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垃圾 udn ,欠缺◆ 聯合報社論/冷處理大罷免,國民黨顯然錯估形勢
◆ 聯合報黑白集/梁文傑適任嗎?
◆ 經濟日報社論/為何美國對大陸制裁總是沒用
經濟日報社論/為何美國對大陸制裁總是沒用
2025-03-29 00:38 經濟日報/ 社論
美國與中國在AI的競爭與政策角力正持續升級。美聯社
《科技網站(TechCrunch)》報導指出,OpenAI 在最新的提案中,指控中國 AI 新創 DeepSeek 不但獲「國家補貼」且「受中國政府控制」,建議美國政府考慮禁止來自中國 DeepSeek 及其他中國政府支持的 AI 模型。此提案是 OpenAI 提交給川普政府「AI 行動計畫」的一部分,顯示美國與中國在 AI 的競爭與政策角力正持續升級。
事實上,這並非 OpenAI 首次對 DeepSeek 提出質疑;今年初,OpenAI 曾指責 DeepSeek 違反使用條款,透過「蒸餾技術」學習 OpenAI 模型的知識;但 OpenAI 這次直接指出 DeepSeek 與中國政府的關聯性,明顯針對這家中國 AI 公司更進一步施壓。
美國國會眾議院「美中戰略競爭特別委員會」主席也發布聲明,指稱 DeepSeek 等中國 AI 模型「威脅美國國家安全」,鼓吹應實施更嚴格的出口管制;Anthropic 的 CEO 則發文主張進一步收緊 GPU 的出口管制。但與此同時,DeepSeek 已被微軟、輝達、AMD 等一眾美國科企採用。
面對來勢洶洶的 DeepSeek,川普正面臨艱難的選擇。前任拜登政府曾對用於 AI 的晶片實施更嚴格的出口管制,新政府應否考慮進一步收緊輝達對華的銷售限制?但首先要問的是,美國的上一輪還有更早的對華半導體管制策略是否成功。
與一眾主張應繼續加強對中國施壓的科技鷹派不同 ,CMR 創始人雷小山(Shaun Rein)認為,在 AI 領域,美國和中國應該展開公開公平競爭,他指出,長期以來,美國對中國採取的關稅、管制,最終結果是反傷了美國自身。他認為若非美國實施這些制裁,中國可能不會如此集中全力搞創新,正因為他們意識到自己無法依賴美國或歐洲,所以即使一家中國企業想從 ASML、英特爾或 NVIDIA 購買晶片,他們也會擔心幾年之後是否會有更多制裁,所以與其向美國購買技術,還不如咬緊牙關尋求突破,最後的結果自然是嚴重損害了美國科技企業,英特爾即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
英特爾曾是半導體行業中最強大的公司之一,但現在已搖搖欲墜,瀕臨被收購的邊緣。英特爾的處境,表面看是缺乏創新,生產力下降,實質上,很大部分原因在於過去四、五年間,他們無法向中國銷售他們的先進晶片。這充分證明美國對中國的封鎖政策是行不通的,美國的技術封鎖最終是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另一個例子是輝達;輝達曾表示,他們昔日的客戶華為,如今已成為最大的競爭對手之一。這樣的例子相信未來會愈來愈多。錯誤的政策總是要付出代價的,覺悟得愈晚,代價愈大,但大多數的美國人,直到現在都還看不清楚問題的真相與形勢的本質。
雷小山說,如果美國繼續試圖遏制中國,就不會取得成功。美國籍的雷小山長期居住在中國,遠比一般美國人有更多的機會觀察、瞭解及認識中國,所以他會很細膩地察覺到中國人在面對高壓制裁下的心理反應,不論個人、企業乃至政府,都會堅定地認為,絕不能受制於人,不管多大代價,企業增加研發投入,政府加大科研支出,都要突圍,實現進口替代。
雷小山看到的,確實是中國人具有的中華民族民族性中不服輸的特質,但他似乎沒有特別指出中華民族民族性中的另一特質-科技 DNA。
數據顯示,美國科技企業中華人比例不低,AI 領域中華人比例尤高;馬斯克的 Grok 3 核心團隊全是華人;各種國際數學、物理大賽,冠亞季軍參賽者一眼望去盡是華人,DeepSeek 團隊一百多位年輕人更是全未留過洋的本土科技精英,這樣的華人科技 DNA,美國如何封鎖得了?
由於各種特殊原因,上世紀以來美國享有了巨大的華人科技紅利,如今時移勢易,這樣的紅利正由美國移向中國,美國一天沒想明白,那麼美國對中國的制裁就一天起不了作用。
聯合報黑白集/梁文傑適任嗎?
2025-03-29 01:46 聯合報/ 黑白集
北一女中教師區桂芝日前接受「央視」採訪,批評賴清德總統將中國定調為「境外敵對勢力」,遭民眾檢舉到教育部等單位。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北一女教師區桂芝接受央視訪問,有段發言批評賴十七條,遭檢舉而受到調查。祖籍廣東、父母移居香港、本人生於台灣的區桂芝說,九十六高齡的母親人在大陸,若媽媽變成境外敵對勢力,親人敵對該如何自處?賴清德是不是太狠心?
這個解釋,從個人情感或公共議題的角度,聽起來都合情合理。否則,難道批評總統就是犯法行為?但民進黨顯然嚥不下這口氣,陸委會副主委梁文傑便公開質疑區桂芝的適任性,並建議教育局和北一女判斷她適不適合繼續在北一女任教。
梁文傑的主張,不僅撈過界太遠,更暴露他企圖用「官威」壓死人的惡習。試問,教師適任與否,何時輪到陸委會官員指手畫腳提點?梁文傑敢這樣大剌剌發號施令,不正證明了賴政府威權復辟,所以要大興「綠色文字獄」,將有不同意見的人全都論處究辦?
更可笑的是,梁文傑質疑別人是否適任,他自己的適任性又在哪裡?身為陸委會副主委,他應該面對並解決的是兩岸間的疑難雜症,讓兩岸關係平順進展,極力使台灣避免戰禍災殃。但梁文傑做的,卻是關閉兩岸的溝通協商大門,拒絕陸客來台,還每天槍口對內,看到黑影就開槍。要論適任與否,區桂芝絕對比梁文傑稱職得多!
倒錯的年代,是非顛倒,黑白莫辨,從梁文傑身上已一目了然。
聯合報社論/冷處理大罷免,國民黨顯然錯估形勢
2025-03-29 01:55 聯合報/ 社論
中研院院士陳培哲等75位學者日前聯合聲明,指出賴清德總統就任後,台灣的言論自由空間快速遭到壓縮。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為催動大罷免,民進黨大打國安牌,從「賴十七條」到最近研議「修法限制言論自由」,台灣民主危機已在旦夕之間。但被民進黨鎖定大罷免的主要對象國民黨,在各項應對上卻表現得消極退縮。其中或許有對大罷免「冷處理」的考量,但這種態度不僅有負在野黨監督職責,更可能失去人民的信任。
大罷免第一階段的連署進度,仍停在一面倒「罷藍」的情況。中選會遲不公布「罷綠」的連署補件結果,或許意在助攻綠營;但就算補件全數成案,雙方差距仍十分巨大。加上諸多「死亡連署」事件,都讓國民黨的「以罷制罷」成了笑柄。
藍營的「以罷制罷」受挫,不論是國民黨中央或立院黨團錯估情勢,都顯得相當離譜。加上《選罷法》修法草率留下漏洞,使民進黨得以鑽此漏洞,採取對其有利的「不適用新法」解釋,仍依舊法的低門檻推動罷免。所謂錯估情勢,是低估民進黨蠻幹的決心,因此在第一階段連署時輕忽以對。國民黨雖是國會第一大黨,但從黨中央、立院黨團到幕僚、智庫,都呈現與現實脫節的狀態。
儘管如此,反制大罷免,國民黨仍不是完全沒有著力點可用。賴政府上台後,政績乏善可陳,只能不斷利用覆議、釋憲杯葛拖延,並以不實訊息打宣傳戰。由於大罷免正當性不足,只能回到「抗中保台」及「芒果乾」老路,連總預算被刪都能說成是「習近平指示」。在綠營長期的「反中」洗禮下,許多民眾對這類操作早就麻木,甚至覺得反感了。
賴政府本身諸多作為,也充滿矛盾。例如,一方面大談國家安全,卻任由台積電加碼到美國投資,甚至連產業鏈及先進製程也要移美,撼動台灣產業根基。再如,一方面說要減碳、能源自主,卻堅持廢除低價、低碳排的核能,並一再調高電價。又如,一方面說要捍衛自由民主,卻用各種手段打壓人權、干預司法、歧視陸配,讓兩岸敵意螺旋持續攀升。凡此種種,都是國民黨可以運用的議題。
問題是,國民黨在這些議題上,卻無法扮演「價值捍衛者」、「忠誠監督者」或「議題領導者」的角色。人們看到的是,藍營一些零星的批評僅屬於被動回應,卻缺乏觸動人心的犀利定調,或者流於慣性的喊冤,顯得軟弱。尤其,不少區域立委因唯恐第二階段連署達標,言行都轉趨低調,以避免升高「仇恨值」。如此,無異是自斷手腳,任人宰割。
例如,在「撤銷未放棄對岸國籍的民代身分」和「亞亞事件」上,國民黨都顯得十分被動,似乎擔心自己若聲援就會遭抹紅。在台積電赴美投資事件上,國民黨亦怯於說出反對意見,唯恐揹上「反美」、「疑美」罵名。這些議題,諸多學者、民間團體、企業乃至民眾黨,敢言的程度都超過國民黨。原應主導議題的國民黨,卻淪為議題跟隨者。
近期有關政黨滿意度和大罷免的民調都顯示,儘管民眾對民進黨不滿意,且多數反對大罷免,但民眾對國民黨的不滿卻明顯升高;許多原勝選的國民黨立委,在大罷免戰中都出現告急。主要原因,就是國民黨的「佛系」冷處理態度,非但無法號召民意,連原本期待國民黨有所作為的選民都由期待轉為失望。
國民黨必須認清,它要阻擋的不是「大罷免」,而是兩岸戰爭;要捍衛的,不是「立委席次」,而是「民主價值」;要強化的不是「民調滿意度」,而是它的「監督力道」。如果連號召民眾反對賴政府作威作福都不敢,國民黨憑什麼要民眾捍衛它的立委席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