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8月10日 星期六

經濟日報社論/二次能源轉型 須兼顧三目標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垃圾 udn ,欠缺 

◆  聯合報社論/國防預算創新高,難掩國軍「淘空」危機
◆  聯合報黑白集/左左、右右與反中
◆  經濟日報社論/二次能源轉型 須兼顧三目標








經濟日報社論/二次能源轉型 須兼顧三目標


2024-08-10 02:13  經濟日報/ 社論
賴清德總統主持國家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圖/總統府提供


國家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首次會議8日在總統府舉行,這場會議由賴清德總統召集,凸顯賴政府認知到氣候變遷已是舉國上下必須面對的嚴肅課題,要在減碳與穩定供電中做最佳抉擇。

應對氣候變遷的核心在如何遏止地球升溫,降低二氧化碳排放是關鍵。我國二氧化碳排放大戶中,電力與燃氣供應業的直接排放量最多,占總排放量的57.1%,簡言之,能源部門的減碳成效攸關應對氣候變遷的成敗,這也是國家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成立的初衷,在首次會議上的討論焦點,也圍繞在能源轉型的議題上。

八年前蔡英文擔任總統後推動能源轉型,目標是在明年底前讓我國的發電配比成為燃氣50%、燃煤30%與綠電20%,這是民進黨在中央執政第一次能源轉型目標是核退綠進,除了要讓核能發電退場,另外增加天然氣發電則是希望降低空汙。從民國一O五年(2016年)蔡英文提出的能源轉型願景來看,降低碳排與應對氣候變遷並沒有在蔡政府的施政首要目標中,一直到民國一一O年(2021年)總統新年談話中,蔡英文才提出「找出最符合台灣未來永續發展的氣候治理路徑」,之後國發會提出了我國民國一三九年(2050)淨零路徑,自此應對氣候變遷的政策位階上升至國家層次。

賴總統上任後宣示要推動二次能源轉型,他表示「過去能源轉型階段性成果應該珍惜,但也不必否認未來挑戰」,顯然已認知蔡政府推動的能源轉型仍有待補強之處。賴總統在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首場會議上說,當前我國能源政策有三項重點工作,第一是穩定供電,第二是開發多元綠電,第三是不排除任何有助於淨零的能源方案。

上述三項宣示確實切中當前能源政策的重點。首先,賴總統把穩定供電放在第一位,他要求台電將強化電網韌性計畫提前四年、在民國一一七年(2028年)完成。過去十多年來,台電因吸收電價上漲面臨龐大的債務負擔,排擠到維護電網的資源。從國外的經驗來看,包括美國等西方國家都曾面臨因電網維護不力造成大規模停電的案例,我國位處颱風、地震與土石流的高風險區,電網強化的重要性更是重要,特別是主要科學園區和生產重鎮的電網強化與備援方案,有必要持續投入資源優化。

其次,蔡英文的能源轉型計畫已確定綠電20%無法達標,以目前國際對產業使用綠電的標準來看,我國綠電開發速度將無法達到產業需求。蔡政府時代已看出綠電開發面臨瓶頸;賴政府則是希望藉由擴大開發氫能、生質能與地熱等方式,增加綠電的供應量,其中氫能是綠電能否大幅擴充的主力。但是,目前我國對氫能的投資企圖心不足,明顯落後日、韓等氫能發展前段班國家,必須透過政策引導、預算編列等方式,加速我國在氫能領域的發展。

除了供電穩定與綠能提升外,另一件賴總統沒提到的是電價。一個合理和可預測的電價對產業發展至關重要,目前由於我國能源配比的因素,電價上漲趨勢明顯,雖然政府認為電價適度上漲可以鼓勵產業界節能減碳,但節能效果有其極限,如果電價過度上漲,對產業競爭力將造成重大衝擊,此點在過去幾年德國等製造業大國都可以看到類似案例。不少產業界領袖呼籲政府不要排除核能這個選項,除了核能是低碳能源,穩定電價是另一個重要考量,賴政府必須正視。

國家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成立是一個好的發展,但不能淪為大拜拜的過場儀式,而是要凝聚共識,找到確實可行的能源轉型方向。在前朝蔡政府的能源轉型明年底落日之前,現在就要找到二次能源轉型的具體方向。二次能源轉型必須兼顧電價、供電穩定與減碳,三個目標都能達成,才是產業發展的最佳後盾。











聯合報黑白集/左左、右右與反中


2024-08-10 04:29  聯合報/ 黑白集
英國7月底發生持刀攻擊兒童舞蹈班釀3死的暴行,在極右翼煽動此案為穆斯林移民所犯的不實消息助長下爆發反移民暴動。英國數千警力待命因應可能的暴力衝突。圖/美聯社資料照片


川普挑了「鄉下人」范斯當副手後,外界都驚嘆他找了個MAGA 複製品;拜登忙不迭送他「極右派極端分子」頭銜。如今賀錦麗挑了「高中老師」華茲搭檔,共和黨也不客氣丟來「最左二人組」封號。今年美國大選大有看頭,右右組合對上左左同盟,極限對抗必然火光四射。

但不論范斯罵人「沒孩子的養貓女士」有多沒教養,或華茲感嘆此生「不會再受到如此好的待遇」有多舔中,這個戰場是川、賀兩主帥的。大選勢必是被冷落的底層白人與「黑命也貴」的有色族裔的對抗,是驅逐非法移民或繼續開放邊境的激辯,更將是子宮裡的生命由誰決定的對嗆

最凶險議題,當屬非法移民。隔著大西洋,英倫三島就活生生上演了全境暴亂的戲碼給美國參照。三名女童被人殺害,凶嫌是穆斯林的假訊息,引爆了種族的劫難。這讓人擔憂,充斥非法移民的美國,只缺一根火柴,即可點燃內戰。

更令人心驚的,恐在選後。在極左與極右間唯一的中間地帶,只剩反中。選戰將激發兩方競相加碼反中承諾,沒有最反中,只有更反中。

因此無論左右,下一個美國總統都可能更無所不用其極地反中;而挑起台海戰爭,就是其終極誘惑。台灣人民應該認清:台灣可以成為美中矛盾的溶解劑,而不必為了虛幻的台獨,甘作戰爭販子的消耗品。













聯合報社論/國防預算創新高,難掩國軍「淘空」危機


2024-08-10 04:31  聯合報/ 社論
114年度國防預算歲出可能達6300億,國防部解釋因逢軍事投資付款高鋒期,相關預算還在行政院審議中。記者李人岳/攝影


行政院向總統報告明年度中央政府總預算,加計特別預算與基金,國防總開支將達六,四七○億元,較今年增四百億元,再度刷新紀錄。政府不斷向民眾宣傳:在蔡英文、賴清德兩總統領導下,國防資源豐沛,國安固若金湯。但錢多只是金玉其外,當今國軍的處境,堪比非核政策下被迫粉飾太平的台電:基層人員殫精竭慮,在長期壓力下組織和士氣的淘空,無法填補高層偏執造成的惡害。

先看最近幾起軍中新聞其一審計部指出,海軍主戰艦艇維修作業延宕嚴重,高達半數未按計畫實施。其二,總統府憲兵舉槍自盡,立委發現單位「編現比」僅六成多,導致衛哨頻繁度遠超過標準。其三,立院預算中心調查,去年七月國軍官兵總數一五五,二一八人,比十八個月前減少九千六百餘人,降幅達六%。其中後六個月流失人數,幾等同前十二個月,顯示人力匱乏是國軍最大隱憂

國軍總員額廿一.五萬人,扣除文職與學生、受訓、長假等人員,「編制員額十八.八萬。國防部宣稱,編現比九成即可維持戰力,將人力需求降至近十七萬;但自國軍轉型「募兵」以來,從未達到此一數字。換言之,近年台灣實際防衛力量,始終不及預訂目標。何況此標準來自馬政府「精粹案」,近年兩岸關係緊張,兵力派遣需求直線上升,部隊人力卻明顯下滑,局面嚴峻不言可喻。

因應兩岸緊張,蔡政府恢復徵召一年期義務役,以特別預算添購飛彈與無人機,並大幅擴編後備部隊。這些固有助戰力提升,但對照人力短絀,局面正好相反。恢復義務役及添購新武器皆須成立新單位,需要更多職業軍人擔任幹部;但現實上,近兩年卻有大量志願役申請退役,足見人力和士氣問題嚴重。

以總統府憲兵自殺為例,便是一葉知秋。總統府憲兵如同「禁衛軍」,人員撥補絕對優先,竟也缺員超過三成,便可想像一般部隊窘境。再如海軍維修計畫大幅脫節,主要是共軍頻頻犯境,迫使我方超額派出艦艇,打亂原定維修期程。長此以往,在備戰壓力下,武器裝備嚴重損耗,更必有人萌生退意,形成惡性循環部隊事務有其機敏性,國防部又基於軍人忍耐美德或官場文化,對外口徑永遠大事化小;長此下來,國軍自被超額負荷壓得逼近臨界。

要解決國軍「過勞」危機,應該治標與治本雙管齊下。治標方面,應進一步提升待遇,增加青年從軍誘因。所謂待遇提升,除了薪資,可以廣建職務宿舍與幼托設施,讓現役官兵願意留營。在管理文化上,應培養分層負責精神,戒絕官大學問大的僚氣。否則,官兵若對軍中環境失望,不願長留久用,即使再努宣傳招募人員,也永遠補不上缺口。

近十餘年不分藍綠執政,都認同「不對稱建軍」的原則。主要是體認兩岸量體懸殊,對比全球第二大強權的共軍,國軍只能選擇在特定領域發揮長項,而非全方位競賽。面對中國大陸與共黨政權,其道理也一樣,我們不能將全部希望寄於中南海的善意,必須保持相當比重的硬實力。與此同時,也得體認自身資源有其極限,不可能僅憑硬實力懾服對方。讓敵人「在軍事上不敢樂觀,在政治上不致悲觀」,才是確保國家安全的不二法門。

歷史上任何體系的瓦解,都是先零星崩解,然後像滾雪球般墜落。此一教訓,適用於當今國軍,亦適用於賴政府的國家走向。若持續漠視風險,或為圖一己一時之利在歧路上行險踩油門,將導致毀滅性的結局。





【專家之眼】談談共軍駐港澳部隊跨國演訓政治意涵

◆  【專家之眼】談談共軍駐港澳部隊跨國演訓政治意涵
 
◆  【專家之眼】台海戰爭爆發,日澳加英中型強國旁觀?
◆  【專家之眼】奧運史上最老與最年輕的網球男單對決
◆  【專家之眼】盤點金門漁船事件 誰在兩岸勢如騎虎?
◆  【專家之眼】2024巴黎奧運的歡樂頌與拍案大驚奇
◆  【專家之眼】打臉《運動畫刊》 國手跌破奧運專家眼鏡
◆  【專家之眼】補貼有用嗎?為何來台旅客大跌近2分之1?
◆  【專家之眼】TPASS是政客收買選票的爛政策
◆  【專家之眼】中東新局及其影響







【專家之眼】談談共軍駐港澳部隊跨國演訓政治意涵


2024-08-10 07:34  聯合報/ 張競/中華戰略學會資深研究員
中共解放軍駐港部隊。(新華社)


今年7月5日至18日中國大陸解放軍與寮國軍方針對「聯合防衛作戰行動」,共同舉辦「友誼盾牌-2024」(Friendship Shield-2024)聯合演習。此項跨國性軍事演習訓練活動,不但在事前透過中國大陸官方權威媒體新華社,以新聞通稿規格發布演習訓練完整訊息;演習結束後,解放軍亦透過各個軍事媒體管道,發布描述演訓經過與演練課目詳細報導,整個軍事活動算是相當透明清楚。

但其中受到某些軍事觀察家與戰略評論者注意重點,卻是解放軍係派遣駐香港部隊為演習主任務部隊,並由駐澳門部隊與桂林聯合保障中心派員納入演訓兵力編組參加演習。亦有中國大陸媒體特別點出,相對於其他解放軍部隊,駐香港以及澳門解放軍部隊,確實較少受命參與跨國性聯合演訓;因此甚至還有媒體評論者以「解放軍駐港部隊首次出國聯合演習」作為標題,評論相關訊息。

但事實上早在民國一O五年(2016年)11月駐港部隊就曾派遣官兵,納入中國大陸與馬來西亞所共同主辦「和平友誼-2016」(Peace and Friendship-2016任務編組,前往馬來西亞參與跨國性聯合演習活動。嚴格說來,此次雖然是開啟駐港部隊官兵首次出國參加聯合演訓活動,但並非由駐港部隊擔任演訓主任務骨幹部隊。

但在兩年後,民國一O七年(2018年)10月駐港部隊奉命再度前往馬來西亞,參加由中國大陸、泰國與馬來西亞三國所共同主辦,以「和平友誼-2018」(Peace and Friendship-2018為名之跨國聯合演訓活動。此時駐港部隊就已奉命擔任演訓編組主任務部隊兵力,並將解放軍駐澳門部隊官兵納入任務編組,執行此項演習訓練任務。

近年來隨著解放軍與全球各國軍事外交活動質量擴大與提升,各類跨國性軍事演訓與交流機會愈來愈多,解放軍駐港澳部隊兵力能夠獲得選派出國參加演訓,其實是具有相當高象徵意義,並且亦顯現出許多值得思考之政治意涵。

首先必須指出,就目前港澳特別行政區政治體制來說,由中國大陸中央人民政府所派出中央駐港機構共計有中央人民政府駐香港特別行政區聯絡辦公室、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駐香港特別行政區特派員公署、中國人民解放軍駐香港部隊以及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駐香港特別行政區維護國家安全公署等四個機構。而中央駐澳機構共計有中央人民政府駐澳門特別行政區聯絡辦公室、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駐澳門特別行政區特派員公署以及中國人民解放軍駐澳門部隊等三個機構。而澳門特別行政區維護國家安全委員會則是隸屬於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機構;港澳特區政府體制在維護國家安全組織架構上還是存在差異,但卻不太受到港澳事務研究者深入理解掌握。

不論如何,相對於其他中央政府派出駐港澳機構,解放軍駐港與駐澳部隊基本上還是與港澳社會保持相當程度隔離,雖然在適當節慶活動時,還是會參與社會活動,但整體說來,其並未積極配合港澳社會脈動,但卻維持適當距離。

其次從當初談判回歸開始,香港駐軍就是充滿高度政治意涵課題;儘管後續澳門駐軍並未成為受人關注議題,但在西方媒體刻意描繪下,解放軍總是被視為可能用來鎮壓香港與澳門社會動亂,操縱在北京手中之政府維繫政權暴力工具。

但經過民國一O八年(2019年)香港社會動亂,事實證明當香港治安機關能夠自行掌握社會秩序,管控約束暴亂抗爭行動時,解放軍駐港部隊基本上還是維持基本警戒待命態勢,但卻不會涉入任何特區政府所主導之治安維護社會穩定行動。

因此讓駐港與駐澳解放軍部隊能夠與其他解放軍部隊同樣有機會參與跨國性聯合演訓,其實是有助於淡化西方媒體老是戴上有色眼鏡,將其無端定位為管控社會治安,隨時待命鎮壓群眾之武裝力量。因此基本上能夠奉派出國參加跨國性聯合演訓活動,對於解放軍駐港澳部隊來說,確實是具有形象加分作用。

其次對於解放軍駐港澳部隊成員來說,能夠有機會出國參加跨國性聯合演訓活動,絕對是到國外見見世面增廣見聞機會;儘管整個過程絕對不會輕鬆,但從中卻能夠獲得高度成就感,對於部隊整體服勤績效來說,更是絕對正面。因此有機會參加跨國性聯合演習訓練活動,亦對部隊成員整體士氣有所幫助。

再者就要指出,對於解放軍官兵來說,具備參加跨國性演訓經驗與資歷,對於未來爭取擔任國際維和活動人員甄選來說,絕對是具有高度利基。亦正因為如此,有機會參與跨國性演訓解放軍官兵來說,自然就會有助於部隊整體士氣。

最後就要提醒,其實仔細觀察這些跨國性聯合演訓所設定演練課目,未見得是與駐港或是駐澳守備任務存在直接因果關係,但都還是算是相關基本戰術與戰技課目,因此研究分析此種跨國性演練課目,情報價值相對有限。

不過從聯合演訓期間內,參加演習各國部隊舉辦聯歡晚會表演項目,再加上參加演習部隊醫務人員偕同地主國部隊舉辦義診公益慈善活動,必須肯定解放軍確實是很認真辦理軍事外交活動。





碳中和藍圖可借鏡日本

udn 論壇報垃圾 udn ,欠缺 

◆  碳中和藍圖可借鏡日本
◆  蛋農:農地種電是不可逆的破壞
◆  廢核已走進死胡同
◆  美國防戰略調整 台如何因應
◆  防止老虐 資源串接不足
◆  高爾夫運動課娛樂稅 法理不通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上)/我兩度赴倫敦政經學院借閱 2019-09-18 18:2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中)/外殼燙金 內頁像傳真紙 2019-09-18 18:3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下)/兩種編排有異 畢業35年收到 2019-09-18 18:32









碳中和藍圖可借鏡日本


2024-08-10 04:36  聯合報/ 聞博/退休大學教師(高雄市)


日前賴總統主持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賴總統主張當前在能源政策上政府的重要工作是:第一,要確保穩定供電;第二,要優先努力開發多元綠電;第三,也不排除任何有助於淨零的能源方案。對此,個人感到有點錯亂,明明氣候變遷對策怎麼變成能源政策,全世界各國的氣候變遷對策的主角是減排淨零,第一主角竟然變成第三主角。

目前中華民國的民國一三九年(二○五○)碳中和路線圖,若與日、韓的民國一三九年(二○五○)淨零路線圖與中國大陸民國一四九年(二○六○)淨零路線相較,可發現我們的太粗糙,讓人感到是「不可能的任務」。因此現階段的碳中和路線圖,應可在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好好討論。做好淨零路線圖,包括綠能、減碳、綠色與數位轉型、永續綠生活、綠色金融及國土永續調適問題都能迎刃而解。

目前民國一三九年(二○五○)碳中和路線圖發布,學界與產業界紛紛搖頭,一點也不看好,許多論述經不起考驗。個人最質疑的地方為民國一三九年(二○五○年)的電力結構,對照日本台灣火力發電比例還是偏高。

再生能源與氫能部分,台灣的比重也比日本高,個人認為國發會太高估能源技術能力,而日本正運用其碳中和路線圖發展其海上風力、氫與氨能源技術自主性,進而帶動海上風力、氫與氨能源產業。風力發電是補上原先再生能源偏低,氫與氨能源產業是替補火力發電比重的降低,核能方面日本則從目前廿至廿二%上調到廿五%,說明核能是減碳不可或缺的能源,更彰顯日本民國一三九年(二○五○)的碳中和在電力結構是海上風力,氫能源、氨能源與核能四部門齊頭並進來降低火力發電的碳排。

相較之下,我們再生能源目前還不到九GW,而到民國一一九年(二○三○年)這期間,我們再生能源裝置容量要達到四十GW,已是不可能任務,讓人感到政府太會畫大餅,也說明民國一一四年(二○二五)非核家園的不切實際。

日本總溫室氣體排放量能源部門占八十%,因此能源部門承擔重責大任,整體而言,脫碳方向為最大化使用再生能源,並推動氫能和碳捕獲、利用與封存技術技術的商業化、擴大化,在追求能源、電力脫碳化過程,確保穩定且低廉的能源供應,對於維持日本國家競爭力相當重要,因此日本民國一三九年(二○五○)碳中和不僅要求提高能源自給率,更要提高脫碳技術的自給率,也要帶動經濟成長。

日本民國一三九年(二○五○)碳中和淨零路線圖也是一項綠色成長戰略,個人解讀是日本認為需要突破傳統思維,帶動社會認知碳中和的重要性來取得人民的信任,同時在確保能源安全的前提下尋求各種機會與選擇。

期盼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能借鏡日本的碳中和淨零路線圖,檢討我民國一三九年(二○五○)碳中和路線圖。













蛋農:農地種電是不可逆的破壞


2024-08-10 04:36  聯合報/ 熊家誠/蛋雞農(台中市)


總統賴清德八日主持首場「國家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會議,提及「非核家園」不是民進黨的意識形態,「永續發展」才是朝野、不分政黨為國家共同打拚的目標,能源議題不只是「反核」或「擁核」的「是非題」,每個決策勢必都是多元的「選擇題」,是複雜的「多選題」。會中也有委員指出,過去八年風力跟太陽光電確實面對些困難跟挑戰。

彰化縣芳苑鄉以產蚵與文蛤聞名,鄉境瀕臨台灣海峽,彰化縣海岸濕地面積廣達一萬二千餘公頃,是全台最大的濕地與最大的風電場域,地勢平坦屬濁水溪下游沖積平原,因地域廣人口稀少,漸形成全國畜牧業重鎮,芳苑土質肥沃鬆軟,適合花生、蘆筍、青蔥、胡蘿蔔、白蘿蔔、結頭菜及高麗菜種植,因農村人口外移嚴重,農產勞力日漸老化。

芳苑鄉即將籌設光電區的國有農地位在芳苑鄉新生、建平、文津、草湖及崙腳五村,政府一邊號召青農返鄉,同時將六百公頃國有良田農地設置光電區,勢必因溫度上升影響周圍耕作和環境,未來農民何去何從?犧牲農作土地設光電,政府根本以綠能毀滅農村與農民,農地不給農民耕作反移轉財團種電,返鄉青農憤怒抗爭

民國一○七年(二○一八年)十一月彰化離岸風廠風電供應媒合平台,優先採購意向書簽署記者會前縣長魏明谷表示,廠商投資彰化的離岸風電,將創造兩萬個就業機會。沿海居民有鑑於此跳票前例,且光電區搶農牧地直接扼殺生計,台灣農地更是「稀有財」,農地開發光電場是不可逆的環境破壞,請主管機關暫緩執行,誠懇面對鄉民訴求,務實提出永續發展對策,踏實解決問題。















廢核已走進死胡同


2024-08-10 04:36  聯合報/ 呂蓬仁/公退(彰縣員林)


台灣電力供應捉襟見肘,台電董事長好像吃了誠實豆沙包,終於坦承未來三年的尖峰(夜間)供電有點吃緊,可是民進黨政府卻長期膜拜非核神主牌,祈禱顯靈保佑供電正常,殊不知此乃緣木求魚。

蔡政府的綠能發電模式,儼如拎包入住型背包客,綠能取代核能緩不濟急也應不了需,風能與太陽光能全得看天發電,缺電就缺電,豬鼻子插大蔥,裝什麼象?蝙蝠身上插雞毛,裝什麼鳥?核能存廢也許比死刑慢,卻恐比兩岸關係更早攤牌,缺電與恢復核能的壓力直球對決,發電供電像婚宴,結婚禮金嫌包的少,賓客人嫌入座多,廢核已近窮途末路死胡同,非核家園更是海市蜃樓虛無縹緲。

寧餓死(缺電)也不食嗟來食(恢復核能發電),民進黨可真行呀!賴總統修正言論說非核家園不是民進黨的意識形態,那難道是林義雄給民進黨鍊住且鑰匙丟棄水溝的枷鎖?

水電雙漲蠢動,通膨惡化雪上加霜,經濟部長一席市場機制話說得真漂亮。政府公營獨占,壟斷全部市場,公營事業不循正常經營方式導致虧損累累,又要循市場機制反應成本,部長好意思開口,消費大眾則不好意思聽,此番道理說得通嗎?
















美國防戰略調整 台如何因應


2024-08-10 04:36  聯合報/ 張光球/致理科技大學副教授(台北市)


一部預警式的連續劇「零日攻擊」,未演先轟動引發國人熱議。台海是否爆發戰爭無人可預測,但美國是台灣防範解放軍最重要的國防支柱,已是世人皆知的事實。不過,對於在共軍犯台時,美軍是否直接馳援台灣,美國一直不正面回應。近來美國政軍學界似乎是有計畫地釋放調整戰略的消息,我應加以重視並調整步調。

去年十月美國國會戰略態勢委員會報告指出,未來十年內中國與俄羅斯已可直接攻擊美國本土,所以要加強本土防衛能力。十一月華府智庫大西洋理事會一份調查顯示,中、俄,甚至北韓會認為飛彈直接攻擊美國本土,是脅迫美國最有效的方式。

今年八月一日美國智庫傳統基金會發表報告直指美國本土不再安全,亦無法明確威脅中國(沒有提到俄國),建議優先保衛本土以威脅中國,並限制在其他地區的軍力。數天後,美國負責評估作戰環境的陸軍訓練與準則指揮部警告說,中、俄等國正大舉投資在攻擊美國本土的作戰能力上,未來大規模作戰時本土不再安全。

巧合的是,緊接著美國海軍戰爭學院戰略與作戰研究所教授卡佛利在新一期《外交事務》投書名為〈台灣謬論-美國的實力並非取決於單一島嶼〉寫道,美國保護台灣具有象徵的、心理的、經濟的、科技的與盟國感受的關係,但不包括維持有利的軍事平衡,無論北京是否取得台灣,都改變不了中國向太平洋及其他地區飛彈的投射能力,利用台灣來威脅美國的功能不大。

他主張美國要有長期與中國作戰的規畫,因為一旦開戰大陸會比美國傷重,但前者有快速重組的能力,所以台灣不能作為美軍主要的焦點。他建議美國應繼續提供並協助我國在地生產無人機等相對廉價的防禦性武器。華府投資防衛台灣的前提是,能讓美軍繼續在其他地區作戰。

上述美國的各重要單位一系列保衛美國本土的報告,與有限護台的意見,不太像是湊巧而為,比較像是在帶風向。從國會、智庫到軍事機構就同一主題發表相同的見解,吾人可解讀是美國當前主流政策之一,藉由美國優先來測風向與試水溫,讓美國國內及盟邦有心理準備,未來誰當選下任總統,保衛美國本土不受飛彈攻擊是第一要務,進而維持美軍能在部分地區的影響力,但不包括台灣。身為美國盟邦的台灣,我們也應及早準備應處之道。

自己的國家自己救,如今兩岸氛圍是往戰爭邊緣靠近,反觀國內缺乏預警和備戰的規畫,大部分國人也不相信會爆發戰爭。如果台灣真無法避戰,政府應該告訴國人如何接戰及防護,期將損失降至最低。















防止老虐 資源串接不足


2024-08-10 04:36  聯合報/ 曾鼎傑/家天使平台營運副總(新北市)


當大家還沉浸在奧運的各項賽事時,日前聯合新聞網有篇報導卻十分令人注意,內文提到台灣近五年老人保護通報數成長近三成,有半數以上的施暴者是兒女、媳婦等親屬,文中有探討許多原因,不外乎兩大因素:超高齡化與少子化,這兩個因素加總起來,造成照顧家庭的壓力持續上升,當無從宣洩時,就有可能發生老人受虐的情況。

其實自行政院於一○七年二月核定「強化社會安全網計畫」以來,歷經1.0、2.0等改版,期望透過政府結合民間的力量,接住有需要的民眾,但筆者自看到那篇報導後實際查詢相關資訊,卻發現,大部分的資訊都在介紹社會安全網,卻非常少在介紹實際怎麼做或民間力量該怎麼介入,實際解狀況後,筆者以照顧相關業者的立場,回饋一些實務上的建議。

首先,目前社會安全網過度依賴社工角色,但實務上,不管是民間團體或政府機關的社工都已經有過度乘載服務責任,加上社工服務人力不足,也就使社會安全網容易破洞。目前政府正在如火如荼地推動長照2.0政策,其中有兩個角色是經常在與長者與家屬互動,並且會實際進入到家中,也就是「居服督導」以及「照顧服務員」,這兩者均是具有政府相關資格訓練且後續有持續再教育的可能性角色,若政府可將部分資源轉介、異常事件通報等預算放在這兩個角色上,或許就可大幅的延伸社會安全網可觸及的對象,畢竟很多受虐案件很難立即看出來,需長時間觀察才能發現。

再來,雖然政府有設置線上通報的「社會安全網-關懷 e 起來」,但實際使用後可以很明顯發現,整體的使用者體驗非常差,使用教學非常不足,不僅沒有足夠的提示該如何進行流程,當好不容易進入到通報系統後,卻發現需要填寫的欄位不僅繁雜與偏向專業人士填寫導向,更重要的是,這個入口網站在網路上真的很難找到。舉例來說,搜尋「老人受虐通報」或是「社會安全網」等資訊時,都無法立即找到這個線上通報網站,讓政府的美意大打折扣。

最後,目前針對長者的資源,其實種類繁多,但欠缺多元資源的整合,試想,若有一個潛在的高風險家庭,透過政府長照服務的介入,讓照服員穩定提供照顧服務,減輕家屬負擔,後續結合里長與社福團體的關懷資源,最後加上政府社工的定期訪視或民間團體的電話問安服務,就可有效的預防長輩遭虐。但實務上,這些資源的串接都是單純靠熱心的人來做串聯,欠缺一套不同資源互通資訊的平台,造成可以得到多元資源的長輩少之又少。

除了上述的幾個狀況外,針對社會安全網部分,還有許多可加強的地方,像是針對失智症、憂鬱症長者的的心理健康支持資源不足、多數的措施都是補救為主,欠缺預防的手段等,但筆者還是要給政府願意架構社會安全網並透過 e 化的方式進行給予鼓勵,畢竟只有把這些需要被幫助的人接住,才能維持整體社會穩定與安全,在宅安老的夢想才得以實現。













高爾夫運動課娛樂稅 法理不通


2024-08-10 04:35  聯合報/ 程仁宏/消基會名譽董事長、文化大學教授(台北市)


財政部長莊翠雲八月七日宣布「娛樂稅」決議不廢止,但除了高爾夫球外,其餘項目上限稅率均「至少折半」,並授權地方政府可停徵藝文及競技比賽的娛樂稅,預計下會期送交立法院審議。莊部長此舉引發喜愛高爾夫運動的消費者強烈反彈,直呼:高爾夫球場是娛樂場所嗎?打高爾夫球是娛樂嗎?「娛樂稅」娛樂誰?

就法理面而言,「娛樂稅法第二條:「娛樂稅,就娛樂場所、娛樂設施或娛樂活動所收票價或收費額徵收之。」故徵收娛樂稅的對象已經很明確,就是「娛樂場所、娛樂設施、娛樂活動」,消費者到高爾夫球場打球,難道高爾夫球場是娛樂場所嗎?高爾夫球場有娛樂設施嗎?

經濟部在八十七年元旦修訂公司營業項目標準分類,將高爾夫球場列入「體育運動」類,且主管機關為體委會,現為教育部體育署,故高爾夫球場非娛樂場所,已經由經濟部及教育部體育署所認定,財政部應該依法行政,高爾夫球場既然不是娛樂場所,就不該課徵娛樂稅

就實務面而言,「娛樂稅」為民國卅一年政府為禁奢之「寓禁於徵」的特別稅,時至今日,高爾夫已是亞、奧運競賽項目,台灣歷年來屢獲佳績,運動員不僅為國爭光,更添我國國際能見度,也是政府編列預算推動的重點發展運動項目,參加亞、奧運的高爾夫國手,是去運動競賽還是去娛樂?

如今從事高爾夫運動的消費者卻是唯一被課徵「娛樂稅」的運動,導致連學生上高爾夫課及國家培訓的選手下場擊球訓練也要課徵娛樂稅,這樣合情合理嗎?

民國一一二年(二○二三年)娛樂稅稅收約十八點九億元,莊部長表示,雖然娛樂稅收不高,但是對地方是很重要的稅收,尤其縣市是直接歸鄉鎭所有,外界認為有些項目不合時宜,要求檢討甚至廢止,財政部多次邀集地方政府開會,地方都認為不應廢止,財政部尊重他們意見,不廢止娛樂稅。

莊部長知道有些項目不合時宜,如同高爾夫球一年娛樂稅才三億元左右,但是財政部推給地方政府,「用膝蓋想」也知道地方政府不同意,因為財政部沒規畫替代財源,地方政府怎會同意?財政部要繼續對不合時宜的特別稅不作為嗎?

立法院財政委員會今年四月廿二日審查「娛樂稅法」修正草案,朝野立委不分藍綠都傾向支持廢止「娛樂稅」。期盼立法院新會期能一鼓作氣廢止不合時宜的「娛樂稅」,至少先廢止法理不通、與實務扞格的唯一被課徵「娛樂稅」的高爾夫運動。





薛承泰/新少子女化對策是「對」策嗎?

名人堂電子報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30&page=1#ph  

◆  薛承泰/新少子女化對策是「對」策嗎?
◆  林中斌/「一帶一路」美國輕忽 續集已出
◆  盛治仁/不要有「死後洪水干我何事」心態
◆  陳冲/零散協議 小兵或可建奇功
◆  李清志/夏日江之島電車漫遊
◆  陳立恆/有人文科技 才有身為人的自由







薛承泰/新少子女化對策是「對」策嗎?


2024-08-10 04:36  聯合報/ 薛承泰(作者為台大退休教授)


八月一日起有四所大學退場,此消息衝擊許多私校,因為遲早會輪到。隔日驚聞股市大跌,接著八月五日跌幅更是空前,兩日股市跌近三千點。大學退場與股市崩跌,幅度都是台灣歷年之最,不同之處在於前者純是台灣內部因素,後者則相當程度受到國際因素的影響;換言之,股市漲跌難以預測,但大學的崩盤早就預見,政府卻拿不出辦法來。

民國一○三年(二○一四年)台灣出現第一所大學倒閉,當時有記者打電話問我說「你們人口學家為何不早一點提醒政府?」我只能苦笑告知記者,民國八十三年(一九九四年)教改運動提出廣設高中大學訴求時,我就提出警告了!可是當時媒體跟著民粹走,根本不在意我的呼籲,我只能頻頻投書,孤獨地走了十二年;直到民國九十五年(二○○六年)大學首度發生招生不足,政府才驚覺「怎麼會這樣?」。難道這些決策者,不知道十八年前出生者,就是當前大學新生主要來源

更令人扼腕的是,媒體刊出首度招生不足的消息之後,有學者投書大談大學崩盤,不僅媒體競相訪問,更妙的是兩天之後有民眾投書,大讚那位學者「真知灼見」,筆者差一點昏厥!

這次四所大專退場有近千名學生,依照「專案輔導學校停止全部招生後停辦時仍在校學生分發辦法」規定,分發學校以鄰近縣市之同級、同科系學校為主,看來學生是有去處了;此外,校地移轉或處置的問題也不大,畢竟校地值錢。可是,老師的安置與未來發展呢?

不論誰執政,都知道大學崩盤主因是少子化。在馬政府時期首度在文告上呼籲「少子化是國安危機」,並推出一些措施,民國九十九至一○四年(二○一一至二○一五年)間生育出現一波回升,年平均有廿一萬個嬰兒。換言之,大學招生繼續緊張五年之後,民國一一八至一二二年(二○二九至二○三三年)即有機會喘口氣。不妙的是,民國一五年(二○一六年)生了廿點五萬個嬰兒之後蔡英文執政期間生育連續跌七年,去年只剩下十三點五萬個嬰兒也就是說,民國一二三年(二○三四年)之後將出現大學崩盤的主震,每年可能有十所大學需要退場。當前的教育部長官,對此可預見的未來,做了哪些準備?

卓揆也不妨回頭看看,何以馬政府提出少子化是國安危機之後,彼時的鼓勵生育措施在金融大海嘯籠罩下,預算規模不及當前十分之一,卻能帶動生育回溫五年?而這絕不會是因民國一○一年(二○一二年)是龍年的關係,只要去比較二千年千禧龍年的增幅及今年龍年表現就會明白

近日行政院規畫「我國少子女化對策計畫」,為學齡前幼兒托育推出「增加平價名額」、「降低就學費用」、「發放育兒津貼」,並納入「○至六歲國家一起養」政策。這個號稱二點○版本的特色,仍是和過去一樣繼續加碼,例如推出未滿二歲的幼兒公共化及準公共托育補助,分別再加碼提高至七千元、一萬三千元,以及持續擴大公共化與準公共服務等措施。卓揆應知,蔡政府率先推出「○至六歲國家一起養」政策,並逐年增加預算,可是成績是年年負分,出現生育率與生育量連七年雙降,何以如此

至少有一件不需花錢的作為,何不試試?那就是扭轉年輕人的價值觀試想,若年輕人不認同婚姻與家庭,縱使行政院宣稱二點○版可以協助他們「願婚、敢生、樂養」,卻恐會變成「怨婚、怨生、怨養」。





黃齊元/倒數計時,台灣將被推向戰爭?

◆  黃齊元/倒數計時,台灣將被推向戰爭?
◆  劉大年/妥善處理離岸風電的爭議
◆  黃正忠/一條被忽略的曲線










黃齊元/倒數計時,台灣將被推向戰爭?


2024-08-10 04:34  聯合報/ 黃齊元(作者為李國鼎科技發展基金會副董事長、東南亞影響力聯盟創辦人)


最近台灣推出「零日攻擊」戲劇前導片,這是一部以未來中共侵略台灣為背景的電視劇,獲得政府大筆資金補助。該劇雖然明年才上映,但已引起廣大討論。

該劇十七分鐘預告片中,雖然有些情境可能發生,但犯了幾大錯誤:

第一、該劇假設中共侵台會發生。但為何政府不能宣導如何避戰?事實上我們正反其道而行,一再強調主權獨立,被大陸認定為台獨,因此免不了將受制裁。

第二、將重心放在中共對台認知作戰上,脫離現實。大陸認為拿下台灣不是問題,真正戰爭是中美強權間彼此角力;周圍環境衝突,才是地緣政治重點。

第三、劇情未與時俱進。未來戰爭是精準作戰,最近中東戰事已可印證;透過無人機可以在特定時間、地點瞄準特定對象,予以擊殺,但編劇仍局限傳統作戰模式。大陸強調中國人不打中國人,未來不可能無目標犯台,只針對特定城市、設施、人員進行攻擊,以免傷及無辜。

第四、劇中黑道變成第五縱隊,相當離譜。好比電影「瘋狂麥斯」情節,在一個沒有法律的末日世界裡弱肉強食,即使烏克蘭也未如此。

為何在這個時間點拍攝這部電視劇?有幾種可能

首先,演給美國看。老美希望打代理人戰爭,一直擔憂台灣缺乏作戰意志與能力,給我們再多武器也沒用。「華盛頓郵報」提到台灣年輕人當兵不踴躍、國防訓練缺乏人力與設備的雙重困境。除非台灣人自己願意作戰,美國絕對不可能送其青年為台灣而戰。

其次,向全世界求救兵。政府想對外發布一個訊息,「你們看!中共要攻打台灣了」,激起其他國家關切,進而以行動挺台。但這不切實際,因為大部分國家道義上會支持,行動上不會。

再者,對在野黨主動出擊。政府希望喚起人民抗中意識,進一步抹紅那些不願為台灣而戰的人。這樣做的反效果是,台灣人民只會跑得更快、不會更勇敢。

大陸過去主張「武統」,現在講「和統」,最有可能是「促統」。由於台灣不願主動和談,美國又在一旁慫恿打仗,因此兩岸和談情境一定是外在環境發生變化,大陸透過某些行動如封鎖海峽、施壓台灣,最後美國調停促成和解;形式不一定是統一,有可能是更緊密融合。

從烏克蘭到加薩,戰爭是人類的悲劇。烏克蘭一千萬人民流離失所,加薩成為人間煉獄。誰想發動戰爭?誰又能從販賣戰爭恐懼而受益?台灣與大陸有什麼深仇大恨?兩岸都不想戰爭,為何不能主動談和、反而要積極備戰?

兩岸一海之隔,如果戰爭那麼近,「聽海」或許能描述我們的心情:「聽!海哭的聲音,嘆息著誰又被傷了心,卻還不清醒;一定不是我,至少我很冷靜,可是淚水,就連淚水都不相信」。

以越戰為題材的電影「現代啟示錄」,男主角馬龍白蘭度死前最後的呻吟是「恐怖!恐怖啊!」,就如同這部電影根據的小說康拉德「黑暗之心」,真正恐怖還不是戰爭,而是操縱戰爭的人心

中東戰火一觸即發,全世界處在第三次世界大戰邊緣。「零日攻擊」提醒台灣人民戰爭可能性,卻帶領我們走向思考誤區。時間將會印證,究竟我們會在天堂相聚,還是會在地獄相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