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29日 星期六

美國總統大選首場辯論/兩個老小孩吵架 難聚焦

udn 論壇報垃圾 udn ,欠缺 

◆  美國總統大選首場辯論/兩個老小孩吵架 難聚焦
◆  美國總統大選首場辯論/移民、偷渡拜川皆無解 成美芒刺
◆  讓位紛擾多 社會氛圍變了
◆  鼓勵禮讓 全車都是博愛座
◆  座位改名 漏了探討供給面
◆  種樹爭議是優化樹種選植契機
◆  環境部思考 應轉向生態中心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上)/我兩度赴倫敦政經學院借閱 2019-09-18 18:2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中)/外殼燙金 內頁像傳真紙 2019-09-18 18:3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下)/兩種編排有異 畢業35年收到 2019-09-18 18:32








美國總統大選首場辯論/兩個老小孩吵架 難聚焦


2024-06-29 00:52  聯合報/ 邱師儀/東海大學政治系教授
季青漫畫


第一場美國總統大選辯論,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主持人問到高齡的兩人是否還適任總統?川普說他每年都會進行認知測試及健康檢查,然後演變成川普認為他的高爾夫球技巧比拜登好,都在俱樂部比賽拿冠軍。拜登則反唇相稽說他在當副總統時,他的高爾夫差點已經降到六,如果比開車可以,要比高爾夫的話也奉陪,只是川普要自己背球袋。兩個老人後來吵起來,川普在噤音的麥克風後面說「我們不要像小孩子一樣吵架」。

這場辯論的確就像是兩個老小孩在吵架,雖然 CNN 的兩位主持人問了琳瑯滿目的各種問題,貿易赤字、邊境管制、烏俄戰爭、以哈衝突、民主價值、非裔境況、全球暖化、社福制度、兒童健保、毒品氾濫、承認敗選等,但川拜兩人通常在回答問題的一開始,會先講自己想講、無關問題的答案,甚至有一兩題兩人的回答牛頭不對馬嘴。兩人的討論很難聚焦。

整體看起來,這場辯論的主軸在內政而非外交。勉強要說有外交辯論,即在烏俄戰爭部分。對川普來說,正是因為拜登如他在阿富汗撤兵一樣的無能,所以在他任內普亭才敢入侵烏克蘭,而這是一場烏克蘭打不贏的戰爭。川普講得很明白,美國到底還要投入多少無止境的資源援烏?為什麼北約都不用出錢?然後拜登反擊川普一點概念都沒有,講了兩次北約第五條一國受攻擊等於全體受攻擊,用川普的方式來拉北約下水等於是要引爆第三次世界大戰。另外,川普也攻擊拜登在阿富汗與以哈戰爭上的軟弱,阿富汗撤軍是一個錯誤,拜登不夠果決也讓哈瑪斯入侵以色列。

至於中國部分,這次辯論可以說忽略了這一個美中對抗下的關鍵大國。川普沒有太負面看待中國,甚至還提到因為拜登的無能,讓中國無法跟美國做生意;提到「中國」時,除了有一次帶到習近平、普亭與金正恩是獨裁者之外,其他都是在討論貿易赤字的背景下。這有一個可能:就是川普在回鍋選舉中,對於打擊中國的力道已經出現疲軟;而拜登剛好也需要就軍援烏克蘭力抗俄羅斯的外交議題來定錨,因此冷處理中國議題對拜登來說,也會是現階段的最佳方案。否則以過去的經驗來看,只要川普開始追打中國議題,川普就會得分,而拜登必須跟否則會失分。以現在幾個搖擺州拜登多落後川普的態勢,既然川普無意再打抗中牌,拜登正好可以避免往那裡去,畢竟還有吃力不討好的烏俄與以哈兩場戰爭要顧。

其實從人類社會第一場在民國四十九年(一九六○年)代舉行的黑白電視總統大選辯論會開始,大選辯論對於選民意向的影響逐漸有限。在政治學的研究中,辯論會頂多只能在交相指責的一場大秀之後,讓候選人的支持者因為失望而離去,但鮮少會因此而增加對自己的選票。這也就是為什麼負面選舉對於政治參與是有害的。但選舉民調如何變化,還是要看這場辯論會對於關鍵搖擺州的影響如何?如果以吸引關鍵搖擺州選民的標準來看,總統大選辯論會下面坐的盧比歐(佛州)或者范斯(俄亥俄州)就有可能會是川普即將揭曉的副手人選。












美國總統大選首場辯論/移民、偷渡拜川皆無解 成美芒刺


2024-06-29 00:53  聯合報/ 張光球/致理科技大學副教授(台北市)


美國民主黨總統候選人拜登與共和黨候選人川普再度進行總統大選辯論,情況和四年前一樣,除了謾罵還是謾罵可說是毫無長進之處。如果排除私德與年齡議題,拜登、川普的論述從經濟、移民、到區域戰爭等問題,並無建樹可言;如果就內政而言,幾乎都與移民有關,但他們都未提出實際可解決移民的政策,成為美國背上永遠的芒刺。

美國的拉美移民問題從上世紀八○年代既已存在。當時美國政府為了遏制左派游擊隊擴張放任拉美右派政府尤其是中美洲國家,以反共之名行迫害民主之實,縱容專制貪瀆,經濟寡占,民不聊生,迫使百姓遠走美國,希望能獲得重生簡言之,只要能落實民主政治制度,社會機會均等,經濟發展普及,拉美移民數字會逐漸減少,要不是無望,誰願意離鄉背井,走向未知的未來

拜登是第一位說要處理移民根本原因(the root causes)的總統,亦即,他知道欲解決拉美移民問題,要從相關國家的政治、經濟、教育等根本問題著手。他上台第一天,即向國會提交一份四十億美元、四年計畫的移民政策,並指派副總統賀錦麗,負責處理以中美洲北三角國(瓜地馬拉、薩爾瓦多、宏都拉斯)為主的移民事務。然而,賀錦麗認為移民問題不是她從政的目的,導致移民問題毫無進度可言

如今,美國還要面對來自拉美地區以外的移民,且有新的偷渡路徑,使得事情更加複雜。傳統的走線是以步行為主,經過窮山惡水,沿途喪生者無數,才能到達美墨邊境,再伺機進入美國。印度現在是最大外來移民,以包機前往尼加拉瓜等中美洲國家,再轉巴士到美墨邊界等待機會。美國已察覺此一新偷渡方式,卻無計可施。

世界第一強權美國的錯失是過於自私,在國際未真實推動民主制度,落實經濟共享,認真對待盟邦,最終遭到反撲拜川都忘記了,美國的壯大是移民的貢獻,一味圍堵無望的移民,猶如鯀(大禹之父)圍堵治水般,終將失敗

總而言之,拜登與川普的第一場總統大選辯論,是一場缺乏建設性、前瞻性、決定性,只有互揭瘡疤,斯文掃地,三流人物出演的大選辯論,無論誰當選下一任總統,對美國與國際而言,恐怕都是災難。












讓位紛擾多 社會氛圍變了


2024-06-29 01:27  聯合報/ 李偉陽/無業(新北市)


筆者是行動不便者,對於近些年來博愛座問題造成社會的紛紛擾擾,頗有感觸。

博愛座究竟誰可以坐?有人認為自己擁有優先乘坐博愛座的權利,要求坐在博愛座上的人應該讓位;坐在博愛座上的人則認為沒規定博愛座一定得讓給那些人,因此衝突不斷。為此衛福部昨公告將修法調整「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規定,將博愛座更名為「優先席」,並調整適用對象從「老弱婦孺」擴大為有實際需要者。但筆者以多年親身經驗認為,更名之外,更重要的是我們想形塑怎樣的社會氛圍?

幾十年前有了博愛座後,政府會宣導博愛座禮讓給老、弱、婦、孺,後來轉為宣導只要有需要的人都可以坐。看來社會氛圍不一樣,政府宣導方向也就不一樣。不過,確實本來就沒規定博愛座是專屬於誰。

記得某次搭公車,雖然還不到擁擠不堪,但座位都已坐滿。筆者雖拄著拐杖,但自認只要雙手有抓握的地方是沒有安全問題的,所以上車後趕緊雙手緊抓第一座位及博愛座的椅背扶手處。車輛開始行駛後,忽然瞥見坐在博愛座的約三、四十歳的男士有些動靜,本以為他在睡覺,仔細一看發現他眼皮正在抖動,感覺得出來他想張開眼睛但又不敢張太開,這讓我感覺站在他旁邊似乎給他造成壓力,因此就慢慢挪到司機後方抓著鐵桿背對所有乘客。往後搭公車只要是滿位,必站那個位置。

另一次則是令我感到溫暖又尷尬。當時捷運車廂裡滿滿的人潮,我一進車廂就趕緊抓著博愛座旁及走道上的金屬柱,車行不久站在筆者左前方的男同學,竟拍拍坐在博愛座上專心看手機的年輕女性,並指向筆者提示她讓位,這名年輕女性當下顯得有些慌張的站起來還表示歉意,我也尷尬的向她表達不好意思及感謝,又轉頭向男同學表達謝意。如果這情況發生在近幾年的社會氛圍下,這名男同學還會拍拍那位小姐示意她讓位嗎?

身為行動不便者很感恩社會給予我們許多的禮讓,台灣人其實是很溫暖的,每次有機會搭大眾運輸工具九成以上都會有人讓位,不論是一般座位或博愛座。至於個人使用博愛座的態度,過去會優先坐一般座位,因為如果再有其他老人或小孩上車就可以坐博愛座;現在則是優先坐博愛座,因為如果我坐了一般座,那麼一般人就少了個座位可坐。

筆者向來認為沒有人有義務讓位,因此從不會主動要求別人讓位,如果沒座位更會避免跟其他乘客目光接觸以免給別人帶來困擾。過去搭捷運時即使是滿座,仍少有人會去坐博愛座,甚至曾有來台觀光客對此讚嘆!最近幾年這種現象少了,但這也沒什麼對錯,就是社會氛圍改變了吧!













鼓勵禮讓 全車都是博愛座


2024-06-29 01:26  聯合報/ 林軺/教(台北市)


由於最近屢傳博愛座衝突,衛福部已預告修法、要將「博愛座」修正為「優先席」,乘坐對象「老弱婦孺」修正為「其他實際需要者」;卻也有網友譏為只是英文直譯,根本換湯不換藥。

出自良善而設計的博愛座確實常造成一些尷尬場面,常見有時明明車廂擁擠,但因很多人怕坐上去引來側目而讓博愛座空著的奇特現象。剛擁有敬老卡不久的筆者曾聽到年輕人抱怨:「很多老人不去博愛座,害我們沒位置!」雖不一定是在說我,卻讓坐在普通座位上的我坐立難安。

最尷尬的莫過於有次在下班時段擁擠捷運上,我附近站了一名懷孕女士,她前面坐著一位穿制服的高中男生。我鼓起勇氣,挪步過去輕聲問他能否讓位給眼前這位懷孕準媽媽。

學生沒有不耐,只是有些無奈站起來。正當女士準備坐下時,我們發現那同學一拐一拐的,緩緩往車廂另一端走去。除了我滿臉尷尬,那女士也猶豫不知該不該坐。這樣的自以為是讓我非常懊惱。

也常見像我一樣無法察覺別人身體不適,卻斥責要別人讓座的正義魔人。印象最深刻是,有一名肚子尚未明顯凸起的孕婦被嗆而離開博愛座,最後因站太久出血必須安胎。所以,台北捷運才會貼有寫著「也許他有需要,只是你看不到」的海報。

其實,是有坐博愛座而不讓座的年輕人,也常見不是博愛座上的年輕人起身讓座。個人贊同網友說的,「如果真的要完整宣導優先席,但平時視同一般座椅,真的要把顏色拿掉」,並鼓勵大眾培養讓座習慣,讓「車上的每一個座位都是博愛座。」

如此一來,既不需要特別為博愛座訂出什麼使用準則,也不需要修法改名,因博愛座引發的尷尬也可以減少。最重要的是,可以讓很多外表看不出異樣的人,或者像我這種初階的資深公民不需要在「坐與不坐間」掙扎。














座位改名 漏了探討供給面


2024-06-29 01:26  聯合報/ 金林/台北市心生活協會總幹事(台北市)


衛福部預告修正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博愛座」將修正為「優先席」。為了爭博愛座吵架,眾多討論聚焦在從「老弱婦孺」擴大到「有需求者」的「需求面」,卻似乎漏了「供給面」探討。

顯性需求者是銀髮長者、孕婦和看得出來的障礙者,隱性需求者包括容易累且害怕與他人身體接觸的人、身體不適者、甚至於是月經忽至或量過大而懼怕走動的女性,「爭位」案例增加,其實正告訴我們博愛座的供給量不夠、供需失調了。

大眾運輸工具目前是依「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第五十三條,設置總座位數不低於十五%的博愛座;但大家都知道,我國已是高齡社會,六十五歲以上人口已達總人口約十八%,孕婦、身心障礙、急性不適者再各加上幾個百分點,有機會用到博愛座或優先席的人數比早已超過法定的應設數量比;未來銀髮人口更會快速攀升,如果不能修法拉高供給,供需失調的情況會日益惡化。

因此,博愛座爭位風波的解方之一,顯然是「增加博愛座設置數量」,並應考量從身權法移出到交通運輸相關法案。多設一些博愛優先座席,從中再擇一部分標示為障礙者優先,滿足各方需求。











種樹爭議是優化樹種選植契機


2024-06-29 01:26  聯合報/ 林登秋/台灣師大生命科學系教授(台中市)


近日環境部公告十五種基於空汙考量不建議種植的樹種,引發討論,樹木、尤其是都市裡的樹木有多樣的環境生態功能,除了攔截空氣汙染物之外,還有透過遮蔭、反射與蒸發散的降溫效益,樹木也可以提供動物食物與棲息地。此外,樹冠會截留雨水,而且有樹的地方雨水入滲到土壤較快,有助於降低暴雨造成的淹水情況。

上述的眾多功能在不同樹種間有不少差異,因此樹種的選植應該有更全面的考量。此外就對空汙的影響而言,固然有些樹種釋放的異戊二烯(也就是這次環境部考量的重點)較多,但這只是樹種對空氣品質影響的一環,不同的樹因為葉量的多寡、粗糙度、是否會在冬季落葉等都會影響到他們攔截空氣汙染物的能力。

筆者的研究生,數年前對台北市四種行道樹(樟樹、台灣欒樹、榕樹、茄苳)的研究發現,以全年攔截的量而言,葉總面積大的榕樹和茄苳攔截懸浮微粒的量,比在冬季會落葉的台灣欒樹高出許多。在考量種植什麼樹種時,應該因地制宜,在熱島效應嚴重的地方也許應優先考量樹種的降溫功能若考量空氣汙染的效應,那麼除了此次環境部考量的負面效應之外,也應考量攔截空氣汙染物的正面效應

筆者以為環境部重視不同樹種的環境效益是好事,但是應該要有更全面且因地制宜的考量,才能讓我們種植的樹發揮最大的效益。樂見環境部願意就此次爭議邀請林業署、林試所及學界人士討論,把這次的爭議當做優化台灣樹種選植契機。













環境部思考 應轉向生態中心


2024-06-29 01:25  聯合報/ 李冠儒/博士生(台中市)


環境部近日公告十五種不建議種植的樹種清單,理由是會釋放大量的異戊二烯,易衍生臭氧致影響空氣品質,建議避免選擇種植;另近年來移樹或砍樹種電的新聞亦所在多有,如年初交通部高速公路局於國道服務區移除樹木,設置光電板。

引發爭議的關鍵在於,環境部仍以「人類中心」思考環境,而非以「生態中心」思考環境,導致永續、節能減碳政策,僅是「人類」的永續而非整體「生態」的永續

在生態界中,沒有好壞之分、沒有有害的物種;好壞、有價無價、有益無益,不過是基於人類中心或以人類經濟發展為考量的角度,將生態視為工具、資源、商品,而非能量循環整體的結果

從生態的角度看,人類無法獨立於土地而存在,食衣住行都仰賴於土地;人類並非高人一等的征服者,而是相互依存於生態社群中的平等一員。

從人類中心走向生態中心的關鍵在於,將生態的「內在價值」作為考量;即生態存在本身就具有價值,而非僅有人類賦予的外在價值建議環境部應從生態中心思考,以生態的方式而非人類的方式對待生態唯有透過感受、理解、認識進而愛上土地,產生自發的生態價值與信念,將普遍道德法則由人類中心擴展至生態中心,才可能實現真正的永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