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月10日 星期日

經濟/找低薪病根 救青年也救國家

.聯合報社論..當「反省」變成文宣 失職也成了光榮
.聯合報黑白集.大學併校別想成婚姻
.經濟日報社論.找低薪病根 救青年也救國家





經濟/找低薪病根 救青年也救國家


2016-01-10 03:04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時代考驗青年,青年創造時代…」這是30年前台灣經濟正處於黃金時代,年輕人琅琅上口的愛國歌曲。只是,此調不彈久矣!取而代之的,是啃老族、無殼蝸牛族、月光族;年輕人眼中看到的是,前途茫茫、薪資倒退、房價所得比15倍全球最高、落後國家個個勇往直前而台灣不進反退,乃有愈來愈多人急著跳船離鄉尋求更光明未來。
工商鉅子說得好,這乃是政府、企業的罪過。但企業在群雄環伺的國際市場中掙扎求存,即使極力提高薪資、提升年輕員工競爭力與生產力,大環境向下沉淪,卻絲毫也使不上力。因而,歸根究柢,這乃是20年來政府的莫大罪過,因為當政府創造出一個時代,不在考驗青年,而在毀滅青年;當青年完全不敢奢想創造新時代,所思所求只是如何苟全求活、如何流落異邦渴求聊勝於無的機會;失去了青年也就失了希望、斷絕了命脈,這樣的國家怎會有前途?
三位總統候選人們個個聲嘶力竭,高談前朝如何誤國、自己如何英明,大有「斯人不出,奈天下蒼生何」之慨。然而察其言、觀其政策白皮書,只見對病象的描述絲絲入扣,對前此領導者的錯誤大加撻伐;但其中流露出幾許對年輕一代困境感同身受的情懷?對20年國家罪過的真知灼見?遑論直探病根、對症下藥。則年輕人的未來、國家的命脈與希望,將從何求?
最不可思議的是,竟有候選人倒果為因,主張直接以公權力將基本工資提高50%,藉以解決低薪、貧富不均的病象,甚至進入一個以「薪資帶動經濟成長」的新時代。果能如是,則北韓經濟應該一飛沖天,成為全球經濟發展的楷模;因為在獨夫的全權統治之下,調高薪資易如反掌,其經濟即會如響斯應高速成長,但三歲稚子恐怕都將啞然失笑。
低薪、貧富差距擴大與經濟成長低迷,的確息息相關,因而三者也可一舉改善;關鍵在於,這一舉究當如何?
年輕人低薪有三個根源:其一是生產力不升反降;其二是主政者好大喜功,將資源不當運用;其三則是經濟發展策略錯誤。
生產力下降的關鍵端在教育,在批判「教改」人人會,但如何改正,而且要具體可行,則多言不及義。解方其實唾手可得:最迫切需要救治的病灶,一在技職體系、一在正規大學教育;前者可仿新加坡,從已病入膏肓的技職學校中選擇深具潛力者,由政府與企業共同出資與德國適當的技職學校結為姐妹,全盤移植其教學內容、師資、訓練方式,立刻成為全國標準,立即提升學生的競爭力與自尊心,必將蔚然成風。後者則選擇被少子化逼迫到最後關頭的正規大學,特案許可與國外一流大學合作甚至成為台灣分校,引進完全不同的教學理念與教學方法;一方面讓青年學子不出國門即有另類選擇;一方面激勵大學教育以重現活力。
在資源運用方面,20年來主政者高倡發展高科技產業、兩兆雙星等,卻忽視傳統產業;但兩者同樣資本投入所創造的就業機會或是勞動需求,相去數倍,20年下來,損失的就業機會可高達百萬人;導致目前即使年輕人競爭力不降,供過於求也將大幅壓低薪資。
資源運用失當,對經濟成長也有莫大傷害,觀諸高科技業目前「毛三到四」,與傳統產業高營收與獲利,即一目瞭然;但經濟發展政策錯誤為禍尤烈。20年來,當全球快步走向開放,我卻一味鎖國;當大陸經濟高速成長成為全球經濟主要動力來源,我則「戒急用忍」、「積極管理」,避之惟恐不及。如今國力日漸凋零、經濟前景黯淡,年輕人又如何能見薪資日高、前途光明?
20年來台灣三易其黨、三易其領導人,而經濟每下愈況、年輕人懷憂喪志,終於等到八年來又一次重選領導人的時刻,我們應該下一個決心:誰能給年輕人光明的未來,他就足當治國重任。

聯合/當「反省」變成文宣 失職也成了光榮


2016-01-10 03:04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就任滿一周年,台北市長柯文哲以《反省》為題拍了一支短片,聲稱要檢討過去一年自己沒做好的地方。把「反省」當成文宣放送,即使在花招百出的台灣,也是聞所未聞的事;柯文哲的反省方式,說明他是頂尖民粹高手,吃定選民喜歡這種口味的表演,也說明他不是真的在反省。就好像他說了無數次「不輔選」,卻從南到北到處「坐台」,騎鐵馬讓候選人「靠站」,自封「非典型輔選」以掩飾言行不一。
在《反省》一片中,柯文哲列舉內湖漂流木事件對分局長發飆、在議會捶桌等事件,說明自己的錯誤是:EQ有待改進、危機處理沒有做好等。這些例子,其實是在為自己的錯誤找藉口,暗示議員「不理性問政」,或自己被其他事情干擾才情緒失控。他還稱,自己是因為過去的醫師性格,才比較「冷酷不溫暖」。
這些「反省」,表面上有檢討的意味,骨子裡卻只是在為自己的失職尋找託詞,也無一觸及重點。從政以來,柯文哲的諸多失言,都一概以「EQ不足」甚至「亞斯伯格症」等藉口辯解。事實上,EQ問題只是枝節,根本問題還在柯文哲的自我中心性格和對法治的缺乏尊重;說穿了,他並沒有要認錯改過的意思。
值得玩味的是,在《反省》片中,完全看不到柯文哲對大巨蛋案等「五大弊案」的宣示。上任之初,他風風火火地把矛頭對準「五大弊案」,結果查不到「弊案」之真憑實據,只好改口為「五大案」。如今,四大案不了了之,而唯一遭勒令「無限期停工」的大巨蛋,柯文哲則說近日就要和趙藤雄「攤牌」,而其親信近日更遭綠營議員指控拿了遠雄的錢。這些,他都裝成若無其事。
柯文哲向五大案宣戰,固然引起不少民眾叫好;但他不依照法定程序處理的結果,也導致北市府「不依法行政」的作為難再取信於人。由於不滿美河市的聯開案之分配,柯文哲日前宣布要解除與日勝生的南港機廠聯開案合約,目的無非是企圖在此扳回一城。柯文哲的目的無可厚非,但他的手段卻瞻前不顧後,最後可能達不成目的,卻反要賠上一筆。一年來,市府許多BOT和聯開案先後流標、停滯,原因就是柯市府出爾反爾的脫軌風格,讓民間廠商無所適從。
柯文哲的EQ低,另一原因是無知卻自以為是。柯文哲在急診室裡或許是專家,但在市政上他仍是個生手,柯文哲卻常常憑直覺行事,不懂裝懂,並高姿態譴責別人,彷彿他是唯一真理。例如,柯文哲取消YouBike前卅分鐘免費政策,實施後市府雖增加六百萬元收入,但每月租借數減少五十三萬次,等於增加近四萬公斤的碳排放量,可謂因小失大。除此之外,公車票調漲、重陽敬老禮金停發、裁減派出所改設行動派出所等,也有類似結果。柯文哲也許自命很會「開源節流」,又崇尚「使用者付費」的精神,但有些政策具有社會安全、節能減碳等複合性功能,柯文哲只從「錢」的角度去看問題,無異用無知壓倒了專業。
柯文哲的第三個最大的問題,是本位主義和傲慢。在經過一年的政治洗禮後,表面上看,他的傲慢已有改善,但他日前一番「民調跌破六十五%再收斂」的談話,又暴露其倨傲本質未改。何況,柯文哲仍有六十九%的滿意度,是北市府自己做的民調;若根據民間的民調,柯市府滿意度早已跌破六成。
在《反省》片中,柯文哲稱對他傷害最大的,是「波卡」事件;這種說法,也是一種本位主義態度。波卡事件對柯文哲當然有傷害,但受害最大的其實是台北市乃至全台灣的形象;因為這位首都市長,彷彿分不清什麼是低級趣味和城市形象。
根據柯文哲的特級品味和EQ,市府只能比照選舉,用各種非正式手段「宣揚」自己的政策。例如,拆除忠孝橋引道,明明是用錢買的置入性行銷,卻說是國外媒體來報導;或者把前任市長的政績移花接木,說是自己的政績。於是,當反省變成宣傳,失職也變成了光榮。
剩下三年任期,轉眼即過,屆時,柯文哲將留下什麼政績?回歸市政本務,多聽多看多尊重專業,回歸法制常軌,才是正辦。

聯合/大學併校別想成婚姻


2016-01-10 03:04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教育部推動陽明大學和交通大學合併案,交大校務會議先同意,陽明卻投下反對票。陽明師生反對的理由諸如:「不知交大是不是好男人」、「好像被指腹為婚」,「擔心假結婚,真詐財」、「要看嫁妝多少」等,心理上似乎把併校當成婚姻問題看待。教長吳思華還附和說,教育部是「媒人」,會送上嫁妝。
大學合併,應該考慮的是雙方條件之互補互利,以及未來共同發展的前景,這和基於愛情而結合的婚姻大相逕庭。因此,用婚姻觀念去思考併校問題,甚至把某一方看成「男方」,還要索討嫁妝,這種思考未免太落伍。
當然,不是自主推動之併校總是會有疑慮;因此,雙方事前要多作溝通與磋商,才能確定君子合作之善意。十年前,在「頂尖大學」計畫的鼓舞下,交大和清華也曾有過一場轟動武林的併校計畫,一度極被外界看好。遺憾的是,當時是交大卻步,校務會議未能通過三分之二的門檻,併校計畫功虧一簣。如今,交大面對陽明大學的拒絕,吃了閉門羹,應能理解對方為何猶豫。
台灣人談合作,一向不是容易的事,遑論兩所專長迥異又相隔百里之遙的大學要合併。陽明交大併校破局,也讓人聯想起日月光併購矽品風波。試想,日月光和矽品若能攜手合作,結合雙方之長,必有助於壯大台灣封測產業的地位。然而,日月光不採取讓矽品信任的方式提出併購,卻驟然放出吃股的消息,讓矽品覺得「來者不善」;也因此,矽品陸續找了鴻海、紫光等「外軍」來幫忙禦敵,這又使自己陷入「引虎驅狼」之險境。
大學併校若想成婚姻,就很難成事;企業併購也一樣,政黨合作就更不敢想像。但國外成功的例子很多,為什麼不能借鏡?

青年罹「富裕流感」 台灣未來…唉

.政見發表/你確定,真的了解蔡英文?
.政見發表/蔡英文說的「這個國家」是哪國?
.名家縱論/蘇起:台灣的前途誰決定?
.星期透視/二○一六的台灣
.選後組閣/多數黨組閣 選後時機正好
.選後組閣/馬邀團結 蔡主席請說話算話
.我看選舉/選務工作層層把關 「傻子」才作票
.我看選舉/會做事 爺爺姊姊都很好
.TPP戰場 在國內不在國外
.青年罹「富裕流感」 台灣未來…唉
.「回家」…他們平實卻困難的生日願望
.高屏溪水質檢測 得更即時
.畫中有話/朝夢想前進






青年罹「富裕流感」 台灣未來…唉


2016-01-10 03:04 聯合報 林法/公(彰化市)


聯合國出了一道題目讓世界各國小朋友作答:對於其他國家糧食短缺的問題,請談談自己的看法。結果很多人交了白卷,因為美國的小朋友不知道什麼叫「其他國家」,非洲的不知道什麼叫「糧食」,歐洲的不知道什麼叫「短缺」,而亞洲的小朋友則不知道什麼叫「自己的想法」。
這個「悲慘笑話」,如果轉換成台灣各世代對「動盪匱乏」的印象,我想答案大概會是這樣:一、二、三年級生說那是刻骨銘心的傷痛經驗,四至六年級生說這是如發黃相片般的隱約回憶,七、八、九年級生則說這是「天龍國」的遙想故事。
再過六天,總統大選終局將揭曉,台灣可能就此進入兩岸關係的「深水區」,過去可預測不會發生什麼的情況,將變成很難預期什麼會發生。
所以不論好壞,也不管願不願意,我們都將走過「平凡歲月」,開始寫兩岸關係的歷史,尤其是對我們衝擊更大的台灣史。
龍應台說:一部宏大國史,需要個人磨亮「自覺的劍」,除去那些「政治正確」的假象,由自己、家庭、社群出發,才能夠編織完成。誠哉斯言,只是長期以來台灣「富裕流感」的毛病,讓很多人特別是青年,對周遭事物喪失「體會與思考」的能力,尤其對「必要之惡」的政治,不是充滿疏離、便是極度狂熱,致人云亦云或積非成是的現象,層出不窮,叫人對台灣未來實在樂觀不起來。
一九一二年四月十日,鐵達尼號從英國展開初航,結果這艘當時號稱頂級郵輪的大船,因錯誤航向撞上冰山,沉沒在冰冷的海洋;有人稱台灣為太平洋上「永不沉沒的航空母艦」,她承載輝煌的過去,也必能駛向光明的未來。
願天佑台灣,未來大家一票一票選出來的國家領導人,能證明這不是另類「天龍想法」, 前頭沒有曲折險路,我們仍往正確的方向繼續前行!

星期透視/二○一六的台灣

.政見發表/你確定,真的了解蔡英文?
.政見發表/蔡英文說的「這個國家」是哪國?
.名家縱論/蘇起:台灣的前途誰決定?
.星期透視/二○一六的台灣
.選後組閣/多數黨組閣 選後時機正好
.選後組閣/馬邀團結 蔡主席請說話算話
.我看選舉/選務工作層層把關 「傻子」才作票
.我看選舉/會做事 爺爺姊姊都很好
.TPP戰場 在國內不在國外
.青年罹「富裕流感」 台灣未來…唉
.「回家」…他們平實卻困難的生日願望
.高屏溪水質檢測 得更即時
.畫中有話/朝夢想前進





星期透視/二○一六的台灣


2016-01-10 03:04 聯合報 張安平/嘉新水泥副董事長(台北市)


人類在廿世紀有三項主要成就:平均壽命提高卅餘歲;民主是最適合的政治制度;資本主義是最適合的經濟制度。廿一世紀才過十六年,情況似有轉變:溫室效應加劇,影響人類生存,多活幾年已不是重點;在民粹下,民主制度在許多國家造成政治和社會不安定;在保護下,資本主義造成經濟與資本市場混亂。
無可避免,台灣也產生類似問題。環境方面,我們碳排放量名列汙染大國,政府提不出任何有效方法。去年十二月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通過巴黎協定,我國雖非締約國,但馬總統在二○○八年頒布「永續能源政策綱領」,立法院去年六月十五日通過「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讓二○五○年回到二○○○年排放量五十%的規定,此承諾標準極高,卻看不到任何配套措施可以確保目標達成。
再看看為何民主制度在廿一世紀好像行不通?主因是只注重投票活動,忘了民主政治的實施有賴許多基本條件。最明顯例子就是太陽花學運占領立法院,很多人認為這是對的,包括不少學者在內。其實議會才是真正唯一不能占領的,因為這是一票票選出民意代表之處
近年來我們的政治從民主轉向民粹,政策常以口號為主,沒有理性辯論,許多政策脫離實際需要、虛應故事。民粹只是一些顯性選民的叫囂,絕不代表所有百姓。美國制憲時的聯邦主義和反聯邦主義辯論時指出,民主政治很容易在少數幾個人慫恿下朝某一政治私心的方向,而這方向對國家卻不一定是正確的。美國是民主最成熟國家之一,如今川普卻很有可能成為美國下一任總統,可為這現象做註解。
另一個民主意義的前提,就是選民必須有知識。Diderst和Jean d’Alembert在一七七二年於法國出版百科全書,就是要教育選民,希望投出有意義的票。現今網路發達、資訊豐富,但許多人迷失在資訊大海之中,不了解每個議題的正、反意見,更談不上政策背後短期及長期意義,加上政治人物特意製作的懶人包,選民成為予取予求的對象,這狀況下的民主如何不產生問題?
民主最基本條件是對法律的尊重。要使民主更好,即法律未必完善,也不應隨意揚棄,而是必須修改。現在每當有人指責法律不完善,就不去遵守它,這是埋葬民主制度最大的炸彈。民主政治,最重要是尊重別人意見及基本人權。這一點台灣常做不到,特別是和大陸有關的人跟事;歐美也一樣,只要非我族類,就不管他們的意見和人權,這次中東難民的困境足為明證。
就經濟論,廿世紀初,許多人認為社會主義制度可建立烏托邦,實際上,自私與競爭是人性,齊頭式的社會主義違反這規律,注定行不通。廿一世紀齊頭式思想又回來了!現在台灣在談判各種自由貿易協定時,保護主義又借屍還魂。事實上,台灣產業必須與全世界自由競爭,而不是在保護下「自由競爭」。但台灣的經濟與社會越來越封閉及怕競爭,以這次總統大選為例,各候選人談教育政策時,都主張升學不應透過考試,忘掉人是靠競爭才能進步。試問年輕人在學校沒有競爭,畢業後要靠什麼去跟世界競爭呢?
以上議題,深感台灣的路已走歪,如果仍停留在情緒下的民主,而不是法治與知識上民主,好像我們明知經濟進步要靠開放,實際上做的卻只想保護產業,這樣台灣在今年可能連一%的成長都無法達成。對台灣而言,如果不能回歸問題基本面,從頭自我反省,則隧道盡頭的曙光,將離我們越來越遠。

名家縱論/蘇起:台灣的前途誰決定?

.政見發表/你確定,真的了解蔡英文?
.政見發表/蔡英文說的「這個國家」是哪國?
.名家縱論/蘇起:台灣的前途誰決定?
.星期透視/二○一六的台灣
.選後組閣/多數黨組閣 選後時機正好
.選後組閣/馬邀團結 蔡主席請說話算話
.我看選舉/選務工作層層把關 「傻子」才作票
.我看選舉/會做事 爺爺姊姊都很好
.TPP戰場 在國內不在國外
.青年罹「富裕流感」 台灣未來…唉
.「回家」…他們平實卻困難的生日願望
.高屏溪水質檢測 得更即時
.畫中有話/朝夢想前進





名家縱論/蘇起:台灣的前途誰決定?


2016-01-10 03:04 聯合報 蘇起(台北論壇董事長、國安會前秘書長)


台灣民眾的生活環保意識非常強烈。奇怪的是,一碰到攸關安危榮枯的政經大環境時,環保的警覺好像頓時煙消雲散。
最近兩本新書引起我的注意。一是民進黨主席蔡英文的「英派」,另一是美國史丹佛大學胡佛檔案館東亞部主任林孝庭的「台海、冷戰、蔣介石」。
「英派」自序的第一段只有一句話:「想想看,廿年後的台灣,會是個怎麼樣的國家?」這句充滿強烈政治暗示性的句子,開啟全書對台灣現況與願景的描述。兩百多頁的篇幅裡處處可見「台灣」,卻幾乎完全看不到「中華民國」四個字,唯一只在第二○六頁過場式地提到「中華民國現行憲政體制」。一個正在競選中華民國總統的人,在選前就把「中華民國」這個重要的符號,掃除得如此徹底,背後的心態十分不尋常。
因此,如果民進黨真如一般所料入主總統府甚至立法院,那將不是「又一次的政黨輪替」而已,而是台灣政治的結構性翻轉。它代表六十多年來的基本國策,將從早年的冷戰對抗,轉到兩岸分治、而現在即將進入新的國家建構時期。支撐國策的力量也從美國圍堵政策,轉成兩岸和解,再變成現在的所謂「台灣民意」。這個轉變會讓將來對抗的主體,從共產黨與民進黨,擴大到「中國人」與「台灣人」。
另本新書「台海、冷戰、蔣介石」乃根據半公開的蔣介石日記、及解密的美國、英國、與中華民國政府的大量原始文件寫成。它的「一九六二台海危機」專章,描述老蔣總統如何試圖瞞著美國並利用中國大陸在「大躍進」及「三年饑荒」造成三千萬人喪生的極度混亂衰弱時期,進行縝密的軍事、經濟、內政與外交上的部署,動員「士氣高昂、訓練精實」的國軍部隊,預計在六二年的六月向福建發起攻擊,實現他「反攻大陸」的夢想。這個「國光計畫」最終由於美國的反對、美中的通氣、及中共快速調動四十萬大軍至福建對岸而不得不放棄。
這段殘酷的史實說明,不管台灣內部凝聚多大的能量,不管「台灣前途應由兩千三百萬人決定」這句話多有道理,台灣的歷史與地理,早就決定了它的前途必不可能單純地只由自己決定;周圍的大國一直在參與,甚至主導。原因很簡單:台灣的動向直接牽動它們的國家利益、人民情感、甚至政權穩定,因此它們必須參與,而它們的參與就形塑了台灣躲也躲不掉的大環境。放眼全球,台灣其實一點都不需要悲情,因為以大凌小從來就是常態,不是例外。例外的是,這個本來可以理智處理的常態,竟因政黨惡鬥及媒體閉塞,造成全民忽視大環保的罕見後果。
大環境中最關鍵的當然是北京的看法。它對台灣的思考從來都是全面性、長遠性、戰略性,而不只局限於兩岸的互動。即使在兩岸領域,它對台灣各黨各派各團體各人的了解,遠比以前深入。其中蔡主席的兩岸言行,更不像當年陳總統那樣是白紙一張,反而是斑斑可考。在這種情況下,很難相信將來的民共對立,只靠「文字遊戲」就能解套;畢竟文字的效力還要建立在彼此的互信上,沒有互信,詞藻再美麗都沒有用。
更令人憂慮的,是將來「台灣人」與「中國人」的對抗。這些年兩岸都出現龐大網民。他們的意向對政府多少有些影響,而且不一定由政府控制。萬一「天然獨」與「中國夢」隔空或在某些場合爆發衝突,兩岸溝通管道又遭切斷,不能順利化解,後果實難想像。
美國態度如何?筆者已經多次撰文指出,身為世界唯一超強的美國,固然高度重視台灣的安全及戰略地位,但在台海,它意志及力量的集中度經常不如中共。民調甚至還顯示,台海危機是美國民眾最不願救援的對象,所以華府的優先選擇應還是管控台海衝突。
綜上以觀,如果台灣不能做好自己的大環保,大國必將積極協調管理。如果協調不成,中國大陸就可能用自己的方法、自己的節拍來處理。
從這個意義上看,台灣只要順著環境的大勢而為,還是能掌控自己的前途。若逆勢,就要重蹈一九六二年的覆轍了。
(作者為台北論壇董事長、國安會前秘書長)

薛承泰/「居住不不正義」

.薛承泰/「居住不不正義」
.周行一/把「魚」變成「釣竿」
.嚴震生/蔡英文在選前應釐清的兩三件事
.盛治仁/拚經濟 別再物美價廉了
.王文華/行動,是最好的履歷表
.施振榮/打造台灣虛擬國家隊
.方祖涵/永遠不算太遲的人生




薛承泰/「居住不不正義」


2016-01-10 03:04 聯合報 薛承泰(台灣大學兒少與家庭研究中心主任)








「居住正義」議題近年來隨著房價上漲而發酵,年輕人「住不起或租不起房子」成為最有力的訴求!於是政治人物紛紛跳出,承諾在任內要蓋多少數量的社會或青年住宅,以低於市場價格來出租。另一種主張,即利用市場中的餘屋,讓需要的人在市場中自行找尋合適的房屋,由政府來進行租金或購屋的利息補貼。
其實這些主張多年來政府也都有在做,是沒能力做好?還是議題沒抓準?各候選人不能疏忽過去的教訓,更不能缺少對未來的評估!
首先要問,政府究竟在此議題應扮演何角色?簡單說,就是規畫與協助兩件事。前者就是完備法令、稅制與建立制度,後者要先定義出「誰」才是需要被協助的對象?畢竟政府是用納稅人的錢來協助所謂的「弱勢」。過去未能成功,原因之一乃困於媚俗性需求,導致協助對象條件不清楚,也未能有效區分就業租屋與居家購屋的需求。
至於對未來的評估,主要是少子化的衝擊,未來大學生租屋需求將大減,若還要在公有地上興建青年住宅,需考量土地的有限,地點也未必能符合年輕人就業的近便性;更重要的,未來十年年邁長者將會釋放出百萬間房舍給下一代或進入市場,數量遠遠超過候選人開出的支票,可能翻轉居住正義的內涵!日本住屋擁有率六十%,明顯低於我國,他們過去廿年的泡沫化,台灣是否會步其後塵,不得不慎!
此外,議題專注在大台北的「居不易」也不符正義,應含括全國各地,讓大家都有機會獲得一個舒適而有尊嚴的環境,不只是青年能安心工作成家,也要讓小孩安心成長,老人安心養老!
試想,一個社區若建築結構薄弱、缺乏管理、綠地遊憩空間又不足,就算年輕人拿了政府補貼進住,發現鄰里相互干擾時有衝突,聽到樓上夫婦吵架,隔壁嬰兒哭鬧,樓下老人無處可去,能「安」居嗎?遑論形構出「家」與「婚姻」的想法!
過去十幾年房價節節上升,雖然和熱錢湧進有關,加上利率與稅制偏低,何嘗不是民眾怕存款貶值而轉向房地產投資,並頂住了炒房基本盤!台灣九十九%民眾一輩子賺不到一億元,五十%以上人們傾卅年生命工作也賺不到一千萬,當聽到有人轉手買賣土地進帳上億,短短數年買賣房舍獲利千萬…在薪資長年停滯氛圍下,眼看著房價飆升,又聽到這些以房地產致富的例子,如何叫人不生氣?
也許歷史在循環,君不見,去年一整年房市急凍,銷售量與新案在比率上大幅下滑,實際移轉戶數甚至低於SARS期間,未來幾年房價頹勢已可預見。此時,政府若要實踐「居住正義」是否應朝向都市更新方式來重建「友善住宅與社區」?利用市場閒置成屋來交換老舊公寓作為誘因,一棟棟、一區區來進行,相信十年後都市面貌將煥然一新,也可防止房市崩盤,更有助於落實全面而永續的「居住正義」。
居住正義起碼談了廿年了,也成為了新政治正確,然而,這些年來台灣地區家戶自有住宅率,以戶為單位接近了九十%,相較世界主要工業國家,算是「超高」。政治人物不能再媚俗,說清楚要協助買房或租屋的對象,並考量未來趨勢估出數量,否則會是另一個「廣設高中大學」!最後,也可能是最重要的,別忘了拉升薪資水平,否則「居住不正義」,豈是一個「不」字了得!
(作者為台灣大學兒少與家庭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