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19日 星期五

經濟日報社論/中美交鋒 為何美國愈來愈顯吃力?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93655/web/ 

◆  聯合報社論/呷太狠、殺無赦,正國會洩漏賴清德的作風
◆  聯合報黑白集/鄭文燦搞兩岸
◆  經濟日報社論/中美交鋒 為何美國愈來愈顯吃力?






經濟日報社論/中美交鋒 為何美國愈來愈顯吃力?


2024-04-19 01:41  經濟日報/ 社論
美國財政部長葉倫日前訪陸。 路透


美國財長葉倫訪華,從起程前到抵華後,批評中國三句不離「產能過剩」,此言出之於著名經濟學家、且曾擔任聯準會主席的葉倫之口,很讓人意外,那就更不用提美國商務部長雷蒙多更早前針對中國新能源車比亞迪的強大出口競爭力提出警告,說如果美國進口300萬輛中國汽車,北京能讓它們同時熄火。

近些年來,從美國前總統川普到現任的拜登,持續對中國採取的貿易戰、投資戰、科技戰,除了反應出美國面對中國,原有的自信愈來愈不足之外,現實上,也的確呈現出在與中國交鋒時,美國表現得愈來愈吃力。

作為一個已長達一個世紀的霸權,面對僅僅崛起才幾十年的中國,何以顯得如此底氣不足,不能只從表面上去觀察分析,必須往深處看,從深層處去探索問題的脈絡與根源,這其中,最值得關注與探究的,也許是中、美之間差異甚大的意識形態與體制

美國自立國以來,實施與堅持的是資本主義,或更準確的說是美式資本主義美國並以此自傲,認為這是全世界最佳、可以放諸四海而皆準的體制,優點的確是富有效率,高競爭力,這也是為何美國從上世紀以來就鼓吹及熱衷推動全球化邏輯背景。然而美式資本主義也有缺點,即只追逐私人利益和短期利益,缺乏產生「外部經濟」必須要有的全局觀與長期觀。

與美國對照,中國走了一條不同的路。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新中國建立之初一度曾進入誤區,走上了高純度計畫公有體制,走了30年,民窮國困鄧小平因此決定換一條路:改革開放。改革有兩個重點,一是把計畫經濟改向市場經濟,一是把公有經濟改為混合所有制經濟,也就是既逐步開放民營經濟,又在相當程度上保有及改革部分國有經濟即國企,讓民企在市場經濟中發揮效率,國企則扮演及發揮「外部經濟」的作用,補市場經濟之不足。

以中國的純電動車比亞迪為例,作為一家民企,比亞迪新能源車的優點為節能減碳自不在話下,但如果沒有廣泛設置充電樁,也恐難讓消費者有購買的慾望,因此雷蒙多也不必犯愁,美國即使不限制比亞迪進口,比亞迪也很難在美國熱銷。充電樁提供的就是「外部經濟」,這在「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就是政府與國企起到的角色與功能。

再進一步講,自動駕駛的人工智能必須有極高度零時延的感知能力,也因此,純電動車的運行必須有5G的全面覆蓋,這又牽涉到政府在基礎建設上的配套很明顯,在歐美尤其是美式資本主義的體制下,這些都明顯地落後了

講得再擴大一點,5G也好,新能源車充電樁也好,又需要電力電網全面覆蓋,中國的電網已普及深入到每一個鄉村角落,加上中國獨有全球唯一特高壓輸電技術,5G與新能源車及 AI 發展的大算力才能獲得充分的發揮,無疑,中國的政府及國企又在中國的基礎建設上起到了關鍵性作用

除此之外,美國體制還有一個更深層次的缺點,那就是缺乏一種自我糾錯與矯正的能力。再以比亞迪為例,美國就算已充分認知到全電動車節能減碳上的優點,也未必能像中國一樣地全面推廣發展,因為這一定會面臨到以舊能源(石油)產業為主的強大抗拒,換言之,既得利益的資本集團在美式資本主義和民主政治體制下,將起到一個全面阻礙進步力量,從而讓美國在這場中美兩強的世紀交鋒中,不僅愈來愈吃力,甚至最終將處於下風。

20世紀,美式資本主義戰勝了蘇聯的共產主義,也逼得中國的共產主義換一條路走上了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21世紀,美式資本主義不改本色,與中式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PK,勝負之間,看來似已初現玄機。










聯合報黑白集/鄭文燦搞兩岸


2024-04-19 02:11  聯合報/ 黑白集
準總統賴清德的新內閣陸續公布,傳出行政院副院長鄭文燦將接任海基會董事長。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什麼叫官場百態?有一種官場,叫林佳龍任外長、鄭文燦當海基會董事長。賴清德組新政府,閣員都叫號叫了一輪,大家才發現沒有林佳龍、鄭文燦。一陣驚呼後,皇詔才緩緩下達:一個幹外交、一個搞兩岸。

任用林佳龍的邏輯,大概跟顧立雄差不多:超級工具人。外交、國防這種大坑,就拿他們去填,不用害臊。鄭文燦的人事還算有跡可循,他好歹有過海基會港澳之友協會的歷練;加上胖周瑜看似廣結善緣,也可讓北京心頭寬些。若再和邱垂正將接陸委會一起端詳,或許透露了賴清德不想見兩岸驚濤日夜翻騰的心情。

別看外長、董事長的頭銜很唬人,但和別的部會不同,這兩位子都要看風向,總統才是真正決策者。過去大家罵吳釗燮丟了八個邦交國,多少有些冤枉他,他只是代主受過罷了。海陸兩會不也如此,蔡英文剛上來用的是張小月加田弘茂,北京也都是「已讀不回」。

這次習近平將馬英九請去北京,說了一整段「沒有什麼問題不能商量」的話,應是想順手拋個橄欖枝給賴清德。但賴清德如果只在人事上挪一下,台獨路線照常鐵板一塊,就想讓台海無波,還是洗洗睡吧!

賴清德藉鄭南榕之名,說出「自由是要付出代價的」。他切莫忘了,和平的代價才更真實、冷酷。這道理,砲彈下的兒童都懂!













聯合報社論/呷太狠、殺無赦,正國會洩漏賴清德的作風


2024-04-19 02:11  聯合報/ 社論
民進黨台南黨部主委改選牽動下屆市長布局,正國會立委陳亭妃(中)與賴系立委的林俊憲(右)競合受關注,準總統賴清德(左)態度是關鍵。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民進黨中常委陳茂松。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準總統賴清德五二○上任,民進黨地方黨部主委隨即將在五月廿六日改選。目前的情勢,賴系、新系攻城掠地,各陣營磨刀霍霍,民進黨一場大規模內戰一觸即發。表面上,這是賴清德宣布不會沒收初選後,百家爭鳴民主競技;骨子裡,卻是賴系獨攬黨政大權後,各派系爭搶地盤生存遊戲


賴清德宣布卓榮泰出任行政院長,意味「嫡系部隊」進駐權力中樞。蔡總統五二○下台後,賴清德時代堂堂開啟,英系恐名存實亡賴清德的「台南幫」,加上監察院長陳菊的「高雄幫」等南部新潮流系人馬加官晉爵,光暈罩頂;卻看得其他派系分外眼紅。正國會中常委陳茂松開出第一槍,直言賴清德雖退出新潮流,但「新潮流都上來了」,並喊話卓榮泰「不要呷太狠」。他點名對象雖是卓榮泰,但明眼人都知道,其實是劍指賴清德,直白喊話資源分配要雨露均霑

蔡英文總統民國一○九年(二○二○年)大選連任狂勝,有足夠的底氣壓住黨內其他派系。賴清德雖贏得民國一一三年(二○二四年)總統大選,但總統、立委都是僅四成得票率的「雙少數」執政,內外都有潛在威脅者。清朝康熙末年曾爆發「九龍奪嫡」,雍正上位後,立即集中皇權,肅清異己。歷史為鏡,為了鞏固領導中心,以賴清德馬首是瞻的「賴系」將加速成形。過去陳水扁總統主政時,曾出現「扁系」;蔡英文總統任內八年,則有「英系」。新潮流向來被黨內其他派系視為頭號敵人,賴清德雖聲明退出新系,他仍是實質領袖,是非賴系的「綠色憂鬱」。其他派系若不想俯首稱臣,就要另尋出路。

五二六的地方黨部選舉,牽動民進黨民國一一五年(二○二六)派系板塊。由於中央資源全部掌握在賴清德手中,其他派系只能力拚縣市長、議員席次。地方黨部主委雖只是一個基層黨職,本屆主委卻可影響民國一一五年(二○二六)縣市長及地方議員的提名權,還有機會進入黨中央接近執政層峰,各派系因此大打出手。其中,以台南、新北的戰火最激烈,正國會和新潮流殺得刀刀見骨。但「黨內互打」若打過頭,某種程度也將挑戰賴清德的領導權威

民進黨正國會立委陳亭妃先宣布不推「代理人」參選台南市黨部主委,還嗆聲「地方主委跟黨主席一樣是公共財,不可以拿著黨的資源為誰橫著幹,甚至殺無赦」;賴清德都已超越派系,怎麼還會有人一直「假傳聖旨」?陳亭妃句句嗆辣,逼得參選主委的新系立委郭國文回嗆,派系若良性競爭,民進黨就可以成長壯大;如果派系惡鬥,且不斷指桑罵槐貼黨內同仁標籤,只會造成黨內傷害。台南是「天子本命區」,也是深綠大票倉,陳亭妃和郭國文勢如水火,目標當然是民國一一五年(二○二六)台南市長大位。

前閣揆蘇貞昌之女蘇巧慧,正布局民國一一五年(二○二六年)新北市長;蘇系與賴清德向來交好,都是嫡系部隊。未料路上殺出程咬金,正國會前立委余天搶先宣布要參選新北主委政壇解讀,余天是為被拔除內政部長職、改派黨秘書長的正國會林右昌卡位,選新北市長。蘇巧慧不甘示弱,登記參選當天大陣仗邀請卅多位跨黨派地方民代相挺。形勢比人強,余天不到三天就宣布退選,正國會氣勢重挫。賴系和新系大軍壓境,其他派系若不戰而降,從中央到地方最後恐怕都被國王人馬「整碗捧去」。

民進黨內良性競爭過去是「看破不說破」,但賴系已展露狼性,搶權、搶錢、搶地盤。為了避免被團滅,其他派系也是狠話放盡。已可預見,賴政府未來四年將是暗潮洶湧



政府應更優化水資源營管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93655/web/ 

◆  政府應更優化水資源營管
◆  防汛從鄉鎮市區公所做起
◆  水庫窘狀 源於農政沉痾
◆  生命不可無理剝奪 絕非不可剝奪
◆  回歸法律本位 做該做的事
◆  求廢死虛名 百姓何辜
◆  森林碳匯 有賴原民氣候勞動力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上)/我兩度赴倫敦政經學院借閱 2019-09-18 18:2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中)/外殼燙金 內頁像傳真紙 2019-09-18 18:3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下)/兩種編排有異 畢業35年收到 2019-09-18 18:32







政府應更優化水資源營管


2024-04-19 03:10  聯合報/ 張炎銘/退休人員(台中市)


聯合報頭版「水情緊,超越百年大旱」,指石門水庫蓄水率剩百分之廿四,全台有十四座水庫蓄水量不足四成。但水利署水情燈號,除了從桃園到台中是「提醒」的綠燈外,其餘都是正常。同時,氣象署對全台九縣市發出大雨特報,也包括了桃園到台中,則水利單位防汛或抗旱

雖說水利機關一手防汛、一手抗旱並不罕見,但通常其範圍並不重疊,上述資訊因而顯得衝突與詭異。水利署研判三個月內供水無虞,但竹科焦慮、農民哀怨也是未雨綢繆。或許「縱容圈地建廠」說出了政府為推動電子科技業設廠,造成部分用水緊張,但從另一方面看,水資源的營管應更優化。

為增加供水,水利單位多管齊下,開發伏流水、修法讓工業大戶使用再生水、建設海淡廠、執行珍珠串計畫加強調度能力等,這些都是正確而必要的,但仍有不足,甚至資源有往伏流水、調度計畫傾斜的現象。

伏流水是整個水循環的一部分,抽取使用一定會影響下游地面水或地下水,不能當做是「多出來」的水源。調度計畫對局部乾旱是經濟有效的措施;新竹缺水從桃園調度、石門不足從翡翠輸水。但若氣候變異,春雨少、梅雨缺、颱風不來,則將造成大範圍乾旱,調度有其範圍與極限

再生水與海淡水是較穩定的水源,但都耗能而成本高。若考慮碳排,將來再生水與海淡水都要使用綠能,若不要核能則成本更高,因此增加蓄水空間及減少蓄水損失的工程都要再加強。增加蓄水空間可考慮人工湖、河口堰、加高水庫壩高、水庫清淤等;減少蓄水損失方面過去較少執行,可從水庫止漏、減少蒸發著手,更優化水庫營管。

目前水情不能掉以輕心,梅雨預報是「正常偏少」,若颱風屆時又不來,三個月後眼看水車街上跑,可能就不只是抗旱演練了!












防汛從鄉鎮市區公所做起


2024-04-19 03:10  聯合報/ 林美智/家庭主婦(新北市)


眾所皆知,台灣實施幾十年「防汛期」,自每年五月一日至十一月卅日止

但因應全球氣候快速變化,如野火肆虐、冰山融化、海平面上升,以及夏天屢創高溫、冬天溫度極降,或有些國家已不分春夏秋冬,每天全球因天氣驟變帶來的天災新聞,超乎想像且匪夷所思。雖有全球各國簽署約定書,或各國制定各式防災計畫,但效果有限,似乎已陷入苦無對策的泥淖中。

昨天突來「國家警報級」暴雨,見市區多處積水,或許可歸咎於極端氣候導致政府或人民無法因應,但捫心自問,是否真是天災造成?或是人類貪婪、過度開發、科技帶來汙染與廢棄物,加上各國政府無確實執行與監督,才造成縱有良好計畫與口號,也無法有效防衛大自然反撲

地方市區積水、山區洪流等,有沒有可能是山坡地過度或違法開發?各級政府是否有充足人力,分區分期確實稽查,或應用新科技輔助協助監督管理?市區內的溝渠是否能動員各區公所、里鄰長在防汛期前確實做好疏浚、清淤等防洪工作?社區、機關學校、企業工廠、店家等,是否也能有防災意識及配合度

各級縣市政府擬定再多防災或防汛計畫,或建置再多防災設備,若沒地方鄉鎮市區公所、鄰里,甚至企業或民眾配合,防災效果也會大打折扣。建議由最小行政單位鄉鎮市區公所做起,由縣市政府上級單位將防災成效作為考核、升遷,甚至預算及人員撥補之評量基準。事在人為,深信多一分防範,就會少一分生命財產損失。












水庫窘狀 源於農政沉痾


2024-04-19 03:10  聯合報/ 姜保真/中興大學農資學院退休教授(台中市)


《聯合報》四月十八日頭版頭條「水情緊,超越百年大旱」報導,配上水庫見底的照片,內文指出全台有十四座水庫蓄水不滿四成,怵目驚心

水庫見底有多重因素,首先自是降雨稀少。再來是去年底為配合選情,農政機關開放今年一期稻春耕,且取消實施數年的輪作休耕,稻田用水激增。最後是稍早台電機組因地震跳機,緊急調撥水庫放水發電補差額。天候無法預料及管控,但是否允許春耕,卻是官員十足可作、應作的決策。從結果論定是錯誤決策,也是選舉貽害所致。

應該深切檢討的,是整個生產性農業,首要就是稻米的公糧保價收購政策,因循苟且多年,先前仍有朝野立委競相提案要求加碼收購價。殊不知政府訂定戰備存糧,是可供全民三個月食用量約卅萬公噸,而一、二期稻作每年產量可達一四○萬公噸,還有在WTO 入會時期簽訂的、每年進口十餘萬公噸之海外米穀,因此公倉存量累積已可供食九個月;再加上民間糧商庫存,全台存糧早已超過一年份之多。何況現代戰爭,共軍若攻台可能首戰即終戰,豈可能坐視我們在島內採茶、種稻、餵豬的農家樂?

公倉過期的陳穀,最後歸宿是廉價釋出做堆肥或飼料。如果想外銷,也只是意思意思,畢竟不但亞洲鄰國如菲越泰印的出口米價都比我們便宜,美國米也是價廉物美。何況整體來說,台灣一年農產進出口有一五○億美元逆差,且是逐年增加的趨勢,農產外銷原非台灣的強項

更有甚者,稻田占全台農地的三分之一、灌溉用水占農水總量六成,農業用水消耗全台水資源七成。這回石門水庫的窘狀,與春耕大量用水有絕對關聯。廿一世紀的台灣並不需要生產這麼多米穀,現實更是民眾米食量年年降低;如果稻作是「山」,絕非護國神山,而是需要以愚公精神來挪移的擋路大山。

多年以來,華人文化裡的用詞有「奸商」、「貪官」負面評語,但輿論罕有批評農業及農民,只有「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的弱勢形象贊語,連時有所聞的蔬果農藥殘留過量,也是噤聲低語輕輕帶過。其實士農工商對社會各有貢獻,從業者有好有壞也是必然。值得玩味的是,年度中央政府各部會預算裡,文宣經費最多的竟然是農業部!產值僅占國內生產毛額百分之一點四生產性農業,「一四五○」經費竟如此寬裕,難怪你我他都被洗腦!

呼籲即將接任大位的賴清德先生,找一個真正能解決問題的人主掌農業部,果斷應對沉痾宿疾,而不是偏聽老農派民代或農運文青之流「補貼、補助、補救」的「三補」之策。只能苟延殘喘卻不能開創新局,難道賴清德總統願意瞻望未來交棒之時,公倉存穀繼續破表、再創新高紀錄?這豈是幸福農業的歷史定位?











生命不可無理剝奪 絕非不可剝奪


2024-04-19 03:10  聯合報/ 許福生/警大警察政策所所長、台灣犯罪被害人人權服務協會副理事長(台北市)


待槍決死刑犯主張死刑侵害生命權,聲請憲法審查,主張人性尊嚴及人格權為人「不可或缺之基本權利」,由國家科處死刑之規定違背人性尊嚴及生命權絕對保障原則,為違憲之立法。

死刑是對生命的剝奪,但是否構成對於人性尊嚴的侵害,端視其是否遭受「無理剝奪」,而非絕對不可剝奪。從公民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第六條第一項:「人人皆有天賦之生存權。此種權利應受法律保障。任何人之生命不得無理剝奪。」便可發現生命權的保障應係僅禁止被「無理剝奪」,這亦是美國死刑爭議並不在於是否應廢死,而在於追求人道且不殘忍的執行方式。

如同美國學者 Michael Davis 教授所言,只有不合乎正當法律程序所科處的死刑,才是不人道的刑罰;同時,死刑是否為酷刑,亦須考慮各國的習俗與文化,不可一概而論;在特定社會中某一刑罰的施行震駭了我們全體,或大部分的人,即屬非人道;相對的,其施行僅使我們少數人感到駭人,則屬人道的「刑罰」,因為我們不希望因為刑罰的施行感到驚駭,所以我們會抑制非人道的刑罰。

「死刑制度」是社會透過「死刑」傳達給犯下最嚴重罪行的人,給予對等犯此罪行的「譴責」,確實符合國家所追求之特別重要的公共利益目的,且是達成此一特別重要公共利益的容許手段,是必要之惡,因其除可保護社會集體利益外,且效果遠優於僅能剝奪人身自由的無期徒刑,因為無期徒刑對最嚴重罪行的懲罰無法符合被害人與一般民眾對正義的要求。因而以死刑為手段,確實與此特別重要公共利益緊密關聯,並未牴觸憲法第廿三條比例原則規定,也不違背第十五條保障人民生存權意旨。

基於生命無價,國家對於生命應負有保護義務,其實踐不僅是要求國家機關不得任意無理剝奪人民生命而已,更應積極強化被害預防與健全犯罪被害人之保護,才能有效防治犯罪發生以及生命被任意殘害。

創造一個公開、包容、理性與互相尊重而使公共利益達到最大化的「善治」社會,才能朝向廢止死刑而行,但這仍是政府需再努力之處,倉促廢死會引起民意大反彈。

期待藉由此次憲法法庭理性辯論,開啟更多人關心此議題,畢竟以一顆子彈解決犯罪問題,是最廉價更是最不負責的作為。











回歸法律本位 做該做的事


2024-04-19 03:10  聯合報/ 蕭福松/大學教師(台東市)


憲法法庭廿三日將辯論死刑存廢,不過,在新舊任總統將交接、又有八成六民眾贊成死刑情況下召開辯論,是否有替「人權總統」黃袍加身意味?

蔡英文總統雖沒明講廢死,但把「廢死」當目標卻眾所皆知。「上有所好,下必從焉」,應有不少大法官樂得配合。只是如此一來,被害人的人權呢?家屬期盼的公道正義呢?法院不能判死或不執行死刑,讓人懷疑法律是在保護壞人而非好人。

殺人犯為罪行付出生命代價,是為維護法律的尊嚴、伸張公理正義,更為了明確是非善惡觀念,讓社會大眾有所遵循。今天台灣司法最荒謬之處,是法官幫殺人犯找「減輕其刑」的理由,更有人權團體熱心奔走幫死刑犯翻案,無視殺人犯罪的事實,更罔顧被害人家屬的悲傷處境。

主張廢死者認為法官不是神,不可恣意剝奪殺人者生命,但要反問,殺人者又憑什麼剝奪他人生命?難道被害人該死或倒楣?

民國八十四年(一九九五年)震驚全球的東京地鐵沙林毒氣事件,造成十三人死亡逾六千人輕重傷。涉案首謀奧姆真理教教主麻原彰晃及黨羽共十三人在民國一○七年(二○一八年)七月間執行死刑。司法當局堅持法律是在保護善良之人,免於威脅恐懼及不法侵害,執行死刑是要讓殺人犯承擔應負的刑責

憲法法庭辯論死刑存廢議題,勢必有更多的人權理論、國際法律見解爭辯,然除了「盍各言爾志」外,並無助是非正義公理的釐清。所以,還是回歸法律本位,做法律該做的事吧!












求廢死虛名 百姓何辜


2024-04-19 03:10  聯合報/ 趙台生/建中退休教師、被害者家屬(台北市)


昨天聯合報刊載,關於死刑存廢問題,憲法法庭將於四月廿三日展開辯論。身為被害者家屬的我(我的妻子譚家化老師在去年十一月,被他親外甥因借錢不遂殺害,當場死亡),見到部分學者對廢死所提出的見解,我有不同的看法。

法律的訂定基礎就是保障善良人民,懲治作奸犯科者,讓社會和諧,百姓安居樂業所以觸犯法律就該受到制裁,傷害剝奪他人生命,就該賠償生命

現在法律卻走向保護殺人者,千方百計為凶嫌脫罪減刑,無視受害者所受的痛苦,家屬所受的悲戚,美其名的稱呼自己主張合乎人道,是世界潮流。

他們認為死刑剝奪了受刑人的生命權,侵害人性尊嚴,屬於對基本權核心本質的傷害。如果這些學者的理論成立,那殺人凶手就可以任意剝奪被害人的生命權?被害人就沒有被傷害到基本權?被害者受到傷害就是應該的?

又有學者認為死刑是殘酷不人道的刑法,牴觸人性尊嚴。那殺人凶手的行為是合於人道?是尊重受害者的尊嚴?學者專家處在象牙塔中,標榜凶手的人道人權,忽視受害者的人道人權,是法律為惡人撐腰,踐踏善良百姓,如果殺人者皆不死,將來社會必是凶戾者的天下,這些心懷人道者,也可能身受其害。

法律應本於人情,不立異以為高,不逆情以干譽,讓罪大惡極者皆不死,只是沽名釣譽,尋求虛名傷害善良百姓,我以為萬萬不可。














森林碳匯 有賴原民氣候勞動力


2024-04-19 03:10  聯合報/ 彭孝維/林業公司負責人(新北市)


為應對氣候變遷對全球生態環境、人類生存的威脅、台灣國家安全及永續發展的影響,政府制定「二○五○淨零排放」的政策目標及十二項戰略行動計畫,其中「自然碳匯」是林業人士最為關切的議題。

自然碳匯中,森林碳匯占了極重要地位。台灣森林覆蓋率高達六成,不但是地理與生態上的「自然護國神山」,更是因應氣候變遷威脅下的「氣候護國神山」。在談台灣的森林碳匯、自然解方之前,是不是應該先看「誰」是維護、保存這片「護國神山」的主要角色?腦中最先出現的印象,應該是跟森林關係最密切的原住民族,以及仰賴這片森林工作的「原住民森林工隊

台灣國有林面積為一八四萬公頃,而原住民傳統領域面積為一八○萬公頃,事實上原住民傳統領域就等於國有林面積。台灣人工林面積為四十二萬公頃,而原保地廿六點四萬公頃的面積中,林地有近廿萬公頃;森林碳匯的人工林經營成效,原保地是成敗關鍵。原住民對傳統領域的維護與保存,才讓台灣森林碳匯得到永續。依據調查,國民政府遷台初期,原住民從事農林漁牧的人口占了百分之廿七,四人中就有一人,如果說台灣林業是由原住民勞動人口撐起的也不為過。

我們受惠於原住民族對氣候變遷的貢獻,然而又是如何回饋、對待他們呢?從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前身為林務局)民國一一二年的預算中,用於「原住民族地區」的經費只有五,九○○萬元,占該署總預算七十五億元百分之一不到,幾乎可略而不談。事實上,該署每年的媒體宣傳費用就達三,一五○萬,有無合理的對待這群原住民族森林工隊

依據勞動部一一二年原住民勞動力調查,原住民從事農林漁牧的比率為百分之十五點六,雖較最初的百分之廿七下降,仍比全台的百分之九點一高,原住民族仍是林業主要勞動力來源。另外原住民每月平均收入,位於二至四萬元間者高達百分之六十二點五,相較台灣平均薪資五點八萬餘元低了不少。

林業及自然保育署近年每年造林面積都少於二百公頃,撫育面積為二千多公頃,即使以人工林四十二萬公頃面積相比都不到百分之一,相關經費每年僅約九千萬左右,可說是「不務正業」。不重視造林業務,也可從林業勞動者的低工資看出勞動部公布之各行業平均月薪,農林漁牧的平均月薪遠低於營建構造工,甚至比「體力工」還低

森林覆蓋率與台灣相近的日本,依其林野廳「森林白皮書」揭露,林業工人平均月薪約合新台幣五萬元,平均日薪也比日本最低時薪高出不少。呼籲政府應以「原住民氣候轉型正義」為思考,對於最主要的森林維護者-原住民森林工隊,回報以更高的薪資與報酬,乃是提高森林碳匯的核心課題。



闕志克/橫眉冷對千夫指的上帝選民

名人堂電子報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30&page=1#ph  

◆  闕志克/橫眉冷對千夫指的上帝選民
◆  陳立恆/30年教改,迷途應知返
◆  盛治仁/社會需要以事實為基礎的「傻子」
◆  方祖涵/有了大巨蛋,然後呢?
◆  周行一/不易覺察的勇氣與承諾
◆  王文華/從開門,到關門






闕志克/橫眉冷對千夫指上帝選民


2024-04-20 00:48  聯合報/ 闕志克(作者為清華大學合聘教授)
一面插在橄欖山上的以色列國旗,與阿克薩清真寺大院和耶路撒冷對望。 圖/法新社
季青漫畫


去年十月廿七日,以色列以剷除哈瑪斯軍事力量和營救被擄人質為由,入侵加薩走廊,至今造成超過三萬名巴勒斯坦平民被害,包括一萬三千名兒童和九千名婦女,另有七千人失蹤,大部分可能都已死亡。加薩七成的房屋因此被摧毀或損壞,全部二三○萬人口幾乎都流離失所。當以色列無差別攻擊巴勒斯坦人的避難所時,「加薩沒有任何一塊土地是安全的」。

以色列的軍事入侵完全摧毀了加薩的經濟活動與政府組織,因而造成大規模的饑荒與人道危機。儘管大量國際援助蜂擁而至,但因以色列軍方的不時干擾,援助物資始終無法以最有效的方式【卡車陸運】送達饑荒危機的震央。即便美國源源不絕提供以色列武器彈藥,也無法說服以色列畫出陸上援助通道,而只能無奈地藉由空投方式或建置臨時碼頭緩不濟急地分發援助物資。一葉知秋,可看出以色列在美國政府心中的「大腕」份量,以及民主共和兩黨背後猶太人金主對美國政治無遠弗屆影響力

以色列於加薩走廊殘酷野蠻的行徑,在美國大學校園也掀起滔天反撲,並造成兩所常春藤名校哈佛和賓大校長因猶太裔校友壓迫黯然下台。然而,進步左翼、年輕人與穆斯林教徒,對拜登總統一味支持以色列對加薩恣意攻擊,尤其憤怒與厭惡。在剛結束的民主黨總統初選中,雖然拜登成為民主黨的正式候選人,卻有一成的初選選票列為「未承諾」,反映了這股不平不滿之氣。在明尼蘇達州和密西根州這樣的搖擺州,兩黨勢均力敵、差距甚微,這些「未承諾」的選票很可能決定總統選舉的最終結果。

去年九月到十二月,國際上四十三個國家對以色列的淨好感度(持正面看法的百分比,減去持負面看法的百分比)平均下降約十八%。許多先進國家對以色列淨好感度更是驟降,如日本從負卅九點九%降至負六十二%;英國從負十七點一%負廿九點八%,南非甚至正式向國際法院指控以色列犯下種族滅絕罪一個月前,聯合國安理會因美國棄權,打破長達五個月的僵局,成功通過一項在加薩走廊立即停火的決議。在此之前,美國連續三次否決類似提議;這次的回心轉意,與民主黨選民對拜登政府的以色列政策日益不滿息息相關

儘管國際反對之聲高漲,為何以色列仍然獨行其是內唐亞胡政府對在原來的英屬巴勒斯坦建立一個猶太國和一個巴勒斯坦國的「兩國方案」從來就不屑一顧,一心一意只想把以色列變成這塊土地上唯一、且由猶太人主導的國家。但這區域現約有七百七十萬猶太人和六百八十萬巴勒斯坦人,所以內唐雅胡政府的算計,是想藉這次機會將巴勒斯坦人從加薩逼走,再加上蠶食約旦河西岸並積極拉高猶太人的生育率,冀望一舉把巴人人口數壓到猶太人口數的一半以下。

自建國以來,以色列憑著推動大屠殺不可再發生的信念,贏得世界普遍的同情和尊重。可是過去幾個月來,以色列竟逐漸被視為壓迫弱勢的殖民主義者,雖然它對這些批評一概斥為反猶太人主義。其實大部分世人反對的是以色列的巴勒斯坦政策,也跟反對猶太復國主義無關,因為多數阿拉伯國家現都已默認以色列的生存權。但如果以色列真自以為擁有「上帝選民」的特權而一意孤行,舉世同情巴勒斯坦的反以情緒,很容易像自我預言實現般,演變成真實的反猶太人風潮。 



黃耀輝/特別預算浮濫 政府卡死救命錢

◆  黃耀輝/特別預算浮濫 政府卡死救命錢








黃耀輝/特別預算浮濫 政府卡死救命錢


2024-04-19 03:10  聯合報/ 黃耀輝(作者為台北商業大學財稅系教授)


四月三日花蓮發生近廿五年來最大的地震,造成重大災情與損失。蔡英文總統遲至一周後才到災區探視,民進黨則是哀事喜辦,趁災搗亂,玩起放假訊息的「認知作戰」。

認知作戰的第一步就是,先由綠媒引述「不具名官員」的惡意放話,把藍、白立委的預算法八十三條修正案,故意曲解為:對應花蓮地震,行政部門要緊急救災或支應災後重建,會被「卡死救命錢」,且「發生地震等,無法預支救災經費」。接著「甲級動員」名嘴、主筆及側翼網軍,鋪天蓋地對在野黨口誅筆伐。最後再由行政院的橡皮圖章、民進黨立院黨團召開記者會,再公然說謊,惡意栽贓,矇騙國人。執政黨有系統、組織的放送假訊息,行徑直如詐騙集團,和親綠法律學者「維護官員說謊的權利」的論調,相映成趣。

真相是,現行的預算法八十三條,是規範行政院得提出特別預算的四款條件:國防緊急設施或戰爭、經濟重大變故、重大災變等三款,以及第四款「不定期或數年一次之重大政事」。九二一震災、八八水災、新冠疫情或是戰機採購、提升戰力等等,就是依據前三款等屬於「特別、緊急、重大」情事,而編列特別預算

用腳趾頭想也知道,藍白綠委所提的修正案,不可能去刪除國防緊急或戰爭、經濟重大變故、重大災變這三款。倒是柯建銘等綠委,早在民國八十四年聲請特別預算釋憲時,認為公共建設、採購戰機為事先已可確定,應納入年度總預算內,而「反對」以緊急重大工程、國防緊急為名編列特別預算。事實上,蔡政府根本就「無意」就花蓮震災提出特別預算,且還有預備金、追加預算、移緩濟急等手段應急而就算要提特別預算,也不受修正案影響。因此,執政黨捏造的「卡死救命錢」說法,可謂齷齪惡毒,其心可誅!

在野黨的修正案,只是要刪除第四款的「不定期或數年一次之重大政事」而已,因為該款既不緊急,更不特別,反而成了蔡政府把「超徵」的稅收「超花」的巧門便道。

蔡政府任內超徵了一點八兆的稅收,蔡總統得意地說:「我花很多錢是事實,但是我有本錢」,於是就編列了史上最鉅額的二點五七兆特別預算。以「不定期或數年一次之重大政事」為名,編列八,四○○億元的前瞻基礎建設計畫,就占了三分之一。以致於蔡政府債務餘額超過六兆,加上前瞻建設第三、四期,因在執行中或進度落後,尚未實現的債務四千億以及一一三年度預算案舉債近三千億,等於蔡政府債留子孫其實增加了一點三兆

有鑑於蔡政府特別預算浮濫,已造成柯建銘民國八十四年聲請釋憲擔心的結果:「影響國家有限資源分配及加重人民負擔,甚至造成政府財政危機或財政破產」為免「被民進黨卡死救命錢」,藍白立委務必團結一致,刪除「不定期或數年一次之重大政事」此一特別預算的破口,才能維護財政紀律,為後代子孫及不測風雲儲備救命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