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18日 星期二

經濟/數位科技創新 搶救平庸經濟

.聯合報社論..完全執政,完全分贓,完全搶權
.聯合報黑白集.無權無責到有權無責
.經濟日報社論.數位科技創新 搶救平庸經濟









經濟/數位科技創新 搶救平庸經濟


2016-10-18 01:01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金融海嘯後,全球經濟一直未見令人振奮的成長動能,IMF推估,未來五年已開發國家的技術進步,需使總要素生產力回復至接近海嘯前的水準,才可能替目前的景氣除霜解凍。問題是,未來創新發明能否再次帶動技術大幅進步及生產力躍升?各界看法不一。2016年美國經濟學會年會特別安排一場會議進行深入探討,進而引發國際媒體大篇幅報導及熱烈回響。
悲觀論者認為,人類史上諸如電力等重大發明,多已陸續發生並對社會帶來根本上的變革,未來不易再出現具革命性及普遍性影響的科技創新。西北大學教授高登(R. Gordon)新作《美國成長的興衰》便直指,在美國經濟成長黃金世紀(1870~1970年)裡,電與內燃機問世觸發了一系列前所未有的創新,穩定的電力供給、乾淨的自來水、可靠的汙水處理系統、瓦斯能源、電話等技術進步,讓人們得以擺脫黑暗、孤立、壽命過短,食衣住行及工作各面向的舒適度大增。
然而,黃金世紀過後的創新,卻無法有如此普遍性的效益。即便當今有智慧手機、超級電腦、大數據、奈米技術、基因治療及幹細胞移植等眾多新發明與技術,全球政府與教育機構每年研究發展支出也創下1.4兆美元新高。但高登的研究顯示,1891~1972年間美國勞動生產力年平均成長為2.3%,幾乎每一代增加一倍,之後20年間的平均值卻降為1.4%。1997~2005年間受惠數位科技帶動生產力提升又增至2.5%,看似恢復榮景。惟自2005年起,雖有機器人、條碼讀取機、電子商務等創新,年平均仍回降至1.3%,且生產力成長自此停滯,再加上1932~1972年工資增加率達350%,但1973年後的40年,工資僅成長22%,以及當代資通訊科技創新將使資本及勞動力呈現過剩狀態,皆令悲觀論者大嘆經濟成長已陷入長期停滯的泥沼。
對創新抱持樂觀看法者則駁斥,任何發明或創新從出現到經濟及社會效益完全顯現需要時間,商用發電機不也在問世後近40年,才在電網基礎建設等相關配合因素到位下而大幅提升生產力。前英特爾執行長葛洛夫被股東問及投資報酬展望時,曾回以「哥倫布發現新大陸時,可得知投資報酬多少嗎?」亦為一例。
同時,許多創新的效果也因為沒有市場交易價格,使其對GDP的貢獻無法呈現。像是有別於可計售價的大英百科全書,免費的維基百科同樣帶給人們查詢資訊的功效,卻無法確切計算它對GDP的貢獻,Google、Facebook、YouTube等情形亦然。
著有《第二次機器時代》的布林優夫森和麥克費(E. Brynjolfsson & A. McAfee)等諸多樂觀派專家指出,創新發明除了對生產有正面貢獻,也增進健康、自由、自主等珍貴的無形福祉,悲觀者不應低估數位科技時代創新發明的效果與潛力。事實上,當前發明的腳步正在加速而非減緩,如PlayStation遊戲主機的電腦運算能力,已超越1996年美國軍方的超級電腦、基因組定序的發展有效減低疾病研究成本,使新藥發明成功案例增加。
經濟學教授科文(T. Cowen)則認為,創新的悲觀與樂觀論皆欠實證,當代科技對總要素生產力的提升多寡,仍是未知數。但更重要的是新發明能否再創出與黃金世紀匹敵的普遍經濟效益,抑或如何將數位科技創新導入各領域,助其產生更大綜效。尤其是過去數十年來,經濟的果實分配失衡,造成不平等與成長停滯的問題已相當嚴重,令民怨高漲,執政者及有識之士應認真看待及找出解決之法。
遺憾的是,當已開發國家經濟學界及產業界,對數位科技創新帶來的成長是否已走到盡頭,已爭論了數年,台灣社會卻恍若未聞,無視其對全球長期經濟成長的重要性,乃至於對台灣經濟生存命脈的衝擊,一味地陷在意識形態的口水戰與撕裂中,著實令人匪夷所思。

聯合/無權無責到有權無責


2016-10-18 01:01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蔡英文總統每周召開「執政決策協調會議」,雖展現效率,卻也被質疑有違憲之虞。 
圖/總統府提供


蔡總統主持「執政決策協調會議」,引發質疑。發難者是時力的黃國昌,問道:此會是否跨越了總統權力分立的紅線?
司法院長被提名人許宗力回稱,總統是否還要繼續召開此會,「確實是值得進一步考慮」;副院長被提名人蔡炯燉被立委賴士葆問及總統「有權無責」時,則稱「體制確實有點混亂」。
在這部由李登輝與民進黨合謀亂修一通的憲法中,總統其實根本是「無權無責」;但多年來在實際憲政運作中,竟成了「有權無責」。
李登輝當年的圖謀是,一方面廢除立法院的行政院長任命同意權,矮化閣揆的憲政角色;另一方面欲提升總統府國安會的地位,使成為最高行政決策機構,總統為國安會議主席,行政院長為副主席。如此,國安會即凌駕並取代了行政院。
但是,這個大圖謀在修憲投票中,只通過了矮化行政院長,卻未通過扶正國安會。此案遂成了一個半成品,也是瑕疵品。
至於總統的權力,修憲完全無新的明文規定。後來至陳水扁時代,始在國安會組織法中,將「國防/兩岸/外交」列為總統三權,然而這卻是「以法代憲」。於是,不但總統三權成了憲外的權力,三權以外,總統在法理上根本無新權,遑論主持什麼「執政決策會」。
弔詭的是:當蔡總統自認權力沒有邊際,民眾也認為她應當為所有的治理負起一切成敗責任時,竟然出現了「總統究竟有沒有這些權力」的質疑,衝擊了統治正當性。

聯合/完全執政,完全分贓,完全搶權


2016-10-18 01:01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未來中央三級機關首長,將採一定比例「政務/常務任用的雙軌制」。 本報資料照片


蔡政府「執政決策協調會議」開了兩次,都引發重大爭議。第一次,讓《勞基法》修正草案在完全未經討論下,即草草送出委員會。第二次,則做出補提名監委,及未來中央的三級機關首長「一定比例可採政務任用」的結論。論對國家長遠的影響,未來三級機關首長任用方式的改變恐將重創文官體系,遺患至為深鉅。
依《中央行政組織基準法》,三級機關首長除性質特殊且法律有規定得列政務職務外,其餘應為「常務」職位。換句話說,三級機關首長任用文官是常態,除非極特別的情況,才得以政務任用。目前行政院約七十個三級機關,授權可以政務任用的,也只有衛福部中央健保署而已。
原來的法律設計,原因顯而易見。首先,中央三級機關多屬政策執行單位,政策制訂權力則在部會首長手上;其次,由文官擔任三級機關首長,可確保一定程度的行政中立;第三,若干三級機關性質,如法務部調查局,兼具敏感性和專業性,尤須避免被政治掌控。第四,可健全文官升遷管道,讓文官得以由下而上循序擢升,可長可久。
新政府以「活化人才進用管道」為由,要將一定比例的三級機關首長改為政務、常務雙軌制,理由十分牽強。目前一級機關、二級機關已是政務任用,三級機關作為院、部會之下屬,豈敢不服指揮?更何況,即便只是常務任用,三級機關首長的去留,仍可由部會首長決定,只是須從文官體系裡找人替換罷了。
「人事總處」說明的另一個理由,就更加荒謬:「為免其專業因面對政治干擾而受影響」。蔡政府要增加政務任命,就是為了方便中央把手伸得更長更深,目的如此明顯,竟然還敢說是為減少政治干擾。這種理由,除了新政府上下,恐怕沒有人會相信。
截至目前為止,人事總處仍未提出相關法案的修改細節,只說要限制「一定比例」,然後「政務常務雙軌」。這是先射箭再畫靶、先定目標再找理由,政治脈絡再清晰不過。簡言之,新政府之所以要增加三級機關首長的政務任用,不是文官體系中找不到人才,而是新政府「不信任文官體系」。因為不信任,所以必須引進更多「自己人」到政府體系。
民進黨「完全執政」後,內閣若干政務官仍任用藍營色彩人馬,綠營對此頗多不滿。事實上,這一方面是蔡英文的政治平衡策略,另一方面也是民進黨在中央及地方皆執政,各方面人才供應不繼之故。且看,連許多綠營公職的「機要」人員都已上陣進入部會任職,甚至連國營事業都不放過;現在,蔡政府還要把手伸到三級機關,只能說欲壑難填,漫無止境。
這種「分位子、搶權力」的邏輯,同樣體現在這次協調會議的另兩項結論──「補提名監委」和「放寬外交駐外領事人員資格限制」上。多提十幾席監委,就是多了十幾個位子可供分派,並藉此遂行民進黨所謂的「轉型正義」,追殺馬政府。至於放寬外交人員資格,則方便總統讓一群親綠人士可以不需外交專業即能搶到駐外肥缺。總結這次協調會議結論,就是「國家名器大放送」。
最諷刺的是,無論補提監委,或放寬三級機關首長政務任用,都是過去民進黨大力反對的政策。其中,「廢監察院」是民進黨一貫主張,如今補提監委,卻成了「保障人權」。交通部前部長葉匡時曾想要把將成立的「觀光署」改為政務任用,卻遭民進黨反對,理由就是「破壞文官體制」。如今不惜自我打臉,又一個令人驚嘆的髮夾彎。
無論是「中央行政組織基準法」或各中央機關的組織法,在多數暴力下,恐怕沒什麼擋得住已經完全執政的蔡政府。但當完全執政變成了完全分贓、完全搶權、完全卡位,這種執政者又把人民的福祉放在哪裡?

聯合筆記/不認國歌的大法官

.見證台灣、文化啟蒙 向「台中驛」致敬
.老台中車站的「遷悲」
.南鐵地下化「不通」 試試高架化
.聯合筆記/不認國歌的大法官
.這要播那要播 當官員也被點擊數綁架…
.「洪習會」別輸在起跑點
.強化機關專業 卻找「門外漢」
.國中會考 被汙名化的「C」









聯合筆記/不認國歌的大法官


2016-10-18 00:12聯合報  游其昌

大法官被提名人許志雄被立委詢問是否願意唱國歌時,他以「人不能違背良心」回應。 
記者楊萬雲/攝影


立委林德福在質詢大法官被提名人許志雄時,問到「你願不願意唱國歌?」這個三歲小童都能回答的問題,放在許志雄的口中竟成了「人不能違背良心,國歌第一句話三民主義,三民主義的問題很多啊」。
許志雄不認國歌也算了,這位「準憲法守護者」竟然說,「台灣不是個正常國家,中華民國是中國廢棄的國號,在國際間有混淆之虞,憲法更不是為兩千三百萬人量身訂作。」
這位「前蒙藏委員會委員長」既不願意正視中華民國,更認為「固有疆域」是沒有意義的詞彙,然而,只要他出任大法官,他就必須為這些「不肯承認」或「沒有意義」的詞句作解釋,並成為中華民國憲政體制的一部分。許志雄或許夠坦白,不願掩飾他不屑於中華民國憲法的立場,然而,提命這樣一位「廢憲主張者」出任大法官,其間的矛盾,已經使得國會殿堂的審查,成了一場超級的荒謬劇。
荒謬的豈只是許志雄而已,包括司法院長被提名人許宗力,都是眾所周知的「兩國論」倡議者。這些大法官被提名人,其實都是對「中華民國憲政體制」抱著一定懷疑論者,他們對國家、國土、固有疆域與憲法本文的解釋,和傳統憲法論者有相當大歧異,也預視了未來大法官會議的不穩定性,當一群「廢憲者」遇上了「護憲論者」,這樣的大法官會議會產生什麼樣的憲法解釋,怎不讓人心驚?
更重要的是,提名這些「廢憲論」者的蔡英文總統,當她口口聲聲的強調要依「中華民國憲政體制及其相關法律」來處理兩岸關係時,她的「中華民國憲政體制」會是什麼?如果依照許志雄等人的解釋,就是「不正常國家」的「特殊的國與國關係」,至於「這個國家」叫「中華民國」或「台灣」,已經不是那麼重要,重要的是,蔡英文執政的「這個國家」要拿「中華民國憲政體制」當她「維持現狀」的工具,不能直接叫台灣,那就叫「中華民國」好了,至於是不是「台獨」,也沒有人那麼在意了。
問題是,大概也只有我們這樣的國家,可以容忍大法官被提名人在國會殿堂裡否定自己的國家,否定自己的國歌,公然表示自己的「國家忠誠」與眾不同。連社會大眾都會懷疑總統會不會真心唱國歌,真心守護中華民國,又怎能讓人相信,這些大法官被提名人有「守護中華民國憲法」的誠意,如果我們對這些大法官守護國家的信任都不存在,那還有什麼憲政機關和司法最高解釋可言?這麼倒錯而離譜的國會對話,立委還能投下同意票,中華民國憲法要怎麼教得下去?
漫畫 季青


方祖涵/無所不在的泰勒絲魔咒

.方祖涵/無所不在的泰勒絲魔咒
.盛治仁/不當權力運用的歷史汙點
.陳立恆/一個裴瑞斯告訴我的秘密
.舒國治/Bob Dylan獲諾貝爾文學獎有感
.劉克襄/小熊隊二壘手
.王正方/現代董狐在日本?
.葉銀華/經濟露出曙光了?








方祖涵/無所不在的泰勒絲魔咒


2016-10-18 00:09聯合報  方祖涵

泰勒絲。路透資料照片

美國歌壇天后泰勒絲(Taylor Swift)的一九八九巡迴演唱會,是二○一五年度全球歌壇最成功的演出。八十五場演場會,吸引兩百廿七萬名觀眾,總收入將近八十億台幣。泰勒絲能唱能寫,跟巴布狄倫同被滾石雜誌列為史上百大詞曲創作人,雖然兩者名次有點差距,不過年輕的天后如果再進步一些,也可能比村上春樹先拿到諾貝爾文學獎。
二○一五年十月,北美巡迴接近尾聲,泰勒絲抵達加拿大多倫多,在藍鳥隊的羅傑中心球場連續開唱兩天。這座球場是可開啟式巨蛋,建築一部分是豪華的萬麗酒店,能夠從房間的落地窗看球賽,應該是許多棒球迷的夢想。兩天的演唱會,球場五萬個座席被一掃而空,天后魅力果然不同凡響。
有些球迷卻因此不開心。
整年的巡迴演場會,七月到華盛頓用國民隊球場,當時在國聯東區領先的國民,演唱會後到季末的勝率只剩四成三。國民在季前被多數專家預測為總冠軍,結果連季後賽都進不去;八月在聖地牙哥教士隊主場演唱,他們原本接近五成的勝率,從那天起一路下滑,最後卅三場比賽只贏十二場;九月小天后到休士頓太空人,讓他們丟掉美聯西區冠軍的頭銜,雖然拿到外卡進季後賽,馬上在分區系列戰被皇家擊退。
泰勒絲魔咒不只在北美發威,演場會是五月從日本開始的,選擇場地是東京巨人隊巨蛋。從二○一二年在中央聯盟連霸三年的巨人隊,就這樣,把央聯冠軍拱手讓給養樂多。
難怪藍鳥隊球迷要擔心。他們遇到的對手是氣勢正旺的肯薩斯皇家隊,陣中有全聯盟最堅強的中繼陣容。國家聯盟不管是小熊或是大都會出線,都沒有皇家隊可怕,換句話說,如果能夠在美國聯盟冠軍賽獲勝,世界大賽冠軍就有六成的把握了。
結果,藍鳥隊球迷的噩夢成真:二勝四負,皇家隊擊敗藍鳥。再過幾天皇家輕鬆收拾大都會,拿下暌違卅年的總冠軍。這究竟是魔咒還是迷信?球迷才不管哩。反正球季搞砸了,一定是泰勒絲的錯。
今年泰勒絲沒有全球巡迴演唱會,應該沒有人可以再怪她吧?如果你這樣想,那真是太不了解棒球迷了。舊金山巨人隊有個偶數年傳奇,從二○一○年起每逢雙數,他們都是世界大賽冠軍,連續三次屢試不爽,讓灣區球迷對今年期待不已。結果,他們輸給小熊,在季後賽提前出局。當然,這一定也是泰勒絲的錯。
小天后從二○○八年出道,每兩年都有一張新專輯,今年是第一個沒出新專輯的偶數年。「是巧合嗎?我不相信。」分區系列戰敗後,推特上出現一長串類似的哀嚎。去年的成功,讓泰勒絲決定稍微放慢腳步,迄今沒有新作出現,沒想到這樣也會害到巨人隊。
儘管此類迷信聽起來無稽,棒球迷應該很能感同身受。當自己球隊占上風,看轉播的我們一動也不敢動,害怕站起身來比數就會被逆轉。其實休息區裡的球員們,經常也因為同樣原因,坐在同一個位置不敢亂動呢。迷信,還真是人生的必需品啊!
(作者為運動文學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