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29日 星期六

「罷XX=罷傅X」 多危險啊!

udn 論壇報垃圾 udn ,欠缺 

◆  學生有接受多元思想的權利
◆  X世代看Z世代的青年節
◆  賴玩苦肉計 再提名大法官凶多吉少
◆  昔有鄭南榕 今有朕難容
◆  三嘆民進黨:不問蒼生 只管大罷免
◆  「罷XX=罷傅X」 多危險啊!
◆  用腳投票!是誰綁住外送員的雙腳?
◆  保障勞工權益與併購競爭審查:雙軌權責,一個共同目標
◆  支持政府之政策下金融整併的利多發酵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上)/我兩度赴倫敦政經學院借閱 2019-09-18 18:2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中)/外殼燙金 內頁像傳真紙 2019-09-18 18:3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下)/兩種編排有異 畢業35年收到 2019-09-18 18:32








「罷XX=罷傅X」 多危險啊!


2025-03-29 03:58  聯合報/ 賀陳旦/交通部前部長(台北市)


「罷免 XX 等於罷免傅 X」?這樣混淆邏輯的話,近日居然成為連署罷免口號?我們是否自問過,這是「民主」嗎?

民主的前提是自由,民主要用法治來實踐。「口號」的目標是傅 X,卻用罷免(另一區的)XX 的手段來訴求,等於是刻意影響另一區選民的意志,不管他們認為自己區的 XX 該不該罷免。這樣跨區又強迫的作法,於法於理都不民主吧!

其次,行使罷免是認定當選人不適宜繼續履行職務,通常是行為乖張,不通常理;或者有道德瑕疵不宜代表選民。

然而公職代表行逕異常,到非停止職務不可,究竟不多。而民意代表的公共主張,不管是法案立場或預算增刪,往往是透過黨團集體表達。個人在過程中的看法可能大異於最後結果,又如何以協商過程發言來認定某人失職呢?

因此,在英國和日本,罷免權都有設限。只針對行政部門首長,對於多數議決的民意代表,則尊重當選人在任期內的個人意見,不會對其行使罷免權

罷免權因對象而異,不代表英日民主制度不完整反而是認清行政和立法兩類公職人員的權責不同,對選民的義務也不同。相對的,民主制度中行政立法分工制衡,選民託付給他們的任務不同,對他監督的作法也要不同,這才是公允精準民主運作

回到前述討論的口號,除了違反民主,還傳達了懲罰傅 X 的意味。懲罰傅 X,一部分因為是國民黨立法院總召;一部分因為他親中的奇言怪行。前者把罷免當作政黨對決,先扳倒大咖;後者更把傅 X 的醜行投射到所有國民黨立委身上,讓罷免和「厭中」畫上了等號。

這麼一來,罷免權不再是選舉權的對照,罷免的對象和內容也不再是選舉的補救。罷免成了政黨對抗的新旗幟,罷免啟動新一波選舉,扭曲了原來選舉任期的意義

細究民主的原貌,選舉為社會舉才,代表民眾推行或監督公共事務,要尋求賢與能,是正面的期待。罷免是不得已的,看到的是當選人的不是和不對之處,是負面的羅織。可以說選舉揚善罷免卻不免嫌惡嫌惡很容易情緒化變成獵巫,加大仇恨造成分裂!可見罷免權本來就應該小心啟動,何況還鼓吹成「罷免 XX 等於罷免傅 X」,讓罷免蔓延失控,真是何等危險!

台灣的民主是先賢血淚換來的,今天的成就也讓我們在世界上贏得識別。對岸習近平以專制效率炮製中國崛起,讓有些華人懷疑民主的重要。我們更要極力捍衛這個普世價值,讓民主,對照中國,就是台灣立國品牌。請聽到這個口號的朋友再想想:不要把隨意罷免當作是進階民主不要把「大」罷免當作是台灣創新



季青漫畫









三嘆民進黨:不問蒼生 只管大罷免


2025-03-29 03:58  聯合報/ 孔令信/大學教師(台北市)


民進黨立院黨團總召集人柯建銘帶著民進黨團三占國會議場主席台,封條貼滿、主席台前一個大大的「罷」字,再把綠營所要罷免的藍委頭像,踩在腳底,極盡嘲諷能事。看老柯在主席台前跺步,一副不可一世的身影。讓人不得不問:國會是民主殿堂,怎麼可以不尊重到如此下流情境?賴清德主席所領導的執政黨竟「自甘墮落」到如此境地,讓人一嘆

老柯得意獨行,認定「大罷免大成功」,自鳴得意之際還要擺擂台挑戰韓國瑜與傅崐萁「釘孤枝」,全然不管周二與周五的院會目前正是總質詢時間,是要卓內閣上台做施政報告並接受立委質詢的,結果竟是執政黨團自家「杯葛」自家行政團隊,讓政府官員枯坐空等。賴清德總統,這是你所想看到的朝野同心協力、協商化解衝突與爭議的方法嗎?民進黨「自廢武功」到如此境地,讓人二嘆

大罷免創造的就是大仇恨與大對立,立法院不顧民生議題、不管國家安危現況,罷藍委三十五席,迄今綠委也有八席面臨被罷,老柯自嗨自樂,一副不可一世的嘴臉,搶敲議事槌想當議長的迫切神情;怒擊手杖傷人,不但不道歉,反而嗆要被無妄擊傷的徐巧芯「去告啊」!

如今,在議場指揮綠委杯葛藍白所提的兩公投案,完全都在為大罷免操刀,賴主席,你的團隊真的是在為國為民認真執政與議事嗎?還是只為了大罷免要大成功?忘了當你掀起大仇恨與大對立時,所有反彈效應都會回到執政黨自身身上。「不問蒼生,只管選舉」,讓人三嘆

當老柯想要捲起千堆雪之際,國會議場不議事,綠營一心只想罷藍委、甚至有名嘴以「不要讓紅色勢力入侵立法院」這樣莫名又毫無證據的理由為號召;當北一女師區桂芝上大陸央視談話被檢舉,陸委會馬上出手「干預」教育,還要北市府「判斷區桂芝適不適合任教」;當內政部長劉世芳悍然送走陸配亞亞時,言論自由與人權完全被民進黨踩在國安大旗之下…。賴政府上台迄今十個月,對「中國」只有「去之而後快」的立場,「賴十七條」更是把中國列入「境外敵對勢力」,自己不斷在國內堆疊「仇中、抗中」氛圍,把「敵對勢力」暴漲到只剩下「非黑即白」,還要強迫全民接受「不抗中就是賣台」的二元邏輯。如此作踐自己、對中國「繪聲繪影」來嚇自己,結果就是徒然製造兩岸走向「兵凶戰危」的零和僵局。

民眾想說的是:大罷免只有帶來仇恨與對立,賴口口聲聲喊朝野團結,不放棄對立,怎麼可能讓全民團結一心?製造敵人容易,想創造和平與民主自由的生活空間,就該運用政治智慧來化解敵對。可惜賴和民進黨只看到大罷免,讓自己心胸狹窄,忘了這個寬廣的視野啊!












世代看 世代的青年節


2025-03-29 03:58  聯合報/ 周祝瑛/政大退休教授(台北市)


民國卅二年(一九四三年)三月二十九日,青年團代表決議以這一日作為「青年節」,紀念民國元年黃花崗起義犧牲的七十二位年輕的生命,以此鼓勵青年人擁有蓬勃朝氣,激發國人奮發向上的愛國情操。這段歷史幾乎四、五年級的國人,都耳熟能詳,也曾有過每逢三二九青年節放假一天,並熱烈慶祝的美好記憶。

當時二戰以後出生的 X 世代,年輕時在台灣受過完整的九年國民教育機會,受業於許多當年隨政府撤退來台的年輕大學生及教師們。成長過程的寒暑假,又可參加救國團舉辦的各樣戶外活動,上山下海任君選擇,平時還可以去學外文、學插花,甚至找「張老師」等機構心理諮商一番。在看似封閉與保守的年代,物資缺乏、訊息流通有限,但報紙上總有一半在報導國際新聞。青少年的穿著常常以學校制服為主,假日會邀一群好友外出郊遊登山或烤肉。校際間流行著編班刊,比賽誰文章寫得好!總之,那個時代的年輕人思想相對單純與二元化。父母、老師雖是打罵教育,但很少人會回頭埋怨或心懷怨恨。青年人目標比較明確,對於家事、國事與天下事,也經常關心!

相對的許多研究都顯示,當前出生於民國八十九年(二○○○年)前後的 Z 世代,由於大多成長在網路盛行的年代,從小環境中充滿各種 3C 產品,一路上都活躍在網路世界中。仔細觀察 Z 世代的年輕人,有幾個特徵:、語言表達直接且坦率,不善於掩飾自己的表情。、喜歡得到即時的回饋與具體獎賞。、常常一心多用,隨時透過電子產品,進行休閒娛樂活動,從不關閉手機。、長期在資訊爆炸中生活,比較有精神焦慮與憂鬱傾向,需要接受專業的心理輔導協助。

尤其,Z 世代每天面對大量的聲光影視,生活中充斥著不須深思熟慮的「速食資訊」及「短影音」,實體的人際互動與體驗機會愈來愈少也因資訊超載,造成大腦超負荷現象,且害怕錯過任何一條訊息,出現擔心落單的焦慮感,與專家口中的「選擇悖論」(paradox of choice)等困境。由於每天都在做各種抉擇,包括:今天要吃什麼?外出要穿什麼?空閒時做什麼?各種看似簡單,卻因資訊太雜、選擇機會過多,讓 Z 世代愈來愈困難作選擇

大家都以為:在「供過於求」的時代,只要選擇變多了,就可提升個人的消費與生活滿意度!結果當選擇太多後,反而擔心做錯決定,會帶來損失,變得患得患失與不快樂。這些都值得不同世代相互理解。

每個時代中的每代人,都會有不同的課題與挑戰唯一相同的是,在生命最為寶貴年輕歲月裡,要好好學習與享受青春,奠定日後讓生命發光發熱的基礎,也讓青春不要留白


波波漫畫









賴玩苦肉計 再提名大法官凶多吉少


2025-03-29 03:58  聯合報/ 黃瑞明/靜宜大學法律學系教授(台中市)


鎩羽而歸後,總統賴清德敗而不餒,二度提名大法官。隨著大罷免節節升溫,明眼人都知道凶多吉少:國民黨不會成全;柯文哲因素不止,民眾黨夜奔敵營也難以想像。

賴清德這次記取教訓,提名的人選之中沒刑法學者。台灣刑法學界向來一面倒地抄襲德國那套死刑野蠻論,無人唱反調,不少甚至加入廢死聯盟。「前科紀錄」俱在,上次被提名者只能吹哨壯膽,硬說支持廢死。這次上榜的三名學者都是公法專長,無「案底」可查,想必會大剌剌地說:我個人挺死!至於檢察官出身者,職業立場就是求處重刑,要說支持死刑輕而易舉。

因此,再問被提名人的死刑態度就遜斃了,在野黨應該調整戰法。許宗力八年任內,凡是涉及政治利益衝突案件,大法官們都善盡「比特犬」角色狠咬國民黨釋字第七九三號解釋就是典型例子:民進黨掌控的立法院通過不當黨產條例,把國民黨與所謂附隨組織的財產吃乾抹淨,不留骨頭。台北高等行政法院兩個庭法官看不過去,三度提出萬言書聲請釋憲。大法官們的回應卻是:條文字字珠璣,無懈可擊!救國團至今還深陷抄家滅門迫害之中,國民黨應該有興趣問問這些大師們對本號解釋的看法。

去年憲法法庭憲判字第九號是另一例:國民黨、民眾黨死命通過的法律,依據過去的釋字第五八五號解釋賦予調查權,「比特犬」卻一口吞下,屍骨無存公法專家怎麼看待這種昨是今非的法學見解憲法訴訟法當然也應該是題庫內容憲法法庭必然會處理,藍營立委必須抓住機會試探一下想當裁判官的人有何高見。

「唯智者能以小事大」。朝小野大,放下身段、拋出橄欖枝才是正途。遺憾的是賴清德的字典裡無妥協二字,政治認知停留在一黨獨大的八年美好時光裡。拿大法官人選提名來說,總統有提名權是沒錯,但反對黨過半,如何「整碗捧去」?府方先前徵求各界推薦人選,獨獨未行文通知在野黨,發言人的理由是:「包括前總統馬英九、蔡英文任內提名大法官,皆未函請任何政黨推薦人選」所以馬規賴隨開創新例不行嗎?

德國聯邦憲法法院大法官提名制度一直都給各政黨建議權法律沒明文,但是基民黨、社民黨早有共識,兩黨決定十六人中多數人選,剩下由自民黨、綠黨建議不管誰執政,大法官出缺時按照配額補上。成員組成來自不同政黨,雖批評政黨分贓的聲音也有,但法院自然比較中立,贏得多數國民信賴。前年十一月憲法法院作出一則判決,舉國震驚:紅黃綠內閣通過的六百億歐元追加預算案法律違憲!政府陷入危機,這也導致自民黨退出內閣,大選在上月提前舉行。試問:留德的許宗力,何時體會過這樣的釋憲精神

賴清德玩的是苦肉計:他知道推出的是砲灰,國民、民眾黨不會通過(一、兩人選或許有可能),泛綠選民的仇恨值卻會爆表,大罷免第二階段就有譜了。若真的拋出橄欖枝,給在野黨建議權,憲法法庭開始學步獨立,往後哪來「比特犬」護主救駕?














學生有接受多元思想的權利


2025-03-29 03:58  聯合報/ 黃瑞彬/文字工作者(新北市)


近期,北一女中教師區桂芝接受大陸媒體訪問一事引發爭議,焦點在於她的政治立場及對國家領導人的批評。筆者認為,這個事件涉及更深層次的討論,即學生是否有接受多元思想的權利。

其一,北市府教育局的調查結果顯示,區桂芝老師在校內並未違反教育中立原則。教師的專業自主權應受尊重,而非受到政治力的干預。而言論自由是憲法保障的基本權利,區老師的言論雖引發部分人士不滿,但在民主社會中,人民有權利發表不同意見,這也是台灣引以為傲的自由價值。

其二,保障多元思想,有助於學生的思辨能力。保障校園內的多元思想,鼓勵開放討論,不僅符合一○八課綱精神,也能幫助學生更全面理解世界,也將增加學生的國際性競爭力。

其三,言論自由是一場持續的爭取。近期七十五名學者聯合聲明捍衛言論自由,讓人感慨,即使在民國一一四年,台灣仍需持續捍衛這一基本價值。國人應避免讓教育體制成為箝制思想的工具,且避免將國安成為侵犯言論自由的工具。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索忍尼辛曾說:「對一個國家來說,擁有一個講真話的作家就等於有了另外一個政府」教育體制內的思想自由是社會多元性的關鍵,學校應是思想自由的最後堡壘。以伏爾泰的思想而言:我不同意你的觀點,但我誓死捍衛你表達的權利。這句話雖然已成老生常談,但今日依然值得深思。

胡適也曾說:「教育是給人戴一副有光的眼鏡,能明白觀察」台灣若要在國際競爭中保持優勢,必須確保教育體制能夠自由運作,讓學生在多元觀點的衝擊中成長,而非在單一價值的框架中被塑造。唯有維護言論自由與教育自主,才能真正培養出具全球視野、思考獨立、包容異見的新世代公民,達到「菩提達摩東來只要尋一個不受人惑的人」的境界,這才是台灣民主社會最應珍視的資產。













昔有鄭南榕 今有朕難容


2025-03-29 03:58  聯合報/ 張健常/軍退(台南市)


四十年前尚處於動員戡亂戒嚴時期的台灣,從事黨外運動的鄭南榕先生,認為主張台灣獨立也是中華民國憲法保障人民言論自由的一部分,不願被逮捕的他最終選擇自焚身亡,享年僅四十一歲。後續效應促成了立法院修正中華民國刑法第一百條,以確保障言論表達自由,民國一○五年(二○一六年)行政院也核定鄭南榕逝世日為「言論自由日」,以彰顯捍衛言論自由的意義與價值

沒想到全面民主化的台灣,政黨也已輪替了數次,社會竟然變成只能講獨立,卻不容談統一的聲音。

近日陸配亞亞遭強制遣返,或區老師言論遭民眾檢舉事件,都是相同套路。政府用大砲打小鳥,卻找不到適合的法律條文,莫非欲藉殺雞儆猴的手段炮製寒蟬效應,讓朝小野大的執政更得心應手?

回憶五、六十年代的學生作文,不管寫什麼內容,結尾只要套上一句「反攻大陸,解救苦難同胞」,絕對是「政治正確」的佳作。「一年準備、兩年反攻、三年掃蕩、五年成功」曾經是政府生聚教訓的最高指導。只因國際現實不允許如落日黃花,自蔣經國上任後口號改成「三民主義統一中國」,歷經李登輝主張「中華民國在台灣演化成「特殊國與國關係」,到如今賴總統昭示「中國是境外敵對勢力」,兩岸儼然是互不隸屬兩個國家,卻顯然違背了就職宣誓憲法意旨

當下的台灣已成分裂的社會,一句順口溜「趕走核電送台積電台灣只剩大罷免」,真是悲哀又貼切,放眼國事蜩螗施政卻一籌莫展,市井小民連講個大白話都怕惹禍上身,算哪門子自由民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