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力俊/現代版商山四皓
◆ 辛翠玲/金磚里約峰會:沉潛與考驗
◆ 陳冲/桌上論兵 金融不缺席
◆ 楊志良/賴清德終於「不演了」!
◆ 盛治仁/當今政經氛圍 能再創產業奇蹟嗎
陳力俊/現代版商山四皓
2025-07-04 00:00 聯合報/ 陳力俊(作者為中研院院士、清大特聘研究講座教授)
商山四皓是秦末漢初隱居商山四位高士。四人皆鬚眉皓白,漢高祖劉邦屢次想延攬四人出仕,都被其婉拒。根據《史記.留侯世家》記述,劉邦寵幸戚夫人,打算貶呂后之子劉盈,另立戚夫人之子趙王如意作太子。呂后聽從留侯張良建議,教太子以卑詞安車請出商山四皓,關鍵時刻入朝,讓劉邦認為太子「羽翼已成」,打消了廢太子的念頭。
有趣的是,民國以後,也有兩組現代版「商山四皓」逸事。
一組是出現在台灣:原來在民國四十八年(一九五九年)一月,身兼副總統與行政院長的陳誠為了避壽,邀請中央研究院長胡適、農復會主委蔣夢麟、教育部長梅貽琦,以及政務委員王世杰一同前往中南部遊覽。由於四位都德高望重,而陳誠又以禮賢下士著稱,一時傳為佳話。
只是陳誠雖長年為蔣中正賞識並提攜,但碰到次年即將進行總統改選,蔣因兩任屆滿,依法不能連任,正思如何破局,又由於胡適與王世杰都曾公開護憲,反對蔣連任,遂給輿論製造機會,影射陳為謀大位,借「商山四皓」故事逼宮。此事件後因蔣於次年由國民大會通過「憲法臨時條款」,與陳誠再度搭檔,順利連任而告一段落。
另一組「商山四皓」則為國民黨在大陸執政前期,受蔣高度信任的吳稚暉(1865年03月25日)、蔡元培(1868年01月11日)、李石曾(1881年05月29日)與張靜江(1877年09月19日)等四位大老,蔣深為器重的國民黨要員羅家倫(1897年12月21日)在所著《逝者如斯集》中有所描述。羅氏在民國廿年(一九三一年)追述當年四位風雲人物和重要事件觀察和分析:他首先問國民黨年老有資格的人很多,為什麼此四人,彷彿站了一個特殊的位置,有「商山四皓」之稱?
他認為四人中,除張而外,有一種特殊的社會地位;同時他們四人都為國父孫中山先生的朋友,備受禮遇。南京國民政府成立以後,他們幾個人在政治上有一種特殊的勢力,雖然不是親自當權,但遇著重要問題,似乎非要和他們商量不可。蔣對他們,也是抱著特別尊重的態度。因此「四皓」更是惹人注目。
羅氏與四人皆交情匪淺。評論吳是一個很有思想的人,所著〈一個新信仰的宇宙觀和人生觀〉,是一篇很了不得的文字。他擔任全國讀音統一會會長,制定注音符號。國民革命軍北伐,是由吳代表授旗給蔣。關於政府的大計,很少不以他的意見為準。給人的印象是「仰之彌高,鑽之彌堅」,但有護短的缺點。
蔡潛修靜養,通常心平氣和,但是到大節的地方,總是很強硬。他辦北京大學是取一種兼容並包的態度,讓北大成為一代文化的中心,在大處絕不苟同,所以能夠得著一般學者信仰。他凝結中國固有文化的精華,採擷西洋文化的優美,聯合哲學美學科學於一身,繼往開來。
羅對李的評價較差。李確能運用政治,抓住幾個有權力的人,來實行他的意見。他擅於上層工作,神通廣大。關於教育問題,他是最喜歡參與的;教育部的難辦,也是因為他和吳、蔡等人動輒干涉,彷彿部長之外,還有幾位太上部長。
張是孫中山革命危難時期的大金主,後來和蔣結拜兄弟。風格很高,意氣很盛,不怕強硬。對於蔣,有時會吵到拍桌子的地步。羅稱他有「峻峭的風骨、偉大的魄力、豪放的性情」,可惜他和外界接觸很少,耳根很軟,常被人利用。
羅氏近身接觸四位大老,以史家態度加以針砭,是瞭解民國史的珍貴史料,也足以讓人反思一言九鼎大老過問國事的輕重權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