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29日 星期六

經濟日報社論/美打壓大陸科技業恐徒勞無功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垃圾 udn ,欠缺 

◆  聯合報社論/行政運作失序混亂,卓揆看到了嗎?
◆  聯合報黑白集/「去博愛化」的座位
◆  經濟日報社論/美打壓大陸科技業恐徒勞無功








經濟日報社論/美打壓大陸科技業恐徒勞無功


2024-06-29 03:00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英國知名雜誌《經濟學人》文章指出,美國打壓中國已經失敗。 路透


英國知名雜誌《經濟學人》近日刊文報導指出,中國正迅速成為科學研究和開發領域的全球領導者。在題為「中國已成為科學超級大國」的文章中指出,透過對基礎設施、教育和技術的大量投資,中國現在可以與美國和歐洲等傳統強國相提並論。該期還另有專文報導及評論中國華為公司的科技自主之路,文章指,美國的瘋狂打壓已經失敗,西方人是時候放下中國科技落後的老套錯誤的想法了。印象中,這恐怕是西方社會第一次承認美國打壓華為的失敗,及對中國科技發展認知與評估的錯誤。

中國經濟發展雖然迅速,但對中國的科學與技術,長期以來,西方始終有兩個刻板印象:一是中國基礎研究水平不高,科學技術往往靠模仿甚至抄襲;二是縱然中國製造產品暢銷世界,但缺乏出色的自家品牌。就在五年前英國《經濟學人》還設下一個問題,問中國能否成為科學超級大國,幾年後的今天,該雜誌終於得到了結論。

難免還是有人質疑,甚至還有西方保守派媒體,影射《經濟學人》與中國官方關係密切,甚至接受華為資助進行委託研究,從而推測相關報導不夠客觀。

但數據會說實話。《經濟學人》引用科學分析公司 Clarivate 數據顯示,民國九十二年(2003年),美國高引用率論文數量是中國的二十倍;到民國一O二年(2013年),美國高引用率論文數量約為中國的四倍;民國一一一年(2022年)起,中國高引用率論文數量已經超過了美國和歐盟。

反映全球自然科學期刊 Nature Index 的研究論文貢獻度排名,中國在民國一一一年(2022年)的自然指數貢獻份額,首度超過美國,在所有國家和地區榜單中首度排名第一,美國退居第二;中、美兩國則遙遙領先德、英、日、法等一眾發達國家。

對許多西方尤其是美國的政客而言,就算是從民國六十八年(1979年)開始中國走上了改革開放,憑著中國人的刻苦勤奮,讓中國的 GDP 快速增長,但其中多的是模仿、山寨、抄襲,談不上什麼知識與技術含量;再說,近代以來西方已有三次工業革命,中國卻一次也沒有。所以他們對於中國科技產業的興起,以及其中的某些領域很快地追上,甚至超越西方,是完全不能理解也是拒絕接受的,可如今,終於有西方權威媒體舉證歷歷的指出,打壓中國是無效的,甚至還可能有反作用力的,「西方人是時候放下中國科技落後的錯誤想法了。」儘管《經濟學人》已經點出了對西方而言殘酷的現實,不得不學會面對與接受,但相信西方人心中還是有一個大大的謎:這究竟是怎麼回事?

這裡,我們願意提出幾點解讀,或可略解西方看中國科技之惑。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就是中華民族的科學與技術從來就很出色,這不僅可以從漢代以前的古墓獲得印證,更可以在上世紀英國著名科學家李約瑟的研究中得到確認,李約瑟窮畢生之力研究中國的科學與技術,完成巨著中國科學技術史》,他的研究指出,直到西方文藝復興之前,中國的科學與技術遙遙領先全球

其次,近代中國,不僅科技,其他所有方面也都表現不佳,很大程度上,是受到西方帝國主義、殖民主義欺壓所致。民國淵年(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後,形勢開始好轉,包括科技在內各領域人才輩出,說明中國固有科技基因開始被激活了。但此一現象在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又一度消沉,此應與當時的計畫經濟體制和政治動盪有關

民國六十八年(1979年)改革開放,前述兩種負面因素均已消失,中國人固有優良科學技術基因不再受到壓抑,於是伴隨著經濟、社會、產業、教育方方面面快速的發展,科學技術在學術界產業界,在國企民企自然也大放異采;應該看到,華為也絕非孤例。

有了這樣的解讀,不知西方人再看中國科技,是否會有一些不一樣的心情與理解,但最起碼,應該解到打壓中國科技是徒勞的,甚至是會有反作用力的。














聯合報黑白集/「去博愛化」的座位


2024-06-29 00:44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衛福部社家署預告調整「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對於博愛座規定,除將博愛座更名為「優先席」,也預計將適用對象由老弱婦孺,變更為「其他實際需要者」。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因博愛座爭議頻傳,衛福部決定將「博愛座」更名為「優先席」,並修改適用對象,由「老弱婦孺」擴至「其他有實際需要者」。用「改名法」來解決人際間失去的尊重和同情,稱不上是高明手法,但也許有助於降低紛爭。至少,年輕世代可以「有需要」為由,理直氣壯地不讓位。

說來唏噓,這種「去博愛化」的更名,恰恰反映了台灣消逝中的博愛精神。博愛座的設置,出現在講究「禮義廉恥」的時代,有一整個世代的人在那個氛圍中成長,也奉行著形式上的讓座。但當這一代人年長,到了他們需要「被博愛」的時候,未被教導博愛的另一世代卻不承認自己有讓座的義務。

博愛當然不是「義務」,而是一種教養、一種禮貌、一種文明,這是無法勉強的。尤其,隨著高齡化巨浪來襲,如今每五人就有一人是長者,年輕世代面對了難以承受的博愛壓力。因此,正邁入高齡的嬰兒潮世代勢須有更強的自覺,勿再把被讓座當成理所當然。

十多年前,大陸作家曾稱讚「台灣最美的風景是人」。他口中的風景,應包含了人情味、禮貌、善良、熱情等,那就是一種廣義的博愛。遺憾的是,美好風景正逐漸消失,許多人原本寧可站著也不去占用博愛座,如今卻有人為了座位大打出手。

每天征戰不斷的政壇,恐怕作了最壞示範。















聯合報社論/行政運作失序混亂,卓揆看到了嗎?


2024-06-29 00:18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行政院長卓榮泰。記者葉信菉/攝影


卓內閣上路四十天,迄今未表現出「新人新政」的存在感。不僅如此,撇開兩岸對峙和朝野惡鬥這類屬於賴總統主政範疇的事不談,行政院在處理各類民生和社會安全有關議題時,經常丟三落四,失去行政機關應有的機敏和責任感。最近發生的火車撞落石脫軌事件、輸液及進口蛋風波、新青安貸款加劇炒房亂象,乃至新南向觀光免簽導致泰、越等國女子滯台賣春等,在在都是行政機器失能的表徵。

上述林林總總的問題,涉及了包括交通、衛福、農業、財政、內政等部會的權責,但各單位的處理都在浮面打轉推託,卻無意用心解決。以新自強號在蘇花遇土石流為例,政府近年編列數億預算設置邊坡土石流預警系統,但這次在事發前十九分鐘系統即錄到土石流淹沒軌道,台鐵卻無人聞問,任由火車撞上甚至,在吹哨者爆料前,台鐵高層還謊稱該路段過去從無落石紀錄,因此未設預警監控系統。如此鬆散的管理,加上瞞天編織的本事,就算撒下再多預算,台鐵會以乘客安全為意嗎?

再看醫療輸液缺貨事件,問題源頭在於衛福部的管理及給付不當,造成輸液生產長期偏賴永豐一家供應。及至永豐被發現檢驗報告造假,遭勒令停業,醫療市場即一夕斷貨。換言之,衛福部縱容在先使問題惡化,卻不設法輔導改善,又驟然勒令停業,當即造成醫療院所的恐慌尤其新任衛福部次長林靜儀不正視現實問題,卻一味喊話辯稱供貨無虞;如此傲慢的姿態,哪有體恤及服務的責任感?最後行政院撤換食藥署長吳秀梅,但也只是人事布局的操作;如果主事者完全沒有智慧行政及服務人民的意識,問題仍會層出不窮。

進口蛋流向及補貼詐欺的問題,更是臭不可聞。超思進口巴西蛋的問題去年沸沸揚揚至今,最近更被揪出,當初和農業部簽訂專案進口合約的是「亮采」公司,但最後補貼卻付款給了資本額僅五十萬的「超思」,這玩的是什麼把戲?農業部次長杜文珍被問到「亮采」和「超思」的關係時,竟然答稱「我也不知道」。這態度,就像農業部和畜產會之間的奇特主從關係一樣,根本是一筆糊塗帳。事情鬧了兩年,政府從進口差價補貼到銷毀估計花了近十億元,能以「不知道」結案嗎?

再看,新南向國家女性利用觀光免簽的機會來台,卻變相在各地賣春,甚至逾期居留,已成新的治安漏洞。政府之所以開放新南向國家來台免簽,主要是為了彌補禁大陸觀光團客的不足;為了達到招攬目的,甚至祭出金錢補貼,每人發給五千元自由行消費金。問題是,開這個小洞又奉上紅包,卻填不了那個大坑,反而把島內的社會秩序都賠進去。甚至有越南女子一下機,便被載去接客,顯示免簽這個便門已成為賣淫集團拓展跨國營運的捷徑了。

令人啼笑皆非的是,當綠媒引述不具名的「資深媒體人」說詞,指控某電視台政論節目遭陸媒介入;陸委會、文化部和 NCC 等三個部門便一撲而上,煞有介事地要共同調查。然而,更多事關民生、健康和社會治安的問題,相關部會卻是顧左右而言他,聲稱「不知道」、「沒聽說」,或者根本不想管。更令人扼腕的是,當海基會和交通部不斷釋出善意,試圖說服對岸開放團客來台時,陸委會卻突然升高陸港澳的旅遊警示為「橙色燈號」,呼籲國人非必要避免赴陸旅行。「陸委會擋海基會」的作法,形同政府左手打右手,卓榮泰作何感想?

鬥爭一流,治國無半撇,正是如此。





【專家之眼】陸港澳橙色旅遊警示訊息恐將成為空包彈

◆  【專家之眼】陸港澳橙色旅遊警示訊息恐將成為空包彈

◆  【專家之眼】陸公布懲治台獨意見 帶出「有關規定」積極面
◆  【專家之眼】從普亭得到的教訓:自己完了,國家也完了
◆  【專家之眼】陸懲治台獨恐衝擊兩岸正常交流
◆  【專家之眼】普亭出訪朝越與北京制裁台獨
◆  【專家之眼】人文社會科系沒落了?
◆  【專家之眼】財劃修法中場 藍白已給民進黨充足時間






【專家之眼】陸港澳橙色旅遊警示訊息恐將成為空包彈


2024-06-29 07:51  聯合報/ 張競/中華戰略學會資深研究員
陸委會副主委梁文傑日前在例行記者會上宣布調升大陸地區旅遊的燈號為橙色,建議國人避免非必要赴陸港澳旅行。本報資料照


6月27日行政院大陸委員會在例行記者會中,宣布調升中國大陸及香港澳門旅遊警示等級,目前列為橙色燈號,建議民眾避免非必要旅行。陸委會在發布此項訊息時,提出附帶說明:「中共近年持續增(修)相關國安法令,發生多起國人遭中共有關部門非法扣押、留置、盤查等案件,嚴重威脅國人赴陸港澳之人身安全。」但陸委會卻又非常此地無銀三百兩地強調,調升旅遊警示此舉並非反制措施,純係保護及提醒國人。

對比目前在陸委會網站上,仍然針對「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COVID-19)以及新型A型流感兩項傳染疫病,保持對不同地區範圍內之黃色等級旅遊警示;顯然陸委會對於當前政治情勢判斷,認定中國大陸增(修)相關國安法令,對於國人旅遊安全將會比傳染疫病產生更嚴重影響。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是在民國103年8月28日,透過第082號陸委新聞稿宣布該會建立「發布大陸地區及香港、澳門旅遊警示機制」,希望統合原本由政府各個不同機關所自行發布,形成多頭馬車各行其是之旅遊警示發布作業體系。但若依據大陸委員會組織法第2條與第3條,分別規範陸委會協調或處理事項以及掌理事項,其實並無法看出判斷並發布大陸地區及香港、澳門旅遊警示,係屬於陸委會專屬權責主管事項

此外依據該新聞稿內文所提「為強化保障國人赴大陸地區及香港、澳門旅遊及人身安全,陸委會擬定通案性的處理原則,未來將由陸委會負責協調整合相關部會,並專責發布大陸地區及香港、澳門旅遊警示。」顯然陸委會僅負有專責發布大陸地區及香港、澳門旅遊警示權責,但從昨日發布旅遊警示過程觀察,吾人實在無法看出是否經過「協調整合相關部會」程序,並且亦不能理解究竟要提升至橙色燈號,究竟係依據那些相關部會或機構提供專業觀點,透過何種流程整合相關意見,最後獲得此等結論

不過在該份新聞稿中,陸委會還是特別強調「經參酌外交部現行作業模式,有關本機制發布的旅遊警示燈號、範圍及相關資訊係提供民眾作為參考,並沒有強制約束力,也不能直接作為民眾與業者解約、退費的依據,但如果個案發生相關爭議,民眾仍可透過交通部觀光局、民航局協助與業者進行協調。」

其實外交部領事事務局針對國外旅遊警示分級表,在其網頁中亦是同樣表明「外交部發布之旅遊警示,係提供國人出國旅行之參考資訊,屬參考性質之建議,與國外旅遊定型化契約條款之適用(旅行團退費)、國際機票及住宿取消退費、海外旅遊相關保險退保與理賠等消費爭議之協調,均無必然關係,亦無強制拘束力,國人仍應自行決定旅行計畫。」兩相比較差異不大,陸委會顯然也學會同樣這套太極拳功夫

總而言之,基本上就是大陸地區及香港、澳門旅遊警示燈號雖由陸委會發布,但風險必須由民眾及業者自行承擔。西諺向來就有 “Establishments always win.” 說法,提醒百姓若是要與官署衙門論理,通常都討不到便宜,看來天下烏鴉一般黑,世事運行各處規則確實相似無比。

最後還是要說,由陸委會所發布之旅遊警示,其實根本就無法成為影響民眾前往大陸與港澳旅遊之經濟誘因,同時亦在相關旅遊團費、機票、住宿與保險消費項目上,更是無法產生任何市場效應。相關業者對於陸委會此種毫無意義胡亂放話,雖然在表面上會擔心影響客源,但實際上卻是老神在在,業界並未提出任何因應方案,就更加證明其毫無影響力可言。

講得再不客氣些,就是施壓無效同時更是報復無感,所以刻意強調並非反制,真是不知道是自我解嘲,抑或是萬般無奈被上級要求必須出面公開找糗之舉有效戰略會讓對手感到憂心,無效戰術只能讓本身以阿Q精神勝利法模式感到開心,看到陸委會如此窘態,讓人想到台北政壇真是個動物農莊




美國總統大選首場辯論/兩個老小孩吵架 難聚焦

udn 論壇報垃圾 udn ,欠缺 

◆  美國總統大選首場辯論/兩個老小孩吵架 難聚焦
◆  美國總統大選首場辯論/移民、偷渡拜川皆無解 成美芒刺
◆  讓位紛擾多 社會氛圍變了
◆  鼓勵禮讓 全車都是博愛座
◆  座位改名 漏了探討供給面
◆  種樹爭議是優化樹種選植契機
◆  環境部思考 應轉向生態中心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上)/我兩度赴倫敦政經學院借閱 2019-09-18 18:2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中)/外殼燙金 內頁像傳真紙 2019-09-18 18:3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下)/兩種編排有異 畢業35年收到 2019-09-18 18:32








美國總統大選首場辯論/兩個老小孩吵架 難聚焦


2024-06-29 00:52  聯合報/ 邱師儀/東海大學政治系教授
季青漫畫


第一場美國總統大選辯論,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主持人問到高齡的兩人是否還適任總統?川普說他每年都會進行認知測試及健康檢查,然後演變成川普認為他的高爾夫球技巧比拜登好,都在俱樂部比賽拿冠軍。拜登則反唇相稽說他在當副總統時,他的高爾夫差點已經降到六,如果比開車可以,要比高爾夫的話也奉陪,只是川普要自己背球袋。兩個老人後來吵起來,川普在噤音的麥克風後面說「我們不要像小孩子一樣吵架」。

這場辯論的確就像是兩個老小孩在吵架,雖然 CNN 的兩位主持人問了琳瑯滿目的各種問題,貿易赤字、邊境管制、烏俄戰爭、以哈衝突、民主價值、非裔境況、全球暖化、社福制度、兒童健保、毒品氾濫、承認敗選等,但川拜兩人通常在回答問題的一開始,會先講自己想講、無關問題的答案,甚至有一兩題兩人的回答牛頭不對馬嘴。兩人的討論很難聚焦。

整體看起來,這場辯論的主軸在內政而非外交。勉強要說有外交辯論,即在烏俄戰爭部分。對川普來說,正是因為拜登如他在阿富汗撤兵一樣的無能,所以在他任內普亭才敢入侵烏克蘭,而這是一場烏克蘭打不贏的戰爭。川普講得很明白,美國到底還要投入多少無止境的資源援烏?為什麼北約都不用出錢?然後拜登反擊川普一點概念都沒有,講了兩次北約第五條一國受攻擊等於全體受攻擊,用川普的方式來拉北約下水等於是要引爆第三次世界大戰。另外,川普也攻擊拜登在阿富汗與以哈戰爭上的軟弱,阿富汗撤軍是一個錯誤,拜登不夠果決也讓哈瑪斯入侵以色列。

至於中國部分,這次辯論可以說忽略了這一個美中對抗下的關鍵大國。川普沒有太負面看待中國,甚至還提到因為拜登的無能,讓中國無法跟美國做生意;提到「中國」時,除了有一次帶到習近平、普亭與金正恩是獨裁者之外,其他都是在討論貿易赤字的背景下。這有一個可能:就是川普在回鍋選舉中,對於打擊中國的力道已經出現疲軟;而拜登剛好也需要就軍援烏克蘭力抗俄羅斯的外交議題來定錨,因此冷處理中國議題對拜登來說,也會是現階段的最佳方案。否則以過去的經驗來看,只要川普開始追打中國議題,川普就會得分,而拜登必須跟否則會失分。以現在幾個搖擺州拜登多落後川普的態勢,既然川普無意再打抗中牌,拜登正好可以避免往那裡去,畢竟還有吃力不討好的烏俄與以哈兩場戰爭要顧。

其實從人類社會第一場在民國四十九年(一九六○年)代舉行的黑白電視總統大選辯論會開始,大選辯論對於選民意向的影響逐漸有限。在政治學的研究中,辯論會頂多只能在交相指責的一場大秀之後,讓候選人的支持者因為失望而離去,但鮮少會因此而增加對自己的選票。這也就是為什麼負面選舉對於政治參與是有害的。但選舉民調如何變化,還是要看這場辯論會對於關鍵搖擺州的影響如何?如果以吸引關鍵搖擺州選民的標準來看,總統大選辯論會下面坐的盧比歐(佛州)或者范斯(俄亥俄州)就有可能會是川普即將揭曉的副手人選。












美國總統大選首場辯論/移民、偷渡拜川皆無解 成美芒刺


2024-06-29 00:53  聯合報/ 張光球/致理科技大學副教授(台北市)


美國民主黨總統候選人拜登與共和黨候選人川普再度進行總統大選辯論,情況和四年前一樣,除了謾罵還是謾罵可說是毫無長進之處。如果排除私德與年齡議題,拜登、川普的論述從經濟、移民、到區域戰爭等問題,並無建樹可言;如果就內政而言,幾乎都與移民有關,但他們都未提出實際可解決移民的政策,成為美國背上永遠的芒刺。

美國的拉美移民問題從上世紀八○年代既已存在。當時美國政府為了遏制左派游擊隊擴張放任拉美右派政府尤其是中美洲國家,以反共之名行迫害民主之實,縱容專制貪瀆,經濟寡占,民不聊生,迫使百姓遠走美國,希望能獲得重生簡言之,只要能落實民主政治制度,社會機會均等,經濟發展普及,拉美移民數字會逐漸減少,要不是無望,誰願意離鄉背井,走向未知的未來

拜登是第一位說要處理移民根本原因(the root causes)的總統,亦即,他知道欲解決拉美移民問題,要從相關國家的政治、經濟、教育等根本問題著手。他上台第一天,即向國會提交一份四十億美元、四年計畫的移民政策,並指派副總統賀錦麗,負責處理以中美洲北三角國(瓜地馬拉、薩爾瓦多、宏都拉斯)為主的移民事務。然而,賀錦麗認為移民問題不是她從政的目的,導致移民問題毫無進度可言

如今,美國還要面對來自拉美地區以外的移民,且有新的偷渡路徑,使得事情更加複雜。傳統的走線是以步行為主,經過窮山惡水,沿途喪生者無數,才能到達美墨邊境,再伺機進入美國。印度現在是最大外來移民,以包機前往尼加拉瓜等中美洲國家,再轉巴士到美墨邊界等待機會。美國已察覺此一新偷渡方式,卻無計可施。

世界第一強權美國的錯失是過於自私,在國際未真實推動民主制度,落實經濟共享,認真對待盟邦,最終遭到反撲拜川都忘記了,美國的壯大是移民的貢獻,一味圍堵無望的移民,猶如鯀(大禹之父)圍堵治水般,終將失敗

總而言之,拜登與川普的第一場總統大選辯論,是一場缺乏建設性、前瞻性、決定性,只有互揭瘡疤,斯文掃地,三流人物出演的大選辯論,無論誰當選下一任總統,對美國與國際而言,恐怕都是災難。












讓位紛擾多 社會氛圍變了


2024-06-29 01:27  聯合報/ 李偉陽/無業(新北市)


筆者是行動不便者,對於近些年來博愛座問題造成社會的紛紛擾擾,頗有感觸。

博愛座究竟誰可以坐?有人認為自己擁有優先乘坐博愛座的權利,要求坐在博愛座上的人應該讓位;坐在博愛座上的人則認為沒規定博愛座一定得讓給那些人,因此衝突不斷。為此衛福部昨公告將修法調整「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規定,將博愛座更名為「優先席」,並調整適用對象從「老弱婦孺」擴大為有實際需要者。但筆者以多年親身經驗認為,更名之外,更重要的是我們想形塑怎樣的社會氛圍?

幾十年前有了博愛座後,政府會宣導博愛座禮讓給老、弱、婦、孺,後來轉為宣導只要有需要的人都可以坐。看來社會氛圍不一樣,政府宣導方向也就不一樣。不過,確實本來就沒規定博愛座是專屬於誰。

記得某次搭公車,雖然還不到擁擠不堪,但座位都已坐滿。筆者雖拄著拐杖,但自認只要雙手有抓握的地方是沒有安全問題的,所以上車後趕緊雙手緊抓第一座位及博愛座的椅背扶手處。車輛開始行駛後,忽然瞥見坐在博愛座的約三、四十歳的男士有些動靜,本以為他在睡覺,仔細一看發現他眼皮正在抖動,感覺得出來他想張開眼睛但又不敢張太開,這讓我感覺站在他旁邊似乎給他造成壓力,因此就慢慢挪到司機後方抓著鐵桿背對所有乘客。往後搭公車只要是滿位,必站那個位置。

另一次則是令我感到溫暖又尷尬。當時捷運車廂裡滿滿的人潮,我一進車廂就趕緊抓著博愛座旁及走道上的金屬柱,車行不久站在筆者左前方的男同學,竟拍拍坐在博愛座上專心看手機的年輕女性,並指向筆者提示她讓位,這名年輕女性當下顯得有些慌張的站起來還表示歉意,我也尷尬的向她表達不好意思及感謝,又轉頭向男同學表達謝意。如果這情況發生在近幾年的社會氛圍下,這名男同學還會拍拍那位小姐示意她讓位嗎?

身為行動不便者很感恩社會給予我們許多的禮讓,台灣人其實是很溫暖的,每次有機會搭大眾運輸工具九成以上都會有人讓位,不論是一般座位或博愛座。至於個人使用博愛座的態度,過去會優先坐一般座位,因為如果再有其他老人或小孩上車就可以坐博愛座;現在則是優先坐博愛座,因為如果我坐了一般座,那麼一般人就少了個座位可坐。

筆者向來認為沒有人有義務讓位,因此從不會主動要求別人讓位,如果沒座位更會避免跟其他乘客目光接觸以免給別人帶來困擾。過去搭捷運時即使是滿座,仍少有人會去坐博愛座,甚至曾有來台觀光客對此讚嘆!最近幾年這種現象少了,但這也沒什麼對錯,就是社會氛圍改變了吧!













鼓勵禮讓 全車都是博愛座


2024-06-29 01:26  聯合報/ 林軺/教(台北市)


由於最近屢傳博愛座衝突,衛福部已預告修法、要將「博愛座」修正為「優先席」,乘坐對象「老弱婦孺」修正為「其他實際需要者」;卻也有網友譏為只是英文直譯,根本換湯不換藥。

出自良善而設計的博愛座確實常造成一些尷尬場面,常見有時明明車廂擁擠,但因很多人怕坐上去引來側目而讓博愛座空著的奇特現象。剛擁有敬老卡不久的筆者曾聽到年輕人抱怨:「很多老人不去博愛座,害我們沒位置!」雖不一定是在說我,卻讓坐在普通座位上的我坐立難安。

最尷尬的莫過於有次在下班時段擁擠捷運上,我附近站了一名懷孕女士,她前面坐著一位穿制服的高中男生。我鼓起勇氣,挪步過去輕聲問他能否讓位給眼前這位懷孕準媽媽。

學生沒有不耐,只是有些無奈站起來。正當女士準備坐下時,我們發現那同學一拐一拐的,緩緩往車廂另一端走去。除了我滿臉尷尬,那女士也猶豫不知該不該坐。這樣的自以為是讓我非常懊惱。

也常見像我一樣無法察覺別人身體不適,卻斥責要別人讓座的正義魔人。印象最深刻是,有一名肚子尚未明顯凸起的孕婦被嗆而離開博愛座,最後因站太久出血必須安胎。所以,台北捷運才會貼有寫著「也許他有需要,只是你看不到」的海報。

其實,是有坐博愛座而不讓座的年輕人,也常見不是博愛座上的年輕人起身讓座。個人贊同網友說的,「如果真的要完整宣導優先席,但平時視同一般座椅,真的要把顏色拿掉」,並鼓勵大眾培養讓座習慣,讓「車上的每一個座位都是博愛座。」

如此一來,既不需要特別為博愛座訂出什麼使用準則,也不需要修法改名,因博愛座引發的尷尬也可以減少。最重要的是,可以讓很多外表看不出異樣的人,或者像我這種初階的資深公民不需要在「坐與不坐間」掙扎。














座位改名 漏了探討供給面


2024-06-29 01:26  聯合報/ 金林/台北市心生活協會總幹事(台北市)


衛福部預告修正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博愛座」將修正為「優先席」。為了爭博愛座吵架,眾多討論聚焦在從「老弱婦孺」擴大到「有需求者」的「需求面」,卻似乎漏了「供給面」探討。

顯性需求者是銀髮長者、孕婦和看得出來的障礙者,隱性需求者包括容易累且害怕與他人身體接觸的人、身體不適者、甚至於是月經忽至或量過大而懼怕走動的女性,「爭位」案例增加,其實正告訴我們博愛座的供給量不夠、供需失調了。

大眾運輸工具目前是依「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第五十三條,設置總座位數不低於十五%的博愛座;但大家都知道,我國已是高齡社會,六十五歲以上人口已達總人口約十八%,孕婦、身心障礙、急性不適者再各加上幾個百分點,有機會用到博愛座或優先席的人數比早已超過法定的應設數量比;未來銀髮人口更會快速攀升,如果不能修法拉高供給,供需失調的情況會日益惡化。

因此,博愛座爭位風波的解方之一,顯然是「增加博愛座設置數量」,並應考量從身權法移出到交通運輸相關法案。多設一些博愛優先座席,從中再擇一部分標示為障礙者優先,滿足各方需求。











種樹爭議是優化樹種選植契機


2024-06-29 01:26  聯合報/ 林登秋/台灣師大生命科學系教授(台中市)


近日環境部公告十五種基於空汙考量不建議種植的樹種,引發討論,樹木、尤其是都市裡的樹木有多樣的環境生態功能,除了攔截空氣汙染物之外,還有透過遮蔭、反射與蒸發散的降溫效益,樹木也可以提供動物食物與棲息地。此外,樹冠會截留雨水,而且有樹的地方雨水入滲到土壤較快,有助於降低暴雨造成的淹水情況。

上述的眾多功能在不同樹種間有不少差異,因此樹種的選植應該有更全面的考量。此外就對空汙的影響而言,固然有些樹種釋放的異戊二烯(也就是這次環境部考量的重點)較多,但這只是樹種對空氣品質影響的一環,不同的樹因為葉量的多寡、粗糙度、是否會在冬季落葉等都會影響到他們攔截空氣汙染物的能力。

筆者的研究生,數年前對台北市四種行道樹(樟樹、台灣欒樹、榕樹、茄苳)的研究發現,以全年攔截的量而言,葉總面積大的榕樹和茄苳攔截懸浮微粒的量,比在冬季會落葉的台灣欒樹高出許多。在考量種植什麼樹種時,應該因地制宜,在熱島效應嚴重的地方也許應優先考量樹種的降溫功能若考量空氣汙染的效應,那麼除了此次環境部考量的負面效應之外,也應考量攔截空氣汙染物的正面效應

筆者以為環境部重視不同樹種的環境效益是好事,但是應該要有更全面且因地制宜的考量,才能讓我們種植的樹發揮最大的效益。樂見環境部願意就此次爭議邀請林業署、林試所及學界人士討論,把這次的爭議當做優化台灣樹種選植契機。













環境部思考 應轉向生態中心


2024-06-29 01:25  聯合報/ 李冠儒/博士生(台中市)


環境部近日公告十五種不建議種植的樹種清單,理由是會釋放大量的異戊二烯,易衍生臭氧致影響空氣品質,建議避免選擇種植;另近年來移樹或砍樹種電的新聞亦所在多有,如年初交通部高速公路局於國道服務區移除樹木,設置光電板。

引發爭議的關鍵在於,環境部仍以「人類中心」思考環境,而非以「生態中心」思考環境,導致永續、節能減碳政策,僅是「人類」的永續而非整體「生態」的永續

在生態界中,沒有好壞之分、沒有有害的物種;好壞、有價無價、有益無益,不過是基於人類中心或以人類經濟發展為考量的角度,將生態視為工具、資源、商品,而非能量循環整體的結果

從生態的角度看,人類無法獨立於土地而存在,食衣住行都仰賴於土地;人類並非高人一等的征服者,而是相互依存於生態社群中的平等一員。

從人類中心走向生態中心的關鍵在於,將生態的「內在價值」作為考量;即生態存在本身就具有價值,而非僅有人類賦予的外在價值建議環境部應從生態中心思考,以生態的方式而非人類的方式對待生態唯有透過感受、理解、認識進而愛上土地,產生自發的生態價值與信念,將普遍道德法則由人類中心擴展至生態中心,才可能實現真正的永續





陳立恆/克制的力量,從台灣看新加坡

名人堂電子報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30&page=1#ph  

◆  陳立恆/克制的力量,從台灣看新加坡
◆  闕志克/理性判斷的感性陷阱
◆  陳亮恭/「雙有食堂」逍遙遊
◆  廖元豪/期許大法官-憲法不只是政治
◆  林中斌/選情膠著 美國動亂 將領安邦
◆  魏國彥/台灣的地震宿命與近期風險








陳立恆/克制的力量,從台灣看新加坡


2024-06-29 01:24  聯合報/ 陳立恆(作者為亞太文化創意產業協會創會理事長)


距離上次造訪這座驚豔世界的城市國家已近十年之久。

五月中,應新加坡老友聚會、老闆聯誼會與現代企業管理協會三方邀約,有幸和獅城的新朋舊友們會聚一堂,分享在創意與堅持、科技與人文等文創商海浮沉四十多年琢磨體悟,其實,除了分享經驗,我更是抱持「取經」的心態而來。

一直以來,我們總是透過各種媒介看著新加坡水漲船高,猶記上世紀九十年代,新加坡人均 GDP 約台灣一點五倍。今天台灣已然成為世界半導體中心,新加坡的人均 GDP 卻擴大為我們的二點五倍,尤其近年全球局勢瞬息萬變,新加坡又一躍成為各地家族辦公室避險首選。當然,新加坡不只有經濟,他的廉能政府、族群融合與區域平衡也令人嘆服,於是乎我想藉此走訪,親自領略在這些亮點的背後,究竟是什麼樣的人民能寫出這樣一篇點石成金的浩瀚文章。

由於三個協會由各個領域的企業家組成,此行落地接待我們的是當地一位德高望重的連鎖超商創始人,有別於生意人常見的大開大闔,他的樸實謙遜中所流露出的熱忱有禮,幾乎貫穿了我整個旅程中所遇見的每一個人。很有意思的是,不知道是否因為華人占據人口四分之三,我遇到許多朋友都以身為星州人為榮,卻也對中華文化充滿孺慕之情,言談舉止之間都可以看到儒家精神的承先啟後。

也許按照西方傳統視角,新加坡並不是真正自由的國家,但走在哈芝巷或牛車水的街頭,無論是面對億萬富翁還是餐廳領班,在和他們的交流裡,我們清楚感受到這絕非一群被高壓統治的蚩蚩者民,而是他們骨子裡沉澱著一種張持有度又不失積極的「克制」,才讓他們成為今天這座花園城市裡從心所欲而不逾矩的天選之民。

出發之前,正值黃循財接替李顯龍成為新加坡第四任總理,我的 Youtube 上突然出現了許多相關推薦,其中一段新加坡現任總統尚達曼在將近十年前與 BBC 主持人的對談引起了我的注意。相對於主持人近乎輕佻的狹隘尖銳,尚達曼展現出的從容不迫又擲地有聲的論述,讓我想起論語中「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的典故。同樣的克己復禮也發生在此次的晚宴之一,當天有榮譽國務資政吳作棟先生和國家發展部兼外交部高級政務部長沈穎女士列席,如果按照台灣慣例,這些位高權重的政治人物很有可能來亮個相就藉故而去,可是他們卻正襟危坐地從頭到尾,有始有終的表達政府對於企業家們的禮遇尊重之意。

放眼現今世界政壇,幾乎所有國家的政治主流都是為了選票與金援而激情演出各式各樣的荒腔走板、煽動對立與偽善雙標,反觀新加坡政治人物的「克制」,主打不激情、不煽動、不雙標的清醒務實,讓我們不難解到為什麼十年來新加坡可以蒸蒸日上,而歐美各國卻只能在紛擾詭譎的內憂外患裡左支右絀地維持著昔日帝國的表面榮光。

台灣也需要這種克制的力量,從選民到官員,都需要學習不激情、不煽動、不雙標的清醒務實,否則就算在經濟發展上我們各擅勝場,但缺乏克制的結果,就是總有一天台灣會在廉能政府、族群融合與區域平衡等方面走向戰火人禍的險境深淵。





徐遵慈/推動與東協國家類戰略夥伴關係

◆  徐遵慈/推動與東協國家類戰略夥伴關係
◆  黃齊元/和平推、和平統一、和平同意
◆  劉大年/美歐陸對抗 走向新貿易保護主義








徐遵慈/推動與東協國家戰略夥伴關係


2024-06-29 00:49  聯合報/ 徐遵慈(作者為中華經濟研究院台灣東協研究中心主任)


東協國家近年在地緣政治、產業發展及供應鏈重組浪潮下地位水漲船高,歐美各國紛紛深化與東協整體或個別國家合作,將雙邊關係升級至「戰略夥伴關係」或「全面戰略夥伴關係」(Comprehensive Strategic PartnershipCSP)。在此同時,我國與東協國家實質合作亦逐漸擴大至關鍵領域,例如半導體與戰略性產業人才培育、健康合作、災防人員培訓等,早已超越一般性經貿合作,未來我國應推動合作關係實質升級,整合雙方國家發展需要,推動與東協國家建立產業、人才雙主軸的「戰略夥伴關係」。

國際地緣政治局勢日益複雜對立,促使各國間基於國家安全考量,紛紛採取合縱連橫策略,加強與傳統友邦或立場相近國家間的戰略合作。近年東協國家陸續與主要國家提升雙邊關係層級,截至目前已與中國、澳洲、印度、日本、美國提升雙邊關係至「全面戰略夥伴關係」,另亦與其他國家建立「戰略夥伴關係」、「發展夥伴關係」等不同合作機制。不同東協國家間亦個別建立戰略夥伴,其中尤以越南因靈活外交政策,及在全球供應鏈扮演的角色日漸重要,躍升為許多主要國家的戰略夥伴,迄今已與中、日、韓、美、俄等七國建立「全面戰略夥伴關係」。

今年三月間,越南與美國公布雙方在民國一一二年(二○二三年)九月簽署「全面戰略夥伴關係」協定後半年,提升戰略合作之成效,重要成績涵蓋雙方在創新經濟、科研、教育、人才培訓、商業、氣候變遷、環境、健康、安全、執法、外交、政治等各領域之合作,其中除安全、執法、外交、政治四項外,其餘皆與經濟、商業、人才等有關。在當前國際局勢下,美越認為加強經貿、科研與人才合作,對雙方國家安全與經濟韌性具重要戰略意義。

我國與東協國家建立經貿合作已超過卅年,近年在「新南向政策」下更大幅擴大至科技、教育、職訓、健康、環境、災防等領域。事實上,我國除因政治因素,不易與各國進行或洽簽安全、執法、外交、政治等合作協議或機制外,其餘均已行之多年,不僅繳出亮眼成績單,近年更邁入關鍵或戰略產業合作,可認我國與部分東協國家雖無「戰略夥伴關係」之名,但已有逐漸深化合作內涵至「戰略夥伴關係」之實。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近年台灣與部分新南向國家,合作內涵已升級至戰略性領域,推展半導體產業、智慧城市、綠色轉型、培育關鍵技術與數位人才、建構公務部門人員能量等合作計畫,尤其成為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越南、印度等力邀合作建構半導體供應鏈,及協助培訓半導體人才的主要目標。考量這些合作涉及技術輸出、投資保障、人才培育、制度設計、法規整備等諸多領域,亦須雙方政府長期支持及產學研力量投入。我國應爭取與這些國家建立「類戰略夥伴關係」或類似模式,以產業與人才為雙主軸,建立雙贏的實質夥伴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