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6日 星期四

經濟日報社論/從美烏關係惡化 省思台積投資案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401316/web/ 

◆  聯合報社論/台電月虧百億,總統府卻在關燈省幾萬電費
◆  聯合報黑白集/哈囉,朱主席在嗎?
◆  經濟日報社論/從美烏關係惡化 省思台積投資案







經濟日報社論/從美烏關係惡化 省思台積投資案


2025-03-06 03:00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台積電赴美擴大投資。(路透)


美國總統川普於2月28日在白宮與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在媒體面前爆發激烈爭執,既未簽署礦產協議,美烏關係還急轉直下,三天後,台積電董事長魏哲家宣布千億美元投資計畫,受到川普高度讚揚。兩件看似不相干的事件,讓我們更加理解美國政府的國家外交與經貿策略思維

美烏衝突表面看起來是外交、軍事議題,但其背後凸顯出當前美國政府的整體國家策略思維。首先,川普政府亟欲透過外交途徑促使俄烏盡早停戰;真正的關鍵是因為這場戰爭已經消耗美國過多的資源,美國國內對於是否持續負擔龐大的軍費支援,早就意見分歧;甚至可以說是民主黨政府輸掉美國總統大選的原因之一。

由此可見,對當今川普政府而言,在其國家整體策略思考中,經濟上的考量勢必優先於外交、軍事。這就是為什麼川普總是著重在烏克蘭是否簽署礦產協議,對於過去美國投入的大量軍事援助,川普政府希望烏克蘭以礦產資源的收益來償還。雙方在2月28日於白宮會談後的共同記者會,原即是為了簽署美烏礦產協議,並預計成立聯合重建投資基金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美國政府一方面希望盡早結束俄烏戰爭,如此可以避免對烏的軍事援助支出繼續擴大;另一方面開始規劃對烏克蘭進行重建,而美國則可望在烏克蘭重建的過程中受惠,使過去的軍事援助支出得以回收。

當國內各界針對美烏關係惡化一事開始討論是否為「今天的烏克蘭,明天的台灣」,倒不如從中思考面對美國的外交、軍事與經貿政策台灣應如何構思整體的國家安全策略。除了長期被討論的外交、軍事安全外,更應思考常被低估甚至忽略的經濟安全,以應對美國最終的經貿策略目標

雖然川普已經是第二次出任美國總統,但他仍不改其商人本色,即便是外交、軍事等議題,最終都會回到以美國經貿利益為優先。不但如此,在川普2.0的時代,因沒有下一任期的壓力,估計川普可望將其交易性外交Transactional Diplomacy)模式發揮得淋漓盡致。台灣上從國安單位、下至經貿相關部會,是否已經準備好與川普政府進行從國安到經貿等交易的對弈或談判?我國政府是否已真正掌握川普政府對台灣的策略企圖?

回到川普政府對烏克蘭的態度與策略思維,我們可以發現,川普總統沒有那麼難以理解。按照他商人的思維,所要的無非就是讓美國國家的收益最大化,包括減少支出、增加收入或投資

所以當我們再以此來檢視川普對台海緊張關係的保留態度,乃至於揚言要對台灣半導體課徵高額關稅等經貿措施時,就不難發現他真正的目標,仍在於擴大美國的經貿收益。一方面要求台灣為自身國家安全付費,減輕美國的防衛協助支出;另一方面則藉關稅措施逼使台灣業者增加美國境內投資,擴大美國的就業。

以這個角度來觀察,台積電宣布在美國增加1,000億美元投資,應該是政府當局和台積電,經過深度討論,做成的決定,以當前的局面來看,應該是有掌握到川普的思維,投其所好。

未來對台灣政府而言,面對態度、策略清晰的美國政府,當雙方在對話、協商時,我國同樣應有符合台灣整體國家利益的國家安全及經濟安全策略,以謀求台灣利益的最大化。這不但需要政府跨部會間的共同協作,更需要集結不分黨派,熟知美國、尤其是川普政府運作思維的產官學研專家,一起貢獻心力,以有效管控在此變局中的風險,甚至進而掌握可能的經貿發展機會。













聯合報黑白集/哈囉,朱主席在嗎?


2025-03-06 00:12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立法院新會期各常設委員會5日展開召委選舉,因應大罷免潮來臨,朝野立院黨團布局召委嚴陣以待。圖為國民黨主席朱立倫。聯合報系資料照


大罷免如火如荼,但迄今成案數卻是卅二比○,已成案被罷的清一色都是國民黨立委。反觀藍營那方,揚言鎖定十七名綠委,至今一個都未達門檻。國民黨到底是十拿九穩,還是心不在焉,令人好奇。

明知民進黨來勢洶洶,也明知中選會可能存偏袒,國民黨中央還如此鬆散大意,讓支持者大失所望。曾以副總統身分競選的趙少康忍不住痛批,沒看過這麼「沒戰力」的在野黨,一案都沒過「會被民進黨笑死」。國民黨主席朱立倫則輕輕一推,說要鼓勵和肯定年輕人的熱情,彷彿事情跟自己無關。

從目前的情勢看,國民黨聲稱要「以罷制罷」、「精準罷免」,似乎都只是口號。例如,有些地方的藍營罷免「領銜人」,公開否認自己領銜,漏藍營自己的氣。再如,被視為最可能被罷掉的原住民綠委伍麗華竟被查出有一八九份「死亡連署」,另包括姓名、地址、身分證字號錯誤則有八百多份。國民黨可以責怪這是綠營支持者冒名連署添亂,但藍營主導修了《選罷法》,還如此草率,這算什麼「精準」?

台灣政治情勢如此險惡,沒有一場戰役可以掉以輕心。何況大罷免都搞了幾個月,朱立倫卻認為這只是「年輕人的事」,彷彿黨中央不存在,也沒有插手必要,這會不會太天真?一旦國會被翻盤,朱主席還笑得出來?
















聯合報社論/台電月虧百億,總統府卻在關燈省幾萬電費


2025-03-06 00:09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總統府表示,因應預算刪減及凍結,實施三項節能新措施。記者蘇健忠/攝影


台電最近公布最新成本結構,一月單月即虧損九十七億元,此舉顯在為下月的電價調漲預為鋪陳。同一天,總統府實施「節能新措施」,日落後開啟最低光源模式,午夜完全熄燈。兩相對照,呈現出一幅荒謬景象。台電月虧百億,賴總統不設法調整能源政策,卻只想以「關燈」方式節省數萬元電費,這是在展現什麼治國思維

由於物價和電費節節高升,為了怕入不敷出,所以要想方設法節約用電,或換上節能燈泡,這是尋常小民的應對之計。但政府稅收年年超徵,今年更超徵五千億元;若賴總統心裡也只想著「節省電費」,這根本是「明察秋毫而不見輿薪」,本末倒置了!如果是想藉此展示自己的儉約美德,凸顯自己心細如絲這美德也未免太過矯情

賴總統該做的是什麼呢?其一,如果真的心繫民間疾苦,那就不該連年調漲電價,讓百姓不斷承受生活的壓力。其二,如果覺得台電的虧損不應該再繼續下去,那麼就應該攤開所有成本結構,邀集學者專家好好檢討轉虧為盈之道,而不是一味將不當成本往下轉嫁。其三,如果明明知道核電成本更低、碳排更少,也是全球的能源新趨勢,那就該研究如何重啟核電,或讓目前安全運作中的核電廠繼續運轉。如此作法,至少可立即降低台電的虧損,也舒緩調漲電價的壓力。

上述的途徑,如果賴總統哪一條路都不走,卻只會要求總統府關燈以節約電費,那跟一般市井小民有何兩樣?那麼,人們選舉他擔任國家元首,希望他能從總統的高位思考大政,豈非完全白費?

遺憾的是,賴清德就任總統至今已十個月,他不僅在能源政策上交了白卷,在兩岸關係上則更顯退縮,在經濟、教育、社福、少子化議題上均無建樹。台積電被迫擴大赴美投資,政府也只是眼睜睜看著護國神山重心西移,束手無策。與此同時,賴政府一味忙著覆議、釋憲,與立法院鬥法;忙著大罷免,與在野黨對抗。這樣的政府,到底想向民眾證明什麼能力?

回到台電虧損的議題。蔡政府時代,利用「非核家園」的道德化訴求,徹底改變了台灣的能源結構;如今證明這套方案錯誤百出,難以為繼。台電從過去的國營事業「金雞母」,變成如今虧損累累的可憐蟲,完全是被蔡英文的錯誤能源政策壓榨所致。民眾原本希望,賴清德能對錯誤的政策作出修正與改善,但賴清德卻抱殘守缺,毫無改革的意志。蔡英文的錯誤,在於過度敵視核能,又選擇了昂貴的風電、光電及天然氣作為替代品,導致發電成本節節攀高,而供電效能卻不如預期。這些問題若不從源頭逐一解決,民進黨只會繼續債留子孫,編再多的預算補貼,也救不了台電。

賴清德還必須知道的是:台電最深層的虧損奧祕是「高價買電」,用極高的價格向民間電廠買電,再用低價賣出。任何企業,如果死守「買高賣低」的原則,怎麼會不虧本倒店?在蔡政府錯誤政策下,卻創造出這樣的另類「經濟奇蹟」:民間電廠以保證價格高價賣給台電,公營事業的台電則被經濟部掐著脖子硬吞。在「電業自由化」的原則下,台電原應在明年拆分成發電、輸配電、售電三家公司但蔡政府眼見情勢不對,搶在去年下台前幾天由行政院拍板,取消台電的分割計畫電業自由化到頭來一場空,悉數化為台電深不見底的虧損噩夢

總統府夜間熄燈,是一場乏味的演出。人們更想看到的,是賴清德拿出新的能源解方,但他的改革勇氣在哪?






【專家之眼】白宮兩會怒與笑 台灣安全很燒腦(初七)

◆  【專家之眼】白宮兩會怒與笑 台灣安全很燒腦(初七)

◆  【專家之眼】使無訟:為什麼法官月薪20.8萬算少(初二)
◆  【專家之眼】美國還是民主國家?









【專家之眼】白宮兩會怒與笑 台灣安全很燒腦


2025-03-06 07:00  聯合報/ 楊穎超/銘傳大學副教授
美國總統川普(中)3日在白宮記者會中,大讚台積電董事長魏哲家(右)是傳奇。(歐新社)


隨著近日白宮兩個戲劇性場景:美國與烏克蘭總統大吵,及台積電董座在川普面前兩人燦笑宣布再投資千億美元的系列消息,不約而同地向賴政府國安隊伍「對美一邊倒」的判斷力及論述形成嚴峻挑戰。過去綠營大力聯繫烏克蘭、台灣與美國是民主陣營不可或缺夥伴關係的宣傳,以及強調護國神山在台灣安全的重要性,現正變為台灣社會擔憂未來也可能像烏克蘭一樣,出現在國際強權的菜單上,還因為我們正在失去「矽盾」,一旦兩岸衝突,戰局不利,提高了前面擔憂的可能性。賴政府對此做出補救,但說服力有限。

與大國對抗的烏克蘭局勢沒有好消息。前日美俄在沙烏地阿拉伯、土耳其閉門談判,外界看不到美國是以什麼態度面對侵略者,只有氣氛充滿希望的說法;剛在白宮的怒氣爭吵,卻是川普引用俄羅斯恐嚇言詞教訓澤倫斯基:你在拿爆發第三次世界大戰賭,並且很快停止向烏提供軍援及交換情報,試圖使之在不利情勢下坐上談判桌。

烏克蘭處境窘迫,當初台灣卻與烏克蘭連在一起,實為綠營咎由自取。因為現在的國安隊伍,過去多配合了「今日烏克蘭,明日台灣」宣傳。例如民國一一一年(2022年)5月 BBC 專訪台北駐歐盟代表,受訪者努力地把兩地局勢等量齊觀,稱這是一場價值之爭、在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之後,民主專制陣營間的競爭達到新高點。此人現任國安局長;民國一一四年(2024年)3月紐約時報一篇專訪標題是「台灣外交部長表示美國援助烏克蘭對嚇阻中國至關重要」,內容強調台灣安全與烏克蘭安全息息相關。最後外交部還特別轉載報導指出,部長強調美國支持台灣的必要性,與其他台灣官員看法一致。我國副總統當選人蕭美琴在民國一一二年(2023年)5月擔任駐美大使時接受媒體採訪,也提出相似的觀點。時任部長現任國安會秘書長。更不用提著名媒體在去年6月,高調下標稱「賴清德登《時代雜誌》封面國外網讚:亞洲版澤倫斯基」。

面對困境,賴政府很快吹起內宣號角,方向有二:一面強調台灣戰略地位重要,對美不可或缺,另面則是因應台積電赴美投資,宣稱賴總統早已智珠在握,完成布局。

前者以匿名「涉外人士」稱,美國政策確實轉向印太、全力抗中,位居第一島鏈戰略位置、在半導體產業中具領先地位的台灣,更加不可或缺。並且透過外國學者加強說服力;後者則以匿名「國安人士」稱有「非紅供應鏈」布局,賴總統早在競選期間拋出五大信賴產業政見為起點;日前國安高層會議提的半導體民主夥伴倡議等舖陳,一如賴所言「台灣是棋手,不是棋子」;並提及賴最近分別拜訪張忠謀,也和魏哲家以及林全等人交換意見、商討對策。賴政府的責任是傾全力協助台積電在先進製程上持續保持領先,布局全球同時,也是台積電更壯大契機。

上述回應說服效果恐怕有限。首先,當初把台烏處境綁在一起的說法,已經講了兩地位置類似;如果台灣真有綠營講的那麼重要,官員當初何必大費周章操作民主陣營概念去蹭烏克蘭?直接用今天的說法,還可以省掉捐烏大筆經費;近幾年美國也時有退守第二島鏈的呼籲,最新論調就在上個月刊登在具有美國外交政策風向球意涵的《The Foreign Affairs》,讀者無不同感憂慮;此外,雖然目前採取戰略模糊,讓人摸不透兩岸開戰後美國初期反應,但這次白宮吵架,引出烏國上交礦產利潤美國也不願承諾派兵維和,讓人好奇,就算台灣在戰爭中能撐下去,美國能幫忙多深?支持到什麼時候?

其次,讓台積電在台先進製程繼續保持領先,是歷任中華民國政府念茲在茲的事,台灣社會為此已付出很多代價了,在著力這麼深的情況下,目前及未來幾年台灣還保有關鍵技術,是大家可以想見之事,然而,川普迫使台積電赴美,考量就是經濟與國安。新投資項目包括研發中心,台積電幫忙訓練人才後,美國已經得到經濟利益,在國安方面只需技術領先大陸就可以了,新投資明顯分掉台灣在世界半導體的重要性,讓台灣不再是無可取代,萬一兩岸開戰,美國盡可如美現任國防部次長所言炸掉台積電,新投資的研發中心只要假以時日,還是能研發出所謂的「關鍵技術」。

由上可知,賴政府其實是老調重彈,並未拿出新辦法。可見所謂拜訪「關鍵3人」,作戲成分恐怕遠大於認真請益。更糟糕的是,他們也無力開展新局。國安隊伍及謀士對影響國安的變數之一:中共缺乏解,例如看不出剛舉行的中共對台工作會議有什麼文章,才會稱該會議整體基調延續過去立場,因為新聞稿相當簡短,「所以對我們來說,與其去推敲他的文字,不如去觀察他的行為」。沒有注意到若干跡象顯示,中共最近才開始推動對台工作集中資源的演變,更遑論研究集中資源的目的為何

盲人騎瞎馬,夜半臨深池。這似乎是賴政府面臨國際變局的寫照。只能期待他們及早找出辦法走出新路了。









美不手軟 台被任意拿捏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401316/web/ 

◆  美不手軟 台被任意拿捏
◆  國家、企業、戰爭 川普都可交易
◆  教部醜表功 老師應拒簽
◆  我寫:自證無罪?Nonsense!
◆  具結書 準綠色恐怖
◆  用腳投票!是誰綁住外送員的雙腳?
◆  保障勞工權益與併購競爭審查:雙軌權責,一個共同目標
◆  支持政府之政策下金融整併的利多發酵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上)/我兩度赴倫敦政經學院借閱 2019-09-18 18:2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中)/外殼燙金 內頁像傳真紙 2019-09-18 18:3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下)/兩種編排有異 畢業35年收到 2019-09-18 18:32








美不手軟 台被任意拿捏


2025-03-06 00:00  聯合報/ 苑丹東/時事觀察員(高雄市)
台積電董事長魏哲家(左)在白宮宣布加碼投資美國千億美元,並與川普總統握手致意。歐新社


台積電赴美投資,尤其是在亞利桑那州砸下千億美元建廠,表面上看來是台積電的全球布局,但若細究其背後的政治與經濟壓力,這場交易是否已讓台灣落入美國精心編織的經濟控制網絡,值得深思。

例如就在美台積電才承諾赴美投資千億美元建廠隔天,美國總統川普即呼籲國會,應廢止拜登政府補助半導體業五二○億美元的《晶片與科學法案》,台積電未來會受何影響仍是未知數。面對美國可能的步步進逼,政府應積極制定對策,而非被動接受美國的安排。

許多人將台積電赴美投資與「交保護費」相提並論,儘管未必完全精確,但不可否認的是,美國政府正以國家安全、產業戰略為名,逼迫台積電向美國遷移,甚至可能逐步掏空台灣的半導體優勢。台灣政府在這場風暴中,似乎只能被動應對,沒有足夠的談判籌碼來維護自身利益。

川普一向以「商人」視角看待國際關係,他的首要目標,便是讓台灣晶片製造能力遷往美國,以削弱台灣對美國經濟的影響力,同時確保美國的半導體供應鏈不再受台灣牽制

以拜登政府任內透過《晶片與科學法案》提供補貼,進一步吸引全球半導體大廠赴美設廠為例,美國前商務部長雷蒙多即曾直言:「美國所需的晶片超過九成台灣製造,這種情況無法持續下去且不安全」。換言之,美方的終極目標,就是讓台積電的技術、產能乃至關鍵人才逐步流向美國,以確保美國對全球晶片產業的掌控權。

如今台積電再加碼赴美投資,支持的論點認為,這是企業全球化布局的一部分,有助於鞏固與蘋果、輝達、超微等美國企業的關係,確保長期市場競爭力。然而,這筆投資是否真的符合台積電自身利益?還是美國透過政治與經濟壓力,逼迫台積電「讓利」?

台積電在亞利桑那的投資成本遠高於台灣,無論是土地、人力、電力等成本,皆比台灣本土昂貴數倍。民國一一一年(二○二二年)張忠謀曾表示,美國缺乏大量製造晶片的人才,且生產的單位成本比台灣高百分之五十,意味著美國設廠未來的競爭力恐將大幅受限,甚至可能影響台積電的整體獲利能力。

此外,美國政府雖提供補貼,但這些補助遠不足以填補高昂的營運成本,遑論未來可能取消。甚至,美國可能進一步對台灣施壓,要求提供更多技術授權,甚至與英特爾共享技術,以扶植美國本土企業。若台積電最先進的製程技術被迫轉移至美國,將嚴重削弱台灣的技術優勢,對台灣經濟與國際競爭力構成致命威脅。

美國除了要求台積電赴美設廠,還大舉吸納台灣工程師。過去幾年,美國企業開出數倍薪資挖角台灣半導體人才,甚至美國政府也積極推動簽證優惠,吸引台灣技術人員赴美發展。若這種趨勢持續,台灣的半導體產業不僅面臨技術外流,甚至可能因為人才流失而導致競爭力下降,進一步威脅台灣「護國神山」的地位。

目前政府在半導體議題上,過於依賴美國,以至於缺乏談判籌碼,無法有效抗衡美國的壓力,也讓美國認為台灣「別無選擇」,因此對台施壓毫不手軟。台灣應重新調整戰略,透過更靈活的外交與經濟戰略讓美國知道,若施壓過度,台灣仍有與大陸保持一定互動的空間,從而讓美國在對台政策上更為克制,避免被美國視為可以任意拿捏的棋子!否則,當美國「吃乾抹淨」後,「護國神山」恐怕將山塌國破












國家、企業、戰爭 川普都可交易


2025-03-06 00:00  聯合報/吳仁麟/三意學校校長(台北市)


當台積電宣布要在美國再投資一千億美元時,世人看到的是史上最龐大的半導體產業投資案,但在川普的眼裡,這卻是一場成功的交易。他沒有直接要求台積電將產線搬來,而是透過關稅施壓、補助誘因、國家安全法案,使這場交易看起來像是「自願的選擇」。

世界的運行方式,對川普來說,從來都不是一場道德與正義的較量,而是一場交易。他在民國七十六年(一九八七年)出版了《交易的藝術(The Art of the Deal)》,在這本書裡,清楚地闡述了他的核心哲學:「交易的關鍵不只是你要什麼,而是對方願意付出什麼。」這本書不僅是他的商業聖經,更已成為他治理國家核心信仰

川普說:「在交易中,最糟糕的做法就是讓人覺得你急著成交。」,這場交易裡,美國以被動姿態獲得技術與就業機會,台積電獲得市場與政策保護。這是否是一場雙贏的交易,仍待時間檢驗,但川普的思維模式已經清晰可見。

台積電的投資案是川普「美國優先」戰略的延續,這不僅僅是一家企業的決策,而是全球供應鏈重組的結果。他總是說:「If you're going to be thinking anyway, you might as well think big.(既然要思考,那就思考大一點)。」

這句話解釋了為什麼川普不僅要求台積電投資美國,還希望全球所有重要企業都進駐美國,讓美國成為世界的中心。他明白,只要市場夠大,利益夠吸引人,企業自然會被迫「主動」選擇美國

但如果說台積電的千億投資案是一場企業交易,那麼川普對烏克蘭戰爭的態度,就是一場地緣政治終極談判。烏克蘭戰爭爆發後,西方國家大多以「捍衛民主價值」的名義提供軍援,但川普卻冷眼旁觀,並直接質疑:「為什麼美國要無條件支持烏克蘭?」對他來說,這不只是一場戰爭,更是交易。

川普不願意無條件提供軍援,而是試圖將這場戰爭變成一場談判。他認為,美國的支持應該換取回報,可能是歐洲國家增加軍費分攤,可能是美國企業在戰後重建中取得優勢,甚至可能是透過談判讓俄烏戰爭達成某種停火協議。

台積電的千億投資案和烏克蘭的未來,看似毫不相干,卻都在川普的交易思維之下,有著異曲同工之妙。他不相信道義,只相信利益;不相信長期承諾,只相信當下的得失。他的哲學簡單而直接:每個國家、每個企業、每場戰爭,都是可以討價還價的交易。














教部醜表功 老師應拒簽


2025-03-06 00:00  聯合報/ 吳昆財/嘉義大學應用歷史系教授(嘉縣番路)


自從民國一一三年(二○二四年)六月,民進黨立委沈伯洋提出在台有第五縱隊滲透,其後網紅八炯又在民國一一四年(二○二五年)初,再高喊有二十萬台灣人領有大陸身分證之後,接著,二月底,突然全台各大學院校,甚至是中等學校老師,紛紛收到一份教育部來的公文,要求所有老師必須簽署一份「未曾在中國大陸設有戶籍、領用中國大陸護照、身分證、定居證或居住證具結書」的文件,以資證明老師是絕對「忠誠」於國家。同儕表示,這份文件是以突如其來的文件下達,甚至有人還在夜裡被通知必須盡速簽署,搞得好像是清朝時期的「八百里加急」,年羹堯征伐西北戰報的翻版。

先講一個故事,約莫在十多年前,香港政府為了解決眾多的違建問題,曾下令要求居民們必須自己舉報住所是否有違建事實。此一行命令一出,引起香港人民大反彈。居民認為港府要居民自我舉報違建,無異自首與自宮,這完全違反人性,試問,居民若自舉違建,會造成何種結局?是從此就地合法?還是由政府拆除?港府對人民的質問,完全無力反擊,最後,自我舉報違建之事,不了了之,卻徹底傷害了港府的公權力與威信。

時隔多年,想不到民進黨政府卻選擇重蹈無能整治違建港府的覆轍。吾人認為,教育部長鄭英耀受到陸委會的指令後,就任意下達行政命令,要求全台公立學校老師簽署這份「不適格」的文件,沒有挺身捍衛老師,已徹底喪失了士大夫的風骨,使杏壇蒙羞,根本不適任。理由如下:

首先,根據《大學法》第一條,開宗明義即指出:「大學應受學術自由保障,並在法律規範內,享有自治權。」所謂享有自治權,即代表大學是自治團體,根本不隸屬於教育部。所以教育部不能直接下達指令,要求配合教育部,再配合陸委會的政治黑手干預大學。

其次,既然大學自治,則涉及到教師的權利與義務,必須由三級三審會議決定,是否同意簽署,豈能率爾之間就要求全台老師,急急如律令的簽署這份文件?

再來,就算民進黨政府如此懼怕中共的第五縱隊,也必須立法後,才能要求教師簽署。

最後,每位大學老師在受聘時,皆與校方簽定一份權利與義務的聘約,遍查本校的聘約條文,從沒有一條要求老師必須簽署這種文件的義務。如果此例一開,是否以後各部會有任何的工作指標,或者想向上「醜表功」,都可以來欺負善良的老師。例如,法務部要求簽署沒有貪汙、內政部要求簽署沒有小三、外交部要求沒有拿 USAID 的錢,如此一來,將伊於胡底。

亡羊補牢,基於上述教育部這一份為配合陸委會,所造成違反憲法和相關法律的公文,有以下三點要求:一,立即撤消這份沒有任何法律依據的公文,以免一錯再錯,更是徒勞無功;二,鄭英耀已不適格教育部長,必須為這一錯誤下台,以謝全國老師;三,為了捍衛教師的尊嚴,呼籲全國教師們拒簽。














我寫:自證無罪?Nonsense!


2025-03-06 00:00  聯合報/ 劉鍾興/國中公民教師(花縣瑞穗)


頃收到一份切結書,心頭為之一震…莫非幹了什麼見不得人的勾當?這份文件標題名稱還挺長的:「擬任人員未在中國大陸設有戶籍、領用中國大陸護照、身分證、定居證或居住證具結書」。

全文為:「本人具結確無台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係條例第九條之一所定情事,並未在…(如上),如有不實,願負法律責任。」看完,嘆了一口深沉、難以言喻的氣。曾幾何時,咱們國家變成這副德性?

首先,標題是:擬任人員。怪哉!什麼是擬任人員?準備任命、尚未上任的人員。

民國八十一年(一九九二年)十一月十三日公布之司法院釋字第三○八號解釋文指出:「公立學校聘任之教師不屬於公務員服務法第二十四條所稱之公務員。」一般教師除了國家賠償法所稱之公務員外,並無公務人員任用法、公務人員俸給法、公務人員考績法、公務人員保障法、公務員懲戒法及公務員服務法之適用。教師既非公務人員任用法所稱之公務人員,擬任人員又何所指?

再者,在憲法的架構裡,「中華人民共和國」隸屬於我中華民國主權所及之「大陸地區」,與其他世界各國有別。既無國際法之適用,在動員戡亂時期終止、戒嚴令解除的當下,以等同「法律」位階的《兩岸人民關係條例》就不能牴觸《憲法》第十條「人民有居住及遷徙之自由」及第十五條「人民之生存權、工作權及財產權,應予保障。」之規定。

更何況,《兩岸人民關係條例》限制的是「設戶籍或領用其護照」,而銓敘部發的公文,則擴張到身分證、定居證與居住證,等於擴大解釋了《兩岸人民關係條例》的規範

難怪有學者直言:「擺明對公務人員的恐嚇,政府將意識形態放進行政命令中。」形同政治忠誠度審查,對政府體系扮演中流砥柱的夥伴視如寇仇、劃分敵我、製造敵人,百思不解!

犯錯的人不會因為簽了所謂的切結書而變成清白,要求清白的人「自證無罪」嚴重傷害名譽和自尊!也就是說,這份具結書既無效力,更達不到主事者期待的效果,反而將兢兢業業奉公守法者抹上白色恐怖之陰影!誰出的餿主意?如此粗糙的手法,跟指責蔣介石是殺人魔,以及鋪天蓋地毫無正當性的立委大罷免如出一轍。

換個場景:「余謹以至誠,向全國人民宣誓,余必遵守憲法,盡忠職務,增進人民福利,保衛國家,無負國民付託,如違誓言,願受國家嚴厲之制裁。」這是總統就職時,在司法院長監督之下面對國父遺像宣誓的內容,是否異曲同工?竊鉤者誅,竊國者侯又一例證。

你笑得出來嗎?我笑不出來。所以在具結書寫上:「自證無罪?Nonsense!」

















具結書 準綠色恐怖


2025-03-06 00:00  聯合報/ 桂宏誠/世新大學行政系兼任副教授、民主文教基金會董事長(台北市)


陸委會請銓敘部和教育部發函,要公教人員簽署未在大陸地區設有戶籍、領用中國大陸護照、身分證、定居證或居住證的具結書此舉遭到嘉義大學應用歷史系教授吳昆財開了第一砲,痛批政府霸凌公務員等,而陸委會則回應對「現職教育人員進行宣導及清查,是依法行政」。其實,台灣人若領有大陸護照和身分證,民進黨政權已視為具有外國國籍的「雙重國籍」,而公職人員上任前已具結過「未具外國國籍」,這回怎對現職人員用上了《兩岸人民關係條例》,而且還擴大法律所無的限制呢?

該具結書標題寫得針對「擬任」人員,故「現職」人員當然有權拒絕具結。此外,具結書下方附上「相關法規」為《兩岸人們關係條例》第九條之一的全部條文,即台灣地區人民「不得在大陸地區設有戶籍或領用大陸地區護照」及違反時的法律效果。然而,不談公教人員若真設有戶籍,也必領有中國大陸的「居民身分證」,但《兩岸人民關係條例》並未規定不得領用「定居證」和「居住證」,多出的兩證是依什麼法行政呢?

包括公教人員在內的絕大多數台灣人,並不懂大陸發的證件是何意義,故此粗糙的具結要求,則具有「準綠色恐怖」的效果。如吳昆財教授舉例,教授若休假受聘到大陸講學一個月,就有可能會辦「居住證」,讓他誤以為簽署未領用過的具結書,當然會對權益造成影響。從而,具結書也猶如被要求政治立場「坦白」,讓當權者建立「自新中」的人事檔案。

事實上,除近一年多來不知何故,包括曾任藍營高層人士的「台胞證」已被改為效期為可停留三個月的一次簽外,其他人以「台胞證」就可在五年內不限次數進出大陸與停留。至於停留大陸期間須辦「暫住登記」,但通常旅行社或大陸邀請單位已辦,再不然就是自行到旅店住宿時,旅店會及時向公安機關申辦。

大陸人到戶籍地外的大城市居住時,若對該城市能帶來如高科技或投資等好處時,才申請得到「居住證」,並在當地享有義務教育、社會保險、衛生及文化體育等公共服務的權利。台灣公教人員若申請大陸的「定居證」,通常難以符合須具備的條件,就算極少數特殊及高科技專才有此條件,除近一年多前開始申請定居福建省外,取得定居證時則須上繳台灣的身分證等。

具結書的做法起因於海軍楊姓上兵向網紅八炯「自新」,稱他在不知情的情況下,由其陸配母親幫他辦過效期為十年的中國大陸居民身分證。然而,依據中國大陸的《居民身分證法》第五條規定,其居民身分證的效期分成五年、十年、廿年及長期四種,其中十六周歲至廿五周歲的效期為十年,而未滿十六周歲則為五年。同法第七條規定未滿十六周歲的公民若自願領取,則「由監護人代為申請領取居民身分證」。

如果楊姓上兵的居民身分證是被其母代為申領,理應發生在未滿十六周歲時,故領有的居民身分證應只有五年效期。因而,楊姓上兵說法未必真實,但政府卻因此要求公教人員簽署具結書,即使簽署與否並不影響願不願負法律責任,卻有違《行政程序法》第八條所定「行政行為,應以誠實信用之方法為之」






葉匡時/DeepSeek人才策略的啟示

名人堂電子報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30&page=1#ph  

◆  葉匡時/DeepSeek人才策略的啟示
◆  陳冲/國際政治再演財富重分配
◆  林中斌/二十大後政策變 DeepSeek破侷限
◆  盛治仁/以為在餐桌卻在菜單上的慘劇








葉匡時/DeepSeek人才策略的啟示


2025-03-06 00:04  聯合報/ 葉匡時(作者為陽明山未來學社理事長)
中國大陸深度求索(DeepSeek)用低廉很多的算力與成本,來達到幾乎等同美國最先進的 OpenAI 的能力。路透


中國大陸深度求索(DeepSeek)因為可以用低廉很多的算力與成本,來達到幾乎等同美國最先進的 OpenAI 的能力,震驚全球,同時也引發有關 AI 科技發展的討論。很多人會問,為何大陸可以發展出 DeepSeek台灣不能?這個問題並不公平,我們也可以問,為何台灣有台積電而大陸沒有?任何一個企業的成功都涉及體制文化等外在的環境因素,也有組織自身的策略定位、人才政策等內在因素。這裡僅就 DeepSeek 的人才與管理政策,來探討值得我們借鏡之處。

大致來說,DeepSeek 的人才與管理政策有四個特色:一,選聘從學校畢業不久,但是頂尖優秀STEM(科學、科技、工程、數學)人才。優秀有很多定義,這裡指的是高智商與頂尖的 STEM 素養DeepSeek 員工大多是畢業自中國頂尖大學的學霸。他們大多沒有出國深造,最多在其他企業工作過五年,也就是說,大多是社會新鮮人。創辦人梁文鋒認為,新鮮人比較能不受局限發想創新。二,給員工優渥的待遇。三,提供員工豐富的工作資源。DeepSeek 員工進行研發時,不必擔憂算力或其他資源不足的問題。四,扁平化不官僚的組織運作。員工可以很機動地根據需求而調整研發項目與團隊。

假定有某家台灣企業想用類似的政策,在台灣從事頂尖的創新研發工作,是否可能做到?以台灣企業的實力,只要有決心,前面四點中的後面三點都不會是太大的問題,最大的困難應該來自第一點台灣並沒有足夠的優秀人才。主要原因有二:一、台灣沒有足夠大的人口基數,自然比較難找到足夠的優秀人才。二、台灣高等教育的選才與 STEM 教育江河日下,難以培養出高比例的優秀人才。

大陸有十四億人口,台灣只有兩千多萬人,單純從數量來說,大陸的優秀人才數目絕對要比台灣多很多。而在少子化的趨勢下,人才庫勢將日益枯竭。美國是有三億人口的大國,但他們還樂於接受全世界的人才,美國各大學與科技公司,都有大量來自中國、印度的優秀人才,足以為證。因此,純就增加人才總量來說,台灣應設法多引進國際優秀人才。川普上任後,國際人才到美國的大門已變成窄門,台灣是否有可能在政策上,設法積極去吸引那些不易留在美國的優秀人才?

就算是小國寡民,只要有良好的教育,仍可培育出高比例的優秀人才。以色列人口不到一千萬,卻有全球排名前五的高科技創新創業生態系統。以色列可以有如此了不起的成就,應該歸功於他們良好的 STEM 教育,以及菁英培育政策台灣原本有良好的 STEM 與菁英教育政策,但在廣設大學、減少升學壓力、讓孩子快樂成長等理念下,學校對學生的要求遠遠不如早年嚴格。過去台成清交畢業生都具有相當的素質,但現在卻很難說。政府應該積極檢討目前 STEM 教育的方式與水準,而不是跟風地去廣設補習班式的 AI 學程

再優秀的人才,如果沒有其他優秀人才的激盪,能發揮的能量有限,有足夠的人才聚集,就能產生乘數效益。如果 DeepSeek 只聘少數幾位天才學霸,應該難有今天的成就。其實,矽谷的成功公司,如輝達、微軟、蘋果等公司都有類似 DeepSeek 的人才與管理政策台灣企業因為以生產製造為主,研發偏重於漸進性的製程創新,而少有突破性的產品創新,因此,也比較不需要聘用大量的優秀人才。如果台灣企業真要在研發創新具有世界級地位,在人才與管理政策應該要大幅翻新。





陳國樑/破解結構性稅收超徵:四大策略

◆  陳國樑/破解結構性稅收超徵:四大策略









陳國樑/破解結構性稅收超徵:四大策略


2025-03-06 00:00  聯合報/ 陳國樑(作者為政大財政系教授兼系主任、政大財稅研究中心主任)


一○三年以來的十一年間,有十年出現稅收超徵的情形,預算短估的稅收金額合共高達二點六兆元;此一現象顯示,稅收超徵已然為結構性問題反映出財政數字管理的失靈,亟需嚴肅以對。從以下四點努力,一定能夠從根本導正預算稅收預估問題。

一、盡速制定「中央與地方賦稅收入預估標準作業流程。現行稅收預估過度依賴行政體系內部運作,缺乏透明度,容易引發「黑箱作業」的疑慮

訂定稅收預估標準作業流程,將有助於避免透過操作估算方法或參數所導致的人為低估,進而減少超徵現象的產生,強化財政數字管理。建議建立稅收預估經濟模型,並參照總預算案編製之景氣預測作業辦法,確保稅收預估的準備、過程與結果都需經由財政及經濟學者組成的外部評估委員會審議

二、建立債限彈性機制。現行《公債法》對於政府每年應編列的債務還本額度,以及可舉借債務額度上限,並未設有彈性機制。一旦達到舉債門檻,若遭逢整體經濟局勢驟變,而使政府歲入減少,將陷入既無法舉債應對支出,但另一方面仍須依通過預算執行還債,形成「雙重困境」。所謂「山不轉路轉,路不轉人轉」,預算主管機關於預算編列時,刻意低估課稅收入,或可保留財政應變能力然而,這樣的做法並未經規範,破壞財政紀律,並不利於長期財政穩定

建議參酌歐盟的「債務調整制度」,將政府赤字與景氣循環連結,在景氣衰退期間,減輕債務還本額度,並允許在稅收大幅低於預期時,適度增加舉債額度,以應對財政收入不足的挑戰。這不僅能有效減輕短期內的財政壓力,還能消除預算主管機關低估稅收的誘因。

三、超徵稅收自動撥入債務還本基金。由於不在總預算之內,超徵稅收的使用相對較不受立法部門監督,行政部門對超徵稅收用途有較大的審酌彈性,猶如「隱形預算」,成為財政紀律破口。此外,超徵的稅收也被外界批評為是「選舉金庫」,各種「還稅於民」的主張與倡議,不僅徒增紛擾,而且可能催生出一個接一個的特別預算或「肉桶法案」,加劇財政狀況的惡化。

因此,建議修訂財政紀律相關法規,將所有超徵的稅收全數轉入償債基金,用於債務還本。如此,行政部門將會意識到超徵稅收只能用於償債,並無法挹注其他行政資源時,將可有效杜絕政府「創造超徵」的動機此外,政黨和利益團體也將無法恣意主張超徵稅收的用途

四、盡速召開全國賦稅改革委員會。我國現行賦稅制度結構老舊,儘管已有多次稅制優化改革,但欠缺整體系統性規畫。現行稅制中存在諸多不合時宜或未盡完善的規定,形成「隱藏性租稅,無形中加重企業與個人的租稅負擔,造成不公不義的超徵稅收。

建議盡速召開全國賦稅改革委員會,進行系統性檢討,改革現行稅制中潛藏的問題,消除隱性租稅對民眾的負擔改革過程中應充分吸納專家意見與民間聲音,調整稅收結構,應對不斷變化的經濟環境,提升國際競爭力,最終實現稅制的完善、透明、公平與公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