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31日 星期一

經濟/「習核心」領導的大陸經濟新常態

.聯合報社論..亞洲「新強人政治」與權力迷思
.聯合報黑白集.洪習會勿輕率關上此門
.經濟日報社論.「習核心」領導的大陸經濟新常態







經濟/「習核心」領導的大陸經濟新常態


2016-10-31 01:31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中共第18屆六中全會於上周落幕,本次會議被視為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為預定明年下半年召開的19大預為布局;而六中全會「公報」首次提出「習核心」,樹立黨中央權威,並通過《關於新形勢下黨內政治生活若干準則》及《中國共產黨黨內監督條例》,為「全面從嚴治黨」奠定制度化基礎,落實習近平治黨治國「四個全面」的戰略布局。可以說六中全會為大陸全面進入習近平時代揭開序幕,對未來大陸政經局勢發展有極為深遠的影響。
「四個全面」包括:「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及「全面從嚴治黨」,是習近平在2014年提出的黨國治理戰略布局,也被視為實踐習近平所楬櫫「中國夢」的政策指引。從2013年以來,18屆三中全會確立「全面深化改革」政策路線;四中全會首次以法治作主題,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定調;五中全會則審議「十三五規畫」建議,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鋪路;這次六中全會著眼「全面從嚴治黨」,為「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完成了最後拼圖。
公報中也重提1992年鄧小平南巡後、在中共十三大定調的所謂「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即「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路線,這也點出習近平堅持從鄧小平以來「政左經右」的統治路線,以「全面深化改革」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為經濟建設核心目標,並以「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及「全面從嚴治黨」,推動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嚴明黨的紀律,以爭取人民擁護和支持,鞏固共產黨在中國大陸一黨專政的正當性。這樣的政策路線和布局,已反映出習近平主政下的未來中國,將是延續鄧小平改革開放路線,全力追求從「經濟大國」邁向「經濟強國」的「中國夢」。
六中全會公報亦首度提出「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中央宣傳部常務副部長黃坤明在記者會上進一步闡釋,明確習近平的核心地位,是「黨和國家的根本利益所在」,這正式確立了所謂「習核心」,既樹立黨中央的權威,也為19大人事布局預作鋪陳,這意味習近平未來在黨內權力將更為集中且鞏固,政策雙頭乃至多頭馬車現象亦將不復存在。
在經濟政策方面,過去一年多來,習近平和國務院總理李克強的意見分歧,被不斷地作文章;中共黨媒《人民日報》三度大篇幅刊登專訪「權威人士」對大陸經濟的看法,更凸顯出習李經濟路線的分歧。在六中全會後,因為權力定於一尊,習近平經濟政策主張將被奉為圭臬,並貫徹執行;李克強即使仍續任國務院總理,也勢須尊習,在政策上作出妥協。
在六中全會閉幕後,習近平緊接著主持中央政治局會議,並就未來大陸經濟問題及政策方向作出指示。
習近平特別提醒,大陸經濟走勢持續分化,必須正視經濟運行中的矛盾和問題,要求落實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效實施積極財政政策,加大對特困地區和困難省份支持力度;堅持穩健貨幣政策,在保持流動性充裕同時,注重抑制資產泡沫和防範經濟金融風險。
習近平的指示,反映大陸短期經濟政策將從供給面及需求面雙管齊下,以維持經濟平穩運行;同時,財政政策將以扶弱濟困為重心,不會有大規模刺激景氣計畫;貨幣政策將側重抑制資產泡沫,可以預見以「穩增長」為主軸的貨幣政策即將轉向,防止房市泡沫失控,將是現階貨幣政策的首要目標。
從中長期來看,以「全面深化改革」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為核心目標的政策路線,將是大陸經濟的「新常態」,也是習近平在中共歷史定位的關鍵決定因素。

聯合/洪習會勿輕率關上此門


2016-10-31 01:31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國民黨主席洪秀柱30日傍晚率團啟程前往大陸參訪交流。記者陳嘉寧/攝影

洪習會登場,焦點在洪秀柱如何處理一中各表。
北京一向未正面承認「一中各表」,但曾以「求同存異」為其同位語,因而也一向未正面否定「一中各表」。所以,此番在「一中各表」的出入,要看洪秀柱怎麼拿捏。
國共黨魁會面,國民黨主席或前主席向未當面說一中各表,但皆在會前會後強調一中各表。因而,洪秀柱是否在會中提到一中各表固是一個懸念,但更要看她在會前及會後是否留下「九二共識一中各表八個字不能拆開」的印象。
北京曾主張,「一中政治分歧/求同存異」,此語已近「一中各表」。在馬政府八年,北京以二○○八年布胡熱線陳述一中各表開始,又以二○一五年「馬習會」中馬英九在閉門會及會後記者會皆提一中各表結束。八年頭尾均見一中各表,可見北京也在尋思及試探這一條路徑的空間及可能性。
馬英九是唯一在北京最高層面前提出一中各表者,但他不是以國民黨主席或前主席身分發言,而是以「台灣領導人」的銜號提出,這個銜號本身即有「一中各表」的意涵。
倘洪秀柱在此會中未提一中各表,相較於馬習會是倒退;若她在會中提出,則是第一位國民黨主席當場提出。倘她在會前會後皆未提或淡化一中各表,即是一種顛覆。
「一中各表/求同存異」仍是一條可待探索的道路。習近平應有不輕易關上此門的智慧,洪秀柱則更應有不要自己把門封死的警覺。

聯合/亞洲「新強人政治」與權力迷思


2016-10-31 01:31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中共總書記習近平(左)、日本首相安倍晉三(中)、南韓總統朴槿惠(右)。 美聯社

前新加坡總理李光耀過世後,似為亞洲長達六十年的「強人政治」拉下了帷幕。然而,最近隨著中共「習核心」領導權的鞏固與延任風聲甚囂塵上,日本自民黨修改黨章為首相安倍拚最長任期鋪路,乃至韓國總統朴槿惠主張修憲延長總統任期,看來,另一波「新強人政治」已隱隱然揭開了序幕。
亞洲的「政治強人」有悠久的歷史:菲律賓總統馬可仕在位廿年、馬來西亞總理馬哈迪在位長達廿二年,印尼總統蘇哈托更統治長達卅二年。他們利用鐵腕統治,塑造威權至上的高牆,但不管在位多久,最後政權都淹沒在八、九○年代的民主化浪潮中。然而,政治民主化後所出現的低效率、政治對立、經濟困頓,又使得不少人開始懷念起強人領袖,這正是這波「新強人政治」再起的心理因素。
習近平在二○一二年上台後,藉由嚴打貪腐,累積了高人氣;日前中共十八屆六中全會確立「習核心」地位,強化其領導權威。傳聞他可能在明年十九大連任後進一步尋求延長任期,打破中國最高領導人十年任期上限的不成文規定。習近平所形塑的新強人,其實也是中國「大國夢」的實現。
與習近平同一年上台的安倍,高舉找回日本「大國榮光」的大旗,一方面修改集體自衛權,放寬武器輸出三原則,同時以「安倍三箭」一掃日本泡沫經濟破滅後的陰霾,重振了日本的國際地位。這次自民黨決為他修法,將黨魁任期從兩任延長為三任,如無意外,他將成為日本戰後任期最長的首相。安倍所塑造的新強人形象,正是日本社會渴望振衰起敝的集體反饋。
韓國總統朴槿惠最近遭到經濟衰退及親信醜聞的雙重打擊,民意支持度跌到新低。但她不反求諸己,卻將自己的低民意歸咎於總統單一任期所形成的「政權末期症候群」;並因而提出修憲之議,將總統任期從過去一任五年(不得連任)改為兩任十年。朴槿惠雖宣稱自己不爭取連任,但目前韓國的總統制已賦與元首極為可觀的大權,若再延任,後果堪虞。
早年亞洲的「強人政治」,是威權體制下的產物;但現在的「新強人政治」,除中共外,卻是建構在民主政治制度下。過去的「強人政治」,是冷戰時期圍堵共產勢力的產物;但現在的「新政治強人」,卻包裝成追求經濟成長的特效藥。簡言之,「新強人政治」的出現,是人民厭倦民主困乏、政治對立、經濟衰退的結果,因此期待政治強人以其堅決的意志來推動國家的強大。不可否認,民粹主義及民族主義的興起,也對強人政治產生了推波助瀾的作用。但是,權力越集中,越容易走向濫權和腐敗,習政權對異議人士的打壓,安倍政府違反人民意願推動一連串限制人權及違反和平承諾的政策,朴槿惠的親信閨密壟斷青瓦台的買辦政治,都是極值得警惕的事。
回看台灣,這兩年也有類似的風潮。最明顯的例子,在太陽花學運後,柯文哲乘著「白色力量」旋風而起,一度成為政治的呼風喚雨者,一言一行都讓柯粉心悸。然而,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柯文哲受到的崇拜顯然超過其實際能力,他自大自滿的結果,是無視專業與法令一意孤行;如今已是眾叛親離,坐困愁城。同樣的,蔡英文挾著高民意登上總統大位,原可放手領導國家前進;然而,她勇於改革卻缺乏穩健的掌舵思維,過度躁進的結果,讓社會烽火四起。包括她成立「決策協調會議」獨攬府院黨大權,甚至越俎代庖指揮國會立法,她不惜跨越憲政的權力界線,親自拍板所有國家大政;其結果,卻讓她距離民意越來越遠。
亞洲這波「新強人政治」,未必需要視為民主化的反潮,而是人民在經濟衰退下渴望再起的一種激情。然而,對強人而言,權力是春藥,民意只是浪花;服過春藥,他們就不在意浪花了。

聯合筆記/妳怎麼說

.別掉「沖之鳥礁」入漁權陷阱
.兩岸嚴防傳染病 共築亞衛安全網
.聯合筆記/妳怎麼說
.提升高齡勞參率…老有所用 配套不能拖
.「下次選舉可不用支持」 記住這句話!
.力抗中國? 學點布農族的生命觀吧
.觀課像壁虎 給教師更多信心
.萬聖節變裝過頭 寶島變瘋島?







聯合筆記/妳怎麼說


2016-10-31 02:59聯合報  謝邦振

前總統馬英九(左圖)因兩岸路線問題槓上洪秀柱(右圖)。 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國民黨主席洪秀柱踏上國共論壇之途。行前眾人咻之,幾無看好者,馬英九更是以馬辦之名,猛炒「一中各表」,硬是要把洪的「一中同表」、「和平協議」鎮住。洪陣營不服,連日嘵舌不止。
一個嚴肅的議題,轉化成補妝與爬梳的口水,原因無它,國民黨大老宴飲之際,一方要洪秀柱「講九二共識就要講一中各表,寧可重複,不可遺漏」,另一方恐怕早就心有定見。不管實情如何,聽聞馬「一中各表」說教,洪忙著補妝,絕不是愛嬌的悅容,這就像不想理睬對方,低頭猛滑手機一樣。
馬辦也不甘示弱,要相關人等,爬梳九二共識歷史與資料。這也相當損人,就像名嘴鬥開來,一時語塞,情急大吼,「我書就是讀得比你多」!馬喜歡拿書叫人讀,也是有的事。
馬英九為什麼如此在意洪秀柱在中共總書記習近平面前會怎麼說?因為馬習會世紀之握後,他這樣記下:兩岸領導人同時為九二共識背書,確認九二共識是兩岸共同的、關鍵的政治基礎。我在正式會談中,向習先生清楚回顧說明九二共識的內容,「海峽兩岸都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其涵義可以口頭聲明方式各自表達,這就是九二共識的『一中各表』…,也獲得台灣多數民意的支持。」
馬英九自詡的成果是,「在中華民國憲法架構下,維持兩岸『不統、不獨、不武』的現狀,並在『九二共識,一中各表』的基礎上,推動兩岸和平發展」。所以,洪秀柱如提一中各表,這是尊馬,不忘前人鋪路的功勞,更確認馬習會提及「九二共識,一中各表」。
「九二共識,一中各表」,馬英九看得很重,形容其為兩岸的跨海大橋。但實際情況卻是,蔡英文不走這座橋,也就是不承認、也不說「九二共識,一中各表」,但截取了馬英九「憲法架構下維持現狀」的說理,說服了選民,登上中華民國總統大位。
洪秀柱則只說九二共識,但另闢「一中同表」、「和平政綱」。她所謂「深化九二共識」,是否就是兩岸直接跳到「和平協議」?
然而,當蔡政府不承認「九二共識,一中各表」的存在,台灣就難掩偏獨的意向。所以,國台辦發言人安峰山,在洪習會前刻意強調,「台灣從來不是一個國家」。
台灣既「不是一個國家」,則「一中各表」就只剩「一中」了,這種「一中」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如何與其談和平協議?
洪秀柱再怎麼不喜歡馬英九,就算不提「一中各表」,但中華民國與立國的中華民國憲法,不能不大聲的說出來;因為,在習面前不提這兩件,則所謂「研擬和平協議」就會變成「一中洪表」,再被惡化為「一中紅表」。
如有洪習會,洪秀柱在習近平面前,一言一語都會被放大檢視,這絕不是跟馬英九鬧意氣可比的,事後以「移步換景」強解補妝情境,行不通。
馬英九給的、不予祝福的「小前菜」,洪秀柱得咀爵咀爵,千萬別逞強,想一鳴驚人。

黃介正/「亞太再平衡」到「亞洲再連接」

.黃介正/「亞太再平衡」到「亞洲再連接」
.舒國治/路跑的時代來了
.劉克襄/醒來的石獅
.嚴震生/台灣給中國最惠國待遇?
.劉維公/被放棄的台北世界設計之都
.李清志/寶可夢的場所精神
.朱宗慶/年輕藝術家的實驗室與舞台







黃介正/「亞太再平衡」到「亞洲再連接」


2016-10-31 02:52聯合報  黃介正

歐巴馬總統的任期即將進入尾聲,美國及亞太各國的分析家們,對其八年重大政治遺產的「亞太再平衡」政策,陸續展開總結性的評斷。「亞太再平衡」將否持續,以及美國未來的亞太戰略前景如何,對於我國安全與發展的戰略判斷,攸關至極。
美國國務院亞太助卿羅素十月十一日,在知名智庫「戰略暨國際研究中心」(CSIS)發表重要演說,既是鋪墊歐巴馬總統下個月最後一次出席APEC峰會,也可視為美國「亞洲再平衡」政策總盤點。他的講題很另類:「亞太4.0作業系統」(AP 4.0 OS)。從國際關係理論的角度,羅素將亞洲區域結構比擬為電腦的作業系統,認為二次大戰之後,亞太地區經歷四次系統大更新:原始版是美國作為電腦主機,完全掌控下的區域作業系統;第二代是五十年前東協(ASEAN)的成立,可謂系統擴充;第三代乃是一九八九年APEC成立、東協成員擴大、以至二○一一年「亞太再平衡」的完整出爐。
第四代「亞太4.0」則是面向廿一世紀「網路雲端連結為基礎、跨國界、守規範的包容性作業系統平台」。羅素認為這個發展中的亞太區域結構,包括以東協及傳統盟邦為主的包容性安全體系,以及經濟層面的APEC與TPP兩個重要組件。美國將持續支持在「亞太再平衡」政策下形成的新常態。
然而稍早,大陸中央電視台第四頻道九月廿三日製作「亞太再平衡:奧巴馬的負遺產」節目,從朝鮮半島核危機、南海對抗激化、美菲關係生變、以及TPP遭兩黨總統候選人否定等面向,評斷歐巴馬總統的「亞太再平衡」戰略並未達到預設目標,留給下任總統一個得失兼具的混沌局面。
在眾人檢討回顧「亞太再平衡」的時候,同樣是在CSIS,總裁何慕理及老牌地緣戰略家布里辛斯基,於十月廿五日聯合啟動一項新計畫:「亞洲再連接」(reconnecting Asia)。
何慕理認為四百年前之西伐利亞和約,形成民族國家所建構的國際體系,使效忠對象由帝王轉變成為國家,世界地緣重心的歐洲列強經由海路,以船堅炮利迫使亞洲沿海開放通商。然而此種海洋鏈結,正在被改變。因中國、中亞、俄羅斯串聯,歐亞大陸透過陸路開展內部鏈結;中國的「一帶一路」,很可能顛覆國際秩序,而美國政府對此地緣戰略反轉的趨勢,卻顯侷促懵懂。
美國將在十一月八日選舉下一任總統,儘管歐洲紛擾、中東戰事持續,亞洲仍將是美國在未來四年的嚴峻挑戰。當習近平提及「寬廣的太平洋有足夠的空間容納中美兩個大國」,當美俄關係陷入長期對峙僵局的同時,東海與南海的緊張局面,相對於新絲綢之路的串聯延伸,何為撼動地緣戰略格局之首?一東一西,一海一路,挑戰美國新任總統,也挑戰我們對戰略形勢的判斷。
中國積極布局「一帶一路」戰略之時,美國在以海權思維主導的「亞太再平衡」之外,老將布里辛斯基再度出手,回防並劍指歐亞陸權,由智庫發起「亞洲再連接」,美中兩強地緣戰略全面對局,即將拉開序幕。
(作者為淡江大學戰略研究所助理教授,美國CSIS不駐會資深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