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8月20日 星期二

經濟日報社論/主動式ETF推出前應有風險認知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96710/web/ 

◆  聯合報社論/風電國產化騙局吹破,氫能撒幣接續登場?
◆  聯合報黑白集/打不過,就喊關
◆  經濟日報社論/主動式ETF推出前應有風險認知








經濟日報社論/主動式 ETF 推出前應有風險認知


2024-08-20 02:14  經濟日報/ 社論
金管會昨宣布,將開放主動式ETF及被動式多重資產ETF,目標是明年有相關商品掛牌。本報資料照片


為配合國發會發展具有台灣特色的「亞洲資產管理中心」,金管會最近宣布明年推出主動式 ETF。未來此類 ETF 將由基金經理人依據投資目標與策略自行建構投資組合,投資內容為全透明式,亦即每天要公告投資組合內容,但並不要求須有投資績效的參考指標。

早在16年前,美國貝爾斯登公司就推出主動式 ETF當前收益率基金」(YYY),以追求短期固定收益。如今全球已有2,632檔各類型的主動式 ETF,管理近9,000億美元的資產,其中權益類型 ETF 約占六成。雖然主動式 ETF 快速成長,但整體規模仍僅為被動型 ETF7.8%,而權益型更只占5.8%。依此觀察,明年台灣推出主動式 ETF 雖會是投資界的關注焦點,但相較於被動型 ETF 的規模仍將是有限。

投信界鼓吹主動式 ETF 是可以理解的。畢竟過去一年半,被動型 ETF 獨領投信業風騷;國內股票型增加17檔,規模擴增1.47兆元,跨國投資債券型的檔數未變,但規模亦膨脹了1.33兆元。相對地,投信業傳統共同基金業務的成長卻有限。以國內股票型基金為例,同時期僅淨增二檔基金,規模只成長2,200餘億元。投信業經歷被動型 ETF 的發行熱潮,自然會建議政府核准主動式 ETF 了。

主動式 ETF 在台灣雖是新投資商品,但本質上依舊是共同基金,因此具有分散投資風險的優點。不過,主動式 ETF 有別於被動型 ETF 依據特定指數策略進行投資,而是回歸傳統基金管理模式,由經理人根據投資目標自行決定資金的分配。因此,經理人的投資能力成為基金表現良窳的重要因素。如果基金長期表現能打敗如股市大盤指數等參考指標,經理人就會被奉為「傳奇人物」;華倫巴菲特、彼得林區與索羅斯等皆屬之

主動式 ETF 有比傳統型基金較低的管理費且市場流動性提升,較易獲得投資人青睞。主動式 ETF 若快速成長也會影響到金融市場的發展。例如,金管會要求 ETF 每日公布投資組合,雖可對大眾「以昭公信」,但不可避免地也會出現「跟單」或「倒貨」現象。再者經理人為追求短利,也可能追逐大型熱門股,造成股市出現大者恆大的現象。這就讓人憶起美國60年代「Go-Go Fund」熱潮對投資人的長期傷害。

金管會不要求主動式 ETF 要有投資績效的參考指標,更提醒了社會要注意經理人的風險管控能力。縱使這些 ETF 短期耀眼的績效表現,也不代表經理人卓越的投資能力,反而可能是「時勢造英雄」地偏執投資所造成的曝險結果。過去曾風光一時的美國方舟投資管理ARK)讓投資人沮喪不已就是一例。

繼被動型 ETF 之後,主動式 ETF 再次增加銀行協助客戶理財目標管理的困難度。銀行雖可協助主動式 ETFIPO 增加代銷收入,但由於投資人易受市場波動影響,有可能繞過專業諮詢過程,就自行處置手中各類 ETF,而破壞資產長期配置的穩健性。銀行財富管理若僅是金融商品的銷售通路,將是社會金融資源的另一種浪費

主動式 ETF 推出後更是政府金融監理的挑戰;過去共同基金出現的弊端恐會更加嚴重。檢視近幾年金管會對投信裁罰,主要集中於經理人跟單、投資分析不實,以及廣告行銷不當等由於主動式 ETF 為全透明式,又沒有投資績效參考指標可追蹤,政府若未能對其積極監理,這些弊端將不易消除。建議金管會應特別加強「在線監督」與交叉查核,以及時匡正可能的違法行為。

台灣不會因主動式 ETF 上市就能讓「亞洲資產管理中心」水到渠成。我們反而要注意其對市場秩序及投資人權益的影響;以高科技為主的股市積極進出,必將是增加市場波動風險的新因子。面對主動式 ETF 導入,投資人因此要有正確的認識:不僅警語「投資一定有風險,基金投資有賺有賠」依然有效,更要明白基金經理人「過去的投資績效不代表未來的保證收益」。












聯合報黑白集/打不過,就喊關


2024-08-20 02:18  聯合報/ 黑白集
經濟部要求國產車需有一定的自製率,看起來是保障國內汽車零件產業生計,但有業者撂話,未來台灣恐不再有國產車的生存空間。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八月起,凡和大陸有關的市售國產車,都須符合經濟部「自製率」標準。不但不給緩衝期,還溯及既往。經濟部說,這是為了「我國車廠與零組件保有競爭力」;實際上,只是另一種「抗中保台」罷了。

「國產車」卻「非自製」,聽起來很怪,卻是市場競爭的結果。早年政府確對國產車有自製率規定,但為加入 WTO 而逐步取消。此後,進口零組件組裝,再以「國產車」販售,就成了「奇怪」但「合法」的常態。

與其他進口車不同,陸車採此模式,卻是不得不然。台灣迄今仍禁止陸車整車進口,儘管陸車價格、品質都有相當競爭力,台灣消費者仍「看得到買不到」。讓民進黨尷尬的是,醜化「中國製造」多年,沒想到陸車竟然「俗又大碗」。有些被稱為「神車」,還熱賣,綠營當然掛不住臉。

說穿了,經濟部其實是「打不過,就喊關」;設自製率門檻,是為全面封堵陸車。果然,新規定出爐後,車商即宣布甫上市新車型「暫停接單」,舊車型「限量接單」。即便車商還想賣陸車,見此情景,恐也只能卻步了。

幾個月前,經濟部對陸車國產化自製率,才說要「輔導協助」;如今卻直接放大絕,制定門檻,可說自我矛盾。獨獨針對陸車,更違反貿易不歧視原則政治掛帥,自由貿易、政府承諾、消費者權益,都不顧了。












聯合報社論/風電國產化騙局吹破,氫能撒幣接續登場?


2024-08-20 02:18  聯合報/ 社論
離岸風電示意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蔡英文卸任前視察離岸風場,感謝外商和國內廠商為台灣風電引進資金與技術,才有今天的發展成果。但僅四個月後,審計部戳破她的風電牛皮,指政府設定的風電國產化目標,十座風場有九座未達標準,風機運轉率和發電度數也都未達預期。政府砸大錢投資風電,台電更以每度五.七元的高價購買風電,各項目標卻均未達成,這場風電大夢也真落漆。

更糟的是,蔡政府訂定的風電供應鏈國產化目標,最近遭歐盟告上世貿組織(WTO),認為台灣歧視」外國的產品和服務。為此,經濟部長郭智輝隨即宣稱國產化政策要鬆綁,直言「保護也有一段時間了,溫室的花朵能保護多久?」蔡政府的國產化政策違背自由貿易精神,更吹破風電的大話騙局

我國風電的發展原充滿雄心,如今卻破碎支離,不斷有外商退出。雖砸下大錢,但去年風能發電比重僅約二%,無足輕重,仍不知如何調整。離岸風電是蔡英文能源政策之核心,原規畫要在民國一一四年(二○二五年)達到五.六GW,使我國綠能占比達到廿%。但前經長王美花就知道無法達標,卻狡辯說是因為我國用電成長太快所致,顯示政府無法面對尷尬的現實。

蔡政府除錯估用電成長,更誤估綠能可以取代核能,因而不顧供電危機一路廢核。去年我國離岸風電完成二.二五GW,經濟部自詡台灣是少數離岸風電突破二GW的國家,但這個數字距離明年應達五.六GW的目標卻還有極大的差距,顯然無法達標。前幾年,蔡政府把離岸風電的遲滯推給新冠疫情影響;在疫情遠離後找不到藉口,就把腦筋動到風電國產化上。

歐盟上月底已要求與我國就風電爭端進行諮商,若六十天內無法達成共識,歐盟將正式把台灣告上世貿組織。歐盟認為,台灣對風電招標的國產化要求,違背了不歧視進口商品及服務的承諾。郭智輝表達風電國產化「鬆綁」的風向,看似回應歐盟的壓力,其實也在為風電國產化政策觸礁尋找下台階。

和廢核一樣,極其昂貴的綠電,是蔡英文能源轉型政策的兩大爭議。民國一○七年(二○一八年)我國離岸風電躉購費率每度近台幣六元,是核電的四倍多,更遠高於我國平均電價。當時蔡政府聲稱,要透過躉購制度「支持本土產業建立能量」,吸引本土業者投入,才能累積經濟規模,進而創造競價空間,降低整體收購電價。問題是,人民承受了風電的高成本,但國產化大餅完成了嗎?是誰在享受其中高利潤

風電國產化政策即將鬆綁,高昂的代價究竟換來什麼,民進黨必須給國人一個交代。首先要問的是,蔡英文曾任我世貿組織談判代表,她不可能不知道風電國產化政策違背我入世承諾,她卻任意開出這張空頭支票。如今風電開發未達預期,國內電價也一調再調,違背她不漲價的承諾,就連風電國產化政策都放棄;試問,蔡英文的能源承諾還剩下什麼?

如外界所見,民進黨力推能源轉型的過程,只有「綠友友」企業能分食綠能大餅,國家撒下大錢,少數企業憑著關係在那裡吃銅吃鐵吃國家。如今「風光」兩電商機漸減,賴政府將推出二次能源轉型,目標對準「氫能」等新能源的發展。氫能雖是國際潮流,但我官員對氫能的認識極為淺薄,連郭智輝都說出「氫能就是電解,有水就有電」的幼稚級發言。但台灣現在連供電都不足,如何有足夠的綠電來產生綠氫?

風電八成大撒幣只換得一場空,若氫能發電再如法炮製一回,也只夠「綠友友」海撈一筆吧!




【專家之眼】怎的?「班班喝鮮乳」變「班班喝保久乳」

◆  【專家之眼】怎的?「班班喝鮮乳」變「班班喝保久乳」

◆  【專家之眼】永續喊假的?何以政府永續債發展牛步








【專家之眼】怎的?「班班喝鮮乳」變「班班喝保久乳」


2024-08-20 07:55  聯合報/ 曾志超/中華經濟與金融協會副秘書長
為了鼓勵民眾多多喝鮮乳,屏東縣長周春米(右二)今年初也在促銷活動中現身推銷屏東鮮乳。本報資料照


相信許多國人幾天前都熬夜觀看,拿下史上首面奧運拳擊金牌「台灣女兒」林郁婷的奧運金牌戰,除了她優異的拳擊技巧與豐富的經驗外,依據媒體分析,比波蘭強敵塞琳梅塔Julia Szeremeta)高了10公分,擁有身高與臂展優勢,也讓她在比賽占了一些便宜。

總統府16日舉辦奧運英雄派對,林郁婷受訪時表示:「非常謝謝曾自強教練,當初成績沒有很好的時候,沒有放棄我,早期訓練環境比較刻苦,教練看我矮小還自掏腰包讓她喝牛奶,我也不負眾望長到現在比他還高。」原來學生時代教練為她準備的牛奶,讓她身高大幅成長

其經驗正與日本統計相當接近,筆者之前的專欄文章就提過,日本在學校午餐提供的「每日一牛奶政策,讓討厭喝牛奶的發育中孩童也得以獲得穩定鈣質補給其效果相當顯著,民國三十九年和八十三年(1950年和1994年)相比,日本17歲青少年的平均身高大幅增加,男生從161.8公分生長到了170.9公分女生則從152.7公分生長到158.1公分

7月農業部與教育部合作推出班班喝鮮乳計畫,該計畫編列了44億元,計畫於4年內為全國國小學生及附設幼兒園幼兒提供國產鮮乳,每瓶鮮乳補助14元,從今年9月起,全國133.5萬名國小學童每週將獲得2次免費國產鮮乳。

教育部七月中在宜蘭縣召開113年度全國教育局處長會議,會後記者會上被問及牛乳議題,教育部次長張廖萬堅還信誓旦旦的表示,每周提供2次鮮奶,預計的供應次數會在年底以前達成,「一定不會打折。」

不料近期卻政策大逆轉,媒體指出,農業部提出的新規劃與7月有極大的改變,計畫的預算由原本的每年11億元,大砍剩7億餘元。提供的乳品,也由以鮮乳為主,變更為保久乳為大宗,占比超過75%預算5.3億元鮮乳僅為1.7億元無乳糖鮮乳和國產含鈣豆漿分別為1,400萬和1,200萬。「班班喝鮮乳」計畫,儼然淪為「班班喝保久乳」。

從學童健康的角度觀之,新鮮度最高且營養成分最完整的鮮乳當然是最優先的選擇,也是唯一選擇。為何會突然改為超高溫殺菌的保久乳,其經過超高溫處理後,乳品中的優質成份將大受影響,不利人體吸收,並非是一項好的決定。若是基於成本考量,就該直接採購奶粉或鈣片,同樣也能增加學童的鈣質吸收,價格還可打到骨折。

倘是顧慮偏鄉冷藏配送問題,難道台灣四分之三的學校都位處偏鄉嗎?為何超過75%地區都要使用保久乳?很難不讓人懷疑政策轉變,沒有圖利保久乳業者之嫌。況且筆者前文也提及,不少偏鄉亦開設有冷鏈的超商或超市,學生可在這些商店領取。

此外,此作法也帶有歧視偏鄉的意涵,蓋多數偏鄉學童營養遠不如都會區的學童,政府本應優先照顧偏鄉學童,政府卻本末倒置,反而提供他們較低級的乳品,擴大健康落差

若不是當年林郁婷教練自費提供牛乳,或許我國就少了一面奧運金牌。現在好不容易在多方努力下,政府同意「班班喝鮮乳」計畫,有機會全面提升學童健康,卻可能因業者的遊說而政策大轉向

敬告賴總統,應清查政策轉向背後的原因;亦應將「班班喝鮮乳」計畫,擴大為日本施行多年的「天天喝鮮乳」。屆時不僅可能會產生多面的奧運金牌得主,還有機會孕育出更多的諾貝爾獎得主等優秀人才。




廖達琪/無用之用是為大用

名人堂電子報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30&page=1#ph  

◆  廖達琪/無用之用是為大用
◆  張延廷/建立心防遠高於軍事採購









廖達琪/無用之用是為大用


2024-08-20 03:43  聯合報/ 廖達琪(作者為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榮譽教授)


「無用之用是為大用」語出《莊子.人間世》,原指某一大樹因材質不佳,無法砍下為人所用,才得以活上千年,成為風景。莊子常跟惠施辯論,惠施主張「有用」說,類似當今社會總鼓勵人要成「棟梁之材」,為國家社會做出貢獻,才能「有用」;莊子反駁,點出惠施對「用」的純功利思考,沒有更超越的境界,去透視不在「功利」範圍內較抽象的「用處」,如成就大自然之美渾然天成

這種「有用」與「無用大用」的對立辯證,在當代世俗眼光中,恐怕強調「功利」之「用」才是主流;「無用」的抽象及宏大之「用」,恐只能成為個人修身養性的哲學思維,尤其在政治領域中,「無用而大用」可能存在嗎?

就筆者觀點是可能的。範例之一就是英國皇室。英國是內閣制的濫觴,也是典範,實際政治權力掌握在由議會多數黨組成的內閣中,並以首相為「政府領導」,而皇室僅是「虛位君主」,不具實權,看來很無「功利」之用,但英國為何一直保持此皇室?

憲政相關文獻中,英國皇室代表的是「國家元首」,「統」而不「治」,因超然於黨派之外,反而在政黨鬥爭極端撕裂之時,能扮演「桶箍」的角色,以「無用」之姿成就整體「宏大」之用。但這一答案並不能解釋歷史情境動態面的變化,為何讓英國皇室能持續似無用地存在,成為當代民主體制「內閣制」中較少見的「君主」政體?與英國皇室有血緣的德國、法國及俄羅斯皇室等,下場均相當悲慘,其君主制俱往矣!

而德、法因沒有了皇室,但在憲政體制上又要維持內閣制的運作傳承,乃想出不同方法樹立國家元首;德國是以議會選出無實權的總統法國第五共和則以人民直選總統,但要求其退出政黨,希冀其能扮演「統」之角色。不過,德國模式呈現內閣制的國家元首不是非皇室不可,英國皇室面對民主時代,為何還可存續?

Netflix 影集「王冠」似乎提供了一些可參考的訊息。影片中顯示,皇室對歷史潮流的趨向、民意的變動,非常警覺,除了廿世紀初葉,俄羅斯的沙皇全家被紅軍所殺,帶給英皇極大震撼及恐懼,而更接受放權的「無用」之安排;劇中主角伊莉莎白二世更似是將「無用」之「大用」發揮淋漓。

比如民國八十六年(一九九七年)出任首相的工黨領袖布萊爾,原挾民意主張廢皇室,女王仍懇切與其互動,並請工黨提出改革皇室的建議。布萊爾列表一大串應廢除或改革的項目,尤其針對皇室中各種歷史傳承下來看來奇怪的官職,如專司管天鵝的、專司管餐巾摺疊及餐具的等等,花費甚多又似「無用」的講究;但女王親自晤談這些官員後,發現他們對所司工作專注、熱忱、專業,達到藝術境界,展現皇室獨特文化精緻優雅、與眾不同及「無用大用」的特質。女王乃高雅的婉拒布萊爾的提案,卻仍受到人民的擁戴。

英國皇室不僅在英國有無用之大用,在共擁英王為「國家元首」的大英國協國家,如加拿大、澳洲等,似一樣發揮效用。筆者日前曾接待加拿大國會議員助理跨黨派訪問團,好奇問他們,為何加拿大仍接受英王為其國家元首?團員們哄堂大笑,表示他們常為此議題辯論,來自魁北克(曾是法屬殖民地)的黨派支持廢掉自由黨等則表示英王如盲腸可以割掉,但如存在沒事,就不必去受傷,何況割捨了還得再創造一國家元首,又是新麻煩的開始。話雖說得不甚中聽,但透露的寓意,不就是「無用而大用」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