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9月25日 星期二

經濟日報社論/5G穩健起步 邁向數位時代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31803/web/

◆  聯合報社論/陸梵關係升溫,台灣有更多功課
◆  聯合報黑白集/陳師孟可入促轉會
◆  經濟日報社論/5G穩健起步 邁向數位時代








經濟日報社論/5G穩健起步 邁向數位時代


2018-09-25 00:09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上周表示,鑑於5G未來將帶來更高的傳輸速率、設備連線能力及極低網路延遲等效益,預期帶動更多創新應用服務發展,因此正積極整備5G頻譜,為釋照做準備。至於有關時程,會等到全球技術標準相對明確以及終端設備成熟,才去推動頻譜釋出及發放5G執照事宜,也才能讓企業及民眾可以用更合理的價格享受5G服務。
基本上,伴隨著萬物相連世代的逐漸來臨,5G大頻寬、大連結、低延遲的技術特性,將成為物聯網發展的重要基礎,預計所帶來的經濟效益至民國112年(2023年)時將達12.3兆美元無怪乎全球主要國家都摩拳擦掌、積極進行相關的規劃與推動,例如英國、韓國與澳洲已完成5G頻譜拍賣,美國及日本接續於年底及明年初釋照
但也有許多營運商,例如英國的BT及俄羅斯的MTS發出不同聲音,認為目前還沒有5G的業務實例。國內主要電信業者也表示,有鑑於4G網路建置成本尚未回收,對於5G的投資及商轉,暫時保持觀望態度,顯示5G商轉關鍵之一在於找出可獲利的商業模式,方能真正帶動相關的投資。
事實上,5G要能順利開展,關鍵不僅是頻譜的發放與投資,其他包括設備、商轉及應用等問題也需要審慎思考。首先,在設備方面,5G終端的滲透率攸關服務普及與否,5G終端晶片的發展成為重點綜觀目前手機晶片業者發展腳步以高通最快,預計年底即有相關5G終端產品問世,其他如Intel、華為、聯發科等,落後半年至一年不等。在5G服務商用化不斷提前的情況下,晶片商用化腳步正持續加快之中。
此外,5G的商用將帶來包括大量4K╱8K超高畫質影音、AR╱VR、智慧城市等行動通訊應用。為了充分滿足5G帶來的超大頻寬需求,後置的光纖網路,包括骨幹網、城區網路等也需要同時升級,將帶動200G及400G光纖網路和交換機的設備商機。
其次,在商轉方面,目前5G商轉腳步最快的是美國的Verizon及AT&T,預計在年底於美國主要城市推出固定式5G服務,速度可以到1Gbps。不過,固定式5G服務,雖有建設、維護成本低、部署快速的優勢,但因透過高頻率傳輸,用戶必須將接收終端安裝於窗戶旁,且需要工程人員到府量測安裝,以獲得較佳接收訊號,過程繁複且不便。此外,以實體傳輸媒介來比較,寬頻服務走空中的成本,是否會比現有已大範圍布建完成的銅纜雙絞線更具經濟效益,亦值得商榷。
若回到5G行動服務,有兩個關鍵點需要突破,其一是何時可以真正提供5G手機;其二,5G世代1平方公里的基地台數量可能是4G世代的20倍,也就是台灣的基地台數量,可能會從目前總數八萬台成長至160萬台之巨,未來勢必找不到那麼多合適布建的私有場域。目前各國都在探討要如何與城市的基礎設施如路燈、號誌燈桿、候車亭等結合,以解決基地台布建問題。此外,為有效利用資源、減少重複投資,有些國家成立鐵塔公司或由主要營運商合作共建共構,以降低5G網路布建成本。
最後是應用的問題。5G取代4G,最重要的特性在於低延遲,若能善用,5G將可加速促成產業數位化及垂直市場的成長,例如在製造領域的庫存及物流、精密控制及人機安全應用等;VR╱AR遊戲或球賽或音樂會的實況轉播,為了避免用戶眩暈,需要運用5G網路傳輸大量圖像,循此視障導航也成為可能,這些都需要5G網路才能實現。
我們可以瞭解,全球5G的發展正如火如荼地進行之中,台灣在政策上如何於先期鉅額投資與未來可能的創新服務、消費者權益、產業效益上取得平衡與共識,尤其是從各個角度考量到各方利害關係人的立場,在在考驗政府的智慧與魄力。








聯合報黑白集/陳師孟可入促轉會


2018-09-25 00:25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監委陳師孟上台前就宣稱將「辦藍不辦綠」。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上台前就宣稱將「辦藍不辦綠」的監委陳師孟,果然說到做到。衝著辦扁案的司法人員,手起刀落。但調查宜蘭代理縣長陳金德的違法農地退稅案,卻寫出了個「前後首長都無不法」的調查報告,可說煞費苦心,令人嘖嘖稱奇。
這樣的差別待遇,原因當然只有一個,就是宜蘭前任縣長林聰賢與陳金德都是民進黨。陳師孟也直斥國民黨檢舉此案「很陰險」,目的就是要監委二擇一。於是,陳監委的調查報告硬是不「二擇一」,算是報效了民進黨的知遇。
這種對政敵上綱上線,對同志百般呵護,同樣表現在促轉會對其前副主委張天欽的「東廠醜聞」案調查報告裡這份報告,可說完全避重就輕,只強調那是「非正式會議」,定調部分人的「發言嚴重失當」懲處方面,除已自行請辭的,其餘一概沒有語氣看似嚴厲,實則呵護備至
其實最早喊出推動「除垢法」的,不是促轉會,更不是張天欽,而是陳師孟。理念上的契合,陳師孟不但聲援張天欽,「寬以待己,嚴以辦敵」的辦案方式,更和促轉會不謀而合。倒是陳師孟自己的調查報告,監院同仁也看不下去,促其撤案看來如果轉戰促轉會,陳師孟更可大展手腳
不過,陳師孟進不進促轉會,差別也不大促轉會固然自稱東廠,陳師孟在監察院,威力未必遜於促轉會。現在搶當東廠的單位何其多,廠衛角色正夯,連大明王朝的特務機關「三廠一衛」也不夠分配了。









聯合報社論/陸梵關係升溫,台灣有更多功課


2018-09-25 00:01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陸梵主教任命協議,在教宗方濟各手上兌現。 (歐新社)



台灣長久以來擔心的事終於發生,梵蒂岡與中國大陸就主教任命權簽署協議,未來大陸的主教將由北京提名,再由教宗同意或否決,這代表北京與梵蒂岡的關係跨出一大步
但誠如批評者所說,主教協議太過模糊,北京並未明確表示尊重教宗在宗教事務上的最後決定權。大陸愛國教會和主教團也透過國家宗教局發表聲明,重申共黨領導、愛國愛教、獨立自主,願與各國天主教會平等友好往來。那麼,教廷為何要放棄多年堅守的原則,接受妥協?
教廷雖非俗世國家,但畢竟有政治判斷,如何照顧大陸一千二百萬名天主教徒是歷任教宗念茲在茲的關切;教廷也擔心,大陸教徒分屬中共掌控的愛國教會與效忠教廷的地下教會,彼此隔閡對立,教宗方濟各聲明中特別希望「促成中國天主教徒的團結」
教廷更憂慮,中共治下的眾多天主教徒,近七十年的分隔,會發展出自己宗教認同,成為另一個東正教近幾任教宗一直致力融合過去宗教的仇恨與隔離,與源出同門的英國聖公會、東正教的來往僅是最明顯的例子,與猶太教與穆斯林的和解更是重要中國教友是最大、最被隔絕的牧群,能有機會達成協議,任何教廷領導人都不能放棄
對台灣而言,或如駐梵蒂岡大使李世明所言,教廷就主教任命權與中共達成協議,希望促進大陸宗教自由發展;但台灣最擔心的陸梵建交,短時間並不會發生。教廷也向我方重申,不會影響台梵關係。證諸教廷與越南前例,雖有類似的主教協議,但歷經廿幾年還沒有建交。當然,台灣不能掉以輕心。
不過,陸梵能否建交,主要問題還在大陸內部,尤其是宗教政策北京與梵蒂岡的互信很低,雙方之間的問題仍然很多
中共建政後在基督教與天主教都成立標榜「自治、自養、自傳」的三自愛國教會,不奉教廷為正朔,服從中共領導,六十多年來培養了一大群愛國教會幹部。
如果中共接受教廷在大陸天主教的領導地位,這群過去不效忠教宗的愛國教會幹部何去何從?他們過去對與教廷和解反對最力,教廷也禁止神職人員與中共合作,甚至不惜逐出教會(絕罰),目前雖然雙方各退一步,包括教廷承認北京任命的部分主教,但未來如何將他們納入團結的教會,是個難題。
其次,目前地下教會的地位是否能被中共承認?過去地下教會常遭中共取締打壓,未來能否合法浮上地面才是關鍵中共接受教廷的主教任命權,但是未必意味接受主教對教區行使牧權
尤其,這是否也適用於基督教會?較諸聽從教廷訓令的天主教神職人員與地下教會,基督教的地下教會更為激烈,更政出多門,是否一體適用鬆綁?還是區別對待?
最後,中共的宗教政策是否將面臨全面的檢討?宗教是現代社會生活中的重要部分,大陸改革開放之後,不只是天主教、基督教,藏傳佛教、中原佛教,甚至伊斯蘭教,都有爆炸性的發展;但宗教力量強大,影響人心,無遠弗屆,天主教與基督教的西方淵源、藏傳佛教的達賴影響,乃至若干伊斯蘭極端化傾向,都讓中共憂心。
中共禁止黨員信教,把宗教納入控制,但是越控制,只會讓信徒越反感越依賴宗教幹部,只會讓宗教幹部越腐化。近日佛教協會前會長釋學誠被揭露的腐敗行徑,足令中共當局警惕。
如何開放,要看中共當局的智慧,主教協議只是第一步,天主教在中國正常化發展,還有一段路要走;而整個宗教政策的翻轉,要走的路更長,有信心的大陸政權才敢往前邁進。
至於從主教協議到陸梵建交,雖稱距離尚遠,但兩岸關係惡化,台灣更乏著力之處。我們除了凸顯宗教保障與信仰自由外,更應盡力維護台梵關係,嚴防陸梵升溫效應擴大。

【重磅快評】又有消防員殉職 是誰讓他們空間迷航?

◆  【即時短評】砂石回饋金 原來成了地方政府的「小金庫」
◆  【重磅快評】新軍售哪些真該高興?哪些是自作多情?
◆  【重磅快評】又有消防員殉職 是誰讓他們空間迷航?
◆  【即時短評】猛打居住證議題 時力搶食獨派選票

◆  【即時短評】沒有盟友的時代力量 還能作秀到什麼時候?
◆  【即時短評】新竹虐童案 政治人物除了痛心還能做什麼







【重磅快評】又有消防員殉職 是誰讓他們空間迷航?


2018-09-25 10:18 聯合報  主筆室
高雄茄萣區一處民宅火警,造成湖內分隊消防員蔡倍昇殉職。記者徐白櫻/翻攝


又一位消防員殉職。高雄茄定區蔡倍昇救出火場小生命,他不幸喪生,從進火場到被抬出來僅32分鐘消防高層初步研判,蔡因「空間迷航」、氧氣瓶耗盡殉職。「空間迷航」帶有科幻片情境,消防官員對裝備、標準作業的不足卻不改進,難道不也空間迷航?
4月底桃園平鎮敬鵬電子大火6消防員殉職,研判原因是不知危險方位的衝火場,遭坍垮的廠房設備壓住無法逃生,這難道不是空間迷航?敬鵬火場調查正式報告還沒出來,高雄又一位消防員殉職。蔡倍昇最後通話「不清楚方向」,暴露出多少消防救災有待改進之處?
5月17日敬鵬殉職消防員公祭追思會才盛大舉行,6頂消防頭盔一字排開,場面極為哀戚。副總統到場致祭,代表總統頒發褒揚令,開出許多政府強化消防工作、消防員安全的支票。這話聽在消防員耳裡沒有欣喜,聽太多次了;打火兄弟有「今天公祭、明天忘記」的深刻感受。
對殉職消防員政府應該從優撫卹、入祀忠烈祠、照顧遺族,但更重要的是從事件中找出缺失,針對缺失尋求對策,不讓類似的不幸事件重演;很遺憾,殉職消防員辦完公祭後,上級長官吁口氣「完事了」,敬鵬大火看來也如此。
火場缺失怎樣汲取教訓?絕不是上級長官冷氣房開檢討會就能辦到,必須盡快前進餘煙未熄、酷熱溽濕的火場翻找證據,儘量蒐集火場跡證後重建火場,仔細瞭解火怎麼起、怎麼延燒?再逐一思考防制機制,在重建的火場確認;一切無誤、可行後,再從打火作業落實。
蔡倍昇最後的話「不清楚方向」,其實以現有的智慧消防頭盔即能改善許多。火場溫度到攝氏140度面罩即開始軟化,加上濃煙阻絕,確實視茫茫;但現今科技裝備不靠人眼靠定位,頭盔裡的智慧眼鏡隨時可讀出周遭環境,大大減少空間迷航的發生。
新的安全頭盔加強對消防員安全保障。例如消防員眼珠轉動,指揮中心即能接收消防員位置;發訊號給消防員若10秒未回應,表示消防員陷入險境,甚至失去意識,隨時搶進火場救人。當然,氧氣瓶剩餘多少?頭盔隨時監控。
基本動作的改進絕對必要例如美國規定消防員到火場絕不可先搶進去,一定要先環繞火場仔細觀察,找出起火點、關鍵的氣流方向,這是自保的關鍵台灣迄今是遴選菁英人力第一時間衝進火場,當然傷亡機率最高。消防指揮官興其抱怨讓消防員不知情境衝進去火場,為什麼不調整標準動作?改善裝備?過去的痛苦教訓不記取,空間迷航及不可能禁絕。







【即時短評】猛打居住證議題 時力搶食獨派選票


2018-09-25 12:45 聯合報  記者許家瑜╱即時報導
.時代力量黨團今天提出《台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係條例》部分條文修正草案,剝奪申請人台灣戶籍,變相懲罰台灣人,但對於如何制衡中國利多措施,仍是沒有解套辦法。聯合報系資料照



針對港澳台居民居住證爭議,立委應屏除政治立場反向思考,民眾為何甘冒被陸方情蒐風險,也要申請但可惜的是,該議題淪為政治操作,時代力量黨團今天提出《台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係條例》部分條文修正草案,剝奪申請人台灣戶籍,變相懲罰台灣人,但對於如何制衡中國利多措施,仍是沒有解套辦法
根據主計總處統計,105年國人赴海外工作國家人數,最多的是赴中國大陸及港澳工作,有40萬7千人、占55.9%。這些台商在兩岸穿梭打拚,為台貢獻良多,但畢竟是異鄉人,在法律和一些規範基準,限制相較當地人嚴格,投資、經商方面的成本也當然提高許多。面對來自世界各國的大型跨國企業競爭,要闖出名號、維持一定市佔率,更要費一番功夫。
蔡政府上任後,兩岸關係每況愈下,中國近來除了用斷交、剝奪東亞青運舉辦權等方式,嚇阻我國「急獨」主義人士腳步,也祭出31項惠台、港澳台居民居住證等利多措施,藉此攏絡在陸就學、工作台灣人,軟硬兼施。
其實國人都知道,台灣、中國關係特殊,舉凡利多措施背後一定有其政治目的,但就市場而論,台灣確實遠不如大陸,消費人口天差地遠,若申請「港澳台居住證」,能提升立基點,增加工作、生活上便利性,當然有一定程度吸引力,申請人數也因此突破萬人。
唯恐人數繼續攀升,時代力量黨團、民進黨團紛紛提出反制措施,要求將申請人除籍,不過民進黨僅止於喊話,迄今尚未提案,當然是擔心引發台商更大反彈相較之下,時力獨霸「居住證」舞台,但不論再怎麼修法管制,陸方不提供申請人資料,政府也無從查起,最後立法形同虛設,時力的提案不過是與民進黨搶食獨派選票的話題罷了








【重磅快評】中油天然氣接收站環評今闖關?佯攻啦!


2018-09-26 10:06 聯合報  主筆室
為避免破壞大潭藻礁生態,中油第三天然氣接收站計畫決定再縮減開發面積,但環團不領情。本報資料照片



插旗大潭藻礁志在必得的中油第三天然氣接收站,先前環評搶灘關鍵的兩戰都輸到脫褲的中油,環保署今天再次安排環評會,試圖再戰闖關嗎?不是啦!是佯攻,緩解中油與環委間緊繃氣氛的聯誼活動,不討論、不審查、不決議的「三不」是今天的會議準則
七月初,環保署安排第三天然氣接收站(三接站)的環評專家會議原以為可邁出成功的大步,未料環委認為開發方態勢倨傲,應補上的調查卻毫無進度,決定退件據說當天氣氛不好,環委原本要退席抗議本月12日再戰,該中立的環保署一些小動作曝光,會場氣氛更壞,環委決定退席流會,拒絕讓環保署重演深澳電廠環評保送過關戲碼
兩次都攻不下環評,經濟部、中油的開發方很緊張。12日環評流會後環保署長李應元報告賴揆「我負責」,他的意思不是下台,是「我們來處理」。中油也趕在23日、中秋節前發佈新聞稿,對環評委員的意見仍堅持先前看法,強調民國111年(2022)必須供氣大潭電廠新機組,所以三接站不能換地點。
三接站環評對開發方的質疑始終就是那幾項首先,藻礁珍貴性、豐富生物多樣性方面,開發方先派「御用」學者上陣試圖矇混,但專業性不足,事實掌握不夠,以致一經現場勘查即漏餡;這部分勝負已定,較無爭議
為什麼選址不考慮替代方案,特別是就近的台北港?環評委員請教港灣工程專家,詳細列出台北港進行中的前三期條件,以及規劃中的第四期工程,毫無疑義,絕對能勝任天然氣接收站建站,且至多四至五年即可完工。中油對此未就事實討論,只說若遷址台北港「要18年才能完工」,緩不濟急
至於以海上浮動式天然氣運輸船FSRU〉取代陸上建站,中油只以「運輸船容量有限」搪塞,完全無視截至去年已有26座FSRU,另10座興建中;照這樣的成長速度,預計民國139年(2050年)全球至少百分之60的天然氣輸運都由FSRU擔任;中油認定FSRU容量有限,不採納,怎麼解釋全球FSRU的快速成長?
保送中油三接站環評過關,環保署有使命必達的壓力,既然局面搞得這麼僵,今天的會就意思意思「三不」處理,緩和氣氛後再說吧。







【重磅快評】新軍售哪些真該高興?哪些是自作多情?


2018-09-25 18:26 聯合報  主筆室
美國國務院24日批准對台軍售戰機零件,金額3.3億美元。聯合報系資料照



美國國防部安全合作局(DSCA)台北時間今天清晨宣布,國務院已經批准新一波、總價將近100億新台幣的軍機零件案件送交國會後,預期一個月就可生效外電報導之後,國防部隨即發布新聞稿證實,總統府、外交部也發表聲明感謝,並表示此舉有助維持台海和平國內媒體則有報導宣稱,此舉有助台灣「升級空防
近年美方一旦批准對台軍售,我方隨即高調宣布,包括國防、外交與總統府,都表示感謝之意,因此這次蔡政府的大動作並不令人意外。另外,從美方公布的項目與數據上來看,就是四種軍機(F-16、C-130、F-5、經國號)的5年期備用零附件,並沒有提及任何升級。因此這波軍售就是讓這四種軍機,未來5年可以順利運作、零件無虞,若說因此就使國軍「空防升級」,恐怕太往臉上貼金。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標榜「國造」的經國號戰機也榜上有名,亦即同樣必須靠美製零件供應,才能持續服役:由於現代戰機是非常複雜精密的機械,因此不可能有任何一個國家、任何一家公司,可以自力研發生產所有的零附件與次系統。所謂「國造」的武器,其中仍然有大量的零附件,必須靠國外輸入。一個武器系統當中,完全不仰賴任何外國軟硬體,即使強大如美國,也未必可以做到,遑論我國。
因此,面對近年政府把「國防自主」奉為神主牌,大眾仍必須要瞭解,所謂「國防自主」,其實是一個相對的概念「國艦(機)國造」的目的,是必須設法讓產業真正「產業化」,真正能夠自給自足,能夠與國外新技術與國際市場相結合,否則若僅是「為自製而自製」、「為扶植特定業者而扶植」,產業終究是建在沙灘上、不堪一擊的危樓。
雖然「軍售內容」似乎無啥稀奇之處,但不代表美方宣布此波軍售,其中沒有「砂金」可淘。五角大廈上次公布類似的對台戰機零附件軍售案,時間是民國100年(2011年),這絕不代表從民國100年(2011年)以來,國軍戰機都不需要採購美國零件就可以運作,而是案件必須化整為零,將需求拆為到每案5,000萬美元以下,就可不需國會公告程序,如此一來在行政作業上,自然會增加執行的複雜度這次國務院願意「整包」批准,當然代表對於北京的抗議,「抵抗力」有所增加
另外則是,美方這次公布軍售,基本上是一件案子,而非像以往歐巴馬時代,往往好幾年才公布一次對台軍售,每次包括多項銷售案。這代表我國美方處理對台軍售,逐漸走上「有需求就處理」的模式這儼然也落實了,國防部亞太助理部長薛瑞福先前曾經提到的,讓對台軍售「正常化」的政策
這才是美方公布此波軍售,真正最大的「進步」所在:當然,在現實外交局勢下,距離我方作為一個「真正盟國」,還有相當遙遠的路,但能夠有一點點的突破,仍然代表許多無名英雄的背後努力。

聯合筆記/公投之後的代價

◆  公投擺脫鳥籠 卻成出柙猛虎
◆  打假新聞、罰居住證 違憲救選情?
◆  聯合筆記/公投之後的代價
◆  美中貿易戰背後 習的意識形態戰爭
◆  博士班研究生 應有最低薪保障
◆  回歸專業 正視地方教育生態危機
◆  中秋非得烤肉嗎?
◆  漫畫/總統做很多事?
◆  悼一位優秀的外交官…啟誠,我會懷念你的
◆  選務找嘸人 中央可知基層苦?
◆  貿易戰升級 川普就怕丟美霸權
◆  陸梵增溫 非牽動台灣、拉美邦交關鍵
◆  促轉會委員 先放下仇恨
◆  重懲假新聞 重傷言論、新聞自由
◆  聯合筆記/聯俄制中?還是聯中制美?
◆  想一想「大屋頂中國兩制」







聯合筆記/公投之後的代價


2018-09-24 23:11 聯合報  蕭白雪


兩年多前,英國以些微差距通過脫歐公投,如今,可能面臨新一波公投;前一年,希臘有超過六成選民,以公投否決歐盟提出紓困條件,最後換來的卻是國會被迫通過更嚴苛的紓困協議。
隨著年底公投綁大選的日子日益接近,公投的相關議題最近更不時成為焦點。回頭看到英國與歐盟就脫歐條件談判破局,歐盟強勢不願接受英國目前提出的計畫,英國執政的保守黨內部為此面臨分裂,不排除提前改選,在野的工黨更有意發動二次脫歐公投,如此發展不免令人唏噓
民國105年(二○一六年)六月廿三日,全球屏息以待英國脫歐公投結果,當時在移民等議題壓力下,疑歐派聲勢高漲,最後以不到百分之五十二的得票數,通過英國脫離歐盟
結果出爐後第二天,倫敦國會大廈旁的媒體採訪區,多名年輕英國人擔心未來前途,拿著海報,哭著對媒體訴說,公投結果不能代表其他四成八的選民;只是,當初發動公投的前首相卡麥隆識相的尊重結果並請辭下台,當時不少人預期接下來會是場漫長的「離婚談判」
將近兩年的談判,如今不被看好能如期在明年三月底和平分手,歐盟執委會主席容克上周形容英、歐關係如同彼此相愛的刺蝟,誰也不敢肯定最後會不會刺傷對方
前陣子問一個在倫敦工作、當初支持脫歐的朋友,脫歐是否讓英國更偉大?儘管對歐盟諸多規定仍不滿,他也不得不承認,辦公室過不久可能要轉到德國,情勢的發展超乎他預期。
更令人民無奈的公投結果,恐怕是三年多前希臘人民投票決定對歐盟等國際債權人說「不」後的發展。
當初反對紓困計畫者批評,德國等主導紓困計畫者是趁火打劫、犧牲希臘民眾權益。公投前夕,希臘銀行關門,每人每天只限從提款機領六十歐元,不少民眾把怒氣都指向國際債權人。
公投結果揭曉後,許多希臘人在雅典街頭歡呼、慶祝,只不過,美夢很快就被殘酷的現實打碎,希臘被迫接受更嚴厲的紓困計畫
更諷刺的是,當時激情鼓吹民眾對紓困計畫說不的希臘財長瓦魯法吉斯後來閃辭,當希臘民眾迎來更苦的日子,原本身家就不凡的瓦魯法吉斯,卻在闖出國際知名度後,開出高演講價碼,遊走他國發揮其演辯長才。
看到五花八門的公投議題時,或許該先想想公投後的代價




林中斌/中日和解

名人堂電子報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30&page=1#ph

◆  林中斌/中日和解
◆  嚴震生/十月驚奇成為九月驚奇?

◆  王健壯/「東廠事發」後那兩篇臉書文
◆  薛承泰/什麼是真的假新聞?
◆  蘇蘅/假新聞為何不能由當權者認定?
◆  黃一農/「人民做主,還權於民」
◆  陳立恆/創業不該為了當獨角獸,而是當千里馬
◆  盛治仁/個人應謙和,也要避免集體傲慢
◆  趙春山 /「既期待,又怕受傷害」的台灣人

◆  方祖涵/貧賤人生的網球夢
◆  陳亮恭/極端氣候下超高齡社會的永續
◆  王正方/瘋癲之城的自戀狂
◆  周行一/斑馬線上的老虎
◆  林祖嘉/申請居住證有那麼嚴重嗎?
◆  黃介正/「韜光養晦」還要不要?
◆  薛承泰/寡婦經濟學

◆  王健壯/如果多數人心中都有一個楊國樞
◆  嚴震生/從馬侃懸缺席次看政治任命
◆  馬凱/誰來解救AI浩劫?
◆  洪蘭/防失智為何要學新東西?
◆  方祖涵/棒球日子的簡單美好
◆  盛治仁/留給未來世代的政治典範
◆  蘇起/中共對台動武的可能性

◆  葉銀華/金融帳連續淨流出的真相
◆  劉維公/孤獨是可怕的社會病毒







林中斌/中日和解


2018-09-24 23:09 聯合報  林中斌(作者為華府喬治城大學外交學院前講座教授,曾任國防部副部長)
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右)與日相安倍晉三。 (新華社資料照)



日相安倍將於十月下旬正式訪問中國,結束「八年對抗」。但俗稱「中日急轉彎」的發展並非眾料所及。
民國102年(二○一三年)六月廿日,某週刊標題「日本軍事轉向,進攻釣島之戰難免」是當時主流看法。那年二月廿二日此欄拙文「釣島戰爭打不起來」屬異類孤音。
即使安倍本月二日表示「日中關係已完全回到正軌」,十七日東京防衛省證實其二級潛艦已於十三日首次在南海演習,被視為溫和反制中國動作。中國外交部反應含蓄,僅不指名要求「區域外國家勿損害地區和平穩定」。
去年六月,安倍一反原先抵制態度,開始對中國「一帶一路」逐漸加溫,先接受、後表態參與、再落實行動今年七月,日本表示將與中國合作鋪設泰國BTS鐵路以往日本激烈與中國在東南亞搶標,已首度轉為合作
安倍一方面尋求外交獨立,不跟美國,另一方面嚴守與美軍事同盟。他的「和中依美」兩手策略成因為何?近期為川普的多變,長期為習近平的謀略。
川普:● 經貿批日,斤斤計較。儘管日本大量投資美國—日本在美國生產兩倍於由日輸美的車輛,川普仍抱怨美日貿易逆差(去年七百億美元),也不豁免對日鋼鋁進口稅,並威脅日本若不降低美農作物進口關稅,美將減少在日駐軍以示懲罰。
● 熱朝冷日,情何以堪?今年華府平壤穿梭外交熱鬧,冷落了日本。東京不安,憂慮美國一旦與朝鮮和解簽約,保護了自己卻棄日安全於不顧。安倍顧問河井克行說:「今年六月川金新加坡會議震醒日本。我們在國安上面臨新的環境。」
習近平:劉亞洲民國100年(一一年)寫道:「美國的亞洲戰略…是防止中日聯手。(美國希望中日)世世做鷸蚌,它永遠做漁翁。只要中日雙方不能超越歷史和仇恨…就誰也不能成世界大國。」此思維很可能影響了同為嗜書的太子黨習近平。習掌權後對日採取犀利的兩手策略。
● 高壓不懈,鬥而不破。無論是民國102年(一三年)宣布的「東海防空識別區」,或節節升高的軍機軍艦繞行釣魚島,出入日本海,都造成日本莫大的壓力。但習嚴控中國海上力量,上台至今,從未衝撞日船,更未擦槍走火,落人話柄。與之前江、胡時代截然不同。
● 預留空間,爭取和日。民國101年(一二年)九月日相野田購買釣魚島,引爆中日危機。年底安倍二度登台任相後,便不斷謀求見習,以緩和情勢。習雖矜持但不拒人千里之外。他於民國103年(一四年)十一月臭臉見安倍。之後中日官方互動逐漸恢復。民國104年(一五年)三月,恢復中斷三年的部長互訪,十二月重啟政黨交流。今年五月,李克強為八年來首次訪日之總理。
同時,中日是世界第二、第三大經濟體,經貿互動密切,已各成為對方最大貿易夥伴,僅去年貿易額便增加九點九趴。他們聯手支持經貿「全球化」,無言對抗川普反全球化的主張。
如今,若堅稱安倍仍然「美國優先」挺美反中,恐有自誤誤人之險。
日本對中美也「兩面下注」(hedging)之後,東亞只剩我們最熟知的一國仍在挺美抗中。

名家觀點/迎接個資保護新紀元

名家觀點/迎接個資保護新紀元


2018-09-25 00:09 經濟日報  陳冲(作者是東吳大學法商講座教授、新世代金融基金會董事長)


四個月前歐盟GDPR(個資保護通則)正式啟動,當天最期盼聽到的消息是中華民國政府宣布個人資料保護法將進行修法,結果再度失望。較諸其他學者,我可能更為失落,回想民國101年8月30日行政院院會通過「個人資料保護法」修正草案,當時鑒於該草案雖係參考1995年歐盟個資保護指令研擬,但歐盟規定又已進行研修,科技發展環境亦有變化,故特別在院會指示:「請法務部於施行一年後,檢視執行狀況,並參考新興科技、自動化處理、網際網路等服務技術、歐美最新個資保護修法趨勢,再做進一步檢討」。
六年來,歷經冗長立法過程,修正條文於兩年前施行,卻不見主管機關動作,也未掌握歐盟GDPR新規震動全球的時機,做任何適時對應的宣示。
過去一年,國內不少財顧公司、事務所開辦許多有關GDPR的課程,但都是指導業者如何因應歐盟新規定,避免在蒐集運用個資時觸法,這些事有必要,也是商機,民間自會料理。至於政府固然不必涉及商業社會的因應細節,但也應考慮國內法律環境是否能搭配科技的發展、能否與國外的立法齊頭並進,進而思考國人個資在境內乃至境外如何獲得衡平的保障?
如果比較民國101年(2012年)與目前立法環境的差異,不難發現科技的突飛猛進扮演極關鍵的角色。民國96年(2007年)第一台智慧手機推出,各式App出台帶動行動科技發展,加上大數據及物聯網的結合,人類生活迥異於以往,網路服務業者基於Data is the fuel of future,蒐集資料無所不用其極,這也是民國101年(2012年)修法當時或許預見但又不敢確信的景象,而且當時歐盟GDPR亦正處於研訂階段,我才會在院會中指示,短期內須有再研修的心理準備及實質準備。而當前資訊科技的進展,乃至於對個資的蒐集、處理、運用,其範圍之大之廣,又遠超過當年的想像,心中不免震撼。
自現行個資法修正施行至今,兩年以來,我先後發表四篇有關數位經濟世代「大數據與小個資」磨合的議題,多少是延續當年院會中的苦口婆心,也試圖凸顯問題的重要性。鑒於法務部對個資法修正研討,雖經溝通,似乎興趣缺缺,人力亦未配置。新世代金融基金會經內部反覆研議,復邀請國內對歐盟法規及個資保護專精之學者專家研討,做成十點修法建議。
巧的是,研討會同日,國發會陳主委表示將訪歐盟,表達台灣取得適足性認定(adequacy decision)的意願,以利個資合法跨境傳輸,同時主委也透露業與各部會協議,日後個資法將移由國發會主政,該會也正申請加入APEC(亞太經合會議)的跨境隱私保護體系(CBPR),雖然尚不涉及修法,但以該會初次接辦個資業務,任事積極觀之,應值得肯定。
不過取得歐盟認定或參與CBPR,都只是消極因應國外已有的機制,如何針對國際趨勢重建我國個資法新面貌,才是當務之急,此其中涉及消費者對大數據的期待、個人隱私的保護、網路服務業者跨境的競爭力、乃至國際合作落實業者的privacy policy等,如何就上開元素適度融合取得平衡,進而寫入個資法修正條文,應該是勇於承擔的國發會往後努力的方向。本基金會已提出修法十大建議,係著眼於國家未來競爭力,涵括大數據與小個資雙贏的局面,相信這也是國發會接手所關心的核心價值。
我不清楚當今府院是否了解數位時代個資保護定位的重要性,但國發會如勇於承擔,總統、院長助選餘暇不妨也關心、鼓勵一下吧!


陳冲

長期觀察台灣金融與經濟發展的陳冲,擁有業界與官場豐富的負責人資歷,評論時事旁徵博引,常有發人省思的獨到見解,尤其對於金融事件的剖析精闢,素有「金融才子」美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