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14日 星期六

經濟/推動產業轉型 解決五缺還不夠

聯合/恭喜民進黨完成「圖利富豪」的稅改
聯合/教育部有什麼做不到
經濟/推動產業轉型 解決五缺還不夠









經濟/推動產業轉型 解決五缺還不夠


2017-10-14 04:35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政府目前的產業政策,例如推動五加N產業,只能算是短期產業執行方案;未來除了短期措施外,也應該由宏觀的角度,針對台灣產業發展瓶頸,建構產業發展的藍圖。
全球化對台灣產業產生多重影響。首先是大國市場規模的優勢,相同的服務在大市場有較高的價值,形成小國在生產要素上競爭的劣勢,楚材晉用,留不住人才;愈高階的人才愈明顯,台灣高階人才外流即是一例。另一衝擊則是全球化使知識與技術異地轉移變得更便利,產品移動變得容易;所以海外生產更具吸引力,使得產業外移或外包,因而造成國內產業空洞化及就業機會的流失。
製造業是台灣的優勢及根本,但台灣資源有限,缺地、缺人、缺資源的問題日益嚴重,再加上低工資國家崛起,台灣已無法在生產量上與其競爭,必須往少量多樣的客製化、高質(值)化、節能化、效率化等方向轉型。結合新技術研發與應用的製造模式,不僅是要讓台灣在全球尖端製造占有一席之地,更是要協助傳統廠商轉型升級,突破目前的生產瓶頸;以更有效率、更節省能源與節省人力的方式來滿足市場需求,同時也能維持環境永續發展。
除了生產面轉型外,製造業也必須「服務化」,才能確保競爭力。在全球化下,製造業基於成本考量而變動生產據點,但服務大部分仍是由在地提供,可創造本地就業機會。製造業服務化之後才能降低成本衝擊,改以服務從事競爭,進而提高附加價值。
除了製造業服務化外,台灣也應解決製造業與服務業成長不均衡的情形。台灣服務業成長動能持續衰退,由1990年至2000年,服務業年平均成長率為7.52%,高於製造業的6.15%,亦優於6.7%的經濟成長率。但由2000年至2010年,服務業年平均成長率已下降至3.02%,已落後於製造業的7.27%與4.16%的經濟成長率。而由2010年至2016年,服務業平均成長率更下滑至2.03%,亦不及製造業的3.59%及2.38%的經濟成長率。
台灣服務業雖然約占產值三分之二,僱用近六成就業人口,但是無法因應新的商業模式,再加上國際化不足,使得服務業發展緩慢,連帶使得薪資水準停滯不前,也拖累經濟成長。未來應強化服務業出口,強化服務業創新能量,並掌握數位經濟興起所衍生的新商機。
台灣未來也應建構國際品牌。品牌是台灣產業發展的必經之路,品牌是一國經濟實力的表徵,世界上任何先進國家均擁有知名世界品牌。品牌廠才有整合資源的能力,整合的意義是1+1>2,因此它創造了價值,擴充了利潤,塑造了國家形象。有品牌才能體現創新的價值,分配創新的利益;沒有品牌,創新將只限於製程,這是台灣的過去。
但是品牌創造之路必然艱辛,在2016年全球百大品牌,台灣無一上榜。過去台灣也僅曾有hTC擠入百大品牌,但只是曇花一現,今非昔比。百大品牌雖大多為美歐國家,但日本已有六家,韓國已有三家,中國大陸也有二家擠進百大。而以台灣最大品牌華碩(ASUS)的品牌價值,大約仍只有世界第一百名品牌價值的40%,台灣必須急起直追。不過台灣品牌發展卻跌跌撞撞,非常不順利。政府雖然推動品牌方案林林總總,但欠缺整合,無法發揮作用,對於企業幫助有限。特別是長期欠缺行銷人才,但是台灣超過百所大學中,幾乎看不見行銷學系;在國內人才養成不足,國際人才不到位下,談什麼品牌發展?
台灣產業成功轉型,經濟脫胎換骨,必須要有更大的格局來推動。政府目前積極解決五缺問題,只是解決基本面的問題;如果產業仍然停留在既有的發展模式下,未來即使在「五不缺」下,台灣產業要在國際競爭中勝出,仍然是困難重重。

聯合/教育部有什麼做不到


2017-10-14 04:32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教育部長潘文忠日前在立院強調,不會干預媒體自由,也不會接管國語日報財產。 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記者曾吉松/攝影



政府各部門中,像教育部這樣「勇於表現」的部會,實屬罕見。教育部長潘文忠就任以來,除了將高中生納入課審委員,聽高中生建議削減文言比例,不惜違背民主程序任意推翻課審會決議;現在,教育部更化身「黨產會」,伸手奪取《國語日報》主導權。
教育部日昨發動突襲,將國語日報十六席董事悉數解職,理由是該董事會未依教育部之命令修改章程。如此鴨霸的行徑,主要來自一個錯誤的認知:教育部自以為早年曾撥款捐助國語日報,即擁有該報的主權,即有權對其人事予取予求。
追源溯本,國語日報的前身是魏建功等人在北京創辦的《國語小報》,後在台復刊改為《國語日報》,當時董事皆為社會賢達和國語運動推行者。創辦初期,教育部確曾撥補若干資金和設備,但金額有限,主要是希望藉該報推廣國語教育。教育部宣稱,民國卅八年初,省教育廳曾撥補該報設備費一億元。「一億元」聽起來很大,其實那是「舊台幣」;後來發行新台幣,四萬元舊台幣僅折一元新台幣,教育廳的一億元僅合兩千五百元新台幣。如此要襲占所有權,可真心狠手辣。
七十年來,政府從未主張國語日報是公營事業;獨獨潘文忠,竟大膽以為可以粗手粗腳地介入這家媒體。這恐怕是受到顧立雄的啟發吧?
從潘文忠就任以來的驍勇,我們相信教育部沒有什麼做不到的事。那麼,能否用點力氣來提升學生的教育品質?

聯合/恭喜民進黨完成「圖利富豪」的稅改


2017-10-14 04:28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行政院預計下周拍板稅改方案,希望趕在明年正式實施。外界對稅改方案是否圖利富人仍有質疑,行政院則強調稅改能減輕薪資及中低所得者的稅負。 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在輿論及國內外學者陸續對稅改表達異議之後,透過網路交流與討論,各界遂皆逐漸了解此次稅改方案明顯「圖利富豪」的缺失。人們原以為真理愈辯愈明,未料,這個號稱「最會溝通」的政府展現其「零溝通」的效率,由財政部、行政院、蔡總統分別以新聞稿或記者會的形式,將這次稅改方案一字不改地封箱定案。觀諸蔡英文「以黨領政」的強硬風格,以及民進黨立法院黨團「唯黨意是從」的紀錄,除非有重大意外,這個頗受批評的稅改案就要這樣逕行通過了。我們要恭喜蔡英文和民進黨,她終於在貧富差距日益拉大的台灣,完成了「擁抱富豪」的使命。
執政當局一字不改地將稅改方案倉促定案,主要是為擔心輿論不斷批評的不利形勢;另一方面,卻也正因為其如此倉促,而暴露了其心虛與理虧。在蔡英文自己的回應中,她仔細說明何以要調高營所稅率、何以要調降綜所稅最高稅率、如何調整寬減額扣除額等等;她唯一沒有說明的、也說明不了的,就是為什麼要股利分離課稅。
這是典型的蔡英文式溝通:外界質疑的關鍵,她完全不碰;輿論贊成的部分,她反而解釋一大堆。至於行政院的回應,則是要求社會要看稅改方案的「全面」,而不能只看為大富豪減稅的股利分離課稅「部分」,這分明像沒有理念、沒有原則的官僚回應稿。試想,當外界質疑這片稅改有一塊汙點的時候,官僚體系卻叫大家注意稅改案整體,而不要理會汙斑;這種回應,以「鴕鳥心態」和「掩耳盜鈴」兩句成語恐怕都不足以形容。
原本,外界還以為蔡英文與林全等人是因無法掌握若干稅改細節,以致在全盤方案上失去平衡。但事實卻是,行政高層並非遭到誰的誤導,而是徹頭徹尾與大富豪同氣連枝。所謂「內外資不同稅率是心中之痛」、「假外資嚴重」云云,其實都是不合情理的說辭,而其真實結果就是替大富豪、替身價數億的名嘴降低股利所得稅。
如此毫不避諱地圖利富豪,可以說是蔡政府執政一年半以來最具代表性的演出。居所得頂尖萬分之一的大富豪,絕高比例的所得都是股利所得;股利分離課稅的結果,使他們適用的稅率由原本兩稅合一半數扣抵的卅六.五%,大幅降低至新制的廿六%,降幅達十.五%,令人瞠目結舌。相對而言,薪水階級的減免稅額,根本是杯水車薪,減稅幅度只是零頭。
我們盤點一下蔡政府一年半的施政,更可以看到政府施政方向。軍公教人員幾乎全是受薪階級,蔡英文大砍公教年金而且溯及既往,毫不手軟。蔡英文的一例一休政策,並未真正改善勞工的權益。拿「稅改案」與「年金改革」和「一例一休」兩案對照,「富豪減稅」,尤其成為強烈的對比。勞工之外,台灣的文官則被民進黨政客比喻為拖累國家進步的負擔,是米蟲,是「公務員化」而無力前瞻的呆板幕僚。至於大學教授與學者,更是不知天高地厚的腐儒;他們研議、發表的一篇篇租稅論文,既刺眼又厭煩。
用股利分離課稅為大富豪減稅,並不是蔡英文的創舉。事實上,兩年前國民黨立委就有類似提案,但該黨因畏於清議而匆匆撤案。現在,蔡英文、林全與賴清德以完美的接力,共同推出了這次史上最大規模的圖利富豪減稅方案,真的是「功在富豪」的了不起成就。我們要恭喜蔡政府與民進黨,能夠在這麼短的執政期間,完成如此不符社會公義的倒退改革。

【重磅快評】語言政策的邯鄲學步化

.【重磅快評】語言政策的邯鄲學步化
.【即時短評】全民不再「菜英文」 國力一定強?

.【即時短評】嘉市「剪髮」節能無厘頭 噱頭大於實效
.【重磅快評】川普是不是瘋了
.【重磅快評】搶攻國語日報 教育部戰力不輸黨產會
.【重磅快評】蔡英文內外交迫 應回歸中華民國
.【即時短評】農業補貼 是一帖裹著糖衣的毒藥
.【即時短評】為何15年前金城武的台灣觀光廣告好看
.【重磅快評】外交管兩岸 賴揆真心話成了小英的夢魘?
.【即時短評】長隧道防災應「料敵從寬、禦敵從嚴」
.【重磅快評】馬無罪非黃鐘毀棄 柯氏政治秀不算舉證
.【重磅快評】江振誠回家:米其林於我何有哉?
.【重磅快評】捉迷藏、搶資源 玉山論壇失了高度與氣度
.【重磅快評】新南向與一帶一路相輔相成? 小英愛說笑
.【即時短評】馬英九洩密案 浪費司法資源
.【即時短評】馬英九洩密案 浪費司法資源
.【重磅快評】中台灣日夜都以紫爆慶祝國慶
.【即時短評】政府拚經濟 請讓投資人有信心把錢拿出來
.【重磅快評】對政客無限寬容 正是對民主的最大傷害
.【重磅快評】警政首長們拿鐵欄杆幫了蔡政府一個大忙
.【重磅快評】10個柯P也沒輒 台南12層樓只蓋2層的啟示
.【重磅快評】國發會主委不識TPP 只需識DPP?
.【重磅快評】國防自主不是「自耕自食」
.【重磅快評】「一例一休」的最後剩餘價值竟是消滅國旗
.【重磅快評】新一波太空競爭 讓目前紛爭變得可笑
.【名人快語】郭強生評石黑一雄獲諾貝爾獎的意義
.【重磅快評】農會、水利會…那裡管不到 蔡政府定要插旗
.【重磅快評】柯文哲喊冤 只因為少了50公尺?
.【重磅快評】蔡英文應懂得:新情勢指向的是老模式
.【重磅快評】改變生理時鐘能讓夜鷹變早鳥?
.【即時短評】月餅─ 600年前最夯的社群媒體
.【重磅快評】老屋全打成危屋 能算官府政績嗎
.【即時短評】彰化縣環保局挑戰不可能的任務?
.【重磅快評】賴獨覆水難收 小英提遠水救火
.【重磅快評】這種賣台失格的主權獨立,是我們要的嗎?
.【即時短評】革新?再造?國民黨還是那個國民黨
.【即時短評】賴揆台獨論 未來台灣恐有更多「被缺席」
.【即時短評】國家不和,萬事不興 總統應遞橄欖枝








【重磅快評】語言政策的邯鄲學步化


2017-10-14 18:26 聯合報  主筆室

示意圖。為了與國際接軌,最近立法院和民間有一股「將英文列為第二官方語言」的聲音。圖/擷自StockSnap


為了與國際接軌,最近立法院和民間有一股「將英文列為第二官方語言」的聲音。其實此議並非新創,行政院長賴清德在當台南市長的時候,也推動過這個政策。雖說提升英語能力和人才培育確實有密切關係,但和列為第二官方語是不是成高度正相關,或者投入的資源和獲得的成果是否成等比,卻有高度疑問。但這種拿語言文字做文章的例子,卻不是第一次。
民進黨第一次執政時,宣稱為了加強母語教育,推動所謂的「鄉土語言教學」;近來為了所謂的「新南向」,以及尊重新住民,又說要加強東南亞語言;然後為了尊重原住民,制定了原住民族語言發展法,所有原住民族居住的地區,公文都得要中文和原住民語併陳。
可是相對於此,政府對中文的打壓,卻有了空前的發展。教育部不惜用違背程序正義的方式,通過降低文言文比例的高中課綱。兩相比較,這個政府利用語言文字推廣,進行文化再造、重塑的動機再明顯不過。
當然,當政者如果覺得政策對國家有利,但推無妨;但這些政策,當真是「對國家有利」嗎?姑且不論從公文書各種法律文件的書寫,將來可能必須列出多種語言文字的複雜度,僅僅從教育的觀點,將來學生必須學這麼多種語言,到底能否負荷?
從根源來看,這個政府的語言政策根本缺乏核心。所謂英語作為第二官方語言,講的是語言的實用性;而推動母語教學和原住民族公文,又是以文化作為宣傳;至於推動東南亞語言,似乎是兩者都有。政府要達成所有的目標,很可能結果就是甚麼都達不到,徒然浪費資源與心力罷了。
莊子「秋水篇」紀載了一個故事:戰國時一個燕國人覺得趙國邯鄲人走路好看,於是專程跑去照國學邯鄲人走路。結果沒學成人家走路的姿態,反而連自己怎麼走路都忘了,最後只好爬著回國。「邯鄲學步」的成語由此而來。政府是不是該想想,在推動政策的同時,是不是反而忘了自己本來最大的優勢是什麼?

【即時短評】全民不再「菜英文」 國力一定強?


2017-10-14 02:06 聯合報  記者陳宛茜╱即時報導

行政院長賴清德(左)和教育部長潘文忠(右)答詢時,表示可研究提升英文列為官方語言的可行性。 記者曾吉松/攝影



立委在立院質詢時,要求行政院長賴清德將英語列為第二官方語言,認為英文不好是台灣人的「國安問題」。
根據2015年的瑞士國際管理學院(IMD)世界競爭力排名,前10名的國家有5國是英語為母語或官方語言的國家。排名在10到20名的國家中,也有5國是以英語為母語或官方語言的國家。
從這份排名,有人會判斷「英語力等於國家競爭力(國力)」。但若按照此一邏輯,不久前公布的英文能力「多益測驗」全球排名,成績大勝台灣、韓國、大陸、日本和香港的菲律賓,國力應當在亞洲數一數二囉。顯然並非如此。
實踐大學應用外語系講座教授陳超明分析IMD世界競爭力排名,認為排名不足以解釋英語力是各國競爭力高低之決定因素,但足可顯示英語力對國家競爭力來說「是助力,而非阻力。」
是的,英語可以幫助我們提升國家競爭力,但不代表英語是唯一、決定性的關鍵因素。國家競爭力有太多複雜的成因,無法用單一元素判斷;而國家政策的決定,更不能用「缺什麼補什麼」的簡化方式處理。
官方文書是一個國家從上到下、從政府到民間重要的溝通工具。一旦將英語定為官方語言,所有政府單位、公立學校的會議、文書紀錄,從鄉公所的公文到學校公告,統統都要中英雙語並陳。
然而,根據那份引起立委憂慮的多益「破」成績,以台灣人普遍的「菜英文」,這些官方文書會寫成怎麼樣?其所引起的英文災難、引發的溝通問題,對台灣的英語力和國力絕非助力。
一個人想學好英文是好事,但想要一個國家裡的每個人都學好英語,就得仔細評估、謹慎行事。
我們總羨慕新加坡人因為「學好英語」,一躍而為亞洲先進國家。卻沒看到新加坡因為打壓本土語言、造成年輕人與阿公阿嬤無法溝通;更因太早實施雙語、全英語教育,影響新加坡學生的創造力,在強調創造力的21世紀,新加坡國力面臨衰退危機。
更何況,這已是華文崛起的時代。我們更應該做的是發展自己早已擁有的優勢─學好中文。期待下個世代,「世界競爭力」前段班的官方語言重新洗牌。


聯合筆記/自民黨贏選戰 沒贏民意

.誰讓一對多看護試辦夭折?
.長照非醫療行為 不宜納健保
.聯合筆記/自民黨贏選戰 沒贏民意
.環評修法 環保價值納決策
.大學各有特色 如何能排序?
.我是保全 我只求一點尊嚴
.重陽敬老金 不是施捨







聯合筆記/自民黨贏選戰 沒贏民意


2017-10-14 03:45 聯合報  蔡佩芳

日本眾議院大選投開票倒數10天,整理幾家日媒所做民調可看出,目前選戰由首相安倍晉三(左)領軍的自民黨占優勢,東京都知事小池百合子(右)領軍的希望之黨陷入苦戰。圖為日前兩人參加的各黨黨魁辯論會。路透




日本眾議院選舉廿二日投票,現階段看來,自公政權可望繼續執政,則這場選戰對日本政治最大的變化,在於最大在野黨民進黨遭希望之黨與自民黨夾殺,很可能走入歷史,日本政治生態將更加右傾。
民進黨過去廿年一直是日本最重要的在野勢力,前身民主黨更一度執政,民進黨的起衰反映了自由派在日本發展的困境。
日本戰後國家體制受美國改造影響,形成自民黨一黨獨大格局,直到九三年細川非自民聯合政權才首度突破僵局。細川創立了日本新黨,現任民進黨主席前原、希望之黨主席小池、立憲民主黨主席枝野都在當時嶄露頭角。但日本新黨與聯合內閣壽命一樣短暫,不到兩年便瓦解。後繼的新進黨整合日本新黨在內六個在野黨,三年後又分裂成六個黨。一九九八年民主黨出現,日本才有一個大且穩定的在野黨。
日本自由派內涵近似社會民主主義,因早年日本社福基礎穩定,經濟起飛,讓自由派一直難以伸展,直到泡沫經濟、日本人口結構改變,才讓在野黨出現挑戰自民黨的空間。但○九年執政無疑給民主黨與日本帶來了災難,缺乏經驗的民主黨左支右絀,三年耗盡十年累積民眾的信賴。
日本與台灣條件相似,島嶼國家、仰賴自由貿易、能源盡乎全靠進口,這些先天條件迫使民主黨執政後修正主張,立場搖擺漸失民眾信任。台灣缺乏內需市場,比日本更沒有選擇空間,卻喊出非核家園,日本各界都在看台灣如何做到。
回到民主黨的發展。丟失政權的民主黨為了再次與自民黨抗衡,去年合併多個政黨成立民進黨,成員涵蓋改革派到保守派,反讓民主黨的民主中道偏左路線變得模糊,過去一年,民進黨內部在重大議題上總是意見分歧,分裂或泡沫化都不令人意外。
經過這次選舉的清洗,民進黨的分歧分裂成不同政黨,保守偏右投靠希望之黨,偏左成立立憲民主黨。雖然希望之黨可望補上民進黨第二大黨的地位,但日本政局內涵已經改變,原本左右仍可對抗的局勢將轉為兩大右派對一個弱小左派。而從民調反映多數民眾對修憲仍有保留,對自民黨政策立場也有疑問來看,選舉結果呈現的新民意,卻反而可能拉大政局與真正民意的差距。



誰讓一對多看護試辦夭折?


2017-10-14 03:53 聯合報  陳景寧/中華民國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秘書長(台北市)

長照是許多家庭的難題,要做到照顧者不離職,又不倚靠外籍看護工和機構照護,居家服務人力一定要足夠。圖/本報資料照片



小英總統如火如荼推動長照2.0欲提高國人使用居家服務、日間照顧等社區長照資源,降低對外籍看護工的依賴。過去五年間,來台外籍看護工平均每年增加四千多人,卻在一○五年間暴增三倍至一萬三千多人,總人數突破廿四萬大關,年增幅創十年來新高,而今年至八月底已增加九千多人,一○六年恐再刷新紀錄,等於重重打了長照2.0一大巴掌。
台灣目前約有七十六萬失能、失智及身心障礙者,其中僅約一成五使用長照服務,三成聘僱外籍看護工,逾半數皆由家庭獨力照顧。要感謝有一群外人撐起長照半邊天,讓我們能「照顧不離職」還繼續工作。外籍看護工已不是次要長照人力,而是主要人力,但政府卻始終規避。
主責外籍看護工管理的勞動部,從未提出前瞻性政策。猶記有次在立法院會議,本會代表詢問勞動部官員,已占九成外籍看護工的印尼動輒以漁事糾紛威脅凍結輸出,因應對策為何?官員答覆「已往柬埔寨和緬甸媒合」令人傻眼,再追問「若東南亞經濟起飛沒人再願意來台,下一步要到非洲找人嗎?」
勞動部對外籍看護工爆炸性成長束手無策。因此,有弘道基金會等民間團體於四年前申請「外籍看護工外展服務」創新計畫,嘗試外籍看護工改由民間團體聘僱、提供宿舍、強化訓練及後援,以走動式的鐘點計費服務方式,提供一對多戶的服務方式。一比一家庭照顧人力,或可變為一比多居家服務,提升單一外籍看護工的人力效益,不失為降低外籍看護工仰賴的一種可能性,也有助改善血汗外勞狀況。
本會一○五年九月間受邀參與勞動部第一期三年試辦計畫期滿檢討會議,當時就發現,不同民間團體因為先天條件及對本案投入程度不同,而有成效差異。試辦方案的精神,應該是小規模、不設限、測試問題及成本效益評估,特別是失敗的經驗。但政府限制太多無法達到上述試營運目標,且財務及盈虧由民間團體自負,實在苦撐難行。
勞動部當時答應以「降低對外籍看護工的依賴」為前提,當作檢視本案重要指標,會有更多鬆綁與協助,增加專家學者顧問輔導,三個月召開一次滾動式修正會議。但勞動部食言,至今沒再開過任何一次會議。
面對外籍看護工的鴕鳥心態,才是最大問題。台灣每年外籍看護工聘僱創造外匯約五七六億元台幣,勞動部堪稱全球最大外籍看護工仲介單位,卻不見任何與長照2.0接軌的前瞻性政策。更甚者,勞動部每月從外籍看護工家庭收取兩千元就業安定費,每年累計約五十億元就業安定基金,但亦始終不理會要求將此經費投入長照就業支持與創新的呼籲。如今,一對多外籍看護工試辦失敗,是誰之過?答案不言而明。

長照非醫療行為 不宜納健保


2017-10-14 03:57 聯合報  呂建德/台中市政府社會局長(台中市)

政府積極推動長照服務,希望減低國人對外籍看護的依賴,卻面臨培訓的照服員大量流失的問題。 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十二日民意論壇「把長照納入健保」一文,建議以醫療體系解決長照問題,筆者認為,醫療與長照提供之照顧有其區別,若將長照納入健保用醫療併吞長照,只是將衰老定義成疾病,進一步深化醫療化的問題,勢必為長輩的照顧帶來另一場災難。
為了讓長輩能在社區或家中安居,如何給予老人與照顧者足夠的照顧與協助,是推動長照體系最主要的目標,而長照2.0亦將原本的八項服務擴展到十七項,就是期望能將不同的照顧需求涵蓋進去。
然而,「把長照納入健保」的想法卻是大開倒車。德國一九九四年將長照從健康保險中獨立出來,設立長期照顧保險,即是因為健康保險主要在於處理「疾病風險」,也就是治癒疾病,由醫師主導。而長期照顧則是要解決「照顧需求性」,這類的照顧需求性不一定由醫事人員解決,甚至家屬也可以承擔這類照顧需求,這使得老人及其家屬長期都將面臨長期的照顧負擔與支出。而照顧需求性風險是整個社會中的人到了一定年齡皆有一定的機率可能面臨到,因此長期照顧成為了德國社會保險的第五大支柱,幫助整體社會分攤了照護性需求風險。
據此,還是要回歸到一個問題,究竟當人們進入衰老或面臨身體上的障礙,影響原本的生活時需要什麼?而我們又可以提供什麼樣的支持?針對疾病當然需要進行治療,長照卻是從另一個層面—提供持續的照顧—安頓了老人及其家庭照顧者之生活。
如老人失能時,每天生活的起居、飲食、情感支持、家庭照顧者是否有能力照顧、或甚至照顧者有短暫時間無法照顧時該怎麼辦等問題,都不是醫療體系所能解決的,更不是換個定義化約成醫療問題就能迎刃而解。況且,若長照能給予適當照顧,也能減少老人就醫的機會,相對的讓醫療支出降低。
長照是在補足醫療之不足,不論健康、亞健康或失能失智,都應該要有適當的照顧服務,讓健康老人維持健康、亞健康老人延緩進入失能、失能失智者也能不離開原本生活的社區維持有尊嚴的生活,並減輕家庭負擔,才是長期照顧之初衷。

環評修法 環保價值納決策


2017-10-14 04:11 聯合報  宮文祥/東吳大學助理教授(台北市)

環保署副署長詹順貴表示,環評法這次修正以「強化政策環評功能,以引導個案開發行為」為目標,並以「增進目的事業主管機關角色功能」為修正重點。 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目前,環境影響評估法修正工作正在如火如荼的進行中,本人忝為留學美國專攻環境法之學者,對於環評法修正問題,提出幾點看法。
第一,有關迴避制度的明文化,固然有其明確性,但其實既有的操作,透過環保署本身的函釋,已然提供一定操作的準據。更為重要的反而應當思考環境影響評估委員會的設置,其角色與功能的定位、乃至於其組成方式所帶來的爭議。
其次,有關審查結論明定期間失其效力,確實能夠解決當下個案的爭議,但這本就是環評審查定位應有的認識,也就是審查結論的定位,不在於一次審查、永遠搞定,而是應有環境管理上所應採取可適應性管理的概念。換言之,環境影響評估是一個持續性的程序,必須透過前期評估、過程監控、事後追蹤,更結合環境科學的發展,讓環境保護的管理能夠與時俱進。
因此,我國固然沒有如同美國法上有所謂「補充性環評」制度,但既有的行政程序法對於先前處分的合法廢止,應可提供主管機關若願意積極任事上的參考與依據。而更為重要的是,應當省思既有的環差分析及對策檢討報告,乃至於變更內容對照表,是否有廣開環評程序後門之嫌。
至於加重目的事業主管機關的角色功能,有別於回歸權責應有所相符的制度設置,固然有其美中不足之處,但這部分至少在論述上體現了、也回應了當目的事業主管機關能夠真正的將環保價值納入決策中,這樣具課責性的制度也才是進步的制度。
另外有關顧問公司的規定,其實更重要的是應當釐清與建立其與委託業者以及其與環評主管機關間的應有關係,以期正面處理拿人手短、吃人嘴軟的問題。
此外,面對政策環評的正視,確實也直指環評制度所應建立層級化的概念,要否不然,空有原本區區一條的規定(環評法第廿六條),何以能夠完整此一制度架構的建置。不過,正也是因為政策環評同樣也是環評,在草案的規畫下,政策環評一如既有的規範,似乎仍只是報院核定,實難等同於應有的實質審查。相關的參與程序似乎仍需透過辦法等下位階的規定來做規範。
最後,在個案環評與政策環評都存在的爭議,便是評估項目有著相當的不確定性。如何透過一定的程序(如:範疇界定)能夠明確化,避免過程中,甚至事後,因著不同人主張應將特定項目納入環評項目,導致程序的反覆,甚至不必要的繁瑣,要否不然,目前實務的運作實有違反法明確與法安定的要求。
對於環評法修正草案,確實應該予以讚許,也期待能夠一解目前在環評運作中所面對的諸多問題,更要佩服主事者的勇於任事。期待我國的環評制度能夠從原本步履蹣跚的拼裝車,搖身一變,成為可長可久、電力滿載的電動車,讓台灣的環境保護深化於每一個主管機關、每一個開發業者,以及每一個國民的思維與生活之中。

大學各有特色 如何能排序?


2017-10-14 04:15 聯合報  劉源俊/東吳大學名譽教授(台北市)

QS 2017年「全球大學學科領域排名」,台大、清大分居全球27、30名,還贏過美國哥倫比亞等名校。 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近十多年來,世界高等教育界的好些大學被THE、QS與ARWU「三大排名」弄得終年緊張兮兮。
探究這三種排名設計的指標,不難發現它們都注重學術聲譽、論文發表與引用、國際化程度等,其實只適用於研究型大學。三種排序,除了最前約二十名外,互有前後—這容易理解,因為用不同指標與加權模式計算出來的「分數」,當然不同。
研究型大學既然相拚作研究,以研究成果評比高下,倒也無妨。但與其排名,不如評等;又與其按直線量尺,不如按對數量尺評等。單就研究成果論,則全世界的五、六萬所大學中,第一等大學約莫二十所──它們在各種排名下均名列前茅;第二等約兩百所;第三等約兩千所;第四等約兩萬所;其餘不必列等。目前台灣地區諸大學中,只有台大屬於第二等,其餘多所屬第三等。同屬第二等的大學,中國大陸約七所,香港有四所,新加坡有兩所,日本、韓國各約三所。
我國《大學法》第一條揭櫫大學的五項宗旨—研究學術,培育人才,提昇文化,服務社會,促進國家發展。這五項宗旨應為所有台灣地區大學共同努力以赴的目標,但並非指每一所大學都要「五項全能」,著重點當取決於該所大學的設立旨意、背景與環境。大學應各自發展特色,多元而共濟。一所大學若只重視其中之一、二項,是過於狹隘;若重視三項,當屬正常;若兼重四項,是為優秀;至若五項皆取,則勢難兼顧,不如割愛。
世界上的大學各有各的屬性,固有菁英型、普通型、技術型之別;又各有各的傳統、聲譽、生態與教育方式。一所大學的良窳,的確不能遽加定論。
高等教育評鑑的目的當在區別大學的屬性,發掘其特色,以便利學子的選擇;又在品評大學的績效,促進高等教育的發展。
但評鑑的標準見仁見智。有的大學重教學,有的重研究;有的大學重專業,有的重通識;有的大學重學識,有的重德性;有的大學「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有的「教育而得天下之英才」;有的大學貢獻多投入也多,有的投入少而貢獻受肯定。到底哪一所是好校?在特色不同的類別裡,其實各有好校。
查《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歷年對美國大學本科作分類排序,係分為「全國性大學」、「博雅學院」、「區域性大學」與「區域性學院」四大類。
我國國情不同於美國,高教發展的景況更迥異其他地區。如何分類評等,是值得深入研究的課題,不可造次。去年起有《遠見雜誌》竟遽然引進前述應只適用於世界研究型大學排名的指標,稍加修改,施用於台灣上百所大學,加以排名並公諸於世。
其中可議處甚多:首先,無視各大學屬性與辦學宗旨不同的事實。其次,該雜誌的人力、經驗與嚴謹度顯然仍待加強。進一步言,則在井底將幾十隻青蛙按高矮排序,到底有何意義?
商業機構的著眼點不外是為商業利益。但如果在追求利潤的同時,對台灣高等教育的發展引起不良的影響,就必須三思而後行!

仰住戶鼻息...一名保全之死後 只盼能有尊嚴


2017-10-14 04:07 聯合報  簡石庚/保全人員(高雄市)

新北市汐止區發生住戶持刀砍殺保全命案,大樓保全習姓男子遭住戶黃姓男子持刀砍殺,經送醫搶救不治,黃行凶後躲回住處,被警方破門逮捕。警方查扣3把可疑的水果刀,採驗其中1把有血跡反應,將比對被害人DNA。 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記者李奕昕/攝影



近日新北市一件大樓住戶毆打總幹事及一件住戶砍死保全人員的慘劇,筆者看到此事故頗有感觸。
目前從事保全工作者愈來愈多,但保全人員在社會的地位較卑微也較弱勢,很多人看不起保全,總認為保全工作較沒有前途可言。保全人員一旦被公司派遣進駐任何駐點就是受雇者;尤其是大樓就必須百分百聽命於住戶或管委會的掌控與監督,猶須看人臉色、仰住戶鼻息。值勤時更需卑躬屈膝、寒喧問暖,不可得罪住戶,還要處理大樓社區大小事情,壓力不可謂不大。遇到好的住戶對保全人員可能還會給予一些尊重,遇到不好的住戶就可能動輒責問怪罪或處處刁難、投訴保全人員不盡職,讓保全人員難堪,甚至發生類似此事件的毆打砍人事件。
保全與客戶業務的簽約是責任制,所以保全人員的工作性質就是不分晝夜,一年當中不管什麼日子或是刮風下雨,甚至颱風等不可抗力因素都必須出勤,承受莫大壓力與風險,講白一點,此時誰管你保全人員的生死。而最悲哀的是保全人員的薪資可說是各行業中最弱最低薪的一族,工時又長,除了固定的微薄薪資外,沒有什麼加給、加薪、加班優惠或其他任何福利可言。但眾多的保全人員卻仍毫無怨言或陳抗,在工作崗位上默默地盡忠職守。
目前保全人員大多為一時無法找到更理想工作的年輕人,及一些退休退役閒不下來或生活上仍有壓力的中高年齡者居多。雖然薪水不高,或許職業也較為低層,但他們也是如同其他行業一樣,正正當當地靠自己勞力在賺取每一分錢。試想:一個機關團體或大樓社區沒有保全人員的維安守護是潛藏無限危機的,由此可見保全人員的重要性。
請大樓社區住戶、社會民眾給保全人員一點尊嚴、一些尊重,甚或是一些鼓勵掌聲;尤盼政府對保全人員的薪資、工作環境、工作條件能夠重視並加以改善。

重陽敬老金 不是施捨


2017-10-14 04:00 聯合報  胡坤仲/退休老人(南投市)

重陽將至,各地開始發送敬老金。 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周遭朋友日前都領到重陽敬老金,縣府六十五歲以上的一千元,市公所七十歲以上的三百元。老人們高興不已,他們是里長親自送到手上,當面說恭喜,祝健康長壽的。我們這里卻是盼阿盼,沒有動靜。打電話去問。里長說重陽節都還沒到,急什麼?
終於在國慶後從里廣播得知兩件事一起辦。一是流感預防注射,一是領敬老金。時間是早上八點到十點,過時不候。
準八點到集會所,已有不少人在排隊了。有人不注射只領敬老金,誰知里長只回一句話:再等等,里幹事還沒來。原來是里幹事發的。預防注射也沒有量體溫,只是拿著健保卡給登記、刷卡,然後一位醫生口頭問有沒有咳嗽、喉痛,針就打下去了。
直到八點半過後,里幹事才現身,隊伍已大排長龍。里長要大家排好隊,把印章、身分證準備好,按順序核章、給錢。原先規定要帶身分證和印章,現場卻是駕照、健保卡都可以,也可以代領,更有人插隊。
拿到錢,有一種「被施捨」的感覺,完全沒有「敬老」的意味,令人感嘆。而沒及時來領的,大概又在你家門縫塞張紙,通知你哪一天到集會所領取。

嚴震生/美國人露出肩膀的權利

.嚴震生/美國人露出肩膀的權利
.林中斌/王岐山十九大應會留任
.葉銀華/什麼是金融政策?
.馬凱/海峽風雲日亟 台灣能不自強?
.黃介正/中華民國106歲生日快樂
.洪蘭/2年學會說話 卻要用一生學不說話

.王健壯/蔡英文的兩岸政策似乎要變
.周行一/老人化社會與人文社會科學
.施振榮/從王道談「官不聊生」與「民不聊生」
.盛治仁/人生5個思考題
.方祖涵/企業與地方的共生
.范疇/再度建議國民黨改黨徽
.劉維公/當代病態民主的神救援話語術

.嚴震生/南比亞、尚比亞、甘比亞








嚴震生/美國人露出肩膀的權利


2017-10-14 04:23 聯合報  嚴震生

美國總統川普(中)四日到拉斯維加斯警局和警方討論一日的槍擊血案。 路透



美國不是伊斯蘭的國家,無論男性或女性都有露出肩膀的權利,特別對一個很喜歡曬太陽的民族來說,這可能是天賦人權。不過本文所說的露出肩膀(bare arms)是攜帶武器(bear arms)的同音字,這裡要討論的是美國憲法增修條文第二條所謂的「紀律嚴明之民團,為保障每一自由州之治安所必需,故不得侵害人民攜帶武器之權利。」
在拉斯維拉斯的槍擊悲劇後,大部分的新聞媒體報導的焦點都集中在這位造成五十九死、五百多人受傷的瘋狂殺手之犯罪動機,以及其犯案的過程。他是否與恐怖組織有關連?有沒有任何的政治意識形態?是否有精神方面的疾病?槍械及彈藥是如何進入到他的旅館套房?他如何選擇狙擊手最有利的制高點,看準音樂會場地群眾無處可逃,以遂行其瘋狂的掃射?
最後,在每一次發生大型槍擊事件後,美國的輿論及媒體都會對美國社會的槍枝氾濫有所譴責,希望能夠更嚴格的管制,不但對購槍者的背景有更詳盡的調查,也要求對攻擊性武器或是火力過於強大的軍事武器,甚至是彈藥倉有所限制。在這些悲劇過後,國會未能打鐵趁熱、立即有所作為後,槍枝管制就逐漸遭到淡忘。
槍枝管制法律遲遲未能加強,不僅和美國步槍協會這個遊說團體對國會議員競選連任的強大影響力有關,但更重要的是美國擁槍信念的文化傳統。
在傑佛遜起草的獨立宣言中明白揭櫫以下觀點:「政府之正當權力,則來自被統治者的同意。任何形式的政府,只要破壞上述目的,人民就有權利改變或廢除它」。美國人自建國初始,就對政府非常不信任,除了在憲法上採取三權分立的制衡設計,也認為唯有人民擁有武器才能防止政府濫權。這也是為何在立憲後隨即通過、俗稱「人權法案」的憲法前十條增修條文中,明列人民擁有攜帶武器的權利。
一些美國憲法學者認為人權法案的各項權利,事實上是有優先順序的,增修條文中的第一條指出「國會不得制定有關下列事項的法律:確立一種宗教或禁止信教自由;剝奪言論自由或出版自由;或剝奪人民和平集會及向政府要求伸冤的權利」。若將其簡化,就是美國人享有宗教、言論、出版、集會及請願自由。基於此,川普政府最近允許一些宗教機構在提供員工健保時,可以因信仰的緣故,不包括避孕措施的支付,因為宗教自由是美國的第一自由。
同樣的邏輯也可運用到這次音樂會的「恐怖攻擊」上,鄉村歌手的表演絕對是言論自由的一種形式,人們齊聚一堂聆聽鄉村歌曲則是集會的自由。然而,這類活動若是因美國槍枝氾濫而受到妥協,豈不代表擁有槍枝的權利,在位階上高於這兩項自由權利?若真如此,制憲者為何不將此權利放在增修條文的第一條?
絕大部分的美國人都相信人民擁有槍枝的權利,但也都相信某種程度的管制有其必要。維護擁槍權利者則認為任何的管制,都是政府想要剝奪這項權利的第一步,因此也立場堅定。個人在美國讀書教書近廿年,曾待過南部、中西部,及西部較為保守的州,深知擁槍文化在美國的根深蒂固,但也認為這項權利如同言論自由及出版自由一樣,也應當受到一些約束。美國人毫無疑問的有露出肩膀的權利,但在擁有武器方面,還是該有一些管制。
(作者為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美歐所研究員)

9月
.葉銀華/家族企業之傳承機制
.李清志/美感的喚醒
.薛承泰/Seafood 什麼是文白比?
.廖玉蕙/不是放棄,是珍愛和疼惜
.黃介正/國防安全智庫的「十誡」
.葉丙成/體改打假球,教育部何以默然?

.王健壯/最困難的事 蔡英文還沒做
.朱宗慶/優勢與重視
.蘇蘅/民粹政治與社群媒體造神
.林中斌/太陽磁爆、大地震並無關聯?
.陳立恆/缺電?我們缺的是「自知之明」!
.盛治仁/第三次政黨輪替 民主扎根了嗎?
.洪蘭/閱讀是習慣不是本能 須從小培養

.方祖涵/天災行銷學
.王正方/我是王正中的弟弟
.施振榮/「物聯世界、智源台灣」
.賴英照/看見內線交易
.王文華/英雄所「睡」略同
.馬凱/當心啊!走在懸崖邊的世人
.葉銀華/公司治理最後防線失守

.王健壯/蔡英文強勢領導面臨考驗
.周行一/雇人不再靠學歷
.嚴震生/司法獨立,肯亞優於台灣
.薛承泰/世大運與日全食
.林中斌/拉古薩:自由繁榮和平的小國
.黃介正/美亞太政策鐵三角到位
.方祖涵/槍口下,不滅的記者魂

.劉維公/台灣文創產業政策的唐吉訶德症
.范疇/爭論文言文比例?沒開竅吧?
.馬凱/天賜良機讓台灣再領風騷


8月
.盛治仁/謝謝你的競爭
.廖玉蕙/別拿過去的錯誤恐嚇未來的可能
.洪蘭/簡單就是美 文言文很潮的!
.葉銀華/應避免傷害台灣的抗爭活動

.王健壯/逢課綱必鬥不累不煩嗎?
.余光中/免繳遺產稅的現金
.嚴震生/川普眾叛親未離,執政聯盟解構中
.林祖嘉/前瞻計畫絕不可以包裹表決
.葉丙成/政府,勿再把學校當業績提款機!
.蘇蘅/政治道歉的傲慢與偏見

.黃界正/沒有巴農的白宮與亞洲
.李清志/鳥不生蛋的魅力
.朱宗慶/「察言觀色」的正向思考
.陳立恆/天人合一也需要知行合一
.盛治仁/務虛的政治,務實的生活
.張俊彥/創造價值才是創新:談教育和科技的創新
.薛承泰/社會責任是「偽君子」嗎?

.方祖涵/被識破的是投球動作,還是假消息?
.王健壯/蔡英文的問題在哪裡?
.王正方/君子和而不同
.施振榮/企業家族 傳承無形信念、價值更重要
.馬凱/謀大位者要除三大害
.周行一/大學的進步需要永續的基金
.嚴震生/美國參議院的「核子選擇」

.黃介正/美中兩岸關係時間表
.高朗/朝鮮半島危機,不能心存僥倖
.葉銀華/公司為誰而治?
.洪蘭/看見誠品 成就閱讀
.薛承泰/公教樓地板32160 年改的5個魔咒
.盛治仁/看透生命迷霧 走不一樣的路
.方祖涵/老派的英雄對決



7月
.劉維公/講清楚說明白,假新聞一樣來
.王健壯/NCC應該做鋪路的人
.蘇蘅/挺媒體的蓋茲 台灣有沒有?
.葉銀華/高調做公益 好嗎?
.朱宗慶/時間.心境
.李清志/星巴克女神vs.日本藝伎
.陳立恆/氣與眼,台灣前瞻的活棋之路

.施振榮/突破價值與平衡盲點 邁向矽文明
.葉丙成/請問政府,體育改革做不做?
.黃介正/人民解放軍的歷史挑戰
.林中斌/無神論大國 宗教興起
.薛承泰/加碼20億,保20萬生育?
.盛治仁/陸客不來「爆買」的衝擊與機會
.嚴震生/原是最幸福一代的提前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