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31803/web/
◆ 聯合報社論/陸梵關係升溫,台灣有更多功課
◆ 聯合報黑白集/陳師孟可入促轉會
◆ 經濟日報社論/5G穩健起步 邁向數位時代
經濟日報社論/5G穩健起步 邁向數位時代
2018-09-25 00:09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上周表示,鑑於5G未來將帶來更高的傳輸速率、設備連線能力及極低網路延遲等效益,預期帶動更多創新應用服務發展,因此正積極整備5G頻譜,為釋照做準備。至於有關時程,會等到全球技術標準相對明確以及終端設備成熟,才去推動頻譜釋出及發放5G執照事宜,也才能讓企業及民眾可以用更合理的價格享受5G服務。
基本上,伴隨著萬物相連世代的逐漸來臨,5G大頻寬、大連結、低延遲的技術特性,將成為物聯網發展的重要基礎,預計所帶來的經濟效益至民國112年(2023年)時將達12.3兆美元。無怪乎全球主要國家都摩拳擦掌、積極進行相關的規劃與推動,例如英國、韓國與澳洲已完成5G頻譜拍賣,美國及日本接續於年底及明年初釋照。
但也有許多營運商,例如英國的BT及俄羅斯的MTS發出不同聲音,認為目前還沒有5G的業務實例。國內主要電信業者也表示,有鑑於4G網路建置成本尚未回收,對於5G的投資及商轉,暫時保持觀望態度,顯示5G商轉關鍵之一在於找出可獲利的商業模式,方能真正帶動相關的投資。
事實上,5G要能順利開展,關鍵不僅是頻譜的發放與投資,其他包括設備、商轉及應用等問題也需要審慎思考。首先,在設備方面,5G終端的滲透率攸關服務普及與否,5G終端晶片的發展成為重點。綜觀目前手機晶片業者發展腳步以高通最快,預計年底即有相關5G終端產品問世,其他如Intel、華為、聯發科等,落後半年至一年不等。在5G服務商用化不斷提前的情況下,晶片商用化腳步正持續加快之中。
此外,5G的商用將帶來包括大量4K╱8K超高畫質影音、AR╱VR、智慧城市等行動通訊應用。為了充分滿足5G帶來的超大頻寬需求,後置的光纖網路,包括骨幹網、城區網路等也需要同時升級,將帶動200G及400G光纖網路和交換機的設備商機。
其次,在商轉方面,目前5G商轉腳步最快的是美國的Verizon及AT&T,預計在年底於美國主要城市推出固定式5G服務,速度可以到1Gbps。不過,固定式5G服務,雖有建設、維護成本低、部署快速的優勢,但因透過高頻率傳輸,用戶必須將接收終端安裝於窗戶旁,且需要工程人員到府量測安裝,以獲得較佳接收訊號,過程繁複且不便。此外,以實體傳輸媒介來比較,寬頻服務走空中的成本,是否會比現有已大範圍布建完成的銅纜雙絞線更具經濟效益,亦值得商榷。
若回到5G行動服務,有兩個關鍵點需要突破,其一是何時可以真正提供5G手機;其二,5G世代1平方公里的基地台數量可能是4G世代的20倍,也就是台灣的基地台數量,可能會從目前總數八萬台成長至160萬台之巨,未來勢必找不到那麼多合適布建的私有場域。目前各國都在探討要如何與城市的基礎設施如路燈、號誌燈桿、候車亭等結合,以解決基地台布建問題。此外,為有效利用資源、減少重複投資,有些國家成立鐵塔公司或由主要營運商合作共建共構,以降低5G網路布建成本。
最後是應用的問題。5G取代4G,最重要的特性在於低延遲,若能善用,5G將可加速促成產業數位化及垂直市場的成長,例如在製造領域的庫存及物流、精密控制及人機安全應用等;VR╱AR遊戲或球賽或音樂會的實況轉播,為了避免用戶眩暈,需要運用5G網路傳輸大量圖像,循此視障導航也成為可能,這些都需要5G網路才能實現。
我們可以瞭解,全球5G的發展正如火如荼地進行之中,台灣在政策上如何於先期鉅額投資與未來可能的創新服務、消費者權益、產業效益上取得平衡與共識,尤其是從各個角度考量到各方利害關係人的立場,在在考驗政府的智慧與魄力。
聯合報黑白集/陳師孟可入促轉會
2018-09-25 00:25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監委陳師孟上台前就宣稱將「辦藍不辦綠」。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上台前就宣稱將「辦藍不辦綠」的監委陳師孟,果然說到做到。衝著辦扁案的司法人員,手起刀落。但調查宜蘭代理縣長陳金德的違法農地退稅案,卻寫出了個「前後首長都無不法」的調查報告,可說煞費苦心,令人嘖嘖稱奇。
這樣的差別待遇,原因當然只有一個,就是宜蘭前任縣長林聰賢與陳金德都是民進黨籍。陳師孟也直斥國民黨檢舉此案「很陰險」,目的就是要監委二擇一。於是,陳監委的調查報告硬是不「二擇一」,算是報效了民進黨的知遇。
這種對政敵上綱上線,對同志百般呵護,同樣表現在促轉會對其前副主委張天欽的「東廠醜聞」案調查報告裡。這份報告,可說完全避重就輕,只強調那是「非正式會議」,定調部分人的「發言嚴重失當」。懲處方面,除已自行請辭的,其餘一概沒有。語氣看似嚴厲,實則呵護備至。
其實最早喊出推動「除垢法」的,不是促轉會,更不是張天欽,而是陳師孟。理念上的契合,陳師孟不但聲援張天欽,「寬以待己,嚴以辦敵」的辦案方式,更和促轉會不謀而合。倒是陳師孟自己的調查報告,監院同仁也看不下去,促其撤案。看來如果轉戰促轉會,陳師孟更可大展手腳。
不過,陳師孟進不進促轉會,差別也不大。促轉會固然自稱東廠,陳師孟在監察院,威力未必遜於促轉會。現在搶當東廠的單位何其多,廠衛角色正夯,連大明王朝的特務機關「三廠一衛」也不夠分配了。
聯合報社論/陸梵關係升溫,台灣有更多功課
2018-09-25 00:01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陸梵主教任命協議,在教宗方濟各手上兌現。 (歐新社)
但誠如批評者所說,主教協議太過模糊,北京並未明確表示尊重教宗在宗教事務上的最後決定權。大陸愛國教會和主教團也透過國家宗教局發表聲明,重申共黨領導、愛國愛教、獨立自主,願與各國天主教會平等友好往來。那麼,教廷為何要放棄多年堅守的原則,接受妥協?
教廷雖非俗世國家,但畢竟有政治判斷,如何照顧大陸一千二百萬名天主教徒是歷任教宗念茲在茲的關切;教廷也擔心,大陸教徒分屬中共掌控的愛國教會與效忠教廷的地下教會,彼此隔閡對立,教宗方濟各聲明中特別希望「促成中國天主教徒的團結」。
教廷更憂慮,中共治下的眾多天主教徒,近七十年的分隔,會發展出自己宗教認同,成為另一個東正教。近幾任教宗一直致力融合過去宗教的仇恨與隔離,與源出同門的英國聖公會、東正教的來往僅是最明顯的例子,與猶太教與穆斯林的和解更是重要;中國教友是最大、最被隔絕的牧群,能有機會達成協議,任何教廷領導人都不能放棄。
對台灣而言,或如駐梵蒂岡大使李世明所言,教廷就主教任命權與中共達成協議,希望促進大陸宗教自由發展;但台灣最擔心的陸梵建交,短時間並不會發生。教廷也向我方重申,不會影響台梵關係。證諸教廷與越南前例,雖有類似的主教協議,但歷經廿幾年還沒有建交。當然,台灣不能掉以輕心。
不過,陸梵能否建交,主要問題還在大陸內部,尤其是宗教政策;北京與梵蒂岡的互信很低,雙方之間的問題仍然很多。
中共建政後在基督教與天主教都成立標榜「自治、自養、自傳」的三自愛國教會,不奉教廷為正朔,服從中共領導,六十多年來培養了一大群愛國教會幹部。
如果中共接受教廷在大陸天主教的領導地位,這群過去不效忠教宗的愛國教會幹部何去何從?他們過去對與教廷和解反對最力,教廷也禁止神職人員與中共合作,甚至不惜逐出教會(絕罰),目前雖然雙方各退一步,包括教廷承認北京任命的部分主教,但未來如何將他們納入團結的教會,是個難題。
其次,目前地下教會的地位是否能被中共承認?過去地下教會常遭中共取締打壓,未來能否合法浮上地面才是關鍵;中共接受教廷的主教任命權,但是未必意味接受主教對教區行使牧權。
尤其,這是否也適用於基督教會?較諸聽從教廷訓令的天主教神職人員與地下教會,基督教的地下教會更為激烈,更政出多門,是否一體適用鬆綁?還是區別對待?
最後,中共的宗教政策是否將面臨全面的檢討?宗教是現代社會生活中的重要部分,大陸改革開放之後,不只是天主教、基督教,藏傳佛教、中原佛教,甚至伊斯蘭教,都有爆炸性的發展;但宗教力量強大,影響人心,無遠弗屆,天主教與基督教的西方淵源、藏傳佛教的達賴影響,乃至若干伊斯蘭極端化傾向,都讓中共憂心。
中共禁止黨員信教,把宗教納入控制,但是越控制,只會讓信徒越反感;越依賴宗教幹部,只會讓宗教幹部越腐化。近日佛教協會前會長釋學誠被揭露的腐敗行徑,足令中共當局警惕。
如何開放,要看中共當局的智慧,主教協議只是第一步,天主教在中國正常化發展,還有一段路要走;而整個宗教政策的翻轉,要走的路更長,有信心的大陸政權才敢往前邁進。
至於從主教協議到陸梵建交,雖稱距離尚遠,但兩岸關係惡化,台灣更乏著力之處。我們除了凸顯宗教保障與信仰自由外,更應盡力維護台梵關係,嚴防陸梵升溫效應擴大。