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7月12日 星期二

經濟/如何突破出口連17黑的困境

.聯合報社論..孤狼攻擊:社會安全與行政效能補破網
.聯合報黑白集.刷油漆的禁忌
.經濟日報社論.如何突破出口連17黑的困境



經濟/如何突破出口連17黑的困境

2016-07-12 03:37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不出意料地,我國出口連17個月衰退,再創紀錄。面對出口連黑,國人反應似也漸趨淡定,除了習慣成自然之外,主要還是因為國際大環境不佳,對出口表現自難以樂觀期待,難道我們就束手無策嗎?
有史以來,全球貿易除了在世界大戰及嚴重的經濟衰退期間之外,都可維持明顯成長,但是全球貿易自去年起開始衰退,且去年衰退幅度高達14%,實屬罕見,未來也難樂觀看待,使得全球經濟極可能成為L型的「新平庸經濟」。台灣的貿易依存度在全球名列前茅,去年出口衰退10.6%,幅度較全球為小,單從數字上來看,似乎不宜苛責。然而,面對出口連黑,還是有值得深思之處。
首先,各界對出口何時轉正的關心程度似乎遠大於出口內容。財政部官員表示「6月出口雖然持續衰退,但減幅已較5月小,黑暗中已見曙光,隨著電子業出口旺季來臨,就會由負轉正,下半年出口動能可望回升」。
我們必須說,儘管出口仍是目前我國經濟成長最主要的驅動力,但若僅致力追求出口數字,則不但無益於改善出口結構,甚至有可能帶來隱患。的確,iPhone手機的新機出貨,向來是占台灣出口比重最高的資訊產業最重要的出口業績來源,我國前年的出口表現不錯,即是受惠於iPhone 6,如今則又高度寄希望於iPhone 7。然而,這種高度單一依賴的本質其實與觀光業高度依賴中國大陸觀光客無甚差異,高度依賴會帶來高度風險。我國的產業與出口結構高度集中於資通訊的中上游產業,但也因此在全球經濟衰退時承受難以分散風險之害,如今卻又將出口改善的希望寄託於這些產業,豈不矛盾?
因此,面對出口連黑,應該是一個體檢出口結構是否健康的好時機,若一味緬懷舊日榮光,甚至挹注大量政府資源來「維持既有優勢」,期待力挽出口連黑的狂瀾,恐怕並不是永續性的良策。
其次,若僅將出口衰退歸責於國際大環境不佳,甚至認為南韓的出口衰退幅度較我國為大,因而耽於思考出口對於我國經濟的意義,則更令人憂心。我國的貿易依存度目前約為120%,高於南韓的約100%,更遠高於中國的約50% 及日本的約30%,全球貿易衰退對我國的衝擊自然較大,更何況我國的出口衰退幅度還較日、中等國為大。
面對日趨不確定的全球市場,各國其實早有警惕與預防。大陸在習李上台後,即不斷強調外需轉內需的經濟成長策略;韓國政府的《2016年經濟政策方向》中,根據新的經濟政策基調,將全力拉動內需,讓民眾分享經濟發展成果。中、韓的貿易依存度還不及我國,都已明確將內需定為未來經濟成長的主軸,其主要思維一來是避免讓國家經濟過度暴露於不穩定的國際經濟環境中,二來即是「讓民眾分享經濟發展成果」。
反觀我國,至今猶不敢主張以內需為主軸的經濟成長策略。過去唯有在出口嚴重衰退的2009年曾以發放消費券的非典型手法來「提振內需」,此後有關內需的政策多是蜻蜓點水、聊備一格,從未被嚴肅思考。儘管蔡總統在就職演說中指出未來「應內需與外需並重」,但內需與外需的條件(如薪資高低)常屬相互扞格,如何「並重」,考驗新政府智慧。經濟部次長沈榮津則說「經濟部會先從內需市場切入,由於國際經濟狀況不佳,『只能』從內需市場著手」。由這一段話可看出在官員心中,內需還是一個迫不得已的次要選擇。
我國如此依賴貿易,表面上的理由是國內市場太小,非得將產品出口不可。但西、北歐諸多人口遠較我國為少的國家,貿易依存度都遠較我國為低,經濟成長主要的動力其實是內需,足供我們反思。真正的理由其實是,我們過去透過貿易嘗過的甜頭太多,以至於形成依賴、難以自拔、耽於改變。如今面對出口連黑,應該參考中、韓,嚴肅思考發展內需市場的必要性。

聯合/刷油漆的禁忌

2016-07-12 03:37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海牙仲裁法庭今天將宣布南海爭議仲裁結果。據報導,新政府有意改變南海主權論述,捨棄「U形線」及「固有疆域」等說法,主要目的,在撇清我和中共「聯手」的疑慮。
新政府要有新論述和新政策,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對於國家的領土、主權和歷史,一個任期四年的執政者能提出什麼開創性論述,則令人存疑。再說,提出新論述的目的,是擴充或強化我國的活動空間,以便在國際上更靈活運用;如果新論述將縮減或削弱我國立場,甚至帶來不必要的麻煩,那就是弄巧成拙了。
有些看起來「沒用」的東西,擺在那裡未必「有害」,不必急著把它丟掉;說不定有朝一日,就能派上用場。就像十一段線,中共已經減為九段線,固有疆域已不再固有;就像南海有些島嶼,我國曾經得而復失,但迄今仍宣稱擁有主權,目的就在保持他日聲索的權利。
再說,以目前兩岸的漸凍關係,熱線電話都中斷許久,誰還會質疑兩岸在南海問題上「聯手」?既然如此,這麼明白的兩岸關係,新政府又有什麼必要大動作「撇清」?除非新政府喜歡庸人自擾,沒事找事,或覺得兩岸的心結還不夠深,還可再雪上加霜;但是,這也得考慮後果。
西諺說,「不要把自己刷進角落」,意思即是如此。刷油漆是為除舊布新,但若不規劃好施工方式,最後可能把自己刷到牆腳,動彈不得,那就得不償失。蔡政府的南海新論述,切勿犯粉刷大忌。

聯合/孤狼攻擊:社會安全與行政效能補破網

2016-07-12 03:37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台鐵車廂爆炸案導致廿五人輕重傷,引發社會不安,幸而警方迅速排除恐怖攻擊,並掌握關鍵證據鎖定嫌犯,在廿三小時內宣布破案。然而,這起孤狼式的自殺爆炸攻擊仍然留下一些謎團未解,也凸顯社會安全網破洞的補綴已刻不容緩。
一九八二年台鐵也發生過一起炸彈自殺事件,主嫌也是與妻離異,工作無著,攜二名幼子搭乘北迴列車引爆炸藥自殺,造成四人死亡、十三人輕重傷,父子三人當場慘死。前後兩起炸彈自殺事件的主嫌,部分背景類似。在當年兩岸對峙背景下,還有立委認為可能是共產黨幹的;現在國際籠罩恐怖攻擊陰影,這次台鐵爆炸案一開始也引起恐攻的疑慮。如果台灣持續經濟低迷,分配不均,政治對立,社會撕裂,族群歧視,民粹高張,將滋生更多仇恨犯罪,能不戒慎以對?
近年來,多起隨機殺人案件已造成社會驚惶;在大眾運輸工具上隨機殺人,更使恐慌迅速蔓延。而針對大眾運輸進行孤狼式的爆炸攻擊,則不僅立即產生恐攻聯想的國安疑慮,且讓社會倍加驚懼,如果形成模仿效應,社會將付出極大的代價。
相對於雄三飛彈誤射事件暴露出國安體系群龍無首、泄沓渙散的「系統性失靈」危機,這次台鐵爆炸案,國安體系的反應敏捷許多。國安會於案發後即啟動緊急應變機制,與國安局及行政院國土安全辦公室聯繫,國安會高層徹夜留守坐鎮,行政院則成立緊急應變小組,國土辦並進駐設於松山車站的指揮中心,直到排除恐攻。
國安體系的反應是否過猶不及,也引起不同評論。不過,排除了恐攻可能性後,林嫌犯案動機仍待釐清。與林嫌「玉石俱焚」的絕決態度形成反差並顯得諷刺的是,其遺書卻要求代償銀行債務與捐款,甚至所留愛犬也不忘託付早餐店代養。嫌犯努力交代後事,顯示其責任與道德認知仍未泯滅;其子雖然與其失聯多年,也認為父親「思想正向」。如果說林嫌只是個人「厭世」,為何不在棄車的山間自盡,卻舟車勞頓遠赴台北,在容易引起社會恐慌的大眾運輸工具上進行激烈的自殺炸彈攻擊?可見,警方偵辦仍不能輕忽他的反社會心理從何而來,否則若率爾宣布破案,卻未能偵知其真正動機,破案只能說破了一半。
僅就嫌犯的背景而言,罹癌久病,離群索居,缺少朋友,家人失聯,工作不定,身無分文等,大致符合「孤狼犯案」的特性。這個孤鳥炸彈客,不僅是社會邊緣人,也是掉出社會安全網的漏網孤鳥。
蔡英文總統上任前,台北內湖發生女童「小燈泡」命案,震驚社會。蔡總統五二○演說,特別針對近年數件兒少安全及隨機殺人事件談到新政府重要工作之一,就是強化台灣的社會安全網。蔡英文允諾,新政府將提出解決的方法,要從治安、教育、心理健康、社會工作等面向,把社會安全網的破洞補起來。這當然是一個跨部會的龐大社會工程,問題在於其執行與落實的程度。
林全內閣上任後迄今舉行過兩次治安會報,首次治安會報時,林全即關切隨機殺人案件的防處作為,但日前第二次治安會報,各部會仍然沒有清楚地提出解決方案,報告冗長,答非所問,令林全非常失望。林全難掩不悅之情,相關提示言猶在耳,但等不到下次治安會報,孤狼已經發動攻擊,社會再度震盪。
台鐵車廂爆炸案,幸而很快破案,撫平社會驚疑;但這起孤狼式的自殺攻擊事件也明白揭示:公共運輸與公共場所安全的提升,刻不容緩;社會安全網的補綴,更要標本兼治。而在修補社會安全網的破洞之前,林全內閣行政效能的破洞也亟待縫補。標舉「解決問題」的新政府,首先要解決自己的問題,才能解決龐大的跨部會社會工程問題。

聯合筆記/當家才知柴米貴

.「後仲裁 」時代 慎守南海太平
.南海仲裁/尊重公約 棄守憲法?
.南海仲裁/U形線與太平島 皮不存毛焉附
.魏國彥:資源航線 南海主權不容擺空城
.李家同:我們要有「雄三型」的產業
.摘燈救星光 高山交安不須犧牲
.聯合筆記/當家才知柴米貴




聯合筆記/當家才知柴米貴


2016-07-12 02:36 聯合報 游其昌

當家苦不苦?當然苦。新政府上台不到兩個月,民進黨秘書長洪耀福說,他發現從行政院長林全到政務官,平均每個人瘦四到五公斤,原因是政務操勞,絕不是刻意減肥。
苦什麼,苦於狀況不斷,四處救火,卻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先是交通政策舉旗不定,高速公路越來越堵,然後機場處處漏水,再加上華航罷工,新團隊全盤投降,結果華信也來了,國營事業員工都要跟進;勞工擺不平,再因周休二日爭議惹火工商團體,關閉協商大門,新政府應有的蜜月期完全告吹。
家裡亂就算了,兩岸關係僵持不下,還要冷不防搞個飛彈危機,差點讓人在海外的總統窮於應變,險生國安危機。這麼大的亂子,沒人承擔責任,只會拿剛上任的艦長與小兵開刀,軍人也火了,偏偏又來個台鐵爆炸案,讓行政團隊差點忘了還有個遭十七級陣風追打的台東,又怎怪台東人要向總統嗆聲,沒水沒電,人來有什麼用?
救災動員是政府份內事,沒什麼好說嘴的,但民進黨就是有舌燦蓮花讓鹹魚翻生的本事,雖然第三天還不能正常供水通電,洪耀福就是要誇說政府和黨都整合動員起來了,比國民黨效率好得多,好在那裡,誰也說不明白。
眼下這麼多麻煩怪誰呢?洪耀福說,馬政府執政八年,留下很多弊端,台灣現在就像生重病的人,身體糟糕的人無法動大手術,要等身體調養好了,才能處理身上的疾病。輕輕巧巧地一推,把所有責任全部推給了前朝,就連蔡英文捐給巴拿馬社會住宅的七千萬美元,外長李大維也要推給馬政府,結果一追查下,發現是扁政府開的支票。其實就是這種不負責的「推事政治」,台灣才會百病纏身,爛攤子一推,只苦了沒水沒電難生活的黎民百姓。
洪耀福大概忘了,蔡總統在就職演說時說,人民選擇新政府就是要解決問題。這個政府到目前為止,製造問題的能力絕對勝過解決問題。君不見,經濟悶到谷底,政府賴以辦事的預算沒有過關,新國會一點不急,急的是要力拚「不當黨產條例」過關,勞基法等民生法案臨時會再說。這種「鬥爭至上」的郎中手術切割法,那裡是視病猶親調養生息的國手醫術,這政府那在乎台灣當下「幼不能養、壯無所用、老難有終」苦狀,根本就是想用政治手段轉移焦點,迴避無能當家的窘狀。或許討了國民黨幾塊錢,可以補回林全的幾斤肉,補補民進黨的當家苦,這算盤還真打得精啊。

魏國彥:資源航線 南海主權不容擺空城

2016-07-12 02:36 聯合報 魏國彥/台大地質科學系教授、環保署前署長(台北市)

南海仲裁即將出爐,上星期中共解放軍選在颱風來襲之際於西沙群島海域舉行大規模「戰役級」演習,出動上百艘艦艇、數十架飛機,演練各種導彈發射及反導彈作為,警示意味濃厚。
與此同時,台灣方面主動撤回駐防太平島的兩艘百噸級海巡艦艇,輿論譁然,質疑「擺空城」,故意示弱。幸而,海巡署已於十日另派一千八百噸的緝私艦「偉星號」前往南沙運補巡弋。
對於南海主權,台灣若置身事外,演「空城計」,會有嚴重後果。北京方面已透過媒體放話,拉出底線:若台灣放棄太平島,中共將出兵占領,不啻成為大陸對台灣「攻島略地」的「第一滴血」。
中共如此強硬積極,實與南海的關鍵戰略地位有關,茲分三點略述:
一、南海海域油氣與石油資源唾手可得,棄之可惜,目前已知的儲藏區主要在南海北坡西沙島周邊至越南沿海一帶,以及婆羅洲島西北緣一帶延綿至馬來西亞海域,尤以天然氣為多,儲量近兩百兆立方呎,相當歐洲去除蘇俄控制區的總儲量;石油有一一○億桶,相當於墨西哥的總儲量。
二、中國大陸、台灣、日本、韓國都是能源進口國,石油、天然氣與煤炭均由中東、印尼、澳洲及婆羅洲進口,而南海是船運的主要通路。除了能源運輸外,其他物資的進出口也靠南海的通行。美國及澳洲的戰略分析曾指出,如要「經濟制裁」或「封鎖」中國,最佳的下手地點就是南海,控制南海,就能「掐住」中國的脖子。
三、馬政府經營東沙與太平島用力甚深,倡議和平使用南海,口頭避戰,但行動上在太平島建了機場跑道,並以「法庭之友」的方式告知海牙國際法庭「太平島是島不是礁」,把維護南海主權視為己任,海峽兩岸在延續一九四九年以前的國民政府南海U形線的主張是一致的。
民進黨執政後,雖說「保持現狀」,實情是借「中華民國」的殼上市民主選舉出的「台灣中華民國」。蔡總統從來不提U形線,現在似乎到了「圖窮匕現」的關鍵時刻。換句話說,新政府若自外於南海的主權保衛,中共失去的不是南海,而是在「兩岸同屬一中」的架構中,明明白白失去了台灣。
古禪師有云:「路逢劍客須呈劍,不是詩人莫獻詩」。現在,蔡英文總統是那劍客,在南海仲裁案揭曉之際,不拔劍,躲起來,或許是個國安高招;但看在中共眼裡,會引來越俎代庖的戰略衝動;而馬總統,空有滿腔熱血,只能徒呼負負,「不是詩人莫獻詩」,不在其位,不能謀其政了!

蘇蘅/網路直播 失衡的私法正義?

.蘇蘅/網路直播 失衡的私法正義?
.王文華/如果型男來當看護
.馬凱/央行總裁的盼望:天佑台灣
.周行一/人文決定創業的理想
.洪蘭/漠視作弊 道德崩壞的危機
.薛承泰/年金改革的社會對話
.葉銀華/華航到底是誰的?



蘇蘅/網路直播 失衡的私法正義?


2016-07-12 03:37 聯合報 蘇蘅(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系教授)


美國接連發生非裔人士被警擊斃事件,引起軒然大波,造成達拉斯五警喪命。其中一個關鍵因素,是死者女友用網路直播。
死者女友雷諾絲在案發時,用臉書直播警察盤問及擊斃的全部經過。她說:「每個人都應該知道全部過程,自行判斷事情誰對誰錯。」更多黑人說,他們今後都會攜帶臉書直播軟體,作為自我保護工具。
這部影片上星期三播出,一天內就有近四百萬人次瀏覽,更有卅萬人轉傳分享;尤其是二○一四年佛格森槍擊案後成立「黑人的命也是命」(Black Lives Matter)的社運團體,更是到處轉傳,希望儘量擴大影響力。熊熊怒火燒出達拉斯的殺警悲劇。
社群媒體該不該直播暴力影音?道德爭議再起。
二○一五年推特和臉書相繼開啟社群媒體現場直播功能。臉書創辦人祖克柏得意地說,直播串流就是「帶著一個電視鏡頭在口袋」,任何人都可以「隨時創造你我同在一起的感覺」。然而,直播真的是值得膜拜的聖牛嗎?
雷諾絲的直播影片,固然照射出陰暗角落的種族歧視,然而這過程赤裸裸地播出,也挑動美國社會最敏感的種族仇恨與以暴制暴的神經。
這段影片不但有流血、警察咆哮、還有當場死亡的鏡頭,雷諾絲彷彿在現場轉播般嘶吼:「哦,你對他射了四發」、「他們殺了我男友」、「我不敢相信,他就死在我身邊」。
雖然許多人讚揚這段影片呈現悲劇現場,讓人感同身受,彰顯正義與勇氣。但是直播無法事前警告觀眾,加上網路內容沒有分級,無法禁止兒童看到血淋淋的死亡,更遑論造成觀者心理焦慮、驚嚇和創傷。
社群媒體的直播功能,更帶來暴力影像公開和隱私安全的雙重挑戰。雷諾絲直播影片僅為一例。
●今年五月,法國一名十九歲女孩用手機及推特periscope直播自己自殺。
●同月美國一名十八歲少女用推特直播朋友被性侵畫面,已遭求刑四十年。
●六月間,法國一名恐怖分子嫌犯使用臉書直播暴力威脅宣示影片,遭臉書暫停帳號,影片移除。
●同月,芝加哥一名廿八歲男子玩臉書直播,竟拍下自己遭人開槍打死的畫面,有近百萬人瀏覽,這段影片至今仍在網路流傳。
網路直播見證人世間的悲歡,也折射了社會真實;但是當直播成為人人皆可做主播的遊戲後,就把直播推到另一個風口浪頭。這把兩刃劍,威力無窮,也難免見血。
直播的「立即性」和「親密感」為社群媒體添加更多吸引力,但即使是卅秒直播,也使得臉書這種每月活躍用戶達十六億的影響力,變得深不可測;更不論為了見證或公審而做的直播,並非解決問題的根本之道。
目前臉書和國外許多直播平台已開始對自傷和暴力影片,下達「若不適當,檢舉即下架」的禁制令,然而無論採取什麼措施,已難抓回直播這隻出柙之虎。台灣網路文化極度開放自由,但意識形態對抗和族群衝突的燃點也很低;直播本身仍要回到人性尊重和關懷的初衷,在法律規範還未完備之前,社群媒體及其使用者也應建立一些基本倫理,才能增加互信和溝通。
(作者為政治大學新聞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