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月15日 星期日

經濟/陸國企改革 台商可找新商機

.聯合報社論..大學搶學生,學生變成俎上肉
.聯合報黑白集.聽攏嘸蔡總統的市場論
.經濟日報社論.陸國企改革 台商可找新商機








經濟/陸國企改革 台商可找新商機


2017-01-15 04:10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最近大陸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決議,「深化國企國資改革」是今年四大改革工作的首要,尤其將特別重視推動混合所有制改革,處置殭屍企業、去企業槓桿,以及債轉股的改革。由於國企改革工作能否落實,不只攸關企業轉型升級,更將影響整體經濟調結構成效,因而備受各界關注。
大陸國企經營效益不彰長期來一直受到詬病,近年來經濟景氣持續低迷,國企的盈利每況愈下,虧損面不斷擴大。由於國有企業大都集中在產能過剩的傳統產業,近年來,國有、私營兩部門景氣與營收績效表現,落差愈來愈明顯,顯示改革國企的工作已刻不容緩。去年初,大陸國務院國企改革領導小組提出「十項國企改革試點」,包括兼併重組、信息公開、混合所有制企業員工持股、落實董事會職權、市場化選聘經營管理者、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等都展開了試點,一年來的確也獲得具體的進展。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定調,混合所有制改革作為「國企改革的重要突破口」,今年將成為國企改革的新亮點。所謂混合所有制,即在官股不失去控制權的前提下讓出股權給民營企業,其實,該項改革並不是新措施,今年之所以受到更加重視,主要是因為混改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手段,其基本概念都是在改革生產關係,藉由引入社會資本降低槓桿率,改善企業決策治理機制打破壟斷,提升國有企業經營績效。
混改中的「債轉股」是降低企業槓桿率的主要途徑之一。所謂債轉股,實際上是商業銀行將不良信貸資產,也就是企業的債務,向第三方金融資產管理公司折價轉讓,金融資產管理公司成為企業的股東,在企業經營狀況好轉後,透過上市,再釋出持股。該項政策曾在17年前被廣泛採用過,儘管當時被批評未解決實質問題,但在降低企業壞帳方面,的確獲得不錯的成果,如今再度提出,目的在於降低企業槓桿及其財務成本,深化國有企業改革。
據報導,大陸農行、工行、建行和中國四大國有商業銀行,已在年前先後成立資產管理公司,顯示債轉股政策正在積極落實。債轉股的資金主要來自社會資金,將採用基金方式募集,保險資金、社保基金、銀行的資管或理財資金都有可能參與其中;債轉股權範圍以銀行對企業發放貸款形成的債權為主。至於轉股的主體,主要針對的是槓桿率過高、在某個行業或是某個區域具有旗艦地位的重要企業,也就是資產負債率高的大中型國企為主,排除殭屍企業、信用評等差和助長產能過剩企業之適用。
債務過高是國企面臨的最大難題,混合所有制對於國企減輕財務負擔能有多大幫助,乃取決於民間資本的投資意願。由於資本的趨利本質,如果投資的預期回報率不高,風險和收益不對稱,則很難期待民間間資本願意投入,因而對於「去槓桿」供給側改革,無論是混合所有制還是債轉股都不足以承擔重任,對解決國企龐大債務規模問題恐是杯水車薪。不過,市場上也有不少擁護者,認為債轉股有益於改善企業的財務結構,高負債企業可望重生;債務風險降低則有助於增強企業資本實力,加速市場出清與企業盈利。
從市場的反應來看,混改與債轉股政策大致是受歡迎的,近期頻頻推出方案已在資本市場成為熱點。這一波國企改革強調引進私營、社會資本,對台資企業而言或將是個投資機會,不過,其中可能存在許多陷阱,譬如投資進場是否享有應有的經營權、改革後企業經營績效能否真正提升、退場機制等,投資者不可不慎。

聯合/聽攏嘸蔡總統的市場論


2017-01-15 03:41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蔡英文總統昨抵中美洲友邦薩爾瓦多訪問,與隨團記者早餐敘,說明未來落實踏實外交的戰略佈局。 中央社


蔡總統在薩爾瓦多總結出訪心得,認為有三個市場「值得去保住」:一是中南美內需市場,二是北美市場,三是亞洲市場。這席話,聽得大家一頭霧水。
說這三個市場值得去保住,意思是說其他市場丟了也無所謂嗎?請看,三大市場之外,整個歐洲被漏掉,紐澳被排除,非洲就更不必提。蔡總統如此偏斜的貿易眼光,外人完全看不懂她的脈絡和邏輯。
蔡英文正在中美洲訪問,她特別強調該地區的重要性,鼓勵企業前往投資經營,這完全可以理解。然而,總統列出三個不可等量齊觀的地區,「保住」說得煞有介事,卻讓外人越聽越糊塗。難不成,這又是一篇文青幕僚經世傑作,或者蔡總統因為旅途勞頓而昏了頭?
大家都知道,台商足跡遍布全球,如此廣袤的版圖並不是政府打頭陣去攻下來的,而是勤奮的商人一步一腳印走出來的。也因為如此,沒有一個市場是可以說丟就丟、或說保就保的,如果沒有企業長期的經營布局,光憑政府號召,根本不可能成事。
蔡政府上台即將屆滿八個月,卻連一個「新南向辦公室」的灘頭堡都建立不起來,現在突然目光流轉,旋即號召投向中南美內需市場,恐怕跳得太遠。
與此同時,新南向總指揮黃志芳在外派駐星碰壁後,近日傳出接掌外貿協會。此一任命,究竟是在幫黃志芳找出路,或是在幫台商布局全球,其實令人質疑。蔡總統讓人聽不懂的市場論一出,則更加深困惑。

聯合/大學搶學生,學生變成俎上肉


2017-01-15 03:49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配合107高中課綱,規畫今年3月公布的大學考招新方案,再添變數。 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少子化挑戰日益嚴峻,大學缺額升高,註冊率破底,高教危機迫在眉睫;大學爭搶學生,已近赤膊上陣了。最近,台大與清華爆發對大學招生的歧見,可見序曲已經響起。
上月初,大學招聯會才公布據稱已形成「共識方向」的考招改良整合方案,各高中和考生、家長紛紛開始研究如何因應這一「新型學測」和「學習歷程」。沒想到,一個月後,台大校務會議通過三十位跨學院教授提案,除否認招聯常委會對考招新方案有過「共識」,更要求台大「硬起來」,採取積極作為「匡正招聯會疏失」。
這場大學搶學生的戰爭,終於赤裸裸地開打了。過去十八年,大學招聯會是由台大主導,招生以考試分發為主但近年清大首推繁星計畫後,申請入學漸成主流,招聯會召集人也自前年改由清大校長接手。這次台大砲打招聯會,被外界形容為「台大槓上清大」,實則反映兩校兩種選才價值觀的交鋒,骨子裡仍不脫大學「搶學生」的生存競賽。
清大主導的招聯會,相對重視多元選才,不以考試成績為唯一錄取標準,因此提高申請入學比重,延後申請期程,減少採計考科,而強調高中完整的「學習歷程」。台大則相對重視學生成績表現,對於減少考科、二次分發、缺乏完整學習的「學習歷程」、大幅提高申請名額等作法,都認為將導致學生程度低落,「造成災難」。
兩種選才價值觀若各自發展,當然也各能各自建立不同特色;但如果各據本位,競逐學生,則不免碰撞生隙。在經過多年交鋒後,多元選才漸成主流,台大招生的優勢逐漸流失。因此,儘管招聯會是由各大學組成,但這次台大重批招聯會新制「偏離正道」,招聯會則反駁「難道要變黑箱」。在外界看來,整個爭議儼然是誰主導招聯會,誰就主導了招生路徑;誰劃定了招生路徑,誰就劃定了學生流向;誰掌握了學生流向;誰就掌握了學校生存命脈。
在多元選才思維下,考試成績不是唯一標準,為學生減壓當道。從搶學生的現實利益看,各大學也要早早就從申請管道下手。問題是,位列前端的頂大,還有競逐優秀學生的本錢;一些後段私校就連招生都有問題,哪顧得了學生程度?
近年來,各大學在高教海嘯衝擊下掙扎求生,搶學生亂象迭生。下焉者,私校教師須負擔招生配額,甚至到高中免費授課衝業績,想方設法拉學生。上焉者,頂大直接透過招生設計,引導升學進路,提早入場圈學生。但私校和頂大爭搶學生的本質並無二致,差別只在後段私校收得到學生免於滅頂就好,頂大還想搶優秀學生以延續學術生產線
大學忙著搶學生,但學生的權益呢?例如,這次新制強調「學習歷程」的重要性,但外界則擔心,「學習歷程」會不會變質為學生三年分分計較的歷程。歷程真偽和各校比較基礎也是問題;多元表現會不會變成「多錢表現」,更令人擔心。同樣的,過於強調考試成績,也被批評是狹隘的菁英主義,製造了學生的苦難,卻難以肆應多元社會的需求。
諷刺的是,大學在考招設計上勾心角力,卻被批評為是「英才施教」,而非「因材施教」。學生既不適性,又難揚才,更談不上素養。而且,不論考招制度如何變革,改來改去,似乎都遏不住補習班擴張的勢頭,也減不了學生的壓力。至於弱勢學生依舊弱勢,偏鄉學生仍撼動不了「邊陲化」的命運;唯有大學生的程度江河日下,才是各界難得的「共識」
近年來,台灣有越來越多優秀學生選擇放眼國際,出國學習。相對的,我們的大學國際化步履蹣跚,吸引不了國外優秀學生,加上兩岸關係僵滯,陸生凍結,各大學只能在國內有限的學生中競逐廝殺。這樣的高教,出路何在?

名家縱論/陳冲:今年請大家緊盯房地稅\星期透視/年金改革,不是政治精算

.連捐血都要扯黨產…煩!
.傅斯年的道德勇氣 台大忘了?
.聯合筆記/穿梭兩岸的老好人史東
.小英總統,您當然是事主
.政府怕變事主…勞工自求多福
.國民黨轉骨 要接納青年主張
.高鐵延伸 財務與政治3解方
.救高教 盼助力更需自省









名家縱論/陳冲:今年請大家緊盯房地稅


2017-01-15 02:57 聯合報  陳冲(東吳大學法商講座教授)

東吳大學法商講座教授陳冲。 聯合報資料照片 記者孫中英/攝影



去年七月,提出房屋稅違憲違法,並倡議自住房屋免稅主張後,引發學界、業界以及納稅人的關心,一番討論過後,大家也發現以往習以為常的房屋稅,經二○一四年修法後居然變成地方政府可任意操控予取予求的沈重負擔,民間抗議聲四起,地方政府才開始審慎以對,相繼研擬新方案欲熄民怨。
自始我是以理性態度,由學理、法理、情理討論此一議題,否則如訴諸民粹,我大可搬出一九九三年五月民進黨在各地發起的抗繳房屋稅運動、民進黨中央黨部自住人權及抗稅有理的宣示,乃至包括陳水扁、呂秀蓮等立委連署自住房屋免稅的條文。在當年房屋稅不過千元時代,我毋寧相信民進黨抗繳房屋稅是關懷居住人權,而不是藉機生事。去年提出呼籲時,我也期待早年發起抗繳,現在位居要津的政治人物,能以謙卑心態檢討房屋稅問題,但這種期待卻不幸落空。
半年來的討論,相信地方首長深知,房屋自住只有折舊、維護的付出,不會產生現金,課稅違反樹果原則,是逐步沒收人民財產,甚至逼人民節衣縮食賣屋,違反憲法及人權公約的基本原則。
地方首長也應了解,現行各地的方案,其實已違反母法房屋稅條例之規定,不僅路段率沒有「減除地價部分」,而且任意規定折舊要有殘值,也違反「予以折舊,按年遞減價格」的規定。近來台北市政府主動「放棄八大標準」、「不重複路段率」,就是自知理虧,但對以往超收的稅捐,卻又隻字不提。(當然也違反稅捐稽徵法第1-1條及第11-3條
值得關心的是,財政部乃至行政院,竟對檢討條例噤聲,罔顧稅基、稅率同時提高對民眾的衝擊,無視土地法不課自住房屋稅的本旨。此外對民間「三戶以上房屋才非自住」係為特定人量身訂製的傳聞,也無反應,反倒是市府認為說不過去,決議送請財政部研究。
年關之前,台北市政府通過房屋稅新方案,媒體多以「新屋受惠大」、「只漲舊豪宅」、「六年緩漲機制」簡化報導,其實市政府只是當初對一○三年七月以後的新屋下手太重,反彈激烈,乃調整公式設法減收,但又不甘損失,故又回溯至九○年七月發照的舊高級住宅重行評定標準價格,藉以補回減收的稅捐
市政府的新方案,仍有違法違憲爭議,而且還暗使Niemoller的招式這位德國神學家曾說納粹逮捕共產黨、天主教徒,乃至猶太人時,他都不作聲,因為與己無關,等到納粹來逮捕他時,已無人可以出面抗議。市政府近三年的論調就是「只影響少數人」、「只有豪宅受影響」,用「事不涉己」的感覺分裂納稅族群,再以分期緩漲的「麻痺」方式減少當下壓力,完全無意檢討現行稅政缺失,尤其近日有點杯弓蛇影更調降公告現值」,以減少土地增值稅。殊不知土增稅基於交易而來,當事人至少還有現金入帳,如土增稅要降,沒有現金流入的自住房屋是否更應考量寬免?更何況台北市每年歲入大於歲出三百億,實在沒有必要刻意拉高房地稅。
蔡英文曾說:裝睡的人永遠叫不醒。由近年來房地稅爭議的演變來看,裝睡的人正是行政院、財政部及各地方首長,明知近兩年來房屋稅的發展,有違憲違法之虞,也不符民進黨早年抗稅的憫人胸懷,但仍執意僅在行政命令層次做些微調,意圖保住目前稅法架構下可任意調控總稅額的空間,如此司馬昭之心,豈可繼續縱容?尤其立法院居然在年底清倉時,修正通過「發展觀光條例」,規定觀光旅館配合觀光政策者,可享地價稅、房屋稅減免。無現金流入的自住家庭要繳房地稅,而有營運收入的旅館業反可減免房地稅,這是什麼道理!
請蔡總統舉起棒棰把這些人叫醒,就房屋稅條例真正由合憲性、合法性予以檢討。更呼籲納稅人在地方政府行將製發稅單之前,提高警覺,並請民代協助聲援;當然當年(一九九三)參與抗稅連署、修法的民進黨大老,更應不忘初衷站出來!至於正熱中主席選舉的國民黨,既然民在我心,這也是一項絕佳的試煉!
(作者為東吳大學法商講座教授)

星期透視/年金改革,不是政治精算


2017-01-15 03:06 聯合報  王如玄/華夏社會公益協會理事長

年金改革引起抗爭,從廿場的年金改革委員會、四場分區座談會及接下來的國是會議,已進入短兵相接,但政府提的改革方案,有讓真理愈辯愈明,讓人愈來愈有信心嗎?
先用歡喜新春的創新成語「自自冉冉」來說吧。這場年金改革的發展,不就像是「由由」或「冉冉」,各自表述?這些混亂和衝突,是因政府始終不願把事實說清楚,不同職業、族群及世代的人各自解讀、猜測;面對疑慮,政府躲在拒馬圍牆內,發新聞稿澄清或喊話譴責,看不見有勇氣走出來和群眾面對面溝通。
照理說,已開這麼多次會,也提出備選方案,應該有財務精算報告為支撐才是,而這也是可說服人民接受的關鍵。可是遲至今日,看不到專業的政策影響評估,只聽到一句美麗諾言:保證卅年不破產。
「保證卅年不破產」,是話術。為什麼說是話術?就社會保險而言,本來保險財務就是維持一個世代(廿五至卅年)的平衡,此說更巧妙搭配國家年改會的分區會議報告所示各類保險基金破產年限,操作成執政黨提出可延後卅年的方案。又如果是保證卅年不破產,是保證「誰」的不破產?是軍、公、教、勞、農或國保?而保證的前提是,政府應該說明目前改革方案的精算基礎,否則一張空白的遠期支票如何兌現?
放眼各國,因應人口結構及財政困窘所提改革原則,就是提高基金操作收益,及「繳多、領少、延退」方式,無論誰執政都一樣。遺憾的是,馬政府時期提出的改革方案同樣立基於此,現今政府提出內容亦不脫此思維和框架,延宕改革之責應歸咎何人?或許民進黨政府會認為自己的較進步,既有此雄心及魄力,不妨攤在陽光下一次講清楚、說明白,讓大眾檢視比較,甚至檢驗執政者立場是否前後一致?
檢視年改會的備選方案,號稱由下而上的民主程序,提出的內容令人措手不及,更是和廿場委員會的意見有極大落差,回應極微,且多有蒙混之處:
一、保險費率:公務員費率調到十八%,勞工調到十八.五%,但如何漸進調整,不說。
二、平均投保薪資採計期間:十五年、廿年或廿五年。如何調整,不說。
三、所得替代率:逐年調降所得替代率到六十%。怎麼調降,不說。
四、取消公務人員優存利率後設有四選一的地板:差別及影響在哪?對其他職業的人適用嗎?如果是一體適用,財源何來?
五、其他職業或族群的年金:當時說好要一起改革的農民和國民年金呢?
六、整體的財政影響:空白的財務自動調整機制徒增不確定感。不同職業別的年金制度改革後,較現行制度減多少支出、增多少收入、財政資源又如何重分配。沒有公開完整的影響評估讓所有人知道,各行各業如何得知其權益衝擊?如何要求人民理性溝通?
年金改革關係千萬人權益,程序正義不能忽略,沒有以上的財務評估報告,談改革都是假象,世代永續打問號。
改革也是社會教育過程,政府應打開天窗說亮話,有責任說明方案利弊得失及改革後給付水準拉近多少、財務改善多少的交錯影響。可惜,只看到政府閃爍其詞,草草辦完分區座談會,利益團體沒有充分時間瞭解內容,又能凝聚多少民意,然後呢?
「髮夾彎」政府的施政模式,就是先把話說得好聽,卻隱藏最迫切需要的財務分析;習於丟風向球,觀風向再決定,不然就是遮遮掩掩,造成職業對立、社會分裂,內耗的社會成本,早讓國家奄奄一息。
年金改革,要的是確實的財務精算,不是政治精算,這是改革第一、也必須要有的共識。



不用承擔責任的掛名作者


2017-01-15 03:12 聯合報  章忠信/東吳大學法律學系助理教授(台北市)

台大教授郭明良涉嫌違反學術倫理案。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台大郭明良教授涉嫌違反學術倫理案,專案調查小組初步調查出爐,認定郭明良等三人違反學術倫理;至於其他「掛名作者」則沒有交代處理結果。這樣的認定並沒有面對問題,更難脫為楊泮池校長解套埋下伏筆的嫌疑,科技部及教育部不該坐視。
違反學術倫理,如果涉案人道德面不能知所進退,最終還是要回歸法制面。
著作權法第八條:「二人以上共同完成之著作,其各人之創作,不能分離利用者,為共同著作。」也就是說,「共同著作」之完成,主觀上必須參與的各人有「共同完成著作之合意」,客觀上各人要有「創作」,而且「不能分離利用」。因此,彼此不認識,沒有共同創作的「合意」,或沒有動手執筆「創作」,或「創作」能「分離利用」而各負文責的,都不是「共同著作」。
今人修改紅樓夢,曹雪芹沒機會表示同意與否,後人增補紅樓夢續篇,與原本的紅樓夢獨立分離,都不會與曹雪芹成為「共同著作人」。
世上沒有「掛名作者」,只有「共同著作」的「共同著作人」。即使學術期刊區分「第一作者」、「通訊作者」或「其他作者」,列名作者都應該是有合意一起寫論文的「共同著作人」,而且對「共同著作」一起承擔創作責任。否則,一群沒有合意、沒有執筆的人,可以是別人論文的作者,出事不必負責,卻藉以獲取學術地位及研究經費,其惡行絕對超越社會共憤的詐騙集團。
先前,列名台大論文的「共同著作人」,都從中獲得好處,如今,台大專案調查小組說,「共同著作」出問題,「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負責,其他「共同著作人」沒事?他們不必針對虛假的創作「合意」負責?不必為沒有「創作」的事實負責?不必為「不能分離利用」的論文責任負責?
「掛名作者」到底是什麼意思?為什麼獲有利益,卻不必承擔任何責任?台大教職員生可以無感,但科技部、教育部怎麼處理?讓我們看下去。

王健壯/兩岸關係已到了風險控管時刻

.王健壯/兩岸關係已到了風險控管時刻
.劉克襄/老人常出沒,請注意
.舒國治/香港的建築
.馬凱/全球化潮流 當迎不當反
.羅智成/從荊棘到長春藤—我的大學教育想像
.薛承泰/「婚姻」與「昏因」







王健壯/兩岸關係已到了風險控管時刻


2017-01-15 02:21聯合報  王健壯(世新大學客座教授)

兩岸關係雖然尚未到全面停頓的地步,但軍事與外交等警訊迭現,稍一不慎,台海和平發展態勢極可能出現逆轉,蔡英文總統必須改變上任迄今以不變應萬變的策略,將兩岸決策提升到風險控管的層次。
事實上,從一九八○年代開始,歷任總統除馬英九外,都在法定編制的國安系統外,設置了一個直屬總統的任務編組型幕僚組織,專司兩岸事務的戰略擬訂,讓總統依憲法所擁有的國家大政方針權力得以有效行使。
蔣經國時代的劉少康辦公室,領導人是軍方的王昇,成員涵蓋黨政軍特與學界人士,其目的是反統戰,並執行蔣經國的三不政策。劉少康後來雖因王昇被懷疑功高震主而遭裁撤,但在當年台美斷交嚴峻的兩岸情勢中,這個幕僚組織的反統戰功能,對蔣經國的兩岸決策確實有很大幫助。
李登輝成立的國統會,雖然事後證明祇是他敷衍保守勢力的幌子,但他延攬不分黨派的意見領袖出任委員,研擬了三階段國統綱領,以及作出攸關後來九二共識的「關於一個中國涵義」的決議,卻在兩岸初通的歷史轉折時刻,發揮了凝聚台灣內部意見的功效。另外,李登輝一九九八年在府內秘密成立的「強化中華民國主權國家地位小組」,乃是為了因應九六年台海飛彈危機,以及九七年香港回歸中國後的兩岸變局。這個成員包括蔡英文在內的幕僚組織,在不到一年時間內,就作出「兩岸是特殊的國與國關係」的政策結論,李登輝並依此結論對外宣示。這項結論不但影響政黨輪替後的民進黨政府,到現在仍是兩岸關係的主流意見之一。
陳水扁執政初期成立了一個跨黨派小組,這個由李遠哲領軍的小組,主要目的是為了處理首次政黨輪替後的兩岸關係。這個小組雖然從頭就被泛藍抵制,但小組作出的「三個認知,四個建議」結論,卻影響兩岸定位甚大,其中「依據中華民國憲法…回應對岸一個中國主張」的建議,更與蔡英文目前的主張幾乎完全一致。
過去三十多年的歷史證明,兩岸關係的決策權始終掌握在總統手中,而總統在作決策時,也一向有個直屬於他的幕僚組織替他籌謀劃策。即使是有國安會、陸委會與海基會這樣的法定組織一個非正式幕僚組織,不管它的名字叫劉少康、國統會、強化主權小組或跨黨派小組,對總統都有其必要性,尤其是在兩岸關係出現負面變化的關鍵時刻。馬英九執政時之所以沒有設立這樣的幕僚組織,乃是因為他認為兩岸已進入和平發展階段。
蔡英文的兩岸關係主軸是維持現狀,而維持現狀的另一個意思就是以不變應萬變。但現在全球情勢卻是萬變齊至,美國政權變,美俄關係變,美中關係變,美台關係變,兩岸關係變,處此歷史轉變時刻,蔡英文本來就需要延攬一群跨黨派策士替國家尋找出路,遑論兩岸變局更隨時可能趨於惡化的嚴峻時刻?
蔡英文執政至今,在總統府內成立了許多非屬總統憲法權責的外掛組織,但屬於總統權責的兩岸決策,卻仍然依循編制內的官僚機構運作,但這種承平時期的決策模式,不足以應付非常時期的兩岸關係,曾經參與李登輝主權強化小組的蔡,應該比任何人感受更深。
兩岸關係已到了風險控管時刻,蔡英文要有此認知,習近平亦然。
(作者為世新大學客座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