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月22日 星期五

經濟日報社論/NCC屈從業者 有負全民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61324/web/

◆  聯合報黑白集/監委的雙重標準
◆  聯合報社論/拜登能否帶領美國走出川普噩夢?
◆  經濟日報社論/NCC屈從業者 有負全民






經濟日報社論/NCC屈從業者 有負全民


2021-01-22 03:38  經濟日報 /   經濟日報社論


立法院通過了前瞻基礎建設第三期預算其中廣受外界矚目的一個項目,就是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編列了 155 億元,補貼電信業者加速 5G 基地台的建設。此案受在野黨強烈批判,但還是照章通過。我們反對這項不合理的預算,因為涉有政府和業者合謀將全民資源輸送給業者之嫌,司法機關和監察院都該主動偵查,探究是否有違法失職情事。

理論上,政府為發展關鍵產業或基於國家安全,可以提供補貼或保護,以激勵其生產或發展,例如二次大戰之後不少國家的汽車或鋼鐵業,都在補貼下得以生存成長。然而,台灣目前 5G 產業只是原來 4G 效能的提升,並非從無到有,也看不出從 4G 變成 5G 之後就能產生何種關鍵之變化,非得以 5G 取代 4G,否則產業就會崩解或國家將面臨重大傷害。因此,以國家戰略價值為由,對業者基地台架設提供巨額補貼,並讓產權歸於業者,是很難被認可的

之所以會有如此發展,無非是因為去年初 5G 競標時,電信業者卯足全力高價競標頻譜,創造了頻譜單價的全球最高紀錄。這當然提高了經營壓力,必須絞盡腦汁來提高未來收入、降低經營成本。然而,賠本的生意沒有人會做,既然業者敢用高價搶標,就已盤算好未來不可能不獲利。所以,要在何種時程、何種區域、架設多少數量的基地台,當然早有規劃。今天,NCC  以加速、加量基地台架設為由,巨額補貼特定業者,已經涉入業者經營內涵,絕非一個正常國家監管單位該做之事,也不在 NCC 法定業務範圍之內

去年初 5G 決標金高達 1,400 億元,NCC 立刻表示,行政院將召開跨部會協商並運用「政策工具」協助,讓 5G 資費延續 4G 質優價廉特色,也會向政院爭取調降電信業頻率使用費,或利用溢增標金協助業者發展 5G 創新應用服務的可行性。如此「善意」的主動關懷,讓業者對「政策工具」充滿無限想像空間,迅即在 2 月初透過電信產業發展協會提出驚人訴求,希望 5G 溢增的標金部分至少以 820 億元用來補助電信業者網路建設、創新應用發展、資安防護,還要求免收 5G 頻譜使用費等。

訴求中包括「編列 400 億元協助電信業者在具有戰略需求的地區及公益機構建置 5G 網路,如機場、高鐵、捷運、港口、大型表演場、特定醫院或學校等共建共站建設補助」云云。去年9月五大電信業者董座聯袂拜會 NCC 繼續表達訴求,NCC逐漸難以招架。對照目前 NCC 和為業者說項立委提出的補助理由,已看得出 NCC 身為一個監管機構,但在「上下夾擊」之下,連發言都幾乎複製業者訴求。

民國 102 年(2013年),業者以 1,186 億元天價標下 4G 頻譜之時,外界也懷疑其能否經營獲利。政院在次年5月提出150億元的政府支持,但主要是以經濟部協助發展商業模式、創新應用發展,另搭配釋出公有建築讓業者架設基地台等方式協助當時張善政院長分寸拿捏得宜表示政府資金不會用在電信業者的基礎建設,如基地台架設」。

NCC 和說項立委提到外國也對 5G 發展投注資金協助,其實都是針對研究發展和相關商機的投注,並沒有直接補助基地台架設的,否則頻譜競標就失去意義

各國為避免數位落差,只對偏遠地區提供基地台架設補助,我國也一直有效率地進行此事。今天業者得寸進尺,監管機構方寸大亂,行政院公私不分,立法院放棄權責,居然分不清政府支持業者的紅線為何,令人痛心遺憾。

既然相關預算已經通過,我們呼籲 NCC 不妨改變模式,用這筆預算來優化 5G 業者的商業環境和創新應用;若執意直接將國家資源轉為業者資產,將面臨嚴重的政治和可能的法律責任。









聯合報社論/拜登能否帶領美國走出川普噩夢?


2021-01-22 03:38  聯合報 /   聯合報社論
拜登20日上任總統第一天,就簽署17項行政令,扭轉前任政府力度大於任何現代總統。(路透)


拜登正式就任美國第四十六任總統。他立即簽發十七項行政命令,逆轉川普的決策,包括停止退出世衛組織、重返巴黎氣候協定等,並要求民眾戴上口罩抗疫。隨後,美股齊演慶祝行情,以示對新總統的期待。但川普留給拜登的噩夢太巨大了,包括衰頹的國際形象、仇恨深埋的美國社會、野火燎原的疫情和公義敗壞的民主;拜登要振衰起敝,任務艱鉅。

在拜登就職前倒數幾小時,川普利用他最後的總統特權特赦了七十三人,包括前白宮顧問巴農在內,並對另七十人給予減刑。川普任內四年的任性與濫權作風,維持到他下台的最後一刻,還變本加厲。不僅如此,他揚言退出共和黨另組新政黨—「愛國黨」,給自己的同志留下恐嚇炸彈。川普臨去之際,美國累計新冠肺炎確診人數已高達兩千五百萬人,四十一萬人死亡,是越戰死亡人數的七倍他對此毫不在意,還誇稱疫苗的發明是他任內的偉大奇蹟」。

川普下台時,罵名滿天下。他是美國歷史上唯一兩度遭到彈劾的總統,此外,還有數不清的訴訟案件在等著他。儘管美國社會仍有三成多的死忠川粉對他不棄不離,但更多人恨不得他能立即從美國消失;很久以來,沒有其他美國總統把國家撕裂得這麼厲害。國際社會對他的觀感也一樣兩極,北韓、墨西哥與巴西的民粹元首把他當成知己,但西歐國家領導人則視他為異類,對他不假詞色。即在台灣或華人社會,川粉的狂熱程度恐不亞於美國,不因他下台而變心。

川普任內,並非毫無政績。他在任時鬆綁政府法令,減免企業稅收,讓美國經濟恢復了可見的繁榮。此外,他的中東政策促成阿拉伯國家與以色列建交,進一步鞏固反伊朗的聯盟,做到先前美國總統做不到的事。尤其,他對中共採取強硬對抗策略,受到舉世矚目,甚至不得不跟進。問題在,他很容易走火入魔,因自負而不斷走向極端,讓人難以忍受。最嚴重的是他的個人素養,他蔑視其他族群、貶抑女性、任用親人、私肥企業,包括敗選而不認輸,甚至最後卸任前的大量特赦還傳出天價的交易說。川普個人道德倫理水準之低下,史上罕見。

相形之下,拜登並非像柯林頓或歐巴馬那樣天資聰穎、頭角崢嶸的領袖,曾多次爭取提名未果。這次,他乘著反川普的浪潮一舉攻下白宮,可謂是「時勢造英雄」。但拜登已七十八歲,是歷來年紀最大的總統,其體能能否承受像先前兩任的民主黨總統那樣與幕僚通宵開會,仍是一個問號。亦即,拜登必須要懂得選人、用人,靠著經驗、授權和集思廣益,才能應付美國總統的繁重工作。

再說,美國目前面臨的困難與問題遠遠超乎想像:在疫情失控的情況下,連帶拖垮經濟的正常運作;天文數字般的紓困經費,使政府負擔沉重。更糟的是,美國內部的分裂與對立更甚以往,除了川粉持續抗爭作亂,民主黨內的激烈左派還在推動難以實現的政綱。對外方面,由於川普四年來標榜「美國優先」,恣意拋棄美國應盡的國際義務,讓國際間對美國的領導力產生懷疑,而暴民攻擊國會事件更使美國的民主形象急劇下墜。

這次拜登的就職典禮,是在兩萬五千名國民兵的保護下進行,這具體而微地描述了拜登的尷尬處境。國內外的挑戰正紛至沓來,此刻接任的拜登,未必會是個偉大的總統;但美國要從川普的噩夢中醒來,需要一個喘息回神的片刻,這是拜登可以扮演的穩定角色。










聯合報黑白集/監委的雙重標準


2021-01-22 03:39  聯合報 /   聯合報黑白集
監委高涌誠。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本屆監委去年八月上任就彈劾公懲會前主委石木欽,調查報告並揭露同樣與商界不當往來的「石木欽們」大有人在,要求政院、司法院兩個月內徹查。四個多月後,各單位終於交出報告,監委再度開記者會,批評調查局的報告避重就輕又內容矛盾,要求法務部續行查處。

監院長期被譏「只拍蒼蠅」,這次抖出多位司法警調的高官,作法值得肯定。但若說監委已做到大公無私、不畏權勢,卻又未必如此。

石木欽確實與富商翁茂鍾不當往來,但依公務員懲戒法》,已超過懲戒年限。但監委高涌誠去年八月在記者會上強調,堅持彈劾的原因是,這麼嚴重的情況,社會大眾怎可能接受監院就這樣船過水無痕

問題是,在此前一個月,高涌誠負責調查總統府私菸案,卻決定不對任何官員提出彈劾他在記者會上解釋,國安局長彭勝竹已請辭,總統府正副侍衛長等官員也分別受懲處、甚至法辦,「再提彈劾的意義已經不大」。

短短不到一個月,高涌誠辦案從「再提彈劾意義不大」,變成「絕不能船過水無痕」,這到底是什麼標準?監委若想真正被大眾信任,不被視為配合上意的職業打手,必須遇事標準一致,才不招致罵名。但對現下的執政當局或其側翼,如果監院戒除「雙標」,還能運作嗎?


【專家之眼】解讀拜登執政起手式 考驗各國耐心與智慧

◆  【專家之眼】解讀拜登執政起手式 考驗各國耐心與智慧
◆  【專家之眼】台灣經貿路線 不能只是作文比賽或畫大餅

◆  【專家之眼】「新三國時代」的國軍軍事戰略與防衛構想
◆  【專家之眼】拜登不提反中 籲恢復美國精神將更難纏
◆  【專家之眼】歐美亞合縱連橫 和中與抗中的各方拉鋸
◆  【專家之眼】解讀大陸今年經濟成長樂觀中的三項隱憂
◆  【專家之眼】現代貨幣理論恐躍主流 台灣須防備後座力
◆  【專家之眼】抗中「美」夢碎?美國商界與中共超前部署
◆  【專家之眼】遠洋巡護救援理所當然 絕非莫名其妙
◆  【專家之眼】拜登就定位 美中台關係應列最優先項目







【專家之眼】解讀拜登執政起手式 考驗各國耐心與智慧


2021-01-22 19:03  聯合報 /   張競/中華戰略學會研究員
拜登(前)20日就任美國總統後,隨即簽署17項行政指令。路透


美國總統拜登就職後,立即透過簽署共計15份行政命令executive order與2份行政行動令executive action),直接下達多項政策指示,充分顯露出其對於處理國政具有完整構想,更證明其希望改善川普執政期間所遺留問題之企圖心。

不過全球諸多媒體與政治評論家依據前述17項行政指令,分別將其分類為應對疫情及紓困、氣候與環保、種族與移民、管束政府官員操守,以及防杜卸任政府首長濫發子夜法案midnight regulations與行政命令,以臨去秋波方式造成繼任政府行政干擾之監管規範等不同面向;並且試圖從中揣摩出拜登未來施政藍圖。

不過媒體與政治觀察家此種企圖,其實並無法真正掌握未來拜登政府整個政策全貌。首先是拜登老早就宣稱當其接任後,新政府將推動為期10日政府具體行動,換言之新官上任這三把火,基本上是要燒個10日,才能看出拜登政府完整起手式,所以現在急著判斷拜登施政方針,未免有些言之過早,前述17項指令不過是冰山一角,各方仍應平息以待才能完整解讀出個結果。

其次是拜登政府政務首長將會陸續進行國會聽證,儘管尚未正式通過任命就職程序,但透過飭令川普政府政務首長立即解職,並且開始派代執行公務,就可開始正式推動各項政務。因此有些不必讓總統親自處理與下達指令,就能夠加以調整與扭轉原先在川普執政時運作狀態之政務項目,自然就已經啟動。

儘管這些層次之政務運作,未見得會受到媒體關注,但這並不代表其重要性不值得重視;甚至某些事務性層級之行政運作模式,都會產生重大影響。所以若是要解讀拜登政府政務運作整體脈絡,就不能將觀察範圍完全聚焦於拜登所親自簽署之政務指示與命令,其他重要部會首長依其權責,所宣達之政策命令仍將是拜登政府施政重要項目,因此後續完整觀察拜登政府整體運作狀況,才會獲得周延判讀之基礎。

此外美國政治畢竟不是靠行政部門在唱獨腳戲,行政部門與國會間之互動過程,再加上司法體系所構成之三權分立制衡關係,能否運作順暢相互配合,才會顯現出拜登政府真正執政本事。所以若要解讀拜登執政起手式,來自國會成員之反應與迴響,甚至所採取之制衡與配合行動,更是解讀美國政務運作重要因素

總而言之,至少就聲勢來說,拜登執政開局算是不錯,儘管具有多項直接扭轉川普政府重要政務運作軌跡之髮夾彎,但這些政策翻盤並不是沒有任何預警,拜登老早就明白許諾過這些政治支票,所以就算是重大改變,其實當事者老早就獲得預告打烊之預警通告,因此政治觀察家倒也對此等政策急遽轉向不會感到意外

不過就當家首日所作決策來看,顯然是聚焦於內政問題;而美國當前對外政策上最大挑戰─如何調和與中國大陸間之互動關係,恐怕還要透過雙方摸底、測溫與試探過程,才會逐漸浮現出未來發展趨勢。若是再考量修復盟友關係,穩定世局發展架構,恐怕還要再耐心等候。畢竟英諺It takes two to tango.辦外交還是要靠互動才能成事,主觀意願還是要順應客觀條件,而這段過程其實亦是在考驗各國耐心與智慧









【專家之眼】台灣經貿路線 不能只是作文比賽或畫大餅


2021-01-22 18:04  聯合報 /   楊穎超/銘傳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助理教授
去年11月底RCEP(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完成簽署。歐新社


台灣有群人希望兩岸越不交流越好,即便經濟也是,無視中國大陸是世界經濟成長最快的地區之一,更是我國從民國 79 年(1990年)代以來的順差主要來源,在信仰層次部分,外界無須多言,但如果要因為信仰扭曲了事實,甚至誤導人民,那就不太好了。

民進黨 20 日召開中常會,會中邀請學者報告2020年中共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內涵之研析」,民進黨發言人周江杰轉述蔡總統談話可分為三點:一、如果從學術研究角度來看,中國是一個很有趣的經濟體。對於台灣在地理上這麼近的國家,貿易、投資關係也有相當淵源的情況下,台灣要去重視;二、民進黨執政之後,台灣經濟發展策略確實開始修正,現在是一個變動期,「讓我們的經濟能夠得到最大的效益,但是風險可以降到最低,這就是我們政策上重要的原則。」三、台灣將來的發展策略,包括「六大核心戰略產業」。

首先,兩岸經濟關係不僅是只有「相當淵源」,在蔡總統執政下,兩岸經濟交流幅度更擴大了。兩岸經濟發展特別奇妙的地方在於,民間以為泛藍主政時會擴大兩岸經貿往來,民進黨當權則會降低往來並擴大對其他地區的經貿交流。但數字看來相反:台灣對中國大陸出口(含經香港轉口)占總出口比重,由民國 89 年(2000年)陳水扁開始執政的約24%,上升至民國 97 年(2008年)他下台時的39%,馬英九8年也不過一直維持40%左右,反而蔡政府第二任初期,民國 109 年(2020年)1至12月台灣對中國大陸加香港的出口金額占全年總出口金額是43.863%

其次,民進黨執政後,台灣經濟發展策略路線或許期待修正,但實質經濟發展方向並未變動。以藍綠經濟發展策略來說,蔡英文就任民進黨主席後,曾說過「民進黨要走向世界,再跟著世界走向中國,馬英九則是擁抱中國,離世界愈來愈遠」。

對中國大陸發展數字已如前述,我們就以從向外開拓的經貿協定來看。自從蔡政府民國 105 年(2016年)上台後,新設行政院經貿談判辦公室,負責業務之一就是要推動我國對外經貿合作事項執行之統籌規畫及協調,然而,新單位推動至今,只有民國 107 年(2018年與)巴拉圭、史瓦帝尼簽署經濟合作協定(ECA),這兩國對我外貿推進的貢獻甚微

問題是,該辦公室「我國推動落實區域經濟合作協定情形」下,民國 106 年(2017年)的「推動洽簽 ECA/FTA 專案報告及我國推動洽簽自由貿易協定/經濟合作協定路徑圖」報告,在官網上直接指向馬政府民國 103 年(2014年)提出的「我國推動洽簽自由貿易協定/經濟合作協定路徑圖」,而馬政府當年指出要「將總體目標設定為積極融入區域經濟整合,民國 109 年(2020 年)洽簽之 FTA/ECA 占我國貿易總值 60%。」我們很高興看到政府政策具有延續性,但有新單位、新人事及新方法的蔡政府,現在作的如何呢?

第三、台灣將來的發展策略,包括「六大核心戰略產業」。這是畫大餅,還沒看到實踐情況。更要提醒蔡政府,在去年 RCEP (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完成簽署後,經濟部長王美花邀可能受影響的九大產業代表「喝咖啡」,會後祭出「擁抱電動車、結盟半導體、爭取疫後商機」等策略,也表示將積極跟個別國家簽署 FTA(自由貿易協定)與加入 CPTPP(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電動車的支票怎麼融入這個大餅?又怎麼避開中國大陸的影響?我國資源有限,這也不是作文比賽,希望蔡政府認真看待對人民做的承諾。

【重磅快評】「禁桃令」落井下石?石頭是陳時中堆的

◆  【重磅快評】「禁桃令」落井下石?石頭是陳時中堆的





【重磅快評】「禁桃令」落井下石?石頭是陳時中堆的


2021-01-22 11:19  聯合報 /   主筆室
部立桃園醫院疫情蔓延,疫情指揮官陳時中呼籲民眾避免前往桃園。圖為昨醫院消毒情形。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部立桃園醫院疫情蔓延到社區,疫情指揮官陳時中呼籲民眾避免前往桃園。各縣市政府紛對「禁桃令」表態,澎湖隔海開了第一槍,苗栗、雲林相繼跟進,金門更頒下「禁台令」;其他縣市則不擬跟進或暫時觀望。台南市長黃偉哲為桃園抱不平說,大家同島一命,「竟有人在落井下石」。防疫再度染上政治色彩

其實,「禁桃令」最早是國防部通令下達的。19日傍晚,國防部命令全體官兵如非必要應避免進入桃園地區,桃園地區部隊則暫停跨營區洽公和訓練。對於國防部率先發出「禁桃令」,20日衛福部還不以為然說目前情況暫無必要,國防部回應堅稱是「超前部署」。誰知不久陳時中就呼籲民眾應隨身攜帶酒精,盡量避免前往桃園他更坦誠,如有需要會宣布桃園封城

陳時中都公開呼籲民眾避免前往桃園,國防部更已「超前」對全體官兵下達「禁桃令」;因此澎湖、金門、苗栗、雲林的跟進,不但是「順時中」,也是「向國軍看齊」,實在稱不上「落井下石」,更不應上綱到藍綠縣市的政爭

否則,按照陳時中的呼籲,黃偉哲批評「有人在落井下石」,反而才是「逆時中」,挾台南市「以地方對抗中央」;或者,黃偉哲莫非是在指責號稱有小英作「最大靠山」,而且才對小英示愛高唱「一想到你呀」的國軍部隊?

陳時中坦言「台灣正面臨從去年防疫至今最大挑戰」,但其實「防疫雙標」與「步調混亂」,一直是台灣防疫迄今最嚴重的兩大罩門。「雙標黨」本色固不待言,病毒不分顏色,防疫卻有藍綠、中台、中國歐美之別,自然容易造成破口;而部會政令彼此扞格,中央地方相互牴觸,首長幕僚口徑不一,更令民眾無所適從。

黃偉哲力挺桃園,指「禁桃令」讓桃園人情何以堪。新北市長侯友宜則強調「全國作戰」,聲明「新北跟桃園是共同生活圈,一定共同面對」;但他要求中央說清楚國軍「禁桃令」的來龍去脈,以及疫情詳情,才能讓地方指揮官按照中央疫情指揮中心的判斷做處置。

陳時中針對部分縣市「禁桃令」,提醒大家別忘記在疫情初起時,桃園非常有誠意,不管是外島的、南部的,桃園都相當歡迎,盡心盡力,大家都是一體的,「互相幫助的心請大家發揮出來」。陳時中那句「不管是外島的、南部的」,意有所指;不過,他沒有回答國軍「禁桃令」是不是沒有發揮「互相幫助的心」;也沒有解釋是不是只有他能用「互相幫助的心」呼籲民眾避免前往桃園?

如果真有落井的石頭,那石頭也是陳時中堆放在井口的。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發展合作社 創新永續發展的在地夥伴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61324/web/

◆  美友台 沒說的才重要
◆  美對中 和緩不減圍堵
◆  拜登就任 台亮紅燈?
◆  保護好自己 就是挺醫護
◆  疫情再度加劇 地方須超前部署
◆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發展合作社 創新永續發展的在地夥伴
◆  消滅不同聲音 無助防疫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上)/我兩度赴倫敦政經學院借閱 2019-09-18 18:2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中)/外殼燙金 內頁像傳真紙 2019-09-18 18:3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下)/兩種編排有異 畢業35年收到 2019-09-18 18:32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發展合作社 創新永續發展的在地夥伴


2021-01-22 03:50  聯合報 /   方元沂(作者為中國文化大學教務長)
台灣目前有3888家合作社,相較於國際,數量和應用上仍有開拓空間。圖為屏東許多蕉農載香蕉交給合作社收購去化。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福利社」、「員生消費合作社」,對很多人都是親切熟悉的回憶或經驗,但「合作社」(Co-operative)的當代概念不再只是經濟實惠的採買去處,而是與社會創新結合、發展社會經濟的重要組織。

民國 84 年(一九九五年),國際合作社聯盟ICA合作社定義為基於共同所有及民主管理」,為滿足眾人經濟、社會、文化的需求與期望,自願結合的自治團體換言之,合作社是的結合,由民眾自主聚集,透過民主運作,社員公平出資,平等參與並共同經營的事業。

合作社源自英國。工業資本化時代,農民被迫遷至都市為勞工,薪資微薄,飽受物價上漲之苦。廿八個住在曼徹斯特附近羅虛戴爾的紡織工人,為了能用便宜價格買到日常用品,一八四四年開設商店「羅虛戴爾公平先驅社」(Rochdale Equitable Pioneer's Society)。

這家由社員共同採購的消費合作社,經營相當成功。「羅虛戴爾原則發展出當代合作社的七大原則:自願與公開的社員制、社員的民主管理、社員的經濟參與、自治與自立、教育訓練與宣導、社間合作、關懷社區和社會。

如今,合作社的發展相當多元,根據 ICA 資料,全球超過三百萬家合作社,十二%以上的人口是合作社社員,創造全球十%近二點八億就業人口,數字相當驚人。全球前三百大合作社,營業額上看二點一兆美元,類型橫跨保險、農業與食品、批發零售、儲蓄金融、工業及公用事業、醫療教育、社會關懷等各種產業。

不僅如此,合作社更與社會創新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 SDGs 的第八項目標鏈結:促進包容且永續的經濟成長,達到全面且有生產力的就業,讓每個人都有一份好工作。也與其他多項目標,如消除貧窮、實現性別平等、減少不平等、確保永續消費及生產模式…等理念比肩齊步、落實推展。

台灣起步甚早的知名合作社,當屬民國 82 年(一九九三年)創立的台灣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當時因鎘米事件、農藥殘留等食安問題,由一群媽媽集合一百多個家庭組成「綠色生活小舖」,直接向農友訂購農產品,支持在地小農繼續生產安心作物。合作社中,每位社員都是股東,權利義務相同,當年度盈餘會先彌補損失,再支付股息,剩下盈餘一半分配給社員,另一半用於辦公室準備金、職員酬勞和其他公益事業。現在全台有五十一個合作站,供應六萬九千名會員各類生活用品

目前台灣有三,八八八家合作社,相較於國際,數量和應用上仍有開拓空間,未來可透過政策和法規調整跟進。例如可突破傳統的非營利概念,導入「共益目的」,結餘未必要分配回社員,只要經社員大會同意,就可用於社會公益的分配,像是妥善運用「合作事業發展基金」,推進合作社普及化,或支持社會創新,都可望成為包容性經濟、提倡平等、環境永續及公民參與的有力推手,前景大有可為,令人期待。











消滅不同聲音 無助防疫


2021-01-22 03:46  聯合報 /   張重玖/軍退(高雄市)
季青漫畫


疫情延燒不見好轉,台灣阻絕病毒有成,防疫決策被政府奉為神主牌不可侵犯。只是近日部立桃園醫院爆發醫護感染,前衛生署長楊志良直言,醫院防疫管理 SOP 出問題,遭圍剿,凸顯防疫出現破口,物極必反。

事件發生後,醫界怒吼其為醫界敗類,網軍攻擊更是狠毒,媒體名嘴隨著風向抨擊毫不手軟,千夫所指、全民唾棄,楊瞬間成為十惡不赦大壞蛋,甚至有網路拿數月前楊坐捷運脫口罩來攻擊他。然該醫院目前九天十人確診,陳時中指揮官亦認為事態嚴重,稱是防疫以來最大挑戰;台灣最美的風景還是人嗎?

台灣需要川普式領導者嗎?當美國國會正在舉行總統認證時,現任總統川普連任失利竟可號召支持者群眾發起抗議,引發攻占國會的暴動;在美國各黨派領袖出面指責這場暴動讓美國民主蒙羞時,那個美國隊隊長卻撇清責任,還恬不知恥地狂言總統寶座被偷走。

台灣英粉不正也跟著台灣隊長走,府、院、英粉不分青紅皂白,齊喊殺防疫不同聲音的人,回想駐日本大阪外交官不堪扭曲事實攻訐,為追求真理清白,以身殉道,別再重蹈覆轍。

蔡英文說過,政府有做不好的地方可以拍桌子,講得很好聽,先檢討自己做到了嗎?毀滅一個拍桌子勇於建言的楊志良,會有更多的楊志良出來相挺,只是害怕被查水表潛伏在心底;有良心的政府應該覺醒,聽聽專業的聲音,才能超前部署,有效團結國人,打贏防疫戰爭。

巧言令色、逢迎拍馬無助防疫滅病毒;惟實事求是,如美國總統拜登就職時談到在危機時刻放下歧見、展現「團結」,或是防疫的最好心藥。政府莫再帶頭扭曲是非、製造問題,提供最好的防疫裝備、物資、設施與疫苗給在第一線的醫護等工作人員才是正道。










疫情再度加劇 地方須超前部署


2021-01-22 03:50  聯合報 /   紀俊臣/銘傳大學公共事務系客座教授(新北市)
因應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新冠肺炎院內感染事件,市政府衛生局啟動社區防疫措施,針對桃園醫院周邊社區巷道街弄進行全面消毒。記者林伯東/攝影


部立桃園醫院爆出院內群聚事件,使得漸漸鬆弛的防疫心理,又再度繃緊。可以想見,設若本土確診病例短時間大量增加,醫護人力不足窘況出現,不僅政府作為有失靈可能,甚至因為大流行而須考量封城。

果若如此,地方發展必然受到不利影響。面對此一不利的疫情進展,地方究竟要如何因應?則是此刻執事當局需要超前部署的重要施政課題。

台灣一向有一窩蜂現象;一旦危機形成,尤其事涉日常生活所需物資,即有搶購多藏現象。雖不能視為囤積居奇,但總是看出人性弱點,因之,政府一定要有物資管控「動員」思維。如果地方政府能在不驚動民眾情況下,盤點日常所需物資,並且超前儲存,相信在有封城必要時,也不致引發恐慌。這是「只可做,不可說」的超前部署策略。

台灣雖早就宣導「轉診醫療」觀念,但健保實施以來,大醫院天天人滿為患,小診所經營困難是事實。如在疫情加劇情況下,一般非屬疫情相關治療,最好不要到大醫院;因為大醫院容易感染流行病毒,結果可能「小病變大病」。此宣導工作,地方政府絕對不能輕忽,甚至地方衛生主管機關宜先規畫,提供民眾使用醫療資源的參考。

雖說新冠肺炎並不分老幼青壯,但一般言之,重症患者仍以年長者或有心血管疾病者居多。因之,地方政府應責交村(里)幹事,加強老弱婦孺關懷;尤其獨居老人,更應日日聯繫,最好組成銀髮族俱樂部,至少要建立聯絡機制。台灣固已有長照機制,但是否落實不無疑問。因之,村(里)幹事的村(里)服務工作,就是對銀髮族的特別照顧,應為當下自然的工作倫理思維。

疫情加劇後,要減少大型活動,始能防杜社區傳播,乃至社區群聚感染。因之,地方政府應在疫情尚未惡化之前,即行宣導社區民眾改變這些行之有年的接地氣、併人氣的聚集性活動。固然人們不希望節慶活動完全停止,但節慶活動的規模可以縮小,而且如經由直播、視訊的方式,亦可以相對達到參與的效果。

疫情控制的最好手段,就是「居家隔離」。目前政府採取進住防疫旅館,所費不貲,且可能供不應求;農村地區更可能發生找不到可居家隔離的寄宿處。因之,地方政府如以「區塊」單元規畫,掌握地方空屋情形,提供需要居家隔離居民住宿,一方面減輕被隔離者生活負擔;另一方面亦使被隔離者的家屬放心,可就地照料,減輕病患的憂慮。

總之,新冠本土確診數如再有增多趨勢,地方政府宜有比較積極的因應措施;在策略上,更需要有超前部署的防疫整備,始可防微杜漸。












保護好自己 就是挺醫護


2021-01-22 03:59  聯合報 /   卓瓊鈺/成大醫學院物理治療系副教授(台南市)
衛福部桃園醫院爆發院內感染,醫護人員全副武裝協助重症患者轉院後送。記者林澔一/攝影


隨著一波波低溫,新冠疫情又升溫。本以為身處防疫冠軍的安全之島,如今境外移入病毒攻陷醫療第一線醫護,甚至感染親友,讓民眾似又回到去年初疫情剛起時的擔憂。有學者說開除染疫醫師,有用嗎?

醫護也不是故意要受感染的,病毒難以預防。記得以前在台大小兒物理治療室實習時,我連續感冒三個月,因為小朋友的病毒無所不在。回頭檢討當時的 SOP,可能是因為有些小朋友害怕戴口罩的醫療人員,所以只好脫下口罩、白袍跟他們玩(治療),才讓病毒有可乘之機。此外,治療室的玩具應該每天消毒,也是重點。所以,院內感染應回頭檢討,在醫療過程中有沒有缺失,才是解決之道。

另一個值得檢討的對象,是醫護受到排擠。其實這個問題早在 SARS 時就很明顯,我當時在國外念書,感受不深,但去西班牙開會碰到台灣來的友人,聽說「過海關」都會比較辛苦。醫學專業人士平時是受景仰的,但在疫情時,卻可能成被排擠對象。我有個朋友說,在醫院工作的人應該最懂得保護自己,我們都要做好防護。如果還是擔心,勤洗手,保持社交距離就對了!最後緊記,保護好自己的健康,就是挺醫護的方式。

早期醫師誓詞提到:「我鄭重保證自己要奉獻一切為人類服務」;「病人的健康應為我的首要顧念」;醫療人員在投入專業時,往往把病人健康放在第一位,但是若沒有健康身體,怎麼照顧好病患?所以在民國 106 年(二○一七年)新的醫師誓詞加上這一條:「我將注意自己的身心健康與能力,以提供最高標準的照護。」所以醫療人員照顧自己的身心健康,也是相當重要的。

人類常自詡是萬物之靈,但面對渺小的新冠病毒,人類的力量是如此不足。有人問我們前校長賴明詔,為何冠狀病毒近廿年來才開始對人類有威脅?賴校長回答:「主要是因為人類侵犯大自然」。因此,若我們能夠試著與大自然和平共處,減少浪費與破壞環境,讓病毒也擁有它們原本生存空間,人類或許能和病毒和平共存

總之,大家一起合作抗疫挺醫護,一切都會過去的,也期許新的一年一切都會愈來愈好。











拜登就任 台亮紅燈?


2021-01-22 04:03  聯合報 /   王靖華/公退(屏縣內埔)
拜登就任美國第46位總統。路透


拜登宣誓就任美國總統,但過程中川普的動作高潮迭起,令人驚嘆;美國民主與人權的真實面,顯然並不美!對政客一面倒親美,更是警訊。

拜登接手的美國,是個疫情擴散、社會撕裂、互信崩解、債台高築的「大國」。國際上,在川普「美國優先」口號下,造成盟友紛紛離去,歐盟不再唯美是瞻,是最好的證明。

拜登上台施政主軸:「團結」,我不清楚他如何使美國再「團結」?新冠病毒因川普不作為,致美國疫情如野火燎原,美國是疫情最嚴重國家,川普臨去秋波不談疫情嚴重,還自誇疫苗快速研發是自己政績!再者,白人種族主義者,經川普民粹擾動,很難善了,拜登就職時華府國會大廈警戒森嚴,很難讓人想像老牌民主國家有如第三世界光景?

在國際關係上,川普一切美國優先,看不順眼的就退出,令盟友對美國信心全失!拜登就任首日忙不迭簽署行政命令撥亂返治,但川普四年對美國內部的撕裂,已難在短期內癒合;對外關係更是積重難返。

在台灣,要警惕的是,候任國安顧問蘇利文在希拉蕊柯林頓任國務卿時,曾主張將台灣賣掉來抵銷美國欠中國的國債外交沒有永恆的盟友,也沒有永久的敵人,只有永久的國家利益」,台灣為了巴結川普一面倒大購軍火、開放「萊豬」進口,到頭來很可能是「竹籃打水」一場空?









美對中 和緩不減圍堵


2021-01-22 04:06  聯合報 /   樂為良/文字工作者
拜登20日上任總統第一天,就簽署17項行政令,推翻川普多項作為,尤其是在環保和移民領域。(路透)


拜登宣誓就任美國總統,在就職演說強調,要重拾美國傳統價值,以追尋更好的國家與人民,並以團結善良同胞之力,一改前朝留下的政治極端、白人至上和本土恐怖主義。這是他的信仰,也是他要致力去做的事。

上任第一天就發出十七道行政命令行政行動,推翻川普多項作為,尤其是在環保和移民領域如立即停止在北極的石油鑽探,終止從加拿大傳送到美國的內布拉斯加州石油輸出管的合作檢討與改正過去四年危害公共衛生、環境的錯誤同時,他廢除了川普對數個穆斯林國家的旅行禁令、暫停建造美墨邊境圍牆、推出促進種族平等的計畫等

這種劍及履及回饋選民措施,自然大快少數族裔人心,也是新政府蜜月初期大刀闊斧施政時機,不致遭遇太多反彈。但是往後的諸多問題,因事涉利益複雜,難再「一人說了算」。

歐洲普遍歡迎拜登勝選,對他也有較高期待。但是由川普挑起的美歐互課懲罰性關稅、雙邊政府補貼政策、數位企業壟斷界定與課稅、以及美國對歐企單邊制裁等,拜登一時都無法給予明快答覆調整,因為團隊內暫無一致共識,民間與企業也各有所好。可以肯定的是,拜登團隊絕不會如前朝政府般魯莽,拜登曾說過:「刺痛歐洲盟友眼睛的做法,一點道理也沒有。」

而更棘手的是遭川普激化的美國與中、俄、伊朗關係,要如何做到和緩卻不減圍堵,才是高手過招境界;尤其是要與國勢日強的大陸,既競爭又合作,更是拜登政府的能力考驗。

根據公布的文件和新任閣員表態,美國將繼續結合印度、澳洲、日韓等國,在中國行使南海主權上製造障礙在人權與貿易上,續與歐洲國家聯手施壓並利用扶持香港、台灣、新疆等問題削弱或分散大陸國力

這樣的圍堵戰略,與川普大同小異,因為防中或反華思維,深植美國軍事與外交圈。因此,中南海想要在美國新政府下過些太平日子的期望並不實際,唯一可期的是拜登本人及團隊,能做到知理與尊重不致冒出龐培歐這種把國家外交當成個人恩怨的兒戲

從習近平近兩年公開講話可看出,當前領導班底對中國崛起會遭遇阻力,早做好迎接準備;也就是不怕橫生阻撓,只怕泱泱大國抬出班農這種搞陰謀、製造假新聞、胡打蠻纏的角色以上二人都被大陸列入制裁美國政客名單中

拜登從參選到勝選到就任,演講必提美國的自由、尊嚴、尊重、榮譽價值,他個人奉行也要求團隊遵守,他的閣員也必須簽正當行為守則。美國人民選出這樣一位總統,世界各國或許可以稍鬆口氣。










美友台 沒說的才重要


2021-01-22 04:06  聯合報 /   徐勉生/退休大使(高雄市)
美國準國務卿布林肯公開支持與台灣有更多交流,也希望看到台灣在國際組織扮演更大角色。(路透)


美國總統拜登宣誓就職,未來美台關係如何發展,值得關注。有民進黨人士認為,審慎樂觀因候任國務卿布林肯最近友台言論;然而,實際上如何發展,還要看民進黨政府表現。

布林肯出席參議院外交委員會任命聽證時表示,拜登政府會延續對台承諾,不只確保台灣有能力自我防衛,也盼台灣在國際上扮演更大角色。表面上看,談話非常正面,但布林肯是職業外交官,公開場合發言,必定是場面話,絕對不會說出負面之言。

事實上,布林肯所說對台承諾,都是美國歷任政府一貫政策,根本了無新意。尤其是協助參與國際組織,並不是美國說了算。如果不能改善兩岸關係,即使美國力挺,也不會有具體成果。過去四年美國大力支持台灣重返世界衛生大會未果,就是明證。

其實,布林肯說了甚麼並不重要,沒有說出的部分才是重點。布林肯說拜登政府絕對會延續對台承諾,但是並沒有指明,在甚麼條件下才會履行承諾。萬一因台灣走向台獨,引發中共對台動武,美國會如何反應,實難預料。

其次,過去蔡政府與川普形塑的關係,因川普下台勢必受到嚴厲挑戰。從拜登團隊近期政策主張,到具體行動,都出現疏遠台灣的跡象。

拜登疏遠台灣有跡可循,主要是因拜登對於大陸與台灣有自己看法,將施政重點放在改善美中關係。過去曾在接受《六十分鐘》專訪時說,俄羅斯是美國最大「安全威脅」,中國則是美國最大「競爭對手」。由此觀之,拜登對中國大陸並沒有敵意,在與中共交往時,雖然會有對抗,但也會有合作。必將嚴守「鬥而不破」行為準則。在此情形下,拜登不可能再像川普一樣,刻意操弄「台灣牌」,干擾美中關係。

拜登核心幕僚、哈佛大學教授艾利森接受 TVBS 採訪時表示拜登理解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而這個中國的首都在北京」,台灣這個獨立國家並不存在,美國也不會承認台灣獨立。由此可見,拜登就任後,在美中台關係中,必將嚴守「一中政策」。這對於處心積慮「去中國化」的民進黨政府,不啻是當頭棒喝。如果繼續「仇中反中」,使兩岸關係不斷惡化,必將與拜登政府漸行漸遠。

更重要的是,被拜登提名出任白宮國家安全委員會印太事務協調總監坎伯日前公開建議,中美兩國都要後退一步,以緩和當前針鋒相對的緊張氣氛。這是明顯的「重要信號」,顯示美方向中共釋出善意,希望與中方重新建立具有建設性的理性關係。如果民進黨政府未能體察風向,台美關係能夠樂觀嗎?

薛承泰/台灣人口危機,會有轉機嗎?

名人堂電子報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30&page=1#ph

◆  薛承泰/台灣人口危機,會有轉機嗎?
◆  方祖涵/跟川普劃清界線的運動
◆  劉兆玄/面具與口罩
◆  賴英照/性別歧視的舊法新解
◆  葉銀華/氣候變遷與企業有關?






薛承泰/台灣人口危機,會有轉機嗎?


2021-01-22 01:56  聯合報 /   薛承泰(作者為台灣大學教授)
在少子女化壓力進逼下,台灣在2020年出現史上首度人口負成長。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內政部公布去年人口統計後,媒體都在討論,人口負成長會給台灣帶來哪些衝擊?廿餘年前,筆者即針對教改運動主張的廣設高中大學提出警告,此後就一直留意人口發展趨勢去年人口負成長以及十六點五萬的生育量,早已預期。然而,最令我意外的,「自然負成長」來自「生不如死」有八千人,而遷出國外多於遷入台灣的「社會負成長」,居然高達三萬四千人,僅比飛彈危機那年(民國 85 年(一九九六))少一千人!

如果只看人口自然負成長,民國 129 年(二○四○年)台灣人口總數會比現在少約一百五十萬人,人口規模與公元兩千年相當。換言之,人口總數在這四十年間變化不大,可是老人占比,從民國 89 年(二○○○年)的百分之八點六,到現在的百分之十六,民國 129 年(二○四○年)將上升到百分之卅;人口結構改變,才是最大挑戰。且由於壽命會繼續延長,為了減緩老化速度,似乎只能鼓勵生育。

當然,移民也是辦法。台灣自民國 87 年(一九九八年)開放通婚以來,婚姻移民為台灣增添至少五十六萬人,此外,也生下五十萬以上新台灣之子」;沒有他們,台灣早在民國 92 年(二○○三年)生育數就低於廿萬人了!很不幸,去年遷到國外人口居然達六萬一千人,遷回台灣人口因疫情關係,則是比往年少了一半;令人不解的是,國外疫情不是比較嚴重嗎?何以遷出數還創下近十年新高

新冠病毒至今仍不斷延燒,全球感染人數即將突破一億,死亡人數差不多有兩百萬人。去年原以為各國疫苗開打之後,許多專家認為,今年下半年即可恢復往常的活動;可是今年才走過幾天,情況變得更棘手,不僅確診人數屢創新高,各式各樣的變種病毒也接二連三出現了!

筆者觀察世界衛生組織官網資料,發現以國家總人口為分母的確診率與死亡率(均以百萬人為單位),似乎和緯度與人種有關。例如,亞洲以及熱帶地區國家(多數是落後國家),確診率很少超過一千,死亡率更是在一百以下;相對地,處於北緯卅五至四十五度區間歐美國家,確診率幾乎都是成千上萬,死亡率則是成百上千。

以美國為例,確診率為百萬分之六萬九千,死亡率為百萬分之一千二百,歐洲幾個大國也不相上下,他們除緯度相近,也同是以「白種人」或稱之為「高加索種人」(Caucasian)為主。筆者好奇,究竟是基因、氣候、社會制度或生活習性使然?

去年九月自然期刊電子版,日本沖繩科大教授帕博研究團隊發現,新冠重症可能與尼安德塔人基因有關。確實,東亞國家情況相對好許多,即使日本最近情況惡化,過去一周新增確診,仍是比美國少了許多。

相形之下,台灣累計確診八百餘人,死亡只有七人,絕大部分民眾猶能維持平常生活,令世人稱羨!從海島位置看,台灣過去是沼澤瘴癘之鄉」,如今是寶島,可阻絕病毒於境外。至於一些確診個案曾在台灣趴趴走,病毒卻無法傳散開來,除了可歸功於醫療衛生體系的完善,政府的超前布署與民眾的高度警覺;說不定,基因也發揮了抗疫功能。政府不妨也研究一下,才是 Taiwan can help!台灣人若有此優勢,那麼,生育率真不該一再破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