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3月12日 星期六

經濟/跳出老窠臼 打造新經濟

.聯合報社論..窮得只剩黨產 捐公益仍得透明
.聯合報黑白集.扁宋會與蔡宋會
.經濟日報社論.跳出老窠臼 打造新經濟



經濟/跳出老窠臼 打造新經濟


2016-03-12 02:40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從去年經濟成長率跌到僅0.75%,到今年預判即憂心可能跟去年相同,加上向來倚為命脈的出口已連13黑、連九個月兩位數衰退,而且官方承認最快要到下半年才可望止跌;台灣經濟每況愈下,已至不能再輕忽看待的地步。
本報系為此專訪20年來五位經濟部長,請教問題的根源與振衰起蔽的對策。結果最一致的答案,就是改善投資環境、積極吸引投資。這樣的答案,恐怕要讓社會大眾心涼了一半。
一個大家琅琅上口,連路人都能順口背誦的對策,主導經濟決策的歷任首長力推20年卻成效不彰,而且隨著台灣相對競爭力快速減弱,今日比諸20年前對外資更不具吸引力,則其功效必更薄弱。無怪乎愈是高喊改善投資環境吸引外人投資,外人投資卻一年不如一年。
五位部長的另一項共同對策,就是積極與貿易對手簽訂自由貿易協定,推動貿易自由化。這不僅是多年來我們全力以赴的目標,而且朝野各界不分上下藍綠眾口一詞高唱入雲;然而十餘年的努力,得到什麼成果?除了紐、星兩個占比重極低的貿易夥伴,絕大多數貿易對手均未有寸進。其故安在?每個高喊全力爭取FTA者都心知肚明,因為對岸不許我們簽訂國家級的協定,而且已經從暗中阻攔升高為公開宣示。
知其不可而為之,本是值得敬佩的美德;但關乎一國命脈的重大方向與政策,全力以赴20年未有寸功而仍膠柱鼓瑟不知變通,那就真是足以亡國的冥頑不靈了。此時,最需要當政者認清現實,不再以現實上已證明無效的口號自我安慰,痛下決心跳脫老窠臼,方有可能重新出發。
或許有鑑於此,不乏學者專家高呼創新,認為台灣數十年來追求低工資、低成本,已經走到盡頭,必須靠創新做為帶動經濟成長的新動力。這樣的呼聲,20年來也早已甚囂塵上,更不乏戮力創新、日新月異的企業,驅使自己登上全球市場的尖端。真正欠缺創新的,乃是已經碰壁的經濟發展模式、黔驢技窮的政府官員,以及眼光始終看著高科技產業的學者專家。
其實,真正的創新不在於高科技成分的多寡,或各國瘋搶的時髦產業;而是認清自己的處境、研判自身的條件、細察既有的缺陷、短處、阻礙,找出發展模式中的弱點、癥結,下定決心、找出方法,力求改變。有朝一日,不再聽到主管官員高喊改善投資環境、推動貿易自由化,庶幾創新已見到開端。
但在習於遵循一條道路數十年後,認清此路已窒礙難行,必須改弦更張,本是極大的難事;要憑空找出截然不同而穩妥易行的新成功之路,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然而仍有一條捷徑,那就是在盤點自身的條件與籌碼之後,環目四顧,搜尋據此條件而大獲成功的典範,然後透過適當的剪裁,鉅細靡遺地確實套用;則走在正確的軌道上,藉此脫胎換骨、獲致成功的機會極大。
長久以來,台灣已發展成為以傳統產業中小企業為骨幹的基本架構,而且其中許多頭角崢嶸,在國際市場也名列前茅的「隱形冠軍」。就此而言,以傳統產業中小企業為經濟成長主力的德國即大可以模仿學習,以台灣企業的堅實根基,很有青出於藍的可能。
當台灣中間財產業因大陸世界工廠轉型而走投無路,我們即不能再倚為命脈,而需另尋出路。以台灣的幅員、地理位置、良港,加上數十年發展貿易的經驗,我們的條件極似新加坡而且條件更優。新加坡數十年來主動對外開放,利用地理優勢成為區域營運中心的模式即為最佳藍本;若能參照套用,必能更勝一籌。我們還能盤點出更多優越條件,但即此二者已足以創造新經濟,只在為與不為而已。

聯合/扁宋會與蔡宋會


2016-03-12 02:40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民進黨總統當選人蔡英文(左)選後第一場在野黨領袖拜會,選定親民黨主席宋楚瑜(右)。
兩人會面結束後,接受媒體訪問。 聯合報資料照片 記者高彬原/攝影
此次蔡宋會,距二○○五年扁宋會已有十年滄桑。有些事情變了,有些沒變。
十年前的扁宋會,是為因應連戰即將首訪大陸,陳水扁欲以宋楚瑜為打開兩岸僵局的敲門磚。登場時,陳水扁贈宋「真誠」立軸,並發布十點聯合聲明,可謂極盡隆重。
當年,宋楚瑜頗具陳水扁引路人及代言人的架勢。但今天的親民黨,橘子變綠,氣勢已不如昔。因此,蔡宋會的排場也就輕簡得多。
兩場會面,還有一點未變。扁宋會強調「遵守憲法」「維持現狀」;蔡宋會亦稱「中華民國是最大公約數」「遵守中華民國憲政體制符合共同利益」。十年來,語詞似乎未變,但這些語詞均已經歷了十年的煎熬跌宕。
其實,蔡英文與陳水扁與北京皆無互信基礎,所以,無論是十年前或十年後,宋楚瑜皆無角色可言。但陳水扁當年尚敢在深綠反對下,用宋楚瑜作敲門磚;而蔡英文如今自陷於「九二共識」的泥淖中,較陳水扁更無力自拔。除非她自己解套,實無任何人能助她脫身。
十年前扁宋會的「十點聲明」,可以看出是宋帶著扁走。而十年後的蔡宋會,大選時言必稱「九二共識」的宋楚瑜,居然在這關鍵時刻未聞他嘴裡說出這四個字;而且,當年使用「中華民國憲法」一詞的宋楚瑜,如今選擇使用蔡英文的詞彙「中華民國憲政體制」。可見,舞台是蔡英文的,宋不再有引路人的角色。
「九二共識」這東西,恐怕不是宋楚瑜不提就沒事了。

聯合/窮得只剩黨產 捐公益仍得透明


2016-03-12 02:40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國民黨團大會昨由政策會執行長賴士葆(右)與書記長林德福(左)發表公開聲明,
籲黨中央將現有黨產淨值一百六十六億,扣除現任及退休黨工退休金,餘數捐出做公益。 
記者王騰毅/攝影
彷彿突然開了竅一般,國民黨立院黨團日昨會商,決定要求黨中央回應民意捐出全部黨產,僅留下支應黨工退休金之必要費用,其餘捐給公益或政府用來協助弱勢及青年。這個覺悟來得雖晚,但總算化被動為主動;問題是,國民黨「黨中央」而今安在?這項建議又是說給誰聽?
國民黨今天的處境,就像面對著照妖鏡原形畢露:它一直以為自己擁有舉世無雙的龐大黨產,這些黨產其實卻是民進黨的「政治提款機」;它一直以為頭上有英明睿智的黨中央領導,但這些領導卻把黨輸光了就落跑。如今,國民黨「窮得只剩黨產」,要談捐出,恐怕還得先把帳目攤開在陽光下檢視才行。
根據國民黨行管會的資料,其黨產變化之迅速讓人難以置信。黨產在民國八十七年達到最高峰的九一八億元,李登輝交給連戰時,已少了一百億元;連戰交給馬英九時,則大幅減少近五百億元;馬英九交至朱立倫手上時,十年間少了七十億元;而朱立倫任內短短一年,即減少七十多億元。由此看來,歷屆主席皆是「敗家子」,即使扣除扁政府時代被追討交出的四十多億,十七年間縮水七百多億;以這樣的流失速度,換作是民間企業也非倒不可。
本報多年來不斷呼籲國民黨將黨產捐作公益,該黨卻猶疑觀望,不見行動。事實上,以近年黨產的快速流失,即使不捐作公益,一兩年之內也必然全數化為烏有。因此,還不如及早捐出,了結黨產纏身七十年之遺害;至少,也可為台灣社會做點好事。何況,如此龐鉅的資產,僅有少數主管知其細目,也只有主席等少許核心人物有權動用;對根本無緣享用的一般黨員乃至立院黨團而言,實在留之無益,唯有百害。
然而,國民黨黨產應該如何捐出,以及是否捐作公益後即能還其清白,恐怕仍有疑問。原因有三:第一,黨產是否真的只剩一六六億元,民進黨已公開質疑,一般民眾也未必相信;第二,如果這些黨產的來源和歸屬仍有疑義,必須辨明其屬性分別處理,不可含混籠統一概而論;第三,藍軍黨團稱黨產可捐給弱勢或青年,立意固佳,但實際執行需有更精準規劃的對象和作法,若魚目混珠隨便轉移,極可能被指為「脫產」。
簡言之,國民黨黨產的捐贈手法與對象,都必須有更公開、更透明的程序,甚至應邀請跨黨派的官民代表參與監督處理,才能將這件涉及轉型正義爭議的善後工作做到可昭公信。尤其,面對民進黨的《不當黨產處理條例》草案即將開戰,國民黨如果要以「捐光黨產」作為應戰策略,在目前黨主席懸缺之際,立院黨團必須扮演更積極的角色,主動召集相關各方協調,擬訂有助社會正義的可行辦法。如此,才有可能扳回一城,爭取到民意支持。否則,若繼續觀望等待,就只能等民進黨《不當黨產條例》揮刀凌遲了。
從任何角度看,對國民黨員或月底即將產生的新主席而言,今天所剩無多的黨產不僅連「雞肋」都談不上,它其實是整個黨不可承受之重。它的剩餘價值,無非是提供國民黨一個自我救贖的機會:它能否利用這些黨產拉社會弱勢一把,或者幫若干青年創造一次希望,讓黨產在「歸零」之際留下最後一點餘韻。
若要更進一步的話,我們建議國民黨以立院黨團為核心,組織一個黨產檢討稽核小組,仔細檢視這十餘年的黨產縮減究竟是何原因,除了行管會所列舉的捐贈及投資失利等因素,是否有人趁亂渾水摸魚,或假公濟私將之納入私囊。畢竟,黨產十七年縮水七百多億的變化,太過離奇;如果有黨產被轉入私人名下窩藏而未予查明送法辦,捐出之舉就可能變成白費。這部分的謎底若不能解開,就算黨產歸零,汙名仍可能繼續糾纏國民黨。至於李新提議要每人卅萬分而食之,那恐是李伯大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