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9月20日 星期二

經濟/台灣經濟也需要「供給側改革」

.聯合報社論..現狀,已非蔡英文以為的現狀
.聯合報黑白集.錯事做兩次不會變對
.經濟日報社論.台灣經濟也需要「供給側改革」






經濟/台灣經濟也需要「供給側改革」


2016-09-20 01:05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太陽能電池龍頭大廠茂迪因訂單急凍擬縮減200名人力、約總員工數的4%,震撼業界。太陽能業遭遇的困境,其實是台灣產業深度鏈結全球經濟的縮影。台灣產業過去因全球景氣佳而輕易受惠,如今因景氣不佳而容易受害。景況好時,我們容易因嚐到甜頭而怠於改變,而當景況差時,能否判斷未來、勇於改變,才是價值所在。
台灣經濟的病因,人人都能指陳一二:過度集中、依賴電子中上游產業,代工為主、升級不足,過度競爭、微利搶單,因而導致產業前景不佳、投資不振、低薪難解。新政府的「五加二」創新研發計畫試圖打破窘況,用意良善,但似乎缺乏全面性的關照,容易流為一個個看似相互協力,卻也容易相互掣肘的計畫。台灣當前所需要的經建規劃,應該要有一個更上位的指導概念,更需要有資源盤點、重整重置的整體思維。雖說新政府有「創新、就業、分配」的執政目標,但如何以「五加二」計畫來落實,則顯得缺少全盤方針。
大陸與台灣經濟、產業發展路徑相似,遭遇全球經濟衰退,面對的挑戰不會比台灣少。大陸當前的「十三五規劃」與其中重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或可作為台灣經建規劃的參考。
「供給側改革」是大陸十三五規劃的經濟工作主線,目的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也要解決其國內生產過剩的問題,優化現有生產要素配置和組合,確實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以滿足需求,進而為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打造新引擎。
根據十三五規劃,供給側改革的主要方向是減少無效供給、擴大有效供給,提高供給結構對需求結構的適應性。當前重點是推進「三去一降一補」:「去產能」要削減製造業過剩產能,「去庫存」要消化房地產住宅存量、「去槓桿」要消除銀行和非金融企業債務及政府債務,「降成本」擬防止工資上漲超過勞動生產率提高、完善價格機制以降低企業成本,「補短版」要彌補經濟社會發展的薄弱環節、促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支持企業技術改造和設備更新、加強農村和中西部基礎設施建設。這「三去一降一補」是共通性的原則方針,並沒有特別針對特定產業。以台灣的術語來說,就是「功能別」而非「產業別」的政策,當然也就與我們的五加二創新研發計畫大異其趣。
對於台灣而言,「供給側」也面對類似的問題。當產業過度單調集中,又多數處於與對手國高度競爭的環境中時,就出現過剩產能的問題,太陽能產業只是率先吹起了警示的號角;我們窮盡生產資源,面臨五缺問題,卻創造不出像樣的附加價值,顯示資源被無效率的運用,存在許多無效率的產業或產能;我們的人均碳排量在全球名列前茅,顯示我們的生產活動仍存在不夠環保的高汙染狀況。這些不是單一產業的特定現象,當然需要整體解決方針。因此,台灣也需要自己的「供給側改革」-同樣必須致力減少無效供給、將有限資源用於擴大有效供給。「優化現有生產要素配置和組合,確實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既是中國大陸供給側改革的目標,對台灣而言,難道不是更迫在眉睫的課題?
中國大陸總書記習近平在日前G20峰會上指出,中國正大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從「去產能、調結構、穩增長」出發,主動調節供求關係。他也呼籲各國應該創新發展方式,挖掘增長動能,調整政策思路,作到「短期政策和中長期政策並重」,「需求側管理與供給側改革並重」。如不以人廢言,習的談話也有可供參考之處。一來,台灣必須根治的老毛病正是「重短期輕忽中長期」,「重供給輕忽需求」;二來,正為經濟成長動能不足煩惱的台灣,若想要「穩增長」,則「去產能、調結構」其實是必須勇敢面對的課題。

聯合/錯事做兩次不會變對


016-09-20 01:05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前副總統吳敦義今日啟程訪美。總統府在審批時,要吳敦義提交在美演講稿供審。
這已不是總統府首度有此劣行。六月間,前總統馬英九申請訪問香港,總統府即命他提交講詞供審。此舉明顯是「事前審查制」,公然違反了憲法對公民言論自由的保障。
民進黨若還記得戒嚴時期警總到印刷廠事前審查「黨外雜誌」的往事,難道不知自己現在做的完全是同一回事,且是升高到對前正副總統講詞的審查。莫怪有人指出:這是蔡英文就任以來在民主憲政上最丟臉的演出!
不料,吳敦義赴美,總統府再度出醜。當局或許認為,審了馬英九,若不審吳敦義,不啻是招認審馬英九是錯的。如今,照樣審吳敦義,表示一視同仁,也間接對審馬仍不認錯。但是,錯事就是錯事,不可能積非成是,錯事做一百遍也不會變成對的。
總統府預審了馬英九的講稿,最後居然仍以馬有「洩密之虞」,而禁止他赴香港。但既然如此概括性地「有罪推定」,則又何必裝模作樣審查講稿?總統府在「預審講稿/禁馬訪港」上出了醜,何以要在吳敦義案再出醜一次?
吳敦義送審的講稿,扣掉「前言/結論」四字後,只有「幾許浮雲遮望眼」等二十五個字。此種審查,有何意義?足證總統府只是用審查吳敦義來為審查馬英九作遮羞布,卻是一錯再錯。
總統府成了預審「黨外雜誌」的警總,難道毫不自覺?

聯合/現狀,已非蔡英文以為的現狀


2016-09-20 01:05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大陸國台辦主任張志軍(右二),與台灣八縣市首長參訪團會談。記者葉建宏/攝影

藍營八縣市首長赴大陸拚觀光,希望重啟兩岸正向交流,府院卻力斥兩岸交流不應預設前提。月初,政委張景森喊話「陸客是我們最需要交的朋友」,行政院也否認是「政院立場」。不過,對於蔡政府處理兩岸關係的表現,民眾則給了完全不及格的評價。
本報兩岸關係年度調查顯示,民眾非僅不滿意蔡英文處理兩岸關係的表現,更對兩岸之間升高的緊張態勢感到相當憂慮。這份調查,反映了台灣民眾對於當前兩岸關係的主客觀看法,也指出了兩岸關係在可預期未來的可能走向。
本報歷次調查,兩岸之間各領域的關係不免起伏,或弛或張,最多是部分領域升高到緊張邊緣。但這次調查,除民間關係仍屬穩定和緩外,各領域幾已全面性瀕臨緊張;尤其外交休兵結束,兩岸外交競爭更首度跨越警戒線,進入真正的緊張狀態。民調反映的兩岸「現狀」,顯然正快速遷移。如何防止兩岸之間出現螺旋式升高的激盪互撞,考驗著蔡政府的應對能力。
從雄三誤射暴露國安空虛、南海仲裁反映國安無措來看,蔡政府能否穩健應對兩岸緊張關係,不免令人擔心。耐人尋味的是,民眾雖不信任蔡政府處理兩岸問題的能力,也憂心兩岸關係惡化,卻又寧可相信兩岸不會爆發戰爭。就此而言,我們要提醒蔡政府:民眾不擔心兩岸爆發戰爭,其實是近年兩岸交流對雙方的關係具有緩和作用,這種善意必須維持,切不可以因此有恃無恐,以為兩岸現狀可以憑空維持下去,那恐將錯估形勢。
我們也要提醒,國家領導人不能只求以拖待變,或明知不安卻埋首沙堆逆勢而為,那只會使自己的優勢喪失。蔡英文選前一再保證要「維持兩岸現狀」,但越來越多民眾已不相信「現狀」能繼續維持。蔡政府迴避「九二共識」,卻又對另闢蹊徑維繫兩岸溝通裝作很有把握的樣子;在民眾心裡,卻明白這正是兩岸關係生變的主因。民進黨長期強調「中國威脅論」,但根據這次民調,不擔心大陸強盛不利台灣的民眾卻創下新高。這顯示,民進黨對中國的敵意其實還殘留在冷戰年代的思維,必須徹底更新。
更值得執政者警惕的是,民眾對台灣前途的看法,往往並不隨掌權者的主觀意志而移轉,有時反逆向而行。馬英九標舉「不統、不獨、不武」,屢被綠營質疑「親中」,其任內民眾主張「獨立」的聲音達到高點。相對的,蔡英文強調「維持現狀」,被認為是「柔性台獨」,但其上任才四個月,主張「統一」的民眾比率已創新高。如果說太陽花學運反映了民眾認為馬政府兩岸政策過度傾斜,使當年的台獨音量擴到最大;那麼,民眾對蔡政府兩岸政策的不滿與對未來的憂心,也讓主張統一的民眾比率攀上新高。可見,民意對掌權者的主觀意志並不買帳。
蔡政府上台後,不只統一的聲音增加,主張獨立的民眾比率也提高了。但或許看清「形勢比人強」,部分原急獨民眾踩煞車觀望,因此主獨者增加的比率主要集中在「緩獨」,並創新高。其實,統獨比率的升高還混雜著對於北京進逼與「柔性台獨」的反彈或呼應;必須注意的是,統獨兩端增加的民眾,正是從光譜中間的「永遠維持現狀」向兩端挪移。換言之,蔡英文的兩岸政策已導致社會益發分歧,這對台灣是不利的。
本報兩岸關係調查結果,有些在意料之中,有些則在意料之外。不意外的是,兩岸當前態勢,並未脫外界對蔡英文當選總統前的預期;意外的是,蔡英文似乎以為只要高舉「維持兩岸現狀」大旗,即可拉攏美日、安撫中共、平息內爭。事實卻是,不論就外在情勢或內部民意而言,冷卻的交流、緊縮的觀光、對前景不明的憂慮、對政府決策的不滿,蔡英文標榜的「現狀」如今都已難以維持了。

聯合筆記/卅年民主煙花夢

.一中各表與一中同表
.聯合筆記/卅年民主煙花夢
.電價費率公式/羊毛出在豬身上 狗去埋單
.航空旅遊業的「久餓共識」
.原住民族區 需新式土石流預警
.又要女人工作 又要女人生小孩






聯合筆記/卅年民主煙花夢


2016-09-20 01:11 聯合報  游其昌

一例一休修法卡關,勞工可望在九月廿八日放假,但是公教人員只紀念不放假。紀念什麼呢?法定名稱是「孔子誕辰紀念日」,然而以民進黨政府視中國傳統文化教育為蛇蠍的態度,紀念孔子多少有些尷尬。不過,這一天還是很重要,因為這是民進黨創黨卅年的日子,「卅而立」的大生日。
為了這個大生日,民進黨要回到圓山飯店慶祝,所以拚老命把任期未滿的前董事長李建榮趕下台,讓同志張學舜接替張羅。卅年前,在陳菊的外省老師傅正奔走下,催生了「創黨十人組」,在一位老立委費希平的東北腔中宣布,「民主進步黨正式成立了」,然後蔣經國總統開放黨禁,開創台灣民主史的重要篇章。現在沒幾個人記得這一段,因為費希平因反對「台獨法西斯」退出了民進黨。費希平曾苦婆心力勸民進黨,要「在憲政體制下運作」、「與台獨劃清界限」、「必須有包容性」,不要複製國民黨的做法。可惜言者諄諄,民進黨一路走來,就有許信良、施明德、林義雄、陳水扁等四位黨主席曾經退黨,退黨原因都脫離不了費老的預言。
民進黨卅年來最貫徹始終的目標,就是「消滅國民黨」,透過「不當黨產委員會」的成立運作,即將走向最後一步。卅年來的衝闖,國會全面改選、總統直選、七次修憲,結果搞出了個超級大總統制,也搞成了民進黨當年最反對的「一黨專制」。民進黨完全執政後,當初擦脂抹粉的「國會議長中立化」也不要了,在蔡大總統一聲令下,行政、立法兩院院長、黨秘書長、各地諸侯齊聚的高層會議開張起來,蘇嘉全院長完全不以為意,也不在乎憲體制是三權或五權分立,只要總統一號召,立法權可俯首,司法權得改革,還是由小英總統親力親為,這樣的體制運作要說是「民主進步」,只怕政治學得重修。
豈只是中央政府體制如是,民進黨爭新聞自由,終結了藍三台,創造出「以全民為名」,唯綠營所有的「民視」;喊了多少年媒體改革,到頭來公視、中央社、央廣都不斷出現政黨輪替,「唯黨所有」的畸型發展,鬥爭一場比一場難看,中央社社長陳國祥還是當年黨外時期「中壢事件」要角,為了爭權,一樣不見容於當道。看得到民進黨內「黨同伐異」的刀光劍影,就是看不到民進黨內為「憲政」、「民主」、「自由」堅持的尊嚴與典範。當權的民進黨,除了在創黨卅年宣傳帶裡反覆說著「國民黨迫害」老調外,就是找不到真正感動人心的故事,回憶著自己上街頭的「當年勇」,就是看不到現在上街頭民眾的悲怨與不甘,現在的民進黨,真圓了卅年前的民主夢嗎?
蔡英文在傅正的紀念會上說,「團結為民主」就是民進黨創黨精神之一,團結台灣、推動民主是民進黨的覺悟與責任,「我們要勿忘初衷」。壯哉斯言,畢竟台灣的未來在民進黨手裡,期待民進黨能信守當年「一本為促使回歸憲法作最大之努力與奮鬥」,為台灣謀福,為民主進步擘畫,台灣民眾才會真有感,誠心祝賀民進黨生日快樂。

吳玉山/兩岸關係中的雙層民意

.吳玉山/兩岸關係中的雙層民意
.趙春山/兩岸論述 蔡政府應更明確
.方祖涵/傷人又傷己的歧視玩笑
.盛治仁/教育不變革 等著被淘汰
.黃介正/九一一也改變台灣命運
.舒國治/沖繩遊記
.林中斌/南海仲裁將成「歷史腳註」







吳玉山/兩岸關係中的雙層民意


2016-09-20 01:12 聯合報  吳玉山

聯合報從九十九年開始,每年以相同的問卷來調查民眾對於兩岸關係的看法,可以從中看出民眾當前的心態、民意的走向,並可推估造成民意變動的原因,對於研究兩岸關係,具有很大的參考價值。問卷的核心,是調查民眾對於兩岸關係衝突程度的理解,並分為政治、軍事、外交、經貿和人民等五個面向。今年的調查,因為是第一次在政黨輪替之後來做,因此特別具有意義。調查的結果,民眾認為兩岸關係的對抗性大幅增加,衝突指數從六.○八上升到六.四六,是七年來的最高點。顯然民眾對於當前的兩岸關係相當不看好。
然而,如果細分五個面向,就可以發現,在政治、軍事、外交等「硬關係」的方面,兩岸關係固然快速惡化,在經貿方面則僅為小幅變動,而在民間關係方面則完全沒有改變,這表示民眾認為當前兩岸關係的困局主要是存在於政府之間,並不是人民之間的問題。
如果更深入地來看兩岸人民之間的具體關係,可以發現彼此接觸程度的密切,這包括五十六%的受訪者認識大陸來台人士、將近一半的民眾去過大陸、三分之一的人本身或有親友和大陸人士結婚、三分之一的人願意讓自己的小孩到大陸唸書、卅%的人願意到大陸工作、超過廿%的人願意到大陸創業,這些比例幾乎都是歷年來最高,顯見兩岸社會之間聯繫的密切,並沒有受到「硬關係」惡化的影響。如果從七年的總體資料來看,各項民間關係指標幾乎都是逐年增高的。
兩岸的民間紐帶這麼強,自然對於兩岸關係會產生穩定的效果,也驅使政黨必須採取負責任的政策,不能被視為破壞兩岸關係。這是促使民進黨政府對中華民國憲法和兩岸現狀肯定表態的重要原因。然而即使如此,民眾還是在指認會導致兩岸關係緊張的原因時,把民進黨執政以及九二共識的爭議視為重大因素。在民眾的認知當中,民進黨的親台獨政策是會造成兩岸關係緊張的。
不過,民眾一方面認知到兩岸連結的深長,希望維持穩固的兩岸關係,另一方面又對大陸有所疑懼,在統獨的偏好上維持中間偏獨的取向(中間居一半,而在另一半中,偏獨又是偏統的兩倍),這也是七年來的民調中沒有產生重大改變的。
這樣子的兩層民意,讓藍綠各有施展的空間,也約束住了藍綠的施政作為。就藍而言,在實質推動兩岸關係上,容易獲得民眾的認可,但是一旦被認為可能有損主權,就會受到反噬,太陽花學運即為其例。就綠而言,雖然容易被視為造成兩岸關係惡化的主因,但是一旦民眾的心態上升到主權對抗層次,就可以獲得更多的支持。藍攻擊綠,會指其損及兩岸關係、傷害民眾利益;綠攻擊藍,則強調其危及國家主權、罔顧台灣尊嚴。雙方所動員的,是民眾兩層的不同心態,兩股方向相反又同時存在的民意。由於雙方各有擅場,因此如何做「議題設定」,讓民意在特定層次上聚集,便成為雙方攻防的主軸了。而造成此一現象的原因,就是台灣民眾在兩岸關係上的雙層民意。
在民主體制之下,施政者容易暴露出本身政策的缺陷,而被在野攻擊。當藍執政時,所欲推動的兩岸關係被放到主權層次檢視,而遍體鱗傷;現在綠執政,其兩岸政策馬上顯露出無法穩定兩岸關係、維護民眾利益的重大缺陷,自然成為箭靶。如不耐批評,而向主權層次升高,則兩岸關係的衝突性一定大為提升,就成險局了。
(作者為中央研究院政治學研究所特聘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