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1日 星期一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AI與數據治理 重塑永續金融競爭力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405515/web/ 

◆  提倡全民運動 借鏡新加坡經驗
◆  若李洋遇見林書豪…
◆  師資荒海嘯 教育部可有對策
◆  盼教長有擔當 當學校後盾
◆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AI與數據治理 重塑永續金融競爭力
◆  財源分配 勿淪零和對抗
◆  國內政爭稍歇 4大挑戰接踵來
◆  限制計程車進入機場是雙輸政策 問題不會因拖延而消失 2025-06-13 00:00
◆  審慎管制輔以自律機制,促進融資租賃業與企業共榮 2025-05-21 00:00
◆  用腳投票!是誰綁住外送員的雙腳? 2024-12-20 10:00
◆  保障勞工權益與併購競爭審查:雙軌權責,一個共同目標 2024-12-02 10:42
◆  支持政府之政策下金融整併的利多發酵 2024-10-24 00:00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上)/我兩度赴倫敦政經學院借閱 2019-09-18 18:2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中)/外殼燙金 內頁像傳真紙 2019-09-18 18:3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下)/兩種編排有異 畢業35年收到 2019-09-18 18:32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AI數據治理 重塑永續金融競爭力


2025-09-01 00:00  聯合報/ 方元沂(作者為中國文化大學法律學系教授暨永續創新學院院長)


永續揭露標準漸成全球金融市場的共同語言國際永續準則理事會ISSB)推出的 IFRS S1IFRS S2,正由各司法區納入規範,並改變企業與金融機構揭露永續資訊方式全球已有超過卅個司法區宣示將採用 ISSB,顯示其正逐漸成為國際揭露核心標準。我國金管會也已預告自明年起,金融控股公司、銀行、券商與期貨商等,將分階段揭露符合 ISSB 永續資訊,以提升投資人市場信任

值得注意的是,ISSB 今年七月發布產業別指引協助企業識別,並揭露特定行業永續風險機會。指引在 IFRS S1 部分指出,企業在辨識永續風險機會時,需參考 SASB 揭露主題,並在缺乏對應標準尋找合適指標,以確保資訊決策價值。而在 IFRS S2 部分,則針對氣候議題,要求企業參考與商業模式、價值鏈及策略相關的衡量指標,歐盟 ESRS 甚至允許ISSB 產業別指引做為過渡方案加強國際互通價值在於提供統一框架降低應用成本提升可比性,使揭露決策意義

如果說 ISSB揭露框架,那麼 PCAF SBTi 則分別代表數據量測減碳承諾PCAF 提供範疇三「財務碳排放」的計算方法,即使客戶沒有盤查數據也能透過估算補足,已獲全球逾四五○家金融機構採用。SBTi 要求金融業設定近程(民國一一九年(二○三○))與長程(民國一三九年(二○五○)淨零)的減碳目標確保策略符合巴黎協定一點五度 C控溫路徑ISSB S2 要求揭露指標目標」,若沒有 PCAF數據SBTi基準揭露淪於形式,三者因此形成「量測、目標、揭露」的整合框架

台灣政策設計展現互補性去年初,金管會發布「金融業減碳目標設定策略規劃指引」,鼓勵金融業依 PCAF 盤查碳排,並參考 SBTi 設定目標推動淨零政策、綠色投融資與內部碳定價。今年更修正金融業年報準則,要求民國一一五年(二○二六年)起揭露符合 ISSB 的資訊。前者提供「方法」、後者建立「義務」,確保金融業先行規畫,再將成果公開透明化,避免流於形式。

真正的挑戰在於數據。標準間的「範疇三」並不全然一致,且涵蓋供應鏈投融資,資料龐雜、來源分散且品質參差。若缺乏數據治理,再完備的準則也難落實。金融機構須建構統一平台、建立標準化流程與驗證機制,並打破財會、投資、風險管理部門的壁壘,才能形成可信碳帳本

在此基礎上,AI 新科技將是永續金融重要推手。機器學習可用於補足缺漏數據、偵測異常;自然語言處理能自動化擷取企業年報與新聞,加速非結構化數據整理;AI 驅動的情境分析則能模擬不同政策與氣候情境下的資產風險,呼應 IFRS S2 的要求;智能揭露平台更能同時支援 ISSB、ESRS PCAF 格式,降低合規成本。AI 的價值不只在合規,更在競爭;能將揭露數據轉化投資決策風險定價金融機構,將在市場上脫穎而出

前瞻角度來看,ISSB 提供透明框架、PCAF 帶來計算方法、SBTi 奠定科學承諾,再加上產業別指引的落地應用,三者共同塑造永續金融秩序

台灣若能把握這股趨勢,強化數據治理並善用 AI ,不僅能降低合規壓力,更能透過金融槓桿引導資金流向真正具永續價值產業,在全球淨零浪潮中取得領先。












提倡全民運動 借鏡新加坡經驗


2025-09-01 00:00  聯合報/ 尚憶薇/東華大學體育與運動科學系教授(花蓮市)


運動部九月九日將正式掛牌成立,並由奧運羽球金牌得主李洋出任首任部長。李洋在受訪時強調,將以「百分之二百努力」帶領台灣體育更強大;這企圖心不僅意味著強化選手專業訓練科學支援,更反映出全民運動重要性。長期以來,台灣體育資源大多集中在菁英選手,雖然國際賽事榮耀振奮人心,但國人規律運動比例偏低肥胖率慢性疾病人口持續上升全民運動扮演重要的角色,要能真正融入日常生活。

近年,新加坡政府推出的「Walking Trails@CDC」活動,便值得我們借鏡。該活動結合「寶可夢」概念與健走,將遊戲化設計融入運動,提升趣味與參與度;推出五條徒步路線,各具特色,每條路線設有五個打卡點,參加者須依線索完成拍照與答題,並在途中尋找吉祥物「奧利小鳥」,完成一條路線並收集五隻奧利,即可獲得兩張價值五元新幣的購物券;若完成全部步道,最高可領取五十新幣。活動涵蓋遊戲化挑戰,避免運動單調乏味;文化教育結合,健走同時認識殖民歷史城市記憶;提供實質獎勵購物券帶來即時回饋,提升參與意願。推出後,許多居民相約一起走步道,不僅健身,還能「賺錢」、促進人際互動。顯示「全民運動」若能貼近生活兼具樂趣回饋,自然能獲得大眾支持。

借鏡新加坡的經驗,首先台灣可打造台版「全民運動路徑」。運動部可規畫健走路線,讓運動不僅鍛鍊身體,更能與文化、自然、社區及經濟緊密連結。台北大稻埕、台南赤崁樓、高雄哈瑪星等地區;陽明山、日月潭、太魯閣等國家級景點,皆可設計成兼具健身旅遊價值自然健走線。各縣市也可依照在地特色打造「體驗文化、親近自然、帶動經濟」的多功能生活路徑;例如結合地方農特產市集,讓民眾健走後能以購物券換購農產品,進一步促進地方經濟,簡單易走亦能吸引不同年齡層參與。

其次,善用科技推動遊戲化運動,開發全民運動 App,設計打卡任務、積分兌換、角色蒐集等功能。健走完成可兌換購物金或健身消費折扣,甚至納入學校體育課程蒐集大數據亦可供政策規畫參考

第三全民基礎體能提升,能擴大運動人口,為菁英體育提供人才;而菁英體育榮耀則能回饋社會,帶動全民風氣。運動部應推動、培養全民運動習慣,讓全民健康菁英榮耀良性循環形成雙贏,讓台灣體育永續發展。

最後,結合運動經濟,與超市賣場、地方市集或餐飲業者等商家合作;參與者完成相關任務,可獲得購物金,不僅提升運動參與率,也能直接刺激消費。民眾因運動獲得健康、商家增加收益,地方人潮形成觀光效益,打造健康、經濟、文化的三贏模式

運動部成立是台灣體育新頁起點,李洋部長的運動員精神固然令人期待,但更關鍵的是全民共同參與。新加坡經驗告訴我們,只要設計周全,運動不僅能養成習慣,更能成為文化的一部分並帶動經濟發展。體育不應只停留在競技舞台,更要融入日常生活;唯有讓全民動起來健康才會成為國力基石













盼教長有擔當 當學校後盾


2025-09-01 00:00  聯合報/ 關晶麗/小學教師會理事長(新北市)


新學期開始,老師們一邊埋首於工作中,卻又難掩憂慮與疲憊。看到中小學教育層出不窮的各種問題,與現場老師每況愈下的處境,心中充滿感慨;期盼政府能正視學校困境,自新學期開始成為老師的後盾,而非麻煩製造者。筆者觀察,目前教學現場亟待解決的問題有:

一、尊重教師專業:近年來,中小學出現教師荒,已然成為影響國家長遠發展的一大警訊,背後原因是教師專業日漸式微,難以吸引優秀人才投身教育;更令人憂心的是,社會對教師的尊重正在快速流失,家長質疑教師的專業判斷,媒體放大個別教師的失誤,輿論將教育問題簡單歸咎於教師,教師竟成為艱困職業,乃至乏人問津。今年教師節將恢復為國定假日,政府應提出具體可行的策略,帶頭尊重教師專業,減少對教學過程的不當干預,也呼籲家長認識教師工作的專業性與複雜性。教師自身也需持續成長,專業才能重獲應有的尊重與地位。

二、落實行政減量:行政減量的口號已經高喊多年,行政負擔卻有增無減。教師們疲於應付各種報表、評鑑、會議、文書工作,真正用於備課、教學和關心學生的時間被不斷壓縮,直接影響教學品質。號稱要減輕壓力的主管機關,反而成為壓榨教育人員的元凶。為了創造政績亮點,不斷提出各種脫離現實的錯誤政策;光是這個暑假,教育部就提出「校園愛心球」、「限制末堂排課」與口惠實不至的「教師身心調適假」等異想天開政策。呼籲教育官員停止口號施政,把減輕學校與教師負擔當成核心,讓教師回歸教學本務。

三、調降班級人數:近年來少子女化現象日益嚴重,弔詭的是,不少學校的班級學生人數卻依舊居高不下。以筆者任教的學校為例,每班仍有高達卅二人,各縣市不少人口成長區域的學校同樣人滿為患,班級人數甚至超過法定上限,老師備多力分而影響教學品質。少子女化現象,只要能提前面對、前瞻規畫,何嘗不是落實精緻教育的契機?小班教學能夠讓教師更多地關注每個學生的需求、因材施教。

四、重建友善校園:最令老師們厭惡的政策,相信有很高機率是現行的校事會議與不適任教師處理機制。此一制度實施以來嚴重干擾學校運作,連不少認真教學的老師都遭無辜捲入,學校更投入龐大資源應付,使教育人員怨聲載道。筆者支持懲處不適任教育人員,現行制度卻矯枉過正,把認真教學的老師當成了嫌疑犯,以至於人人自危、個個明哲保身。再不調整,勢將影響教師熱忱與教學品質,確實到了不得不嚴肅面對這個錯誤機制的時刻。

開學了,老師們共同的心聲其實很卑微-我們需要一個有擔當、能抗拒外力干預的教育部;需要一個當學校後盾,或至少「不給學校添亂」的部長。













若李洋遇見林書豪…


2025-09-01 00:00  聯合報/ 陶以哲/高中教師(新北市)


林書豪宣布高掛球鞋退休,引起籃壇討論。林從哈佛到 NBA,再到兩岸職業聯盟,不僅展現運動員堅韌,也累積跨文化實戰經驗國際豐沛人脈。筆者以為,這些資歷視野,加上語言溝通能力,可以是運動部非常需要的稀有運動人才。如可以顧問或其他合適角色延攬林,不僅可能對本國職業運動產業發展有幫助,更能將國際競爭運動制度策略可能,引入決策核心,為提升台灣體育運動文化帶來更多激盪可能

事實上,延攬尋求林書豪合作僅是開端。體育運動要前進,關鍵在建構完整運動生態系:一如李洋部長日前宣示,包括全民運動、基層到運動菁英支持、運動科學、產業發展、國際競技到交流合作,缺一不可。這需要多元人才共同推動,如尋覓退役選手不同產業領域人才,帶來實務經驗智慧,結合運動資源良善治理。唯有如此,運動政策才能由單點突破進化全面進步

運動部的使命不只是組織更名,更在理念翻新;若能以林書豪退休為契機,逐步建立適才適所機制,讓真正具備專業能力與視野的人進入權力圈實作端台灣體育運動發展才可能邁向長遠實質繁榮












師資荒海嘯 教育部可有對策


2025-09-01 00:00  聯合報/ 簡麗賢/高中物理教師(台北市)


筆者從事教育工作逾卅七年,今年對於師資荒感受最深刻;尤其媒體最近兩個月報導師資告急,全台代理教師缺額千人,甚至明星高中不須教師證也招不到人的窘境,於我戚戚。

七月二日下午,賴總統在總統府接見今年出國參加國際科展的師生團隊,筆者在交流時間全程以台語向總統建言,其中特別憂心忡忡提到師資荒,盼能更縝密規畫師資培育管道,並能如過去卅年掌握師資培育人數和少子女化議題。

十年來,師資培育制度究竟培育了多少準教師?教育部是否能掌握?推動一項政策必須縝密思考,因為政策往往環環相扣,很容易衍生另一種現象,必須全面顧及。

舉例說,八月起代理教師敘薪制度上路,具備合格教師證的代理教師可將年資納入薪級計算;究竟在都會區任教還是回到故鄉回饋,都是教師思考的層面。不諱言,一樣的薪資,都會區消費高,自然吸引部分老師返鄉任教,加劇教師離開台北都會區的「脫北潮」效應。

媒體報導脫北潮來襲,雙北市代理教師缺額逾四千人,增加薪資或透過獎勵,是否能留住教師?何況教育部不會同意台北市增加薪資或透過獎勵制度留住教師,因為必須顧及其他縣市的財政和各種衍生問題的考量,例如整體教師薪資制度必須統一,不能因縣市制宜。

此外,物理、化學、資訊科系培育師資的準老師,可能因不同考量而往科技業就職,因此各國中、高中想找這些科目的代理教師,更容易陷入師資荒的窘境,這些都是師資培育必須長遠考量的議題。今年各地招聘情況比過去兩三年更難,因為這段時間開出不少正式缺,許多代理教師已陸續徵選上正式專任教師,但各縣市仍皆面對教師荒現象,明年可能亦難倖免,教育部可有任何具體的應對和改善作為?

迄今,報載全台仍有逾千名代理教師缺額;桃園有國中招考五十餘次仍乏人問津,連台北市明星高中也難逃「找嘸老師」的困境,相信家長、學生和老師都甚為擔憂。教育是百年大計,國家需要人才、人才需要教育;傳道、授業、解惑,教師任重道遠,規畫和掌握師資培育的成效和人數實刻不容緩。

面對各地學校上演缺師潮、師資荒海嘯,一切恐只是開始!期盼教育部未雨綢繆,從教師薪資、工作壓力、教育資源和師資培育等面向展現積極作為,才是學生之福、國家之幸。














財源分配 勿淪零和對抗


2025-09-01 00:00  聯合報/ 陳清雲/立法院法制局前局長(新北市)


「八二三大罷免」落幕,民意已明確否定惡罷操作。然而,激情過後,人民真正期待的不是藍綠惡鬥,而是政府能否提出務實解方,妥善處理災後重建、經濟轉型、產業競爭醫療照顧迫切問題民生才是台灣最大的共識,行政與立法若仍陷於惡鬥,終將消耗社會信任、拖慢國家前進的動能。

新版《財政收支劃分法》引爆藍綠地方縣市齊聲不滿,甚至出現超過三百億元無法分配荒謬結果,凸顯倉促修法埋下的制度漏洞。財政部日前依新版財劃法公式計算,通知各縣市明年度統籌分配稅款數額,結果有十縣市獲配金額比預先試算結果少,雲林縣長張麗善則是向行政院長卓榮泰抱怨中央左手給,右手扣」。卓榮泰對此則表示,新版財劃法計算公式有誤差,會請各縣市長來共同解決問題

卓榮泰親自南下地方,並承諾與縣市開誠布公討論,這是正確的起點;但更重要的是,行政團隊必須以謙卑態度傾聽各方意見,並透過立法院平台凝聚共識,才能避免財源分配淪為零和對抗,讓城鄉差距進一步惡化擴大。

同樣的挑戰,也存在於其他重大政務:對美關稅談判牽動上兆資金產業存亡能源轉型決定供電穩定環境永續醫療改革攸關全民健康;災後重建直接影響災民生計社會韌性;兩岸關係更牽動台灣安全與繁榮。這些議題無一不是全民關切核心課題,唯有朝野理性合作、行政立法同心,才能讓人民真正看見希望。

新內閣團隊上路,首要之務就是拋棄意識形態,放下傲慢,展現謙卑。謙卑不是退讓,而是願意傾聽、善於協調、勇於修正錯誤。政治不是比聲量,而是比誰更能解決問題。唯有在國會中廣納意見、強化溝通,施政方向才能符合多數民意,避免再次重蹈意識形態凌駕專業、忽視民生的覆轍。

當前國際局勢多變,民間疑美情緒升高、兩岸關係持續緊張,台灣更需要穩健務實的治理。人民要的不是誰更討好美方,也不是誰操弄意識形態,而是政府能否帶領國家走出困境,讓民眾安居樂業,這才是人民最殷切的期待。

總結一句,行政立法唯有合作,施政唯有謙卑,民意才會成為推動國家前進的最大底氣。這才是罷免落幕後台灣社會真正的共同期待,也是人民對新內閣最核心的要求。唯有合作,才能化解對立;謙卑才能贏得民心;拋棄意識形態,才能回歸民生關懷。



2025-08-31 23:24 聯合報 / 波波漫畫 波波漫畫












國內政爭稍歇 4大挑戰接踵來


2025-09-01 00:00  聯合報/ 黃健群/工總大陸處處長、大學兼任助理教授(台北市)


灣來說,雖然極端的政治舉動偃旗息鼓、高漲的社會對立氣氛稍停,但接踵而來的各種情勢的變化,將讓台灣將面臨更為艱困的處境。要如何轉危為安?已是台灣不得不面對的課題。依輕重緩急,台灣將遭遇以下挑戰:

首先,對美關稅的談判。目前美國對台灣「百分之廿+N」的關稅,顯然已嚴重衝擊我相關的傳產與中小企業;但若依媒體報導,台灣如須透過大幅對美投資及採購、增加軍事預算,及完全開放市場等方式,才能換取相對較為公平的對美關稅;加上如果美國再祭出「二三二條款」,對作為台灣經濟命脈的資通訊產品課徵關稅,如此的「讓美國再次偉大」,不啻是建立在台灣被掏空的基礎上。

其次,國際情勢的衝擊。川普2.0時期美國的戰略退縮,讓大陸更積極布局全球。近來,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藉由出訪或在大陸舉辦峰會等方式,與全球許多領導人都舉行了會談,主軸多是強調如何維繫以聯合國為中心的多邊主義,隱含對美國霸權的反動。這兩日在天津的上海合作組織天津峰會、九月三日的大閱兵等,大陸已或即將和包括印度、俄羅斯、北韓等多國領袖會面。至於眾所矚目的「川習會」,在美中預計於十月底進入第四輪談判的同時,將有會晤可能。也就是說,雖然大陸一再強調應建構「多極化」的全球體系,但若「從實力地位出發」,大陸的國際話語權日益強大,已是不可諱言的事實。

第三,對陸政策的調整。如上所述,隨著大陸伴隨綜合實力崛起下的話語權的強大,台灣的未來與其寄託在不切實際的「中國崩潰」或虛無飄渺的「美國馳援」,不如從發揮主體能動性做起:反思與檢討既有台灣對陸政策的不合理之處,避免因意識形態而自縛手腳。例如適度推動兩岸民間交流創造對話機會、進而累積善意,降低兩岸社會近年來相互間的高漲敵意與劍拔弩張;又例如在「全球減美國」的新全球化趨勢下,在風險可控下思考如何與大陸產業有序的合作。

最後,產業的升級轉型。在 AI 逐漸成為新一輪科技革命與產業革命中心的同時,台灣雖然為全球 AI 供應鏈最重要的部分,但台灣主要強項仍為硬體代工,產業 AI 化仍相當不足。因此,如何透過「 AI +」賦能傳產乃至百工百業,將是台灣產業是否轉骨的重要關鍵。

持平而論,上述四大課題都非易事,牽涉到方方面面的問題,絕非一蹴可幾,更非只是任一政黨或團體的責任。因政治分歧台灣已蹉跎浪費了一年多。為因應接下來的挑戰,最關鍵的解方是上位路線戰略調整再者,是多提出務實的民生政策、少談務虛的政治理論;最後,則是政策執行過程,政府各部門的有機協調、行政立法之間的有效合作,以及執政當局與社會的有感對話。唯有如此,才是台灣能夠轉危為安的正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