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月15日 星期日

經濟/陸國企改革 台商可找新商機

.聯合報社論..大學搶學生,學生變成俎上肉
.聯合報黑白集.聽攏嘸蔡總統的市場論
.經濟日報社論.陸國企改革 台商可找新商機








經濟/陸國企改革 台商可找新商機


2017-01-15 04:10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最近大陸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決議,「深化國企國資改革」是今年四大改革工作的首要,尤其將特別重視推動混合所有制改革,處置殭屍企業、去企業槓桿,以及債轉股的改革。由於國企改革工作能否落實,不只攸關企業轉型升級,更將影響整體經濟調結構成效,因而備受各界關注。
大陸國企經營效益不彰長期來一直受到詬病,近年來經濟景氣持續低迷,國企的盈利每況愈下,虧損面不斷擴大。由於國有企業大都集中在產能過剩的傳統產業,近年來,國有、私營兩部門景氣與營收績效表現,落差愈來愈明顯,顯示改革國企的工作已刻不容緩。去年初,大陸國務院國企改革領導小組提出「十項國企改革試點」,包括兼併重組、信息公開、混合所有制企業員工持股、落實董事會職權、市場化選聘經營管理者、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等都展開了試點,一年來的確也獲得具體的進展。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定調,混合所有制改革作為「國企改革的重要突破口」,今年將成為國企改革的新亮點。所謂混合所有制,即在官股不失去控制權的前提下讓出股權給民營企業,其實,該項改革並不是新措施,今年之所以受到更加重視,主要是因為混改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手段,其基本概念都是在改革生產關係,藉由引入社會資本降低槓桿率,改善企業決策治理機制打破壟斷,提升國有企業經營績效。
混改中的「債轉股」是降低企業槓桿率的主要途徑之一。所謂債轉股,實際上是商業銀行將不良信貸資產,也就是企業的債務,向第三方金融資產管理公司折價轉讓,金融資產管理公司成為企業的股東,在企業經營狀況好轉後,透過上市,再釋出持股。該項政策曾在17年前被廣泛採用過,儘管當時被批評未解決實質問題,但在降低企業壞帳方面,的確獲得不錯的成果,如今再度提出,目的在於降低企業槓桿及其財務成本,深化國有企業改革。
據報導,大陸農行、工行、建行和中國四大國有商業銀行,已在年前先後成立資產管理公司,顯示債轉股政策正在積極落實。債轉股的資金主要來自社會資金,將採用基金方式募集,保險資金、社保基金、銀行的資管或理財資金都有可能參與其中;債轉股權範圍以銀行對企業發放貸款形成的債權為主。至於轉股的主體,主要針對的是槓桿率過高、在某個行業或是某個區域具有旗艦地位的重要企業,也就是資產負債率高的大中型國企為主,排除殭屍企業、信用評等差和助長產能過剩企業之適用。
債務過高是國企面臨的最大難題,混合所有制對於國企減輕財務負擔能有多大幫助,乃取決於民間資本的投資意願。由於資本的趨利本質,如果投資的預期回報率不高,風險和收益不對稱,則很難期待民間間資本願意投入,因而對於「去槓桿」供給側改革,無論是混合所有制還是債轉股都不足以承擔重任,對解決國企龐大債務規模問題恐是杯水車薪。不過,市場上也有不少擁護者,認為債轉股有益於改善企業的財務結構,高負債企業可望重生;債務風險降低則有助於增強企業資本實力,加速市場出清與企業盈利。
從市場的反應來看,混改與債轉股政策大致是受歡迎的,近期頻頻推出方案已在資本市場成為熱點。這一波國企改革強調引進私營、社會資本,對台資企業而言或將是個投資機會,不過,其中可能存在許多陷阱,譬如投資進場是否享有應有的經營權、改革後企業經營績效能否真正提升、退場機制等,投資者不可不慎。

聯合/聽攏嘸蔡總統的市場論


2017-01-15 03:41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蔡英文總統昨抵中美洲友邦薩爾瓦多訪問,與隨團記者早餐敘,說明未來落實踏實外交的戰略佈局。 中央社


蔡總統在薩爾瓦多總結出訪心得,認為有三個市場「值得去保住」:一是中南美內需市場,二是北美市場,三是亞洲市場。這席話,聽得大家一頭霧水。
說這三個市場值得去保住,意思是說其他市場丟了也無所謂嗎?請看,三大市場之外,整個歐洲被漏掉,紐澳被排除,非洲就更不必提。蔡總統如此偏斜的貿易眼光,外人完全看不懂她的脈絡和邏輯。
蔡英文正在中美洲訪問,她特別強調該地區的重要性,鼓勵企業前往投資經營,這完全可以理解。然而,總統列出三個不可等量齊觀的地區,「保住」說得煞有介事,卻讓外人越聽越糊塗。難不成,這又是一篇文青幕僚經世傑作,或者蔡總統因為旅途勞頓而昏了頭?
大家都知道,台商足跡遍布全球,如此廣袤的版圖並不是政府打頭陣去攻下來的,而是勤奮的商人一步一腳印走出來的。也因為如此,沒有一個市場是可以說丟就丟、或說保就保的,如果沒有企業長期的經營布局,光憑政府號召,根本不可能成事。
蔡政府上台即將屆滿八個月,卻連一個「新南向辦公室」的灘頭堡都建立不起來,現在突然目光流轉,旋即號召投向中南美內需市場,恐怕跳得太遠。
與此同時,新南向總指揮黃志芳在外派駐星碰壁後,近日傳出接掌外貿協會。此一任命,究竟是在幫黃志芳找出路,或是在幫台商布局全球,其實令人質疑。蔡總統讓人聽不懂的市場論一出,則更加深困惑。

聯合/大學搶學生,學生變成俎上肉


2017-01-15 03:49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配合107高中課綱,規畫今年3月公布的大學考招新方案,再添變數。 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少子化挑戰日益嚴峻,大學缺額升高,註冊率破底,高教危機迫在眉睫;大學爭搶學生,已近赤膊上陣了。最近,台大與清華爆發對大學招生的歧見,可見序曲已經響起。
上月初,大學招聯會才公布據稱已形成「共識方向」的考招改良整合方案,各高中和考生、家長紛紛開始研究如何因應這一「新型學測」和「學習歷程」。沒想到,一個月後,台大校務會議通過三十位跨學院教授提案,除否認招聯常委會對考招新方案有過「共識」,更要求台大「硬起來」,採取積極作為「匡正招聯會疏失」。
這場大學搶學生的戰爭,終於赤裸裸地開打了。過去十八年,大學招聯會是由台大主導,招生以考試分發為主但近年清大首推繁星計畫後,申請入學漸成主流,招聯會召集人也自前年改由清大校長接手。這次台大砲打招聯會,被外界形容為「台大槓上清大」,實則反映兩校兩種選才價值觀的交鋒,骨子裡仍不脫大學「搶學生」的生存競賽。
清大主導的招聯會,相對重視多元選才,不以考試成績為唯一錄取標準,因此提高申請入學比重,延後申請期程,減少採計考科,而強調高中完整的「學習歷程」。台大則相對重視學生成績表現,對於減少考科、二次分發、缺乏完整學習的「學習歷程」、大幅提高申請名額等作法,都認為將導致學生程度低落,「造成災難」。
兩種選才價值觀若各自發展,當然也各能各自建立不同特色;但如果各據本位,競逐學生,則不免碰撞生隙。在經過多年交鋒後,多元選才漸成主流,台大招生的優勢逐漸流失。因此,儘管招聯會是由各大學組成,但這次台大重批招聯會新制「偏離正道」,招聯會則反駁「難道要變黑箱」。在外界看來,整個爭議儼然是誰主導招聯會,誰就主導了招生路徑;誰劃定了招生路徑,誰就劃定了學生流向;誰掌握了學生流向;誰就掌握了學校生存命脈。
在多元選才思維下,考試成績不是唯一標準,為學生減壓當道。從搶學生的現實利益看,各大學也要早早就從申請管道下手。問題是,位列前端的頂大,還有競逐優秀學生的本錢;一些後段私校就連招生都有問題,哪顧得了學生程度?
近年來,各大學在高教海嘯衝擊下掙扎求生,搶學生亂象迭生。下焉者,私校教師須負擔招生配額,甚至到高中免費授課衝業績,想方設法拉學生。上焉者,頂大直接透過招生設計,引導升學進路,提早入場圈學生。但私校和頂大爭搶學生的本質並無二致,差別只在後段私校收得到學生免於滅頂就好,頂大還想搶優秀學生以延續學術生產線
大學忙著搶學生,但學生的權益呢?例如,這次新制強調「學習歷程」的重要性,但外界則擔心,「學習歷程」會不會變質為學生三年分分計較的歷程。歷程真偽和各校比較基礎也是問題;多元表現會不會變成「多錢表現」,更令人擔心。同樣的,過於強調考試成績,也被批評是狹隘的菁英主義,製造了學生的苦難,卻難以肆應多元社會的需求。
諷刺的是,大學在考招設計上勾心角力,卻被批評為是「英才施教」,而非「因材施教」。學生既不適性,又難揚才,更談不上素養。而且,不論考招制度如何變革,改來改去,似乎都遏不住補習班擴張的勢頭,也減不了學生的壓力。至於弱勢學生依舊弱勢,偏鄉學生仍撼動不了「邊陲化」的命運;唯有大學生的程度江河日下,才是各界難得的「共識」
近年來,台灣有越來越多優秀學生選擇放眼國際,出國學習。相對的,我們的大學國際化步履蹣跚,吸引不了國外優秀學生,加上兩岸關係僵滯,陸生凍結,各大學只能在國內有限的學生中競逐廝殺。這樣的高教,出路何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