化及個人化,這才是更值得我們擔心的事。
簡言之,如果教育部意識到台灣年輕一代的競爭力正在降低,意識到我們的教育越來越無法提供學生足夠的知識和品格指引;那麼,一個有抱負的教育部長,絕不應只是一味設法討好學生,而不去設想教育現場存在的各種困境要如何解決。下令服儀免罰固是出於好意,但此舉並未為教育灌入什麼新的精神和價值,只是徒滋紛擾。

去梯言/孔子不要打我

.沖之鳥未定…蔡政府不僅扭曲 還想蒙混
.兩岸關係 須早日走出模糊疑雲
.蔡如何應對「不自由的民主」
.立院空轉/混亂依舊 台灣倒楣
.立院空轉/不讓林全上台,有什麼好處?
.立院質詢/立委現形 原來「謙卑」這麼寫
.立院質詢/失去政權的國民黨 活過來了
.市民權益與公車利益求平衡
.健保鎖卡/取消鎖卡 不等於特赦欠費
.健保鎖卡/可憐之人 必有可恨之處
.去梯言/孔子不要打我




去梯言/孔子不要打我


2016-06-01 02:15 聯合報 公孫策

公孫策的演藝生涯不日開啟,而且第一次就「登蛋」成功—我參加的合唱團為某個演唱會客串合音,在小巨蛋。但本文不是廣告,是有感而發。
流行歌經常是社會人心的反映,這回曲目中有一首〈孔子不要打我〉,初發表時頗不為大眾所接受。可是,三年後的一九九二年,「刑法一○○條」修正,實質上廢除了「言論內亂罪」。此二者有何關係?〈孔子不要打我〉的歌詞結論是:「思想無罪,言論自由,會還給廣大的人民。」
其實,我去年就很有感觸。也是由於我參加的合唱團,為中研院李鎮源院士紀念音樂會演出,而李鎮源正是鼓吹廢止刑法一○○條的標竿人物。
我的感觸是:台灣的自由民主走到今天,其實得來不易,甚至是足以傲人的一項事物—至少足以羨煞海峽對岸,那邊現在有著為數不少,懷抱維權理想之士。
現今很多台灣人,在面對大陸時,心態是缺乏自信的,包括仇中、媚中,都是沒有自信心的表現。對照當初剛開放兩岸的時候,很多人面對大陸時,表現出來的財大氣粗、趾高氣昂,乃可以看出,心態的大轉變其實源自於「鈔票的多寡」。而大家都忘了,台灣最值得驕傲的(尤其對大陸)是自由與民主,而非鈔票。
可是,自由與民主在今天台灣,卻被濫用。猶如空氣之於人類,以為那是上天賜予,不虞匱乏,因而不加珍惜,乃至空氣汙染漸漸難以收拾—自由民主也是!
回頭說〈孔子不要打我〉。歌詞作者的原意,是要突破傳統的禁忌與框限,而孔子被視為所有禁忌與框限的「源頭」。
其實,那是誤解了孔子。
孔子「有教無類」,在當時是一個超級突破:從此庶民也可以讀書,讀了書就可以稱為「士」,而「士」原本屬於貴族階級。也就是說,孔子是突破士庶藩籬的英雄。
問題都出在後世的儒家,死讀聖賢之書也就罷了,還搞出各式各樣的規範,其實都是為了規範庶民,而保護他們的既得利益。那些人完全背棄了孔子勇於突破現狀的精神,孔子如果再世,一定會跳起來打他們。
言論自由也一樣。廢除「言論內亂」是李鎮源等拚著性命去爭取,「還給廣大人民」的。那些以為言論自由是「天然而無虞匱乏」,因而濫用、汙染言論自由的人,小心李鎮源從地下跳出來打你!

黃介正/南海驚濤 台海巨浪

.黃介正/南海驚濤 台海巨浪
.方祖涵/超級經紀人的超級手腕
.高朗/如何看新南向政策?
.蘇蘅/傀儡劇大師 川普真能得天下?
.劉維公/一個都不能少vs.最好少一個
.林中斌/五二○餘波的解讀
.馬凱/100、2、兩1/2加3「星」
.薛承泰/養寵物 玩寵物
.葉銀華/日本之病:從安倍送酒談起




黃介正/南海驚濤 台海巨浪


2016-06-01 02:15 聯合報 
黃介正(淡江大學戰略研究所助理教授,戰略暨兵棋研究協會理事長)

「中國是認理、講理的,中國軍隊:服理不服霸、信理不信邪!」中國人民解放軍副總參謀長孫建國海軍上將,去年出席「香格里拉對話」面對各國連番質疑中國在南海大幅填海造島時,做了強烈回應。本周末,此知名的第十五屆亞洲安全高峰會,將再度在新加坡登場。
檢視過去一年國際強權與周邊各國在南海的對立情勢,「南海軍事化」趨勢逐漸形成。美國為捍衛其所堅持合乎國際海洋法的公海「自由航行」與「飛越」權,多次派遣海軍驅逐艦進入中國領有的西沙、南沙等島礁十二浬範圍內;中國在西沙部署空軍殲十一B戰鬥機,以及紅旗九區域防空飛彈;日本海上自衛隊軍艦停靠越南金蘭灣,以及菲律賓蘇比克灣;新加坡與美國協議部署P-8偵巡反潛機,菲律賓同意美軍使用五處軍事基地。
今年四月十五日美國國防部長卡特特地登上在南海演習的史坦尼斯號航空母艦,三天後,中共中央軍委副主席范長龍上將首度視察南海島礁。各方在南海的著力產生質變:從過去外交、法律層次的論辯,向軍事部署與角力轉變。
五月廿七日美國國防部長卡特,出席海軍軍官學校畢業典禮,在他向二○一六年班畢業生發表的主題演說中,列舉俄羅斯對歐洲的侵略與脅迫,中國崛起導致亞太地區歷史性的變化,北韓持續發展核武與挑釁,伊朗擴張對波斯灣地區的影響力,以及在伊拉克及敘利亞境內的伊斯蘭國等五項安全威脅與挑戰。卡特部長聲稱美國對五大挑戰,不能選擇性的應付,而須全部承擔;然卻特別挑選亞太地區以及中國在南海的擴張,用了將近一半的演講篇幅,詳加論述。
考量荷蘭海牙國際仲裁庭就菲律賓對中華人民共和國提出南海主權爭議案,即將在近期做出結論,南海議題勢必在今年的「香格里拉對話」再度聚焦。
對國際仲裁法院而言,我國並非當事方,然該仲裁案的結論,卻有可能直接衝擊到我國憲法對「固有之疆域」的詮釋、對南海十一段U形線的主張、並有可能影響太平島之地位。在南海議題上,美國認為台灣做得愈少,愈有幫助(to do less is to do more),並且應避免任何有助於中國的聲明或行動;對岸的大陸則認為南海是祖先留下來的基業,對於祖產應如何處置,兩岸兄弟必須商量,不能單方決定。
如今民進黨政府剛就任,兩岸仍在雙邊政治關係定位與涵義上呈現僵持,雖然蔡總統五二○就職演說中有關兩岸的論述,幾乎等於告訴大陸,「聽言」已然暫告段落,但我方對南海仲裁結果的因應處置作為,恰為「觀行」的關鍵重大指標。
南海寬廣,盡是大國爭逐,台海狹窄,至關生存發展。南海驚濤足以牽引台海巨浪,在法律仲裁上,我有兩強相逼,進退維谷之憂;在軍事部署上,我有捉襟見肘,力有未逮之苦。曾母暗沙、太平島、鵝鑾鼻,何為南疆?不僅僅是地理課綱如何編寫,也是台美及兩岸關係即將到來的必答題。(作者為淡江大學戰略研究所助理教授,戰略暨兵棋研究協會理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