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5月29日 星期六

經濟日報社論/不同角度看當沖證交稅減半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

◆  聯合報社論/指揮失靈,陳時中還要當人形立牌多久?
◆  聯合報黑白集/台灣如此示範
◆  經濟日報社論/不同角度看當沖證交稅減半







經濟日報社論/不同角度看當沖證交稅減半


2021-05-29 01:56  經濟日報 /   經濟日報社論


前行政院長陳冲最近質疑當沖證交稅率減半不具維持證券交易中立原則,認為不僅扭曲市場功能而且誤導投資人心態。陳前院長財金專業背景的評論,立刻引發社會熱議,也為年底是否繼續延長減稅措施增添思考空間。

支持陳前院長者認為,股市當沖戶數在短短三年增加1.45倍,當沖交易動輒占整體成交量四成以上,個別股票當沖比重甚至衝破八成。這讓資深投資人憶起台股當年「搶帽子」的盛況,不免擔憂市場博弈心態過於嚴重。不過,也有人認為,與國際股市交易相比,台股周轉率雖有上揚,仍遠低於那斯達克、韓國與大陸市場。當沖交易尚未離譜到令股市成為「賭場」的局面;當沖交易者承擔風險反而能提高股市流動性、券商收入及政府稅收三贏局面。

雖然當沖證交稅減半優惠,股票交易仍須收手續費,因此交易者若猜錯價格變動方向,或是價差幅度過小,都有可能虧損。為了避免當沖損失,交易者容易追逐股性活潑的熱門股,造成交易集中與價格波動擴大的現象,使得過去習慣傳統「股性」的投資人難免感覺突兀。其實,當沖者逐利過程是加速探究股票應有價格,也加速了市場反應資訊價值的效率性。

一般認為,金管會自然希望能持續當沖減半政策以維持股市交易熱絡。不過,金管會黃天牧主委最近在立法院提到股市已面對「新形態」的觀點更值得我們關注。當沖交易在國外行之有年,我們過去由於有高證交稅,造成當沖交易不符成本效益。台股若要與國際市場接軌,即便是當沖證交稅減半,對於高頻交易市場仍設著難以跨越的門檻。因此,金管會主張繼續當沖減半,充其量只能算是「無魚蝦嘛好」的半套政策罷了。

財政部站在稅收機關立場,維持充盈稅源是可以理解的。過去推動當沖證交稅減半,財政部便擔心稅收而相對保守。觀諸這兩年股市交易熱絡,單單去年證交稅收就超過1,500億元,為國家帶來豐厚收入。財政部若貿然停止當沖減半,反而可能扭轉投資人心理而將市場推入空頭,相信沒有官員願意承擔這樣的風險。因此,除非社會反對減半聲浪高漲,財政部廢止當沖減半的可能性並不大。

儘管當沖減半政策延續的機率頗高,然而這並非是最好的稅制設計。陳冲前院長擔心證券交易稅大小眼的確是個疑慮。當沖減半課稅極為方便,但政府無論盈虧的課徵方式易被批評是在股市扮演抽頭莊家的角色。要避免這類批評的最好做法,就是提供當沖者繳稅的替代模式。建議政府不妨考慮讓當沖者可以選擇不同課稅管道,為「新形態」證券交易體制導入新稅制。

當沖交易盈虧確定,政府可以輕易掌握當沖者在任何時間的交易狀況。當沖風險極高,交易者因此傾向會同意以損益結果繳納稅負;亦即除維持既有當沖減半措施外,政府可以建立新的課稅規則,為當沖者計算一段交易時間的所得或虧損,提供當沖者做為分離課稅或扣抵的額外選項。

在資訊發達時代,財政部為納稅義務人計算應納稅額已是常態。我們建議的當沖分離課稅新制並不會增加太多稽徵成本,卻能邁向稅制中立的目標,金管會有理由同意,財政部又何樂不為。

民國 106 年(2017年)4月試辦證交稅當沖減半後,我國就已經進入新的證券交易體制。然而當沖減半措施本身卻被批評是追求課稅效率的不公平稅制。政府與學界都清楚改革的必要,只是過去兩度鎩羽的證所稅改革記憶猶新,成為政治禁忌。

面對新的證券交易環境,我們誠摯期盼政府勇敢提出能讓當沖者選擇公平又方便的課稅新選項。如果這項新措施能獲得投資人青睞,或許將會是改造我國證券交易稅制的契機。













聯合報黑白集/台灣如此示範


2021-05-29 01:55  聯合報 /   聯合報黑白集
全國進入三級警戒,北市自動進入封城狀態,街上人車稀落。聯合報系資料照


許多人可能忘了昨天是什麼日子。指揮中心本月十五日宣布,雙北防疫提升為三級警戒,期限正是到昨天廿八日為止。當時陳時中還說,若連續十四天平均新增百例以上本土感染,就要提升為「四級警戒」。值得慶幸的是,我們昨天未進入四級警戒,仍維持三級。

是台灣疫情控制太好,因此無需提升為四級嗎?倒也不是。從十五日至今,我們每天新增確診加上「校正回歸」平均達四百多例,遠超過陳時中的「一百例」標準。既然如此,為什麼台灣還能逃過四級警戒的緊箍咒?說穿了,這都得歸功於陳時中的「深謀遠慮」。

稍早,疫情最嚴重的新北市長侯友宜喊出「做好四級警戒準備」;陳時中立刻增加了升級的新條件不明傳播鏈須超過半數以上。至於「傳播鏈」明或不明,因完全操在指揮中心手裡,隨手可把確診者劃入萬華活動史茶藝館或某社團相關。如此一來,大家就安啦,確保不會進入四級的封城狀態。

政府宣布三級警戒時,網路上傳出一個自信滿滿的金句:「看好了,世界!台灣人只示範一次,在兩周內解除三級警戒」。兩周過去了,台灣雖未如願解除三級警戒,卻巧妙逃過四級警戒。以阿 Q 的精神勝利法看,這當然也是一種示範多虧陳時中,我們如此示範不封城













聯合報社論/指揮失靈,陳時中還要當人形立牌多久?


2021-05-29 01:46  聯合報 /   聯合報社論
指揮中心主任陳時中。圖/取自指揮中心直播


本土疫情病例猛爆,雙北醫療負載已搖搖欲墜,北市聯醫呼喊醫療已在崩潰邊緣,全台醫療龍頭台大醫院也發出Hospitals Need Help!」求救訊號。第一線醫療幾近崩潰,充分顯示指揮中心的失靈和失職,陳時中顯已失去能力和能量率領這場遠比 SARS 嚴峻的抗疫作戰。蔡政府必須提高抗疫層級,盡速更換指揮官,由公衛專才或是更高層級人士出任,否則台灣將付出巨大代價。

疫情爆發初期,陳時中以衛福部長身分掛帥,台灣靠圍堵防疫奏效,加上陳時中歐吉桑式的說話方式,使他人氣攀升,蔡政府也順勢利用其光環掩蓋諸多施政漏洞。陳時中不勝枚舉的防疫雙標作為,以及諸多的錯誤決策與怠忽,都在「順時鐘」的社會氛圍下被輕輕放過。此外,綠營網軍在側翼不斷出征「逆時鐘」者,使得防疫演成「一言堂」的獨斷局面

直到五月本土疫情大爆發,外界才看清指揮中心過去一年多的「超前部署」竟是「超前不署」,除大內宣外,缺乏周全的抗疫對策與準備。也因此,當疫情急遽惡化,指揮中心的應對荒腔走板,一邊忙著跟地方爭權,還一邊忙著推卸責任,民眾的安危、疑懼、醫護,似乎都未受到關注。

這次雙北淪為重災區,醫院被病患塞滿,連醫療資源最豐沛的台北市都難以承受,病患只能往中南部送還有不少確診者等不到醫療支援,猝死於家中。面對這些殘酷的事實,陳時中竟仍稱醫療資源夠用,宛如處在平行時空。台北市那天只剩兩瓶疫苗可打,柯文哲質問中央「疫苗在哪裡」;陳時中竟冷回還有七百瓶,還要市府對自己轄下物資好好掌控。這樣直白的對駁,讓北市基層醫師憤而上網回擊,稱已一周無疫苗可打。陳時中的冷漠與失能,人民都看在眼裡,他每天的記者會已變成空洞無物的宣傳

因苦等不到疫苗 ,南投等縣要求自行向輝瑞/BNT疫苗的代理商上海復星購買,陳時中竟說「他們(中國)沒在打的我們有點興趣,他們在打的,我們不敢用。」並以「中央統籌分配封殺地方自購疫苗的可能性。問題是,中央統籌疫苗採購一年多,結果呢?染疫死亡人數不斷創新高,陳時中還是繼續政治對抗,近日每天有十多人死亡,陳時中卻稱死亡率僅一%。對死亡如此無感的衛福部長,怎會在乎生命?

指揮中心的每日一秀,雖曾捧紅陳時中,但近日已徹底暴露他的專業不足缺乏同理心。那天他被問到疫苗能否混打,他回應目前不允許,隨即語塞。足見,指揮中心對疫苗毫無準備,也顯示陳時中專業的不足。

隨著疫情升溫及警戒升級,政府需要處理及調度的事務範疇擴大,若由具公衛專業的副總統賴清德出任指揮官,或由閣揆蘇貞昌統籌調度相關資源,其實會更適合。然而,蔡總統卻叫窘態已露的陳時中繼續撐場面,卻反讓更高層躲在幕後納涼避凶。如此消極苟且的安排,豈有「責任政治」的精神?

陳時中是一流公關人才,但看他一年多來的表現,確乎如此。但防疫若只想靠公關,那得老天發給一副順手牌;否則,背後沒有專業支撐,又聽不進任何外界建言,最後勢必走入死巷。台灣的疫情在升級,民眾的防範意識在升級,唯一沒升級的就是指揮官的專業和判斷當指揮中心的功能只剩下報數字,也難怪昔日被捧高的防疫五月天」,如今被譏為五漢廢言」。與柯文哲的記者會一比,高下立判

蔡總統可以繼續為陳時中背書,但要人民再相信一個人形立牌」,已經很難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以解決問題導向之設計新時代

◆  政府失能 比「敵人」可怕
◆  疫苗還要等到八月 如同賭國運
◆  防疫兼抗中 天災釀人禍
◆  徵召退休醫護、護生 補接種人力
◆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以解決問題導向之設計新時代
◆  堵小群聚 防沖垮檢驗量能
◆  紓困4.0不能睏 要看見魯蛇輸在哪
◆  延長停課 不見補救弱勢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上)/我兩度赴倫敦政經學院借閱 2019-09-18 18:2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中)/外殼燙金 內頁像傳真紙 2019-09-18 18:3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下)/兩種編排有異 畢業35年收到 2019-09-18 18:32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以解決問題導向之設計新時代


2021-05-29 02:33  聯合報 /   郭瓊瑩(文化大學景觀學系系主任)


近日疫情又趨嚴峻,在緊張氛圍中看見張清華建築師成大示範設計了一棟組合屋,具有可拆解回收負壓病房,且可防傳染、接水電三天可快速組合完成。不禁由衷敬佩,敬佩的是其專業得以即時且適時貢獻社會,且出於其對專業責任之許諾與對循環經濟綠建築落地實踐

民國 109 年(二○二○年)初,文大特別邀請了本校榮譽講座教授隈研吾建築師蒞校演講。大家想聽他對東京奧運主場館設計,還有受邀在全球各洲知名的亮點建築如美術館、圖書館、博物館、市政廳……等。

除了其前衛地運用在地特色材料(包括木構造日本傳統竹、石…)外,最吸引我的卻是小小的創新設計其中有三項均是為庶民解決臨時需求問題而創新的包括:以「」的單元架構組合成一個帳篷(也可以是一個組合屋,且可延伸成一簡易棲所)。還有類似台北花博遠東環生方舟」係以寶特瓶組合而成的建築;而他的設計是以加強的 PE 空心磚組裝成各種臨時屋,而且每一相嵌 PE 空心磚尚可貯水採光,成為生活用水之維生配備。另一令人心儀的設計是可移動之木構造組合式行動推車,可任意移動,可作為 café,亦可作為台屋、小酒吧、快餐吧、行動圖書館或諮詢室,甚而成為今日亟需之疫情快篩站…。

隈研吾演講中特別提到:「做指標型大建築當然是一種榮耀,也靠運氣,但創新發明這些『小設計』,為人類解決很多日常生活之問題,才是我最大的樂趣,有一種無上的滿足感與成就感…」。

正如張清華之創新設計,面對今日全球氣候變遷與大流行病之劇變,你我都有可能成為氣候難民疫情難民。這些小發明小創新並不在建設經費之多寡與技術材料之特殊性,而係訴諸以最Affordable、Accessible、Available 與 easy Assemble 方式為各國種族,不分貴賤不分知識階層人民所用,並提升可及之基本人權福祉。包括一些年輕設計師在非洲運用最簡易的露水收集過濾器,得以讓多數人取得安全的飲用水。這樣的情懷與胸襟實與史懷哲、南丁格爾不遠矣,也值得作為今日各類新銳設計師之學習標竿。

回歸人道、同理心,我們現今推動的國家前瞻建設經費,本應可以培養鼓勵更多「新銳」福祉設計師才是,甚而得以跨界設計出前述4A的方艙醫院。謹此為這些具前瞻思惟的設計師喝采,也深切期盼國內工程界、設計界,乃至決策高層得以殷借航向新視界。














政府失能 比「敵人」可怕


2021-05-29 02:39  聯合報 /   孫羽/大學生(高雄市)
蔡政府以「抗中」為最高指導原則的防疫戰略,終致釀成這場「九局下」從勝利被逆轉的敗績。 圖/總統府提供


蔡總統宣稱因中國介入,使得我們到現在都無法簽約獲取 BNT 疫苗。看看政客模糊曖昧的指控,及對岸強硬激烈的否認,可以預想這件事恐怕最後也會成羅生門。然而筆者認為,這次事件可與這兩周被反覆提及的「假訊息」、「認知戰」對照解讀。

疫情擴大以來,蔡總統、蘇院長,乃至衛福部與警政署,不斷提醒民眾要提防「假訊息」攻擊,甚至把其來源從「來路不明」上升至「中國認知戰」。照官方敘述,目前可把假訊息分為兩類,一是「焚燒一百具屍體、總統中標」這種非常誇張的謠言,二是對於「為何不普篩、不封城、不買中國疫苗、校正回歸是否合理等現行政策的質疑」。前者好分辨,一般人不會上當。後者其實只是很單純的資訊不對稱與民意分歧。那麼官方為何要一再強調「中國認知戰」攻擊之嚴重?

民國 11 年(一九二二年)美國學者李普曼輿論學一書指出:如果公眾對一個物件產生強烈憎恨與畏懼,很容易就會把我們所憎恨、厭惡的其他絕大多數事情,與他聯繫起來,簡單判定二者之間必然存在因果關係。放到現在的台灣語境之下,我們憎恨與恐懼的對象是誰,不言自明。

因此,我們不禁要懷疑,各部門強調「敵人」的存在,是否其實是官員對自己施政失能視線轉移責任逃避手段?是否期待恐慌民眾把不利於執政方的消息,都自動歸類認知戰的一部分?

這不由得讓我想起,美國民間總喜歡把複雜的時事,與神秘共濟會華爾街猶太人 boss 神秘力量聯繫在一起;中國大陸也存在這種情況:當群眾輿論稍微偏離官方主流媒體意見,就被扣上「你聽信謠言、你受到境外勢力操控」的說法。不管敵人聽起來多抽象又千篇一律,確有一大票人深信不疑。

謠言心理學如此解釋這情況:當可怕事件發生,人們不清楚內情又急於想要瞭解,就會去擁抱一個最簡單解釋—甚至是陰謀論

如果我們真的自詡為,一個相對於我們的「敵人」,更加民主、自由、進步的社會,那麼我們應時刻牢記反思反直覺社會不安情緒是什麼造成的?政府的失能程式不夠透明公開,是否更甚於敵人的存在與侵犯













疫苗還要等到八月 如同賭國運


2021-05-29 02:25  聯合報 /   何茹/家管(高雄市)
陳時中透露,新冠疫苗分批到貨,六月兩百萬劑,八月底可達一千萬劑,其中包括國產疫苗。記者楊雅棠/攝影


聽聞台北市柯文哲市長「把國家的命運賭在不可知的預期上…」發言,突然有鬆口氣感覺,終於有檯面上要角,說出我們心中的話。

曾經,疫苗離我們很近,當時如果超前部署,此刻就不必面臨眼前遭遇的困境。其實,只要防守得宜,防線不破,我們可以等。但此刻時不我予,敵人(病毒)已經兵臨城下,再等,人命會快速凋零,再等,經濟會徹底崩盤,再等,民心會崩潰瓦解…。

政府直言,等到八月,將有上千萬劑疫苗供施打,這是把兩千三百萬人命押在這個賭注上。但前提是生命財產要獲得保障。柯市長說等到八月才施打,將「死傷慘重」。

贏贏筊,博到輸是百姓對一年多來疫情防制看法。超前部署從驕傲變笑話。疫苗已莫名錯過一次,這次再錯過,百姓必定不依。想想,英國變種病毒,我們已應變不及,若印度變種入侵,如何因應?

有人認為美國或許會對我們施以援手,我認為,可以期待,但不必期望太高。酈英傑已明言「相對全世界疫情,台灣疫情算低」,台灣人的死傷,美國人看不在眼裡,我們自己也不在乎嗎?

新冠病毒變異快,恐將與人類長相左右,國產疫苗將來還是大有可為。急驚風怕慢郎中,疫情發燒,雙北醫療崩潰在即,再逡巡猶疑,跑輸病毒,待擴散全台,就萬劫不復了。













防疫兼抗中 天災釀人禍


2021-05-29 02:37  聯合報 /   黃瑞明/靜宜大學法律系教授(台中市)
指揮中心主任陳時中。圖/取自指揮中心直播


疫情急轉直下,留意國際新聞的人早預見了。指揮中心自稱最早通報世衛新冠會人傳人訊息,當更有先見之明,不是嗎?

民進黨政府從開始就打著「防疫兼抗中」算盤。口罩不准出口(到對岸),堅持武漢病毒稱呼。在疫情獲得抑制,天天報嘉玲時。然而,福兮禍之所伏,稍有理智之人皆知好運會用盡,要未雨綢繆。

現在超前部署成績單出來了:慘不忍睹。英國變種出現時,從德國到薩爾瓦多全都與倫敦斷航,我們還聽任英國旅客入境。等到印度疫情大爆炸,澳洲政府祭重罰,膽敢從印度歸國國民最重可處五年徒刑。(至今仍禁止各地三萬五千名本國人返國!)蔡政府卻依舊陶醉西方媒體讚譽聲中,讓台人從印度包機返國。聽起來合情合理,卻無視於此地疫苗短缺隱藏的超高風險。

疫苗不是買不到,尤其 BNT 疫苗,蔡政府因抗中意識形態堅拒與復星打交道。復星是家不簡單的公司。當武漢封城消息傳出時,筆者在柏林,至今對柯霍研究所所長新冠不會比流感可怕多少呼籲記憶猶新。到三月九日,義大利步上舉國封城。專家對病毒還一知半解時,復星一周後與德國 BNT 組策略聯盟,它投資一億兩千萬歐元,也取得疫苗在大中華地區代理權

BNT 是台灣人對 BioNTech 稱呼,它與復星在本國都沒什麼知名度。這兩家無名雙人組,演出灰姑娘修成正果劇碼,讓人嘖嘖稱奇。BNT總部位在德國梅因茲市,最後真的挖到金礦。復星的判斷如此快狠準,絕對是商場投資典範連知名的法國巴斯德研究所,都在今年元月宣布放棄與美國默克藥廠研發疫苗決定臨床實驗結果不理想),復星成功顯然不是瞎貓碰到死老鼠。

復星的伯樂慧眼,證明大陸民企的軟實力。如台灣也有這種機構,當時識出千里馬,今天民進黨政府絕對會因這項「超級部署」而虎虎生風。很遺憾地,他們的軟實力只在大內外宣。去年四月,數萬人集資在紐約時報」刊登 TAIWAN CAN HELP 廣告,宣稱:「我們也與美國跟歐盟合作開發最先進的快篩與疫苗。」

復星取得代理權,買疫苗找它理所當然,民進黨政府卻硬是壞了東洋好事。此後轉而不斷散播 BNT「主動」與我們接觸訊息。到了二月紙包不住火了,遂指控「外力介入」破局。消息傳到德國,「商報為此詢問德國外交部:「BNT出口疫苗需要經過貴部許可嗎?」答覆是「否」。然而蔡英文總統還是堅持這論調,日前稱政府與德原廠幾乎要完成簽約,「但因為中國的介入,遲延到現在都無法簽約」。被這說法侮辱的,除 BNT 的信譽(誣指它背叛代理商)與自己專業外,還有全體國民的智商。

私通 BNT 不成,採購其他疫苗又未必順利(蔡儘管誇口幾千萬劑何時來,反正到時不來又可推給老共阻撓),國產疫苗就成了寶。然而,法國人搞不來,日本人能否弄出疫苗也還是問號。鹽野義製藥不久前宣布,將在「年內」推疫苗,日經商業月刊卻不樂觀,理由是日本確診患者太少,不足撐起第三期實驗台灣疫苗研究真的超法趕日了嗎

陳時中困境來自思維過分政治化。這一年多來各國經驗累積已多,新冠病毒防治不需要摸著石頭過河。主事者只要心存蒼生大眾,揚棄抗中意識形態,保有原有防疫佳績其實不難。一旦局勢繼續惡化下去,屆時那將不會是天災,而是人禍!













徵召退休醫護、護生 補接種人力


2021-05-29 02:19  聯合報 /   邊立中/護理師(台中市)
疫情期間醫護人員都需穿戴全副防護裝備,長時間工作下來十分悶熱不適。記者侯永全/攝影


COVID-19 疫苗陸續來台,對疫情具正面效應,但是一線醫護人員已瀕臨崩潰狀態,面對民眾要接種疫苗,誰來施打疫苗又是個問題;如果派給臨床醫護人員,對於已經過勞的一線人員來說,可謂雪上加霜。

進行施打人選,有幾點建議:一、徵召已領證照但未執業/退休的護理人員,其養成過程一定有受過基本的疫苗肌肉注射訓練,只要政府願意提供足夠誘因,加上短期教育訓練足夠防護措施,就可上線作為施打疫苗的人力

二、護理學系學生(以下簡稱護生)。在美國,也有護理學校學生,在老師、護理師監督指導下,接受疫苗接種及相關的教育訓練(為期一至兩天),加上足夠防護設備,即成為疫苗接種人力此舉不僅是讓因為疫情無法實習的護生,有接觸臨床的機會,更可透過接種疫苗,抵實習時數。台灣護生因為此次疫情,無法去實習場域,多改為線上實習、線上模擬教學,再加上教育部對護理實習參加國家考試時數限制,護生受到影響可謂深遠,建議不妨學習國外作法,除可將服務時間部分實習時數,還可讓學生了解疫苗接種感控隔離個人防護臨床作業,更可對自己未來要從事工作,有更深的了解。














堵小群聚 防沖垮檢驗量能


2021-05-29 02:33  聯合報 /   沈政男/醫師


幾天來,新冠疾病每日新增確診案例,徘徊在五、六百之譜,居高不下,引發國人擔憂。然而,細查數據來源可以發現,這其實是台灣 PCR 檢驗量能的上限,以每日最多驗一萬六千件來說,如果陽性率約為百分之三,確診案例數就是五百左右

真正能夠反映病毒傳播軌跡的,是每日發病人數,從四月中旬病毒進入萬華以來,數據以五月十七日為界呈現兩部分曲線,左半邊是以高次方指數增加的凹形曲線,代表病毒急速複製與傳播,右半邊則是疫情曝光,防疫升級以後,硬是被扳成下降的凸形曲線,代表病毒已被圍堵,但仍有衝撞力道,需要一段時間才能把每日新增案例降到兩位數以下。

事實上,台灣這一波疫情呈現的病例數趨勢,乃圍堵病毒生效的典型曲線,比如去年武漢封城就是如此。武漢封城八天後,新增病例數開始下降,後來持續減少,一個多月後降到兩位數以下。類似的狀況也發生在台灣五月十二日,萬華茶室關閉,疫情曲線在十七日出現第一個拐點,否則凹形曲線將以可怕速度衝上天;到了十九日全國三級警戒,凸形下降曲線又出現第二個拐點,在廿四日後下降速度將會加快。

此波疫情這麼嚇人的最大原因,在於一個萬華群聚事件竟然可以釀成幾千,甚至上萬案例!當案例宛如潮水湧來,一下子就沖垮了因自滿與輕率而根本沒有準備防疫體系

檢驗量能被沖垮以後,快篩站大排長龍,取得的檢體堆在實驗室滿坑滿谷,加上通報流程繁瑣與電腦程式老舊,於是造成病例通報塞車,只能畫出一張失真的案例趨勢圖妨礙了疫情研判

事實上,如果每天能檢驗十萬件 PCR,不用三天就可驗完所有疑似案例,再把八成輕症案例安置於檢疫所,其他案例住進醫院,而重症案例安排到醫學中心,很快就能控制第一波疫情,並可觀察後續感染狀況,以評估三級警戒的成效。可惜台灣在病毒檢驗病情分流這兩方面都做得太差。

檢驗塞車導致舊案例被清空新增案例就會明顯減少,因為萬華茶室這個主要傳播空間已被關閉。接下來必須擔心的是,雙北可能跟中南部一樣,沒有大爆發,卻有小群聚感染不斷病毒難以清空,嚴重影響生活品質

很多人把疫情控制寄望於疫苗,其實疫苗要發揮成效,至少還要幾個月,恐怕學生過了暑假都還不能開學。現在該做的是,雙北在疫情初步獲得控制後,必須恢復精準疫調確實隔離,中南部也必須檢討防疫漏洞避免小群聚事件口罩強制令絕對不能鬆綁,如果一個公共場所無法讓所有人戴上口罩,就不應開放。

警戒太嚴太久,人民將失去耐心,接下來幾周是關鍵期,必須盡力把病毒壓制到最低程度。
















紓困4.0不能睏 要看見魯蛇輸在哪


2021-05-29 02:32  聯合報 /   吳芳銘/自由撰稿者(嘉縣太保)
如何在紓困時實現疫情經濟損失的公平正義之餘,又能縮短貧富差距,與促進經濟成長和社會安定,考驗政策的務實性與長遠性。圖為示意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國發會紓困4.0方案陸續出爐,如何在紓困時實現疫情經濟損失的公平正義之餘,又能縮短貧富差距,與促進經濟成長和社會安定,考驗政策的務實性長遠性

不妨先看,全球受疫情影響的經濟與財富分配,再說當前紓困差別待遇與貧富差距問題。

疫情爆發,全球經濟復甦呈現K型發展,贏家和輸家間差距擴大。受損企業利潤下降,優先考慮削減固定資產投資因應,亦透過裁員和減薪因應,促使勞工收入懸崖式跳水,更讓家庭購買力失動力。各國推出超寬鬆貨幣政策資產價格泡沫,擴大低收者資產族群差距

國際慈善組織樂施會年初研究報告指出,金字塔頂端者僅九個月便能收復財富損失,魯蛇卻得花十年,這和病毒同樣致命,政府應確保弱勢者獲得疫苗和經濟援助。眾多研究報告指出,新冠疫情的財富分配再次證明每經歷一次經濟危機,財富就進行一次重分配,貧富差距更擴大易言之,危機來臨,對富人只是一時積水,但窮人還在溺水

尤其,資金不平等、取得貸款的機會、額度與利率高低等,鞏固貧富差距惡性循環。富人能取得低率貸款優惠,失業者、中低收入戶、農漁民、勞工及自營工作者等弱勢族群,即使能取得貸款仍負擔更高利息。

再來檢視紓困4.0方案,不同職業補貼顯有差別待遇,中低收入戶、農漁民和勞工,分別只有四千五百、一萬和營運受衝擊超過五成企業員工薪資兩萬,補助款對最弱勢的前兩者言,是杯水車薪,對勞工更無直接助益。更慘的是,失業者、家庭勞動者等紓困位階在哪裡類同去年紓困方案,今年的4.0並沒有進化又是一個重蹈覆轍差別待遇恐怕又要衍生另場紓困亂象

這波疫情較去年更嚴峻,經濟衝擊也更猛烈,民生消費和經濟受損猶如封城,市場需求失去動力,蔬菜耕鋤、水產價格多數跳水,再者,今年物價上漲躉售物價指數年增率百分之九點六二,連農民畜產品紙箱上漲兩成物價上漲壓力讓弱勢者的痛苦指數更高張。弱勢者與紓困的距離到底有多遠?底層內心已感受不公平與相對剝奪,埋下擴大社會階級分化的引線,更拉大財富流動再分配下貧富差距

市場也預測,疫後經濟走勢如根號,陡峭上升後可能平緩區間震盪前行,在全球疫情復發大流行未平息之際,結構性經濟降緩,及持續性負面影響,直指未來經濟成長和收入的不確定性,這對於底層魯蛇來說,絕對是壞消息。

縮短不平等並不是沒有解方,而是政策選擇問題。政府紓困不能睏,魯蛇輸在哪,期盼政府看見、聽見、更要去做,讓弱勢者在救急、救難和救窮的紓困中,看見隧道的盡頭。













延長停課 不見補救弱勢


2021-05-29 02:28  聯合報 /   陳昱安/高中生(台北市)


高中職以下學生都在家遠距學習,「停課不停學」又延長,顯現政府在防疫政策上,並沒有完全的把握,取而代之的是不斷大內宣,在此同時疫情早遍地埋伏,一有破口就爆發群聚感染。金門縣要架設快篩站保護縣民,中央強硬否決;眾所皆知,離島醫療資源根本無法和本島相提並論,金門全縣只有四床負壓隔離病房,根本無法承擔任何破口

線上教學,教師沒辦法確實注意學生的學習情況,包括理解程度,或是進度是否跟上,又或是實際上真的坐在螢幕前上課學生有多少;這些都跟學習效果息息相關。此外,教師所發講義、作業、考卷,全都要學生自行下載影印,或是交電子檔作業,弱勢家庭是否有能力承擔費用,或是因為家在偏遠地區,連網路連線都有問題,更別說影印。

政策施行之時,政府是否沒關注到是否每個家庭都具備足夠軟硬體,試想有些家庭雙親居家上班,再加上一雙子女,一家需要四台硬體設施;教育部宣布延後復課時,也不見對弱勢族群補救措施,導致原本可藉由學習翻身弱勢族群,反而因缺乏資源大受影響

陳立恆/危機之下,是時候談談教育了

名人堂電子報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30&page=1#ph  

◆  陳立恆/危機之下,是時候談談教育了
◆  薛承泰/超前部署的迷思
◆  馬凱/搶救少子危機經濟學
◆  嚴震生/冒牌貨症候群下的學者與官員
◆  陳亮恭 /猴王的手表與山洞的火影
◆  葉銀華/如何確保壽險業的財務健全性








陳立恆/危機之下,是時候談談教育了


2021-05-29 02:08  聯合報 /   陳立恆(亞太文化創意產業協會創會理事長)
陳立恆


五月中,連續動輒兩三百例的本土確診疫情,台灣出現一種第三世界即視感,限水、停電、疫情一失控醫療系統就面臨超載壓力;不需軍事威脅,只要連續停水停電幾周,台灣就陷入半戰時狀態,常言道:「居安思危,危則思進」。過去十年,在雲淡風輕小確幸裡,我們苦口婆心地希望主事者正視、防患未然,然而,他們錯過居安思危的緩衝歲月,在這危機兵臨城下的辛丑五月,我還不確定主事者是否願意穩住心志、共思進取。

誠然,找專家來亡羊補牢已晚至少十年,可是再不實事求是正視,恐怕就不只是踏上菲律賓化,而是步入印度化的崩潰,如果可以不以顏色辨是非方式看待問題,就必須承認台灣接近敗絮其中百廢待興的地步。吾人以為在台灣百廢之中,第一個需要重振旗鼓的,不是水、電、經濟、甚至不是防疫,而是教育

廿一世紀教育是全球性問題,四月底拜登總統在他百日演講中提到關於教育的改革與期許;他談教育的目的是競爭,所以著重在基礎建設科技研發所需人力分配人才儲備,同時提及將十二年義務教育延長到十六年,以因應時代轉變及大陸為首亞洲國家對美式系統的教育輾壓

我贊成一個注重國際競爭教育改革,卻不完全認為教育本質只有「競爭」,其實更重要的是「建設」,特別是在台灣教育體系,我們最欠缺的就是文化建設經濟上,需要以人文藝術為基礎的文化建設政治上,需要以道德教育為基礎的文化建設

今天缺水缺電缺疫苗,都因過去廿年教改,打著愛台灣旗幟,摧毀中華文化為中心的文化建設,又找不到足以替代中華文化的思想體系,造成空心化低能化社會氛圍。很早之前,我就直言,當教材裡不再出現類似「不著其義,不考其信,不著有過,失仁不讓,示民無常恢弘方圓,人們易被不用思考的口號、梗圖、懶人包快速洗腦,並任由各種內宣帶著暈頭轉向。沒有人在乎為了政黨私利,不惜犧牲全民健康的失仁不讓,所以更沒有人會深究八千億前瞻計畫裡的綠能發電不只緩不濟急、還可能變成黑金標靶等種種施政弊端

君不見沒有文化建設教育體系,直接導致了台灣今天的生存困境,面對一個缺水限電、疫情失控的明天,台灣需要的是一個以人文藝術道德教育文化建設為核心的前瞻教育計畫,愛台灣的你,是時候承認過去無德的教育造就了現在無能的政府,所以趕快找回教育體系中華文化中心定位,這比每天鞠躬道歉更能夠讓台灣有水有電有疫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