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大年/水漲船高的CPTPP
◆ 徐遵慈/關稅與勞動人權雙風暴來襲
◆ 黃齊元/灰犀牛風險升高 台灣應警惕
劉大年/水漲船高的CPTPP
2025-10-11 00:00 聯合報/ 劉大年(中經院區域發展研究中心主任)
民國一○六年(二○一七年)川普第一任內,美國政府以「美國優先」為核心,宣布退出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當時被視為亞太區域經濟整合的一大挫敗,後續也將無以為繼。
而後發展卻出乎意料,TPP 原有成員努力將 TPP 重組,並在民國一○七年(二○一八年)以「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的形式敗部復活。涵蓋十一國的 CPTPP,仍然保留絕大部分 TPP 內容,算是一個高標準的自由貿易協定(FTA)。
CPTPP 雖然是一大型 FTA,但由於美國的缺席而失色不少。不過,川普第一任推動「美國優先」、保護色彩濃厚的貿易政策,拜登政府也無大改變;CPTPP 被視為一個穩定且可以降低貿易保護衝擊的平台,成為許多國家優先申請加入的 FTA,重要性反而增加。
民國一一三年(二○二四年)英國正式加入 CPTPP ,CPTPP 不再局限在亞太,呈現跨區域的特質,是 CPTPP 地位提升的另一重要關鍵。另外,截至目前為止,包括台灣等七國已經正式提出申請,表示有興趣的國家也持續增加,且範圍遍及全球。CPTPP 成為目前最具擴充能力,且最全方位的 FTA。
特別是川普今年再度上任後,美國關稅政策由制裁中國大陸轉為針對全球,並動輒成為貿易報復工具。此種不分敵友的單邊手段,不但直接打擊多邊貿易體制,也加速各國轉向「區域化」與「小多邊化」,以分散出口風險、維持供應鏈穩定,並建立替代性規則,CPTPP 即成為一個極佳選項。
CPTPP 的外溢效應也展現在與其他大型區域組織的連結;例如過去沒有與 CPTPP 互動的歐盟及東協,也展開了與 CPTPP 的對話,尋求合作接軌;未來這些大型區域組織可以整合到何種程度仍難確定,卻顯示 CPTPP 的「制度磁吸力」正在快速增強。
美國退出 TPP、走入保護主義,反而催生了 CPTPP 。從 TPP 的敗部復活,到 CPTPP 的不斷擴張,再到歐盟及東協與CPTPP 的積極對接,CPTPP 已經成為當前全球經貿秩序重組中不可忽視的關鍵力量。未來即使無法取代世界貿易組織(WTO),亦可能成為推動全球貿易自由化的重要支柱。
台灣若無法加入重要性持續提升的 CPTPP ,面臨的排擠效應將會加劇。台灣已於民國一一○年(二○二一年)正式提出申請,整體條件遠優於其他申請國;然而由於對岸阻撓,始終無法成立工作小組,取得談判入場資格。今年在澳大利亞舉行的執委會,台灣又要再次扣關。
事實上,美國逐漸淡出多邊架構,中國大陸趁勢擴展全球影響力,兩岸關係又未見改善,使得台灣爭取加入 CPTPP 的挑戰更加嚴峻;如何在政治紛擾中尋求突破,是台灣必須面對的重大考驗。
另外,基於完成全面性 FTA 曠日廢時,無法即時降低衝擊、推動特定議題合作,建構敏感性較低的小型經貿協定遂成為國際經貿的另一主流。對於擁有雄厚製造實力及完善經貿機制的台灣,應把握時機積極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