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3月12日 星期六

經濟/跳出老窠臼 打造新經濟

.聯合報社論..窮得只剩黨產 捐公益仍得透明
.聯合報黑白集.扁宋會與蔡宋會
.經濟日報社論.跳出老窠臼 打造新經濟



經濟/跳出老窠臼 打造新經濟


2016-03-12 02:40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從去年經濟成長率跌到僅0.75%,到今年預判即憂心可能跟去年相同,加上向來倚為命脈的出口已連13黑、連九個月兩位數衰退,而且官方承認最快要到下半年才可望止跌;台灣經濟每況愈下,已至不能再輕忽看待的地步。
本報系為此專訪20年來五位經濟部長,請教問題的根源與振衰起蔽的對策。結果最一致的答案,就是改善投資環境、積極吸引投資。這樣的答案,恐怕要讓社會大眾心涼了一半。
一個大家琅琅上口,連路人都能順口背誦的對策,主導經濟決策的歷任首長力推20年卻成效不彰,而且隨著台灣相對競爭力快速減弱,今日比諸20年前對外資更不具吸引力,則其功效必更薄弱。無怪乎愈是高喊改善投資環境吸引外人投資,外人投資卻一年不如一年。
五位部長的另一項共同對策,就是積極與貿易對手簽訂自由貿易協定,推動貿易自由化。這不僅是多年來我們全力以赴的目標,而且朝野各界不分上下藍綠眾口一詞高唱入雲;然而十餘年的努力,得到什麼成果?除了紐、星兩個占比重極低的貿易夥伴,絕大多數貿易對手均未有寸進。其故安在?每個高喊全力爭取FTA者都心知肚明,因為對岸不許我們簽訂國家級的協定,而且已經從暗中阻攔升高為公開宣示。
知其不可而為之,本是值得敬佩的美德;但關乎一國命脈的重大方向與政策,全力以赴20年未有寸功而仍膠柱鼓瑟不知變通,那就真是足以亡國的冥頑不靈了。此時,最需要當政者認清現實,不再以現實上已證明無效的口號自我安慰,痛下決心跳脫老窠臼,方有可能重新出發。
或許有鑑於此,不乏學者專家高呼創新,認為台灣數十年來追求低工資、低成本,已經走到盡頭,必須靠創新做為帶動經濟成長的新動力。這樣的呼聲,20年來也早已甚囂塵上,更不乏戮力創新、日新月異的企業,驅使自己登上全球市場的尖端。真正欠缺創新的,乃是已經碰壁的經濟發展模式、黔驢技窮的政府官員,以及眼光始終看著高科技產業的學者專家。
其實,真正的創新不在於高科技成分的多寡,或各國瘋搶的時髦產業;而是認清自己的處境、研判自身的條件、細察既有的缺陷、短處、阻礙,找出發展模式中的弱點、癥結,下定決心、找出方法,力求改變。有朝一日,不再聽到主管官員高喊改善投資環境、推動貿易自由化,庶幾創新已見到開端。
但在習於遵循一條道路數十年後,認清此路已窒礙難行,必須改弦更張,本是極大的難事;要憑空找出截然不同而穩妥易行的新成功之路,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然而仍有一條捷徑,那就是在盤點自身的條件與籌碼之後,環目四顧,搜尋據此條件而大獲成功的典範,然後透過適當的剪裁,鉅細靡遺地確實套用;則走在正確的軌道上,藉此脫胎換骨、獲致成功的機會極大。
長久以來,台灣已發展成為以傳統產業中小企業為骨幹的基本架構,而且其中許多頭角崢嶸,在國際市場也名列前茅的「隱形冠軍」。就此而言,以傳統產業中小企業為經濟成長主力的德國即大可以模仿學習,以台灣企業的堅實根基,很有青出於藍的可能。
當台灣中間財產業因大陸世界工廠轉型而走投無路,我們即不能再倚為命脈,而需另尋出路。以台灣的幅員、地理位置、良港,加上數十年發展貿易的經驗,我們的條件極似新加坡而且條件更優。新加坡數十年來主動對外開放,利用地理優勢成為區域營運中心的模式即為最佳藍本;若能參照套用,必能更勝一籌。我們還能盤點出更多優越條件,但即此二者已足以創造新經濟,只在為與不為而已。

聯合/扁宋會與蔡宋會


2016-03-12 02:40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民進黨總統當選人蔡英文(左)選後第一場在野黨領袖拜會,選定親民黨主席宋楚瑜(右)。
兩人會面結束後,接受媒體訪問。 聯合報資料照片 記者高彬原/攝影
此次蔡宋會,距二○○五年扁宋會已有十年滄桑。有些事情變了,有些沒變。
十年前的扁宋會,是為因應連戰即將首訪大陸,陳水扁欲以宋楚瑜為打開兩岸僵局的敲門磚。登場時,陳水扁贈宋「真誠」立軸,並發布十點聯合聲明,可謂極盡隆重。
當年,宋楚瑜頗具陳水扁引路人及代言人的架勢。但今天的親民黨,橘子變綠,氣勢已不如昔。因此,蔡宋會的排場也就輕簡得多。
兩場會面,還有一點未變。扁宋會強調「遵守憲法」「維持現狀」;蔡宋會亦稱「中華民國是最大公約數」「遵守中華民國憲政體制符合共同利益」。十年來,語詞似乎未變,但這些語詞均已經歷了十年的煎熬跌宕。
其實,蔡英文與陳水扁與北京皆無互信基礎,所以,無論是十年前或十年後,宋楚瑜皆無角色可言。但陳水扁當年尚敢在深綠反對下,用宋楚瑜作敲門磚;而蔡英文如今自陷於「九二共識」的泥淖中,較陳水扁更無力自拔。除非她自己解套,實無任何人能助她脫身。
十年前扁宋會的「十點聲明」,可以看出是宋帶著扁走。而十年後的蔡宋會,大選時言必稱「九二共識」的宋楚瑜,居然在這關鍵時刻未聞他嘴裡說出這四個字;而且,當年使用「中華民國憲法」一詞的宋楚瑜,如今選擇使用蔡英文的詞彙「中華民國憲政體制」。可見,舞台是蔡英文的,宋不再有引路人的角色。
「九二共識」這東西,恐怕不是宋楚瑜不提就沒事了。

聯合/窮得只剩黨產 捐公益仍得透明


2016-03-12 02:40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國民黨團大會昨由政策會執行長賴士葆(右)與書記長林德福(左)發表公開聲明,
籲黨中央將現有黨產淨值一百六十六億,扣除現任及退休黨工退休金,餘數捐出做公益。 
記者王騰毅/攝影
彷彿突然開了竅一般,國民黨立院黨團日昨會商,決定要求黨中央回應民意捐出全部黨產,僅留下支應黨工退休金之必要費用,其餘捐給公益或政府用來協助弱勢及青年。這個覺悟來得雖晚,但總算化被動為主動;問題是,國民黨「黨中央」而今安在?這項建議又是說給誰聽?
國民黨今天的處境,就像面對著照妖鏡原形畢露:它一直以為自己擁有舉世無雙的龐大黨產,這些黨產其實卻是民進黨的「政治提款機」;它一直以為頭上有英明睿智的黨中央領導,但這些領導卻把黨輸光了就落跑。如今,國民黨「窮得只剩黨產」,要談捐出,恐怕還得先把帳目攤開在陽光下檢視才行。
根據國民黨行管會的資料,其黨產變化之迅速讓人難以置信。黨產在民國八十七年達到最高峰的九一八億元,李登輝交給連戰時,已少了一百億元;連戰交給馬英九時,則大幅減少近五百億元;馬英九交至朱立倫手上時,十年間少了七十億元;而朱立倫任內短短一年,即減少七十多億元。由此看來,歷屆主席皆是「敗家子」,即使扣除扁政府時代被追討交出的四十多億,十七年間縮水七百多億;以這樣的流失速度,換作是民間企業也非倒不可。
本報多年來不斷呼籲國民黨將黨產捐作公益,該黨卻猶疑觀望,不見行動。事實上,以近年黨產的快速流失,即使不捐作公益,一兩年之內也必然全數化為烏有。因此,還不如及早捐出,了結黨產纏身七十年之遺害;至少,也可為台灣社會做點好事。何況,如此龐鉅的資產,僅有少數主管知其細目,也只有主席等少許核心人物有權動用;對根本無緣享用的一般黨員乃至立院黨團而言,實在留之無益,唯有百害。
然而,國民黨黨產應該如何捐出,以及是否捐作公益後即能還其清白,恐怕仍有疑問。原因有三:第一,黨產是否真的只剩一六六億元,民進黨已公開質疑,一般民眾也未必相信;第二,如果這些黨產的來源和歸屬仍有疑義,必須辨明其屬性分別處理,不可含混籠統一概而論;第三,藍軍黨團稱黨產可捐給弱勢或青年,立意固佳,但實際執行需有更精準規劃的對象和作法,若魚目混珠隨便轉移,極可能被指為「脫產」。
簡言之,國民黨黨產的捐贈手法與對象,都必須有更公開、更透明的程序,甚至應邀請跨黨派的官民代表參與監督處理,才能將這件涉及轉型正義爭議的善後工作做到可昭公信。尤其,面對民進黨的《不當黨產處理條例》草案即將開戰,國民黨如果要以「捐光黨產」作為應戰策略,在目前黨主席懸缺之際,立院黨團必須扮演更積極的角色,主動召集相關各方協調,擬訂有助社會正義的可行辦法。如此,才有可能扳回一城,爭取到民意支持。否則,若繼續觀望等待,就只能等民進黨《不當黨產條例》揮刀凌遲了。
從任何角度看,對國民黨員或月底即將產生的新主席而言,今天所剩無多的黨產不僅連「雞肋」都談不上,它其實是整個黨不可承受之重。它的剩餘價值,無非是提供國民黨一個自我救贖的機會:它能否利用這些黨產拉社會弱勢一把,或者幫若干青年創造一次希望,讓黨產在「歸零」之際留下最後一點餘韻。
若要更進一步的話,我們建議國民黨以立院黨團為核心,組織一個黨產檢討稽核小組,仔細檢視這十餘年的黨產縮減究竟是何原因,除了行管會所列舉的捐贈及投資失利等因素,是否有人趁亂渾水摸魚,或假公濟私將之納入私囊。畢竟,黨產十七年縮水七百多億的變化,太過離奇;如果有黨產被轉入私人名下窩藏而未予查明送法辦,捐出之舉就可能變成白費。這部分的謎底若不能解開,就算黨產歸零,汙名仍可能繼續糾纏國民黨。至於李新提議要每人卅萬分而食之,那恐是李伯大夢了!

聯合筆記/接班…轉型台灣的最大問題

.仇恨情緒瀰漫 台灣還美嗎?
.雄師打成狗 將官只好數饅頭
.棋士拜電腦為師 別說不可能
.聯合筆記/接班…轉型台灣的最大問題
.國父逝世紀念日/沒有國父 中華民國會是…
.植樹節/減碳救雨林 從活用國有林開始
.日本國土強韌計畫 台灣防災良方
.華僑對台灣的情感 別輕易切割




聯合筆記/接班…轉型台灣的最大問題


2016-03-12 02:40 聯合報 黃昭勇

長榮航空昨天召開臨時董事會,長榮航空前董事長張國煒遭撤換,改由林寶水接任。
台北市民生東路的長榮集團總部內,氣氛有些凝重。 記者林澔一/攝影


市值近五十億的泰山企業,由持股不到一成的詹氏家族掌控、經營;市值接近七百億的長榮航空,大股東張氏家族持股總計約四成,但若扣除集團企業間交叉持股的槓桿效應,恐低於四成。
這兩家台灣老牌的企業集團,最近同樣都遇上家族內鬨、爭奪經營權的風波,姑且不論相關家族成員彼此間對企業集團是否有向心力,光是造成股價波動、影響眾多小股民的權益,就值得台灣社會與主管機關省思。
泰山、長榮航都已是上市公司,但不論是掌控權或是經營權,都由家族主導,一但家族成員出現齟齬,就很容易讓企業陷入動盪。
企業組織是整合社會、國家、在地資源,包括人才、籌募資金、爭取消費者認同購買等,每一項企業的血脈,都與社會資源、民眾福祉息息相關,企業之獲利、存在,應該是為了讓資源獲得最有效利用,而不純然是家族、個人謀取私利的工具。
長榮的紛爭,是創一代交棒給富二代的過程出了紛爭,長榮已故創辦人張榮發的資產誰屬,存在著遺囑指定與生前多次對外表達捐做公益的兩種不同意願,在訴訟結束前,恐怕都難有定論。
泰山企業則是在二代交棒給三代後,因為對領導人不滿而出現經營權紛爭。
基本上,台灣企業組織的世代交替,該如何兼顧人情親情上的財產分配,與維護公眾利益,是尚算年輕的台灣企業還需要努力學習的。
說年輕,是因為跟諸如百多年的洛克斐勒等美國公司,甚或兩、三百年歷史的歐洲企業比起來,台灣的公司才正要進入摸索階段。
股權爭奪戰雖然常在財經新聞上出現,但其實,多僅是家族成員之間的爭產,與日月光、矽品間因對經營策略想法而出現爭奪戰不同。
企業財產固然是私領域的民法,但若能將爭產與爭奪經營權分開,降低因為世代交替對企業社會公益責任的影響,台灣企業才有可能真正成長,進入下一個發展階段。
或許,類似企業破產後需成立的第三方重整機構或是各關係單位都可接受的重整人,可能是一個方向。但最根本的,還是要改變家族企業是私產的想法,多以社會公益為念,才能提升交棒與接班的能力。

馬凱/真利三農 方稱英雄

.馬凱/真利三農 方稱英雄
.黃介正/美大選變化與亞洲變局
.周行一/正面向上的螺旋
.平路/Selina與「丹麥女孩」
.林中斌/漁船遊艇對軍艦
.盛治仁/創意不是天生的
.方祖涵/演藝圈的藥物世代




馬凱/真利三農 方稱英雄


2016-03-12 02:41 聯合報 馬凱 (經濟評論者)


半世紀來工商業蓬勃發展,農業相形見絀,三農已成全社會最大問題,卻始終不能妥善解決。總統當選人蔡英文上任前的產業之旅當然無法迴避;未料初試啼聲即一鳴驚人,提出若干數十年未見的新觀點。
在其競選政見中包含建立農業新典範、推動安全農業及重視生產與行銷三大新農業工程。此次更具體推出「綠色對地給付」,仿歐美先進國家,直接對改善生態、涵養水源等綠色行動給予補償;協助民間共同組成「農產品出口管理公司」,加強農產品外銷推廣;以及成立「農地銀行」,協助部分休耕或無力繼續耕作農地釋出使用權轉租有意從事農業生產者等等。
農委會立刻指出,農地銀行已開辦八年,有三○一個會員加入;農業團體也擔心釋出農地使用權令老農擔心農地產權失去保障;而綠色環境補償白米炸彈客直言政府財源恐不足。
這種種疑慮及經驗的確值得深思,進而淬鍊出青出於藍的好辦法。就「農產品出口管理公司」而言,此構想眾皆稱善,又有提振紐西蘭奇異果行銷的台灣專家陳郁然臂助,確有機會大放異彩;但仍應多取法國外成功實例,穩紮穩打,求取最大成效。
以幅員與我相近的荷蘭為例,兩者同有花卉王國之譽,荷蘭花卉在農業所占比重更遠高於台灣,其農業在GDP所占份額高達一成二,而台灣則僅一.六%。其中差異即在於荷蘭高度發展農產行銷出口體系,成為全球市場舉足輕重的供應者。台灣若能踵武其後,即使尚難超越,農業問題即泰半解決,而農民地位也會提升。
其次,農地銀行行之多年,迄今仍未大獲成功,其關鍵除了農民對產權的疑慮外,更在於農地利益未能充分顯現。就寧可日曬雨淋仍於農地辛勞工作的老農而言,農地變更為建地可能創造百倍暴利,是極難抗拒的誘惑;然而在既有體制下,幾乎完全掌握於從基層到中央的政治人物手中,可望而不可即。如果可保證將此暴利保留給願釋出農地的老農,則農地銀行之類的政策即事半功倍。
至於對農民與農地的補償,包括農保與綠色對地給付等,不僅未來所需財源不貲,難以負擔,目前在有限的政府預算中已捉襟見肘,卻遠不符老農之所需。若改絃更張建立「老農退休制度」,即可一舉多贏。
目前方興未艾的「以房養老」,可進一步推廣為「以地養老」。比照擁有房產的老者,老農可將其農地存入農地銀行,政府即以其農地的區位、等級、市價折算出適當的額度,老農各就此額度每月領取相當的年金直至終老。同時立法規定,凡未存入農地銀行的農地一律不准變更用途;而一切變更用途產生的漲價利益,扣除相關成本完全歸農地銀行中全體老農,依其戶頭額度高低共同分享,成為額外紅利。老農必有強烈動機加入「以地養老」方案,全國農地泰半也歸農地銀行支配。老農由此所得年金、紅利,加上既有老農津貼等,其總額應不遜於一般軍公教。
全國農地在統一支配下,一切政策目標俱可全力追求,達到國土運用與農業發展的最大功效,而農業部門的多年陳痾與農民地位都可一舉獲得改善。新政府若能完成此一使命,已足以留名青史了。
(作者為經濟評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